积极心理学书目

2024-06-21

积极心理学书目(9篇)

1.积极心理学书目 篇一

心理学推荐书目

入门书目:

《心理学的故事》莫顿.亨特著李斯译 海南出版社

《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著,希望出版社

《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弗洛伊德著 林克明译 甘肃人民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 岳晓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是谁》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约翰·格雷 吉林文史出版社

《弗兰克:意义与人生》 常晓玲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基础书目:

《心理学与生活》:[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性动物》阿伦森著,郑日昌译,新华出版社

《亲密关系》莎伦·布雷姆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自我》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著 黄光国 译 作家出版社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卡伦·霍妮 贵州人民出版社

《人的潜能与价值》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著 赵可式等译 三联书店

《人生发展心理学》 詹姆斯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爱的艺术》弗洛姆 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必要的丧失》朱迪丝.维尔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扩展书目: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卡伦·霍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格科学》 LA珀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弗兰克戈布尔著 吕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逃避自由》 弗洛姆 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忧郁》安德鲁,所罗门著,重庆出版社

2.积极心理学书目 篇二

1 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方面, 积极情绪被认为与人格有密切关系。健全人格指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指明了人的成长方向, 可作为普通人榜样的人格。积极情绪有助于人格特质的培养, 健全个体人格, 使个体增强自信、自尊及勇敢面对困境等。Laura发现, 积极情绪对生活意义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如果个体的情绪状态不积极, 对生活缺乏追求, 导致精神不佳, 就很难说培养健全人格了。也有研究认为神经质和外向性与积极情绪有关联。Charles等23年的纵向研究考查了外向性与神经质对情绪最初水平和情绪改变模式的影响, 高水平的外向性与较高的积极情绪的稳定性有关, 高神经质分数使消极情绪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变慢。也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通过积极的归因方式影响人格, 具有积极归因的个体, 在遇到琐事时更倾向于正确与客观的看待事情, 更能得到社会支持,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更能积极地行动面对。而积极的行动和积极健康的观念也促进了稳定、持久的人格的形成。

情绪多成分系统使研究者不能仅从一个侧面研究情绪过程, 也不能使用一种测量方法就概括情绪的科学规律。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情绪的不同认知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因此, 对积极情绪与健全人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探究还不够丰富, 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是一个重点。

2 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在一种好的心境中感到乐观, 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 体验幸福和愉快, 这种好的心境, 多数情况下是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产生的。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是获得幸福感的可靠途径, 积极情绪体验本身就属于幸福感。Stalikas等认为, 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通过干预促进积极情绪体验, 对幸福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 (SCL-90) 得分均有显著影响, 能改善体现病态心理特征的SCL-90因子症状, 促进幸福感的提高和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善。反复体验积极情绪, 有利于增强个体心理弹性和提高社会关系的质量, 从而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王永在大学生被试的书写表达实验中也发现, 持续4周的每日一次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改善压力应对方式, 在短期有显著效果, 也有5个月以上的长期效果。但强烈的积极情绪对长久的幸福并没有很大作用。体验强烈愉悦情绪的人, 同时也较易体验强烈不愉快情绪。事实上, 幸福者报告在大多数时间里愉快情感都是中等而适度的, 最幸福的人强烈的积极情感状态也不多见。Diener认为, 如果个体追求长时间的激越与狂喜, 那么在日常生活、工作或恋爱中更容易遭受挫折, 更糟是, 他们可能不断转换职业、变换人际关系以追求持续不断的强烈的愉快体验。

3 积极情绪与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维、新的方法, 发现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是成功完成创造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情绪对创造力存在较大影响, 但其影响模式较为复杂,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果。Sehuldberg (2000-2001) 发现沮丧症状会降低创造力。也有研究发现适度的沮丧可以提高发散思维测验上的得分并提高创造力。Paul和Nathan (2010) 的研究却发现沮丧与创造力之间并无显著相关,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都可以提高创造力, 但两者影响模式不相同。但诸多研究证实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力。Madja等发现,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积极情绪可以增加员工对创造性工作的支持, 提高其工作绩效。Isen等发现, 实验干预所诱发的积极情绪能在执行概念分类任务时使被试产生更多的概念类别;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能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 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更加全面地进行决策。潘仲君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处于积极的原始情绪状态下, 那么持久性、原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积极观点数等方面就有更好的表现。另外, 胡卫平发现学生提出创造性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地受到高兴等积极情绪的影响。胡卫平认为“正情绪尤其是高兴情绪状态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Isen (2000) 认为积极情绪可以使系统的和精细的加工简单化, 并使决策更加有效、全面。但关于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仍需要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支撑。

4 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逆境、严重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危险因素需要克服时才发挥作用的心理特质。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密切相关。积极情绪是高心理韧性的源泉。有学者提出, 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是心理资本的两个相互独立成分 (Avey&Palmer, 2010) , 在逆境或压力条件下, 积极情绪在心理韧性对压力适应或幸福感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效应 (崔丽霞, 2011) 。也有研究指出, 积极情绪是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Ong, Bergeman, &Chow, 2010) , 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可以增强心理韧性 (王振宏, 吕薇, 杜娟, 王克静, 2011) , 提高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王振宏等, 2011) , 同时防止个体面对压力时心理生理恢复的延缓 (Ong et al.2006) 。崔丽霞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在压力适应中有重要作用, 高心理韧性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对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的研究开展, 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也被多次发现。高心理韧性个体的特质之一就是自身能够运用积极情绪面对问题, 积极情绪可以帮助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建立面对创伤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 促进个体适应。

5 积极情绪与健康

长期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增加个体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现有研究认为积极情绪在一定范围上对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首先, 积极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康复。Ekman (1992) 对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团体干预发现, 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阎秀梅发现, 对中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 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其次, 积极情绪能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Marsland等 (2006) 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存在着更高水平的乙肝病毒抗体反应, 即积极情绪得分高的被试更不容易感染乙肝。积极情绪通过增强个体免疫能力进而降低个体易感染性, 情绪对生理健康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笑就是一种积极情绪的表达, 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提高对疾病的抵御, 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当然, 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也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 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积极情绪对于心理疾病也有调节作用, 它对抑郁有保护和缓解的作用。Wichers (2007) 研究显示积极情绪有利于缓解遗传的抑郁倾向;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可以降低个体心理疾病水平与风险 (Taber, 2007) 。除此之外, 积极情绪促进个体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 增加个体的人际资源, 促进社会交往, 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事件。

6 总结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积极情绪不仅在上述五方面有积极影响作用,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个体产生影响。积极情绪与很多因素的关系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也说明积极心理学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积极情绪可以扩展思考-行动的范围, 激发个体的内部动机、增强记忆效果, 促进创造力产生, 从而培养个体的积极态度, 更好的学习生活。积极情绪更多地是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以此来完善人的人格,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为个体的美好生活做贡献。目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到目前为止, 对积极情绪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从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幸福感、创造力、心理韧性以及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阐述了积极情绪的功能与意义, 总结了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积极作用, 总体上积极情绪对个体的成长与适应有广泛的作用力。

关键词:积极情绪,人格,幸福感,创造力,心理韧性,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Fredrickson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 Psychol, 2001, 56 (3) :218-226.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23-42.

[3]王永, 王振宏.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01) .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语言研究 篇三

关键词:积极语言;积极心理学;积极语言心理学;愉快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74-03

现代研究证实,在意识之外存在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即不在意识层面的思想或情绪,会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以及追求目标的方式。例如,如果一个人心情很愉悦,他就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所以,如果人能常常沉浸在愉悦心情中,就更利于形成积极品质,也更容易出现利他行为。

语言作为人们彼此交流的最直接的工具,是人人、时时、处处,不分尊卑、不分长幼、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国界,都要面对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我们假设,如果社会能形成一种积极语言的文化,这个“积极语言文化”能不能为我们带来愉悦心情、积极感受、快乐关系、人生力量和幸福生活?如果“积极语言能增强和提高积极情绪”,那么,这种假设就为积极情绪的产生和积极体验的获得提供了一个应用视角,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积极语言延伸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探索和促进人类优势发展和美德完善,运用幸福理论实现提升人们幸福感的目标。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实现幸福人生的五元素是:积极的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有成就感(见图1)。[1]五元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满足,还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更好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

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新进展,积极语言是对幸福五元素的有效延伸和补充(见图2)。积极语言的关键假设是:积极语言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它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人说什么样的话,如何说话,能够有利于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同时,发现人们的标志性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他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2]

对积极语言的心理学研究,为积极心理和积极行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取“假设—演绎法”,通过对局部语言素材的分析,建立起若干不同的语法规则系统,然后用实验来检验、评价和选择,希望能够发现积极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将对人的体验、人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是不是都是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在不断观察、反思的基础上,还需要做更多系统的测量和统计分析,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积极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

从研究对象上看,我们将积极语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把积极语言作为整体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积极语言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教育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二是把积极语言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研究其自身的构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积极语言结构体系的优化问题;三是研究积极语言各要素的组合问题。由此,积极语言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概括为[3]:

1.性质(积极语言的本质特征):什么是积极语言,积极的脑语思维、口语习惯、肢体语言是什么。

2.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个体通常说哪些话,是怎么说的;个体为什么说某些话,怎么说会更好些;哪些因素影响积极语言的形成。

3.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积极语言有什么规则,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4.层次(在结构或功能方面具体的、可操作的等级):积极语言有多少种类,有哪几个表征层次,水平怎样。

5.关系(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积极语言与积极情绪的关系是什么。

6.作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副作用、消极作用、带头作用):积极语言对人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是不是都能促进人的积极行为的产生;积极语言对他人、对自己有什么意义等。

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是:其研究方向更倾向学科交叉、更重视教育实践、更侧重教育叙事、更注重建构本土理论。在现阶段,以上问题都是要不断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积极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定位在观察通常语言和积极语言的特点,更多是用于踏踏实实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非用于建构宏大的语言理论。

三、积极语言HAPPY模式——积极语言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积极语言HAPPY模式基本解释是:根据预想的积极品质特征,教师用积极语言给予学生正向、具体、有目标效果的指导,使预想、期待的积极品质可操作化。

应用步骤是(见表1):教师以期望学生某项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H:Hope),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品质特征),具体指导和全力支持学生去做标志性的或学生期望的那些积极品质界定的行为(品质行为),使学生行动起来(A:Action),引导学生抓住与期望中的品质特征和希望形成的行为之间有关联的关键点(P: Point),并增加学生对这些行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在指导学生形成新行为或在改变某些行为的过程中(P:Process),注意语言层次(见表2),进行正向“惩罚”和有效赞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及对自身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向着某项品质的行为特征发展(Y:Yield)。

积极语言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社会、中国学校、中国家庭的有效应用,它对于倡导和推广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引领学生追求幸福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5-19.

[2]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30-31.

(作者单位:开明出版社 北京 10008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4.犯罪心理学推荐书目 篇四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 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 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 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5、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 王锐 编著/2010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 张明 主编/2004年04月/科学出版社。

7、犯罪心理学 林少菊 主编/2008年0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为提高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8、犯罪心理学(第二版)刘邦惠 主编/2009年07月/科学出版社。

9、犯罪心理学导读 水利水电出版社。

10、犯罪心理学 张保平,李世虎 编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11、犯罪心理学 魏建馨,张学林 著/2003年02月/南开大学出版社。

12、犯罪心理学(第四版)张保平,李世虎 编著/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13、青少年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 张理义 主编/2009年0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14、犯罪心理学(第二版)栗克元,吕瑞萍 主编/2009年09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15、犯罪心理学/21世纪心理学教材系列 2004年02月/科学出版社。

16、犯罪心理学(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张晓真。

17、犯罪心理学习题集 严圭,吴宁 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18、现代法学教材: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 主编/2007年0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

19、犯罪行为研究方法--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哈根(Hagan,F.E)著;刘萃侠,罗震雷,黄婧 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 严圭,吴宁 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1、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英)马吉尔 著,张广宇

等译/2009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2、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司法心理学系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3、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美)特维 著,李玫瑾 等译/2005年04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24、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英)古德琼森(Gubjonsson,G.H.)著,乐国安,李安

等译/2008年01月/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25、歧路人生:犯罪心理专家评大案 胡杰 著/2006年01月/群众出版社。

26、自白的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日)浜田寿美男 著,片成男 译/2006年03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7、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李玫瑾

著/2010年02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篇五

1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美]Dennis Coon,郑纲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九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M.W.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德]鲍利克(Pawlik,K.),[美]罗森茨维格(Rosenzweig,M.R.)主编,张厚粲等 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A·L·珀文《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英)朱莉娅·贝里曼(Julia C.Berryman)等著,陈萍,王茜译《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7)。

10(英)朱莉娅·贝里曼等著《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丹尼尔·戈尔曼著,李波泽《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2汪云

九、杨玉芳等,《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13《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原著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4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

15欧文·斯通《心灵的激情》(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6荣格著《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7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

18弗洛姆《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

19(美)伯纳德·派里斯著,方永德等译,《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版。

20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1克莱尔著《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2(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斯金纳著《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4林正文著《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英)柯林·威尔森《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2。26(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7 M.W.艾森克 M.T.基恩著《认知心理学》(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9徐光兴主编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0胡佩诚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1(美)特鲁尔Timothy J.Trull,(美)斐瑞斯E.Jerry Phares 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六版)——心理学导读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32(美)萨克斯,(美)牛顿 著,王昌海等译《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四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4(美)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6。

35张伯源、陈仲庚著《变态心理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86。

36顾瑜琦、张颖主编《健康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37周爽,朱志洪,朱星萍 编著《社会统计分析:SPSS应用教程——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8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5。

3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1阴国恩《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2孟庆茂,刘红云,赵增梅编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设计及统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3米勒著,郭力平等译《发展的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5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6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7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48戴海琦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49卢纹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教育心理学推荐书目 篇六

1.《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心理学》,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西方近代心理学史》,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实验心理学史》,(美)波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2

6.《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社会心理学》,Robert A.baron and Donn Byrne著, 黄敏儿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人格心理学》,陈仲庚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1.《个性心理学概论》,高玉祥著;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2.《人格心理学导论》,(美)赫根汉著,何瑾等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13.《释梦》,(奥)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9

14.《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Freud)著;张堂会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

15.《人格的潜力与成熟》,(美)马斯洛著,刘莹主编;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2004

16.《马斯洛人本哲学》,(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

1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8.《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朱智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7

19.《人格心理学》,傅文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0.《成功心理》,李树荫著;知识出版社,1995

21.《学习心理学》,冯忠良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2.《学习心理学: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姚梅林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情绪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生理心理学》,李新旺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

25.《学校管理心理学》,熊川武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6.《实用心理学全书》,刘飞茂,成志伟主编;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27.《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8.《心理学的100个故事》,汪向东著;新华出版社,2008.1

29.《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陈玲著;新世界出版社,2008

30.《心理学的趣味实验》,(日)斋木深著;凌松译;群众出版社,1988

31.《情感的烦恼》,钟志农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32.《拥有好人缘》,杨宏飞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3.《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陶芳标, 曹召伦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4.《平静的艺术》,(美)布莱恩·卢克·西沃德著;知识出版社,2001

35.《性格?智力?情爱》,沈掌荣编;昆仑出版社,1987

36.《心理BBS 在线心理青春物语》,心理在线网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7.《心理变态与健康》,郑晓边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8.《心理素质测评》,程连昌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9.《你最适合做什么?—指导升学与就业的心理里学试题》,田崎仁著;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40.《重塑自我的12个步骤》,(英)J.乔纳森·伽贝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1.《决定命运的3个阶段》,(英)芭芭拉·奎因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2.《就业心理》,凌子编著;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43.《恋爱心理》,李湘兴编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44.《心理培训课》,张年军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5.《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6.《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7.《英汉心理学辞典》,卓尧舜、华意蓉编;台湾五洲出版社,1989

48.《心理学百科全书》,李维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9.《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心理学百科全书)》,(美)Raymond J.Corsini 编著;ohn Wiley & Sons,Inc.1987

7.积极心理学书目 篇七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 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 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 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挖掘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企业或组织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 0 0 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 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员工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自然而然对企业形象、管理成本和企业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当然, 对员工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采取弥补措施是必要的, 但并不是维护员工心理健康、发挥员工积极性、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管理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认为, 管理者应该去挖掘员工自身存在的勇气、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 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扰, 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 企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开发员工积极心理资本, 培育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极为重要。

一、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员工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员工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 那么, 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 可以拓展中员工的思维, 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 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1. 以人为本, 实行情感管理。

“以人为本”, 实行情感管理就是要注重人性, 实行人性化管理, 其核心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消除消极情绪。管理者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员工, 充分信任员工, 相信员工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 给每一个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 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发展员工的个性, 真正体现员工工作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 只有当员工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 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发展、创造中的快乐, 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终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

2. 树立员工的自信心。

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 是人类发展的可靠资本, 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 走向事业的成功。树立员工的自信心, 就是要求员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 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 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 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但能帮助员工消解工作中的压力, 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 而且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养员工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 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 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 员工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是衡量员工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特殊意义。

2. 乐观。

积极的乐观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 对员工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大量实践表明, 员工乐观的心理品质对工作场所的绩效有积极促进作用。

3. 自我决定感。

自我决定理论 (SDT) 认为, 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管理者必须关注员工的自我决定感, 以提升员工的满足感、满意感, 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 培养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内动力。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有助于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

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工作的关心, 加强企业的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体现大家庭的温暖, 满足员工职业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培养员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乐观的员工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有浓厚的热忱, 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也能不畏艰险, 勇于拼搏, 敢于创新,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 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帮助员工优化心理素质, 帮助员工营造健康快乐的工作氛围, 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 2005, (2)

[2]郭学静苏宝利陈海玉:管理员工的心——谈职业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 2005, (3)

8.积极心理学 篇八

科学家们发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常量,比如噪声,还有交通、金钱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社区、归属感都直接指向幸福。几年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组问卷中抽取了10%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他们并不有钱,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热爱社交。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这样的“幸福”远远不够,它只是最浅层次的一种幸福。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了解自己最好的品质、最擅长的才华,反复在生活中实践,化枯燥为乐趣,并为更高的目标服务。比如知识、艺术、政治、宗教、正义,这样才能得到整个的沉湎、投入,甚至意义。他从东西方文化中发掘了6个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争议、节制、超越,并将这6个概念细分为24种力量。

当一个人的强项力量发挥到最好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流”的状态,你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的发现。人在运动中容易进入“流”的状态,比如滑雪、下棋、在乡村小路开车,或者在音乐和人群中,比如乐队、舞池或在咖啡馆与朋友进行一场激烈有趣的对话。“流”也经常发生在独自的创造性活动中,比如画画、写作、照相。

“积极心理学”总结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幸福公式”:H(幸福)=S(设定点)+C(客观环境)+V(主观行动)。客观环境C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V则是你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

在这个幸福公式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很难说这样的比例分配有多么精确,更重要的似乎是传达一种态度: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9.公共管理学读书书目 篇九

《理想国》柏拉图商务印书馆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

《利维坦》霍布斯商务印书馆

《政府论》(上、下)洛克商务印书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商务印书馆

《社会契约论》卢梭 商务印书馆

《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等商务印书馆

《法国革命论》柏克商务印书馆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商务印书馆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商务印书馆

《论自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代议制政府》J.S密尔著商务印书馆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

《林肯选集》林肯商务印书馆

《杰弗逊选集》杰弗逊商务印书馆

《日本官僚制度研究》辻清明商务印书馆

《正义论》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陕西人民出版社

《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江苏人民出版社

《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罗伯特.米歇尔斯 天津人民出版社《光明之子于黑暗之子》莱英霍尔德•尼布尔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冯•米瑟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冯•米瑟斯新星出版社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二卷)卡尔•波普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致命的自负》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道格拉斯•C•诺思上海人民出版社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塞缪尔•亨廷顿三联出版社

《国家兴衰探源》曼库尔•奥尔森商务印书馆

《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小鲍威尔 商务印书馆 《现代政治分析》罗伯特.达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 华夏出版社

《集体行动的逻辑》 曼瑟尔•奥尔森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詹姆斯•M•布坎南上海三联书店 《同意的计算》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由秩序原理》(上、下)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三联书店

《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威廉姆.A.尼斯坎南中国青年出版社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

《民主的危机 》米歇尔•克罗齐、塞缪尔•P•亨廷顿求实出版社

《论民主》罗伯特•A•达尔著 商务印书馆

《民主的模式》戴维•赫尔德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

《民主的不满》(美)迈克尔•桑德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民主的嘲讽》戴伊、齐格勒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新星出版社 《西方世界的兴起》D•诺思华夏出版社

《公共选择理论》 丹尼斯•C•缪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民主理论的前言》罗伯特•达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政治与行政》F.J.古德诺著华夏出版社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奥斯特罗姆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社会正义论》布莱恩•巴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选举中的谋略与博弈》威廉•庞德斯通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国的陪审团》威廉•L•德维尔华夏出版社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录》杰弗里•图宾上海三联出版社

《合理的怀疑——从辛普森案批评美国司法体系》亚伦•德肖维茨法律出版社 《再造政府》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改革政府》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国地方政府》(第三版)戴维•威尔逊克里斯•盖姆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埃里克•阿尔贝尔 劳伦斯•罗斯 北大出版社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斯蒂格里茨等著中国物资出版社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B•盖伊•彼得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英)亚当•罗伯茨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落脚城市》道格•桑德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国家的视角》詹姆斯•C•斯科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美)罗伯特•帕特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江黑水》易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苏联的最后一年》 罗伊•麦德韦杰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柏林墙》(英)弗里德里克•泰勒重庆出版集团

《国家的破产》雅克•阿塔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社会学与十大问题》(美)乔尔•查农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与当今人类的问题》(美)约翰•博德利北京大学出版社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

《理解农民中国》(美)李丹江苏人民出版社

《三杯茶》(美)葛瑞格·摩顿森(美)大卫·奥利弗·里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石头变学校》(美)葛瑞格·摩顿森南海出版社

《一九八四》(英)乔治•奥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动物庄园》(英)乔治•奥威尔上海三联出版社

《社会分层十讲》(清华社会学讲义)李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族与国家》宁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西方政治现代化的路》郭少棠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政府体系》 陈红太著 华文出版社

《政府创新》刘靖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危机管理》薛澜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谢庆奎著中信出版社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管理卷)刘靖华,姜宪利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现代化新论》 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董辅仍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 萧超然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关海庭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国的政党与福利制度》孙洁商务印书馆

《英国政治制度史》阎照祥人民出版社

《国家与市民社会—— 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邓正来 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国民主制度的输出》 刘国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王绍光樊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通史》(多卷本)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多卷本)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中国书店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湖南人民出版社

《现代精神与儒学传统》杜维明三联书店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江苏人民出版社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三联书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杜亚泉等中华书局

《民富而国安——汉文帝、贾谊、汉景帝、晁错评传》黄新亚中国工人出版社 《唐宋变革时期的法律与社会》戴建国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代中层文官》赖瑞和中华书局

《唐代基层文官》赖瑞和中华书局

《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董建辉厦门大学出版社

《走出江村》费孝通人民日报出版社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徐勇赵永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贺雪峰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业真相》 臧云鹏北京大学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和展望》 廖洪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政府土地收益制度研究》张立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式社区治理》吴群刚孙志详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杨戌标何荣坤等经济管理出版社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新星出版社

《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新星出版社

《这个社会好吗?》熊培云新星出版社

《共同的底线》秦晖江苏文艺出版社

《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书店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未来的社区》德鲁克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德鲁克纪念版)《未来的组织》德鲁克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德鲁克纪念版)《未来的领导者》 德鲁克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德鲁克纪念版)

电影作品:

《刺杀肯尼迪》美国1991

《尼克松》美国1995年

《市政厅》美国1996年

《东方西方》 法国1999年

《再见列宁》 德国2003年

《卢旺达饭店》美国2004年

《慕尼黑》美国2005年

《哈迪塞镇之战》英国2005年

《第九突击队》芬兰/俄罗斯/乌克兰2005

《国王班底》美国 2006

《V字仇杀队》美国2006年

《窃听风暴》德国2006年

《伯纳德行动》德国2007年

《十二怒汉》俄罗斯2007版

《西雅图之战》美国2007年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美国2007

《浪潮》(《恶魔教室》)德国2008

《关键投票》美国2008年

《小布什传》美国2008年

《影子写手》英国2010年

《铁蹄下的村庄》意大利2009年

《政客杰克》美国2010年

《死亡医生》美国 2010年

《国家行政》法国2011

《秩序和道德》 法国2011

《无需申报》法国/比利时2011

《胡佛》美国2011年

《总统杀局》美国2011年

《铁娘子》英国/法国2012年

《规则改变》美国2012年

《林肯》美国2012年

《逃离德黑兰》美国2012 年

《土地》印度2010年

《熔炉》韩国2011年

电影纪录片:

《华氏911》美国2004年

《难以忽视的真相》美国2006年

《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美国2006

《医疗内幕》美国2007

《战争制造者们》(War Made Easy)美国 2007年 《人造风景》加拿大2007

《宗教的荒谬》美国2008

《食品公司》美国2009年

《海豚湾》美国2009年

《边境以南》美国2009年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美国2009

《债务美国》/《巴菲特报告》美国2009

《监守自盗 》(Inside Job)2010

《杰克老大和美国金钱》美国2010

《归途列车》中国/加拿大2010

《杀戮演绎》(The Act of Killing)丹麦/挪威/英国2013电视剧作品:

《白宫风云》美国1999(2001年)

《冷战风云》/《合伙人》(The Company)美国2007年《肯尼迪家族》美国2011年

《纸牌屋》美国2013

《新闻编辑室》美国2013

《幕后危机》英国2005年

《萨达姆家族》英国2008

上一篇:城建办公室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对照检查材料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