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

2024-07-12

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共9篇)

1.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 篇一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发表时间:2008-2-27 11:06:57

案例1.《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政治。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威海市的变化更是大,各项发展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威海的中学生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学过。作为威海人初三学生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归纳总结出来。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统计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的幸福体验---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案例2.《公民与法—民法案例分析》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主、文明、富强与法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标志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与结果。民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法治发展进程中将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关注民法问题,民法与公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法制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法律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离开了法律的调整,人们无法过有秩序的生活。

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先接触的法律是民法,即通过民法确立公民的民主意识,获得国家赋予的权利与自由。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民法贵在实践,民法的生命力在于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实现其价值,使民法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生活规范与行为准则。缺乏实践基础的民法只是停留在规范层次上的规范,不管其结构是否合理,它只能是远离人们生活的抽象的规范,社会主体难以感受到民法价值,必然造成民法与社会的冲突。由于民法与中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民法尊严,同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维护民法与实现自己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实施民法,维护民法,同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是公民的重要义务。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中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系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到开放的世界,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公民与法—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正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便捷有效的渠道。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信息的民法知识,能借助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聚成高效、丰富、生动的中学法制课程。又由于民法的内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影响力强,大多数民法案例一般都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相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迁移,因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是政治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的学习对象为高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与本课程相关的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培养他们法制意识和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宜简练)

二、课程目标

1、学科宗旨

本课程所涉及的民法信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民法案例,开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的民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课堂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2、目标要求

(1)了解民法的基本知识(知识识记)(2)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或其他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甄别,培养其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其论证,辩驳等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制作网页,培养其设计,绘制,布局等实践能力.(能力培养)(3)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安全、拥护祖国统一、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法制生活和社会生活,加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1.选择标准

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是:

《中国民法经典案例选》;《中国司法考试案例选》;《民法》;《中国法律大全》等参考文选。以及相关法律网站。如:中国法律资源网http:///;中国法律信息网http:///;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法律教育网http:///; 2.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范围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民法案例。

四、课程实施

1.教学安排(注:我校一个学年暂安排10课时,请老师们根据课时确定各学科选修内容的多少)

本课程拟在高一、二年级开设,整个学年开设,每一学期课程学习内容不同。整个学年课程约需30课时,依据每节课研究专题的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

(1)张铁林诉周美凝及成都商报社名誉权纠纷案(2课时)

(2)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2课时)

(3)秘密窃取代保管物应如何定性(2课时)(4)侦查员包庇疑犯应如何定罪(2课时)

(5)迟晖等人勾结民警关达以查案为名进行盗窃案(2课时)

(6)刘淑琴、王珍拐卖妇女案(2课时)

(7)李卫业等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案(2课时)

(8)管志诚为其他单位购买钢材从中受贿、贪污案(2课时)

(9)邓洪在冯宝霞诈骗行为实施终了前参与诈骗案(2课时)

(10)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第二学期:

(11)寇洪林使用变造的支票以购货为名骗取回扣案(2课时)

(12)收取差价作为回扣的行为是贪污罪,还是受贿罪:(2课时)

(13)王玉清诉赵守增赠与合同纠纷(2课时)

(14)非典期间的司法问题:①SARS的预防治理的立法(1课时)②SARS对中国司法的影响(1课时)

(15)特邀嘉宾福建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友情客串。(1课时)(16)特邀嘉宾福州市十佳律师友情客串。(1课时)

(17)福州市台江区法院民事庭见习(3课时)

(18)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

(19)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期期末研究小课题汇报,在平时专题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以2-3个人的小组为单位,制定新的研究小课题,并制作课件进行汇报。(上学期2课时,下学期2课时)

其余课时安排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小组自学和教师引导下的小组之间的自由辩论与交流。(约6课时)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辅之于必要的 “情景—质疑” 启发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讲座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论坛讨论及课件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五、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分为: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媒体运用熟练),各小项均分为a,b,c三个等第.根据教学安排,形成性评价拟于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进行。

2.终结性评价。分为:模拟法庭实践考察、法院民事庭见习、信息收集、课堂辩论,课件制作与成果汇报,各分为A,B,C三个分类评价等第;三项汇总后再形成优、良、中、差四个总体评价等第,根据教学安排,终结性评价拟于每一学期末进行,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得出课程评价的最终等第。

2.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 篇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把众扶、众需、众筹、众包聚集起来, 进行众人创业, 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创新, 为全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充分激发、展示其潜在智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人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 人使用生产工具, 因此生产工具在经济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三维设计打印制造实际上是三维设计、增材制造, 这些走向立体空间、颠覆性的技术必将引领中国产业经济迈上中高端路线。“集众人智、汇创客流”, 中国要运用自己的优势, 如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力资源等, 来改造完善工业体系, 必须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要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不是空穴来风, 不是海市蜃楼, 而是实实在在地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动能, 把新动能充分激发出来。中国的经济要发展, 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就必须先提升理念。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发展期, 是可塑、可引导、可转变观念的, 作为学生了解新事物、新情况的校本课程窗口, 要让学生吸收新理念, 促进学生创新思考。

随着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开展, 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 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人人通”, 以硬件设施作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成为新兴教学模式, 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 促进了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三维设计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 它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兴设计模式。比如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有厚度的, 也就是立体的, 因此为了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更形象化, 三维设计迅速发展壮大。在高中阶段开设三维设计课程, 与其说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不如说是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数字化校园里让学生眼里原本简单的“点线面”更生动、更精彩。

课程研究预期目标

(1)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 完成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对三维设计这项新兴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 引导新技术的发展潮流, 引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同时促进教师从“演员”向“导演”的角色转变。

(2) 形成系统、专业的数字化平台资源, 为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提供可借鉴和交流的经验, 也可以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确定数字化信息平台下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3) 不断丰富现有课程, 完善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平台对学生动手进行三维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作用。在开展过程中要符合本校高中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 让校本课程更具特色。

课程开发案例评析

三维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发的新内容, 结合了目前信息技术流行趋势。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迅猛, 翻天覆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作为普通高中学生, 还在更多地应对高考方向标, 两耳不闻窗外事,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这对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如果在有限时间里高效开展校本课程, 叩冰山之一角, 对学生也是有益的。

首先,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立体的, 我们观察研究这些几何体, 可以分析其几何形状。比如茶杯, 有各种造型, 从三视图的角度观察茶杯的组成, 再利用软件来完成“建模”“运算”, 形成需要的物品,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 进行模仿练习, 再进行自由创意。对高中学生来说, 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观察实体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相像, 比如, 杯体是柱形还是椎形的、是组合的还是单独成型, 这些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数字环境教学平台中的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 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兴趣, 学生在建模过程中, 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不断地让学生发现物体的神奇变化, 通过建模中的放样、圆角等命令让物体发生变化, 通过布尔运算让实体进行组合、去除等, 在虚拟的立体世界里培养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再次,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三维设计中的交流和评价,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中可以将作品在学校平台上展示,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从而具有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积极参与的态度。

课题组一致认为结合这样的优势, 可以在实用性、课程融合、课程的数字化等方面对三维设计校本课程进行探讨。

1.实用性

高中校本课程数字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学习, 三维设计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2.课程融合

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承载各种校本课程资源, 可以与其他考试科目有效融合。比如三维设计, 可以与数学有效融合, 对数学中的交、并、补集有更深的理解, 同时对学生的立体几何的学习可以进行有效探索。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的模具还能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3.计算思维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 包含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 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 抽象问题特征, 建立结构模型, 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 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4.可操作性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会与学校面临的高考压力相悖, 考虑到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宗旨, 可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 数字中的立体模型在三维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对其造型进行分析应用, 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立体模型, 学生的兴趣较大。

通过对该案例的评价和分析, 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资源下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和意义, 对三维设计的学习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从而有效达成研究目标。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分析笔者研究的具体案例——南通市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以三维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做具体的呈现和评析。

3.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篇三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延伦.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4.化学校本课程 篇四

2010-03-16 18:07:24|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

服饰除污小窍门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

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

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

鸡蛋壳上刻字

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

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快速收集、利用、处理和纷杂的信息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课程的开设应做到: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录相、网络文摘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会学习打好基础。

(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因此在生活中化学开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删减或增加一些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型教师。

五、学习建议

5.我当小导游——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篇五

——《安溪概况》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安溪的茶》是在我校涉茶教育实践、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本地方校本教材。我校在创建省级示范小学工作中,组建了学校少儿茶艺表演队,建立了茶叶苗圃,并在县教育局初教股和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的协助下,把涉茶这一办学特色编成了校本教材,开设了“茶课”这一地方课程,富有创意地开展了涉茶教育系列活动,把最具安溪茶乡特色的茶文化带进校园,使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的载体趋向系列化,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安溪茶”的知识。

本教材突出了安溪茶乡的地方特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安溪茶的历史、品种、栽培、制作技法,了解安溪传统的茶俗、茶诗、茶联、茶谚、茶歌、茶舞、茶戏等茶文化以及“茶艺”表演艺术,了解安溪融种植精干、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钦食业、房地产业等为一体的“现代茶业经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了解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是一种爱家乡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与交流,以当小导游的形式,了解家乡安溪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丰富物产以及家乡近年来经济发展,畅想家乡未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做为一名安溪人的骄傲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多方面地搜集资料,了解家乡安溪最著名的特色支柱产业——茶业。

教学难点:能当好小导游,为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展示家乡的风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呀?

2、我们多数同学都是安溪人,那么,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安溪,你们对她了解吗?

3、出示安溪地图:我们的家乡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腹地,居山而近海,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设置24个乡镇,458个村(居),人口107万。我们的家乡安溪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胜古迹繁多,素有“龙凤名区”之称。

今天,老师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即将迎来一批北京来的好朋友,我们欢迎他们吧!

那么,客人来了,我们该做些什么?

生: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家乡——安溪,带他们浏览安溪。师:带他们游览安溪,你准备好了吗?

二、活动:小导游带你安溪一日游

1、导游准备 为了全面地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家乡——安溪,请你先做一下准备吧!自学课文,想想你要从哪几个方面向客人介绍安溪。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加以指导)

2、“游客”打电话,提问:

(1)喂,安溪的“阳光”旅行社吗?我想到安溪旅游,你能告诉我它的地理位置吗?

(2)我还想了解一下安溪的历史,你能给我讲讲吗?(引导学生说清楚)

(3)那么安溪有什么特产呢?其中最著名的特产是什么呢? 小导游:安溪有许多特产闻名海内外,如名茶铁观音、后安柿饼、官桥豆干、湖头米粉等负有盛名。其中最著名的特色支柱产业是茶业„„

游客:那么,你能把安溪这个特色产业——“茶业”给我们讲详细一些吗?

(老师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茶业”这个民生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讲清楚。)

„„

(4)听说安溪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你能给我们讲讲吗? 小导游作介绍。

3、游览安溪的茶园

多媒体展示安溪美丽的茶园。

4、尝尝安溪的茶

(1)师:同学们,我们拿什么招待远方的客人呢? 生:当然是请客人尝尝我们的铁观音啦!

(2)介绍特产——安溪名茶(茶业历史悠久,茶业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众多,被誉为我国茶叶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3)品尝安溪茶。

5、邀客人一起唱茶歌、跳茶舞。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以名茶铁观音而闻名海内外;安溪,蕴含着丰富古老的茶文化。在安溪,有念不完的茶经,道不完的茶话,学不完的茶学问„„作为一个安溪人,我们感到自豪,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

反思:

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感受到了轻松、愉快,而且在这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使他们各个都跃跃欲试,在思想上更增加了积极性。尤其是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前提是必须了解自己的家乡,所以学生课前就会花一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去整理资料,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了解家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6.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篇六

宁安市第三中学

刘爱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

服饰除污小窍门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

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

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

水与人体的关系

鸡蛋壳上刻字

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

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

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

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

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快速收集、利用、处理和纷杂的信息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课程的开设应做到: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录相、网络文摘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会学习打好基础。(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因此在生活中化学开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删减或增加一些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型教师。

五、学习建议

7.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 篇七

本学期学校推荐书目中的《父与子》是一本漫画集,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抢着上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台上是眉飞色舞,台下是笑声不断,我注意到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小琴也举起了手,尽管还有些犹犹豫豫……

在掌声中,小琴略显羞涩地走上讲台,她带给大家的故事是《生发水》:“爸爸买来一瓶生发水,期待自己能长出浓黑茂密的头发,临时有事,他把生发水放在桌上。儿子以为……”我发现,小琴的眼睛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也比平时响亮,叙说绘声绘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加入了想象,故事里多了很多画面上没有的内容。要知道,平时课堂上从来听不见她的声音,作文也是干巴巴凑字数,经常需要重写,今天的她和作文课上的那个她判若两人。

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交流课,基本达到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提出的“好课”标准:“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们个个都是课堂的主人,在交流分享中尽情享受名作名篇带来的享受。他们似乎个个成了《父与子》的作者,讲着文本中的故事,也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画面之外的内容让人惊喜连连。

拓展:由“画”到“话”惊喜多

这节课后,班上的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更浓了,他们迫不及待去翻看阅读交流时听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课外也常常看到他们谈论漫画的内容,有时候甚至因为不同的理解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意思的是,经常有学生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再让他们讲一次《父与子》的故事。

那段时间,学校正在进行微课程的开发研究,主题为《基于教师优势专业智能的学科性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选择切入口小的主题,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们的热情引发了我对开发语文微课程的兴趣,我想:习作,向来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任务,能不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引导他们由“画”到“话”,让习作变得轻松,变得兴味盎然,从而减少对习作的畏惧排斥心理?

我的微课程其实就是主题阅读的拓展训练,为了“润物细无声”,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始了《由“画”到“话”》这一微课程的实施。

活动一:我们班的《父与子》

又是一节阅读课,我让学生们继续讲漫画故事,尽管大家还是兴致勃勃,但书中的精彩故事毕竟是有限的,正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父与子》的作者呀?想不想来编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大家一下子愣住了,我启发大家想想自己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好笑的故事,或者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孩子和家长间的幽默事例,很快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小明考砸了,爸爸很生气,让他滚,他立即在地上滚了起来。”

“爸爸爱抽烟,我偷偷在他的烟里滴了辣椒水,爸爸抽烟时辣得受不了,眼泪都辣出来了。”

……

学生们如同兴奋的小鸟,叽叽喳喳里满是亲情的温暖,回忆的甜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这些故事画一画,写一写,于是,我们班有了一本自己的《父与子》。

活动二:整合资源拓展阵地

课文中的插图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素材,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很多活动:“画外音设计”“补插图”“续编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在文本基础上的重要内容拓展,成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另一种有效训练途径。

学校经常有一些主题教育宣传,如禁毒教育、反腐教育、健康教育等。每次都有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展览,这些也成了我们训练的题材,我们走出教室,欣赏漫画作品,谈论漫画中反映的主题,蕴含的道理。回到教室,大家根据主题自己创作,去画,去说,去写。就在这一次次训练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文不对题”的现象少了,事情能表述具体了,想象也愈发合理生动了。即使离开了画,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专家指出:“一门微课程就是一棵智慧树,众多的微课程形成智慧林。儿童登山的过程就是培植、欣赏、体验一棵棵智慧树的过程。”为儿童服务,这是课程建构的目的;基于儿童,体现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建构的立场;教师与儿童一起建构,这是课程建构的主体。

习作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言之有物;指导写作,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8.高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1-0002-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1.001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的反思。在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由专家学者编制出一系列体现他们“意图”的课程;由学校教师实施他们原本没有参加编制的课程;由外界的评价人员或督导人员承担课程的评价工作。课程编制者(专家学者)、课程实施者(学校教师)和课程评价者(评价人员或督导人员)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在以后的20多年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曾经先后把全部或部分课程编制权下放给基层学校,学校教师在课程编制方面有了较多的自主权。这逐渐形成一股世界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在我国,1985年教育部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地方获得了部分教育管理权限。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正式启动,要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3年《课程标准》实施,实验区的学校开始开展校本课程开发。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进入新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升温。

笔者通过对苏州市12所高中学校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学校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调查表明,不少学校及其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12所学校中8所学校以选修Ⅱ形式开设校本课程,3所学校以课外兴趣小组形式开设校本课程,1所学校尚在筹备安排中,课时安排以每周1~2课时为主。但很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很多教师就把校本课程等同于兴趣小组或研究性学习活动。而12所学校现行的校本课程在科目设置上相对比较集中和单一,如《诗歌鉴赏》、《影视鉴赏》、《中学生写作原理》、《英语口语风暴》等文史类课程几乎所有学校都有设置,理化课程基本就以学科竞赛辅导为主。在各校普遍开展的化学类校本课程很少,除了《高中化学竞赛》外,只有两所学校曾开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应校本课程的内容缺乏特色,同时内容的安排仍以应试为目标,并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一阶段开设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出发点是富有特色、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特色可以是学科特色,也可以是地方特色,还可以是学校特色或教师特色;而课程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要使学生感兴趣,其次要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有作用,再次可能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有影响。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科研的基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而对学生而言,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笔者对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比较感兴趣,并且与初中时主要被化学实验有趣的现象吸引相比,高一学生不仅关注实验现象,更注重通过化学实验帮助自己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而且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动手做已知现象的验证性实验,更希望能先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教师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也就是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同时学生也希望能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如性质实验、制备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无机实验、有机实验、趣味实验等。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更能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形成绿色化学观念等。

2.实现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

从中国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出,无论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理念的设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一化学课程也是如此。结合苏教版教材分析,教材中各模块都渗透了化学实验,高一年级安排完成的《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教材中,共安排了43个化学实验,实验方式上由原来验证性实验为主变为探究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的设置也打破原来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离的形式,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学生探究性实验等,旨在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不同条件,尽量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注重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融为一体。而高一阶段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础,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方式方法,无论是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影响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

按现行《课程标准》,高一学生一学年学习结束后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根据调查,“化学实验引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学科的成绩”、“对今后高校专业的选择面的影响”、“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化学教师的影响”等是学生选科的重要考虑因素,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首要考虑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化学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也可对自己化学学习能力有更全面的评价,为选择更适合自己深入发展的学科继续学习提供参考。

三、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据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但根据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没有真正得到加强,相反却有不同程度的“弱化”趋势:学生分组实验次数屈指可数,视频录像使用率大幅提高,还有以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的方式进行“黑板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比起课改前更加少了。而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恰好可以与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从课本出发,浅入深出,联系生活生产,真正体现课程的特色和个性发展。据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

1.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

9.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问卷调查 篇九

同学们: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拓展同学们的选择空间,依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方针,我们将根据我县,我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切合实际,更能适应你们的个性发展需要,激发你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高中化学更具有个性,请你协助完成本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匿名制,请同学们如实填写,谢谢!

一、你对现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

1、你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

A、贴近社会与生活B、有可供选择的空间

C、广度大、浅显易懂D、跨度太大,结构不完善

2、你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的是()

A、减轻学习负担B、加重学习负担

C、关注学习的学习兴趣D、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3、你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

A、只注重基础知识B、既注重基础知识,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C、只注重与技能D、既注重知识与技能,又强调过程与方法

4、你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

A、易学B、难学C、好学难掌握D、难学难掌握

5、你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否需要补充些内容()

A、需要B、不需要C、非常需要D、无所谓

二、你对现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的感受(可多选)

1、通过对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你感到新课程内容的特点是()

A、内容层次性强,主题明确,具有模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B、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经及其它科学技术广泛联系的特点

C、注重实验探究,强调课堂活动与交流,习题少的特点

D、感觉不到有何特点

2、你感到化学新课程教材()

A、内容多,容量大,跳跃性大,学习困难大

B、理论性、概括性不强,化学概念多,学习无困难

C、新知识多,语言精炼,可读性不大,自主学习困难多

D、安排课时少,知识系统“散乱”,实验探究多,理解掌握难度大

3、教材与课外化学科普读物相比,哪一个能引起你的兴趣()

A、教材B、科普读物C、都能D、都不能

4、你认为必修模块能否为选修模块打好基础()

A、能B、一般C、不能D、不知道

5、你感到化学与你日常生活的联系()

A、很紧密B、紧密C、有点联系D、没什么联系

6、在课堂上你能接触到与我县化学化工生产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吗?()

A、经常B、时不时C、偶尔一两次D、没有听过

三、你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况

1、学习化学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是()

A、认识世界、了解生活B、提高了科学素养

C、具备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D、无所谓收获,只是为了考试

2、除了化学课本外,你还从哪些渠道让能获得化学知识()

A、电视、网络B、图书馆,教辅读物

C、与高考相关的资料,如《优化设计》等D、校本课程

3、在化学实验课上有进行自主探究性实验吗?()

A、经常做B、做过一两次C、很少进实验室D、从没做过

4、你学习化学的目的是()

A、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B、为了高考

C、完成高中学业D、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5、在化学学习中,你的老师组织你们做过化学《小制作》吗?()

A、经常做B、做过一两次C、从没做过

6、你对我县的与化学化工有关的企业,如酒厂、选矿厂、冶炼厂、活性碳厂、砖厂、自来水厂做过相关的调查吗?

A、做过几次相关调查B、只调查过其中的一个

C、只参观过,未做深入调查D、从没做过

7、在课堂上,你接受的化学史知识()

A、很多B、一般C、很少D、从没有

8、教材课后作业,能满足你对化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吗?

A、能满足B、作业量太大C、不能满足D、一般

9、你希望在化学校本课程中听到与本县化学相关企业的详细介绍吗?

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D、无所谓

10、你希望有切合本县实际,能为本地区建设服务的化学校本教材吗?

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D、无所谓

四、选出你感兴趣的化学校本课程子题目(在后面打对号,可多)

1、中外化学人物和化学史

葛洪()舍勒()诺贝尔()蔡伦()侯德榜()居里夫人()门捷列夫()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张青莲()勒夏科列()

2、化学与生活

波尔多液的杀菌机理()肥皂的历史()馒头、饼干里的小洞洞()浅谈健康饮水()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烧柴和烧气()铜锅、铁锅、铝锅()洗去污迹要“对症下药”()涂改液()珠宝玉石()盐的用途()海水何价()粮食醋与勾兑醋()

3、化学与环境

大气污染及治理()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及治理()料污染及治理()环境空气质量大比拼()地沟油()增塑剂()铅污染及无铅汽油、乙醇汽油()镉中毒()土法炼金()铅、锌的开采与冶炼对环境的影响()吸烟的危害()

4、化学与科技

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各种电池介绍()化学武器()化学与生物考古()晶莹多彩的玻璃()能源()

上一篇:energy的形容词是什么意思下一篇:二手车买卖合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