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一
红旗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教育机制,寓教育于活动、实践之中,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扩展视野、了解认识社会,激发爱国情感、实践爱国行为、完善爱国品格。为此,学校建立了以下实践活动系列制度: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参加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2.学校成立有校长、教导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相应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组织指导与考核,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及劳动实践技能。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思想、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带队教师五落实,积极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纪律教育。
4.教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
5.学校以社会服务活动为抓手,抓好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定期活动并组织落实好各类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6.年级组围绕德育主题,抓好三大活动:重大系列活动、主题教育和重要教育实践活动。
7.各班级在认真组织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组织好本中队的实践活动。
8.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做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组织活动的序列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抓好延伸教育,提高有效性,以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优化。
9.教育学生服从组织领导及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操作规程、细心工作、保证质量、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注重文明行为劳动后要做好劳动场地的整理工作。
2.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课堂活动管理,地理教育,实践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知、理解和应用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 以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能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教师教学中课堂管理是否成功, 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J·布罗菲就曾经给课堂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出色的课堂管理不仅意味着, 教师已经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并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而且意味着, 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整个课堂管理制度, 都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 而不只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说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秩序的管理更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提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活动管理是课堂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 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浓郁的兴趣, 这是课堂活动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首要目的。只是笼统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需要做的是把教育教学目标分解成小的可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实践, 并反思。而教师的这种分解则反映出了教师较高层次的课堂管理能力。
地理课堂活动是同时具备地理课堂特点和课堂活动要求的活动。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点, 地理课堂活动也同样具备。在地理课堂活动的管理上就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要求在课堂活动管理中隐含地理的理念和素养。下面是我对地理课堂活动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制定必要的师生契约是课堂活动管理的基础
制定契约是教师课堂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堂活动管理。现在不管是哪种课堂活动形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学生的自我控制也需要“有法可依”。契约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那么制定师生都认可的课堂活动契约就十分重要。契约首先要规定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任务, 自己在课堂活动团队中担任的分工和要求。当然依照活动形式会灵活改变个人的分工和任务, 所以在制定这个契约细则时不一定要具体到某个人的任务和要求, 主要有个大体的框架就可, 同时也要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活动管理中式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契约中还应该要明确奖惩细则, 学生和教师互相监督, 学生和学生互相监督。
契约的制定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 以双方的共同意愿为基础, 从而最大可能地由学生被动化为学生主动接受并执行。为平时的地理课堂活动创设有效的活动基础。
二、了解学生是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
知己知彼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课堂活动。那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管理好地理课堂活动的首要环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能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事半功倍。当然了解了学生的发展特点之后, 教师对学生才会更宽容和体谅。初中学生对地理其实缺乏系统的认识。地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一门新的学科, 虽然在生活中对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毕竟没有成形的全面认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这是时候就一定要做好心理预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不能太“较真”。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时的主体,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 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多。课堂活动相比于传统的接受式教育, 更大程度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学生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 对于这个主体, 教师应给予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过程永远比探究结果重要。
地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地理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也比较高。有些地理课堂活动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学生有的时候即使有生活体验, 但实践与理论联系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例如季风气候的成因这个探究活动。如果单纯把这个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往往会觉得这个知识点很难突破。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 例如使用密闭空间的热水冰块产生的空气流动实验,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 并以此为切入点, 让学生自主讨论, 探究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的原因。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初期也要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补充, 例如同样暴晒于太阳下的沙和水, 沙升温快, 水升温慢。这样, 学生在实验后的自主探索和之后的讨论活动中, 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中国季风气候的成因了。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则可以让大部分的学生得到结论。那么这个教学活动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地理课堂活动的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是传统的课堂强调了教师的权威。这对学生的发展并不有利。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活动模式明显不能达到要求。让课堂由以教师为主体慢慢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 才是有效办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让学生有主人的自觉, 让学生能热爱课堂, 热爱学习,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必须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重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 用自己信任和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进一步产生创造欲。教师更多的是发挥个人课堂魅力, 让学生能尽可能地自主学习, 而不是强迫学习。那么整个课堂活动就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谈到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 我尝试把让学生来主导课堂, 让学生自己讲, 我在旁边做的仅是给出资料和图表, 学生完全可以带入角色, 让学生自主发挥, 部分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也由其他已经明白的同学们一起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不仅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得到了锻炼, 也让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爱和谐的气氛。一举两得。最后教师只需要点评下就可以了。教师点评时也要注意公正客观。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的公平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教师一旦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 最后导致的也许是整个课堂气氛的颠覆。据有关调查表明, 学生认为公正是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所以不管是课堂活动管理中还是在最后评价时, 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因个人的喜好偏爱丧失了公平和公正, 这会让学生从根上失去对教学活动或者是对教师的信任。从而破坏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四、在生活中寻找地理课堂活动的素材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生活中的现象是事例往往也是学生兴趣所在, 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活动时选择素材和创设情境优先要考虑的是选择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例如在讲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个知识点时, 我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目的地。由于我所在的学校中的学生多为外来人口的子女, 所以我选了学生的家乡, 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和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地让学生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同时我也截取了一些新闻资料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差异。这些新闻资料我只是简单的给出, 这些新闻中体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则由学生自主提取和归纳。通过这些发生在现实世界和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活动中情境中, 同时也使学生感知地理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进一步能产生对地理的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一举数得。
五、地理课堂活动设计时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采用多样的形式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一个初中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一味要求学生在整40分钟都认真听教师, 或者跟着教师的节奏, 那也是不现实的。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 教学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松弛有度。当然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考虑周全。活动设计的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例如, 直面现实, 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 讨论等, 多种形式可以交替出现, 同时也可以有效使用音效和背景音乐, 让学生能尽可能关注课堂活动本身。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适当放手, 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众多的人口形成的影响时我就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一些小的音效,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之后又让学生自己体会众多的人口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带入角色, 列举在生活中出现的实例, 让学生理解人口多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了小的辩论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中找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进一步理解人口众多带来的影响。通过整个课堂活动之后, 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我最后做个简单的总结和评价。而评价时,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公正还需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我认为契约的制定是地理课堂活动展开的基础, 了解学生是整个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这里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以宽容和鼓励的心态对待学生, 在地理课堂活动素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以学生的兴趣点作为考虑的第一要素, 同时也要尽量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事例作为切入点。在课堂活动设计与实践中采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相结合, 同时在课堂中创设和谐的气氛是整个地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J].青海教育, 2004, (7-8)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J].青海教育, 2004, (7-8) .
[2]赵燕玲.积极探索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J].德宏教育学院报, 2001, (02) .[2]赵燕玲.积极探索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J].德宏教育学院报, 2001, (02) .
[3]孟庆宏.浅谈课堂教学管理[J].考试教研, 2010, (07) .[3]孟庆宏.浅谈课堂教学管理[J].考试教研, 2010, (07) .
[4]孙玉波.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3) .[4]孙玉波.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3) .
3.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5S活动提升管理水平
1 活动模式
1.1 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经理、副经理为组长的活动推行小组,对小组人员选择原则是以岗位为参照,对倒管理,相同岗位的人员吸纳进来,防止出现倒班后空缺,以保持活动的连续性;采取开放式管理组织,除组长、副组长及几个“常设组员”,还预留有非常设组员,“非常设组员”为那些有责任心、有管理能力的职工留有空缺,也为职工实现个人目标提供了机会。
1.2 分工明确 把每个成员的工作都分成主、次两部分,自己抓主要工作,其他人的主要工作是自己的次要工作,主、次只有紧迫感的不同,没有重要次要的分别,真正体现协调、和谐的良好运作,有效避免“忙的人忙不转,闲的人闲添乱”的不良状况出现。
1.3 建章立制 结合平台的实际情况,分析平台的优点和缺点,制订了详细的《5S活动推行手册》,主要论述了5S的由来、定义、推行目的和作业、可能带来的益处、推行5S活动的要领等。它的制订,确定了推行5S活动的目标,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1.4 制定计划 把5S活动的推行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发起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组织考核阶段、深化提升阶段。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确定每一个阶段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方法及资料记录。这样的5S活动实施方案,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1.5 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了《胜利八号平台5S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奖惩制度对平台“5S”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合格问题做出归纳,提出了奖励和惩罚办法,经平台研究确认后,从制度上为“5S”活动的推行提供了约束机制。
2 运行方式
2.1 宣传发动 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传递“5S”活动的精神,宣传它的意义。平台通过小组成员下到班组做动员,做讲解,做细致的工作。平台推进培训工作,通过多媒体、黑板报展示,把平台局部的“5S”活动前后的情况做出比较,当钻台职工在就餐时,看到多媒体上播放的钻台“5S”活动前后的照片时,都反应说,“真没注意啊,前后反差这么大!过去还以为钻台搞得不错,现在看来是更合理了。”这种直接的对比效果,更增加了职工对“5S”活动的认识,为在其它区域推行”5S”活动做出了榜样。
2.2 以点带面 为了保持活动的持续性,平台制订了《5S活动现场规范》,规范中详细的标识了现场的每一个项点,并对每一个项点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项点要详细到大的物资电机的摆放方式,小的物资牙刷的摆放方式,通过这种详细的阐述,使现场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了当地执行,减少人为的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仅钻台值班房,平台就设计了25个项点,每一个项点都有专人负责,随时都在值班干部的检查监督范围内。生活区管理在过去都是靠值班干部检查,现在有了《规范》后,职工起床后直接就可以按照标准,把各自的物品收拾好,过去是为了方便,自己的东西自己放,都用一个脸盆收起来,现在,统一样式的牙缸摆成一条线,统一样式的牙刷,摆放的方向一致,毛巾叠放的整整齐齐,也能摆成一条线了,屋里整齐了,空气清新了,人进来感动舒适,心情也敞亮,休息质量有了提高,对工作和安全都有促进作用。在“5S”的整理过程中,通过“要”与“不要”的判别,发现机房张贴的设备操作保养规程,有的不适合现场实际,平台抓紧检查了其它岗位,并重新订制了一批设备操作保养规程,保证了设备操作保养的科学性,提高了设备运行质量。根据推行计划,在对平台重点部位开展5S活动后,各分管岗位学习、借鉴,对自己岗位的分管部分进行自我管理,5S活动在平台开展了起来。
2.3 培训考核 平台根据“5S”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再培训、再学习,将《推行手册》、《管理规范》不停地给职工灌输,职工熟练掌握了5S活动方法。在平台基本执行了5S活动后,对现场进行反复的检查,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修订现场标准,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同时,根据“5S”活动考核机制,每10天进行一次验收,并对验收结果进行考核评比,按照考核奖惩制度予以执行;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值班干部负责按照规范对现场进行管理,对不合格项提出警告,要求其改正,“5S”小组成员也都有义务进行监督和监察。
3 实践效果
通过”5S”活动的推行,使平台达到了更高的安全生产境界,具体表现为高质量、低成本、技术水平高、生产弹性大等特点,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易于使职工工作时保持一个好的工作状态,让每一位到平台来的人都感到心情舒畅。职工普遍感觉成就感明显,有积极的工作欲望,带来了更高的工作热情。人人都变成有修养的职工,有尊严和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并带动改善意识,增加了平台团队的活力。
作者简介:
赵希江,男,1964年10月出生,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胜利石油学校钻井专业,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4.社会实践及外出活动安全制度 篇四
及外出活动安全制度
为了保证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和外出活动时的安全,经学校“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订本制度:
1、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外出活动时,必须有领队教师组织,并经学校“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组织外出。
2、组织学生外出时如需乘坐车辆,必须乘坐手续齐全的客运车辆,禁止乘坐“三无”车辆。
3、组织学生外出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严禁横穿公路或在公路、铁路上嬉戏打闹。
4、组织学生外出时禁止下河塘、水库以及危险河段游泳。
5、组织学生外出时要遵循行进队伍前有教师开路,中有教师组织、后有教师断后的原则,确保行进队伍的安全。
6、组织学生外出时严禁损坏村民的庄稼以及公共财物。
7、如在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情况,组织者要及时报告学校“平安校园”领导小组,并组织外出的教师和学生班干部控制好事态的发展。
8、结束外出活动时,负责组织外出的教师要在返回后的第一时间内报“平安校园”领导小组外出活动的情况。
5.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五
1.进入本室要保持安静。
2.听从教师教导管理,共同维持教学秩序。
3.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用完各种工具,要及时清理并放回原位。
4.爱护室内各种用具和设施,损坏本室公物者照价赔偿。
5.室内工具不得私自带出室外。
6.认真做好器材的保养、维修、报损工作,不随便借出综合实践活动室的器材。
7.认真做好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8.认真探索教学新路,力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色。
6.劳动实践活动制度 篇六
为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提高劳动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特做如下规定:
一、劳动课教师要努力学习劳动实践技术,提高自身的劳动技术水平,对劳动教材安排的劳动技术实践项目要首先做到勤学苦练,以达到技术熟练,操作自如。精通每个劳动实践项目的技术要领,为课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任课教师要每周拿出2小时用于劳动技术学习。
二、加强劳动技术教学。教材中的劳动技术项目要认真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劳动课要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课堂劳动技术训练的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劳动实践训练,使教材规定的技术掌握率达95%以上。
三、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各班要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要紧密配合教材内容,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四、要加强劳技工具的使用和管理。要合理调配劳动工具,努力提高使用率,要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劳技工具的各种设施,延长劳技工具的使用寿命。
五、加强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方面的劳动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六、加强社会劳动实践。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社会义务劳动或生产劳动,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7.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七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 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 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 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 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 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 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 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 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 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 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 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 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 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 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 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 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 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路径分析
(一)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必须明确地方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加以开发、挖掘、利用, 以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目标与理念, 并加以组织和开展。地方优势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也有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确保各项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开展中, 必须注重如下内容:一方面, 注重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的优势价值, 深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另一方面, 结合群众生活需求, 实现多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渗透,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综合水平。 此外, 还应对活动理念、目标加以确定, 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 借助于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载体, 充分彰显群众的先进理念与科学的价值观, 继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为此, 在对活动加以策划过程中, 必须先做好文化调研工作, 掌握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并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对群众文化活动目标、理念、形式、内容等分别加以确定, 这样才能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 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若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将会极大地制约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影剧院、电子阅览室等, 确保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 确保纪念馆的资料丰富而详实等。另一方面, 完善文化场所活动设施, 通过购买或维修文化活动设备等方式进行补充,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文化活动。还应加强文化互动设备及场所的管理, 促进基层文化基础共享化发展, 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推动基层文化网络化发展, 打造信息化平台, 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满足基层文化基本需求。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传播与共享优秀群众文化。
(三) 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 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自然就搞好了。因而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漠不关心, 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颇受掣肘。因此, 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应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并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度, 切实扭转工作方向。同时, 应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 以便约束基层干部行为, 并注重加强群众舆论监督, 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 就基层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情况进行报道, 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的行为。不仅如此, 还应委派专职管理人员, 进来选择有活力、热情洋溢、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 以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以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四)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
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多较为单一、简单, 如歌舞表演、戏曲、 棋牌比赛等等, 这些也是老年人热爱的形式与内容。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刻不容缓。一方面, 要求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 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民间文化, 要将文化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充分挖掘出来, 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应保护好民间文化艺术, 开发极具传统民族及地域特色的工艺文化项目, 如剪纸、编织等, 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 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民间工艺表演”。此外, 还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并加以积极宣传, 实现该品牌的市场化。成立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 鼓励有特色文化特长的群众活跃在基层, 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个新的舞台。还应借助于网络、电视等媒体, 积极展现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 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人生诉求, 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陶冶自我情操, 提升自我文化品味, 逐步拓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顺着文化发展方向前进, 积极创新并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 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服务理念引入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实现文化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旭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西群众文化活动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01) :52-54.
8.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学区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包;教辅中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6-0051-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领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不乏学校层面的积极探索,教师层面的大胆实践,但在学校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统筹和协调功能,深入整合本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等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
垂杨柳学区负责16所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区一直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九五”期间,学区就对研究性学习、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题进行了探索。“十五”期间,学区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学区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可以概括成“四个一”。
强化一个组织——成立学区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考虑、整体安排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和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教育教学干部、骨干教师、专家顾问组成,学区管委会主任亲任组长,下设几个攻关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制订工作方案、研发资源包、筹建教辅中心、分层培训教师、完善制度建设、研制评价方法等任务。
研发一个课程资源包——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菜单式课程框架,形成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为各校自主选择课程、逐步推进课程建设创造条件。
创建一个区域教育辅助中心——以教辅中心为实施平台,整合和深度开发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从自主选择到生发,进而整合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建设一支队伍——组建专兼职相结合、人员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学区课程研发和学校课程开设的需求。
二、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研发资源包,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在于缺少课程资源,我们从本地区校情实际出发,集中区域优势力量,从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学区资源建设目标三个层次思考,进行了资源包建设。
1、资源包的内容
学区通过对校内、校外各种资源的持续的研发,最大限度地形成了可供小学一至六年级(以三至六年级为主体)学生使用的有特色、稳定的资源群。资源包在2005年作为“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初步形成,2006年开始在试点校运行,2007年开始在全学区推广。现有课程框架体系包含4大“主菜单”,下有若干“子菜单”,共63项活动内容。4大主菜单如下;
(1)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区将自然、科学、劳动等多学科教师研究完成的“做中学”和“三科合一”课题成果,如探索运动的奥秘、我的朋友机器人、木头中的学问、数码与信息等一批成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转化成研究性学习课程,构成资源包的基础,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2)德育活动课程。学区整合区域内的首都图书馆、潘家园旧货市场、禁毒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对照《中小学德育纲要》,开发了国防教育与实践、禁毒从我做起、水的故事、走进图书馆等具体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
(3)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学区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教育资源,研发了生活中的规则、购物的学问、走进奥林匹克、影视欣赏等学科拓展课程,为学生形成与拓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新的空间。
(4)特色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学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已成规模,深受学生欢迎。经过通盘考虑和认真筛选,学区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特色、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将“走进收藏品味文化”、“纸模型服装设计”、“自护自救保安全”等优秀校本课程选进资源包。
2、学校对资源包的使用
对资源包的4大类课程,我们积极引导学校“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硬件和师资条件、学生年级特点和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自主地从资源包中选择学生喜欢的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有些课程选定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借助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整合制订学校课程计划。
(二)首创学区教育辅助中心,打造课程实施的有效平台
随着课程的延伸,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2006年初,我们开始按照资源包课程实施的需要,利用学区校舍改造的机会,专门腾出一所位于学区中心位置的学校,集中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施与设备。2007年,朝阳区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个左右的地区教育辅助中心(以下简称教辅中心)。学区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在教委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全面启动了朝阳区第一所教辅中心的建设。2007年9月,教辅中心正式向学区16所学校开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又一有力的支撑途径。
1、整体统筹学区资源
(1)统筹设备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调整了设施设备的投入方向。变原来逐校投入为集中投入。虽然单项投入大一些,但总体投入小、资源利用率高、集约化程度高。
(2)统筹教师资源。依靠教辅中心的组织功能,学区推出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让更多学校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帮助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尽快带出了队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3)统筹社会资源。教辅中心建成后,学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再开发,有效地融通了校内外资源,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力量分散问题得以解决。
2、引领学区课程研究与实施活动
学区在不断研究中赋予教辅中心“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即地区学生的活动中心、地区教育的资源中心、地区教育的研究中心、地区教育的交流中心。
学区依托教辅中心聘请专家指导、总结、继承、推广已有课题研究的成果,引领校长、教学干部、骨干教师通过多层次的研发活动,解决学区现存的资源相对贫乏、师资相对短缺、校际间发展相对不均衡、课程的科学管理与评估水平有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与推广有待深入等问题,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3、为学校与师生的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
(1)服务学校。学区把教辅中心的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社会资源相比,更贴近学校实际,所以各学校主动利用教辅中心的资源优势,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到位。
(2)服务教师。教辅中心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活动文本转化成课例,进行课程再开发,方便不同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服务学生。各校根据课程计划,向教辅中心提出资源需求,教辅中心统一安排学生到教辅中心来学习。学区还为教辅中心购置了运输设备,为各校提供资源下校服务,解决了路途较远的学校不方便来中心学习的实际困难,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参与活动体验。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团队
1、组织有效的培训
学区整合地区培训资源,由学区统一制订培训方案,聘请课程设计专家、市区教研专家、优秀同行,分层次对校长、教学干部、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全体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认识。
2、开展有效的教研
学区选派骨干教师任学区综合实践教研大组组长,开展区域校本教研。我们要求各校必须选定并保证有一名教师参与教研大组的活动,再回到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者和实践者。在此基础上,学区还选拔各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资源包的研发任务,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3、搭建有效的平台
学区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科实践活动的课例征集和主题活动设计大赛,每学年开展一次“杨柳杯”课堂大赛等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所有教师都可以自愿申报,自主参与。
4、建立有效的制度
学区先后出台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包括:教师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课程研发奖励制度,课程研发、审批、选用制度,课程实施监控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引导教师向专、兼职指导教师方向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我们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通过一卡(家校联系卡)、一册(学生成长册)、一展台(成果小展台),学时制、考核制、竞赛制等多元性过程评价,将评价的激励作用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时制,适用于选择系统学习某项课程的学生,在完成若干学时的前提下,为其颁发课程结业证。考核制,适用于DV制作等学习内容,采取设置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的发给单项学习结业证。竞赛制,适用于模型制作等学习项目,学区每学期或每年组织一次竞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等级证书,视同单项学习结业证。
三、学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实效
依托学区管理优势,学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学区三至六年级300余班级有效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300余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有近百人次教师获国家、市、区级奖;有近3万余人次的学生参加活动,有近千名学生获国家、市、区级奖。
仅以南磨房中心小学的问卷调查为例,100%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支持“学生到教辅中心参加学习”,92%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9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到教辅中心上课”。家长普遍反映,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学生更爱动脑、动手了。
反思几年来的实践,学区在取得大量实践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学区的思考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提升、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专业师资培养还需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还需要丰富等等。发挥区域教育管理的引领和服务职能,完善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人物小传
钟亚利
9.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九
管理学院团委
管理学院2014年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以及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丰富和充实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和组织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自觉树立成人成才意识,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出新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我院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大力宣传并组织了暑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前期动员和策划工作。学院领导也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成立了以张淑华院长为组长,党委书记索柏民、李永年书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和部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总体工作,由学院团委具体落实本学期社会实践工作。经过精心的动员和策划,我院初拟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国家时政热点、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开展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了解社
会、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服务能力,紧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担负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二、活动主题
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以“依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以学院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了解及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通过社会服务、走访、宣讲等方式,鼓励当代大学生走入社会,走入群众,走入生活,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围绕我校大学生走进社会活动,通过公益服务、百姓微课堂等活动形式,促进广大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活动提高实践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2.开展以“新兴经济开发区或大型企业发展成果调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围绕“三大战略”构筑起的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结合国家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在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通过走访和调查以新兴企业的经济重点为中心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支持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的建设。
3.开展以“实践专业技能、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以院专业知识技能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课堂知识的补充。根据近几年的就业,创业形式,围绕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要
求,了解省、市各级政府的自主创业扶助政策、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围绕“大创项目”建设、“挑战杯”相关赛事项目建设、大学生科研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团队参与筹备各类专业赛事,根据专业优势和特色组织学生开展调研各级各类专业赛事的相关信息及推进项目建设的社会调研活动。帮助我院学生在实践中找准方向,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类实践项目。
4.开展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 依托校“民心联盟”的活动项目,充分我院专业优势以及结合国家致力于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开展走向农村及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相关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义务支教,服务乡村、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回馈社会。
5.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我国全面治理“十面霾伏”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加强生态环保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与义务,开展环保理念倡导或环保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融入城市环境治理的队伍中,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方式
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我院“从学生生源地广,参与学生多”的实情出发,以考察走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践、自主创业、见习就业为主要形式,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相信同学们会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
以上是我院的初拟计划,可能会有许多的不可预见性的问
题,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我院的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活动作了“战略”上的部署,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并且我们院由以老师带队、学生干部负责的联系网,有问题可以及时和老师、学生干部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相信我院这次的活动将取得良好的收效!望校团委领导和老师给予重视与支持!
管理学院团委
10.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篇十
(试行稿)
一、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遵循“个体自主开发与团体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对固定。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指派一名教师为该班指导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学生全班外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另行再安排一位教师协同组织管理。
4、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稿)3~6年级每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弹性课时制(每班每周3课时)。负责活动的每一位指导教师按学校现行规定上课,每周两课时。
5、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研制度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的课题。项目研究组双周召开一次指导教师会议。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实行每月研究制度。每个月由1-2个项目研究组承担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推选1-2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并进行评课和阶段汇报。
3、定期举行沙龙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由教科室负责,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4、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题研究,研究中不仅要提供详实可行的案例,还要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三、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制度
1、开学初,各组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科室要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意向活动,成立项目研究组,各组研究计划要发布在校园网,经审核后开展活动。建议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定期检查组内教师研究情况。各项目组组长要定期检查教师的研究再设计和反思,学生资料包建设情况等等。
3、建立推门听课制。分管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随时听推门课,了解各组的研究动态,相关情况要予以公布。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研究活动,完成一定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反思。
5、加强校园网的学习、交流作用。教科室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传校园网。教科室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6、积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研究过程中教科室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资料包、优秀案例、优秀项目研究组等评选。在适当的时机,将推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制度
1、课内课外教师开展活动的工作量较大,对于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要体现课后的调整,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资料包的完成有特色。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要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4、学期结束在家长、学生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90%。
六、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2、实行外出申报制度。指导教师至少要提前三——五天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由教科室负责上呈校行政,由校行政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
3、外出活动精心规划
(1)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2)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3)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
4、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另:学生如有活动需要外出,参照外出条例执行。
附:
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条件
1、认真执行教学常规,能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年段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有计划展开研究,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份详实的研究案例。能完成教研组下达的各项工作,有一定质量。
3、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4、班级中各组学生资料包能呈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学习资料包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
5、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承担一次校级观摩活动或在教研
组作一次专题发言,效果良好。
6、一学期内有一篇相关论文或案例获区级以上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包括发表在《觅渡校刊》上)或在校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要求真实有效。
7、优秀指导教师由组内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参与评选的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支撑材料。
8、对优秀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资料包评比要求
总体要求: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A4或16K纸为主。
6、尽量以班级中的各研究小组为对象设置资料包,并作为参评对象。
7、资料包中有特色材料,具有创新性。
8、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
二、具体格式及要求:
1、研究活动目标
根据所要研究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 感目标。
2、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可以是框架式分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我们想研究什么,怎 样研究,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来制定研究内容。
每一课时要有具体研究的内容,并简要写出这一研究中采取的研究策略,学生的研究任务和准备。
每份研究方案,体现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步骤清楚,方式方法明确。最后要适当写出研究反思及方案的调整。
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要提供具体的搜集方向,包括书名、网络的链接,适当也可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所设计的表格也可呈现,比如计划书表格、日记表格、调查表表格等。
研究方案要体现课前的预设、课后的调整。尤其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3、设计方案时可以由项目研究组合作完成,也可由个人独自开发。但项目研究组成员要有个人的再设计、再思考。
备注:活动方案以电子稿的形式,按教科室的具体要求发送至校园网。
【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07-23
班级社会实践活动07-23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08-09
社会活动实践报告08-17
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作文06-16
春节社会实践活动报告06-23
大三暑假社会实践活动07-13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总结07-21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感受07-23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新闻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