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2024-07-19

管理会计会计学习(精选8篇)

1.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篇一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在理解会计政策时,要注意:会计政策包括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变小)。

2.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下列两种情况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例如,财政部有关法规规定,从1月1日起,上市公司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下列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比如,以前租入固定资产属于经营租赁,本次租入固定资产属于融资租赁,两者有本质差别,分别差异不同方法进行处理,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交易,比如企业本期新增了期货交易业务,应按相应办法进行处理,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对不重要的交易,比如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由五五摊销法改为一次摊销法,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如果对不重要的交易也采取追溯调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明确规定不重要的交易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就不用进行追溯调整了。

4.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思路

(1)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比如,在201月1日上市公司将由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变为执行新准则,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财政部已作了相关规定,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3)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通俗地说,就是可追溯的要进行追溯;不能追溯的就不追溯,采取未来适用法。

5.追溯调整法的运用

(1)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

(2)追溯调整法在会计处理时有四个步骤:

①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留存收益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取并累积的盈余公积。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是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两个项目的调整。

(注:1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的规定)②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即将累计影响数及相关项目记录到变更年度中。③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当年,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年初留存收益,以及利润表上年数栏有关项目。④附注说明【例1】甲公司从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率为33%。20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800万元,计税基础为90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万元,计税基础为2200万元;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计税基础为0。假定甲公司按10%提取法定公积金。按照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1)计算累计影响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①应收账款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900—800=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00×33%=33(万元)②固定资产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200—2000=2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200×33%=66(万元)③预计负债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00×33%=99(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合计=33+66+99=198(万元)(2)2007年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①调整累计影响数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8  ②由于净利润的增加调增的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8            贷:盈余公积 (198×10%) 19.8(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利润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单位:万元项目上年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利润总额(略) (略)(略)减:所得税 -198 净利润 198                       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盈余公积(略) 19.8(略)递延所得税资产(略)198(略)未分配利润(略)178.2(略) (4)编写会计报表附注: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①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②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彩缤纷策变更累积影响数的或会计政策变更可能对未来期间产生影响的除③  ③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略)。  二、会计估计变更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通常有:坏账;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等等。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原预计为30年,后因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受到一定影响,应将使用年限缩短为25年。(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对甲公司原按10%计提坏账准备,新的信息表明,甲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计提比例改为20%。3.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无法分清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也应按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4.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2)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例2】甲公司年12月购入一台管理用电子设备,原价为32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万元。购入时,企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1月1日起,折旧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净残值由2万元改为1万元,折旧年限由5年改为4年。要求对20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假设甲公司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为33%。(1)会计估计变更前年折旧额=(32万-2万)/5=6(万元)(2)会计估计变更后2008年折旧额=应计提折旧总额×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32万-6万-1万)×3/6=25×3/6=12.5(万元) (3)会计估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数=(6-12.5)×67%=-4.355(万元),即由于估计变更,使2008年净利润减少了4.355万元。[注:2008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5万元(32-6-12.5),计税基础为20万元(32-6-6),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6.5万元(20-13.5),故在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2.145万元(6.5×33%) 同时,减少所得税费用2.145万元](4)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略)。三、会计差错更正1.会计差错的类型(1)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本期差错直接更正当期相关项目,更正后才编制会计报表,不存在“重述”报表问题。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①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②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2)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差错进行更正,改变了原会计制度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的做法。例如,6月购入一台设备,价值100万元,货款未付;2006年末财产清查时,盘盈设备一台,应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同时补提折旧。这种做法,比原制度将盘盈结果100万元转入营业外收入要合理得多。2.前期差错的处理办法(1)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①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比如,年年报中的收入为1100万元,在2006年10月发现多计收入100万元;在编制2006年年报时,应重编2005年年报,视同该差错在2005年没有发生过,即2005年的年收入应改为正确的1000万元。

②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这里应注意:a.在发现前期重要差错时,才需要采用“追溯重述法”;如果不是重要差错,可以直接调整当期损益等相关项目。b.在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比如,2006年12月发现2005年少提折旧500万元,则在编制2006年年报时,调整2006年利润表中作为比较基础的2005年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调整2006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③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④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在以前期间的附注中已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信息。(2)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即对于前期重要差错,本应追溯重述,但因无法取得数据等原因无法重述,则不重述。【例3】甲公司2007年财务报告在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报告年度为20。甲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2007年度所得税申报在2008年3月15日完成;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1)如果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7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则在2007年12月补提折旧:借: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注:当年发现当年的差错,直接调整相关项目) (2)如果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6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则在2007年12月会计处理如下:①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 ②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0000(注:按税法规定,当年应提折旧在当年提取可以在税前抵扣,2006年所得税申报后补提2006年折旧不得在税前抵扣;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没有暂时性差异) ③调减盈余公积借:盈余公积(3000000×10%) 300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④在2007年年报中调整比较数据  对于2007年利润表,应调增上年度(2006年)管理费用3000000元;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7年年报的年初数,调增累计折旧3000000元,调减盈余公积300000元,调减未分配利润2700000元(3000000×90%);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应在本年金额栏中前期差错更正部分分别调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00000元和2700000元。见下表:利润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上年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管理费用(略)300(略)。。。。。。   利润总额 -300 减:所得税费用 0 净利润 -300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累计折旧 300 盈余公积  -30     未分配利润  -270 资产合计 -3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30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           本年金额            上年金额。。。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上年年末数        加:会计政策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3000002700000     二、本年年初余额        。。。                   ⑤对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还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性质、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的金额(略)。  (3)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5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属于重要差错),则在2007年12月会计处理如下:①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 ②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0000③调减盈余公积借:盈余公积(3000000×10%) 300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④在2007年年报中调整比较数据  对于2007年利润表,因只有2006年和2007年发生额,故不做调整;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7年年报的年初数,调增累计折旧300万元,调减盈余公积30万元,调减未分配利润270万元;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应在上年金额栏中前期差错更正部分分别调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00000元和2700000元。  见下表:                        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累计折旧 300 盈余公积   -30     未分配利润  -270 资产合计 -3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30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           本年金额            上年金额。。。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上年年末数        加:会计政策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3000002700000 二、本年年初余额        。。。                   ⑤对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还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性质、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的金额(略)。  (4)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报告年度或前期会计差错,按《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处理,详见“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章。

2.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篇二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法,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所得税会计入门

【案例1】公司2015年利润总额190万元, 当年发生税收罚款支出20万, 提坏账准备10万, 会计折旧20万元, 税法折旧40万元。所得税税率25%。

问题1:公司当年应交所得税多少?

必备知识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常见调增项目:超标广告费、业务招待费等;税收滞纳金;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超标公益性捐赠;会计折旧/摊销>税法折旧/摊销的差额;预计负债。常见调减项目:国债利息收入;政府补助;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加计扣除额;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可税前弥补的亏损;会计折旧/摊销<税法折旧/摊销的差额。

分析结果:本期应交纳的所得税= (190+20+10-20) ×25%=50 (万元)

问题2:根据案例1, 如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思考:罚款支出、计提的坏账准备、会计与税法折旧的差额对各期所得税的影响相同吗?

分析结果: (1) 罚款支出20万元。调增当期应税所得, 当期多交税5万, 对未来无影响。就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最终导致累计利润总额与应税所得总额产生差异5万, 差异具有永久性; (2) 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调增当期调增应税所得, 当期多交税2.5万;因而调减未来 (坏账损失发生期间) 应税所得, 未来少交税2.5万。就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差异总额为0, 差异10万是暂时的; (3) 会计折旧<税法折计旧20万元。调减当期应税所得, 当期少交税5万, 因而调增未来应税所得, 未来多交税5万。就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差异总额为0, 差异20万也是暂时的。

必备知识2: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

(1) 永久性差异。指仅存在于某一会计期间, 不影响其他会计期间所得税的会计与所得税税法之间的差异, 差异对企业而言是绝对的、永久的。常见的永久性差异项目:税收滞纳金;国债利息收入;政府补助;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加计扣除额;超标公益性捐赠。

(2) 暂时性差异。指不仅当期存在, 而且影响以后会计期间所得税, 并且影响的方向相反、金额相同, 对企业而言, 总体无差异, 差异是暂时的。常见的暂时性差项目:超标广告费 (可结转扣除的) ;各项减值准备;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税前弥补的亏损;预计负债 (发生时可税前扣除的)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不同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指使本期少交税, 导致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增加, 使未来多纳税的暂时性差异。案例1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的差额20万元, 使当期少交税5万, 导致以后会计折旧大于税法折旧20万, 使未来多交税5万。20万元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未来多交的5万元税, 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指使本期多纳税, 导致可抵减未来应纳税所得是未来少纳税的暂时性差异。案例1计提的坏账准备10万元, 使当期应纳税所得调增10万, 多交税2.5万, 导致以后确认坏账损失期间应纳税所得额调减10万, 少交税2.5万。10万元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未来少交的2.5万元税为未来资产, 即“递延所得税资产”。

必备知识3:所得税核算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和资产负债观, 即不仅确认本期的所得税, 而且确认递延所得税 (未来所得税负债与未来所得税资产) 调整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增减额) 。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为:第一步, 计算并确认本期所得税, 借记“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第二步, 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 (减少额) ”, 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 (增加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减少额) ”, 贷记或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倒挤) ”。

案例1的会计处理如下: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除了需要根据本期应交纳的所得税确认本期所得税外, 还应甄别是否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进而调整所得税费用, 这也是所得税会计的重点和难点。

二、深入学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必备知识4: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是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未来所得税资产与未来所得税负债, 应区分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额。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指暂时性差异总额产生的未来资产或负债 (总额) , 是分期确认的最终结果;而递延所得税的本期变动额则是本期需要确认记账的金额。显然, 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的增减变动额才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

方法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增减额) ×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减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增减额) ×所得税税率。

【案例2】公司2015年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50万元,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则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加额,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50万元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增加额。则确认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如下:

方法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增减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结果>0为增加额;结果<0为减少额。

【案例3】公司2015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为50万元, 期末余额2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50万元, 期末余额80万元。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为:

在运用方法二时, 递延所得税的期初余额可从账中抄列, 关键是确定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 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其实质是未来将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总额, 确定流程为:第一步, 暂时性差异 (总额) =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第二步, 递延所得税期末余额=暂时性差异 (总额) ×所得税率;第三步, 递延所得税增减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必备知识5: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1) 账面价值。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资产、负债的金额, 账面价值决定于会计准则的规定。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余额-该资产备抵科目余额;某项负债的账面价值=该负债的余额。在会计实务中,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

【案例4】公司2015年末有关账户的余额为:固定资产100万元, 会计累计折旧30万元 (本期折旧10万元) , 税法累计折旧60万元 (本期折旧20万元) ;应收账款100万元, 坏账准备10万元 (本期计提2万元) , 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0万元 (交易费用1万元计入了投资收益)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万元 (借方, 均为本期发生) , 应付账款贷方余额50万元, 预计负债——预提产品保修费20万元。则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00-30=70 (万元) ;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100-10=90 (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60+5=65 (万元) ;应付账款账面价值=50 (万元)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20 (万元) 。上述计算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账面价值的含义, 在会计实务中, 则为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负债项目的金额, 直接抄列即可。

(2) 计税基础。计税基础是指按《企业所得税法》确定的资产、负债的应有金额, 即假如企业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计税基础取决于《企业所得税法》。从本质来讲,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未来使用或处置资产过程中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案例4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100-60=40 (万元) ;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100=100 (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60+1=61 (万元) 。与资产计税基础对应, 负债的计税基础为未来偿还债务过程中不可税前抵扣的金额,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金额-未来偿还债务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一般而言, 负债的偿还大都不可税前扣除, 因此, 一般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金额。但也有例外, 主要视税法的规定, 例如, 因预提产品保修费确认的预计负债, 税法规定预计时不得税前扣除, 将来产品保修费发生时可以根实税前扣除, 因此, 其计税基础为0。则案例4应付账款的计税基础=50;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20-20=0。

(3) 暂时性差异 (总额) 。暂时性差异 (总额)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计税基础的差额;负债账面价值<负债计税基础的差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的差额;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的差额。案例4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70-40=30 (万元) , 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收账款的暂时性差异=90-100=-10 (万元) , 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暂时性差异=65-61=4 (万元) , 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付账款的暂时性差异=50-50=0, 暂时性差异为0;预计负债的暂时性差异=20-0=20 (万元) , 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期末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总额) ×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总额) ×税率。

案例4中,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10+20) ×25%=7.5 (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 (30+4) ×25%=8.5 (万元) 。假如案例4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分别为借方10万元和贷方5万元, 则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减额=7.5-10=-2.5 (万元) , 为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减额=8.5-5=3.5 (万元) , 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分录为:

三、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案例5】甲公司2015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50 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75 000元, 2015年度有关所得税资料如下: (1) 利润总额900 000元; (2) 收到国债利息收入30 000元; (3) 支付税收滞纳金5 000元; (4) 本年计提坏账准备20 000元, 期末坏账准备余额220 000元; (5) 会计折旧100 000元, 税法折旧200 000元 (会计累计折旧余额400 000元, 税法累计折旧余额800 000元) 。假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扣, 所得税税率为25%。则应纳税所得额= (900 000-30 000+5000+20 000-100 000) =795 000 (元) ;本期应交所得税=795000×25%=198 750 (元) 。

方法一:本期计提坏账准备, 增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00元;本期会计折旧小于税法折旧100 000元, 增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 000元。

方法二: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余额-22, 计税基础=余额, 差额22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原值-40, 计税基础=原值-80, 差额40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减额=22×25%-5=0.5 (万元) , 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减额=40×25%-7.5=2.5 (万元) , 为增加额。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拓展学习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 所得税会计的难点是确定暂时性差异并分类, 进而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增减额。前面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介绍了资产和负债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及其分类方法。即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计税基础, 并通过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比较给出了暂时性差异的分类标准。这仅仅是资产和负债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的一般确定方法, 并不能适用所有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因此, 所得税会计准则通过例外列举的方式给出了特殊情况下的暂时性差异, 但是例外列举不可能涵盖日益发展的企业经济业务所有情况, 因此, 对于暂时性差异应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概念理解认定, 并依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进一步分类。正确确定暂时性差异并确保不疏漏, 应关注以下情况:

(1)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但不属于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例如,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情况下, 因加计扣除导致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2) 资产和负债以外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例如, 可以税前弥补的亏损、超标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

另外,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根据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般均应确认入账, 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在未来很可能发生时才入账; (2) 本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为增减变动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3]企业会计准则, 2006, 财会[2006]18号.

3.试析会计专业学习计算机教学 篇三

关键词:会计专业; 人才; 计算机; 教育教学; 观念; 思路; 硬件设备

一、会计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已开设了多门计算机应用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常用财务软件操作等,但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过强,不易被学生消化吸收,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无法被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达不到社会的需求的能力标准,计算机就成了一种无用的工具。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转向了高级财务会计、决策分析、财务管理等,从而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的技能,以及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二)教育理念和思路的老化

当前的会计专业计算机教学,大多仍然沿着老化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使其已经难以完成培育现代化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任务。在众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专业计算机课程也普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混淆。不重视区分大学生在专业应用计算机水平方面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当做硬性教学任务去完成,片面注重向学生灌输技术性、程序性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意识的培育,未对提升学生自身能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教学教材和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变迁速度极快,而很多院校对于计算机技术变迁的敏感度较低,计算机教学的教材与内容陈旧老化,这导致计算机教学成了一种固化模式,难以通过及时调整来适应信息社会的迅疾变化。

(四)教学资源匮乏

有的条件差点的学校,硬件设备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研习;有的学校则设备老化,或损坏问题严重,在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和修缮方面,又缺乏人员或资金投入,这些问题都使得会计专业计算机教学面临根本性的物质资源障碍。而对于另外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较为充足的学校而言,又同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势必要求老师相关知识储备与社会发展水平尽量贴近。但是计算机教学在师资更新方面的投入受限制,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使计算机教学陷入了被动状态。

二、改善会计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途径

现如今,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日益紧密,唯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努力改进计算机教学的现况,树立新的教育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专业优秀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改进教育理念和思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将能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动力,是维持学习行动的支柱力量。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就会被看成是苦差使,专业学习也必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成为老师重点工作之一。老师需要作多方面的尝试。

(二)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计算机教学得以强化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与硬件技术条件相匹配,那么计算机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需要学校投入资金进行专项培育,增设硬件设施,开设会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如实用性强的“Excel应用”课程,它对于电子报表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以及与会计的紧密结合,可以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另外,学校还要加强计算机设备的养护工作,定期送老师接受培训,保证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步伐,更加科学、实用。

三、总结

会计专业的教育担负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重任。为满足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应将会计专业计算机教学落到实处,不仅传授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计算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之真正成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会计人才。

4.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篇四

考中级会计职称的感悟

报考中级的初衷是因为想做会计主管。在学习中级的过程中自已的心态也发生了几次的变化:

第一阶段:信誓旦旦想辞职在家半年以全部的精力学习中级。争取三科一次考过。

第二阶段:由于单位工作忙,一时没机会交接工作。辞职的事情一直没有机会向提出来。业余时间全都用来学习中级。

第三阶段:由于单位有大的项目贷款,全心的投入项目中,把中级复习一度搁置,复习进度缓慢。

第四阶段:项目遇到难点,想起看书,短时间把财务管理用的着的相关知识点学习明白,并运用到实际,项目做好,并得到领导的赞赏。

第五阶段:年底决算,短时间学习会计报表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

现在全职在家学习中级的想法以经彻底没有了。我认为学习知识,运用是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我也认为工作和考试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亲情友情爱情业余生活也很重要。对中级考试新的一层的认识:

1、人生能有几回搏,中级考试算一次。

2、考试成绩并不像想像的那样重要,学到的知识比成绩重要。知识运用到实际上才能产生生产力。才能有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中级职称证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的理论知识,知识只有转化成自已的能力时才是重要的。

4、和亲人,爱人,朋友享受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考试、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自的价值,拥有资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

人生最终的目的就是去享受生活。所以中级考试的过程也要非常的享受它,享受身边的人对你的关爱。比如让你的家人知道你在努力,家人会体贴的让你少做家务。让你的同事知道你在努力,同事会由衷的承认你的努力并且督促你的学习。让你的朋友知道你在努力,朋友会原谅总是缺少你的聚会并挂念着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已去享受那种征服知识的成就感。

5.高级管理会计学习心得 篇五

经过对《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会计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对于这么课程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课程开设的看法和建议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跳出传统会计思维框架的定位,将自己看成是一位 “CFO”,一位管理者,站在战略性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具备高级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会计这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经济和社会在发展,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这么课程便尤为重要,应针对经管类特别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高级管理会计的课程,从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对专业的理性认识

二、关于课程内容的看法和建议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涵盖了会计学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介绍了目前较为前沿与经典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如:适时制、作业成本法等,是传统管理会计的深化和发展。在我看来,管理会计更加侧重于管理,会计学则是实现管理目标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不足的地方在由于学时和时间的限制,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够,课堂上所能学习到的管理会计的知识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己在课后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在内容上的指引更多,学生自学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

三、关于课程讲授的看法

《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授课方式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案例式教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将理论与案例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级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增强了对高级管理会计的感性认识。其次,老师在正式讲授高级管理会计的知识之前,会介绍自己在世界各国游历的经历,并且配以大量风景优美的照片,这便是寓教于乐的最好体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彰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

三、关于考核方式的看法和建议

在考核方式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优点在于既考查平时学生的平时成绩,又考查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个人认为考核方式不足的地方在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因为考试的偶然性较大,一个学生也许在平时不认真对待该课程,在考试前临时突击,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状态下所学习到的知识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考试结束后所记下的知识就“自动归零”,因此也许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并非面面俱到,对于某些知识点考试可能会遗漏,学生也可能以考试为导向去学习一门课程,而与学习的初衷相悖。如果平时的课堂作业会相对较全面,考核更加侧重于平时成绩,每一次的作业会反映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学生的成绩也许能够更加客观。

6.管理会计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在和润会计学习会计近3个月,心得体会颇多:通过积极参加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使自己思想认识得到大提高、工作思路得到大开拓。

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其次学习的目的要在于应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使自己的工作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

一、要掌握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自觉指导发展实践,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财务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的形象。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着力规范服务行为。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认真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实效中。

工作塑造良好的形象。

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形势的新发展,我们的工作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本职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我们的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事事要讲发展,处处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篇二: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心得:

本学期在刘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及模式创新、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无形资产管理会计、预算管理创新、新风险投融资管理会计等几方面知识有了全新的了解及掌握。并且在本课程学习中的有关“秦池”案例的探讨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知识的回顾及总结: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及模式创新

狭义的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从依附于财务会计提升到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并涵盖了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和内部控制等;广义的管理会计则是以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为代表,认为管理会计涵盖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所需要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等所有过程。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理论体系创立 –从支持经营决策到支持战略决策—从物本管理到人本和智本管理—预算管理创新与管理会计系统整合—企业核心能力和智力资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八大基本理论范畴分为前提性认识和应用性理论范畴两部分。前提性认识包括成本意识和成本效益理念;应用性理论范畴包含成本节省、成本避免、广义成本控制、成本筑入、成本计算(计算方法、计算基础、计算对象、计算方式)和成本元(经营战术和经营战略)。在课程中主要学习了作业成本法,并深入了解了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三者的计算原理及区别。

以日本企划为着手点,对比美日成本管理模式、中日成本管理模式,探讨对我国成本管理的启示。日本成本企划运用于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立足于顾客满意估计未来市场上潜在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减去企业设定的目标利润,计算出目标成本。再利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将原材料等的成本模拟筑入到产品成本。最后,比较产品成本与目标成本,如果产品成本超过了目标成本,则重新设计,直到产品成本低于目标成本。篇三:管理会计学习心得 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a都起源于传统会计b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区别:a核算目的不同:财:对外会计,管:对内会计。b核算重点不同:财:着重反映过去,提供信息,管:着重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有时也需要评价过去)c核算依据:财:必须遵守公认的会计准则,管:只服从管理人员的需要,不必遵守公认的会计准则d核算对象不同:财:以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对象,管: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某个责任部门,甚至是某个责任人,可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某个阶段或某一方面e核算方法不同:财:会计方法,管:会计方法、统计方法、数学及其他方法。f核算要求:财:力求精确,管:不要求绝对精确,只要计算近似值。g核算程序不同:财:比较固定,管:不固定,可自由选择h编制时间不同:财:定期编制,管:不要求定期编制i法律效力不同:财:财务会计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效力,管: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即通常所说的料工费。期间费用指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成本按其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不受产量变动影响,一定期间的总额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变动成本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混合成本指当业务量总数发生变化时,有一些成本项目的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呈非正比例变动。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成本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全部成本最终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的成本函数模型。方法:高低点法,是根据历史成本资料中产量最高及产量最低期成本以及相应的产量,推算单位产品的增量成本,以此作为单位变动成本,然后根据总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来确定固定成本的一种成本估计方法。散布图法:是根据若干期历史成本资料,绘制各期成本点散布图,按目测所得成本变动趋势画出成本直线,在图上确定直线的截距即固定成本,然后据以计算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估计方法。回归直线法,是根据一系列历史成本资料,用数学上的最小平方法的原理,计算能代表平均成本水平的直线截距和斜率,以其作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估计方法 y=a+bx的成本性态模型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a用于经营预测b用于经营决策c用于内部控制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应用的前提条件: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按其与产量变动间的线性关系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而完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大类

完全成本法的损益确定程序:1计算销售毛利: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其中: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销量*单位产品成本 2计算利润 利润=销售毛利-销售和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法的损益确定程序:1计算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其中:变动成本总额=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售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2计算利润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其中,固定成本总额=当期制造费用+当期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

会编制变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可参考p45-p46 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优点:a正确揭示了成本和净收益的关系,既符合“收益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准则,又易于为管理者理解和掌握b能够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预

测、决策控制和考核c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

局限性a不能满足企业长期预测、决策的需要b成本性态的划分带有一定的假定性,不能提供准确的资料c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违背,难以为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所接受和利用

本量利分析的含义: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假定: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内容:保本分析、保利分析、敏感性分析 本量利分析基本数学模型: 利润=收入总额-成本总额=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即:p=px-bx-a 边际贡献概念:它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 =单位边际贡献×销量 =固定成本+利润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

边际贡献率:指产品的边际贡献总额占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单价×销量)=1-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的关系: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单位贡献边际/销售单 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单位边际贡献+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1 1单一品种保本点计算: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 保本..利润=.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即p=x(p-b)-a 保本量xo=-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p-b)=a/cm 保本额yo=销售单价×保本量=pxo=ap/(p-b)=a/(p-b)/p=a/cmr=a/(1-br)2图解法,利润-业务量图和保本图,详见p52-p54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法的影响因素: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是各产品的边际贡献率乘以各产品的销售比重。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率×该种产品销售比重)安全边际量=现有销售量-保本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现有销售额-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量×销售单价

营业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安全边际率 + 保本点作业率=1 保本点作业率=保本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 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首先,预测可为决策提供基础材料。

其次,预测可为决策提供多种方案。

再次,预测可为决策制定应变措施提供根据。

最后,预测使决策者树立信心和决心。

预测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销售预测是所有预测的基础

敏感性分析的概念;是研究和制约利润的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动时,对利润产生影响的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 目标成本=预计单价*预计销售量-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

资金预测用销售百分比法

短期经营决策的决策内容:生产决策,定价决策

方法:差量法,平衡分析法篇四:《管理会计学》心得笔记

《财务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会计班开设了《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在之前的所有时间里,我们学习了一系列的会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我们以后更好学习财务管理的知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这段时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我对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什么样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清楚两者的区别。

一、对会计的认识 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我认识到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活动予以记录和计算,还要通过预测、决策、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来谋求经济效益。特别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运,会计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总的来说,会计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 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三项。会计核算内容是指特定主题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推出三个阶段。

二、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从事财务管理 活动的根本指导。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投资、资金营运、筹资和资金分配等一系列行为。企业资金投放在投资活动、资金运营活动、筹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中,与企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财务关系。这些财务关 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供货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财务管理的环节(职能)主要有:财务规划和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其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通过财务管理的学习,我不仅对财务管理的定义、内容和职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对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意义、财务管理的手段有了更 加深入的认识。

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确认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既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又涉及到企业职能部门划分的合理性。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即“财会合一观”、“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会并列观”:(1)财会合一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本来就是一回事,两者难分难解,主张统统合并,溶为一体。

(2)大会计观:即会计包括财务管理。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当然应包括作为管理活动一个分支的财务管理。(3)大财务观:即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财务管理的业务环 节主要是编制财务计划,组织日常管理(执行财务计划),进行会计核算,开展财务分析,实行财务检查。会计工作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

(4)财会并列观:即财会平行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分别对待。我个人比较支持第四种观点。这种观点遵循了辩证法的原理,一分为二地看 问题,它既看到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该观点是比较科学的。

四、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1)从存在的客观基础上看:会计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它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时间节约规律,即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是为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服务的。财务管理,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财务活动,它并非自有生产活动就存在,而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从对象上看:会计与财务管理有区别,根本原因就是两者对象的不同。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处理对象是价值运动信息。财务管理的目的是根 据价值运动规律,为企业带来尽可能大的收益,所以,其管理的对象就是价值运 动自身。

(3)从职能上看: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并不对价值运动进行直接管理,它也不具备管理所固有的职能。相比之下,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价值 运动)直接进行管理,因而它具有一般管理所固有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五、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会计与财务管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财务管理离不开由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会计则要密切 跟踪财务活动,捕捉有关资金运动的信息,反转来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而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这里所说的提供情报,也就是提供价值运动信息。正是价值运动信息,将两者联系起来。综上所述,会计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联系并不等于相同。在理论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学科,在实践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必须相互独立,分别对待。只有我们清楚的分清两者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避免做无用功。当然,由于两者联系,因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做到两手都要抓,但是要有侧重点的抓。

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益颇多。通过实习,使我对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分析报关工作的特点,我总结出一些工作经验:做到要心细,仔细,了解复利的变化。这次的课程对我的帮助极大,为我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很多良好的知识与经验,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谦虚严谨的态度,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适应形势快速发展需要的财务工作者。篇五:会计学习心得体会 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了解

——听《会计基础知识》一课有感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会计学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信托作为四大金融工具之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托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信托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时,会计学在信托业的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托业工作者,就必须要对会计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听完余蒙同学的课后,我回去仔细看了其制作的ppt,对里面的会计基础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我为了正确地了解其中的会计核算流程,特意去图书管查阅了有关资料。从中我了解到会计核算方法只是三种会计方法中的一种,另外两种会计方法是是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所谓的会计方法是指会计主体作用于会计客体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或反映和控制企业、事业、行政、团体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运用的业务技术手段。而会计核算方法则是指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七种方法。

设置账户和复式记账

经济业务编制财务报告 财产清查 成本计算 图1 会计核算方法关系

上图显示了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方法体系,下

面我将这七种方法进行简要说明。

1、设置账户,设置账户就是根据核算与监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需要设置会计账户的数量、名称,每个会计账户所包含的内容、计量、记录和核算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各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上图可知,设置账户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设置账户包括设置总分类账户、设置明细分类会计账户两种。设置账户的作用在于:能够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实际工作中,账户格式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账户名称、日期和摘要、凭正号数、增加和减少金而,在账户的左右两方中,到底哪一方记增加额,哪一方记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2、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所反映的是资金平衡关系。复式记账的经济内容是会计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自具有独立的含义,并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存在着,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都会引起每一个具体形式的价值数量变化,就使复式记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记账组织体系。复式记账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目前我国法定的记账法是借贷记账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编制的、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凭证。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必须由经办人或单位填制原始凭证,并签名盖章。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并认为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认真填制和审核凭证可以为记账、算账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还可以检查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合法性、合理性,最重要的是可以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办理几个及业务中的责任,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有关责任人在其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利用凭证填制、审核的手续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

4、登记账簿,登记账簿就是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顺序,分类地记入有关账簿,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善的数据资料。其中,账簿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二者都是用以提供会计核算指标的账簿。总分类账对其所属明细帐起着统驭和控制的作用。明细分类帐对其总分类帐起着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对于需要提供其详细指标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应根据审核无误后的记账凭证,一方面记入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明细分类账户,记入总分类帐簿的金额与记入其所属的明细分类帐簿的金额应该相同。

登记账簿的作用十分重要,首先,可以系统地归纳和积累会计数据资料,为企业高层管理企业提供数据参考材料,同时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账簿的核算资料,为开展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提供凭据。

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分类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成本计算是现代企业进行经济核算的核心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确定物资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成本,了解企业实际成本的高低,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以便采取措施,促使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实务、现金进行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进行核对,确定财产的实存舒尔,并查明实存数额与账存数额是否相符,有无物资短缺与毁损,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以及保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7、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依据,全面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效果和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它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先进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编制财务报表可以给经营管理者或股东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收益等信息归纳资料,以便管理层和股东作出经营决策。

7.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篇七

1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这种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任何新鲜感,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目前,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主动性是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打破满堂灌,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向教师提问,教师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和自由说话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和主张。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要适当地创造问题的情境,所设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就是从已知认识出发,找出它与未知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性,给学生以诱导。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宫殿,更要把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的事例和切身体会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指导学生不要只知道“是什么”,还要问几个“为什么”, 在资金时间价值的讲授中,通过教师本人近几年个人储蓄的统计和今后养老金的确定来演示资金时间价值和形成资金时间价值的主要原因及年金的具体应用,这样就能够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 开设技能训练课,加强并完善实践性课程体系

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形成岗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观角度看,技能训练课是典型的活动课程,加强技能训练课程,实际效果是理论知识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总和。技能训练课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强调某一专业之群的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类专业群共有的岗位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安排训练内容,形成岗位能力与训练内容的对应关系,然后再针对某一具体岗位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我院投资建立的会计手工模式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就克服了财会理论教学抽象的弊病,促进了财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会计手工模式实验室中,学生就能接触“真凭实据”熟悉并掌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科目汇总,试算平衡,会计报表等技巧。这种综合模拟试验,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最终转化为财会实际工作能力,使得一些必须到财会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训才能形成的职业能力在学校通过模拟试验即可完成。

3 用巧妙的考核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应试教育的考评方式、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性水平,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存在着笔试形式多,而口试、答辩方式少。其次,理论考试多,而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再次,考前教师根据教材划出重点范围,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因此,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抽签考试是这次改革的重点。抽签的具体含义是由每位同学,在众多学生面前抽签,每一个签里写5~6道填空题或分录题,考生答完之后,由教员当场给分数。通过抽签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提高了。

第一,通过考试树立相信能的人,就会赢的观点。许多名人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相信能的人,就会信心百倍,坚定不移,排除万难,去实现目标。在抽签考试中,大伙儿发现只要有信心,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他们每次在学期所学的范围内,(下转P98)(上接P84)不惜代价去记题、背题、做题,为抽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通过抽签考试调动学习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同学,不是不能,是不为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只要付出代价就能取得好成绩。每次考试之前由教员规定考试规则,其中一条就是第一次抽签成绩不理想,允许继续抽至到满意为止。刚开始,成绩差的同学犹豫,好象好成绩跟他们没有什么缘分。通过开导他们逐步认识到我和其他杰出人物一样都有巨大的潜能,只不过我的潜能还没有发挥。所以到期末考试时,他们的成绩均比原来提高10分以上。

第三,通过抽签考试,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竞争,学会生存是当今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考试公开化,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正因为这种竞争更能督促学生上进,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

4 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做到一专多能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本身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不去研究,不去探索,始终固守几十年不变的教育观念,那么很难适应时代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教育改革时代紧迫感,要具有超前意识,抓住时机重新调整自我,不能只满足于教好一本书,上好一堂课,而且教师的渊博的知识、清晰的逻辑、熟练的语言技巧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大学生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教师本身应做到拥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做到一专多能。通过立足培训,积极引进,介入社会,校企联合等各种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这样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队伍的特点在于:每一位教师有一门拿手的专业主讲课,另外还能讲授若干相关课程,一专多能,同时他们还具有双重素质,既是教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有了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学生,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院会计教研室中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在课程安排上每位教师除自己的主课之外,轮流讲相关的其他财会课程,而且鼓励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这样基本上实现了财会课程的系列化,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需求。

摘要:近年来许多高校大幅度扩招, 导致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 有相当一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已成为各大院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8.管理会计会计学习 篇八

[关键词]:主动学习 教学情景 学生

今天,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需求,已成为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而对于职高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课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主要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惰性较强。职高生虽学习不够用功,但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传统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分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对每一块的教学进行详细的设计。理论教学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给学生开设若干实务性较强的讲座及仿真的会计模拟课,进行若干经典案例的分析;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会计工作的理解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而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而,教师应当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启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设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的认识。二是对学科与外部联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在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科的价值和力量。

2.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增进了对学科的情感,学习就会变成一项赏心悦目的活动。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高,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讲到工资计算时,我以农民工因工资纠纷抱婴跳楼这一现实生活中媒体关注的案例的形式引入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发挥。然后,我引导学生主动地讨论分析问题。倡导同学们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请各小组选代表回答。教学过程中,假设学生为第三方调查组的成员,为案例中的谷某取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也肩负着一定权威性。问题有小组讨论得出,使学生内部有思想的交流,学习。而这种交流的效果比老师的讲解更能贴近学生的理解。

前苏联教育家赞诃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而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专长,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学会解决问题

学科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对运用学科知识满怀信心。但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只知道书本上的纯理论,而看不到实际中的会计工作,这样使得学生学的会计知识难以发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操作练习,培养动手能力,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来一张张“现金支票”、“发货单”、“入库单”等单据发给每一位同学,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手中的单据包括哪些内容,哪些项目由会计人员填制,然后放下单据,讲解会计是会计凭证,包括哪些内容,对于空白的每一项逐项讲解填列。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填制,这样,每一张凭证的填制就轻而一举地完成了。这一张张凭证填制的是否正确呢?这需要一项项按会计制度检验,于是,让同桌的同学交换各自凭证按教师讲解逐项核对,即会计凭证的审核。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审核,更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学会计知识,而且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应用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根据职业中学的办学特点和毕业生走向,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原则,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模拟会计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凭证的编制,帐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会计实习,如我们可把财会分成出纳模块、存货模块、投资模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块、工资核算模块、收入成本费用支出核算模块、利润模块等。在每一模块教育中模拟岗位,分别设置填制凭证、记账、审核、编制报表中所需的会计岗位,学生进行岗位轮换制。

实训过程中,有些小组配合默契,动作协调,核算准确,实训操作非常顺利,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这说明“学”和“用”还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这时,应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于是,同学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正确率越来越高,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学会创造,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体现,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總之,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映出教师的聚集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职业教育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

[2]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会计研究,2004,(9).

[3]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之友,2005,(10).

[4]吴健.面对WTO会计教育质量如何提高.中国财经报,2000.

上一篇:情人节送老公什么礼物好?下一篇:南丰县环保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