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精选12篇)
1.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一
有关田野的作文:在希望的田野上
七月的周末,华泰小学的农事活动如约而至!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云龙镇陈黄村。
“到啦!稻田到啦!”我在一阵阵连绵不断的欢呼声中,走下大巴,跑进田野。一阵阵稻香扑鼻而来。稻谷低着头,弯着腰。一阵清风拂过,金色的稻海荡漾起微波,那些稻谷似乎是一个个小精灵,向我们诉说着它的生长过程。摘下一粒稻穗,轻轻剥开,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一颗颗白白的米粒似乎已经呈现在我眼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稻谷就是我们这些小朋友在几个月前种下的。
在田埂边,鄞州区农林局农机站长宣伯伯向我们介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种子变成一颗稻谷,要经过多道工序,从育秧、插种、施肥、灌溉、除虫、拔沟、搁田、除草、收割、烘干等,还要经历春夏两季漫长的生长,才能颗粒归仓。”
据我外公说,在我爸妈小的时候,农民种田“三弯腰”(插秧、耕耘、收割),靠农民伯伯辛勤劳动,才能收获。但是现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已经代替了劳动力,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晒谷有烘干机等等。以收割机为例,据说一台大型的收割机一天可收割50-100亩,解决了100多个劳动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因为天气炎热,我们只是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帮助我们收割,看着我们辛勤耕耘的稻谷“轰轰轰……”的“飞”进收割机,我们的心情无比自豪!这次活动不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收割的整个过程,还让我们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二
从他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的数以万计的中国基层村官的缩影。
沟通上下的“联系人”
在村里, 大家都亲切地称呼王敏伍为“伍哥”。5年前, 他毅然将红火的生意交由妻子打理, 在2000多名村民的热切期盼中, 出任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从此, 他将全部的身心交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和亲如家人的乡亲。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 底下一根针。村官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其“穿针引线”的角色作用, 王敏伍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最关键的就是为村民解决问题能“一竿子插到底”, 干部和村民之间的关系要由“窝心”变为“舒心”, 村委会的职能要向服务型转变。这样一来, 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在平时工作中, 王敏伍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平时多掌握村民的基本情况, 了解村里的就业、重点人员、困难群体、矛盾纠纷等情况, 对村民反映的社情民意、各种诉求及时解决。
以前都是村民到上面问政策、问规定, 是被动式的, 现在王敏伍要求工作人员经常性地开会和培训, 做到懂政策、懂法规、懂信息。做到主动上门入户开展各类宣传, 什么政策什么事, 只要村里知道了, 村民们大体也就了解了。
村子虽小, 但“五脏俱全”。村里许多公益事情如:垃圾回收清运、道路管护维修、防汛抗旱、水利兴修、森林防火、农业推广等, 每一项都要由村子牵头组织干, 基本上是吃喝拉撒睡、电路林农水等全包。
如何做好村民的服务工作, 这也是王敏伍最为看重的。村里打工出去多, 只剩留守老人和小孩, 他们又不懂政策, 跑腿又不便, 像办理新农合、新农保手续, 开翻建新房、计生证明等遇到情况特殊的, 村里都会上门服务。
说到这里, 王敏伍还开玩笑说:“我的电话现在都成了村民的服务热线, 24小时不关机。”有时候, 凌晨两三点钟还会接到村民的电话:谁家的老人不舒服想去医院, 他就赶紧开车接送;谁家的媳妇半夜肚子疼, 要生孩子的, 他也要开车接送;还有的村民晚上喝完酒, 就打电话想和他“谈谈心”的。从他上任开始, 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依赖安眠药或酒精才能入睡。
谈及这5年担任村子当家人的感受时, 王敏伍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好的村官就像一名好的演员。在这里, 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戏, 我则需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为村民解决不同的问题;而村民就像是观众, 最有权力评价戏演得好坏。对于我的本色出演, 能得到他们的肯定, 便是我为之不断奋斗的源泉和动力。”
现在的小莲泡村已不再是当年有名的上访村和贫困村, 而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卫生村、省生态村、市先进单位;而王敏伍个人则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功勋人物、大连市劳动模范、金州新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并担任金州新区人大代表。
致富道路的“领头人”
作为大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全市第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小莲泡村成立的大连金州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其种植无公害蔬菜而闻名。走进村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片的蔬菜大棚。进进出出大棚的村民, 脸上无不挂着丰收的喜悦。
目前, 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100户, 服务菜农1500户, 蔬菜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 有大小蔬菜种植棚2200余个, 年产新鲜蔬菜1800万公斤, 产值1300多万元, 主要生产黄瓜、西红柿、茭瓜、芸豆、茄子、辣椒、礼品西瓜等20余种蔬菜品种, 是大连地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
2014年, 大连地区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旱灾, 很多蔬菜重要产区严重受灾,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整体绝收。然而, 小莲泡村的蔬菜基地却是生机盎然:黄瓜、茄子、豆角、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 这都受益于基地整体的水利设施建设。
王敏伍说:“去年旱情严重, 村里投入大量资金抗旱救灾, 先后对蔬菜基地进行了整体规划, 对原有管网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 对11眼机井进行了维修排查, 更换了5套大功率的水泵, 设计修建了水渠道9448米, 充分满足了蔬菜基地灌溉用水, 确保了广大菜农不受灾不减产。”
为了确保老百姓蔬菜用苗的安全和方便, 小莲泡村还修建了一个大型蔬菜育苗基地。蔬菜育苗基地整体占地100多亩, 建有18栋蔬菜育苗暖窖及冷棚。现有12栋蔬菜育苗大棚已经破土动工, 将培育黄瓜、茄子、豆角、辣椒、西红柿等多个蔬菜品种, 充分满足老百姓蔬菜用苗需求, 在满足本村村民蔬菜用苗之外, 还将积极拓展蔬菜用苗销售市场, 供应其他地区菜农, 打造小莲泡村财政收入新增长点。
小莲泡村蔬菜资源十分丰富, 周围乡村也大多生产蔬菜。作为金州新区人大代表, 王敏伍还在区“两会”上提出建议:“以小莲泡村为中心, 筹建蔬菜集散市场。这是一个特大型综合项目, 相关投入将超过数千万元。这个项目建成后, 将直接带动周围街道、乡村蔬菜产业的发展, 金州新区生产的蔬菜会在短时间内销往全国, 相关蔬菜品种的销售价格由我们自己制定, 不会出现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 老百姓的利益将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为民服务的“牵头人”
建设美丽乡村, 不仅要发展生产, 富裕村民, 还要实现村民居住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文化生活的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不但要改善外部环境, 关键还要通过整洁的环境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 提升文明素质, 促进乡风和谐。
为了更好地加强小莲泡村里的环境卫生工作整治力度, 村里投入资金18万元新建一座占地面积80平方米公共厕所;又投资40多万元为村民新安装垃圾箱100余个, 增加卫生车、叉车等相关清扫用车6台, 实现村里卫生清理全部机械化。
总投资上千万元、面积8800多平方米的5个高标准村民娱乐健身广场, 实现一屯两个休闲广场, 全村还有大型娱乐广场。现在每天晚上, 新建的休闲广场上都非常热闹, 跳健身舞的、休闲散步的、还有一些青年人打羽毛球。老老少少汇聚在一起, 一派和谐。村民看到王敏伍总是夸他“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儿”。
每逢传统佳节, 村民都会领到米, 面, 油, 蛋, 水果等福利;70岁以上的老人, 每年还能领到1000—2000元不等的福利补贴;一些重大疾病, 还有福利补助。目前, 小莲泡村正在构建村民福利体系, 为村民健全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资料;按政策为低保户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实施专项救助;为多个贫困家庭修建和修缮了房屋;还特别为老年人修建了养老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让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上有保障, 今年小莲泡村还为全村村民粮田农作物投保了保险, 费用4万多元;又为村民住房投保了房屋保险, 费用5万多元, 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3.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三
幼儿园开展泥工活动时,许多孩子看到泥都躲到一边,有的孩子还说:“真脏,为什么还玩泥?”“我妈说了好孩子不玩泥,会把衣服弄脏的……”
在“夸夸我的爷爷奶奶”的活动中,娇娇仰着头说:“我爷爷胡子一大把,一天到晚弯着腰,就知道赶着毛驴车去地里干活,衣服脏兮兮的,有什么好夸的……”
种植园中,老师带孩子们观察油菜,问:“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儿答:“草……”
这些实例不禁引发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家乡了,不认同自己的亲人了?农村幼儿教育该何去何从?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合农村幼儿?我们被这些问题包围着,都觉得应该为改变现状作些努力。
一、认识真实的农村幼儿教育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我们走进所在地的农村中心园、农村家庭自办园、农村民办园、城乡结合部民工子弟幼儿园甚至“山寨园”等农村幼儿教育的现场进行调研。
就北京地区而言,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属于公立幼儿园。有的隶属于当地的中心小学,有的则是独立的。从整体来看,这些中心园的硬件设施比较好。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力度,特别重视农村幼儿园的建设,不但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了重建、改扩建,还增加了对内部设施设备的配置。巩月英老师在调研回来后说:“我看到的是宽敞的活动室,嫩绿的草坪,还有电脑、移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与我以前所认识的农村幼儿园完全不同了。”说明农村幼儿园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了,有的农村幼儿园甚至建得很豪华。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居住着大量的外来民工,属地内如果只有一两所公办幼儿园,远不能满足适龄孩子的入园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家庭自办园产生了,其中一部分办园条件较好的、有点规模的就成为有办学资质的民办园。而那些拿不到资质的就成了“黑园”“山寨园”。王凤新老师调研后所说的一番话似乎正是这些“山寨园”的写照:“这里设施简陋,几筐沾满油泥的小插片是孩子们玩具的全部。1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挤了十多名孩子。孩子们个个满头大汗,有的在写字,有的在做算术……”记得我们在河南某乡村幼儿园调研时,有一位园长流着眼泪跟我们说,为了满足孩子入园需求,她的幼儿园在大规模地扩张,但是卫生、安全、教师的素质等却跟不上,她觉得很对不起孩子,感到很愧疚。这话听了让人感慨、心酸……
二、什么是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
亲历农村幼儿教育现场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心让我们震撼,农村幼教人的热忱让我们感动。然而,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也引发了我们更理性的思考。硬件条件好的是否就是好幼儿园?农村幼儿教育怎样避免城市化?什么才是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
在研讨中,钱志敏老师说:“二十年来,我一直想让农村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每次外出学习,我都会把学到的带回来照着做。城里幼儿园教英语,我也教;城里幼儿园搞课题研究,我也搞……总之,城里幼儿园做的我就要学回来教给我的孩子,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现在我认识到,这样盲目地照搬照抄,不但没有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反而把自己的优势给丢了。”曾被派往农村幼儿园支教的巩月英老师现身说法:“我一度想将城市的学前教育模式带到农村,使农村的孩子接受和城镇孩子一样的教育。我让教师进城学习,回来照葫芦画瓢地做。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农村孩子和教师的实际,拔苗助长。”
带着问题,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理论。我们还举办“读书分享会”,认真阅读了《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草根》《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等书籍,举办“教育电影评论”活动,观看了《草房子》《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的颜色》等影片,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我们认识到,利用农村唾手可得的大自然资源、纯朴本色的人文资源,还孩子纵情山水田园的自由,培养孩子顺应自然节律的秩序,让他们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对话,彰显农村人勤劳、热情、淳朴的特色,让教育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更适合农村幼儿的成长。
三、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大家齐喊着“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的同时,我们冷静而客观地思考,春风是否已经为每个孩子送去了温暖?在了解了农村幼儿教育的真实状况后,我们觉得要迎来真正的春天还任重而道远。农村“山寨园”的卫生、安全等问题令人担忧,然而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山寨园”也无法彻底地消失。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这时,我们想到了帮扶那些弱势者,尽管我们的力量极其微薄,但“不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一点算一点。于是,绿叶工作室所有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走进“山寨园”,从环境创设、师资培训到园所管理、办园方向给予他们帮助。当然在帮扶过程中,我们没有忘记绿叶工作室关于教师要“自助、自主”的理念,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拉着他们的手一起走,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解放自我、成就自我。例如,有个家庭园的园长要我们帮忙布置一下院落,我们答应帮忙,但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当时,我们就把教师们召集起来,一起讨论、策划,然后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案,让教师们去实施。一周后,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幼儿园,不料布置院落的事一点没有进展,他们说自己不会做,希望我们帮助做。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很果断地说:“我们是引领你们学习,真正的主人是你们自己,方案写得很具体了,相信你们肯定能做到的!”过了三五天,我们又过去了,果然,教师们把院落都布置好了,而且园长兴奋地带我们去看班里的环境:“原来总以为我们什么都不会干,可是我们在布置完院落之后觉得自己也能干了。你看,老师们照着你们给的方案把屋里的环境都布置好了……”可见教师们已从中体验到了成功。我们通过引领唤醒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后来,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自己承担了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开展了各种展示活动,还修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凡事都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脚走路。
4.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四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十七大又进一步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的`必然选择.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农场在面临新时期农场的发展方向这一战略选择时,场长吴连泉提出:要把民权农场建设成为”农业先进、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职工富裕、事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场.
作 者:刘少新 张慧 李宁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农场刊 名:中国农垦英文刊名:CHINA STATE FARM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5.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文 篇五
每一片花瓣上,每片叶子上都有一颗晶莹的露珠,每一颗露珠,都留下彩虹似的迹。迹很无边,每当我榻顺着这模糊的前人的迹走去时,总是发现很漫长,于是我就像一个艰苦的苦行僧,历经磨难,背负道义无助地走,终因路“太茫无涯迹”而迷失了方向。
迹很坎坷。我每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开垦着前人未完成“荒地”,总是汗水与眼泪分也分不清就往下坠落,“开荒”——因为我手持正义,人们需我解救,即使没有留下痕迹,我也一样得做前人,让后人们未来乘凉。
迹很狭窄。我无时不该像一个朝圣者,瞻仰这一个个生卒年月不详的伟人,崇拜仅仅是一时的,而我要学会开拓,即使这一切无比的狭窄,即使我变得目光短浅,眼界不再开阔,诺言一定要遵守。再狭窄我也要走过。
迹很纯洁。也可以选择走抑或不走。因为骑士应该学会不断翻新,所以纯洁的迹却被无辜称为了走老路,可要明白迹你可以走也可以不走呀1迹之所以很纯洁是因为它没有掺杂功利,没有世俗的你争我斗,一旦踏上迹你可以像前人一样自由洒脱。
迹很诱人,因为迹纯真是心无杂念的时候,但迹沿途的风景的确诱死人不偿命。正因它魅力奇大,才导致最后几乎所有人全军覆没于诱惑下。
一夜间迹就可以洗尽铅华,可容我作无限的幻想。高处不胜寒,害怕天空的无边和苍茫,我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周围的飞流。脱轨是因为错误,或我本该一直就围绕着轨迹转吧,否则我怎么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而今是我心碎屑,遗落于此,默默地怀着浓浓的记忆,寂寂无声中驮着的是一场无稽的噩梦。飞跃,一千年光阴。
6.《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培养学生建设家乡,创造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
2.学会生字,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建设家乡,创造美好未来的崇高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的家乡、理想、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朗读全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1.提问:“希望的田野”指的是什么?
2.逐段朗读,说一说每一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写了美丽的村庄,有新房、小河、麦子、高粱、荷塘。
第2自然段:写了祖国农、林、牧、渔等的.兴旺景象,写了农民、牧人、渔人。
第3自然段:写了人们欢乐、幸福的情景,生活在变化,人们心情也在变,包括老人、孩子们、小伙儿、姑娘。
3.有语气地朗读,体会意思。
三、听录音,体会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提问:“希望的田野”指的是什么?这首歌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2.汇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齐读。
三、听录音,学唱这首歌
1.学唱。
7.让语文教学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七
一、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新课程观认为,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能替代学生将文本条分理析,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因为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我就把课堂时间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默读、小组结合朗读、个人自由朗读,在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问题(可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四人一小组,组内尽量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研讨,最后由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或建议;又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实词、虚词意义的落实到位,而忽视了对文章意义的整体把握。事实上,学生本身就具有自学能力,字词意义的落实,大可放手让他们完成,小组内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这种模式不仅胜于传统模式中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勇敢面对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创设学习场景,变“死学”为“活学”
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问答教学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学生的参与只在一部分学生甚至仅是优等生中展开,限制了班级学生的总体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转变这一倾向。例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莎士比亚的资料,认真熟读本文,品味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揣摩戏中每个人的思想个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教学这一篇课文来临时,我把课堂布置成了法院的模式,一场“法庭审判”就拉开了序幕,学生按不同的角色对号入座。在审判中,夏洛克的阴险、冷酷、残忍,鲍西娅的精明、干练被蒋益、陆阿蓉两位同学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的同学也完全融入这场戏中。演出完毕,再让同学评点一下整堂课的感觉,每一个戏中人的表现,以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对戏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的把握显得非常轻松,对戏剧的特点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积极热情的参与带来的收获是教师空洞的传教不能比拟的。
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是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其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对语文课的人文渗透和对学生的人生导向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全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才能对教学理论运用自如,对教材内容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行动的指南针,让他们潜移默化,在借鉴、模仿、思考中受到感召,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4.人文渗透需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试
三、把绘画教学嫁接于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学课本上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读起语言文字,眼前就流动着一副副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尤其具有这一特点。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春》时,因为我们农村学生本身对春天就熟悉,所以在熟悉本文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作一副画卷,在自己的笔下勾勒出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春色形诸笔端,必然有感于心,读起来自然充满赞美的感情了。又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作画附诗,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领会到“诗画合一”的道理。学生的思悟角度不同,创作的作品也有所差异,这就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此外,我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扬子晚报》的文学副刊,研读漫画的含义,让学生尝试用漫画的形式将《变色龙》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而且使学生概括改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把课堂空间向大自然、生活延伸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文本,所以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要立足而超越之。因此,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后,虽然学生已经理解到课文中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物的对比,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但我认为,学生如果仅停留于理性认识上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感性认识。于是,我要求学生当一位小记者,采访生活中具有这种高尚人格的人,并把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再加上个人的想法,这次采访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大为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礼。有一个学生采访了村里的一位老战士,老战士非常激动地讲述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的一幕:“一次在侦察活动中,我们不小心被美军发现,在这危急的关头,老班长挺身而出,坚决掩护我和几个小战士撤退,而自己却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面对真人,耳听真话,谁不为之动容。老班长的形象不愧是生活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样的活动确实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效果。又如在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后,《故乡》中那段萧瑟衰败的秋景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哀,显然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我及时引导:那我们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细细观察一下。于是,我带学生来到学校旁的郊野,让他们比较鲁迅《故乡》中的景与我们故乡的景有何不同,学生身临其境,才思敏捷、志趣高昂,感受到了情能融入景、作者能以景来烘托渲染想,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方式不感兴趣,即使教师再精心地准备课件,再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是无济于事的。对于职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也是一个道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教师要将“爱”作为教育主线,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体察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困扰,并用心感召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完成知识建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积极反思的真正的“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总之,要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职校语文教师必须真正担负起培养“人”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积极进行人文渗透,努力找到“教书”和“育人”的最佳结合点,真正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
拓展教学探究空间,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刘
(睢宁县双沟中学,江苏睢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有效运用已有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等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重点与关键环节,在营造教学情境、问题思考探究与活动拓展巩固等方面,强化创新改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营造教学情境开展探究引导注重活动拓展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过于强调应试性,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与能力素养提升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当前在许多学校得到广泛运用的探究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营造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为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情境。
教师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探究教学奠定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一位教师选取了《同一首歌》及少数民族歌会视频片段进行播放,并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演唱会场景,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教学气氛活跃,为新课探究学习作了铺垫。
(二)在重点感悟环节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在重点内容的感悟环节,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体验感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风筝》时,一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兄弟手足情深,抓住文中准确的用词:“掷”、“踏”,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扔”、“踩”,安排学生进行演示,创设浓浓的感悟情境,提高教学成效。
(三)在拓展延伸环节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营造情境,进行教学环节拓展,有助于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风筝》教学结束时,教师补充了《孩子,妈妈为什么每天暴走10公里》的报道材料,让学生阅读、讨论。学生无不为之感动,甚至有学生流出了热泪,有效深化了思想教育成效。
二、开展探究引导,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环节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这一环节,在学生探究思考题设计、思维方式引导及学习成果归纳指导等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要精心设计探究题目。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气氛、表现中心的特点。
五、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学生是具有独特思想和感悟的人,新课程强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关系,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间是伙伴关系。传统的阅读课几乎是纯粹的对话式的一堂言。我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事先让学生做好准备,课上把适当的任务分配给学生讲评,学生们踊跃参加,由于有备而来,学生对题型与解法作了一番研习,上台亮相的同学基本
嵩
学探究思考题应当充分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综合性,既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要求,又要体现学生学习思维方向的引领。如教学《风筝》时,一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组教学探究思考题:1.兄弟俩为什么会发生小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态度区别在哪里?2.以小组为单位,从哥哥或是弟弟的角度设计一段对话。3.感悟“掷”、“踏”与“扔”、“踩”用词之间的不同之处。4.谈一谈自己对于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做法的观点。这一组教学探究题不仅涵盖了教学目标,较为全面,而且重点突出、逐层深入,较为科学合理。
(二)要开展思维方式引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有些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讲个不停,生怕讲漏了什么知识点,很少顾及学生的内在学习参与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培养学习能力。正确的做法应当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探究思考题为纲领与线索,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学习时,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与指导活动,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重难点环节的点拨,以及对各个小组后进生的困难帮助,点拨活动也应当侧重于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向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顺利进行。
(三)要注重培养归纳能力。
在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基本结束时,教师还要进行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甄别,通过纠正、补充、完善等方式,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教师可以安排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汇报交流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汇报,在此基础上,全班进行讨论,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进行补充完善,不仅保证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而且逐步提高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
三、注重活动拓展,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但是也不能完全受制于课堂教学空间,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展读写活动内化教学成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的手段,帮助学生增强对教学思想主题的感悟,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男女生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深化对情感的感悟,引导文本学习活动走向深入,内化教学成效。“写”也是内化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如教学《背影》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读后感或是参考文章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通过这样的途径让学生增进情感体验,深化教学成效。
(二)开展体验活动活化教学成效。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发挥探究效应,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参与意识浓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载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双上能圆满完成任务,我则在一旁作适当的调控。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学习规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锻炼了学生胆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工作的辛苦,应尊重老师的劳动。
8.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八
七月,迎来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北京市档案局(馆)举行了“学经验、强作风、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凝视着鲜红的党旗,领悟镰刀和斧头的深刻含义,让心灵接受红色的洗礼,不仅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而且使档案工作者进一步感受到了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重要使命,坚定了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的信念。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为加强新农村档案工作,北京市档案局(馆)把建好档案、服务“三农”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了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认真指导村级建档工作,积极开发农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为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乡镇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和健全乡镇档案工作是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关键。《论乡镇档案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对策研究》两篇文章论述了乡镇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对策。同时,档案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搞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农村党员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农村换届选举过程中档案的移交归档工作》一文为我们解决农村换届选举工作中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建议。
七月,炎炎夏日,捧一杯香茗,随手翻开本期的“京城茶座”,《消失的北京游乐园》、《鲁迅在京旧影寻踪》、《大栅栏》等文章将带你重温童年的快乐和梦想,去寻访名人的历史足迹,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历史底蕴。
9.小学作文: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九
今天又是星期六,我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候着本次讲座的开始。
我怀着希冀的心情,听完了讲座,准备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今天微风徐徐,阳光普照。让人既舒服,又无不适之感。来到了田野上,我看到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在地的田野上,还中了一些小麦。看着尖尖的麦芒,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成语——针尖对麦芒。呵呵,你可别看不起这小小的麦芒,它可是很锋利和尖锐的。
接着我们去认识梧桐花,呈紫色的梧桐花像一个个小铃铛似的,二槐花则像一串串倒悬着的项链,发出结拜的色彩,让人有种天地造化之感。这也让我想起了课本上的“五月槐乡”。
10.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文350字 篇十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白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啊,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啊,西村纺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啊,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为她幸福,为她争光。
第2篇
11.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十一
走进盛夏的竹溪大地,看到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气息,农业综合开发的滚滚热潮为这个农业大县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奏响了一曲希望之歌。
土地治理:实现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2009年至2012年,竹溪县共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226万元。在土地治理中 ,共开发面积26600亩,修建拦河挡14座,修建灌溉堰渠47705米,修建河提工程4200米,开挖及维修山塘27口。改良土壤16376亩,修建机耕路21.86公里。同时营造防护林1700亩。土地治理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当年增效。
质量是保证,管理是效益。在土地治理中,竹溪县严格把好“三关”。一是 “立项关”。以本地粮食主产区为土地治理重点开发区,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二是 “建设关”。在施工建设中采取“项目法人招标制、实施项目合同制、管理工程监理制、资金拨付公示制”。三是“验收关”。通过自查和自验,找问题、查漏洞、促整改,形成建成一片、达标一片、受惠一片的良好局面,达到群众满意、当地政府满意、上级验收满意的目标。
产业化项目: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年来,竹溪县抢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建设机遇,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培植扶壮龙头企 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创造了一批农产品品牌。以推进财源建设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全县区域特色型经济蓬勃发展。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创造了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销路、有效益,布局相对集中合理的品牌农产品。湖北“龙峰茶”、“箭茶王”、楚天“贡”茶、“乌龙茶”、有机玄米绿茶、茶叶超微粉及茶食品、“中峰贡”牌竹溪贡米、“双竹”牌贡米、“双竹”牌竹溪魔芋面、“顺溪”牌豆制品、“鸟立方”土鸡蛋等一批具备竹溪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进入了十堰市、陕西省等周边地区。尤其是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豆制品等农特产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相继打入鄂、渝、陕、川、冀、北京等地市场。竹溪县正在发展成为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搭起了促农增收的平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山间、田间作为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第一车间,聚合资金和项目资源,使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连接起来,有效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形成田间与车间牵手、基地与农户联姻,生产与发展对接的产业格局,展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的良好势态,农产品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经过连续扶持,湖北梅子贡、湖北龙王垭、湖北顺溪豆制品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为农服务、帮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目前,已与全县32个村6万户农户形成了“订单”合作关系,签订了购销合同4.5万份,以保护价收购茶叶、稻谷、大豆等“订单”产品28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收入750万元。同时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难、信息难、销售难问题,带动了全县7.6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迎来了科技兴农的春天。借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以现代农业为风向标,在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引进农业新品种,促进种、养、加提档升级。5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示范资金568万元,其中实施省科技推广费项目4个,先后选择襄阳市农业科技院、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为推广单位,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小麦、蔬菜等10余个新品种在竹溪县“安家落户”。推广应用了育苗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效种植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推广良种示范23.2万亩,累计培训农民群众4.8万人次,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智慧保证。建立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加强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全县农、林、牧、养殖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在全县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植能手350余人。
强化管理:合力演奏农业综合开发“大合唱”
竹溪县委、县政府用满腔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强化管理,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充分的保障。
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局长、项目区乡镇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与县水务、农业、交通等农口部门紧密配合,凝心聚力,合力演奏一曲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合唱”。
为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农发工作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竹溪县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发工作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发制度体系,做到农发制度上墙,责任明确。先后制定了《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管理办法》等,对项目的立项管理、工程建设、资金拨付、项目验收、工程管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建档归类,规范管理。竹溪县把建好农发档案作为农发工作的基石。一是实行“三专”,即专人、专室、专柜管理档案资料。二是规范建档,按照项目前期准备类、立项审批类、项目实施类、竣工验收类、建后管护类、其它资料类等六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档案,实行纸制文档和电子存档双重管理的办法。三是及时收集核对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农发办)
12.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篇十二
答: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 关系国家的发展大计, 关系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前途命运, 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 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 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 其权威性、公平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渠道相对单一,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凸显, 难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存在差距, 中小学大班额、择校现象较为突出, 加分造假、违规招生、考试舞弊等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形象。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 2014年9月3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颁布实施, 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 明确了目标任务, 提出了要求。国务院要求各地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 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是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风向标”,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敏感而又复杂, 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任务重、考生数量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大省来说, 改革难度更为突出, 制定好《方案》显得尤其重要。省委、省政府对这项改革高度重视,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 将这一涉及国计民生的改革列为省重大改革事项, 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推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询问和了解情况, 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徐济超副省长专题听取汇报并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协调《方案》的重要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省教育厅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调查研究, 立足省情教情, 坚持问题导向, 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 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市县教育部门、高校和高中阶段学校以及教育专家等各方面意见, 充分评估论证,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如期完成了《方案》的起草任务, 并顺利通过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的审议和教育部的备案。
二、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答:这次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我省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 就是立足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 着眼于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稳妥推进,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这次改革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健全评价机制, 提高选拔水平。把健全和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取消文理分科, 统筹人才培养规律与考生的学习兴趣爱好, 增加考生的选择性, 促进科学选才。三是完善规则制度, 促进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健全考试管理和监督制度, 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四是加强统筹设计, 有序稳妥推进。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全局进行设计, 统筹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配套改革, 合理确定改革的进度和力度, 确保改革稳妥实施。
四、这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省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8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有序出台配套改革方案, 到2020年, 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五、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我省学生升学机会公平。通过努力增加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步增加农村学生升入重点高校的人数、大幅减少和严格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等措施。创造条件, 积极作为, 着力缩小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招生差距, 促进升学机会公平。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等举措,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同时, 为建立更加科学的高校选拔录取机制创造条件。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通过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渠道等措施, 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志愿填报模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普通录取批次全面推行平行志愿投档, 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 提高考生志愿的满意率。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改革。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强化考试招生安全, 健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考试联动机制,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法纪教育, 全面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 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采取坚决有效措施, 维护良好的考试招生秩序。五是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我省2018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改革方案将于2018年秋季开学前向社会公布, 从当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推进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
六、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什么特点?
答: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各类教育招生改革。这次改革涵盖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考试招生, 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几乎关系到所有受教育人群。二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这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 如, 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 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 积极争取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的支持等, 更好地保障全省不同受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更加科学。统一高考招生从单一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 强化了高校招生与高中学考的关联度, 注重了高校招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换句话说, 今后高校招生, 既要考两个“三科” (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中学业水平三科选考科目) , 也要看三年综合素质表现, 着眼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突出问题。四是纵向流动的升学渠道更加多样。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现了高校分类招考、部分考生提前分流, 减轻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五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这次改革,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 还是选定哪些选考科目, 都着力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 凸显出选择性教育理念, 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选择权, 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发展特长, 从而增强学生的考试自信。
七、近年在增加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措施?
答: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相继采取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措施, 缩小区域之间升学差距。省委、省政府对扩大我省考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高度重视, 多措并举, 积极作为, 下大力气提高供给能力。一是在每年的省政府主要领导与教育部主要领导的省部会商中, 都将增加我省招生计划基数、增加河南学生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作为重要议题, 重点会商。二是先后实现了我省9所高校与国家7部委的省部共建, 推进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教育合作机制, 加强高校建设和招生合作。三是坚持对外开放带动战略, 开展了74个本科高校与境外优质高校的教育项目合作。如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举办的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 经教育部批准, 今年将主要面向河南开始招生。经过努力, 自2012年以来, 我省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 考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
下一步的主要措施:一是按照2015年召开的第二次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 启动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计划投入31亿元, 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加快推进河南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 提升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自给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部属高校等重点高校扩大在我省的招生数量, 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为我省考生提供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八、如何让我省更多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
答:由于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偏低, 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人数相对较少。为改变这一现状, 《方案》提出: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部属高校和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单独招生专项计划。二是积极实施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由我省参加高招第一批录取的省属高校按规定比例安排计划, 招收农村优秀学生。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争取让更多优秀的农村学生不仅有大学上, 而且能上好大学。
九、我省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有什么新举措?
答: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 2015年3月12日, 省教育厅等7部门印发了《河南省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的实施方案》, 我省减少了7大类高考加分项目, 进一步规范了保留加分项目的资格认定和审核程序, 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高考公平。《方案》又进一步规定, 除全国统一设立的高考加分项目外, 不再增设省级高考加分项目, 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引导实施素质教育。
十、如何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答: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以下简称“学考”) 是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 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 全面打牢成长成才的文化知识基础, 避免严重偏科, 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一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对学考的功能进行了新定位, 即学考主要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其成绩既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也是升学的重要依据, 这是新的变化。二是明确了学考的分类, 规定了相应的考试范围。《方案》提出, 学考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 (以下简称“选考科目考试”) 两类。合格性考试范围是国家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考试是在合格性考试科目学习的基础上,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 考试范围是所选科目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三是明确了考试的组织实施, 规定了在校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方案》提出, 学考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命题和考试由省招生机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规定严格实施。《方案》规定,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选考科目安排一次考试, 主要是因为: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考生对象、考试人数、试题内容都不同, 按照学考规定的比例划分成绩等级时, 从理论上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等值性差异, 成绩的公平性很难保证,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资借鉴, 同时也考虑到我们这样一个考生大省, 考试两次的组织实施、考试安全、命题水平等都面临较大改革风险, 从稳妥考虑, 经反复论证, 《方案》规定了选考科目只考试一次。
《方案》明确, 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学考办法。选考科目确定的时间在合格性考试之后, 其等级成绩在高校录取中怎样赋分和使用, 将会在后续制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中具体确定。中职学生和社会考生如何参加选考科目考试, 《学考办法》已经作出明确规定。
十一、为什么要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怎样确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实施?
答: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国务院《实施意见》的要求, 是通过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 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发现和培育学生个性特长, 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方向性的重要制度。从制度设计层面考虑, 一是着力克服考试成绩本身主要反映学生认知水平, 而不能反映学生行为表现和综合素质情况的局限性。二是着眼构建把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 形成更加科学、较为全面的选拔人才机制, 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
我省将从2017年开始试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正式实施。我省的《评价办法》, 一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 对评价内容进行了严格规范。二是按照写实记录、公示确认、审核归档等程序, 对高中学校提出严格的评价程序规定。为确保评价真实可靠, 改革中要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事实要如实记录。第二, 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进行校内公示, 充分发挥校内师生的监督作用, 高中学校和教师要负责审核把关, 确保阳光、透明。第三, 省教育厅将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 着力加强监督。第四, 对弄虚作假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罚。
十二、我省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答:推行分类考试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国家的要求, 今后高职院校招生, 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与统一高考招生相对分开, 有利于突出职教特色, 有利于适应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方式, 有利于一部分考生从高考的“独木桥”中分流出来, 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近年, 我省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和探索, 2015年, 全省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已超10万人。下一步, 《方案》提出三项措施进行推进:一是继续扩大高职单招、五年一贯制等分类考试招生规模, 确保2017年后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二是改进高职院校招生办法, 扩大高中学考成绩在分类招生中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测试水平。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测试制度。
十三、今后我省招生录取安排有那些新变化?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2016年起, 将平行志愿投档的范围由普通高考录取第一批、第二批扩大到本科三批和专科普通录取批次 (提前批除外) , 降低考生报考的风险, 提高志愿满意率。二是从2017年起, 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 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 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高校的倾向, 激发高校的发展活力, 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优势发展。三是推进以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鼓励学生发展兴趣, 这是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 也是改革的方向。
十四、我省何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是怎样考虑的?
答: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 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 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 对我们这样的生源大省, 发展的任务已经很重, 改革必须要极其慎重。教育部批准河南等17个省在2018年启动, 主要基于到2017年国家在上海市、浙江省的第一轮试点才能完成一届高中生的试点周期, 届时, 我们将可充分借鉴试点省份的改革经验,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有利于更加平稳地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十五、今后统一高考的科目、内容和高校招生的录取机制会有哪些变化?
答:统一高考的科目有两大变化:一是考试科目只有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 科目分值不变, 减少了现行的“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二是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增加听力考试内容。两次机会如何提供, 将会在随后制定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时明确。考试内容将会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高校招生的录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高校将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考成绩, 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简称“两依据一参考”) 择优录取。也就是说, 高校招生录取既要看两个“三科” (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中学业水平三科选考科目) 成绩, 也要看学生三年综合素质表现, 着眼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 这对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 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说明一点, 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培养要求, 提出对考生报考的选考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十六、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答:一是考试方式的选择机会增加。《方案》提出了多种考试升学方式, 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 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 也可选择参加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还可以参加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考试,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方式。二是考试科目的选择机会显著增加。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由学生自主选择3科, 有20种选择组合, 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兴趣, 改变了现在文理分科2选1的现状。
十七、这次改革是否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
答:这次改革对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有一定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自身优势, 按照专业或专业类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考科目范围要求。二是按照高校提前向社会公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对考生提出不同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三是高职院校以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根据自身办学特色, 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录取方式, 招生自主权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十八、如何更好地确保我省考试招生安全?
答:抓好考试招生安全, 始终都是我省每年高考和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确保全省学考的安全, 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机构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方案》提出四条措施:一是坚持从严治考, 加强考试招生秩序综合治理, 规范考试行为, 健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考试联动机制, 采取坚决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招生考试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二是加强信息公开, 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三是完善考试招生诚信制度, 加快健全学生、学校考试招生诚信档案, 强化诚信结果使用。四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方案》明确要求, 各级公安、监察、工信委、教育等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大对考试招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强化责任追究。
十九、在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方面有什么新思路?
答:一是在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办法。二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化解择校入学矛盾。三是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实行将优质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招生办法。四是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就学和升学的机会。
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 对于进一步更新我省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等方面, 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十、如何确保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推荐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读后感400字11-11
行走在陆地上的鱼 童话故事09-10
在xxx希望厨房揭牌仪式上的致辞07-05
行走在岁月的旅途中作文08-25
行走在屈原伟大的人格中初一作文09-28
在温柔中行走作文09-06
行走在落花深处作文09-10
行走,在路上作文500字08-20
行走在初三岁月里初三作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