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共8篇)
1.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一
“四五”普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乌什县**办公室
2005年4月11日坚持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素质。党的十六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出发为新时期我们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提出了行动指南,也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法律素质上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尽管已经过四个“五
年”普法,我们一直将干部职工作为普法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来抓。但不可否认,因一些同志长期受“行政指令”工作模式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偏差,认为学不学法与自己的工作没多大关系,一些干部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在法制学习上还存在着不落实和流于形式的现象。面对“四五”普法规划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的要求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为了扭转干部学法的被动局面,2001年以来,我们通过加强组织协调,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新的举措,化被动为主动,使机关干部学法呈现出一派新面貌。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干部普法教育工作涉及很内容,由于工作职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机关普法小组领导主动协调认真征求意见,探讨如何建立干部学法的长效机制。确定了在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办公室办定期牵头组织干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会议,以加强对机关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每个干部职工都按照各自职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二、周密规划,提出目标性要求。
为了整体推进干部学法工作,每年年初,我们都制定普法工作计划,签定责任书,对机关工作人员学法提出目标性要求。在学习内容上,包括规定学习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章程规定知识两大部分。普法学习主要突出学好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民主法制问题的论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本原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理;并着重强调与公务员职位有关的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学习要求上,明确了不同层次人员的学法重点和学法的课时要求。在学法的形式上,确定了统一进行集中学习、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每年一次领导法制讲座的制度、参加培训和公务员自学法律等制度,促进机关干部职工学法活动的制度化。
三、严格要求,狠抓纪律,促进干部学法制度化。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较之与社会上的普通公民,素质相对更高,要求也应更为严格。针对以往参加集中学习到勤率率低、请假多的现象,我们狠抓考勤制度,制定使用《考勤情况登记表》,对各不参加学习的人员情况进行教育督促,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机关干部的学法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四、与时俱进,增强干部学法实效性。
当前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面对国家机关办公向无纸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充分利用县委信息中心局域网遍布各办公室的资源优势,于2004年11月在县级领导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开通了上网功能,组织对网上法制教育、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和依法治理六个栏目等法制栏目进行学习,内容涉及常用法律法规、公证和律师业务知识、法制宣传材料、以案释法等等。此举有力地调动了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的学法积极性,也使法治理念、法律常识更深入地走进机关工作人员的心中。
经过四年多来的努力,机关干部学法呈现出以下几大变化:
1、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原来不少干部参加普法学习时,点个名、签个到就算完事,现在许多人都早早来到会议室等候学习。
2、普法教育的覆盖面扩大了。原先机关干参加对象只有机关的干部,现在扩大到包括通讯员在内的机关工作人员。
3、学习法律的氛围浓厚了。原来进行普法考试,许多人照抄完事,现在对考试中的疑难问题,或请教、或讨论、或查阅资料以求正确答案。
4、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学法的目的在于用法,通过学习,增强了干部职工依办事的意识,干部的依法办事的素质进一步增强,做到自觉依法办事。
虽然**机关干部学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距“四五”普法规划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的目标、与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为进一步推动干部学法,必须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干部对学法用法的认识深度不够。目前尚有个别干部对学法用法的认识停留在听听、做做考卷、应付考试上,而没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法治的理念和信仰。必须使党员和干部进一步明确学习好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依法行政、办事的基础和前提,但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和重点还应放在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上。
2、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未充分发挥。有个别领导干部没有处理好“工学”矛盾,常把普法学习从认识上摆在第二位。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法,并以自己的
2.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二
石油开采是一项涉及众多环节的复杂工作, 具体包括钻井、勘探、石油加工、采油等诸多个环节。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常见的事故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1 火灾—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一种容易发生的事故
火灾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一种频发事故, 这是由石油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石油具有可燃性, 主要是由于其成分当中含有汽油。在开采、加工石油时汽油就会挥发出来, 汽油极容易与着火点接触, 进而引发火灾。压力装备是石油开采地点的常见设备, 分离出来的汽油极容易造成设备爆炸。在石油开采加工过程中, 应对油气挥发, 当前还没有完善的有效措施, 因此火灾还是石油开采中比较易发生的常见事故。因此石油开采中防火是第一重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1.2 触电—石油开采过程中的一种涉电事故
石油开采需要应用到高功率的电量, 因此在石油开采地点往往会设有高压线。高压电缆过于繁多, 加上石油为液体, 油滴的溅落容易引发触电, 容易引发火灾, 就为石油开采工作增加了危险系数, 开采过程若有不当, 就易发生触电事故。
1.3 车祸—石油开采中车辆事故之一
石油开采必然会涉及到石油运输, 因此在石油开采地点往往会有大量的机动车出入, 当然也包括矿车。其中现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大多是由于自然条件、司机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 这些都是造成石油开采现场发生车祸的诱导性因素。在石油现场发生的车辆撞击事件会直接造成汽油罐爆炸, 翻车;矿车在开采过程由于挂钩不牢靠会造成飞车等严重后果, 因此车祸是石油开采常见的事故之一。
1.4 高空跌落事故—石油开采中的空间常见事故
石油开采需要应用大型石油开采装备进行高空作业, 高空作业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石油开采受地质条件限制, 石油多分布在在风力隔断层, 石油高空作业时往往会受到大风的侵袭, 这就增加了石油工人高空作业发生跌落的事故风险。石油开采是一项工作强度很大的作业, 如果石油工人精力不充沛, 就极容易在高空作业时发生危险。同时受机器装备老化、设备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疲劳作业等因素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高空跌落事故时有发生。
2 石油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导致石油事故发生的人为化原因
石油安全事故产生有很大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油开采工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石油安全事故爆发系数的高低。某些工人安全意识不强, 或者企业不能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时定期检查, 制度不完善, 工作不到位, 或是对设备使用不当, 疲劳作业、违规违章等, 这些都增加了石油安全事故爆发的几率。
石油开采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 开采时间持续较长, 这对石油工人的情绪、心理状态都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某些自制力较差的石油工人就容易受长期性作业的影响出现思想上的松懈与倦怠, 这样就会导致其在施工作业中精力不集中, 因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提高。同时影响石油开采的诸多因素也多具有变化性, 因此单纯依靠自动化开采设备进行作业是不现实的, 因此需要人工作业的存在, 这样人工作业时就需要承担发生事故的风险, 因而人为化因素是造成石油开采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石油开采装备存在问题
石油开采机械装备在石油开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开采进程对各个装备进行调控、拆分、维修、操作等。在任何一个环节中机械设备如果出现异常, 就会引发重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伤亡, 因此作为开场设备也是造成石油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检修、维护、保养, 在使用时按照规定的使用程序使用, 遵守使用规定。
2.3 石油安全事故受自然条件影响
石油开采为户外作业, 因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恶劣的自然条件、天气条件、以及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都会为石油开采增加难度, 诱发石油开采安全事故, 如恶劣的天气条件如暴雨、冰雹、洪水、霜冻等。
2.4 石油开采存在管理不善问题
石油开采事业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与管理体系来对其作业进行规范, 如此才会保障石油开采能够秩序化、科学化进行, 才会降低事故发生率。但是现实情况是, 我国石油开采事业存在严重的管理不善问题, 相关责任落实不清, 制度执行不严格, 组织纪律涣散,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 这些不健全和危险因素都是导致石油安全事故爆发的重要原因。
3 事故安全防范措施的分析
根据对在开采石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以及出现事故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检验, 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事故, 主要是包括人员管理以及预防措施在内的安全事故保障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因此,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杜绝石油开采过程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
3.1 对工作人员加大安全培训的力度
有别于过去传统的石油施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为提高安全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工作要依据具体的培训对象, 培训时间的长短, 以及近期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类型下大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需要不要流于形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 强化员工在施工中的操作流程, 避免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以及玩忽职守的现象, 从安全意识培养和强化角度出发, 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出现的几率和可能性。
3.2 制定和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要根据实际的石油开采工作来制定和改进。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能切实有效的产生作用的同时, 要尽可能简化操作规程中的复杂程序, 保证每个程序都落到实处, 并且加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加强对制度实施的监督和检查, 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改进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切实实施。
3.3 加强日常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工作
受石油开采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表现为在基本的施工操作规程基础上对施工进行安全监督与检查。主要监督工人的工作状况, 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状况。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 安全设施受否齐备以及工人的违规行为等, 通过加强日常的安全监督与检查工作, 促进规范化操作的执行, 促使石油开采工作中的安全状况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4 结语
保障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是保障我国石油开采向科学化、秩序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常见事故进行专项分析, 并积极探求相关方面的解决措施, 对我国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 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明明.石油企业开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9) [1]侯明明.石油企业开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9)
[2]许兰娟, 苏赫, 石油开采过程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J].安全.2011, 32 (6) [2]许兰娟, 苏赫, 石油开采过程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J].安全.2011, 32 (6)
[3]陈铭奇.预防和解除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的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35 (1) [3]陈铭奇.预防和解除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的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35 (1)
3.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建议 篇三
笔者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几个急迫性问题及相应的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1.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城市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规划屡次被突破,这就造成原来的排水规划难以满足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排水要求。这使得城市排水系统的结构和规模,都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规模和大规模的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无计划的、不定期的对排水系统的修改,使得径流系数增大,在相同降雨量的情况下,使洪峰较早出现,洪峰流量也急剧增加。在之前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由于按照当时的条件设计,相对现在来说其安全系数较低,当遇到较大的降雨量时,其流量可能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造成城市内涝。
1.2目前城市污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新建城市或城区基本上采用雨污分流制,但老城市或老城区大多仍然是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许多合流污水是直接排放到水体。而将旧合流制改为分流制,受现状条件限制大,许多老城区建成年代较长,地下管线基本成型,地面建筑拥挤,路面狭窄,旧合流制改分流制难度较大。合流污水的一大特点是旱季和雨季的水质、水量变化大,雨季污水BOD浓度低,不利于生化处理。
2.产生问题的原因
2.1排水设施的配套组件不齐全局部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完善
在很多城市的部分道路由于下雨而经常产生污水不能及时排放的情况使得污水就近排入雨水管道或城市水系造成了城市水体污染。即使有的地区实行了雨污水的分流方法但是由于需要配套的设施没有上全,使得雨污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混流的现象,现有的分流管道变成了污水的河流管道从而使污水进入了城市的生活用水体系对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了污染。在某些城市的老城区地段没有相应的污水排泄管网或者污水管网的分布不均匀,都造成了部分地区的污水淤积,给老城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2部分地区设施老化严重不能承载现有的排水情况
我国一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的时间较长,由于城市的发展过快,现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日常生产的要求,特别是需要快速集中排水的情况以及暴雨天气情况下的排水,都会出现关于排水的问题。这些情况凸显了现有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条件下的排水要求,同时由于管线等设备的老化,一些设施经常会出现损坏等情况,这些情况不及时维修会给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不便而维修这些老设备的成本往往比维修新设备的成本高出许多。
3.存在解决问题的建议
面对城市排水系统出现的众多的问题,应从多方面全方位的采取对策进行处理。
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方案,逐步发展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的建设速度。首先应该看到,污水雨水合流制度排水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破坏环境,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逐步对旧城区的雨水污水合流制度体系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但是一次性的全面改造又存在很大的阻力,必须采取分步行进的方法。第一步,对原有的污水雨水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校核,单一化成为单独的雨水管道或者污水管道投入使用,新建污水管道或者雨水管道,配合形成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系统。第二步,通过截流的方法将合流制的排水管道分离出污水截流或者雨水截流,使其进入新建的管道体系之中。其次是看到现行的法律法规未能就污染问题进行严格的企业惩处,必须制定相关工业污水的排放法规,明确规定相关单位不得将工业污水在没有经过良好的处理之前就直接排放到自然河道之中。尤其是对于医院的废水和化工企业等单位的污水,由于其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必须规定其做好进一步的消毒除害处理才能排放。再有就是规划设计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投入到污水处理项目之中,所新建的处理厂要配套建设污水管道网络系统,方便提升污水处理的能力。
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计划中,首先对现有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改造,除了内涝地区的区域排水系统之外,对下游的连带区域进行重点改造,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于雨水和污水工程的用地保护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构筑物规划设计按照规范完善,在规划红线保护下完成市政公用设施设计。部分因受挤压而淤积较为严重的渠道结合实地的道路扩建和专项治理改造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必须协调好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处理关系,从而保证排水工程系统的建设在完成设计后的顺利实施。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对市政道路工程对于地下构筑物设置的情况以及区域地下管网的建设总规划,确保排水工程规划同今后的相关线路项目及自身的新建排水项目不发生冲突。排水系统规划必须从下游到上游进行顺序设计考虑,保证规划思路的落实能够更加完全,相关设计部门应综合考虑设置顺序问题。
4.结束语
4.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四
一、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普法依法治理虽然开展了二十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整体来看,这项工作开展还不很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纵向看,这项工作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情况上边比下边好,城镇比农村好。二是从横向看,不同的部门、行业、单位之间,这项工作开展也不平衡。有的部门或单位,由于领导重视,思想认识到位,经费有保障,人员素质高,因而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有的部门、行业或单位,由于领导不重视,加之受到经费等因素制约,这项工作相对滞后,差距还很大。三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和企业,这项工作还属于薄弱环节存在死角死面,成为普法的盲区。
2、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在一些乡镇和少数单位,重普法轻依法治理,学用脱节,对法制宣传教育比较重视,但对依法治理工作不够重视,抓的不实不硬,有走过程、搞形式、应付差事现象,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纯碎当做为普法,忽略了依法治理,学用结合不够,普法效果不好,引发各种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等现象还时常发生;二是少数行政执法部门不能严格依法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导致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损害了政府形象;三是一些司法部门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依法独立办案,不能严格公正司法,有案不立,有警不出,有事不管,工作拖拉,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及时保护,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特别是一些司法部门和人员特权思想严重,随意曲解亵渎法律,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刑讯逼供,权钱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冤假错案和司法腐败,造成群众信访不信法,越级上访,无理缠访、闹访等非正常信访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困扰了各级党委、政府。
3、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紧缺,不能满足形势需要。经费是从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前提基础和物质保障,虽然各地对普法经费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执行时因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制约,往往给打了折扣,经费的预算和拨付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导致业务开展受到影响,普法档案资料不全,宣传工具落后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4、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人员编制少,职级待遇低,法律素质不高。普法依法治理机构一般都设在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内部,与司法行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二块牌子,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在县乡一级,司法行政部门除了负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外,还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市场监管、法律援助等职能,一个县级司法局编制二十来个人,主抓普法工作的仅一、二个人,还要配合县上搞中心工作,工作量大事多,任务艰巨繁重,而且单位人员呈现老龄化,多年未进新人,人员法律素质不高,难以指导,开展业务。尤其是乡镇司法所人员编制更少,绝大多数一人一所,工作更加繁忙紧张,且职务低、待遇少,少数基层工作经验和能力强的人还被其他部门挖走,绝大多数留下来的人员终生与副科无缘,工作条件差,与同级公、检、法等政法部门无法相比,与所担负的工作职责相距甚远,与形势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少数人尤其是基层一些领导干部,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思想不重视,认为普法是虚事情,软工作,可有可无,因而,重视支持不够,工作时搞形式,走过程,应付差事,致使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由于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社会,受封建专治独裁观念的侵蚀危害,少数职能部门和领导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妄自尊大,唯我独尊,普法时将法律挂在嘴边,执法时将法律抛在脑后,一切依个人意愿办事,致使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脱节,学用不能结合。三是由于受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短缺。
三、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机构建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不平衡,主要是表现在地方和基层,即乡、村两级工作处于薄弱环节。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就必须切实加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机构建设。一是增加基层人员编制,提高相应职级待遇。要加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队伍建设,想法设法增加县乡普法机构人员编制,补充工作人员,适当提高职级待遇,吸引和留住更多奋战在一线的司法行政干警,改变县级司法局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基层司法所一人一所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的局面,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基层普法机构人员培训,提高法律素质。要把人员业务培训纳入计划,通过轮训等形式,定期对基层普法机构人员进行法律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从事业务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增加普法依法治理经费和装备配置。在保障普法经费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普法经费投入,改善基层普法机构办公条件,加强装备配置,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民主法治进程,促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公务员、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执法状况。因此,“六五”普法在继续加强全体公民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公务员、全体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作为重点普法对象,通过普法学习教育,着重培养法治思想,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权威,提升法律素质,切实增强他们的学法用法自觉性和依法办事能力,从而促进和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学法用法,营造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3、进一步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治理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司法和行政执法方面,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普法依法治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损害了法律应有的权威。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普治并举,促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普法是依法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理是普法的关键和保障,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不同方面,要齐举并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当前要切实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重普法轻依法治理的不良倾向,把依法治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建立健全严格执法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执法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依法办事制度,使此项制度与各级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选拔、任用、晋升、考核、考评等挂钩,促使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部门公正司法,消除地方保护和权力干预,从而带动所有企事业单位,各个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自觉遵法守法和依法办事;二是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这项制度早就建立,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必须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真正使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人受到应有的查处,彻底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三要大力加强执法监督、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把党的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使违法犯罪无藏身之处,使依法治理切实落到实处。
5.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篇五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近一段时期,我省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治理,创造洁净蓝天,取得初步成效。“十三五”时期,我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努力破解环保难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大气和水污染形势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力推进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通过持续努力,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河南2015年PM10累计浓度为170微克/立方米,PM10和PM2.5分别距离目标相差55微克/立方米和1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46.8%(85天),照此推算,距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190天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地表水距离全年达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上半年,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8.7%,同时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耕地污染不容忽视。我省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镉、钒、铅等重金属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较高。全省除濮阳外,各市调查点均有污染物超标现象。
意识有待增强,制度有待完善
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主观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认识不深入、不全面,仍然坚持粗放式发展的固化思维,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在治污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发展方式粗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但在传统粗放发展的惯性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日常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忽视了新兴产业的引导培育,导致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产业发展滞后。
城镇化资源能源集约化水平低。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城镇化是靠大拆大建和挤占大量土地资源强力推进的,整体设计忽视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合理搭配问题,造成道路拥堵、城市内涝、环境质量堪忧等城市病,推高了通勤成本、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
相关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不完善。我省环境污染治理的有关立法大多是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立法几乎空白,而且新法新规出台耗时太长。地方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形中恶化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我省环境保护处于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转折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攻坚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
充分认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破解环保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污染治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子孙后代发展命运的民生工程。因此,必须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自觉性,把绿色化的要求和标准全面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之中,强化经济发展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联动协同效应。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建立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为此,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需求导向和供给侧改革力度,鼓励企业改进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持续降低工业增加值的单位能耗,减少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促进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产业融合对接。打造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行“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大对各地市和直管县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的落实督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制订河南省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城市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利废型、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地级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柴电混合、气电混合等节能环保汽车的公交比例,提高公交覆盖率与分担率,发展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新能源交通等运输装备。加强雨洪资源的收集利用,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
6.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六
乡镇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一级基层政权,乡镇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是党的形象在农民群众中的重要体现者,也是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者。乡镇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及党的事业的发展。因此,扎实抓
好乡镇干部的作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镇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乡镇干部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付出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也有少部分乡镇干部,甚至是乡镇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消沉,甚至个别还有违法乱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状态不佳。取消农业税后,部分乡镇干部认为不用收税了,工作轻松了,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工作停留在应付层面,对群众急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没有积极应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推诿拖拉。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寻求对策,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
物、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服务意识不浓。一些乡镇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对“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抱怨乡村干部的工作太杂,责任过多,压力过大。个别干部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漠然视之,推诿扯皮,久拖不
决,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群众
越级上访或过激行为。
三是工作不够细致。有的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下村蹲不住,到村工作转一圈,当“邮递员”、传话筒,开开会,安排安排,部署部署,就认为把工作落实了。有的干部所联系的村,经常“遥控”指挥,群众长期见不到人影。有的乡镇干部群众观念淡漠,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指导工作指手划脚、指责训斥,“通不通,三分钟”,没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高高在上,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乡镇干部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采取推诿、哄骗的方式打发群众,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麻木不仁,影响了党和
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四是对人民群众不亲。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有些乡镇干部
态度极不端正,对下访谈心为群众办实事存在怕苦怕累思想,嫌农村条件差,环境苦,不能和农村群众打成一片,很难沉下来倾听农民呼声,为群众办实事。有些乡镇干部放松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管不住小节,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处处讲关系、讲私谊、讲实惠。个别干部甚至把下基层到农村下访谈心也当作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个人实惠的手段,身体下乡了心却没有下去,不能向群众学习,不能真心为民办事,所做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做做样子,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见表面行
动而实效不大。
二、乡镇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乡镇干部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处在基层一线,乡镇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面广,任务重,各级各部门下达的任务细致而要求高,乡镇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干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解不完的疙瘩,受不完的气,看不到今后的前景,从而造成精神状态不佳。同时,有些乡镇领导干部认为:我们的工作只有义务,没有职权。如交通问题、国土问题等,他们只有摸底、汇报的义务,没有执法的权力,而一旦暴露问题追究的又是乡镇干部的责任,因此,造成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力不从心,“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心态。
2、乡镇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个别乡镇干部宗旨观念淡薄,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做表面文章多,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少,把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抛之脑后,不以“公仆”
自律,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对工作敷衍了事,却追求奢侈享受。
3、乡镇工作体制不顺。一是乡镇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需
求。当前农民最盼望乡镇干部能跑项目争资金,能带领群众搞活市场经济,能精通实用技术服务群众。而落实项目,乡镇政府自身没有资金,只能到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部门又往往门难进,脸难看,落实资金难到位。二是工作指标过高。一些部门指导农村基层工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思路、旧办法,给乡镇下指标,压任务,逐年加码,层层签订责任状,而村干部不拿工资,不买账,一切推到乡镇干部身上;三是在提拔使用上,如果
一定程度受到冷落,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受挫。
三、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
转变乡镇职能,改进乡镇干部作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把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合理流动、教育管理作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
策。
1、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要加强乡镇干部为农民服务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积极主动为民服务,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
2、在强化培训上下功夫。增强服务功能,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强化乡镇干部培训。根据现阶段农村工作需要和干部自身需求,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收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开展乡镇干部技能转型培训。围绕农村政策,先进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重要形式。切实增强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才少,就培训什么人才”。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服务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3、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干部管理上,要建立约束机制,实现用制度“约束人、鞭策人、鼓舞人、激励人”,要积极营造一股好学之风、正气之风、团结之风、为民之风。要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干部住宿考核制度、轮流值
班制度、工作去向告示制度,制定奖惩激励措施,把干部住勤情
况与干部的经济报酬挂钩,认真抓好落实。
4、在关心和爱抚基层干部上下功夫。要正确对待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在当今主客观情况都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工作任务是比较繁重,压力、阻力和困难较大。对于乡镇干部在农村工作的艰难程度和辛苦程度,各级各部门要给予理解和同情。对乡镇干部所做出的工作成绩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既要严格要求,同时要给予指导和
正确引导。
7.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七
一、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宏观环境变化的判断不准
对企业来说, 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 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 减少了利润, 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 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 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 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 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 反应滞后, 措施不力,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在我国,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 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 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 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尤其是集团公司制的企业。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 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显然, 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 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宏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 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企业应收账款缺乏控制
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 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三角债在当时一度成为企业的通病。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 盲目赊销, 造成应收账款失控, 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 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 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企业还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 导致企业费用上升, 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 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企业的理财活动与外部经济环境不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 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 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 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其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 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 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 反应滞后, 措施不力, 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 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 盲目投资, 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 筹资综合成本高, 造成负债比重加大, 财务风险增高。
(三) 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 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 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 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 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 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 企业理财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 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 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 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 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 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活动越来越多样化, 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势下,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面对这些不断的变化的财务风险问题, 企业应该不断的调整适时对策, 加强内部控制, 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 适应社会经济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其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与规避[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陈海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4) .
[3]孙爱芬, 沈中霞.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6) .
[4]张玉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4) .
8.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八
一、问题
1.资金安全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
制度建设不规范,制度涵盖内容不完整,有的未建立工作移交制度和对账制度,未制定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未制定资金管理、资金使用分级审批制度和印鉴票据管理、国库与财政专户之间资金调度、财政资金转作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的相关管理制度。此外,无债权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往来款及债权的审批、台账管理、催收清查、责任追究等方面也疏于管理。
2.账户管理方面。
银行账户清理不彻底,按照财政账户清理有关规定,应清理未清理的银行账户多;有的银行账户设置过多,存在多头开户、无审批依据等现象;部分银行账户长期闲置未使用,存在无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账面数不符等现象。
3.资金拨付、内控制度执行方面。
制度执行不到位,未按文件规定执行;资金调拨审批手续不合规或未履行领导审批手续,无资金支付申请、审批、领导签字等手续在专户间随意调拨资金。
4.现金管理方面。
库存现金余额超过规定限额;超出规定结算现金,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学习考察费、会务费、餐费、香烟、酒店餐费;违规使用发票套取现金;借据抵库等。
5.银行存款管理方面。
公款私存;出借银行账户,转款给无业务关系的单位,代收代付工程款;不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存款日记账未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导致未达账项长期存在等。
6.债权及对外投资管理方面。
借款时间长,借款对象倒闭、改制、撤出、款项未清理或处于司法审理阶段,大多无法联系,长期未归还本息,存在损失风险;对外投资数年无收益,或存在亏损;借款及对外投资手续不健全,有的未签订借款协议,有的签订协议未约定还款期和利息,有的无对外投资协议和会议纪要等。
二、原因分析
1.财经法规意识较淡薄,对依法理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法理财的自觉性不强,管理不规范,财政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2.财政改革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部分单位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已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的内容涵盖不全,致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依据。
3.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单位虽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制度要求执行,资金使用申请、审批、复核手续不健全,资金拨付未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给资金安全带来隐患;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人员把关不严,造成财务管理不到位,大额现金支付、套取现金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4.受利益驱动或人情关系影响。一些单位存在部门利益,或因人情关系,造成单位违规账户的撤并不彻底,多头开户,银行存款在各账户间随意划转。
5.各商业银行的不正当竞争为多头开户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揽储或完成任务,违规为预算单位开立账户;还有一些商业银行对预算单位需要撤销和财政部门要求撤销的银行账户,设置种种障碍,不配合办理销户手续,给预算单位工作造成不便,给财政部门管理造成困难。
三、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应围绕资金安全,从工作人员岗位分工责任制、预算管理、资金审批和拨付流程、银行账户审批和管理、印鉴和票据保管使用、会计核算和对账、内部控制和监督检查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细化各项制度,严禁无预算、无审批调动资金;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中的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保障制度执行有力,执行到位。
2.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应加强资金审批拨付管理,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申请、审批、复核等手续,对大额支付款项必须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审批依据,对重要资金支付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确保资金拨付安全、规范、有效;应加强对债权的管理,从债权的审批、台账、催收清查、责任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力量清理、催收,防止国有资金损失。
3.加强监督,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稽核督导作用。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强化财经法律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应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加强账户资金与银行前后台数据的对账,确保资金真实安全,对财务印鉴和票据进行动态核对,检查安全保管和核销制度是否执行到位。
【普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推荐阅读:
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化存在的不足及提升对策10-12
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07-09
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06-25
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4
唐山晚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06-22
查办案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6
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7-30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0
车辆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9
会计报表附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