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15

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共12篇)

1.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课程改革的依据

第一, 政策导向。2006年以来, 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 促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同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 岗位需求。通过到医药企业实地调研以及利用学院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与企业专家座谈这一有利契机, 我们了解到课程直接对应的岗位———药品研发岗位、原料药合成岗位对高职毕业生有下列要求: (1) 熟悉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和文献检索数据库, 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并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与利用; (2) 能够对药物及中间体进行合成路线设计、评价和选择; (3) 掌握合成、精制、干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熟悉合成、精制、干燥、分装等常用设备的性能; (5) 掌握合成、精制、干燥、分装等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 (6) 掌握填写原始记录、卫生、清场等GMP的基本要求; (7) 了解安全防范措施和环境保护; (8) 了解纯度的检验方法; (9) 了解干燥的判定方法; (10) 掌握称重的基本方法; (11) 了解误差的来源和解决办法; (12) 能熟练计算投料量、收率, 会进行成本核算; (13) 懂得人际关系, 善于沟通交流; (14) 有较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15)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6) 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 (17) 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18) 严谨求实、扎实工作、爱岗敬业、责任心强; (19) 有良好的管理能力, 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和物流管理; (20) 具备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21)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其中 (1) 和 (2) 项是本文论及的课程所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 其他各项能力需要与专业其他课程共同培养形成。

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以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张军良主编的《有机合成设计原理与应用》教材为主体, 并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 使之更为系统化。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其中理论部分如表1所示。

实验部分主要是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合成实验, 每届学生参与的实验项目都有不同, 学时数18。实验方案由教师给定, 学生完全按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力操作能力, 但实施采用给定方案而不让学生进行思考的这种教学方式, 使得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实验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课程理论部分内容难度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充分体现“五个对接”, 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调研, 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新药或新工艺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 即“文献调研———设计合成路线———评价与选择———实验验证”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确定了七个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按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这些学习任务中既包括理论学习内容, 又包括实验内容, 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 (具体内容见表2) 。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 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药物及中间体合成路线设计、评价与选择技术、药物制备技术、工艺优化技术、常用合成反应设备操作技术等理论知识与制药职业技能, 入职上岗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没有或少有陌生感, 做到“零距离上岗”。

由于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参与设计确定, 一方面理论知识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 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学生按方案进行实验时亲身经历自己设计的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一过程, 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大为提高。另外, 学生还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或实践不足的技能, 主要包括: (1) 文献检索方法。以往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主要靠“百度”等搜索引擎, 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主要中文文献包括图书馆馆藏文献如《有机药物合成法》、《药物制造百科全书》、《药物化学》等, 以及网络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等的检索方法, 新的搜索方法带给学生新鲜感, 并让学生对文献搜索产生了兴趣。 (2) 结构式绘制软件。合成路线设计中需要绘制大量化学结构式和反应式, 我们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安装了常用结构式绘制软件CHEMWINDOW6.0和CHEMDRAW7.0, 并指导其学会使用。 (3) PPT制作。合成路线设计的结果最终是以PPT课件的形式体现, 指导学生制作PPT课件,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PT课件制作, 对此兴趣很浓, 并能制作出较高水平的课件作品。 (4) 现场答辩。合成路线设计的结果需要以现场答辩的形式完成, 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答辩, 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 公开答辩就相当于竞赛活动, 各小组都想取得最好成绩, 因而在合成路线设计内容、PPT制作形式、答辩风格等方面都会积极准备。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特长的发挥。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还将药物化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社会受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更多主动去学、主动去做、主动去思考的过程和乐趣, 实现了学做一体, 因而感觉到这门课程值得学、很实用。

(二) 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的考核方式是学院规定的包含实验的课程考试的通用考核方式。具体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 (百分制) =期末考试成绩 (56%) +实验成绩 (20%) +课堂平时成绩 (24%)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学生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 (10%) 、实验态度/协作能力 (10%) 、预习 (10%) 、实验操作 (35%) 、实验结果 (15%) 、实验报告 (20%) 等七项成绩, 均以百分计;课堂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出勤 (30%) 、课堂表现 (50%) 、作业完成情况 (20%) 等三项成绩, 均以百分计。这种考核方式以结果考核为主。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考试, 课程内容容易遗忘, 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 (百分制) =期末考试成绩 (30%) +实验成绩 (25%) +课堂平时成绩 (25%) +合成路线设计综合实践成绩 (20%) 。考核方式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比原考核方式增加“合成路线设计与选择综合实践成绩”部分, 占总评成绩的20%;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将实验成绩由原来的20%增加到25%, 期末考试成绩则由原来的56%降为30%。新考核方式中前三项成绩计算方式同原有方案, 新增部分的考核不仅注重结果, 更重视过程, 二者分别占40%和60%。其中过程考核 (百分制) 包括学生自评 (20%) 、小组长评价 (40%) 、小组互评 (20%) 和工作笔记 (20%) ;结果考核 (百分制) 包括PPT答辩 (50%) 、PPT完成质量 (40%) 和工作创新 (10%) , 这样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为便于考核结果量化,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我们还制定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改革的成效

为更好的了解此次改革的效果和学生的支持度, 我们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 在答辩完成后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2个多项选择题和1个让学生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题。问卷发放共计95份, 收回有效答卷92份。在对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整理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学生答卷情况看, 所有学生认为此次改革是有成效的, 89%的学生认为此次改革对应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88%的学生认为此次改革值得在专业课程中推广;此外, 75%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70%的学生认为“查阅文献”阶段收获最大, 在其他阶段如“公开答辩”、“开展设计”、“制作PPT”等也都有收获。

不仅如此, 本课程教学考核改革后,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教学成果得到了药学系领导的肯定, 认为项目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建议在系内推广。

课程改革后, 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 不仅学会了药物合成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 而且掌握了化学制药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学生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程加深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了化学结构式绘制软件的应用, 同时提升了学生在进行药物合成设计工作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课程还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药物合成设计与分离纯化技术》的课程改革很好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万年.药物合成设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军良.有机合成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3]崔成红, 隋新安.高职院校药物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4) :157.

2.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关键词:生化制药技术 项目化教学 实施 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职教育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传统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企业工作的实际岗位需求,使学生容易出现“技能缺位”和“本领恐慌”的问题。项目化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这种模式是以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为基础,将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有机组合,以一系列完整工作任务的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课程项目化。生化制药技术是高职生化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这一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是生化制药专业教师需要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概述

1.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内容整合为一个个项目,通过对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项目化,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带有一定的行为导向,能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2.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项目化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项目化教学不再以课本内容为中心,而是以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将学习内容按照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新组合,课程内容编排打破原有的章节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完成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是项目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项目化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分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项目化的任务。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成为了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是项目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项目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其更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

二、项目化教学在生化制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生化制药技术是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生化制药技术的项目化教学探索,要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职业素质为目标,优化组合原有知识体系,将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生产过程整合为相应项目,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生化制药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具体可分为“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目的;组织项目实施,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师生指导,确保项目完成;收集项目反馈,总结项目经验”四个步骤。

1.明确项目目的,制定合适项目

项目的实施要从选择项目入手,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目的。具体到生化制药技术的教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每个项目设计前要先明确这节课让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再确定如何组织课堂、采用什么样的讨论形式、做什么样的课堂引导。在这些问题都清晰的前提下,对课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和计划,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目的的达成。

例如,在明确项目目的之后将原有的章节设计成如下项目:项目一,氨基酸类蛋白质类药物;项目二,脂类药物;项目三,多糖类药物;项目四,黄酮类药物;项目五,维生素与辅酶类药物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在兼顾原理讲授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

2.组织项目实施,引导学生参与

在制订项目计划之后,就要开始项目实施。根据课程安排,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化学习中。首先要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思考引发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探究。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相应学习内容和操作项目,围绕项目内容展开讨论,学生将观点进行融合归纳,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最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贯通于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3.进行项目考核评价,总结项目经验

当一件项目完成时,有效的考核反馈是对项目的进一步总结,有助于今后同样项目的开展。因此,在生化制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估,将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纳入到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实现课程考核体系从过去的期末终结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还要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每次项目考核结束后分析学生薄弱环节,询问学生在项目完成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的困惑。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项目实施过程的经验教训,便于今后教学行为的展开。

三、在生化制药技术运用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生化制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内容设计要与专业充分结合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项目化教学中,一定要将课堂内容的设计和生化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起来,设计的项目要围绕课程本身,不能偏离课程,更不能为了运用项目化而牵强地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加在一起。在项目的设计中,要从实用性和适用性出发,将课程知识融于所要完成的教学项目中,以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2.项目化模式要保证学生充分参与

项目化教学模式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项目化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一些学生比较内向和胆怯,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敢或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程度不高。教师一定要特别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踊跃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3.项目化教学要注重效果反馈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最重要的都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既有其可取之处,但因其出现的时间较短,具体的实施和组织模式还处于探索中,因此教师在运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充分反馈其学习想法,从而不断地调整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运用方式,进一步提升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小结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目前正被积极地运用到高职教育教学中,高职教师要注重对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究,掌握其精髓和实质,灵活运用,逐步释放其教育效果,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严方.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有效项目管理四要素[J].教育与职业,2014(20).

[2]王善勤.项目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卜锡滨.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滁州学院学报, 2011(06).

3.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 动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我们对连续2届100多学生开展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

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对接。

5、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已显现其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教学与工作的好帮手,他们对中间层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我们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和,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2、运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中心拥有48台连成高速局域网的计算机(包括 Window 2003、Linux操作系统平台并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整个实训中心分为8组,每组6台计算机(包括4台二三层交换机和4台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学生在以网络设备动手实现或操作为主的同时,依托校园网,利用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完成实训项目,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内容。

3、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我们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建立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从最近两年学生的考试结果看,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中,毕业后进入著名IT企业的机会很大。

五、考核方式

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既能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也可引导他们系统地且有重点地复习总结所学课程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做出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强调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其次,开课时公布课程考核办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再次,要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在内,比如考核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

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考核成绩构成为:“知识考核占40%,主要是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的理论素养;实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出勤率。”

六、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是教高于学,学是无条件地服从教;实行教学改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4.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四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5.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五

利用生化处理和膜分离技术处理回用化工废水的设计

摘要:化工生产废水具有污染程度高、pH变化大、可生化性较差、并且含盐量较高的特点,为了实现废水回用的目的,采用物化预处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超滤+反渗透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同时达到了节水治污的目标.本技术推动了膜分离技术在化工废水回用中的应用.作 者:王秋华    李素芹    刘素青    Wang Qiuhua    Li Suqin    Liu Suqing  作者单位:王秋华,Wang Qiuhua(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李素芹,刘素青,Li Suqin,Liu Suqing(多元水环保技术产业(中国)有限公司,北京,102600)

期 刊:工业水处理  ISTICPKU  Journal: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年,卷(期):2006, 26(8)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化工废水    生化处理    膜分离技术    污水回用   

6.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1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我院教学总课时为42学时(其中包括6课时的实验),课时相对较对比较紧张,因些在教学章节上不能采取撒胡椒面式的面面俱到,必须合理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忽略甚至放弃另一些章节。具体来说就是主要突出以下二个部分,即: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接口技术。在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教学环节,主要讲授以Inel8088CPU以为核心的IBM-PC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并适时增加一部最新的CPU PentiumⅣ的知识介绍,然后详细讲解8086汇编语言指令系统,要求学生能熟练的编写汇编语言程序。而在接口技术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讲清接口电路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一些典型的芯片(如8255A,8253,8259等)以及打印机接口和数/模转换接口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在遇到其它的接口芯片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而对于其它一些接口(如串行接口、显示器接口)由于课时的限制则让学生课余自学。

2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反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上课比较枯燥、概念比较抽象、记忆性知识比较多的在现状,我们对教学方法上作如下改进:

2.1 利用形象教学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抽象难学,于是就会有避重就轻的畏难情绪,而基本原理部分如果不理解透彻,将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所以当遇到枯燥无味、难度较大又十分重要的内容时,我们就将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比喻那些枯燥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并理解。例如在讲解堆栈的概念时,单纯给学生讲压栈和出栈的"后进先出"原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如果把堆栈比作往火车站里的火车头仓库,压栈相当于往仓库中开入火车头,而出栈相当于火车头从仓库里开出来先开入的火车头在里边,后开入的火车头在外边。由于只有一条铁轨可以进出,要用火车头时只有先开出外边的火车头,才能开出里边的火车头,符合堆栈的先进后出(First In Last Out)原则。即先放的货物。这样就要求最先使用的货物应后存以保证先取,这很像压栈、出栈的"后进先出"。通过这个简单的比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压栈与出栈的"后进先出"原则了。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2.2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采用PPT和FLASH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上课地强度,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一定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课件界面美观漂亮,动画逼真形象,但内容反而空洞不充实,使课件教学流于形式。另外多媒体教学住住信息量大,使会有学生上课觉得都听懂,到下课又觉得什么都不会的现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解决课件的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小的安排都是我们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

2.3 网络课程的建设

为了便于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把本门课程申报成校级网络课程,争取了一定的经费进行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我们在校园网内专门开设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网站,把有关课程的介绍、课件、推荐在相关参考书籍、上课时的视频及时放到网络上,在网站开设BBS,与学生进行互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相关疑问进行解答。

2.4 强化实验操作在教学中地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外,还必须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对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硬件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微机原理》实验采用北京理工大学生产的Dais-8088A微机实验教学实验箱。课程的实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软件部分,主要是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第二部分是硬件部分,主要是一些常用接口芯片的使用,包括8259A,8255A,ADC0832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在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完成实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大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同时也记忆不加深对微机原理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的理解。

3 实践效果

我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组我根据上述改进的教学方法,在学院的各个电气信息专业已经实施教学三年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由怕学,被动学变为了主动学、要学。我院学生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学习,然后再学习《单片机技术》,95%的学生觉得单片机易学易懂,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微机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更加合理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主讲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摘要:该文结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强化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明德.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钱晓捷,陈涛.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M].北京: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成运,谢四莲,赵志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6):10351-10352.

7.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介绍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是电子,机电,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各大高校工科专业都开设的基础专业课。课程研究包括模拟电路部分的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参数和模型,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分析,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组成、特性及应用。课程研究还包括数字电路部分的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半導体存储器件分类、原理及扩展,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数模与模数转换器,数字系统设计基础等。该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电子技术基础》分为两个学期的学习,一学期学习模电部分,一学期学习数字部分即数电。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后续专业课如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电子电路计算分析、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应用及参与创新性的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发展状况情况大致为以下情况。电子技术基础(数电部分)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导。课程学时大致安排在72学时,实验课学时大致为16学时,还有6学时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面对面的教学相结合给学生讲授课程内容。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各章节顺序讲授,从数字逻辑概论开始,逻辑门电路,逻辑函数化简,组合逻辑电路,锁存器和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数模模数转换器等。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会有意突出各章重点难点,重点讲解难点重点,并且重复讲解,尽量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从而掌握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引入一些实例来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学生的上课反应情况来看,尽管教学模式多样,讲授方式突出重点,理论课与实验课自主学习课相结合,但是学生听课仍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对有些知识感觉抽象,很难理解,学习效率不高,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学生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难以形成系统一体化的知识结构,传统教学方式不易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教学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理论教学、实验及课程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以前传统的模式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社会学生学习的习惯。需要探索出新的方式和发法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而不是传统的被动学习。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章节内容设置,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或者工程案列进行讲解,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知识点的简介。这样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逻辑思维。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靠拢,不会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围绕生活案例或者工程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理解生活实例或工程案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可以引入火灾报警系统,让同学明白组合逻辑电路在火灾报警系统里面是如何应用的,在案例中理解会更深刻。在讲解触发器时候可以引入抢答器电路,通过对实际案例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触发器。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加主动学习,也可以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

2.课堂的创新思维拓展

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融入现在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思维训练和拓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其次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探索,自我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发散开放的状态。不断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辩证看待问题,学会提出质疑,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新的想法或者质疑也可能将成为一项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去质疑旧的观点就很难有创新,学生应学会知识是可以质疑的。不断通过多方位的思维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以学科竞赛带动教学模式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去,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思维,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以一种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科竞赛中。学科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能力的一个体现形式,学生通过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去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可以增加团队合作精神,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工程意识的培养,科学精神等等。目前,各大高校都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去和学校积极承办各项学科竞赛活动项目。在各种的学科竞赛中,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运用,综合分析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对学生学习课程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结合学生学科竞赛的同时,也要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去,推动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实习自己的知识加以运用。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将学生的科研成果有机会转换成产业,在实际生产中或者生活中带来效益,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让学生多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做项目来锻炼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一门专业课的知识。

四、多路径辅助学习方式探索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应该主动的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当前社会的需求,自己所学专业及课程的发在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模式可以加强对上课没能听懂的知识点进行再次学习或者课前观看网络微视频教学进行预习。了解社会需求,现学现用,学生需要多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加强对新的认知,多关注大型公司招聘信息,了解市场需求,市场需要有哪些技术型的人才,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就业信息和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在以上信息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让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实际应用,满足市场需要。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助学方式要让自己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学习效果更好,真正的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助学方式有多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方式,现代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媒體微课形式教学模式,互动讨论式教学等。在这些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结合发展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这些都将极大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知道如何快速高效的学习。

五、总结

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部分)的教学情况和该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部分)这门课程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的空间,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能掌握到课程知识点和锻炼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秀丽,李晓梅,张瑾.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6,37(3): 119-122.

[2]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 25(3):57-59.

[3]王广斌,潘美玲.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探索[J].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8(7):83-85.

[4]成凤敏.基于工程教育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核心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19-200.

[5]陈柳,戴璐平.“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96-97.

作者简介:

8.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八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兽医学课程内容涉及阳明五行、脏腑理论、经络学说,八纲辨证、中药方剂、病证防治等内容,且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分别对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加强了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中兽医学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知识.

作 者:王自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中兽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VETERINARY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S853.1关键词:中兽医学 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 实践

9.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九

教学老师在教授数值分析这门课程时,要充分利用诸如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数值分析课程做成课件,利用动画短片等方法展现数值分析课程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让这些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可以让数学分析课程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在这些学生目前,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效率。将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与严谨科学的数值分析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让复杂难懂的数值分析课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要想获得一个高效率的教学工作,那么就一定要重视教学模式。数值分析是一门涉及大量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的课程,教学模式与这门课程能否很好地被学生理解以及掌握有十分大的关系。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重视每个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诚然,每个教学方法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严谨科学的推导证明,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让人觉得繁琐并且不易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地多结合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以及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方式更加直观地解释数值分析课程中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论。总而言之,就是要改革以往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辅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效率。

2.3上机实践

10.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

[关键词]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桂生(1970- ),男,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讲师,高级程序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及课程体系建设;张哲(1971- ),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讲师,高级程序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及课程设计。(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36-01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快速发展的我国IT产业面临人才全方位短缺的严重困难,软件企业急需大量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项目部门经理等岗位明确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同时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这说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发生了严重脱节。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追求学科体系完整,忽视技术发展,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定位不清,缺少岗位技能的培养,这显然已无法满足IT企业的用人要求。IT产业的发展呼唤优秀人才、呼唤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它的改革最能体现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

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顺应社会的需求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根据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能力的需求及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要求,通过多方论证,我们认为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应该具备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三个方面能力。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以上述三种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了三大系列课程,用高职层次学生基本素质和本专业职业能力构筑基础素质、能力平台,使平台课程的设计既能为专业模块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又能与终身教育体系课程相衔接。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针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更新快、课程实践性强、教学时间较少、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这四大特点,制定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框架,其核心强调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与当前软件行业的岗位紧密结合,“学的就是用的”,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2)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团队;(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5)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支撑课程体系改革;(6)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家长、企业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维度评价和反馈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有针对性的教学及为企业用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些目标的实现也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保障。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高职软件人才应该具备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三个方面能力。同时,针对三项专业技能基本要求,可开设相应的支撑课程。(1)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对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熟练的操作能力,软硬件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SQL Server等常用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对计算机商品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熟练应用网络能力等。相应的支撑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Sql实用技术、Internet应用、市场营销。(2)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能力,掌握B/S、C/S结构及C/S、B/S开发技术,掌握常用软件开发工具使用技术,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的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相应的支撑课程有:软件工程,WEB程序开发,网站开发,服务器配置与管理,SQL,JAVA,UML,JSP,HTML,计算机英语。(3)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具备吃苦耐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诚信守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相应的支撑课程有:职业素质、劳动课、体育课、“两课”、就业指导、毕业实习、项目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2.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依据职业技术岗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三不断线”(专业意识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产学结合不断线),在教学组织中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际职业环境,体现本职业对技术人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敬业精神、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兴趣、职业定位、沟通能力。在实践场所管理上采用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现场复习巩固,促使学生对各个实训内容在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向实际应用迁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职业环境,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培养骨干教师等手段,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团队,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服务等要求,把专业团队划分为教学与创新、课程开发与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三部门。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索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

5.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体系的实践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通过专业核心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考评标准,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教材要体现“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系列化和立体化”的特色,要包括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用项目、实验实训、课件库、习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和考试题库等内容。

6.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内容见下图)

11.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一

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 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各领域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和渗透, 模拟电子技术的知识在相关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同专业的需求, 我们对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不断地进行改革实践, 尤其是近年来逐步采用EDA技术和FLASH动画辅助教学, 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密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科技进展, 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2.1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针对高职的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归纳为:

(1) 内容安排:按“PN结、三极管、放大电路、电源电路到最后的应用”的思路进行安排。

(2) 内容讲解:按“提出问题, 启发引导, 理顺思路,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的原则进行, 沿主干的方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相互呼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基础:“入门”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非常注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讲解, 并力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4)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中, 抓住重点, 使难点分散, 利于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5) 加强整体概念, 根据实际电路为主线作为延伸到各个模块。

(6) 强化训练, 注重实践:为了使学生掌握所要求的内容, 要针对一个电路进行详解, 并能以此类推。同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应该注重学生动作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和EDA的仿真设计和实验教学,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 并应用于实践,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电路仿真设计软件引入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育手段,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2 建立完整的教学课件

完整的教学课件需要做到内容的充实、简单, 再嵌入动画的演示和仿真设计的显示。

2.3 教师的教学手段与仿真结合

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缺点, 多媒体课件保留的时间较短, 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 虽然知识之间环环相扣, 但学生难于深入思考。为此, 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2.4 教学手段多样化

利用PPT、Flash或Authorware等一些优秀的软件将模拟电子课程的概念、电路及一些抽象的、深奥的原理等制作成课件、动画并配有语音解释, 同时增加多种形式的按钮, 以更加直观和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老师更容易的讲解, 学生更容易的吸收, 从而更好的完成师生互动。

3 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总体目标

3.1 教学改革的内容如下:

(1) 优化及更新教学内容, 该课程从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模拟电子技术首先介绍各种半导体元器件, 在内容编排上, 按先基本元器件后各种应用电路。模拟电路部分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为主, 着重于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强调外特性和重要参数。这样组织内容的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更多模拟电路的概念和分析设计及应用方法。以实际的电子电路为主线, 对电路模块进行分析讲解。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 建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以Flash动画的设计和以板书和仿真为辅的授课模式。如直流电源这一模块, 包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 运行仿真电路, 对每一段电路用多媒体进行分析, 以板书画图为辅助, 能更直观, 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

(3) 建立与授课内容相辅相成的互动平台, 为学生提供课程的相关服务。

(4) 利用Flash动画设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校兴趣,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电路、元件及对电路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3.2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EDA仿真和动画设计, 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让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到具体, 由理论到实践, 能更好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优化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素材库,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已制作好的各种元件图和仿真电路图。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可以相结合, 加深理解, 并能更好的掌握。所以优化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能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生动。

4.2 完善教学课件

制作全新的教学课件, 这些课件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分类, 课件展开层层递进, 动画效果好。在分析电路原理时, 电路图可以分步骤的一步步地以动画的形式展开的, 以这动态表现应用在“整流滤波电路”“放大电路”“负反馈电路”等内容的教学中, 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电路的实现。 (2) 增加实验设计的仿真, 运用EWB仿真软件制作的虚拟实验的演示, 展示电路实现的最终结果。

4.3 拓展习题库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结合教学计划, 为学生提供更加突出重点、典型并且能举一反三的题目,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模电的精髓。

4.4 建立互动的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 建立课程学习互动的平台, 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实用资料和课件, 实现课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能更好的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4.5 改革考核方式

过去的考核方式是通过卷面的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算法的掌握。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考核的方法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过去相比, 新的理论考试内容中, 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建立的技能型试题库则用来在实验考试中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 从而把“单一形式的考核”换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5 结束语

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发展,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 这就需打破传统教学方法, 辅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和仿真设计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多方面的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使教学充满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金明《,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科学总结,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12.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我院是一所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自设立至今已经有近20年了。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们教研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所进行的探索与改革谈谈体会。

一、教学改革思路

以培养技能过硬、可持续发展性好的“操作型”应用人才为总体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依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大技能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职业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会计电算化教学全面推行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直

通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的所有内容,学生学完本课程就可以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仿真教学、逆向思维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明确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按岗位学习技能。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并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以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训对象,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四)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做合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教室与实训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教、学、做合一,充分启发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组织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五)校企合作紧密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训练完美结合。一方面突出真实演练,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学习软件操作,并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查; 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会计和软件公司专家到机房与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训,开阔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代替课程考试,教、考分离

将社会职业资格认定纳入教学计划,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教师只负责授课,教会学生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 期末考试则参加湖南省财政厅考试中心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考试。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学生毕业后马上上岗,上手快,操作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操作技能过硬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4%以上。

(二)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这是课程考试的一次革命。参加湖南省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学生报名率100%,过关率达98.85%。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证书,还能取得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注: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改革后,必须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和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考试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用友ERP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在每学期学生评教中都名列前茅。至今我们组织了每年都组织在校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合格率高达98.85%,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总之,为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技能,实施“双证书”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上一篇:乡村少年宫英语总结下一篇:加气站lng租赁合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