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2024-08-26

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精选7篇)

1.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一

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

王坊中心校 张宇

内容摘要: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以身作则 热爱学生 完善 情境 自主学习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像许多平凡的劳动者一样,我耕耘着这份充满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我教数学已有五年时间,现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我毕业于普通中师学校,谈不上丰富的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也很有限。但我有着敢于挑战的勇气,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谈我眼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

一、教师自身角度。

1、以身作则。这里的“则”也指数学里的尺度。数学思考要讲究精密,数学计算则要精准。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我记得我上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铃响,我从办公室走向教室,还没进教室,很远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吵闹声。我心里很生气。但我没有发脾气,我很从容地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讲起了“以身作则”的故事。我明确地提出了我的要求,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我也坦诚地表态,表示自己会作同学们的表率。以后,我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迟到,不随便在课堂上做其它事情,甚至不当学生面吸烟。学生的有其独特的向师性,模仿性也及强。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学生们自然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习惯。有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学会了做其他同学的好表率。师生之间也相互促进,关系也更融洽。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所以说,数学课堂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课堂。

2、热爱学生。也许有教师把教育当作一个行业,并不热爱这份事业。但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否则,教育成为一种交易,永远不可能达到效果。学生早已把自己的老师当作第二父母。多数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而排斥父母。作为数学教师,我用百分数中的百分之百来表达我对学生的关爱。我们班学生刘洋,原来是个爱调皮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刚开始教学,我就发现他学习起来特别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坦诚地跟他分析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导,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在学习中不懂就问,多和他人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他现在能主动提出问题并探究,课堂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进步确实很大。班上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 爱是永恒的话题,爱的教育永远是最有效果的。我始终相信,教师付出的爱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最多的办法是自学和交流。我经常在课余和同事特别是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在交流中向他们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习到许多更有效、更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我知道,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我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学生角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精美剪纸,自己在课前事先剪好“喜莲鸳鸯”、“富贵牡丹”图案。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这剪纸是怎么剪得?”有的说“我也想剪一个这样漂亮的剪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说:“这幅剪纸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来的,你们只要从这两幅图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总结出来,你们就都能自己创造出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学生听完,也急着找出特征自己剪纸,这样,学生就主动承担了学习的任务,很快进入了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不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考虑,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邓小荣.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教师新理念》〔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二

一、虐童案女教师侵权行为之认定

前日, 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久之后, 网上出现了该教师虐童全过程的视频, 该幼儿园一名教师颜艳红因觉得“一时好玩”在该幼儿园教室内揪着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 另一名老师对该行为进行了拍摄, 并且将该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被揪耳幼童双脚离地近20厘米, 表情痛苦, 嚎啕不止。相反, 颜艳红神情愉悦, 乐在其中。次日, 温岭市公安局刑事立案, 并对其进行刑事拘留。温岭市公安局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提请温岭市检察院批准逮捕。据介绍, 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该案需要补充侦查。其间, 嫌疑人亲属又要求司法鉴定。温岭市的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依法撤回案件, 并继续侦查。温岭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了消息称, “虐童事件经警方深入侦查,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 认为涉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 依法撤销刑事案件, 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 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等权益。该案中, 颜某主要行为有虐待儿童, 并将相关照片发布于自己的微博之上。由此可以得出, 颜某侵犯的主要是儿童的人身权中的人格权。但是侵犯的是哪些具体的人格权, 需要做深入探讨。

1、侵犯健康权说

有观点认为, 颜某对儿童的虐待侵犯了儿童的健康权。虽然颜某的行为并未造成儿童的物理性伤害, 但是给被虐待儿童心理带来的极大的痛苦, 被虐待儿童晚上经常做噩梦, 所以应当认为, 颜某侵犯了改儿童的健康权中的心理健康权。笔者认为这是对人格权中健康权的错误理解。现代汉语称健康者, 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 功能正常, 体质健壮, 精力充沛并且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或者人体生理机能正常, 没有缺陷和疾病。

在法律上称健康者, 其法律概念对健康利益的解释, 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是, 生理健康说。此说认为, 健康则生理之机能, 不包括心理之机能。即健康就是人体生理机能一般完善状况。二是肉体、精神健康说。此说认为, 健康同时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功能之完好。不单单对肉体的侵害, 心理上健康的侵害, 既能引起精神系统疾病的状态, 也是对健康的侵害。三是生理、心理健康说。认为, 健康是指身体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以及心理状态的良好状态, 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

笔者认为, 健康应当认为只包括生理健康而不包括精神健康。心理, 一般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实的反应过程, 比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 也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它属于精神的范畴。所谓生理, 是指认的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之功能。民法中所说的健康权, 是物质性人格权之一健康权的客体, 只能是指生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 侵权法中有专门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条文, 进行专门规定。精神创伤、心理痛是人头脑在反映客观现实过程中的不良状态, 并非本义上的健康损害。如健康中包括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 健康权损害和精神痛苦的抚慰金之间的区别将被混淆, 造成法律概念模糊以至于混同, 给相关的法律适用带来困难。

由上可得出, 虽颜某之行为对被虐待儿童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损害, 但是因其生理上的健康权并无明显证据证明存在 (此同样为公安局无法提起故意伤害指控的原因) , 故不能认为颜某侵犯了该儿童的健康权。

2、侵犯身体权说

颜某对儿童的虐待, 未构成对健康权之侵犯。有观点认为其虐待行为侵犯了该儿童之身体权。笔者亦赞成其观点, 理由如下。

身体, 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 即“人和动物的躯体”。身体权能否做为自然人的一个独立的人格权, 在我国民法学术界和实务界中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否定说只承认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和健康权, 不认为身体权为独立的人格权。肯定说认为身体权是自然人的一项独立人格权, 为自然人所享有, 并与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相区别, 各为独立的民事权利。最后, 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损害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 身体权为自然人独立人格权, 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予以保护。

“身体权, 是指自然人维护其身体组成部分的完全性、完整性, 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具体人格权。”而身体权的权利内容包含保持身体的完整性以及对身体的合理支配。在司法实践中, 侵害身体权的具体侵权行为包括非法搜查身体、对身体侵扰、冒犯性殴打、破坏身体组织、强制性利用他人身体组织等。在虐童案中, 女教师颜某用手将儿童耳朵拎起, 使儿童身体离开地面20多厘米, 属于对儿童身体进行冒犯性殴打, 对其身体进行非法侵扰。严重的侵害了该名儿童的身体权。其对儿童的虐待性殴打造成儿童晚上经常做噩梦, 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而且给小孩子心理方面留下的阴影对将来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 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 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颜某应当承担赔偿该儿童精神损害的相关责任。

3、侵犯肖像权说

除了对儿童进行虐待性的殴打外, 颜某还将其行为拍摄, 并将照片发布在其微博之上。照片上被虐待儿童嚎啕大哭, 颜某却笑容满面。其擅自将该儿童的肖像发布于其微博之上, 而且是此种侮辱性照片。该行为是否构成对儿童肖像权之侵害?

“肖像是指通过绘画、照像、雕塑、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自然人以面部为主的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它是自然人对自己在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 包含肖像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肖像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制作专有权、使用专有权、使用转让权、利益维护权。

要认定为侵害肖像权, 一般认为需具备以下几个要件:首先, 需要有对肖像权的使用行为 (包括商业上的使用, 也包括非商业上的使用) ;须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须无阻却违法事由而使用。而女教师颜某, 未经被虐待儿童同意, 私自将被虐待儿童之照片发布于其微博之上, 非为维护社会利益之需要, 也非为维护被虐待儿童本人利益之需要, 也非为了时事新闻报道的需要, 且该被虐待儿童更不是什么新闻人物。因此颜某的行为, 已经构成了对被虐待儿童肖像权的侵犯。因为肖像权为具体人格权的一种, 在网上发布此类带有侮辱性质的照片同样会造成精神损害, 所以同样颜某应当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 女教师颜某的虐童行为以及、发布照片的行为构成了对被虐待对儿童身体权、肖像权之侵害, 同时给被虐待儿童带来了精神损害, 被虐待儿童之监护人可以据此对颜某提出索赔, 要求颜某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学校对侵权责任之承担

虐童案侵权损害事实存在, 谁应当作为侵权损害责任承担主体, 值得探讨。为此, 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1、教育机构责任说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 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 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 不承担责任。”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 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 应当承当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教育机构的责任特点在于:

第一, 它是教育机构承担的不作为侵权责任。教育机构, 是指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法人或其它组织。它应当不包括家庭教师、师傅等个人教育者。教育机构的责任基础不是其积极的作为, 而是其消极的不作为。

第二, 它是教育机构对学生受到损害承担的责任。它同时包括学生在学校受到损害和学生在学校伤害他人。

第三, 它是教育机构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教育机构的责任是教育机构对自己具有过错的不作为承担责任。在存在作为直接侵权人的第三人的情况下, 教育机构的责任并非对他人行为负责, 而是对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作为负责。

第四, 它是过错责任。在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侵害方面, 教育机构的责任属于过错推定责任。

根据相关报道颜某的虐童行为并非仅此一次, 网络上流传较广的照片仅是冰山一角。如此长时间、高概率的行为幼儿园方一直未发现并予以惩戒, 显然其管理、监督上存在极大的疏忽。而且该幼教无证上岗, 显然幼儿园方对此次事件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以得出, 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 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导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虐待而且未能及时发现与制止, 因此幼儿园方面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2、雇主责任说

雇主责任指雇主对雇员的行为所需要承担的侵权损害赔偿的一种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而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法上的用人者责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 它是因民事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产生的责任。既用人者与被使用者的关系。

第二, 它是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如果用人者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用人者责任就不是对自己行为的责任, 而是对他人行为的责任。所以, 用人者责任被称作替代责任。

第三, 它是对个人责任原则的突破。个人责任原则意味着, 个人仅对其过错行为而负责。但是如果用人者责任是无过错责任, 其就是对他人行为负责, 从而突破了个人责任原则。

第四, 它是损益同归为基础而产生的责任。按照损益同归的原则, 他也应当对被使用者造成他人的损害程度侵权责任。

雇主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一、侵权行为须为被使用者实施;二、被使用者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三、受害人有损害;四、被使用者的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五、被使用者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六、被使用者具有过错。其中除第二点之外前文均已经论证, 此处不再赘述。

颜某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关于职务行为的界定标准观点有:雇主意思说。以雇主主观意思为判断雇员的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雇员意思说。以雇员个人的主观意思为评判标准来判断雇员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认定为职务行为, 然后根据雇主所办理事件来判断哪些行为属于其职务行为的范畴;但如果雇主认为自己是为了雇主利益而为之的事项即为职务行为。凡雇主委托的事项被认定为职务行为;其三, 客观说。以执行职务外观为准则来判断是否属于职务行为的范畴, 凡雇主的行为从外表上可以认定为执行职务即认为属于职务行为。客观说比雇主意思说、雇员意思说更合理, 现在已为学者普遍认同。就学校而言, 教职工在履行教学活动中, 由于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职业规范、业务操作等行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均应看做是教职工职务行为造成的损害。颜某的行为属于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是行为人积极作为的侵权行为, 其利用教师身份及其便利条件, 发生的时间为上课时, 发生的地点为学校。因此可以认定其行为为职务行为。

综上所述, 学校对颜某其行为应当承担用人者责任。

笔者认为, 应当适用《侵权法》第三十四条相关规定, 幼儿园应当承担雇主责任。幼儿园的雇主责任与幼儿园的教育机构责任并非一种包含关系。教育机构责任与特殊侵权责任应当进行区分。如教育机构与雇主责任、动物致害责任、工作物致害责任与医疗损害责任。例如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在校医院治疗导致医疗损害、因教学楼倒塌等导致学生伤害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 教育机构责任包括:因学校的校舍有明显不安全因素时学校的责任;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体罚学生时学校的责任。如此一来, 教育机构的责任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责任。

教育机构的责任与其他特殊侵权责任应当进行区分。基于如下理由:首先, 适用三十八条不不符合民法平等原则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校遭受的侵害允许适用特殊侵权责任制度, 却适用教育机构责任制度, 就会违背平等原则。如本案中, 教育机构责任包括了雇主责任, 就等于教育机构对其雇员的行为仅承担过错责任, 而其他雇主却是对其雇员承担了无过错责任。其次, 如果适用三十八条违背了民法学上知抽象人格理论。民法上的人都是抽象的人, 不考虑其具体的特点, 如行业等。如果教育机构的责任包括了雇主责任, 实际上就是以行业为基础来任课具体人格, 设计不同规则。最后, 如果教育机构的责任包括了其它特殊侵权责任, 不利于司法实务中法律的适用。特殊侵权责任是针对具体类型的侵权设计的, 其能够适应各种特殊侵权, 以准确认定责任。如果教育的责任无所不包, 可以囊括各种特殊侵权责任, 就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

如前文所述,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条规定的是一种不作为的侵权。因此教育机构的责任主要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侵害、学校因组织群众性活动而导致的学生伤害、学生受到校外人员的侵害等。不能包括, 本校教职工在行使职务过程中等对学生的侵害。因此, 学校对颜某虐童行为承担的应当时用人单位的替代责任, 而非教育机构责任。

三、颜某与幼儿园之间的责任分担

颜某与幼儿园之间应当如何分配责任的承担方式,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条并未对此作出相关规定。有观点认为颜某不需要再承担责任。因为从第三人的角度观察, 行为人的人格已经被单位或组织等使用人的人格所吸收, 其独立性不复存在, 但是这种观点混淆了法人的机关责任和用人者责任, 不利于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更不利于救济受害人。因此, 颜某跟幼儿园之间应当对被虐待儿童承担连带责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侵害, 应当明确区分责任主体, 正确适用相关法律, 而非全部适用《侵权法》三十八到四十条的相关规定, 即教育机构责任应当具有确定的范围, 而非无限外延、无所不包。教育机构承担其相应责任后, 再根据具体的法律关系, 确定责任的最终承担方。这样既保护了受害者, 又顾及了教育机构的相关利益。是民法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从侵权法的角度, 虽然找到了颜某与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但是, 由于侵权责任法中不能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保护尤其是心理方面的保护也存在不足之处, 随着近年来虐童案件发生频率的上升,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力度不足, 保护儿童权益不能仅仅依靠一部侵权责任法, 尽快出台一部反虐童专门法成为了当务之急。

摘要:温岭虐童女教师的行为, 侵犯了儿童的身体权与肖像权。学校作为用人机构, 应当承担雇主替代责任, 而非教育机构责任。在教育机构内发生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之时, 应当正确区分责任主体, 针对具体问题适用适当的法律, 而不是一律认定为教育机构责任。

3.从物理学的地位看对教师要求 篇三

关键词:物理学 知识 素质

中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是身心成长趋于成型的时期,是在知识上和能力上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基础、作准备的时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20世纪科技发展大的背景谈起。

1、物理学推动了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高速发展的世纪。在此世纪内,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个世纪之初,无论在动力和信息交流方面,人类社会就全面地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是19世纪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一批物理学家和爱迪生等发明家努力的结果。从上个世纪之交放射性的发现,经过近半个世纪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40年代物理学使人类掌握了核能的奥秘,把人类社会带进了“原子时代”。

2、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关系

物理学和天文学由来已久的血缘关系,是有目共睹的。当今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里有两个尖端,一个是高能或粒子物理,另一个是天体物理。前者在最小的尺度上探索物质更深层次的结构,后者在最大的尺度上追寻宇宙的演化和起源。可是近几十年的进展表明,这两个极端竟奇妙地衔接在一起,成为一对密不可分的姊妹学科。

物理学和化学从来就是并肩前进的。自从伽利略、牛顿以来,物理学与天文学已是精密的理论科学,然而长期以来,包括化学在内的其它自然科学却一直是经验性科学。199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W.Kohn和J.A.Pople,以表彰他们在量子化学方面所做的开创性贡献。颁奖的公报说,量子化学将化学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了。化学是研究分子的学科。此前,如果说物理化学还是物理学和化学在较唯象层次上的结合,则量子化学已深入到化学现象的微观机理。近年来,量子化学、激光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固体表面催化和功能材料等物理学与化学间的交叉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今后两学科之间的合作将更为兴旺发达。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这些规律对有机界和无机界同样适用。物理学构成所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生物学在内。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相互渗透,前途是不可估量的。早在40年代,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里预言:“生命的物质载体是非周期性晶体,遗传基因分子正是这种有大量原子秩序井然地结合起来的非周期性晶体;这种非周期性晶体的结构,可以有无限可能的排列,不同样式的排列相当于遗传的微型密码……”他所说的这种“非周期性晶体”,就是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中的DNA分子。

翻阅一下现在物理学的许多重要期刊,或看看许多国际物理学术会议的日程,就会发现,诸如蛋白质折叠、免疫网络、化学键断裂、水土流失、交通堵塞等,大量本不属于物理学内容的标题,赫然入目。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物理学?”的确,今天再从研究对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已很困难。我们的看法是,不管什么问题,当物理学家用物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它时,就把它变成了物理问题。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最全面最有效的科学方法。我们说,在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中,物理课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就在于此。

3、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我认为,作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除了良好的师德之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先进的教育思想,二是较高的学术水平。

3.1 转变教育思想

先谈教育思想。过去比较重视知识传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两者不应是对立的。学校的功能是传授知识,脱离了科学知识的背景,科学素质教育是空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但绝不能把素质异化为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好物理学,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鼓励勤于思考,就要让学生对新的概念、定义、公式中的符号和公式本身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对于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最好在了解了基本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背着书本演算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对它们成立的条件、关键的步骤、推演的技巧等有深刻的理解。倡导悟物穷理,就要启发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论?推论是怎样得来的?我为什么相信它?

3.2 提高学术水平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老师有较高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师资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不一定高;但学术水平不高,教学水平最多达到一定程度就饱和了,不可能太高。中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怎样才算高?至少应该是大学本科毕业。师范还是理科?我们的看法,师范物理系与理科物理系在学术水准上不应有区别。如果说要体现师范性,那就是在基础物理方面对师范生的要求更高。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更需要老师自己有过创新的经历。从长远看,中学教师应达到硕士水平,我指的是物理学硕士,因为在研究生阶段才有真正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经历。现在许多中学为了对付高考,都在高中拿出一年的时间进行“题海操练”,学生没有心思顾及与高考无关的问题。这种情况大大伤害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就物理教师而言,真正理解中学物理的课程内容,要求对大学物理有较透澈的理解;能给学生一些启发,教师要对物理学和其它科学的当代发展比较熟悉。

4.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四

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

人民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荣称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永恒的社会范畴。自从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就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者——教师。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一刻也不能脱离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列宁非常尊敬人民教师,他不但在历次报告和讲话中给予人民教师以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为维护教师的尊严而身体力行。有一次,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在电话里给列宁读一份十分令人忧虑的电报,讲的是苏俄西北几个省某些地方教师所处的困境。电报最后说:“‘施克拉勃’在挨饿。”列宁急忙问:“谁?谁?”卢那察尔斯基回答说:“教师”(‘施克拉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新的称呼)。列宁气愤地说:“我以为是鱼缸里的什么螃蟹,用这样难听的字眼来称呼教师,真是太不像话了!他们有自己的光荣称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他们应1保持不变。”

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是靠近工农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尽管有许多教师坚持资产阶级偏见,抗拒社会主义革命,敌视无产阶级,公开怠工,列宁不是将这些教师推到资产阶级一边去,而是对他们采取团结和教育的方针。列宁始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靠近工人和劳动农民,以全副精神关心他们的利益的。由于这个事实,列宁对教师总是抱着信任和支持的态度。他在1919年1月举行的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靠近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现在都深信社会主义革命有它的深刻的根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扩展到全世界;因此我认为,在为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斗争中,在反对那些一直抱着资产阶级旧偏见、站在旧制度和虚伪的立场上、幻想可以把旧制度的一些东西保存下来的教师斗争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一定会真诚地站到被剥

2削的劳动者的政权方面来的。”依据这个科学的分析,列宁对教育部门的党员领导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善于使用和安排人才,善于同教师合作共事;党员领导者要真正领导教学活动,实际地改善教育专家的教学内容和工作条件。

教师的职业是最崇高的职业。马克思说过:“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3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自然也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制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只能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水平所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发展,不能超越其允许的限度;二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决定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即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结构、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就是说,教育必须有计划地为社会再生产提供足够数量的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社会再生产才能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顺利进行。具体到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教育不能为经济建设准备足够数量的各类专门人才,这个国家必然会在经济竞争中落伍。列宁反复告诫苏俄布尔什维克党人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落后就要挨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是最崇高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教师作为青年一代的教育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演变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 *

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忆列宁》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2 《列宁全集》第28卷,第386页。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开来的重要作用。“千百万教师是要去推动工作、启发人们的思想、反对现在群众中还有的偏1见的一种力量。”苏维埃政府应大力吸收他们参加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行列,因为他们握有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所必需的知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我们必须吸收数十万人民教师来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尽职尽责。“否则,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有任何

2技术成就,在这方面的一切理想就要落空。”列宁还一再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单靠共产党员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应当使教师、教育界人士成为既是一般文化、又是共产主义思想在广大农村中的传播者”;“要区别对待他们,选拔积极分子,帮助他们上进,经常注意合理提拔教师到领导岗位上去,把积极的、最有文化修养的教育工作者当作自己的支柱。然后让他们去组织别人。要吸收他们参加你们省的国民教育局和我们的机构,直至教

3育人民委员部部分委员会的工作。”

人民教师在培养新型的劳动力和开掘社会主义精神宝库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这种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职业功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教师承担着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根据俄国识字状况的统计,列宁认为侈谈“无产阶级文化”是想入非非的,即使跟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相比,也相差得很远,文盲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列宁曾对蔡特金说过:“文盲现象同夺取政权的斗争、同破坏旧国家机器的需要是可以相容的。但我们是否仅仅为了破坏而破坏呢?我们破坏是为了能建设更好的。文盲现象是同建设的任务不相容的,根本不相容的。”4因此,十月革命后的第一年苏俄就开展了扫除文盲的工作,1919年通过了扫除文盲的法令。到1924年,在骨干工人中不识字的现象就基本消灭,农村数百万成年居民也开始识字。列宁还指出,仅仅扫盲是不够的,必须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此,联共(布)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对十七岁以下的所有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对十七岁以上的人,广泛地发展同普通综合技术知识有联系的职业教育。1921年列宁还亲自倡议设立红色教授学院,培养高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俄国近代史和苏维埃建设各门功课的师资,给高校输送几百名教师,使小学、中学和大学协调地配套发展。列宁深信,“一切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同情人民的人们,优秀的教师们,——这

5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二,人民教师肩负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经济建设尤其如此。列宁认为,只有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低,是由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产品数量来衡量的。而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数量,又是由劳动力决定的,它涉及到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因此,劳动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熟悉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列宁指出:“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要的。十分之九的劳动群众已经懂得,知识是他们

6争取解放的武器,他们受到挫折就是因为缺少教育。”他还根据俄国的经济状况,指出苏维埃政权有政治实力,也有经济力量,而经济就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在于做管理工作的共产党员没有文化,没有管理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希望共产党员要学习做经济工作,学会做管理工作。只有当人民教师不但担负起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承担起社会性的扫盲、科学知识普及和业余教育,还承担起举办座谈会、演讲会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时候,苏维埃国家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12 《列宁全集》第31卷,第335页。

《列宁全集》第31卷,第334页。3 《回忆列宁》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4 《回忆列宁》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5 《列宁全集》第28卷,第70页。6 《回忆列宁》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2页。第三,人民教师履行着进行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的义务。文化落后是专制和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文化发达则是民主的基础。列宁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了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1使官僚制度复活。”他指出,要真正实现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法律固然是必要的,“但只有法律是不够的。必须有广大的教育工作、组织工作和文化工作,这不能用法律迅速办到,2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巨大的努力。”他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教师承担繁重的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履行对全体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的义务,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教师要通过学校较长期、有组织有系统地教育和教学过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人民教师这种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质上就是在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打社会基础。

应当把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崇高地位。列宁充分估计到教育和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共产主义新人中的作用。他从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人民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资产阶级竭力想贬低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即教育任务,这个任务对无产阶级在人口中占少数的俄国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和斗争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帮助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

3来的旧习惯、旧风气,以及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这项无比艰巨而神圣的任务,非同千百万人民教师合作共事便无法完成。当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随着经济的初步恢复,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恢复和发展。列宁在他最后一批论著中,不但提出了文化革命问题,而且明确提出了国民教育方面的主要的事情——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4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为彻底改变俄国这种愚昧落后的状态,列宁强调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

5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有的崇高地位。”为此,列宁要求党和政府的一切领导人,要抛弃对教师的陈旧看法,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并切实有步骤地提高人民教师的思想

6意识,有步骤地加强组织工作,“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民教师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如何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苏俄经过了激烈的争论,才在列宁的领导下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我国,这已经不仅仅只是对教师本人的一种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大问题。资产阶级对教育的经济效能是深有体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增值。因此,资产阶级从来都把教育看作是资本投资的有利可图的部门。借助发展教育来发展经济,这是一切经济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譬如,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可是它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高度重视教师并大力发展教育,日本文部省调查局认为,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12 《列宁选集》第3卷,第784页。

《列宁选集》第3卷,第785页。3 《列宁全集》第31卷,第331页。4 《列宁选集》第4卷,第677页。5 《列宁选集》第4卷,第678页。6 《列宁选集》第4卷,第678页。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人民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提高。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歧视和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1985年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陈云同志发表了“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的题词,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教师的亲切关怀和巨大的鼓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教师的地位,已经和正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数以万计的人民教师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无论在国家发生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己任,像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踏踏实实地在祖辈留传下来的这块热土上辛勤地耕耘;像春蚕吐丝一样,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世界银行的高级教育顾问赫尔丁,在考察过三十多个国家后说:“中国教师的待遇是最低的,精神面貌是最好的,简直是人间的奇迹。”这个外国人简洁有力的几句话,正好是对我国人民教师优良品德的一个有力的侧面佐证。今天,我们重温列宁的谆谆教诲,学习和研究列宁关于人民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我相信对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正确地评估我国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载《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五

夸美纽斯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甚至比孔子的“有教无类”更全面。他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平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夸美纽斯有很强的民主精神,他批判只实施部分人的教育,反对教育的不民主性。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思想既“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也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民主性。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一些教育家提出的指导思想,才出现了如今的几乎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的现状。当然,导致这种现状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眼观我国当下的受教育群体,看似教育已普遍化,几乎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即比起一些城市的学校,一些偏僻落后的地区的教学资源设备以及师资力量薄弱,使得贫穷的人受到的也是贫穷的教育,农村教育不能随着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贫富的差距。

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对教学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他明确的讲:“这本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教导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成为更少喧闹、更少令人厌恶的事、更少无效的劳作,而有更多闲逸、更多乐趣和扎实进步的场所。”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学方法论的总原则。这个总原则中有两点最有价值:一是要求教育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书中说到的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以及彻底性原则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重要性。二是夸美纽斯在维夫斯、培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认识理论: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起点,在此基础上人们进行推理和判断。针对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观点,我觉得特别合理。自然地本来就是和谐的,我们人类喜欢改造自然,却往往忽略了自然的力量,想一想自然界的一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精子或卵子,他们的结合却能孕育一个鲜活的生命。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脱离自然,不能背离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发展的个性以及年龄特点,教育者要学会放手,学会给予受教育者适当的自由和空间。现在的教育不是你能给受教育者灌输多少知识。而是你能帮助引导他获得什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其自主学习并实现自我。

夸美纽斯对本族语的重视使我想起了自己受的教育,伴随着我的成长,外语学习带给我的压力和负担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相对来说汉语的学习就逊色多了。从小学学到大学,不知道有多少人毕业后从事与英语有关的职业。而大部分人却想我一样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考试却不怎么会说。我们学外语的时间与获得的学习成果并不成正比。人们都说,中国人渐渐地都不会写汉字了。我只想说本族语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任何语言都代替不了。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使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师观是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来定位教师,这与教育哲学中其他流派虽有些类似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首先,布拉梅尔德认为,教师是指导者。他这样论述,教师一方面是班级一名成员,另一方面是教育专职的履行者。作为班级的成员之一他对其他的成员具有协商和指导的权利,而作为教育专职的履行者,他对受教育者具有指导的义务。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就相应地具有了三种职能:一、激励者,激励集体中的所有学生去分担不同工作,在完成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这里,选择合适的激励语是非常重要的。二、指示者,启发、引导学生做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决议。三、执行者,实地去执行集体作出的决议。布拉梅尔德认为,一名具有改造主义哲学思想的教师不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评论世界问题,他应当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上述观点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懂得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与发展的人。新的社会有新的知识,有新的学生,学生需要新的学法,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新的教法,教师应及时跟上时代和学生的脚步。

布拉梅尔德在教师是指导者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劝说”教育。既然教师是指导者就奠定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具有对话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注意教导学生怎样批判地和主动地对付整个生活环境,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讨论、批评和质疑。布拉梅尔德强调说:“我们既是教师,又是公民,有深刻的信念和所承担的义务,并且有无可非议的特殊爱好。我们不只是要邀请别人完全自由地检查我们的信念,而且还要致力于使绝大多数人接受我们的这些信念。”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针对这样的教师观,结合中国的国情要想真正实现是很难得的。但是,很难实现并不代表没有价值,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如果真正的趋于完美,那么缺陷美又如何体现呢?有缺陷才能有发展。我国教师已习惯那种传统的教育范式,传统的教育范式是以“知识传承”为宗旨,以“间接知识”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外部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塑造”年轻一代。这种“继承式”的教育范式,以“应试”为直接教育目标,使教师主体性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不充分”,具体表现在教师缺乏参与学校课程的编制与设计,参与事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权,没有相应的专业自主权,只能盲目服从专家建议和学校的行政指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的真实角色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各种教学方法的盲目模仿者。因此,教育教学过程呈现出程式化、工具化的特征,教师教育行为的自主性最终丧失。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布拉梅尔德的教师观中得到启示。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校的一种追求,但现在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而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互相尊重人格,相互开放、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他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并一视同仁地与学生交往,教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运用开放的“对话”教学方式对于高等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话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孔子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知识,开启了对话教学的先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具有对话教学的性质。“对话”意味着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是一种真实与现实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意味着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其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有声有形的交流,也可以是无声无形的交流,如心理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默契。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适应这种新课程,最重要的是尽快使教师形成专业自主的意识,获得专业自主权,进行自主的专业发展。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其部分思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我们知道华生比较认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眼观当下,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极分化和对比日趋突出。一方面,在经济社会里,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心理日益迫切,有些人就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弃道德于度外,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弃公共利益而不顾。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另外一方面,高校的扩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也增多了。近年来在高校校园出现了“寒门学子与校园贵族”的对比,出现这种对比的主要原因是“贫儿与王子”同在一个小环境。在同一个小群体中,这种不同的心理期待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学生思想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与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结合,能更好的缓解这一重大问题。首先,以身体力行的典范感化学生思想,华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主要的影响,所以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思想教育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得到提高的。因而,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导向。所谓育人靠环境,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素质。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他认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可以通过外界环境既一些实践活动去培养。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同时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律意识。

夸美纽斯、布拉梅尔德和华生三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我只是就我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做了简单的评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也许从教育家的眼中还能看到一点真真的教育,又或许看不到,因为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但必须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6.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六

摘 要:从镇江市润州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现实出发,总结青年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所体现出来的功利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同时从正确树立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合理规划人生和踏实求学四个方面,提出要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四会;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23

由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总工会举办厦门市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于2014年4月圆满结束了。笔者作为参加首届教学技能大赛的选手及作为本届评委,对初中十五名体育选手四个比赛项目的现场评分与观摩,有了全程的关注与审视。相比前两届教学技能大赛,第三届的教学技能大赛除了保留学科技能、片断教学两个环节之外,新增了教学研究和评课这两个比赛环节。回想当年参赛的全部和今年观摩打分此次教学技能比赛的过程,笔者深刻认识到初中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看到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本次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方法,反映出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会研、会看、会说、会做四个方面的技能,进一步从教学实际操作的具体项目上来看,通过归纳,其中“会研”反映在教学研究中能否规范撰写课题设计技能;“会说”反映在片断教学中模拟教学组织驾驭技能;“会看”反映在看课评课中看出门道评出关键技能;“会做”反映在学科技能中熟练操作专项运动技能。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研――教学研究,规范撰写课题设计技能

1、现状分析

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个新而又薄弱的环节。这个项目的推出有利于体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选手的答题可以看出整体水平不高,只有两三个选手比较规范地将课题格式填写清楚。而就提供的素材可以看出,选手们对于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与评述中只会很干巴巴地大段引用素材,不会灵活变通与动作积累的知识,说明平时对这方面的研究与积累较少。

2、存在问题

从选题上:整体上说具有很浓的论文模式。主题是《保护与帮助如何区别对待》,但很多老师的设计不完整,大、虚,平时积累不够。比如伪命题目:《某某中学开展体操技巧课的可行性研究》,体操技巧课作为必修或选修教材,还用得着进行可行性研究吗?离题目《软器械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有效性分析》,且不说选题的对错,就它偏离了所提供的“保护与帮助”这个素材就无法得高分。套题目《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初中体育教学保护与帮助策略探究》,是完全套用“有效教学”理论,它适用于所有课题,全文均是“有效教学”理论,却没有跟初中体育有关的内容,也即无研究目的、无研究内容、无研究结果的套题。较为新颖题目《初中体育小骨干对课堂教学安全作用的实践与研究》。

从研究计划上,对时间跨度设定不清楚,一般是以年度为单位,可以一年、二年等,不是微课题,它也要至少一学期。但选手上交计划有的是七个月,有的时间甚至是倒计时,也即从现在开始研究,回到过去2013年。

课题研究成果:许多人将实践开题报告、实施方案等列入阶段成果。分不清楚什么是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也不明确每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3、对策研究

选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选取。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难点、热点的问题。新颖性,有独到之处的课题,言人之所未言。对那些已成定论,或已经探讨很深的问题,就不一定从中选题了。实用性,讲实效有实用价值。选题适中,包括难度适中和范围适中,不能贪大求全,研究的面不要过大。

从课题的论证上分析,对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评述,要来源于所给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此,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教育研究概况,对相关研究要心里有数,了解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这样,可以借鉴别人的长处,避免重复人家的研究思路,同时,也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比别人高一个层次。

在制定研究计划中,明确该课题研究要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时间,进行什么方面、什么程度的研究,由谁来承担研究,成果是什么,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等,整个研究的思路要清晰、指向性要强。

二、会说――片断教学,模拟教学组织驾驭技能

1、现状分析

本次选题是《跨越式跳高》。这个项目作为厦门体育的一个优势项目,强项,整体水平较好。由于比赛没有时间提示,有3人超时,一人不够时(不到8分钟),这都是属于扣分范围的,这说明选手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精准,或心存依赖会倒计时提示。

2、存在问题

片断教学主要是考察参赛教师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的综合技能。教学内容讲述不清,在对学生讲述本课内容时,应点明清楚,具体到到本单元第几课次,因为不同课次其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基本部分中讲述各练习步骤不清晰,只有一个选手进行第几项练习。评委不知练习什么内容,就分组之类的。重难点不是很明确。包括练习次数,很少有选手说练习几次。调动队伍的方法不是随便凌空升降,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在哪个场地分组练习,没有过渡或说明。对于体育骨干的表扬不多,似乎是应该的。尤其是对小组长的表扬少了些,忽视体育骨干的作用。

选手在教态上,眼光应该面对评委。示范时,一些选手甚至背对评委示范。一般以左脚(或右边)起跳为例,不要一会左脚起跳,一会右脚起跳,会造成混乱。教师示范时实步与虚步分不清楚。有练习三步起跳(或五步或七步),应该是实步。空中起跳那一步不算,最简单的记忆法如上步起跳(是实步一步加上起跳)。这与篮球三步上篮动作不一样,它是地上两步加空中一步腾空。

体育规范术语没有规范使用:比如“这一步跑大步了”;“

1、2排让一点,来看教师示范”;“排头的注意了,后面的也注意了”;“用力什么”――说不出来,就用什么替代。包括对各个小组展示的评价,或纠错时,言语单一,用词单调,如“好;对;掌声鼓励等”。没有点出要旨:存在问题及纠错。没有学生自我体会,展示的动作有何不一样。选手评价时不敢直视评委,盯角落。其实我们知道这样做是选手为了体现分组分地练习不同方位。其实这种情况只要用手势与言语来表示不同的方位与级别,便可以中间场地继续片断教学。此时可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进行阐述与强调。

3、对策研究

片断教学应突出重点部分。开始部分与结束可以简单带过。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包括几个环节:教师怎样导入课;教学内容分几步走;教师激励语言运用和手势动作运用;教师说出并做出示范动作,指明重、难点;怎样安排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锻炼;学生学习评价;学练效果等。

教学中示范动作要正确,使用的体育术语要规范。教态自然面带微笑,把握时间。板书设计要简洁大方,不宜太多,也不可或缺。为体现体育特点,除了常规的课题、教学组织、学练手段外,还应该加上体育简笔画,使动作更形象生动。

三、会看――看课评课,看出门道评出关键技能

1、现状分析

本届选定主题为《篮球行进间传球》。评课是最考验教师基本功的素质,一些选手反映时间不够,这就要求选手做好时间把握,边听边记录要点。具体结合本课实例围绕《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学规律分析不够到位,有些套用格式化。有的教师能够看出明显的优缺点,有的教师看出了较为隐藏的优缺点。另外,有些教师只看出了优缺点,但原因分析不到位;有些教师既能看出优缺点,又能分析原因,还能为缺点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种不同层次的看课、评课水平,说明一线教师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异性的。但一线教师需要会看课、会评课,这样将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存在问题

评参赛选手的评课报告时,根据参赛教师所找到的优缺点的数量和准确性、缘由的充分性、改建措施的有效性等三个方面综合。从规范格式上,大多数选手要求能够结合本课特点阐述本课亮点和优点以及本课不足与改进建议。从卷面上看,较多的选手钢笔字写得很差,需要苦练钢笔字。一些选手说的是套话,没有结合本课实际采用的方法,阐述不具体,讲不到点子上。亮点阐述不够,提出本课不足后没有改进建议。有一人画练习行进示意图。以本课为例:没有分层教学,人人一样的运动量;运动后直接下蹲听教师讲解,不利于放松,也不符合运动规律;图示小没派上用场,尤其是画运动路线图。部分选手没有抓住本课的要旨。

3、对策研究

从总体上应该在教学目标上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能够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教学现象分析,重点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自主学习;是否在老师与同伴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了合作学习;是否采用了探究的方法。教师在练习实践中时是否注重了个体差异;是否关注了差生;是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效果分析,重点要看当堂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要看是少数学生会了还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学生都会了;要看是仅仅学会了知识与技能还是又有了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和拓展。

四、会做――学科技能,熟练操作专项运动技能

技能比赛项目范围有二,一是田径类跑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10米接高抬腿跑10米,反身,后蹬跑20米。二是队列练习:先做原地队列练习4-6个动作,接着做行进间队列练习2个动作。

1、现状分析

整体上说,选手们大都口令响亮,相对较紧张。自报家门不规范,比如有的喊“报告”、有的说“现在展示的是什么项目”,有的举手示意。

2、存在问题

队列练习中,按我们体操动作要求是要回到起点,这类选手很少。这说明选手组织动作设计不够周密,不美观,步子长短不一。动令与静令的结合与转换不合节拍。向左转走错成向右转弯。教师自身的队列练习很少用,只靠大学体操课仅存的老本在维护着,许多的新教师对于体操“向左转走”动作不明确,动令与静令的结合与转换没有节拍。

小步跑示范中,部分选手弹性不足,各关节紧张与僵硬,后蹬腿不直,摆臂不规范。高抬腿跑时有的坐着跑。后蹬跑后扒动作不明显。田径做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个选手的基本功,这是学好其他项目的重要基础。

3、对策研究

体育教师学科技能,重点考察动作规范性与正确性、身体的协调性、连接动作的流畅性、动作的力度与幅度、动作节奏感与表现力等,这不仅需要要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功底,还要在平时不断的保持与提高中完成。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会研、会看、会说、会做四个方面的技能,其中“会研”反映在教学研究中能否规范撰写课题设计技能;“会说”反映在片断教学中模拟教学组织驾驭技能;“会看”反映在看课评课中看出门道评出关键技能;“会做”反映在学科技能中熟练操作专项运动技能。基于此,会研、会看、会说、会做是体育教师有效把握体育教学应具备的关键技能。

参考文献:

[1] 庄弼.从转变理念到教学技能的提升体育教学 [J].体育教

学,2011(12).[2] 邵伟德.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技能的问题与应对[J].体

育教学,2012(2).[3] 吴维铭.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情况分

7.从《教师法》看教师的地位和责任 篇七

【关键词】教师角色 演变历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53-02

教师角色的变革,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社会的转型多元性和文化性,需要教师继续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对教师角色进行转换和提升。在分析教师角色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当代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

1.巫师即教师

在原始时期,人类尚未开化,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不足,人类的生存要依附于自然界,因此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如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在原始社会时期,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巫医的占卜活动,原始社会的占卜经常被称为“术学之术”,那时的巫师即术师。由此可见,巫师和术师可以称作是教师形象的本源。他们在给人占卜的同时,也把这种占卜方式及技巧传授给他人。这样就产生了最原始的教学活动,也就出现了教师的雏形,即人类社会教师的最初历史。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落后,这时教师的教学房事仅仅是口头传授,教学内容也只是生产经验、一些历史知识、有关氏族谱系典故、文化知识和医药知识。可以这样说,这里的巫师,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师的前身。

2.职事官即教师

文字记载的“师”最初是指军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师,众也,众则必有主者,师之言帅也。”[1]从里可以看出,“师”字本义最初与教育无关,“师”是朝廷的主要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统领军队,帮助君主南征北战,讨伐四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的职责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且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从商代的“瞽宗”这个职务开始说起。《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而作乐为瞽宗。”[2]瞽宗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由此可见,这时的乐师,在担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兼任教育的责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乐师就成了兼职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师”的职责范围有所扩大。

西周时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乡学教育。随着西周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那么兼管教育的“师”的职责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師”合起来,成为“教师”。

3.拥有知识者即教师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专职教师出现,表明“师”这一群体的进一步分化,这说明,教师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教师逐渐成为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就是力量,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为了满足社会的分工要求,学校分成了各种形式,用来专门化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劳动者。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使教育得到了普及。各个国家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教师需求量猛增,因此专门经过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再是兼职人员了。这时,教师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固定职业。

4.教师即专业化的教师工作者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很多国家提出了教师是“社会专业工作者”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然而,教师“社会职业的专业化”不同于现代社会上所流行的“专业”和一般“职业”。有学者这样认为,专业化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服务;具有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一套职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上述标准规定了教师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享有自主权的教育家。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职业成为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师角色从巫师到职事官,从职事官到拥有知识者即教师,再由拥有知识者即教师到专业化的教师工作者的演变历程说明了教师角色一直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知识不完备到知识完备,从兼职到专职,这也充分说明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各种教育问题层出不穷,那么教师角色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二、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社会在迅速的发展,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以及如何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未来的教师发展的趋势就是教师要成为多方面的能手。

1.教师要成为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以及学习的伙伴

传统教育模式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演”的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所能涉及的各个角落。教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教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教给学生如何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受到了启示,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库,提高了教学素质。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

2.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的角色是“教育教学管理者”,以传播知识信息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竞争的加剧,在我国,年青一代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冲突和困惑,而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更为严重,他们在情感的发展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在学习生活中的苦学、厌学、逃学乃至休学,他们在人格的发展中出现的心灵扭曲以及不敢与人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教师这个育人的角色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与指导者,这里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并将这种意识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减少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3.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知识总量的急剧扩张与知识周期缩短,使人类的学习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个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由社会、企业、家庭、社区等构成的全社会,学习成为了人们维持生计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该整合起来,从而有利于终生学习的理论和回归教育的需要”。[3]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进行终身自我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4]

“研究者”型教师观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轫于北美大陆,然后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改革日益频繁、日益广泛、日漸深刻,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手段及方法。教师不仅要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还要在情感和意志上不断调适。迈克富兰的观点:“我们所处得现实是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不断出现和不断扩大,毫不夸张地说,对待变革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点。”[5]按迈克富兰的观点:“善于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并非与最新的政策有关,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到处都有变革,社会的自我更新是必然的趋势;教育必须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个种。”[5]

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于科研,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教科研工作。如果一个教师只埋头于教学,不做科研,那么知识就难以更新,就捕捉抓不到教学的新信息,也无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出总结。因此,教师要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育人规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逐渐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

4.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网络时代以及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教师不仅仅要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还要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生活。正如叶澜所说:“……更因为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7]

首先,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面向未来的意识,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工作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大胆构想未来,创造未来。教师成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预见能力,能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在事件刚刚出现某种端倪时,就能预见到它的未来发展。作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学生的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去预见不确定的未来。从能力拓展方面看,作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师要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更要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首先教师应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才能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崔枢华、何宗慧.标点注音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赵中建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98

4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 〔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上一篇:《印度》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下一篇:幼师简历上的自我评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