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世事陆游,世事的意思,世事赏析

2024-09-09

世事,世事陆游,世事的意思,世事赏析(共14篇)

1.世事,世事陆游,世事的意思,世事赏析 篇一

1)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

2) 在赤县神州与百越毒州的战争之中,青鸟家族被族灭,仅仅留下了不谙世事的青鸟炽羽。

3) 杜薇薇,平州家世显赫的大家小姐,对钢琴如痴如狂,从小父兄爱如珍宝,不谙世事,却心地纯善。

4) 一边说着,白霜扶着如妃躺下,放下层层杨妃色牡丹花纹幔帐,又疑惑道:“可诚妃娘娘一向都是明哲保身,不谙世事,怎的受了皇后的蛊惑?”。

5) 熄灯了,我从回忆中醒来。我领悟到我就像不谙世事的猎犬,在丛林中乱闯乱撞,父亲则像资深的猎手,牵引着我,带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6) 天然呆和不谙世事之间的凶残较量。

7) 巧妙的借位会让林莹在播出节目后看起来天真且不谙世事。

8) 即使他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可在许多家长价值观的影响和推波助澜下,原本纯真的同窗友情也有了些变味。

9) 一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一位则是身处高位多年的老江湖,两者一起究竟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我们的口号就是:将热血与流氓进行到底!

10) 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还可以与他聊人生、理想,那样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如今也会被现实摧残得廋骨嶙峋。

11) 因为在现实的语境下,我们去哪里找这么一位不识时务,不谙世事的公务员呢?

12) 汉天子的皇帝宝座在农民造反的呐喊声中摇摇欲坠,而此时的汉献帝刘协,也不过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而已,连已死董卓的部将都可对他颐指气使。

13) 当我还是个不谙世事、学习成绩相当糟糕的孩子时,父亲给我的是爱和鼓励;当我成了一名推销员时,他给我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但是当我行将执掌拥有成千上万职工的企业大权时,他却迫使我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和他争论,使我了解他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小托马斯·沃森

14) 于是,不谙世事的他,能不被名缰利索羁绊,为着一个目标心无旁骛,永往直前。

15) 不谙世事却又菱角分明,清涩懵懂却又能看透世态炎凉。

16) 把以前的一切都忘掉吧,你还是那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如果口口声声都嚷着自己是著名的某某,那你就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2.讽喻世事的“剥皮诗” 篇二

“剥皮诗”始自何时何人,无从查考。所见较早的几首剥皮诗是讽喻那些偷情却又十分惧怕老婆的懦夫。

唐代诗人李频的《渡汉江》诗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不知何人将此诗一剥,成为:

外遇姻缘绝,三冬复一春。

近床情更怯,不敢问夫人。

把一个偷情汉子害怕老婆的惧怕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张枯的《宫词》诗云: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经人一剥,改为:

三百六十日,深居又满年。

一声狮子吼,含泪到床前。

好一个河东狮吼,确实令懦夫胆战心惊,只得到床前哭泣讨饶。

无独有偶,老婆的厉害在另一首剥皮诗中略见一斑。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诗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人将它改为:

阴阳不分晓,羡煞双栖鸟。

妻来呵骂声,泪落知多少。

讽喻偷情惧内的剥皮诗,要数清代无名氏的《惧内即景》剥得妙,诗云: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该诗剥自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原诗略改几处,一个活脱脱怕老婆的丈夫便呼之欲出。

讽喻时世,是剥皮诗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神州大地赌风四起,危害甚烈,有人巧妙地借孟浩然的《春晓》诗,稍换几个字,给予冷嘲热讽:

春忙不觉晓,处处闻知了。

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北伐战争时期,军阀吴佩孚眼看北伐军节节胜利,便乘火车逃往洛阳,行前,他表示今后不再过问军事、政治,将以饮酒赏花而终老。谢觉哉于是剥王昌龄《美蓉楼送辛渐》诗,进行讥讽,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妙趣横生:

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脍炙人口,全诗如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下,有不少所谓“名人”常常喜欢在楼堂馆所题字或题诗,以获取一笔丰厚的润笔费,且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有人剥杨万里《小池》诗来挖苦“名人”,抨击之情跃然纸上:

钱眼无声惜细流,名人照水献温柔。

小楼才露尖尖角,早有题词在上头。

自号“四明狂客”的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一首千古传颂的《回乡偶书》,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漫画大师华君武对此诗的剥皮,可谓独特新颖,别具一格。80年代初,国内某公司用20万美元的高价从香港买回国产设备。针对此事,华君武先生作漫画一幅,并题诗一首:

少小出口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经理相见知相识,笑说客从香港来。

诗画相映,幽默成趣,发人深省。

3.世事,世事陆游,世事的意思,世事赏析 篇三

于是,词人接着写道:“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里两句紧承“世事一场大梦”而来,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怅。从意思来说,前一句说秋风吹来,树叶零落,在回廊上发出声响。这是从视觉来写的,表现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下一句写人,写人对“秋风扫落叶”景象感受。悲秋,就是因为秋催人老去而伤感。词人把自然之景与人的感受结合起来,不但表现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也表现出时光易逝、容颜将老的无奈之感。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创作背景

4.世事无常 篇四

世上,有着数不清的人。一生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有人悲。有人得,有人失。为什么,一样的开始,结局却不一样,一生的际遇更是悬殊。

其实,这都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用心勇敢地去应对,还是颓废失落,自怨自艾地破罐子摔碎。

真的,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一生风平浪静。无论谁,都要有承受挫折的潜力。在困难面前,要无畏地去努力,百折不挠,不要去逃避,逃避只会使你越来越弱,直至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受不了一点挫折,一失败便万念俱灰,不想重来一次,也不敢再去奋斗,只因害怕再一次失败。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应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

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就应自我把握!

有人会在失败时念叨着:“命运,命运!既然早已注定,有何必去强求,随遇而安吧。”但是否但灾难降临时,也要死死坐着,说着:“一切皆是命……”不,决不是,这只是弱者的表现,我们,要把握着自我的态度,努力去进取!

其实,是人生改变你,还是你改变人生,都有你自我决定。即使人生路上充满颠簸,忧伤与悲痛始终紧随着你。但只要你始终让笑容陪伴着你,无论多么困难,多么悲哀的事也闯得过去,这就是人生的态度!

5.世事洞明皆学问 篇五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孔子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带领他的学生到泗水河边游玩的事情。面对万物复始、草长莺飞的春天,师生陶醉在烂漫的春色之中。但是孔子能从看似平常的泗水的波澜起伏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并能够把握时机教育自己的学生,引起学生们无限的遐想,真可谓是伟大的教育家。

课文连用了几个比喻句,把春天描写得是那么美丽、和蔼、慈爱,这比喻简直就是在写母亲。“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世间有谁会把大地、森林、太阳和清风无私地奉献给我们呢?只有大地母亲。这一段文字充分表现了大自然母亲般的胸怀,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崇敬之情。

面对着怡人的美景,孔子并没有沉浸在其中,而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孔子的心情为什么不能平静呢?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不仅是一个智者,还是一个仁者,那么他对山水的认识肯定是不同于常人的。因此,在这看似平常的泗水之中,孔子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内涵,那就是君子的品格。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由此可见,孔子对水的思考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水的思考也是更深入一层的,他把水看作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孔子善于从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挖掘教育资源,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教无痕啊!

弟子们都被老师的话语所打动,感受到了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但是孔子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在其他弟子都散开尽情地享受春景之后,孔子问了自己最得意的两个弟子,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子路的志向总结起来就是对朋友要有情义。纵观子路的一生,他的确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老师、对朋友都做到了仁至义尽,明知不可而为之,只因“情义”二字,他难道不是君子有情有义的典范吗?

颜回的志向是要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什么是“不为自己表功”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一个低调的人,一个默默奉献的人。颜回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颜回在极其困苦的生活条件之下,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真是有德行啊!

在别的弟子都去嬉戏玩耍之时,颜回和子路却还能陪着自己的老师,从这里能够看出这两个人是多么了解老师的心思,不愧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从开始的心情不能平静到后来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不难看出孔子对这两位弟子志向的认可。

你说,泗水河畔的春意能不更浓吗?

6.世事如风,岁月如歌诗歌 篇六

【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旧历犹存,却再也唤不回那缤纷如初的笑靥。

扯去繁华,离开浓浓的烟火,回归原乡的静默。

敞开心怀,融入山川江河,于庄严中沉静;于清流中澄澈。

任万千尘喧沉寂;回眸,那落英缤纷,梨涡半转的

余韵,自一首旧曲里飘落空阶。

任猎猎谷风,吹散我三千长发的绾结;杜牧缘定三生的幽情,

亦不过空留一声嗟。罢了!

无须多言,无须在意那飞沙流金的岁月!

我如尘埃,沉陷于烟波浩渺的梵音里开悟

随律幻化,白衣胜雪。

【二】

故道,西风,诗行里早已植满了我盛世的繁华。

晨风,暮雨,一方清凉里,漫溢着西出阳关的《渭城曲》。

柳丝千缕,柳絮似雪,你,又在那里?

世事如风,容我策马,在这尺方的纸上驰骋。凝眉沉腕,

该用怎样的一双手,轻捻红笺,留住那灿若烟花的惊鸿一瞥?!

人来人往,该填写怎样的小词一阕,留住一缕阳光,在流年的

骨骼上烁然绽放。

残阳如血,你捻动七弦打马而过,作逍遥游,

将最初涌动的风景,冰封凝固。

我的满庭芳,在一滴墨里凋落,暗香满地

【三】

独醉薄暮,任一缕清风翻飞着衣襟;

孤鹜隐隐,远山寂寂,鸣琴幽幽;

苍穹偿我,焚雪寂寞。

薄帷鉴明月,琴音清远,你,是我恍然间,幻化三世,偶然邂逅的暖。

今夜,山隐,林静,鸟沉声。

举杯相邀,三两星辰,微光一线,仰首饮尽,一杯月色。

你,是我菩提树下,参不破的`经卷。

【四】

摊开手掌,阳光菲薄,容我短笛驶过这苍茫的岁月。

平沙落雁,踏破三千里阴晴圆缺,却踏不出滚滚红尘里

那轻轻地一诺;

你绵延起伏的山峦寂寂;我淙淙而去的涧水默默;

桃花灼灼,蜿蜒而成了流年里的骨骼脉络。

素笺清瘦,词牌里零落了沙洲冷冷,

谁的江山落寞?容我怀抱诺言:

7.世事渺茫身随自然诗歌 篇七

心灵干净,拥有纯粹的感情,美好的生活,也会有惆怅

8.世事真谛油盐间 篇八

“一般人好吃,但大多数食不知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许多道理来。”说者是《第九味》中的主人翁曾先生。

怎样才能一杯水也能喝出许多道理来?“自出机杼,得于心而忘于形。”这个“形”是指技巧之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食之道,一般都是形而下的技。唯有中国的智者喜欢琢磨形而上的东西,以致形成饮食哲学,硕果累累。故食道如国道,亦喻人道。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是伊尹与商汤的事。一天,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向丞相伊尹请教饭菜的事。伊尹说:“治国如同烹小鱼,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把握好火候,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

《春秋左传》中,齐国的上大夫晏婴借烹肉羹,论“和”与“同”。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婴在遄台随侍。会拍马溜须的大夫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过重就用水冲淡一下。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巨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这里,晏子提出中国烹饪的“调和论”。中餐“调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味的组合,即将主料、辅料和各种调料放在一起,通过调味料的化学性组合,把单一的味变成味感丰富的复合味。另一种是味出与味入,即通过调味和其他技术手段,特别是加热手段,不仅使有自然美味的原料充分表现出美味,使无味或少味的原料入味,创造出全新的美味,而且使这种美味均匀地渗透到各种主料和辅料中,达到内外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做“土豆烧牛肉”,把牛肉作主料,将土豆作辅料,先将牛肉放入油锅中略炒,再加鲜汤、盐、料酒、糖色、姜、香料等调料和土豆,大火烧沸后小火慢煨,使牛肉去除腥膻味,并吸收各种调料和土豆的味道,而土豆和调料也融入牛肉的味道,最终制成的是牛肉和土豆合为一体的风味。西方的土豆烧牛肉是两者分别烹饪,然后摆放在一起。这道菜的做法,最能体现“中国重调和,西方重分别”的文化特点。

同时,晏婴用肉羹讲出“和”与“同”的差别:不一样的东西调制在一块才叫“和”,一样的东西放在一块则叫“同”,故,他说梁丘据与景公是“同”,而不是“和”。延伸的意思是:有味的东西往往“和而不同”,无味的东西是“同而不和”。那么,君子应“和而不同”。

这个“道”与治国、用人、納谏有关。

《美食家》中的朱自冶还有对盐的一段妙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人家只知道苏州菜都是甜的,实在是个大的误会。苏州菜除掉甜菜之外,最讲究的便是放盐。盐能吊百味,如果在鲃肺汤中忘记了放盐,那就是淡而无味,即什么味道也没有。盐一放,来了,鲃肺鲜、火腿香、莼菜滑、笋片脆。盐把百味吊出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道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为啥,因为人们刚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需要盐。以后的菜一道道上来,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这桌有四十道菜的话,那最后的一道汤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因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下去,身体内的盐分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这时最需要的是水。”这段议论,抓住了中国烹饪的魂:用一味,调百味;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盐是一味最普通最廉价的调料,可在朱自冶的眼里却变成百味的核心,“把百味吊出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暗合了“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道理。同时,把成功的关键放在一个“变”字上,随时观察,随时调整,唯时势,不唯书本。如此,谋食和谋事的理就相通了,或者说从谋食活动中悟出谋事的道理。

以食之味,说出人生哲理,是有思想的人;以食之味,说出难以开口的话,是有情调的人。

(编辑/张金余)

9.把烦恼和世事扔到窗外 篇九

把烦恼和世事扔到窗外,不去想冬天的寒冷和天气的阴霾。时间已是接近清明,春日的暖阳近几天那样热烈,照得人心里暖暖的。我知道这个城市的外面树木在绽放生机,小草在摇曳生命,各种各样的花在争奇斗艳。正如一年有四季,我们的心太容易随着季节悲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外面似乎套着一层冰冷的面具。到野外去放飞心情,我们不需要面具。

在这个原野里,在崎岖的山路上,自由的漫步,尽情的呼吸,寻找属于自己的体悟和感觉。这种感觉可能已经久违了。在刚刚过去的冬天里,我们把躯体交给了厚厚的外套,把心灵交给了繁忙的工作,把闲暇的奢望交给了孩子的接送和作业的辅导。也许只有这一刻,才能感到自己还是自己。

自由的放开手脚,可以狂奔,可以呼啸;可以任由感情自由的奔腾纵横;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可以仰观天边云卷云舒,可以俯瞰脚下莺歌燕舞;可以吟咏“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上周。中原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形,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种地后人收,说什龙争虎斗”;可以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回收童年的欢歌笑语;可以徜徉少年的意气风发。这一刻,心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

这个清明节真是个心灵的假日,没有纷纷的雨。在艳丽的阳光下,可以祭祖、扫墓、踏青。最好再能品上点小酒,写两行小诗。“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已经陶醉了。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清明时节,我和自然有个约会,和历史有个约会,和古圣先贤有个约会。

10.世事如棋学生作文800字 篇十

原本,下棋之人应该专心致志,时刻关注着棋局的变化,可是我却心不在焉,一直看着外面的雨景,思绪有些飘散,浑然不觉自己还在下棋。“唔,我好了,该你下了。”对方已经下好了棋,眼睛却还是一动不动地看着棋局上那几颗黑白分明的棋子。她这一唤,我也回过神来,匆匆的撇了一眼棋局,便拿起一颗黑子,思虑片刻,便落在棋盘上。还未待我收回手,便听到她高声笑道:“哈哈,你中我的圈套了。今天,你可是输给我了!”我闻言微微愣了愣,低头一看,我的黑子被白子围得个水泄不通……这就是所谓的“一子错,满盘皆输”吧。我轻笑出声,说道:“呵呵,我还真是输了。”“嘻嘻”她闻言开心地笑了笑,然后又说,“棋也下完了,我该回家了。”我点了点头,算是回答,然后便见她打着雨伞走了……

我一个人坐在亭中,看着外面朦胧的.景色,忍不住起身往外走去,雨并不很大,轻轻地密密地落在人身上很舒服。我站在雨中,张开了双臂,闭上了眼睛,感觉到自己从未如此的放松和宁静过,慢慢地,我的思绪又开始飘飞。

回想起刚才以及以往下棋的情景,我不禁由棋联想到人。其实人就如同棋子一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棋子,而手握棋子在下棋的,就是天。他思虑着如何让一颗小小的棋子,对整个棋局作出最大的贡献,起到最大的作用,以赢得最后的胜利,正如同人一样,他会将你渺小的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他控制着整个棋局,就好比控制着我们每一个人……想着想着,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丝灵感,又沉思片刻,我脱口而出一首诗

11.茶理世事略相通 篇十一

茶人历来看重水,“水为茶之母”,好茶须好水,在茶与水的欢快结合中,水甚至决定茶的品质。“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末清初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水好,即令茶叶稍次,能提携得茶好;反之水次,会使茶的品质降格。

古代茶人为取得好水不遗余力,专门收集“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即不落地之水,为的是洁净、纯粹,不受污染。冬天,扫梅花瓣上的雪,固然取其梅香,但未始没有领略梅花傲视寒冷的那种铮铮风骨之义。

古人对烹茶的燃料也不随便。好的燃料纯净,火力持久,不生烟和异味,油污的炭、柴则不可,腐木朽株也不用,带有火焰的炭火最佳。温庭筠《采茶录》中有记:“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他又进一步描写茶汤由静止到沸腾的过程:“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汽全消。”寥寥数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用这样的炭火烹茶,茶味才纯正。陆羽在《茶经》也说过,烹茶时要“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劲薪耐火,一燃即灭的刨花、穰草肯定不行,热情于一时,不能持久。

烹茶、品茶对环境有要求,那就是一个“静”字。茶事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静,内敛含藏,心如止水,洞察表里;环境安静,气定神闲,通过细吮慢啜,步步领略,方可在舌尖齿下咂摸出茶的含蕴。清人戴震《赏茶》诗,极写茶事环境之幽:“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绿荫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院里静得连黄蜂飞过都能听见。宁静、闲适、茶气氤氲,茶人之乐还有什么比这更甚的?静中品茶,摒除浮躁,体验出一种安宁、淡泊之美,于身心极有益。

中国茶道以自然朴实为圭臬,一切茶事活动皆顺其自然,一静一动,如山石流泉,任由心生,美在率意。杜甫由品茶生发出“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一幅由落日、春风、石头、翠鸟、梧桐、蜻蜓组成的图画,自然,谐美,诗人自身也融入图画中了。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在清茗茶香中获得恬淡,精神与自然交流,达到“无我”,天人合一,品茶之极致也。品茶是一种境界。

茶事意在“放”,放下杂务、杂念,忙里偷闲,舒缓身心。今人演仁居士说得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随意起坐,轻扇风炉,细听茶铫之鸣声,静观汤水之变化,笑谈星月,自在人生,何等的惬意、旷达!细斟慢啜,也就放下了烦恼。世间本来美好,纵有瑕疵,也以乐观待之,这是积极的人生观。

茶可以陶冶情操,自省、养廉、修德,在饮茶中审己,清醒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坚持做人的准则,不为环境左右,故而欧阳修在《双井茶》中说:“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易变。”茶能使人兴奋,但亲而不乱,爱而敬之,饮茶能使人冷静地面对现实。茶的清明纯净和人的清心寡欲是相对应的:茶性俭朴,人亦应去浮躁;茶清淡,拒绝污秽杂染;人亦应清廉,防止堕落腐化;茶品高洁,人品亦应高尚;茶养人,人亦不可负茶与茶的精神。

编辑/贾馥宁

12.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散文 篇十二

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时,感触那最深的便是那一句:“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的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每每看到这里,我总能想起我的朋友F君,我们之间已有十年的交情,从初初相识,我们已经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从懵懂无知到现在出入社会。

F君也算是一个长相帅气,丰神俊朗的青年,也颇得女孩子喜欢。从高中时期到大学,主他的.女孩子也不算少。高中是期,因为主持过学校的两次大型活动“五四青年晚会”,每次结束,总有一大群女孩,怂恿自己的朋友去要联系方式。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的美术专业,自带一股文艺青年的干净忧郁的气质,经常主持学校的各种活动晚会,认识的人就更多了,且又因为恋爱自由,追他的女孩更是不在少数,可他最终也就谈过一次恋爱,可没过多久,仍旧是无疾而终了。

在一次聚会上,我坐在他旁边,问:“你跟那个姑娘分手了吗?”

他说是的。我不解,问他;“为什么呀,那个女孩子长得还听漂亮啊,性格也温柔,挺可惜的。”语气中略带遗憾。我见过那个女孩,人挺好的,温柔小意。

他深深喝了一口酒,面带愁苦:“我还是忘不了她,红玫瑰是她,白月光也是她。”

听他这么一说,我便不说话了,以往,我们是不会在他面前说起“她”的。

“她”是X,是我们初中时的同班同学,我和F君以及X都是一个班的。

那时候F君是我们的班长,管理班上的各种事情,长得又帅气,暗恋的女孩不再少数,(不过没有我,我压根把他当兄弟。)X也是其中之一,然而,X那时候是一个不爱讲话的姑娘,飘逸的长发,瓜子脸,总是文文静静的。X说,她那时候都没想到自己敢主动加了F君的QQ,并且坚持每天问问题。

F君是很有耐心的人,平时也比较负责。

后来,与X聊天多了,也就情不自禁的每天上课的时候关注X。

他说,那时候的X每天总是安安静静的在位置上,默默的一个人看书,做作业,平时和同桌也就牵牵手上厕所。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X的成绩就是抑制都不怎么好,在班上也不过,中等偏上。

后来故事发生转折,是另一件事。

初二的时候,一次期中考试。因为我们一群人都是班上的班干部,经常出入办公室,不知是谁发现了考试的卷子以及答案,就泄漏出来了,那一次,我们一群人集体考得很不好,因为抄错了一道选择题,后面几乎全盘皆输。

老师叫我们去办公室,追问谁是始作俑者,无人承认。

我们都面面相觑,之有F君挺身而出。

后来F君告诉我们说,他当时也不过是觉得自己是班长,有责任。

X觉得F君人真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甚至主动表白。

神女有心,襄王有梦。一来二去,事情就成了。

就这样在一起了4年,高中时候两人还是分手了。高中的X在也不是胆小文静的了,因为长得温柔,气质又好,追她的男孩就多了。

后来X就与别的人在一起了。

提分手时谁也没有大吵大闹,去挽留。

可是我们知道,F君是不舍的,他还是喜欢那个文文静静,长发飘逸的女孩。

故事的后来便没有了后来,即使到大学F君找过X几次,依旧没有下文。

他说:“可能是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正好,微风抚过她脸颊的时刻,扬起的长发和她的嘴角刚好打动他的心,从此遇见的所有人,微风撩起的角度都不及她。他也再没遇见打动他的人。从此,心头朱砂痣,床前白月光都是她。”

我们总是调侃,如今为什么要去喜欢一个人:是手机不好玩,游戏打得差,还是酒不好喝。

13.悟不透的世事人生作文 篇十三

世间最复杂之事莫过于同命运交锋了。母亲一生命运多舛,所受打击着实不少,却能始终在所谓的命运面前保持一种高贵者的姿态,也算得是成功了。到头来,她却告诫我:“我一生都在同人世打交道,其间的凶险残酷实在难测,在命运面前,每个人是学生。”

王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乎其内,又须入出乎其外。诗人如此,常人以何尝不是。莎士比亚在喜剧《皆大欢喜》中借杰奎斯之口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此演员。在这个上演的过程中,你既要进得来,还要出得去。

尤其在看待死生这个问题上,对于死亡,人有着一种本能的惧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轻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古人对时间虚飘人生偶在的慨叹,令人唏嘘不已。

整个人生之旅中,时间与生命同义。与动辄上亿年的地球生命史相比,真觉得人生所能把握的时间太短暂了,也只能“叹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

据说,那些雪城高原上的高僧,每晚临睡前必将碗倒扣,纪念这蜉蝣般苦短的.人生。世事无常,时间又是一切事物的破坏者,谁能断言自己明晨就一定能醒转?这残酷的真相和甜蜜的评议便更愿意靠近哪一个?

我不仅学习母亲待人待世的方法,也试着自己去独立地的探索人生,并辅以苦读各种能理解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真相的书。

14.世事无绝对,凡事有例外 篇十四

“两面对一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句子前面(或“后面”)出现一正一反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如,“能否”“有无”“好坏”等),后面(或“前面”)却只有一方面意思的词句(或“正”或“反”)与之相呼应,从而造成前后内容搭配的不协调。

如,2005年浙江卷第5题C项: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该项后一分句的主语部分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种情况,而宾语部分只提到一种结果,这就犯了“两面对一面”的毛病。

又如,2011年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卷第6题A项: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该题前面几句中的“好坏”“优劣”“高低”等词语包含了正面和反面两种情况,而最后一句只说了一种情况,这就犯了“两面对一面”的毛病。

在汉语词语中,有些词语只有一面意思:可以是正面的,如,“高”“优”“是”“应该”等;也可以是反面的,如,“低”“劣”“不是”“不应该”等。还有一些词语兼有正反两面的意思:如,“高低”“优劣”“是否”“应该不应该”等。运用这些词语造句时,如果把两面性的词语与一面性的词语搭配,就会造成意思表达的混乱,就是常说的搭配不当。

如,下面这些例句:

(1)教师决不能忽视学生活泼不活泼的长处。

(2)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是否真正了解。

(3)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三个句子都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由于“两面”词语和“一面”词语搭配不当,以致使前后的意思不合逻辑。(1)中“活泼不活泼”讲了“两面”,“长处”只讲了“一面”;(2)中“是否了解”讲了“两面”,而“转化工作”只讲了“一面”;(3)中“正确与否”讲了“两面”,而“重要因素”仅讲了“一面”。这些句子的毛病不难认出,一般不会弄错。

但实际上还有些词语,似乎是“一面”的,实质上却是“两面”的,姑且称之为“隐性两面词语”,若对此认识不足,就容易发生误判。

如,下面这些例子:

(4)学生志向的高远和低下,对其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学生科学地确立志向,是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5)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

这两个句子中,(4)句里“高远和低下”,讲了“两面”,“作用”似乎只讲了“一面”,实质上却讲了“两面”,因为“作用”是个隐性的“两面”词语,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负面的,语意的表达并不混乱,合乎语法和逻辑。再看(5),如果学生产生误判,原因可能就是对句中的隐性两面词语“影响”认识不清,“影响”是个“两面”词语,含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思,(5)和(4)一样,是个无语病的句子。

在高考训练中,常常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在要辨别的句子中不管前句还是后句如果出现了“能否”或“是否”这样的两面词,就要注意它往往存在着两面和一面不搭配的语病。但既然是“往往”,就不排除有些特殊情况,那么两面和一面的照应就不是绝对的。

既然“两面与一面不能搭配”的所谓“病句”不全是病句,那么怎样才能别具慧眼,识别这些特别而又正确的句子呢?

请先看下面的两个句子:

(6)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及时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

解释:句中的“能否”是一个两面词,后面应有与之搭配的两面词语,“力度”这个词语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即“力度大”“力度小”,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受教育力度大小的制约,这个句子是正确的。

(7)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细心是质量工程的保障。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解析:句中的“是否”应与后句的“质量”相照应,“是否”是两面词语,“质量”是一个词语,但“质量”内涵有两种情况,即“质量高” 和“质量低”,这个句子也是正确的。

由这两句特例可以看出,两面与一面是否搭配,不能仅以文字结构上词语是否对应为依据,更应从内容上着眼,分析前后句子在内在联系上是否一致。要看后面的字词本身,是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有,就是正确的句子;无,才是病句。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类病句的根源,做到治标治本。

【世事,世事陆游,世事的意思,世事赏析】推荐阅读:

世事难料10-09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加油稿大全下一篇:推销二手车的广告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