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共8篇)
1.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 篇一
科学课常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前进小学 张艳玲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位教师呈现一节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从科学课的特点来说,应有相同的教学特征。体现科学课的基本特性。经过多年科学课的教学和外出学习,对科学课的常规教学感触颇深,并加以梳理和同仁共勉。体现科学课的基本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科学教学重点体现知识的逻辑性:
作为小学科学课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而是从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层次的加深,是知识探究过程的体现,从中培养学生在这个探究环节中的思维想象力、知识运用能力、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实验探究经过讨论思维逻辑推理整合成科学的结论,符合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思路。
二、科学教学重点围绕知识的正确性展开探究。
每一节科学课的内容都是从肤浅到深入逐一展开,通过假设、猜想、设计、验证。最后和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得到正确的科学结论。而在现实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系统,很难达到综合、完整的表述。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小部分同学参与科学的交流表达,其他一些同学不愿参与,致使科学课堂很多学生成了看客,知识的正确性怎样判断有些模糊,语言怎样表述?都很模糊,干脆来个不说。那么对于此种情况,要让学生的小组进行异质分组,从中发挥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带动中差生进行正确的研究,给不爱表达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时刻体现知识的正确性和语言的严密性。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导播下,要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总结,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形成网络结构,语言形成完整的表述。运用正确的科学术语总结知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对学生今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科学课教学重点体现两个层次性,一个是组织者和学习者的双边关系。
科学教学环节中,重点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一节课中体现的身份是组织者和导播者。在导播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一个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至高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另一个是教师就抓准机遇把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始研究实验方案,设计思路、准确实验、组内交流,班级分享,共同得出结论,形成统一的科学结论,然后提出今后要想研究的问题,整个一节完整的科学课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性。
四、科学课教学的优质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严密性 评价性 共鸣性
2.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 篇二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验。这五个环节之间是一个自组织的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有序结构。教学中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所以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二、如何从教学常规入手实施有效教学
(一) 备课———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准备
1.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编写
备课就是教学准备策略, 也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结合历史教学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时, 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 (1)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编写; (2) 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 (3) 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 (4) 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教学目标, 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更是哲学课堂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备课不仅仅要认真备教材、备课标,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2.教学准备建议
备课一定要“备学生”, 而不是一味地去备教材和课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坚持集体备课, 把集体备课制度化
集体备课建设得好, 可以通过同事合作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是分工设计好教案, 每人负责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 活动时某人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其他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最好能够固定, 由于每位教师的工作任务都很重, 如果没有固定时间, 就会忽视这项工作。形式决定内容, 有了形式上时间上的固定, 到了相应的时间, 就会安排相应的内容, 这项活动也就变得制度化了。
(二) 上课———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
上课时要灵活实施教学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是最为重要的。每位教师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行为,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鉴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以及中考的客观要求, 我们备课组已经形成了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上课方法, 即注重落实以下几个环节:
1.默写。主要是默写上一节课所讲述的重、难点知识, 以便尽可能地及时巩固。
2.师生互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一定要把学生摆在最重要和最中心的位置, 一切为了学生而开展教学。所以在一些探究活动中, 尽可能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 鼓励师生在教学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3.重、难点突破。对于每一节的内容, 在集体备课时已确定重、难点, 那么课堂上就要通过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方法, 如案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等去突破, 在教师精讲的同时,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这种过程,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就会印象深刻。
4.课堂即时练习。每一节课都应该抽出5~8分钟的时间进行即时练习。
(三) 作业———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环节
作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针对近期教学目标, 实效性和有效性强。作业内容要选择也要设计。我们通常重视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 但很少提出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设计。怎样设计作业呢?这就要求我们精心选择、编写针对性强、对达成教学目标最直接最关键的题目给学生。通过作业主要达到的目标是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以及通过书面表达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的学生最为欠缺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备课组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业余时间, 分工到人, 把每一节的课后练习都精挑细选, 设计出一套合适的练习。这些练习题量不大, 但却题题触及课本的关键知识点, 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又达成课标的要求, 真正体现了有效教学。
(四) 辅导———为达到教学目标的不断建构
辅导的基本原则是突出目标原则、多样化原则、师生双边交流原则等。就是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样化的辅导, 双边交流辅导, 学生当老师的辅导等。
(五) 测验———检查教学目标落实的关键所在
检测的基本原则是目标中心原则, 即检测是为了达到目标服务的。针对近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测验和练习, 不要脱离了近期的教学目标而随便给学生一份题目进行测试, 这样的效果是不好的。最好是自己动手设计检测试题,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要“花样百出”地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给学生。测试命题应该是学什么测什么。另外, 如果测试没有紧密围绕近期教学目标, 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重点的偏移, 使得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零乱, 增加学习负担。
3.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常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77-01
教学常规是组织实施教学的最基本的操作规程,是一定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其特点是既具有相对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又有适合于教学规律的程序性,还有吸收某种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语文教学常规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和研究这些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常规与传统教学
教学常规具有继承性。语文教学常规,就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这个特定的起点和基础上形成的,受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制约。离开了语文教学的历史,离开了语文教学的过程积累,语文教学的常规就不复存在。语文教学常规的备、教、批、辅、考等环节,其中具有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常规教学等于传统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制定、实行,涉及到怎样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问题。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需要加以研究。以其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认识,有所取,有所舍,使中学语文教学常规更具科学性。只有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够谈得上继承,才能把传统中的合理成分纳入我们教学常规,才能对传统教学分清“是”与“非”。
二、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
语文教改的新成果会不断打破既定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才能求得自身的调整和完善,才能克服保守性,保持先进性。教学常规是一种静态结构,它与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语文教学新形势,会发生不相适应的矛盾。教学常规要克服保守性,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吸收教改中成功的经验,科学的方法,才能求得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否则,教学常规就会成为教学改革的桎梏。
解决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这一矛盾,主要的作法是:线上抓教研,点上抓教改,面上抓常规。用教研指导教改,把教改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化为常规,逐步形成教研、教改、常规的“点、线、面”的立体化工程,从而保证教学常规的先进性、科学性,使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点上抓教改,面上抓常规的工作中,应坚持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试验先行的原则。在线上抓教研的工作中,应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作指导,进行教学改革,克服改革过程中的盲目性。因为盲目的教学改革,错误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会导致错误的教学改革,打破正常的教学常规。
当然,语文教学常规的不断完善,也并不是要等到教改实验完全成功之后进行。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化,把先进地区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教学常规,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主要有: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实验,初中语文段落中心教学法实验等,这些教改实验的本身,也吸收了先进地区的一些教改成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常规要求,也在不断吸收他们的一些教改经验。
关于语文备课常规,我们可以吸收近年来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一些教改经验,提出“备教法、备学法”的常规要求。教师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教案中要有明确的体现。因为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备教法、备学法,所以无论新教师还是老师,都必须认真设计,编写教案。此项常规要求也为行政部门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提供了依据。
关于课堂教学常规,要改变单一结构式为灵活多样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博彩众家之长,吸收教法改革的新成果。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保持愉悦的情感。
关于训练、辅导常规,可以提出课内课外结合的要求。课内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延伸和补充。不少语文教改的有识之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学好语文的门径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把语文信息灌溉式教育改变为语文信息处理式教育,可以把单一由教师讲的信息渠道的教学体系,改变成为课内课外信息渠道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进行必要的辅导。
关于考试常规,可以增加“学生自测”的常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有教师考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现代语文教学,不仅有教师考学生,也有师生合作命题测试。更有学生“自测”,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教学常规与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律。语文教学常规遵循这些规律,而这些规律也必然制约着语文教学常规。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教学常规是根据教学规律提出行动的要求,它不直接取决于规律,而直接取决于对教学规律的主观认识。由于主观上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同,在同一条规律面前,也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常规要求。
人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几年来,经过广大语文教改的有识之士的积极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成果。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有这样四条基本规律:
1、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
2、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
3、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规律;
4、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互相促进的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提出如下的语文教学常规:
1、听说读写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必须把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
3、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
4.初中政治教学常规要求 篇四
基 本 要 求
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努力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形成能力、转化为觉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实施,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并应贴近学生实际,注意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有关活动的开展,必须主动与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一、课前准备
1、钻研理论知识。全面把握所教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注意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最新动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工具学科的基本常识,努力形成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理论功力。
全面熟悉国家教育部新编订的《课程标准》,明确相关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把握重点、难点及深广度;高中阶段要注意按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相关的课程要求;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及内在联系,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因素,认清实施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交汇点和切入点。
2、了解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整理各种社会信息,有目的地专题调查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和随时积累实施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所必须的素材。
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思想实际以及行为习惯,准确把握有利于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和有的放矢实施教育的切入点。
3、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应于开学前着手制订,注意以《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计划内容应包括:
(1)学期总体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3)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4)教学进度安排表,该表应明确每一教学内容所需课时、起讫时间、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及活动时间等。
4、认真备课。各年级备课组应坚持每周1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均应事先确定时间、地点、主题及中心发言人,并做好活动记录。
备课内容应包括:
(1)明确每一节课具体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明确应讲清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结论;在能力方面,明确不同知识点分别应达到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级要求。
在教育方面,明确教学内容应包含的素质教育因素及应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
(2)精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确定合适的方法和课型,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保持适度的课堂教学容量,设计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3)确定分课时教案的基本思路。课时教案主要内容应包括:课时应当实现的知识、能力、觉悟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及其中的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当堂巩固性质的练习及课后作业要求;体现教学过程全貌的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之后,教师必须超前写好2—3节课的分课时教案。每学期均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备课,原则上写详案。
5、准备适用的教具。应本着形式服从内容、手段服从效果的精神,从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出发,选择和自制教具,如实物、小黑板、挂图、投影胶片、录音、录像资料、多媒体软件等。
6、设计并布置预习提纲。根据教材要求,对重点、难点及关键内容布置预习,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
1、坚持科学的目标导向。正确、具体、层次分明地实现教学目标,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注意发挥政治课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寓教育于具体事实的阐析之中,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下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从学生特点和课堂实际出发,寻求知识教育与德育(情感、意志、价值观)教育、实际认知能力培养的最佳交汇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能有知识、能力、觉悟诸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3、灵活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情境,恰当地选择使用讲练结合、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注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学生参与之中及时予以点拨、总结、归纳、提升。
坚持以“学”为中心,不以讲代学,恰当把握教师引导阐释与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并力求以亲切热情的教态吸引学生,以及时确切的评价鼓励学生,以鲜明特色的风采感染学生,以生动有序的思路激活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及时反馈。每一节课均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形式多样的练习,以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要着力提高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这包括:驾驭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规范、恳切、得体;板书清楚工整,并准确反映全课要求及知识内在联系;注意不拖堂。
三、课外教学活动
1、提倡回顾思考,勤反思,求进取。授课后及时总结,记载本课得失体会为主要内容的教后感,作为以后再次组织教学的参考。
2、强调“温故知新”,有布置有检查。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和相关思维训练及时事教育,均应有明确的预习和复习巩固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查,以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我养成。有适量作业练习并逐项逐题批改,及时讲评及有机结合进行知识补遗和方法指导。
3、注意防差、培优、补差,分层次抓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的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组织兴趣小组并正常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对基础薄弱、思维不够敏捷、学习不得法的学生,区别情况,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个别辅导或少数人参加的集体辅导,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4、丰富活动内容,抓引导促提高。依靠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和学生会组织,与有关学科老师密切配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壁报专栏及观看影视片等活动,安排初三以上学生进行辩论、研讨、演讲、撰写小论文及调查报告,还可组织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
活动安排应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远大志向。
四、评价与测试
1、评价与测试目的。坚持把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确认学生学习进度、水平、行为转变等,检测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确保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2、评价与测试原则。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综合考试或高考要求,以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为目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时分段实施检测。测试题目应难易恰当,重视“双基”和能力的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评价与测试形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三种形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将来逐步过渡到三种形式兼顾。
口试,是学生用口语回答教师提问的考试形式,有抽题口试、演讲比赛、对抗性辩论等。
笔试,是学生以文字回答教师所拟试题的考试形式,相对固定的题型有填空、辨别、选择、简答、辨析、分析与说明、论述等。
操作实践,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形式,包括专题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自由选题分析社会及现实问题并撰写小论文等,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行为测试。包括个人自评、打分,班级交流、互评,教师与班主任商议评定成绩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要严格控制测试次数,保证测试质量。
4、试卷讲评与学业成绩评定。及时、认真地批阅试卷,并作必要统计,如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典型错误及典型题目得分率等。
认真进行课堂讲评,不仅要讲清正确答案及基本思路,更应阐析所含基本方法,所考查知识的方法论意义,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及知识点的缺漏,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并针对具体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教育和辅导。
5.初中物理教学常规要求 篇五
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区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制定初中物理教学常规要求如下:
一、课程管理
(一)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解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度及落实措施。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科学实施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方法命制各类质量检测试题,开展质量监测分析工作。
(二)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课程的实施。
(三)采取多时段(平时、单元、期中、期末)、多角度对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激励全体学生认真刻苦学习,完成物理课程计划,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所有计划均按学期制定,应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富有可操作性,于新学期开学后1周内完成。计划制定后,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物理教学教研工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根据需要修订补充完善计划。
教师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之前,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各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是:
⒈ 学情分析:了解上学期期末考试各档成绩人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前30%的优秀生和后30%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关注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⒉ 教材分析:对本学期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3.教学进度:列出教学进度计划表,写明单元(或章节)课题所需课时、起讫时间。列出课外辅导、专题讲座、学科竞赛、考试考查、综合实践等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4.教学措施:重点体现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尊重科学符合实际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率“生命化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5.预期目标:确立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符合学情的预期目标,是激励教师实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电子备课与文本备课相结合,提倡超前一周备课,至少提前一天备课,不能临教临备,更不能教后补备。备课时要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原创。允许借鉴参考优秀教案,要注明出处。避免把写教案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性工作,避免简单的重复,切实保证备课的质量。
(一)对教师撰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经学校同意后可以写简案。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可以电子教案和文本教案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二)教师进行课时备课的基本要求
⒈熟悉教材
备课前,要钻研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既有对全册教材的分析,也有单元分析和课时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整体构想等。注意补充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等资料,整合教学资源。
⒉制定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要坚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合理定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三)开展集体备课,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
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要做到 “四定、五议、六统一”。“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议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议本册教材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作用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单元、各章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议教学中应运用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及教后体会等。“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集体备课要达到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节课。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内容为:时间、地点、研究课题、参加人员、中心发言人、研究内容、独特见解(记录每位组员发言内容)等。具体流程如下:
四、课堂教学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是:
(一)教学目标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
2、目标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表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3、目标可以通过出示课题、引入新课或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进扣目标要求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
1、科学性与教育性。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无科学性和逻辑性错误。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性,教书育人。结合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价值观与科学方法教育。
2、[培养性与创新性。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明确。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做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能体现重点,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景与措施,如:事例、演示实验、制作教具与挂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度思维。
4、难度、密度恰当合理。难度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符合学生实际。密度力求合理,内容安排恰当,份量适中。
(三)教学方法
1、教学要注重过程体验。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论证推理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性。
2、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适时反馈调节。教师要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讨论及操作中,及时收集信息,适时地给学生以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速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当堂训练。每堂课根据课型要求,有适当的训练时间,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提倡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要求当堂达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四)教学基本功
1、教态自然和蔼。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亲切,热爱学生,注重师生情感交融。
2、语言生动严谨。表述科学规范,逻辑性强,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使用普通话。
3、板书板画规范。纲目清楚,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画图准确。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恰到好处。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实验能力强。能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造实验,并能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
6、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节奏、内容、方法。能妥善处理好课堂偶发事件。
(五)教学效果
1、思维空间大。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思维活跃,效果好。
2、学生参与度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目标达成度高。通过课堂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物理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当堂检测效果好。课堂教学效率高。
五、作业与批改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一)作业要求
⒈注意作业的实用性。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巩固程度,应以实用和高效为原则,避免机械训练,更不提倡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两套作业。
⒉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关注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控制作业的难度。
⒊注意作业的多样性。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应有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
⒋注意合理的作业量。物理大作业每周不少于一次。其它练习的题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
(二)批改要求 ⒈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批错现象。杜绝形式主义,只批不改。提倡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
⒉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评价方法,等级、评语和批改日期要书写规范。评语要实事求是,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⒊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本”或“集锦本”。
六、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将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二)注意辅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
(三)正确对待成绩优良的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优秀生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促进优秀学生向全面加特长的方向发展。
(四)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注重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会其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七、听评课
听评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对比查找教学差异,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研组长和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5节以上。听评课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基本要求是:
(一)听评课要有一定的主题,不能漫无目的,流于形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弄虚作假。
(二)听评课要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三)听评课要有问题意识,每个学期要着重解决几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听评课,授课者和听课者要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
八、质量检测与评价
质量检测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便于研究改进教学。
(一)严格控制测验次数。
物理学科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物理实验技能考查采用随机监测或根据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进行考查评价。单元检测要根据内容合理命制检测试题,要控制好试题的难度、题量和做题时间,检测不得占用课外时间,单元检测可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
(二)认真做好质量分析。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要做好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以及教学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试卷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期末在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全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并按时上交。教学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查找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制定整改措施。
九、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教研组和任课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活动评价等方面工作做整体规划和具体说明。
(二)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选题,制定活动规划,组织活动实施,开展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评价。
(三)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提倡学生开展有关物理知识应用的小课题研究,每学年可举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成果展评。
(四)开展好日常的课外活动,包括学科兴趣活动、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辅导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活动内容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烟台市初中教学常规 2 篇六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建设与教学改革,推动全市初中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结合我市五四学制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烟台市初中教学工作常规》。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1.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努力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工作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要求,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并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而制定的教学规范,是初中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最基本要求。建立与遵循教学工作常规,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教学常规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科学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教育引导学生具备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及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沟通的鉴别能力。
4.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法律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开展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意识的—代新人。
5.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执行力,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改变教学活动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引导学 1
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 “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把落实教学常规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8.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变考试过于重视甄别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与矫正功能,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一)课程计划。
9.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计划,对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课程设臵、课时安排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是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性文件。烟台市教育局依据国家课程计划,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颁布了《烟台市义务教育五四分段课程实施计划》。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10.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工作安排和实施的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课程改革精神,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臵、工作目标、重点推进的工作和具体保障措施。各处室、教研组、备课组要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各自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11.各处室、教研组、教师均应根据课程计划,分别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应包括: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教学进度及课程活动安排;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业务学习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任课教师要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出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且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学科教学方案
12.县市区教学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不断改进、优化过程管理。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课程计划,并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开设科目和课时规定和要求熟记于心,做到时时检查。各类教学计划要做到内容科学,任务明确,措施具体,操作性强,全面反映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学校要对各处室、各部门以及学科教师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执行。
(二)课程标准。
1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 2
求,是学科教师实施教学和考试命题及学业评价的依据。
14.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熟悉并掌握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课程的执行力。
15.学校要为每位教师配备学科课程标准,保证人手一册,并组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各学科基本特点,提高课程的领导力。
三、课程资源
16.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的教材,经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地方教材是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发的学校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资源。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学用书选用和征订工作的管理,组织学校从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教材。同时要协调、督促当地教材发行部门做好发行工作,保证教材及时到位。严禁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推销教学用书,严禁统一组织使用省、市确定的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学生用书。
17.学校要立足本地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借助学校和当地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掘师生潜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健全管理与使用制度,做到充分利用。
18.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批判和反思,把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平台,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创新,开发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拓宽校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四、教学管理
19.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学校教学管理要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20.学校要严格落实《烟台市义务教育课程五四分段课程实施计划》,确保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得随意增减各科教学课时数,严禁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课程。学校不得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学校停课半天以上必须报经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1.学校必须为教师配齐相应的教学用书,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学习,为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22.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校长是直接责任人。各部门(或处室)要围绕教学做好各自的职能工作,支持教学、服务教学,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领导要坚持上课、听课和评课制度。
23.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检查。每次检查要有专项目标和考评细则,有情况记录。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 3
成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改进意见。教学检查的必检项目包括开学初、期中、期末对教学工作计划及其过程实施情况的检查;期中、期末对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备课、课堂教学效果、批改作业的数量及质量、校本教研活动等常规工作的检查。学校要围绕上述教学检查的内容,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检查之前进行自查,要对检查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被检人员的工作,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师改进工作,实现专业成长。
五、教学常规
(一)备课。
24.备课是教师准备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中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5.教师备课要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材内容间的相互联系,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体现集体智慧并具有使用价值的个性化教案。教师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倡和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电子备课。
26.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求思想正确、知识无误、环节齐全、教法得当、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程序设计合理,科学地体现课堂教学的问题主线、学生活动主线和思维主线。教学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情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实现对知识理解和把握。
27.教学设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以及个别差异的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制定相应措施及应对策略。
28.依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科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9.教师应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得失,积累经验,写出教学后记。
30.认真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有:新授课,单元复习课,讲评课以及语文、英语学科的作文指导课,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及实验课等课型的内容,包括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活动及思维对话的预设、练习及作业设计等内容。教师必须在超前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时间写好教学设计。
(二)上课。
31.教师上课要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培养全面 4
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32.教师在上课时要衣着得体、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不随便出入教室、会客、接听电话等。严禁携带影响教学的物品上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不提前上课、不中途离开课堂、不拖堂、不早退。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教学用语要准确、简练、生动。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条理、清晰。
33.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性,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由讲授走进探究与合作,给学生更多动脑、动口、动手自我训练的时间。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又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34.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5.要确定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思维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36.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37.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特别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有效。
(三)作业。
38.作业是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业布臵应严格执行省、市有关部门的管理规定及规范要求。
39.作业要预先精心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发展要求,多设计有思维含量的作业,以此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0.作业布臵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既要考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考虑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作业数量和难度要适度,可分必做与选做,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控制巩固性作业量,双休日与节假日作业提倡布臵以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
4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编制作业与练习,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作业布臵要限时限量,初中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不得超过 1.5 小时。切实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杜绝把作业作为处罚学生的手段。
42.要注重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43.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教师要对学生所有作业认真对待,做到 5
有布臵、有检查、有批改、有反馈。建立作业批改制度,把学生作业中的独创性见解、典型错误,作为讲评辅导的依据。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共同性问题应及时讲评,及时订正,对个别问题,进行面批面改和个性化指导。
44.选做作业提倡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批阅、评价、修改作业,培养自我检查,自我修正的能力。
45.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作业布臵与批改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形式: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作业本检查。对作业布臵和批改的检查情况及时予以反馈,并作为考核教学常规工作的重要依据。
46.要建立健全学生作业审批、公示、问责和监测机制。要对每位教师的作业量、作业内容与形式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作业批改是否及时做详细记录,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期中、期末),并列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范畴。
(四)辅导。
辅导包括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帮助,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和假期生活的指导,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47.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书本知识,开阔视野,充分发展个性,体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48.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既要及时弥补其缺陷,又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49.要指导学生参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文艺、体育、科学、阅读、综合实践等兴趣小组,举办体育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等。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五)评价。
50.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导向、激励、促进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学校应建立适应本校实际,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51.对学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检测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2.要认真探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检查、测验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和内容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53.期中和期末考试要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评价要全面诊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研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等。学校要对各班级各学科考试情况进行全面的诊断 6
与分析,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学校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或教师进行排队。
54.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考评制度,既要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要改变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提倡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成员的捆绑式评价,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推动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55.要落实好单元达标制度,加强单元达标试题命制的研究工作,把命制单元达标试题的过程转换成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的过程,要引领和指导教师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56.县市区教学管理部门要指导学校做好期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学校应严格遵守考试管理有关规定,杜绝违背教学规律、违背考试管理有关规定、加重教师与学生负担、违背办学规范的现象发生。
57.县市区教育部门要建立科学的以教学工作为重要指标的教育评估制度,克服评估工作的片面化和绝对化。要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使学校发展个性,办出特色。
(六)反思。
58.整个教学过程结束,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师德水准、专业水平、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并加以分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思考如何完善和提高。
59.反思教育理念。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师生观是否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观是否有利于个人专业的发展。
60.反思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是否符合现代科技知识发展的要求;自己的知识更新是否跟上或超越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能力是否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61.反思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以及落实效果;反思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及时加以调节和纠正;同时反思落实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62.教师要把教学反思作为推动自己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反思自己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和体系。研究当代学生心理,适应教育教学变化需要,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研究与教改实验
(一)教学研究。
63.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64.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文件规定;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研究学科课程标准; 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 7
习方式和教学手段。
65.县市区教研部门要充分履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的职能,把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与指导作为中心工作,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指导;要密切与大学及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
66.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学校要建立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严谨、务实、高效的研究氛围。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支持并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课例研究等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教研组必须每周定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公开课。学校和教师都要积极承担并参加区县、市、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二)教改实验。
67.教改实验是强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教改实验工作应围绕教学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教改实验,促进教学成绩的不断提高。各县市区教研部门和学校都要有实验课题。
68.教改实验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教改实验的选题应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努力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
69.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学校应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建立教改实验档案,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增强改革意识,做好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不断反思、研究和创新,积极承担区县、市、省及国家级实验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7.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 篇七
一、新课改背景下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导课方式
1. 运用温故导课法
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回顾旧知识, 这种方式就是传统的导课方法, 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导课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有一种被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法”, 其中第一步就是回顾旧知识, 所谓“温故而知新”。如果把复习与导课结合起来, 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和印象。像这样在思想上有了准备、在知识上又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 学生对于新课程的学习就比较轻松了。
2. 运用故事导课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 听故事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在新课程开始之前, 搜集一些与该堂历史课有关的成语故事或者是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将学生们的思路吸引到即将开展的课程上来。例如:在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课, 题目是《春秋战国的纷争》。在讲这堂课之前,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小故事,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所以, 在历史课上运用故事导课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诗歌导课法
在诸多文学形式当中, 诗歌是最具亲和力、最活泼的。如果在历史课程即将开始的时候, 教师能够运用诗歌的方式将同学们引入新课中去, 那么, 对于课程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诗歌具有含义深刻、语言简练的特点, 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情绪, 而且自然生动、轻快流畅。
4. 运用时事导课法
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现实生活世界。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如果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作为导课来运用, 相信对于历史课的开展也是有好处的。例如:川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课———《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在讲课之前, 教师用“南宋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出水时, 打捞出很多铜钱和瓷器”这样的当时热极一时的话题来作为课堂的导课, 向学生们说明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利用当时的时代热点作为导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改下初中常规历史教学导课设计应用原则
1. 要具有针对性
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导课,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角, 所以, 导课要针对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导课方法。导课方法的选择主要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在导课设计时, 需要教师考虑的方面也很多, 如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要适合学生们理解和接受, 要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怎样去学习等。只有满足这些要求, 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的优秀导课。
2. 导课要具有趣味性和简洁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的导课应该具有趣味性, 吸引同学们喜欢将要学习的课程, 把历史课当成兴趣爱好来学, 只有这样的导课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带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和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和谐交流。但是, 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导课的篇幅变得很长, 导课应该言简意赅, 具有简洁性。这样, 学生才不会因为导课内容而感到下面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导课应该张弛有度、言简意赅。
三、总结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 运用一切手段去引导学生、服务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要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这是教学的重点。在初中历史教育中,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导课这一有效的授课手段, 为学生创造出活跃、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常规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瑾.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J].东方教育, 2011 (8) .
[2]杨桂攀.新课改下学导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9) .
[3]胡敏.谈初中历史常规教学中的导课技能[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2 (3) .
[4]范鹏举.改进初中历史常规教学手段初探[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8) .
8.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清.初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方法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5.
【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怎么写07-01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07-12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
初中科学知识总结06-26
初中科学教师期末总结07-0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09-27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11-15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练习09-11
我的科学梦初中优秀作文11-16
垣曲县新城初中教学常规管理量化细则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