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一模作文(4篇)
1.海淀一模作文 篇一
从时政理解、预测、备考高考命题
——2014高考语文海淀一模作文权威解析
杨洋
一年以前的今天,那是一个周六,刚刚结束在海淀剧院高考命题解读讲座的我,在海淀图书城教学区的班里,给同学们详解了“文化软实力”专题的作文写作,细致地分析了莫言、李安、孔子学院等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标志。第二天的一模考试内容为“莫言得奖与李太白奖的设立”。其实,我班里的学生都知道我为什么要专门讲这条时政与写作的关联。
就在一周前,那还是一个周六,同样刚刚结束在海淀剧院高考命题解读讲座的我,又举办了一场高考志愿填报和政策分析的讲座,下午在艾瑟顿教学区为海淀的学生补了一次课。在这次课上,相比同周的平行班,我加讲了“家风(家族精神)”的时政专题解读。听过海淀剧院那一场的学生和家长们,还记得我讲米歇尔访华那段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解读么。甚至,我当时还讲了一个和梁启超有关的作文题。我想,现在考场上面对作文的各位,一定都会心一笑吧。
这不是杨老师前天给我们讲的,家族中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吗!这不是杨老师苦心经营和反复渗透的高考改革和美氏教学理念吗!
杨老师明确地告诉各位,近两年的模考、真题作文,皆有时政有紧密的关系。这一点背后的玄妙,杨老师在海淀剧院的命题解读讲座中已经有过详细论述。
下面是2013年春季一二模题目与时政内涵的对应
作文题目
时事
2013海淀一模:李太奖
文化软实力
2013西城一模:有我还是无我 走基层:奉献
2013东城一模:动物冬眠、迁徙
走基层:坚守
2013海淀二模:结伴同行
走基层:团结
2013西城二模:小确幸
中国梦:幸福
想考好一模其他城区的试卷吗,想考好二模吗,想考好高考吗?杨老师告诉你,作为春季班的学生,你们的知识、解题能力都应该日臻纯熟,但在余下的时间里,还需要学三个东西:新题型分析、作文时政解读和对应练习、考场解读思维和能力强化。
如何在考场上有条不紊地审题立意并形成深刻的论证、展示你思想的深度、阅读的功底和文字的精彩呢。下面,就此考场上的重中之重,杨老师告诉你如何做来。
一、现在高考时间:上午10:40
距离高考结束还有50分钟的时间,正好用来解第六大题第二问,即50分的大作文。合理的时间控制体现出你对各个题型的熟练把握,不能因为阅读大题而拖累作文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让你在与平时一致甚至比平时更加缓和的写作节奏里,保持良好的应考写作状态。
二、在7~8分钟内,完成审题立意
(一)这个题型怎么做:此题是杨老师在考前再次提到的题型,导语+角度。
2008北京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2011北京卷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门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对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 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以上两道真题是北京近年的同题型,刚刚结束的丰台一模也是这个形式。各位同学要在发言者的几个角度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展开,但尽量不要脱离所给的提示角度。
这个时候的审题工作,往往会带有学生们强烈的个人感情喜好。特别是在大家学习压力都很大的时候,学生们特别容易选择太过于理想化的角度,动手写作时才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例如,去年海淀一模中很多同学去写“淡茶白花”式恬淡的生活,2013浙江高考很多同学去写“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也不愿去做英雄,今年西城期末很多同学去写愿意在山腰徜徉而不去冲击巅峰。仔细想来,你现在能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么,考得不好的话,你能说一句“我恬淡”就淡定了吗。我想这样的同学现在根本没必要看一模解析,你可以直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选择立意角度要充分考虑到结合自己和现实的情况,更要充分领会命题人的提示信息,以及充分了解时政命题的背景。这才是一个专业的、富有头脑的解题者。
请按照杨老师上课所讲此题型的分析公式入手,从三个家长的发言切入,总体说来,此题有两个大的写作方向:
1、甲:加快教育的投入,早学早慧。
2、乙、丙:拒绝严苛的训练和猛进。
我们迅速发现,原来乙、丙是一拨的,从题目字数、论证的理性,还有最后甲家长无力的申辩“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啊”,可以看出,“拒绝严苛的训练和猛进”是命题人真正想让我们写的东西。
(二)立意要有区分度、层次感和扩展度
这是杨老师上课反复强调的东西,你听了我讲的作文课,与众不同、超群拔萃是必然而然,在考场上不仅要有自信,更要有优越感、要有精英意识。
1、你能想到,有一批选手居然会去写要多学猛学这样简单粗暴的观点,甚至一边骂自己口是心非,一边哭着列举司马迁、苏轼、沈从文的例子。这时,选择后者的你已经远远地甩开了他们。
2、你又能想到,好一些的选手们会写乙、丙,但他们只会就材料论材料,而绝不会产生明确的立意、方法论。一句话,他们只会答题,而不作文。
那么,此时请你拿出自己的立意来。一等作文评分中明确要求:立意明确,中心突出。那些让学生们写得含蓄隽永的老师们,根本没有仔细地看看评分标准。请牢记一点,考场作文是一种高级的解题,但前提是不能脱离解题的本质。当我要写乙、丙时,我首先明确,学习不可猛进,尽早、赶快恐怕利少弊多。那么,最重要的,学习的状态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乙、丙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决定你是否高分的分水领,方法论方法论!乙、丙只有反论点,他们没有方法论,所以你必须写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否则一定一切都是空谈和口号。有了方法论,你的文章就有灵魂,有了论点整个文章都有了生命。
这时候,我多么希望你听过我海淀剧院或是公主坟的政策、志愿讲座,或者至少你加过我的微博。在上面,我曾经分享过《西方名著入门》中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教育的目标如果是传递现时的信息和灌输现时的做法,则这种教育必然会失败,因为现时的信息和做法正在逐渐过时”。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培养理解力的教育,是能够让受教育者形成学习能力的教育。
杨老师给出一定立意:学习不必尽早赶快,但培养对知识的兴趣、求学的精神,则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阅卷者在千万庸作中自然眼前一亮,此生观点明确、立意清晰,值得一读也!
3、你还能想,更好的一些选手们,他们虽然有了明确的立意、方法论,但他们不会有清晰、富有层次的论述。一句话,他们只会作文,却不会思想和论辩。
杨老师在课上反复讲到,当题目中有反观点和提出人物时,反观点及人物自然成为一个反例段落。去批驳他们,自然会形成一个层次,同时也为正面观点的出现做好铺垫。反例反论、正例正论,已经有了两个内涵丰沛的段落。接下来做什么,可以站在时政的高点、教育的角度来俯论材料的现象。此时,阅卷老师早已经被你清晰、冷静的思维所摄服,你将继续论述,告诉他,哥才刚刚开始。
杨老师在课上反复讲到,当题目中有反观点时,千万不要忘记辩论分析的精彩。正反观点的对立统一,可以让文章闪耀理性的光彩,具有成人般成熟的哲思,让阅读者完成折服于你全面的论述。当你同意乙、丙时,难道甲家长就没有苦衷和些许合理性了吗。他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其出发点并没有错。我们未尝不可以去理解他,再去教育他、说服他、改变他。据杨老师所知,钢琴是需要童子功的,半路出家成为大师很难。家长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没有权力强行把不合理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更喜欢数学呢,钢琴就不妨成为陶冶情操的工具,钻研数学一样可以成为大师。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热爱,并让受教育者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甚至,结合中美教育和改革方向,不妨大胆提出,难道所有人都要成为钢琴家吗,难道过别人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甚至还可以更大胆一些,难道只有成为“家”才算成功吗,如果成为一个维修钢琴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不行吗。教育未来的变革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培训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相结合。在国外,高技术型人才所受到的尊敬,其薪水都不亚于一个大学教授。所以,求学的本质是求知,而不是求快;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家”。
于是,论述由对立再转回统一。从时政的高点与现实进行紧密的结合,此时,老师已有即被你全面、客观、理智的论述摧毁的节奏。但是你还不能放过他,你要告诉他,哥才刚刚开始。
4、你还能想,那些写议论文的高手们,他们虽然有了明确的立意、方法论,还有了清晰、富有层次的论述,但他们没有真挚的抒情、发自肺腑的陈述。一句话,他们太会思想和论辩,但不会抒情和自省。
杨老师在课上反复讲到,作文的本质是做人,“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君子日参省乎己”。如果作文的结尾就是几句空洞无力的口号,则前功尽弃,终入末流,为阅读卷奚冷。可以拿到高分,但很难成为满分。写这样的作文,和呆坐在琴凳上练琴,却与音乐没有任何情感交集一样,这绝对不是“大家”的境界。
18岁的我,可能已经错过了成为钢琴大师最好的练习期,但我并没有错过探究学问最美的青春。像一篇乐曲,也许我的前奏合缓,但每一个音符都铿然有力,我无愧于人生的抉择。我感谢父亲、师长对我严苛而智慧的教育,让我一直有着对于知识的热爱、求学向上的决心。大学的学业会让我找到治学的方向,未来我会在所爱的知识中勇猛精进,也会徜徉在博学的海洋享受智慧的快乐,在快与慢中演奏人生的乐章。
5、你还能想,那些真正全面的高手们,他们虽然有了明确的立意、方法论,还有了清晰、富有层次的论述,甚至还有了真挚的抒情、发自肺腑的陈述,但他们往往没有全篇布局的意识。一句话,他们太关注段落,但缺少结构意识和全局谋篇。
想拿满分,要经得起推敲。有的文章初看上去不错,但阅读者准备提交高分试卷的时候,回过头一着,却发现不过是碎玉断琼,拼凑成篇而已,想拿满分,须能再造完璧才行。
杨老师在春季课上反复讲到,高考作文高级写作手法,要能够与散文阅读的布局思维互鉴。此部分涉及几点文学手法的使用,此文字数有限不详讲。
三、在40分钟内完成700字作文,段落控制在7段之内,平均每段使用8分钟。考试结束。
人生乐章的变奏 ——教育之早快与求学之长远
开篇:分析材料,注意杨老师强调过的,如何运用反例引入。(高阶技术请班上同学自行关注)
一段段铿锵有力的节奏、行云流水的指法,背后有多少挥汗如雨、枯燥机械的练习。感人的乐曲、宏伟的作品、伟大的灵魂,往往都需要经历最为痛苦的历练。当我在聆听和阅读的时候,可否思考过背后伟大人物成长的历程,并在作品之外对人生产生更深刻的反思呢。
朗朗父亲的教育让我深受启发,父亲如山,严教如爱。朗朗成功的经历让人感叹勤奋的力量和家教的严格。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反思,80年代中国第一批钢琴热,为何只出现了朗朗一人,难道就没有第二人历经了如何巨大的磨练吗。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是否朗朗的成功可以被复制和值得被复制。教育的目的、意义,是否只能靠不断地提前、加快、从严来实现。
分析:正例、反例,文史积累和现实眼光兼具。
严父之形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形式,似乎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已经成为了家教的榜样。不断地加快和赶早,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现状呢。我想,一味求快求早不会是真正科学的做法,而只是一些家庭和家长的一厢情愿。而为孩子选择的理想,又是否真正符合社会未来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志向,则完全是一种猜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可算是中国启蒙教育成功的典范了,但没有后期持续的努力和真正治学的精神,早慧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的英语教育已经不断地尽早、赶快了,从小学提前到初中,再到幼儿园甚至到胎教,但我们今天还没能产生梁实秋、林语堂这样英语语言大师。今天,我们有让美国都感叹的扎实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对应地产生更多影响人类的成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似乎在前几日的阅读中找到了灵感。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版的一套《西方名著入门》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精神的论述:“教育的目标如果是传递现时的信息和灌输现时的做法,则这种教育必然会失败,因为现时的信息和做法正在逐渐过时”。长远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在填鸭式的教学中,一边忍受教学的痛苦,一边渴望着成功,而应该培训求知的能力和兴趣。“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关于理解力的教育”,作者说,如果给年轻人一个建议,就是“随时准备好去做任何事”。所以,快学早学未必是真正的好事情,热爱知识、长久地发力,才能踏上真正的大师之路。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经说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让孩子少承担一些未来的重负,并不是不负责任。但让他们体会到青春的快乐、健康的成长,也是不可牺牲的人生财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摄影界里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无愧于父辈的教导,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我看这也是一种成功。
(课上刚讲过的备选例段:以科举出身的曾国藩,他的家教也没有强迫两个孩子一身穷攻科举,曾纪鸿和曾纪泽先后放弃自小修习的旧学投入新学之中,一个成为外交家,一个成为物理学家。)
辩证:对立统一,结合时政,关注其现实意义。
当然,成为一个钢琴家的确需要童子功,天份与努力同样重要。孩子需要父亲母亲的成熟的指导和督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成为朗朗。模仿别人的人生,永远只能亦步亦趋,难以成为大师。以米歇尔访华为标志,我们开始慢慢开始寻找中美教育的互补。特别是美国教育中,对个性的尊重、对兴趣的培养,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在哈佛和耶鲁的招生中,分数并非唯一的标准,一个学生怎样认识自己和构建未来,才是他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有建树的人更重要的标准。而想实现这一点,完全依靠家长严苛的训练和监管绝不可能实现,这也就是为何很多中国中学生在摆脱高中的学业重压进入大学后,很可能放松放纵的原因。所以,培养对于知识的热爱、学业的追求,给予其一生永不放弃求学精神的态度,更加重要且富有远见。
尾段:结合自己,畅谈感想。
18岁的我,可能已经错过了成为钢琴大师最好的练习期,但我并没有错过探究学问最美的青春。像一篇乐曲,也许我的前奏合缓,但每一个音符都铿然有力,我无愧于人生的抉择。我感谢父亲、师长对我严苛而智慧的教育,让我一直有着对于知识的热爱、求学向上的决心。大学的学业会让我找到治学的方向,未来我会在所爱的知识中勇猛精进,也会徜徉在博学的海洋享受智慧的快乐,在快与慢中演奏人生的乐章。
杨洋,新东方集团教学培训师,20年功勋教师。新浪全国课外教师评选冠军。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金融学学士,多年于北京语言大学向本硕留学生及访华学者讲授汉语文化课程、中国书画与篆刻课程。《新京报》《京华时报》高考分析特约撰稿人,多篇高考分析文章登载于《中国网教育特刊》《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编撰高考畅销书《决胜高考的12种品质》。
杨老师的新东方在线网络课程、北京面授实体课程成为高考语文教学的新权威,其命制的新东方模考班试卷由于连续命中高考语文题目而成为全国高考语文考前重点研究材料。
新浪博客、微博:东方一只羊 人人网公共主页:杨洋
QQ群:高考语文和志愿填报 326966594 微信公共平台:博物 oceaninfinite
视频全卷解析、其他城区解析稍后奉上。
2.海淀一模作文 篇二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标杆作文 50分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这样的话语起初听上去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无非是再简单不过的循环。每天都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千篇一律,学生日日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青年人也只是做着“上班下班”的重复性动作,何来“惊心动魄”之说?难道在这平凡生活中当真隐藏着什么足以写入诗中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么?
近来,一个名为余秀华的女诗人走红网络,众多出版商争相向她抛出橄榄枝,更有众多诗坛大腕对她的作品加以极高的评价。出于好奇,我阅读了这位诗坛红人的一些作品,方才得知她只是山村中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妇,而她诗歌中所描述的也是“养猪”“喂猪”这一类极为平常的农家琐事。然而,在这些极为质朴的文字中,我读出了她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与热爱,其情之淳朴真切,令人动容。她歌颂的不是苍天大地,亦非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一名普通农妇的生活点滴,仿佛喂猪也成为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由此见之,当普遍人极为珍重认真地对待生活时,生活就不再寡淡,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所谓“惊心动魄”的伟大。托尔金说,壮丽的《魔戒》之所以结束在一个哈比人的家里,是因为任何一场激烈的战争都不比最平凡的生活更有意义。当农妇、理发师、快递员动情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时,听众便可以感受到田野里稻禾的阵阵清香,感受到发丝在手中的触感,感受到日晒雨淋中奔波不息的辛劳。我们总是习惯用笔虔诚地记录下每一件“大事”,却往往忽略了最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的生活本身。平凡人生活中的辛勤勇敢,难道不比那些遥远缥缈、难以把握的星河宇宙更值得歌颂么?魏晋时华美繁复的骈体文之所以成为了阻碍文化发展的绳索,正是因为那时的作家们并未将文学目光投向生活本身,而是在虚空中堆砌亭台楼阁。当文学作品失去生活本真味道的浸润时,也就失去了灵魂与感召力,最终结果只会是文化泡沫的泛滥。
我记得当北岛在台上吟诵起诗人食指的《凌晨三点一刻的北京》时,台下的听众自发向他靠拢,只因受到了诗情的感染。诗人食指记述的是他作为知青离开北京的那个夜晚,痛苦与不舍,悲伤与爱,在平凡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并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真实情感的表达造成了情感的极度起伏,使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又如何称不上“惊心动魄”?真实生活本身,也给予人们“惊心动魄”的体验。
清朝张岱在《幽梦影》中曾说“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而在我看来,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教育水平的平凡人皆可入诗,平常生活中的物件亦皆可入画。当我们严肃认真对待生活,病将文化创作的目光投向最朴素的生活时,生活之光亦会照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诗歌创作,为人类本身,注入不朽的生命力,使每一个平凡人,都活得“惊心动魄”。
49分
深藏功与名
我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是无可非议的,诗歌与人相伴而生,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回眸转身,便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或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了秦罗敷采桑养蚕、木兰脱下戎装换红装„„这些流转了千百年的诗句直到今天仍旧如初,像是刚破土的新芽,清新而芬芳。
《诗经》也好,乐府诗也罢,它们都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不吵不闹偏安一隅,没有汉赋的华贵、没有唐诗的盛唐气象、没有宋词的婉约或豪迈,《诗经》和乐府诗却始终是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静静地植根在诗意的土壤里,朴素地生长着。我们早已无法追寻它们的作者,我们只知道这是出于劳动人民之手,也许是田间耕作的老人随口一哼,也许是拍抚着孩子的母亲吟唱的童谣,这些都被我们称为诗歌,出自民间的诗歌。我们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我们也无需知道,就像无名英雄总是来得更加震撼,没有作者的文章更加深刻真实,无关名利因此真实。
我想《诗刊》杂志社、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的读书频道联合举办的这诗朗诵会在拟定主题时大概也有同样的感想吧,我们不需要仿出来的诗,也不欢迎嚷出来的诗,我们只希望看到虽可能不起眼,但的的确确长出来的诗。日常生活亦可惊心动魄。医生是职业、理发师是职业,诗人不是职业,心怀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一个永不停止询问和思考的大脑和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反之,以写诗牟利为生的人反而不配为诗人之列中的一员,其所作出的诗大概也没有多的意义和价值。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对农妇诗人的报导,这生于田长于野的妇女与其他乡间农妇无异,甚至她并非身体健康,她患有脑瘫,这样的人能成为诗人在世俗的评判标准里无异于天方夜谭,可她做到了,随着报导刊登了她的几首诗,具体语句已记忆模糊,但我仍旧记得初读时的讶异与惊奇。她没有接受过教育,可朴素的字里行间却的确充满诗意与哲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她的诗反映的乡间生活质朴真实,这是那些整日关在水泥牢笼里读书、咬文嚼字的人永远难以企及的、生长在自然中的真正的诗。
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从中获取感悟,仅执着于“农妇诗人”“脑瘫诗人”的宣传,名声金钱将摧毁这自然的馈赠,海子穷困一生,可我们仍会记得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乃至文学都不该与名利有关,至少我没再见到莫言新作。纵然民间有真正的诗人,有着那“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诗句,但还是深藏功与名的好。
48.5分
精英时代下普通人的书写
2014年12月的一场诗会,让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等的普通人成为了主角,他们借此传递出对诗歌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诗的世界原本和普通人如此亲近。诗是大众审美的对象,大众同样可以成为诗的缔造者。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最后还能拥有对作品的话语权,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从这件事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人们对于话语权的觉醒。
曾经,许多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属于普通人。由于教育水平的落后,基层人民能够受到教育的机会微乎其微,也许其中不乏对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所天赋之人,但最终也因经济和身份上的限制和他们应走的路渐行渐远。而如今,文化的包容给予了人们进取的勇气。当物质和身份地位局限不了人们喜好的追求时,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去追求心中理想。
但是反观当下,如今的时代是精英时代,即使人们拥有了话语权但这远远不够。比如电视的综艺节目,参与者往往是明星,即使有普通人参加也只是在为明星增色的附属品,真正的亲民的节目少之又少。行业中声名显赫的人仍旧掌握一个行业的走向,而缺乏一个集中众人智慧的观念。不只是诗歌,更多的领域应该尊重并珍惜普通人,作为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普通人,也应该毅地站出来,争取自己更多的话语权。甘地曾说过:“大家一起做超人。”每个平凡的个人都可以拥有巨大的潜能,每一种生活都可以变得幸福,每一个时代都可以变得平等。作为个人,不应因不是精英而懊恼,也不应因成为精英而睥睨人民,时代需要由不同的人共同书写,平凡之人往往会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冯骥才说:“只有爱护每一棵小草,才有机会拥抱整个草原。”整个文化领域应更兼济包容之心,让更多普通人得以施展才华。整个时代既在交媾又在孕育,但是客观与真诚地接受人民的书写,这一定可以称得上“最好的时代”。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精英,都在社会的广大子宫中成长。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不自私才会不孤独。让我们将对理想与追求与热爱释放出来吧!
48分 寻常是诗
“日常生活,惊心动魄”。没错,诗歌并非达官贵族的阳春白雪,它更应以平和的姿态面对世人。在这场特殊的诗歌朗诵会中,社会中平凡的一份子-农妇、理发师、快递员„„他们是诗的主人。诗歌“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情景令人欣喜,令人又看到艺术的种子落在中华的土地上。
寻常的人,可以酿造出诗。有这样一个普通,甚至不如普通人的条件的村妇,她没有较好的容颜,错失了宝贵的青春,还是脑瘫患者。但,她写过这样的句子:
不说你五月的光彩/你额上的露水/你枝桠间的鸟鸣/不说你开花时骄傲结果的丰盈/不说你月光下偷渡的爱情。
这首诗的作者,叫余秀华,一个整日除草喂兔子的农妇也许你会讶异,为什么她那中满农作物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出红浆果般的诗情画意?难道苦难的生活,没有磨灭她内心的光亮?而我要说,正是寻常生活中她对平凡事物一点一滴的感悟滋润了诗歌的华光,正是最普通的人对未来生出的渴望,凝成一字一句的流光溢彩。
寻常的事,可以变成诗。民间民谣歌手赵照以一曲《当你老了》,红遍大江南北。他把叶芝写给心上人的诗改编成歌颂母亲的歌,他把温柔敦厚的亲情融入歌词,作出了《和奶奶在院子里晒太阳》。吉他伴奏的低声絮语,如同诗一般让人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赵照的歌曲柔软人心,是诗;赵照的生活真实动人,也是诗。生活中寻常的小事、寻常的情感,都被他变成一首首至真至纯的诗。这时候人们会恍然大悟,并非只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才能被歌唱,寻常生活中的一点感念,一点温存,寻常亲情中的一丝美好、一丝纯真,同样值得被艺术地典藏。
寻常的情,可以为诗。当众多中国文学家着力于记录人世间大感情之时,沈从文以他清新质朴的笔调,带来了青涩朴实的《边城》。《边城》记叙的,是平凡人家的翠翠与村中青年傩送的爱情故事,但两人之间,甚至没有机会对话。思念、期待、兴奋、紧张„„全藏在两人寻常至极、朴素至极的一言一行中。《边城》的动人,正因为它与读者的生活和心理那样吻合。仿佛掉下来的“俄罗斯方块”恰好稳稳落在心头的缺口处,《边城》的真实,有着贴切的美好,令人心生亲切。让所有艺术,都沾染上诗的美好,这正是寻常之情的魅力所在。当你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会发觉最平凡的柴米油盐是最美的诗,因它的真实生动,它的扣人心扉,它的感同身受,皆源于人间百态。
让诗的种子随风吹向千家万户吧!让寻常的一砖一缝,都能开出繁盛、华美的诗的花朵!
48分
让诗歌走下“神坛”
无论多么新巧精妙抑或飘逸脱俗的诗歌背后,都少不了一个“人”字的赫然存在。诗是人情感的阐发和艺术性表达。无论何时,人都是诗歌的不二主体。2014年由多方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主角皆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群。这是由于文化愈发浮华的现代对诗歌主体的再次发现与关照,我认为实乃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
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人物,多事居于社会底层之存在。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此类人理应是不识风雅、不尚文艺的。这便是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诗歌乃至文艺领域的严重错误认识——认为其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文人墨客所碰触的高雅之物,而难与真正的普通大众有太多沾染。
殊不知,艺术本植根于生活百态,诗歌更是如此。而它们的主体亦远不止迁客骚人云者,而恰影视生活中的你我。想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作为我国诗歌之滥觞则是广于寻常巷陌中取材,多出于市井人家之口与心;而古代的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学样态,亦是源发于奴隶们受地主盘剥、奴役的某个片刻,而让他们以这样的隐晦的方式表达情绪或不甘或怨怼的百般交织。然而之于今日,诗歌等文学艺术却代表这一种高雅而反被“神坛化”以至“边缘化”;诗人的稀缺、诗情的匮乏俨然成了最难以治愈的“现代病”,被人们时而重视时而忽视的搁置一旁,只小小一隅,陷入现代文学中的某个尴尬的方寸。而这场诗歌朗诵会的出现,直令我有了中听闻到药方的雀跃之喜。它虽不足以根治症结,却可解一时之需。诗歌的步伐,随着每个普通人创造欲望的被激发与创作结果的百般呈现而渐渐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重新以双手拥抱和亲近地面,向生活的土壤汲取养分,求获滋润。
诗歌和一切文学的至美,在我看来绝不桎梏于形式之奇巧或表达之夺目,而难在“真”字。向生活植根,由朴素的体验与感悟喷薄而出的诗情,才最具诗味与人味。狄兰.托马斯的诗因《星际穿越》大热了一回,世人皆感叹于他“怒斥光明的消逝”之豪气与魄力,殊不知,那“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的体悟,是在父亲病危至际奔涌而喷薄宣泄出来的。世人就是平凡人,皆从点滴生活中获得最贴近生活的感悟。
社会底层工作者们亦有以诗歌表达感悟与情怀的诉求与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他们对于这次诗歌朗诵会的积极参与和乐于表达,更是让人有倍感欢欣而急需被扩大而不断发展的心情。情感无贵贱之分,表达亦不拘于形式,而诗歌等文学艺术,更不该泥于对真主体的偏见而高居神坛之上,以至难最长足的发展。
向生活着眼,向普通人着力,诗歌意蕴于生活,诗情长存心中。诗歌走下神坛,从今日出发。
47分
平凡的诗意
诗意,是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卞之琳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佳人,是艾青常含泪水的双眼,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的琐细。
如果说对于政客来说,诗意是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于将士来说,诗意是银钩铁划的激昂,对于羁旅之人来说,诗意是西风瘦马的寥落。那么对于农妇,理发师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诗意,就是平凡的生活。作为诗歌朗诵会的主角,这些普通人的激情无疑撼动了我们被快节奏生活牵拉得有些麻木的心。这些平凡的试一试所传达的对诗歌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最平实浅易的文字表达出来,带着一种猝不及防的力量直击我们心中潜藏的一份柔软。
为什么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令所有人动容,为什么萧红笔下那寒冷高纬度的火烧云会令我们念念不忘,为什么冯至的“彗星出现,狂风乍起”会令人们等待着,“深深领受”。是因为我们心中始终蛰伏着诗意,每当遇到共鸣,便“蠢蠢欲动”。
我们的诗意固然没有合辙和韵的精巧,反复推敲的雕琢,却有着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然而这份真诚,在快节奏的今天,难免被横流的物欲所浸染,或是被全力奔跑的人们视为负担,弃置途中。毕竟,这平凡的诗意,不能直接换来真金白银,香车宝马。但海德格尔有言:“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平凡人朗诵原创诗歌,不意味着对现代生活的否定,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值得品咂,更柔和的生活方式、态度。舟车劳顿,疲于奔命,与或棹孤舟,水调歌头,都是在前行,后者看似缓慢,实则更富意味。活动主办方之所以选择这些平凡的人而非名家大师,或许意在告诉我们,这也是生活。这样的生活或许不似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许少些“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深情,或许没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却以其最本真而不事雕琢的诗意浸润干涸的骨骼,唤起心中的呼应。让我们明白,平凡人,更应有对诗意的追求。以此,才可升华出一个社会富有韵味的态度。
樱花已经开始飘落,若是哪片花瓣随风落在你肩上,请在心底作一首诗“滑稽好笑”的打油诗,不必为旁人知晓,那是你一个人平凡的诗意。
45分
亦诗亦生活
我曾一直坚信着,诗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上层建筑”,而诗人就是住在这高塔中的狂想者。他们或许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但他们的诗句可以迸发出无限光明。我本认为,诗与生活是脱节的,一个是热烈的理想邦,而一个是平凡的现实。然而,这场朗诵生活的诗会,让我依稀明白:亦诗亦生活。
原来,诗也可以很生活。看看这则诗会的消息,我仿佛可以听到保洁大妈沙哑的嗓音将一句句生活琐事朗诵得稚拙而有趣。从来只适合男低音缓缓吟出额诗句沾上了尘土中汗水的咸涩;沾上了办公室油墨的清香,沾上了雨后泥土的腥甜„„诗人从高耸的宝塔上走了下来,拉起你的手走到了生活中去。
从农妇的诗中,我看到了她辛苦劳作的身影,汗水啪嗒啪嗒在土地上;从快递员的诗中,我看到了他披星戴月的身影,彩云朝霞是他永远的背影;从私企员工的诗中,我看到了他蜷缩忙碌的背影,咖啡的苦涩充实着他的生活„„诗歌摘去了他缥缈的面具,露出了朴素而真挚的脸庞,在这张脸上,我读出了生活的朴实与艰辛。
更让我欣喜的,是生活也可以很诗意。记得回车诗人有一首小诗:一只蚂蚁,两只蚂蚁„„一群蚂蚁。每每读起,我仿佛能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小土包上聚精会神数蚂蚁的场景。这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却被诗人敏锐地留意,变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小诗,让生活立刻诗意起来。可以想象,那夜深归家,提笔赋诗的农妇,一定留意到田间播撒的阳光、雨后吐露的新芽了罢?那早起晚归,却不忘吟诗的快递员一定赞美过漫天的星斗和绚烂的夕阳了罢?日日平凡而单调的劳作间,他们一定捕捉到了昙花一现般的诗意了吧?就如同那数蚂蚁的孩童一般,这些生活中偶遇的美好一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快乐,几分抚慰吧。
所以,我们何不写下生活的诗,过诗一般的生活?我门或许无法发出“寂寥的雨巷”那般的低吟浅唱,但我们可以为平凡的生活唱一首赞歌。我们或许无法生活的成功美满,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平凡的幸福。拿起笔来,让我们亦诗亦生活。
47分
诗人等于凡人加情怀
最近的诗坛有点冷。三十年前,你昂首挺胸,“我是诗人”。围观者赞叹不已。放至今日,你再昂首挺胸,“我是诗人”。围观者退避三尺,当你疯子。在这种失落惨淡的大背景下,农妇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异军突起,成就一道亮眼星光;《诗刊》、人大文学院、凤凰网又随之举办了“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朗诵会,诗人的概念一下又窜回大众眼前。诗人,为什么会从谷峰跌到谷底又重回高峰?
诗人曾经意味着引领者。从新月派到朦胧诗,诗人挣脱昔日枷锁极尽尝试拼搏之能事,诗人的同义词是先锋与思想。而后这种精英化的人群变了味,为了艺术而艺术,有故弄玄虚之嫌,诗人于是走到了大众对面。而今日诗人回归不同往日,社会似乎要将诗人的桂冠颁发予每一个个体。诗人纠结,民众惶恐。当诗人变为大众,诗歌会不会变成网络文学?真正的精英会不会被洪水一样的粗糙文字淹没?
如果我们回溯时光,诗歌的源头之一《诗经》中十五国风正来自群氓之口。此后汉时乐府宋时小令明清市井小说,在士大夫即精英阶层的吟哦背面一定有民俗的普世的艺术存在。而现代被捧上神坛的诗歌,最初也不过来自浣衣女郎清脆的歌喉、船夫爽朗的应和,取于大众又归于大众,有何不可?
更何况这是一个需要诗人“拯救”的时代。林贤治在《寻找诗人》一文中曾说,“诗人,绝不只是分行书写那么简单!”诗人的必要条件是情怀。涅克拉索夫的报社为整个昏暗黑夜守住了一盏灯,他的缪斯是丑恶贫困;在他葬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刚致完词,学生们即呼喊“越过了普希金!”谢甫琴科写诗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他们的父辈错了“愿斯拉夫的土地,从大海到大海,永世覆盖着金黄的大麦、小麦,连绵不断。”可以没有学识,可以没有文采。一个诗人是用心而非意象点燃火把。
而只要情怀在此,背后身份则无论贫富、愚智、美丑,也不过凡人而已。因为每个诗人的蝴蝶谷永远在他周围,即黑格尔所谓“一个人难以与其环境分割,正如人与皮肤”。凡人凡事,古今所共有,万载所共享。汪曾祺督导铁匠一联“风吹万点火,炉打一片金”,只说,“很美”。生活乃一人之本。而我们所在的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力量空前强大,个人而非团体正试图成为时代主角。在这一现代化背景下人人感悟不同,凡人如农妇职员也有舞台有能力唱出自己心声。诗人凡人化已势不可挡。
文坛首先网络化,网络文学确打开梦想也确使社会躁动。这是人类童年化必走之路吧。而诗坛形势亦不同,若鞥抱持清高之心只能使冷风更盛。何况即使凡人诗人们语言再简朴,也好过零星几人来出“梨花体”闹剧吧。现代化潮水已经将精英的诗人卷回岸边,和大众平齐。沙岸上诗人等于引领者的公式也被光阴涂改为“诗人等于凡人加情怀”。前些日走在校园中,一根柱子上贴了张素净的海报。“诗歌社招新”。我当时笑了笑,伸了个懒腰。
一排柳迎风招展,新绿挽住了廊柱的手。春光正好。
47分 诗人未死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海子的卧轨与顾城的自缢,一个诗人的时代消散在风中。而今,北岛、食指等一个个曾万人传诵的名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人说,诗人已死。说出这种话的人,也许根本不了解何谓诗。
人生而劳顿,但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以为凡有人生活之地,便有诗音。何为诗?难道只有大师的手笔、哲人的金句才是诗?并不,诗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诗情感流露最基本而纯粹的方式,人们的喜与愁,忧与爱,无不是真挚的诗歌。
然而或许是我们太操劳于生计,亦或是日渐加快的社会发展的脚步使人们无心去感悟诗意,表达诗意。我们似乎已经把诗丢入了角落,将其视为闲云野鹤之类无实用之物。诚然,生活的节奏太快,光是跟上就十分吃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体味,我想一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足以让人们重拾被遗忘的诗意。站在舞台上的,并非所谓的名家大师,而是农妇,诗理发师,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是你也是我。他们告诉我们,生活本就是诗。农妇的诗便是田间的绿意和阳光,理发师的诗就是飞舞的剪刀。人,生而为诗,有人便有诗,只是往往人们忘了它在那。
所以我们还能说“诗人已死”么?除非人类灭绝,否则诗意永存。何不去感悟生命中诗意的栖居呢?余秀华的名字因为她的诗歌而被人熟知,同时人们更惊喜的发现,这位诗人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位脑疾患者。于是人们惊叹了,仿佛她的诗歌与她本人不符似的。面对这一切,余秀华只说:“我希望我的诗歌是余秀华写的,而不是农民余秀华,脑瘫余秀华写出来的。”这是一句直击心扉的话语,叩问着所有人的心灵:难道只有书香门第,满腹经纶才是诗人?难道只有华丽的辞藻,精妙的笔法才是诗?诗人并不以诗为业,却以诗传情,诗并不是白纸黑字,而是人皆有之的情怀与感悟。诗意从未走远,我们需要的并且掘地三尺去寻觅诗作,俯身拾起开放在生活中的诗意便足够。只要用心去感悟,甚至不用表达,人人都可为诗人。诗人,从未有死去的时候。
46分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 《师说》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对于那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我想化用《师说》为: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也。
这是一场以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为主角的朗诵会,却并无俗雅高下之分,每一个上台朗诵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充满着激情。无论题材是什么,感情是什么,都迎来了真诚的掌声。尽管我没有亲临,却能确认,这是一场“诗”道复兴的朗诵会,“诗”道便是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对诗歌的热爱赋予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个字,在早年时为他们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大门,让他们为之陶醉而徜徉其中,于是他们落笔。他们可能在田间劳顿后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字句,亦可能满身煤灰上地面后用头顶的矿灯照亮纸笔,亦可能骑着电动车于月朗星稀下运送着包裹,一边朗诵着“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些画面何其感动!何等艰难、何等困苦不能阻拦一颗赤诚的心在诗歌天地中笔下生花,占有一席之地。或许他们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是他们却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单单就踏上朗诵台的时刻,我们就应为他们十二分的热情报之以十二分的敬意。
对生活的感悟赋予他们笔下深远的意蕴。他们遗传了杜工部“三吏三别”之沉郁顿挫,遗传了李诗仙“呼儿将出换美酒”之浪漫飘逸。指缝中泥土落下,发丝的飞舞蜷曲,键盘的噼啪作响,于石火光中赋予他们灵感。这诗纯、实、浓,蕴含着生活最本质的——快乐、悲伤、无奈„„由生活而始,由生活而终。他们中的大多数定会在朗诵中迸发热泪,是作品问世的喜悦与重历生活的感动的美好交织。诗歌佐生活以激情,而激情又推动二者共同前进。当此二者相遇之时,便是“诗”道与时代的一次美好邂逅,文字的力量在此时达到巅峰。恰似题目所言,这是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朗诵会,平中有奇,奇中夹杂着叠浪浓酣的情感。我似乎看到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若是常有此等朗诵会,我相信“诗”道之传承指日可待。在此我想朗诵一遍我心中的“诗道”: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诗之所存也。
46分
感至深处变成诗
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诗是与生活脱离的高雅者的活动。正因如此,当《诗刊》,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合办这一场专为市民百姓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时,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热议浪潮。
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底层人民”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局限,勉强做出的那些句子根本不能称之为“诗”。这其中竟也不乏一些专家学者,对这样一个普及诗歌的活动持负面态度,这让我不禁想到蒋勋大师在《蒋勋说宋词》里指出的一个观点,文学的定义有狭义也有广义。广义上来说,一切源自于生活的感悟,甚至都不用落之笔端亦不用诵之成篇,均可称之为文学。这样一个对文学的界定让我赞赏并且感动,我坚定地相信,诗,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亦是生活感悟本身的产物,有感就有诗,无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感到深处便成诗。诗人爱默生曾说:“自然便是诗歌。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我们是时候给诗歌脱下浮华炫目的金丝软甲,让诗回归生活,回归百姓,遍及每一个普通人了。诗在普通人中的推广,不只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实质上也是对诗这种文化形式本身的促进与改良。喜爱诗词的人都知道,词的产生就源于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唐是诗的鼎盛时期,然而当诗发展到极致时,它便越发地脱离生活,脱离平民,脱离基层。当一种形式成了少数文人的专门技艺时,便是它走向衰落的时候了。在这时,民间庶民甚至妓女总在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倒反而因其在基层在大众的普遍,而慢慢提升了地位。在这一时机,南唐李后主的出现又将这底层的词“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于是词便在旦夕间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新型、繁盛的艺术形式,讲诗歌史又推进了一大步。回望历史,“伶工之词”竟是诗歌进化的原材料。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否认,这一次朗诵会的主角——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他们,不会是给诗坛注入新鲜血液的最强大力量呢?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诗的生活化。或许曾经,面对韵脚规则严格的古体诗,只有少数文人有能力“戴着镣铐起舞”;但现如今,随着自由诗体的推广,诗,应是大众的艺术形式,应为生活的产物,感悟的近义词!只要对生活满怀热爱和感慨,人人都可以写诗,人人都可以做诗人。因为,有感悟处就有诗,感到深处便成诗。
46分
将诗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末,有多方联合举办的以普通人为主角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如期召开。一首首生活气息浓郁的诗歌被一幅幅质朴的嗓音朗诵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生命力,也同时体会到了这场活动的积极意义,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发扬文化,改善人们精神生活的新途径,即将诗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在当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社会,慢生活正逐渐离我们远去,而同时它带走的,还有我们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体验,当繁琐的生活小事与肤浅芜杂的娱乐充斥我们的生活,喧嚣浮躁也便占据了我们的心,尤其对于那些平凡的百姓,更难于受到诗意的熏陶,而这时,一场类似近年来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却将诗与诗意带到了普通百姓身边。为了这场活动,理发师或许会对飘落的发丝生发浪漫想象;快递员或许会多驻足欣赏路边风景,在奔波途中构思自己的诗作„当他们平凡的生活化作不平凡的诗句,当诗歌走进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诗意也便不知不觉中浸润了他们的心。当诗歌不再只是阳春白雪,而是变得下里巴人,能从普通人口中吟出、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人们便能以诗意之眼看世界,诗意之心待世界,那喧闹浮躁之气,那烦闷枯燥的普通生活,便也能清静几分,为普通人的生活注入诗意,也为社会吹几丝清凉诗香。
然而将诗歌融入普通人生活,不仅诗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使诗歌有了蓬勃发展的土壤。在当代中国,由于诗歌的不普及,诗歌已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古时候有屈原临江而吟。李白把酒而歌,近带来亦是人才辈出,诗歌好像唯独缺席了我们的时代,究其本因,是现代诗歌并未融入普通人们的生活。李白之诗唱出了人们心中蓬勃豪迈之气,被众人接受;柳词道出普通人的离愁别绪,因而人人皆能歌柳词,其词得以壮大。现代诗歌同样如此,若不能走进民间,便只能成为苍白的字眼,只有落满灰尘无人问津的命运。而今类似诗歌朗诵会的活动,却将诗歌的种子洒进民间的土壤,让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展现,那一首首生活气息浓郁的诗歌,正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让这场诗歌朗诵会成为一个契机,一个开始,一个启发,让我们将诗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播撒诗意,收获充满生命力的诗歌诗歌。
46分
生活无处不是诗
最早的诗,在其仍是混沌中初凝的璞玉之时,是歌谣。是上古劳动人民在采摘、耕种与狩猎之余歌咏生活的歌谣。到《诗经》之时,诗的主体还仍是生活,三百首“诗”就已将一个时代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至唐宋以后,诗的创作主体被固化在了士人阶级,高雅华美却愈显不近俗世人情,诗之灵魂渐渐被禁锢而腐朽。
再发展,诗成了小众群体抒发己感的载体,太具个性,往往晦涩难懂,而今日,几乎已无诗。但这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再一次地让我看到诗的灵魂与诗的骨肉——私企职员、农妇、快递员、挖煤工人等是这场文化盛宴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诵自己眼中过的世界,叙写自己的生活。
这不是创新,不是对于高雅文化艺术的误读和玷污,反而,这是诗的回归!源于生活,诗的本质便是歌诵表达个体生命对于生活的强烈的感悟。这种情感太过深刻饱满,以至于普通文字无法承载,于是,诗就从天地中浑成而出,以心打磨修饰后即为佳作。这场诗歌朗诵会,为诗的重生提供了一条路,一个舞台,让我们可以在鄂北农妇高声诵吟之时感受到黄沙满天,风尘仆仆,一轮红日沉下地面,感受到丰收之喜,家艰之忧。让我们可以在煤矿工人的雄浑嗓音中看到地表百米之下,地球的心脏怎样为我们跳动,看见他指缝中泥灰背后的辛酸苦辣与寂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文学理念。文人无病呻吟,空洞感怀已不能引起人们心底最本真的共鸣,此时我们需要这些原先所谓的“三教九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来向我们娓娓道来,说出他们生活最真实的感怀。真情为诗魂,而真情是唯一可以让人们在欣赏诗作中燃气对诗之爱的法宝。
我因这场朗诵会而感动,不仅是因为它可作为生活的升华,更因为它是诗的回溯,脱胎的升华。生活需要诗,诗亦需要生活。而带着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美好万物的心去生活,便不难发现——生活无处不是诗,诗中灵魂自存于生活点滴。我更希望,这场朗诵会的作用不局限于提供一个平台,更在于提供一种思路,回溯一种情怀,让诗走近我们,让诗走进生活,生活走进诗。诗魂不死如月魂不死,只要真真意常在!
45分 亦诗亦生活
我曾一直坚信着,诗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上层建筑”,而诗人就是住在这高塔中的狂想者。他们或许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但他们的诗句可以迸发出无限光明。我本认为,诗与生活是脱节的,一个是热烈的理想邦,而一个是平凡的现实。然而,这场朗诵生活的诗会,让我依稀明白:亦诗亦生活。
原来,诗也可以很生活。看看这则诗会的消息,我仿佛可以听到保洁大妈沙哑的嗓音将一句句生活琐事朗诵得稚拙而有趣。从来只适合男低音缓缓吟出额诗句沾上了尘土中汗水的咸涩;沾上了办公室油墨的清香,沾上了雨后泥土的腥甜„„诗人从高耸的宝塔上走了下来,拉起你的手走到了生活中去。
从农妇的诗中,我看到了她辛苦劳作的身影,汗水啪嗒啪嗒在土地上;从快递员的诗中,我看到了他披星戴月的身影,彩云朝霞是他永远的背影;从私企员工的诗中,我看到了他蜷缩忙碌的背影,咖啡的苦涩充实着他的生活„„诗歌摘去了他缥缈的面具,露出了朴素而真挚的脸庞,在这张脸上,我读出了生活的朴实与艰辛。
更让我欣喜的,是生活也可以很诗意。记得回车诗人有一首小诗:一只蚂蚁,两只蚂蚁„„一群蚂蚁。每每读起,我仿佛能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小土包上聚精会神数蚂蚁的场景。这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却被诗人敏锐地留意,变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小诗,让生活立刻诗意起来。可以想象,那夜深归家,提笔赋诗的农妇,一定留意到田间播撒的阳光、雨后吐露的新芽了罢?那早起晚归,却不忘吟诗的快递员一定赞美过漫天的星斗和绚烂的夕阳了罢?日日平凡而单调的劳作间,他们一定捕捉到了昙花一现般的诗意了吧?就如同那数蚂蚁的孩童一般,这些生活中偶遇的美好一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快乐,几分抚慰吧。
3.海淀一模作文 篇三
我记得当北岛在台上吟诵起诗人食指的《凌晨三点一刻的北京》时,台下的听众自发向他靠拢,只因受到了诗情的感染。诗人食指记述的是他作为知青离开北京的那个夜晚,痛苦与不舍,悲伤与爱,在平凡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并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真实情感的表达造成了情感的极度起伏,使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又如何称不上“惊心动魄”?真实生活本身,也给予人们“惊心动魄”的体验。
清朝张岱在《幽梦影》中曾说“人须求可入诗,物须求可入画”,而在我看来,来自不同岗位、不同教育水平的平凡人皆可入诗,平常生活中的物件亦皆可入画。当我们严肃认真对待生活,病将文化创作的目光投向最朴素的生活时,生活之光亦会照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诗歌创作,为人类本身,注入不朽的生命力,使每一个平凡人,都活得“惊心动魄”。
49分
深藏功与名
我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是无可非议的,诗歌与人相伴而生,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回眸转身,便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或是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了秦罗敷采桑养蚕、木兰脱下戎装换红装……这些流转了千百年的诗句直到今天仍旧如初,像是刚破土的新芽,清新而芬芳。
《诗经》也好,乐府诗也罢,它们都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不吵不闹偏安一隅,没有汉赋的华贵、没有唐诗的盛唐气象、没有宋词的婉约或豪迈,《诗经》和乐府诗却始终是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静静地植根在诗意的土壤里,朴素地生长着。我们早已无法追寻它们的作者,我们只知道这是出于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3诗是大众审美的对象,大众同样可以成为诗的缔造者。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最后还能拥有对作品的话语权,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从这件事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人们对于话语权的觉醒。
曾经,许多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属于普通人。由于教育水平的落后,基层人民能够受到教育的机会微乎其微,也许其中不乏对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有所天赋之人,但最终也因经济和身份上的限制和他们应走的路渐行渐远。而如今,文化的包容给予了人们进取的勇气。当物质和身份地位局限不了人们喜好的追求时,人们便会想方设法去追求心中理想。
但是反观当下,如今的时代是精英时代,即使人们拥有了话语权但这远远不够。比如电视的综艺节目,参与者往往是明星,即使有普通人参加也只是在为明星增色的附属品,真正的亲民的节目少之又少。行业中声名显赫的人仍旧掌握一个行业的走向,而缺乏一个集中众人智慧的观念。不只是诗歌,更多的领域应该尊重并珍惜普通人,作为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普通人,也应该毅地站出来,争取自己更多的话语权。
甘地曾说过:“大家一起做超人。”每个平凡的个人都可以拥有巨大的潜能,每一种生活都可以变得幸福,每一个时代都可以变得平等。作为个人,不应因不是精英而懊恼,也不应因成为精英而睥睨人民,时代需要由不同的人共同书写,平凡之人往往会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冯骥才说:“只有爱护每一棵小草,才有机会拥抱整个草原。”整个文化领域应更兼济包容之心,让更多普通人得以施展才华。整个时代既在交媾又在孕育,但是客观与真诚地接受人民的书写,这一定可以称得上“最好的时代”。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精英,都在社会的广大子宫中成长。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不自私才会不孤独。让我们将对理想与追求与热爱释放出来吧!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5中。《边城》的动人,正因为它与读者的生活和心理那样吻合。仿佛掉下来的“俄罗斯方块”恰好稳稳落在心头的缺口处,《边城》的真实,有着贴切的美好,令人心生亲切。让所有艺术,都沾染上诗的美好,这正是寻常之情的魅力所在。
当你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会发觉最平凡的柴米油盐是最美的诗,因它的真实生动,它的扣人心扉,它的感同身受,皆源于人间百态。
让诗的种子随风吹向千家万户吧!让寻常的一砖一缝,都能开出繁盛、华美的诗的花朵!
48分
让诗歌走下“神坛”
无论多么新巧精妙抑或飘逸脱俗的诗歌背后,都少不了一个“人”字的赫然存在。诗是人情感的阐发和艺术性表达。无论何时,人都是诗歌的不二主体。2014年由多方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主角皆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群。这是由于文化愈发浮华的现代对诗歌主体的再次发现与关照,我认为实乃一个值得称赞的举措。
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等人物,多事居于社会底层之存在。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此类人理应是不识风雅、不尚文艺的。这便是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诗歌乃至文艺领域的严重错误认识——认为其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文人墨客所碰触的高雅之物,而难与真正的普通大众有太多沾染。
殊不知,艺术本植根于生活百态,诗歌更是如此。而它们的主体亦远不止迁客骚人云者,而恰影视生活中的你我。想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作为我国诗歌之滥觞则是广于寻常巷陌中取材,多出于市井人家之口与心;而古代的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文学样态,亦是源发于奴隶们受地主盘剥、奴役的某个片刻,而让他们以这样的隐晦的方式表达情绪或不甘或怨怼的百般交织。然而之于今日,诗歌等文学艺术却代表这一种高雅而反被“神坛化”以至“边缘化”;诗人的稀缺、诗情的匮乏俨然成了最难以治愈的“现代病”,被人们时而重视时而忽视的搁置一旁,只小小一隅,陷入现代文学中的某个尴尬的方寸。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7些平凡的试一试所传达的对诗歌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最平实浅易的文字表达出来,带着一种猝不及防的力量直击我们心中潜藏的一份柔软。
为什么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令所有人动容,为什么萧红笔下那寒冷高纬度的火烧云会令我们念念不忘,为什么冯至的“彗星出现,狂风乍起”会令人们等待着,“深深领受”。是因为我们心中始终蛰伏着诗意,每当遇到共鸣,便“蠢蠢欲动”。
我们的诗意固然没有合辙和韵的精巧,反复推敲的雕琢,却有着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然而这份真诚,在快节奏的今天,难免被横流的物欲所浸染,或是被全力奔跑的人们视为负担,弃置途中。
毕竟,这平凡的诗意,不能直接换来真金白银,香车宝马。
但海德格尔有言:“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平凡人朗诵原创诗歌,不意味着对现代生活的否定,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值得品咂,更柔和的生活方式、态度。舟车劳顿,疲于奔命,与或棹孤舟,水调歌头,都是在前行,后者看似缓慢,实则更富意味。活动主办方之所以选择这些平凡的人而非名家大师,或许意在告诉我们,这也是生活。
这样的生活或许不似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或许少些“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深情,或许没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却以其最本真而不事雕琢的诗意浸润干涸的骨骼,唤起心中的呼应。让我们明白,平凡人,更应有对诗意的追求。以此,才可升华出一个社会富有韵味的态度。
樱花已经开始飘落,若是哪片花瓣随风落在你肩上,请在心底作一首诗“滑稽好笑”的打油诗,不必为旁人知晓,那是你一个人平凡的诗意。
45分
亦诗亦生活
我曾一直坚信着,诗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上层建筑”,而诗人就是住在这高塔中的狂想者。他们或许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但他们的诗句可以迸发出无限光明。我本认为,诗与生活是脱节的,一个是热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9最近的诗坛有点冷。三十年前,你昂首挺胸,“我是诗人”。围观者赞叹不已。放至今日,你再昂首挺胸,“我是诗人”。围观者退避三尺,当你疯子。在这种失落惨淡的大背景下,农妇作品《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异军突起,成就一道亮眼星光;《诗刊》、人大文学院、凤凰网又随之举办了“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朗诵会,诗人的概念一下又窜回大众眼前。
诗人,为什么会从谷峰跌到谷底又重回高峰?
诗人曾经意味着引领者。从新月派到朦胧诗,诗人挣脱昔日枷锁极尽尝试拼搏之能事,诗人的同义词是先锋与思想。而后这种精英化的人群变了味,为了艺术而艺术,有故弄玄虚之嫌,诗人于是走到了大众对面。而今日诗人回归不同往日,社会似乎要将诗人的桂冠颁发予每一个个体。诗人纠结,民众惶恐。当诗人变为大众,诗歌会不会变成网络文学?真正的精英会不会被洪水一样的粗糙文字淹没?
如果我们回溯时光,诗歌的源头之一《诗经》中十五国风正来自群氓之口。此后汉时乐府宋时小令明清市井小说,在士大夫即精英阶层的吟哦背面一定有民俗的普世的艺术存在。而现代被捧上神坛的诗歌,最初也不过来自浣衣女郎清脆的歌喉、船夫爽朗的应和,取于大众又归于大众,有何不可?
更何况这是一个需要诗人“拯救”的时代。
林贤治在《寻找诗人》一文中曾说,“诗人,绝不只是分行书写那么简单!”诗人的必要条件是情怀。涅克拉索夫的报社为整个昏暗黑夜守住了一盏灯,他的缪斯是丑恶贫困;在他葬礼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刚致完词,学生们即呼喊“越过了普希金!”谢甫琴科写诗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他们的父辈错了“愿斯拉夫的土地,从大海到大海,永世覆盖着金黄的大麦、小麦,连绵不断。”可以没有学识,可以没有文采。一个诗人是用心而非意象点燃火把。
而只要情怀在此,背后身份则无论贫富、愚智、美丑,也不过凡人而已。因为每个诗人的蝴蝶谷永远在他周围,即黑格尔所谓“一个人难以与其环境分割,正如人与皮肤”。凡人凡事,古今所共有,万载所共享。汪曾祺督导铁匠一联“风吹万点火,炉打一片金”,只说,“很美”。生活乃一人之本。而我们所在的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力量空前强大,个人而非团体正试图成为时代主角。在这一现代化背景下人人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11的诗就是飞舞的剪刀。人,生而为诗,有人便有诗,只是往往人们忘了它在那。
所以我们还能说“诗人已死”么?除非人类灭绝,否则诗意永存。何不去感悟生命中诗意的栖居呢?余秀华的名字因为她的诗歌而被人熟知,同时人们更惊喜的发现,这位诗人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位脑疾患者。于是人们惊叹了,仿佛她的诗歌与她本人不符似的。面对这一切,余秀华只说:“我希望我的诗歌是余秀华写的,而不是农民余秀华,脑瘫余秀华写出来的。”这是一句直击心扉的话语,叩问着所有人的心灵:难道只有书香门第,满腹经纶才是诗人?难道只有华丽的辞藻,精妙的笔法才是诗?诗人并不以诗为业,却以诗传情,诗并不是白纸黑字,而是人皆有之的情怀与感悟。
诗意从未走远,我们需要的并且掘地三尺去寻觅诗作,俯身拾起开放在生活中的诗意便足够。只要用心去感悟,甚至不用表达,人人都可为诗人。诗人,从未有死去的时候。
46分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
《师说》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对于那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我想化用《师说》为:
道之所存,“诗”之所存也。
这是一场以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为主角的朗诵会,却并无俗雅高下之分,每一个上台朗诵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充满着激情。无论题材是什么,感情是什么,都迎来了真诚的掌声。尽管我没有亲临,却能确认,这是一场“诗”道复兴的朗诵会,“诗”道便是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对诗歌的热爱赋予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个字,在早年时为他们开启了诗歌创作的大门,让他们为之陶醉而徜徉其中,于是他们落笔。他们可能在田间劳顿后用布满老茧的手写下字句,亦可能满身煤灰上地面后用头顶的矿灯照亮纸笔,亦可能骑着电动车于月朗星稀下运送着包裹,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13定地相信,诗,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亦是生活感悟本身的产物,有感就有诗,无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感到深处便成诗。
诗人爱默生曾说:“自然便是诗歌。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我们是时候给诗歌脱下浮华炫目的金丝软甲,让诗回归生活,回归百姓,遍及每一个普通人了。诗在普通人中的推广,不只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实质上也是对诗这种文化形式本身的促进与改良。喜爱诗词的人都知道,词的产生就源于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唐是诗的鼎盛时期,然而当诗发展到极致时,它便越发地脱离生活,脱离平民,脱离基层。当一种形式成了少数文人的专门技艺时,便是它走向衰落的时候了。在这时,民间庶民甚至妓女总在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倒反而因其在基层在大众的普遍,而慢慢提升了地位。在这一时机,南唐李后主的出现又将这底层的词“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于是词便在旦夕间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新型、繁盛的艺术形式,讲诗歌史又推进了一大步。
回望历史,“伶工之词”竟是诗歌进化的原材料。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否认,这一次朗诵会的主角——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他们,不会是给诗坛注入新鲜血液的最强大力量呢?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诗的生活化。或许曾经,面对韵脚规则严格的古体诗,只有少数文人有能力“戴着镣铐起舞”;但现如今,随着自由诗体的推广,诗,应是大众的艺术形式,应为生活的产物,感悟的近义词!
只要对生活满怀热爱和感慨,人人都可以写诗,人人都可以做诗人。因为,有感悟处就有诗,感到深处便成诗。
46分
将诗歌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末,有多方联合举办的以普通人为主角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如期召开。一首首生活气息浓郁的诗歌被一幅幅质朴的嗓音朗诵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生命力,也同时体会到了这场活动的积极意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15
生活无处不是诗
最早的诗,在其仍是混沌中初凝的璞玉之时,是歌谣。是上古劳动人民在采摘、耕种与狩猎之余歌咏生活的歌谣。到《诗经》之时,诗的主体还仍是生活,三百首“诗”就已将一个时代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至唐宋以后,诗的创作主体被固化在了士人阶级,高雅华美却愈显不近俗世人情,诗之灵魂渐渐被禁锢而腐朽。
再发展,诗成了小众群体抒发己感的载体,太具个性,往往晦涩难懂,而今日,几乎已无诗。但这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再一次地让我看到诗的灵魂与诗的骨肉——私企职员、农妇、快递员、挖煤工人等是这场文化盛宴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诵自己眼中过的世界,叙写自己的生活。
这不是创新,不是对于高雅文化艺术的误读和玷污,反而,这是诗的回归!源于生活,诗的本质便是歌诵表达个体生命对于生活的强烈的感悟。这种情感太过深刻饱满,以至于普通文字无法承载,于是,诗就从天地中浑成而出,以心打磨修饰后即为佳作。这场诗歌朗诵会,为诗的重生提供了一条路,一个舞台,让我们可以在鄂北农妇高声诵吟之时感受到黄沙满天,风尘仆仆,一轮红日沉下地面,感受到丰收之喜,家艰之忧。让我们可以在煤矿工人的雄浑嗓音中看到地表百米之下,地球的心脏怎样为我们跳动,看见他指缝中泥灰背后的辛酸苦辣与寂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文学理念。文人无病呻吟,空洞感怀已不能引起人们心底最本真的共鸣,此时我们需要这些原先所谓的“三教九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来向我们娓娓道来,说出他们生活最真实的感怀。真情为诗魂,而真情是唯一可以让人们在欣赏诗作中燃气对诗之爱的法宝。
我因这场朗诵会而感动,不仅是因为它可作为生活的升华,更因为它是诗的回溯,脱胎的升华。生活需要诗,诗亦需要生活。而带着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美好万物的心去生活,便不难发现——生活无处不是诗,诗中灵魂自存于生活点滴。
北京海淀区2015一模作文-17他们一定捕捉到了昙花一现般的诗意了吧?就如同那数蚂蚁的孩童一般,这些生活中偶遇的美好一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快乐,几分抚慰吧。
所以,我们何不写下生活的诗,过诗一般的生活?我门或许无法发出“寂寥的雨巷”那般的低吟浅唱,但我们可以为平凡的生活唱一首赞歌。我们或许无法生活的成功美满,但我
4.2014年海淀区语文一模答案 篇四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5
一、基础·运用(共24分)
(一)选择(共14分)
1.D2.C3.A4.B5.C6.C7.C
(二)填空(共10分)
8.(1)白露为霜(2)惶恐滩头说惶恐(3)千里共婵娟
(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5)衔远山吞长江
(共7分。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
9.①疾恶如仇(或见义勇为)②智取生辰纲③水性非常好(共3分。每空1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0.(1)凭(用)认为(2)类管(隶属)(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
11.(曹刿)下车看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共2分)
12.①作战条件 ②远见卓识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共4分,每小题1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共17分)
13.答案示例:
①听牛汉演讲② 具有强悍野性、豪迈激情③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和辉煌④聆听牛汉严肃的教导(共4分。共4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示例:
(1)省略号表现了“我”难以言表的颓唐、苦闷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我”在牛汉面前不知如何说起的难堪。
(2)感叹号表现了牛汉对追寻有意义人生的坚定、执着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我”的劝诫和鼓励。
(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15.答案示例:
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牛汉朗诵诗歌时的兴奋快乐心情,表现出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依然保有对诗歌、对生命质朴赤诚的热爱。(共2分)
16.答案示例:
文段中“佝偻”“挣扎”的动作描写,以及“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牛汉拉车苦役的情形,表现了他的生活苦难;用“狂奔”“战栗”“激动”这些动作描写以及“汗血马”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牛汉在苦难生活中发现诗意以及用生命创作诗歌的激情。这些描写比喻刻画出了于生活苦难中因诗歌而振拔的诗人形象。
(共7分。形象理解,4分;赏析角度,2分;语言表达,1分)
(二)(共11分)
17.便于南北物资运输;满足军事需要(共2分)18.答案示例:
盘山公路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从而解决车辆因动力不足而无法直接翻越山丘的问题。(共2分)
19.(1)赶工期,对待河工严酷;乘龙舟游江南,致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共2分)(2)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共2分)
20.历史悠久,沟通五大水系,科技含量高(共3分)
(三)(共8分)
21.从不同角度阐述“度”的内涵,奠定文章立论的基础,引出中心论点:守“度”是人生大智慧。(共2分)22.以宽容之心化解矛盾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共4分,共2小题,每个小题2分)
【海淀一模作文】推荐阅读:
海淀区高三期末作文10-16
海淀重点初中排名09-12
北京高三海淀生物期末09-10
海淀区高三期末数学09-29
2018海淀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08-23
北京市海淀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09-05
海淀区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06-18
大连一模作文范文08-24
初三一模作文范文10-30
精选深圳一模作文分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