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2024-10-20

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共13篇)

1.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一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正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正的情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一、导入

自然界一年中的各个季节只有一次,就这样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年一年地周而复始不停轮转。如那四季变化一样,人的一生同样要经历自己生命的周期,我们在少年时收获友谊、青年时收获爱情,但惟有一种感情贯穿你生命的始终,直至你生命的延续——那就是亲情。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甚至是一次平常的散步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一起进入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共同去体味这份人间真情……

二、检查预习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散(sàn)步 莫怀戚(qī ) 很累(lèi)熬(áo) 沽沽(gū) 分歧(qí)

一霎(shà )时 水波粼粼(lín )

三、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文中描述的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可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讨论分析:

1.要解决分歧,决定权落在谁的身上?为什么?分歧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2.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成员各是怎样的人?由他们组成的这个家庭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孝顺爱幼

妻子:温柔贤惠

2.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二

一、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分布

先来看看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 (上) 里的新诗, 总共11首 , 有6首为正式课文 , 3首为课后阅读材料, 还有2首为散文诗。

1.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这首诗是抒情诗, 入选后有改动。它表现的是山里孩子对海的向往, 从新诗之美来看, 这首诗写得很一般, 属于王家新新诗里比较平庸的一首。它是正式的第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2.汪国真的《意志》, 是一首哲理诗, 在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这首诗选入时没有列出标题, 这是不符合规范的, 应该在课本里加上诗的标题。

3.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是哲理诗。为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据说正在修订的版本要撤掉这首诗, 是不妥的。因为这首诗是典型的哲理诗, 很有审美价值。

4.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首意象诗, 描述了秋天的情景, 它主要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来建构意象, 形成一幅总体的秋之图画。它是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

5.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在何其芳的《秋天》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的比较阅读部分。

6.张锋的《化石吟》, 是一首科学诗, 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收入时有改动, 完全是选编者觉得此诗有些知识含量, 但它已欠缺审美价值。

7.臧克家的《三代》, 是一首哲理性的叙事诗。在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

8.《散文诗两首》包括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它们是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两篇散文诗算是儿童散文诗, 适合放在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9. 《郭沫若诗两首》, 包括《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天上的街市》是孩子对夜空的想象, 《静夜》是对 夜晚的想象 , 它们都是意象诗, 为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它们适合放到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再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 (下 ) 里的新诗 , 总共首, 有4首是正式的课文, 2首是课后阅读材料。很有意思的是, 这一册课本里, 翻译诗占了现代诗的一半。

1.《诗两首》, 包括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都是哲理诗。

2.光未然的《黄河颂》, 是歌词, 也可作朗诵诗。从爱国主题看, 《黄河颂》和下面的《松花江上》都很适合入选课本。但我觉得它们最好是入选中学音乐教材, 而不是语文教材。

3.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是歌词, 也可以做朗诵诗。为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的课后 “研讨与练习”中的课后学唱。

4.牛汉的《华南虎》, 是一首意象诗, 也有生命的隐喻。为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牛汉的代表作, 国内几乎所有的《当代文学史》都会提到或论述到, 而且当代作家作品选讲之类的教材也会入选, 它不是动物诗, 与动物小说、自然文学列在一个主题单元, 并不合适。而且大学教材里普遍选了它, 初中教材最好别选。

5. 威廉·布莱克的 《老虎》, 是一首意象诗。为牛汉的《华南虎》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的朗读材料, 是一首翻译诗。

二、对七年级语文课本新诗的看法

从以上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的分布情况, 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下面谈点看法, 以供教材选编者和语文老师参考。

1.从诗歌的选编逻辑看, 七年级语文课本似乎没有明确的思想逻辑, 也没有明确的艺术逻辑。诗歌作品的选择完全是给“主题”这个篓子填空补缺的, 很乱的感觉。

2. 这些诗歌无论在现代文学史里, 还是当代文学史里, 都没有代表性。或者说, 作者虽然大部分是名家, 但作品不能代表新诗的艺术水平。郭沫若的两首诗《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完全可以放到小学四、五年级里。牛汉的《华南虎》被大学教材广为收入和评介, 也不太适合初一学生阅读。而其他的诗没有一首算得上优美、清新。

3. 光未然《黄河 颂》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完全可以放到音乐教材里, 让音乐课展示。爱国主题 的新诗还 有很多替 代品, 没必要语文课里选歌词。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和《手推车》等, 都可以替代它们。

4. 翻译诗和翻译作品 不适合做课文, 因为它们不是我们的母语写作, 不具备汉语的范例性。翻译作品可以作为课外阅读, 不宜用作课文。这也是语文教材的硬伤, 缺乏对母语的基本认识。

5. 七年级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点, 诗歌选择很重要。第一要有语言的纯粹性, 需优美活泼; 第二要有感情的真挚性, 要适合初一学生的特点, 符合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三要有生活的引领性和学习的引领性;第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诗体格式的基本认识。按照这几个标准, 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诗需要重新调整。

6.从新诗选编的角 度看 ,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有效衔接, 八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新诗, 九年级有十一首, 但又大部分属于儿童诗。应该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择一些有青春气息的抒情诗, 尤其是七年级课本里, 应该以少年诗、抒情诗为主体。

三、对七年级语文新诗教学的想法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中国是诗国, 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因此诗教也是语文教育的有机部分。如何用好课本里的诗, 如何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合适的诗教, 传承母语文化, 值得重视。

1. 因为课文里的新诗选编缺乏逻辑性, 建议打乱顺序, 按诗歌逻辑来设计课堂教学。

七年级上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散文诗和儿童诗这四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到三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 散文诗可以讲一次。儿童诗可以讲一次或两次。最后, 做一次诗歌写作练习和一次诗歌朗诵会。

七年级下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歌词这三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课。歌词讲一次课。再安排一次诗歌写作和一次诗歌朗诵。

2. 新诗教学时要 增强感受性, 要带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认识修辞。不要过分强调对主题的挖掘和理解。

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的认识是最重要的, 不认识这些东西, 意义的理解没有意义。因为要学到所谓的爱国思想或者其他的思想, 其他的作品也可以实现。读诗, 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 诗的特点, 诗的美感。

3. 建议语文老师 寻找一些课本里新诗的替代品。比如说, 学习郭沫 若和何其 芳的新诗时, 找一、两首他们的短小的新诗来和学生一起品读。这样一来,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有些语文老师很重视把关于作家、诗人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这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讲好, 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家、诗人的创作, 欣赏几篇好作品。

3.浅谈七年级语文教学 篇三

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如果不充分或是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教师应踏踏实实备课,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与教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讲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如果备课充分,讲课时就会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特别认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二、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较长而反复的过程。为此,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为了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每位学生都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周要求学生读一篇课外文章并写出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哪怕写几个字也要坚持;还要经常举行一些知识性的比赛,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增加了乐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如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都应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他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人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4.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交流思想,展示成果。

《散步》为读者描绘了一组中国传统美德的亲情场景,内容比较浅显耐读,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让学生在阅读中研析课文,品味语言,寻找美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思维的重要时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可以对课文有切实理解和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进而感悟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美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整体感知课文。

⑵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

⑶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⑷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⑵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品味语言“大词小用”的特点。

⑵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

⑶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⑴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

⑵体会语言“大词小用”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

⑶初步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吧”的祝福;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时不是特别亲近的人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相信你的”……这些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

生活中,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交流。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吧。

看看作者他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我们感动着的。

(投影“散步”画面)

二、整体感悟。

1、鼓励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的把握;(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

⑴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

⑵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⑶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

⑷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

思考:

⑴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⑵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三、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多媒体投影第一自然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问:

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

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⑵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大词小用”的感觉,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用心: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给人一种小词大用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发现有小词大用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这一阶段也可以将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适时地追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揭示着中年人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等等。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课文呈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发现。

1、与以前版本教材比较,推进研究。

以前版本教材对作者原文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原版本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作者原文被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教学中,讨论原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原编者的意图;进而揣摩作者的本意,比较两者优劣以及作文修养。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大词小用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笔”。

你能否也运用“大词小用”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读与写结合,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其乐无穷。

六、反思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

《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也是一曲用615字凝成的中华民族亲情的颂歌。

它让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举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散步。

我们学习这篇,就是让我们接受一次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教育!

七、布置作业。

1、老师的建议:

大家把课文带回家和家人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2、观察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相信同学们的语言魅力,能描绘出亲情的生活美。

八、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劝说…散步…分歧{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最终走小路}…解决{敬老爱幼}…中华民族亲情颂歌!!

5.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篇五

《散步》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侧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篇散文,内容也很简单,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方向,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体现一课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体感悟,自主探究。

本篇课文,我从《子路孝母》《孟母三迁》两个故事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课文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谁?

2、文中散步的季节、地点?

3、一家人为什么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

四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课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但同时回归一个主题—浓浓的亲情。整体感悟环节,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写法、特点,体现我们一课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第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识的深化延伸。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讨。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一问题,七年级的学生要回答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二个板块,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探讨未知的问题。经过讨论合作,还是解决了问题,只是学生表达欠佳,由老师稍做点拨、总结即可。依托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那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体现一课一得。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第三个板块,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所得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并写出来。

6.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六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学习过程】

1、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像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齐读学习目标。 3、齐读名言感知。

4、展示字词、记叙六要素。5、自由读课文,讨论合作学习的问题,展示结果。

6、探究写法:插叙、以小见大。 7、课文主旨: 8、完成课后思考题。

一、学 (名言感知)

1.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培根

2.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比尔·盖茨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论语》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①霎( shà )时 ②chāi( 拆 )散 ③委qū( 屈 )

④水波lín lín( 粼 ) ( 粼 ) ⑤各得qí( 其 )所

2.整体感知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起因 )( 经过)( 结果)

散步的时间 初春 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二)合作学习

1.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既然母亲自己不愿去散步,让她留在家中,自己去散步似乎并不过分,“我”却还要劝母亲去散步,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孝敬母亲。

(2)第3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有什么作用?

极言母亲过冬的艰辛。

(3)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指的是什么?

7.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 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学语文, 让学生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 如何去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 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要拓宽学生的人文阅读视野, 为学生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如在教室设立“阅读小天地”,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走进阅读小天地, 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经常组织学生办读书的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读书比赛, 讲故事等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 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快乐阅读”是指从读书中得到哪些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每天在晨读时留出十分钟, 作为学生快乐阅读时间, 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读了哪些精彩内容, 都获得了哪些快乐, 大家一起分享。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给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一篇优美的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得其妙处。记忆、领会、鉴赏、写作文章都靠阅读;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 也是阅读, 这些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 自然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这时, 快速默读只能获取简单信息, 而朗读, 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 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 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三、让阅读课堂充满灵动和美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 就应让学生“活”起来, 以创新、实践为主线, 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让和美的气氛充溢阅读课堂。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 只有学生动起来, 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在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 互动起来会更精彩。语文教学要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 体味民间语文的智慧与魅力。例如, 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歌词等, 感悟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深情与寄托;带学生漫步古诗苑, 学唱古诗, 给古诗配曲, 给古诗编舞, 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 含英咀华, 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灵动的阅读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 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 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我们的阅读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 重视“节外生枝”, 珍视“灵光一闪”, 这样, 我们的阅读课堂将走向大气, 走向洒脱, 走向睿智。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想像力

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 富有求知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 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 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 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

摘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方法指导、能力提高是语文老师普遍头疼的问题,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是众多语文教师所迷茫的课题。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开展学法指导,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之目的。

8.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初中语文阅读与小学语文阅读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更有许多区别,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些区别,充分做好小学向中学的过渡衔接工作,为学生提升中学语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区别在于:首先,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小学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等,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等。其次,小学的语文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中学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再次,小学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学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

充分认识到这些区别、变化后,教师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策略,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那么该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在这里谈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七年级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空间,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言,能够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从原来的传授角色,转变成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吃透文本,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让学生意识到阅读需要探究,需要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情感,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

三、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转换为形象思维,产生新的思想认识,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文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王爱芹.点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1(36).

9.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设计 篇九

1.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2.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 、合作探究

: 两课时

1.找出散步的人、时、地、产生的分歧、我的决定、他们最终的决定。

2.复述故事(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品评人物(请用“我最欣赏 (人物),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 )

1.给加粗字注音:

嫩芽( ) 熬 ( ) 霎时(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2.解释词语:

各得其所:

{明确了学习目标,解决了生字词,为准确地朗读课文,进入文本奠定基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 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B散步的季节: 明确: 初春

C散步的地点: 明确: 田野

D产生的分歧: 明确: 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E我的决定: 明确: 走大路

F他们最后的决定: 明确: 走小路

二、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注意:1.语言简洁明了

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本文讲诉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三、三读课文,品评人物

10.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十

(一)姓名:班级:

一、基础知识检测(8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3分)

A:残疾(jī)捶打(chuí)B:信服(xìn)委屈(qū)....

C:数落(shù)敏感(mín)D:拆散(sǎn)整宿(sù)....

2、将第1题中读音错误的词语抄下来,并注释正确读音(10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词语书写的都正确的是()(3分)

A:嫩芽取诀B:怏求 垂打C:诀别 暴怒D:安抚 全释

4、将第3题中书写错误的词语改正。(例:XX改为XX)(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拼音填写词语。(40分)

(1)水波lín lín()(2)一shà时()(3)分qí()(4)làn漫()

(5)淡yǎ()(6)沉jì()(7)wān豆黄儿()

(8)tānhuàn()(9)qiáo cuì()(10)xù xù dāo dāo()

6、解释成语并造句。(20分)

(1)各得其所

解释:造句:

(2)喜出望外:

解释:造句:

二、课文学习检测。(20分)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和《》两篇课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我与地坛》的作者是___________的代表作。

11.七年级语文学困生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学困生;基础;习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13-01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完中校,七至九年级的生源都来自周边的五个自然村的小学,他们升入七年级,不少学生语文基础非常薄弱,不仅一些词语、成语从未听过,甚至连很多常用字都不会写;背诵也只是死记硬背,不懂得理解消化。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不好,具体表现在:课前不重视预习;课堂上不记笔记,不爱动脑思考;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马虎、潦草,甚至偷工减料。基于此,本人在施教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夯实基础

1、加强朗读,落实字音

课堂上做到每课必读,一般采取中等偏下的学生个别朗读,学生正音,读错即停的原则。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爱上语文。七年级学困生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有的甚至连声调都不会标,读错字音、误读词语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笔者注意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要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或读错的字词都必须查工具书解决,并且要把它们誊写在错字本里。

2、掌握字形,规范书写

写字和朗读一样,都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七年级语文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笔顺笔画搞不清楚,以致在书写中错字、别字较多,随意涂改,字迹潦草。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学期初就把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语文版)附录中的《汉字造字法》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体美、点线美、结构美和意象美。另外,在写字课上组织学生欣赏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对学生的语文作业(练习册、作文以及考试),在写字方面更是要求严格,规范他们的写字。

3、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语文学习,只有重视积累,基础才会越来越牢固。在施教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一是语言积累。要求摘抄字词、成语、格言警句以及古诗词名句、优美语段等。通过摘抄,不仅识记了字音、字形、字义,而且练了字。此外鼓励学生多阅读。二是文化积累。要求学生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搜集当地过节日的习俗,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培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让学困生学好语文,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学生要想读通读懂课文,就必须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教师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困生在养成习惯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2、培养读书必动笔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对学困生来说,教师更要培养他们动笔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圈点勾画,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感想或体会。并教给他们一系列圈点勾画的符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困生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3、培养课堂积极提问的习惯

善于发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笔者想方设法鼓励学困生自己提出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然后试着去分析问题,最后尝试着解决问题,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些学困生在老师和优等生的帮助下,越来越会提问。

4、培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对他们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书写。多则一篇一段,少则三五两句。每周检查一次。培养了学困生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5、培养快速记录的习惯

有些学困生写字速度慢,不擅于边听边记,经常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笔者教给他们速记的方法,即抓住句子中重要的词语来提高记录速度。很快,学生就学会了有选择地记录。

三、指导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学困生掌握了学习方法,那就不怕他们学不好语文。在施教过程中,笔者主要教给学困生他们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诗词记诵的方法、现代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作文审题的方法、仿写片段的方法等

四、拓宽资源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透彻地研究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适当的取舍并合理的开发教学资源。

1、相似题材或主题的拓展语文教学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只要是与教学相关,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知识面窄,所以相似题材或主题的扩展阅读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2.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十二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 阅读层面狭窄, 理解能力较弱, 但不失天真纯朴, 热情好奇, 求知欲旺盛, 富有童心童趣, 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 看人生, 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来判断理解作品,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我在教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时, 对作者本人事先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 只是让学生自己朗读来感知诗歌的大意, 因为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较为浅显, 内容又大致贴近农村学生生活, 可以让学生诵读几遍, 自己直接感知诗歌中的文字、人物、情景。朗读环节一结束, 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诗人的“愿”具体指什么?学生反应强烈, 纷纷举手, 几乎是齐声答道:是希望豆子长得好, 获得丰收;诗人对待田园生活的态度怎样?一位学生立刻达到:“喜爱田园生活, 他整天参加劳力, 都不感到累”。由此可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疑提问, 开展阅读教学。

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 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 为他们“寻点搭桥”, 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 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做一个引导者,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 简而言之, 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 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 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 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 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 多方查找搜集资料, 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 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 让学生意识到, 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 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 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就学生方面, 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 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 熟悉的生活, 眼前的时代特征, 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我在教《归园田居》时, 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为什么?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 让学生有话可说, 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 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 阅读体验十分丰富, 效果也十分明显。

“寻点搭桥”的方式因文本类型不同要灵活运用。有一类课文, 学生很容易读到自己, 如《幼时记趣》、《往事依依》等, 这些课文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的情景人事所感染, 因而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文中自己徜徉, 不必牵着学生鼻子走。但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遥远, 如《斜塔上的实验》、《蔚蓝的王国》等课文,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斜塔上的实验》课文所写的伽利略的两个发现, 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并用恰当的语句表现出来?《蔚蓝的王国》语言含蓄, 学生阅读起来困难, 关于“大海”和“神仙世界”就是教学时应该寻找的两个点, 作者描写如此神奇美丽的大海和神仙世界到底要表现什么呢?学生的阅读兴趣便调动起来了, 交流时答案也丰富多彩起来。另外, 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学生面前, 教师所选择的搭桥方式也不同, 教师在寻点搭桥时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认识能力, 个性特征, 做到因人而异, 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 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 学生感悟时, 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 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教师对七年级学生教学, 要善于运用文本中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 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光明、青春、幸福的理想王国, 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画一幅水彩画, 学生一定会认真钻研课文, 积极展开联想。不论学生画得如何, 他们对文本的意境与内涵的感受肯定会更深一层。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培养想像力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从七年级开始, 阅读时养成自觉的联想习惯, 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 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和创造能力。

13.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十三

设计者、执教者: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中学黄长贵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课文,并学会揣摩重点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平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了这家子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许多感慨。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A,给生字生词注音。

分歧

嫩芽

霎时

B,辨析形似字

熬——遨

歧——岐

决——诀

铺——脯 C,解释:

熬——忍受,艰难坚持。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美的意境,完

成下列两项任务:(1)用一个词概括本文事件。(2)简述文章内容。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各

抒己见。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文中描绘了一个幸福家庭,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句子体会一家人的和

美。)

2、课文中写到的老人幸福吗?大家讨论,说出

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集体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四、分析研讨,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本文是散文名篇,除了感情动人外,语言也很优

美。值得细细品味。小组讨论,请找出各自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五、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写一段自己与家人故事的经历。传递出自己的亲情。

六、课文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亲情作业题

上一篇: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原因下一篇:外企中文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