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法欣赏论文(通用10篇)
1.隶书书法欣赏论文 篇一
丁顺宗隶书书法作品评析
吕明坤
丁顺宗,山东济南人,号天舜成居士,其然斋主人,著名隶书书法家,现为山东国画院副院长、山东书画学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少数民族书画家协会会员。丁顺宗1985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理论和创作,得著名书法专家耳提面命,潜心求学临池不缀,其隶书书法作品远承汉隶曹全碑,近师齐鲁书法大家蒋维崧,隶书书法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书画作品大奖,在山东书法界有“齐鲁一隶”之称。
丁顺宗隶书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
《寒山帚谈·学力》指出,“入门正,骨始生; 师友直,学始立”。丁顺宗幼承家教,自六岁开始临摹汉以来《乙瑛》、《史晨》、《曹全》等碑帖和历代大家的书法墨迹,后师从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袁玉森先生学习书法,作品深得蒋维崧先生书法作品丰富的线条变化和笔墨情趣,汲取袁玉森先生具有的灵动的韵律感,笔墨遒劲洒脱,格调清雅俊逸,很好的表现了两位先生的共同特点:浓郁的书卷气。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丁顺宗书法作品飘逸、舒展的艺术风格,潜心求学终得书法创作真 谛。
丁顺宗在正草隶篆诸体中,尤其擅长隶书和篆书,其艺术造诣受到专家充分肯定: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袁玉森题赠“齐鲁第一蝇头小隶”,蒋维崧先生为其书法作品选欣然题“顺宗书法选”,以示鼓励。
袁玉森先生题词
丁顺宗隶书《千字文》
蒋维崧先生题词
丁顺宗隶书书法作品艺术特点:飘逸、舒展。明潘之淙《书法离钩》云“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清宋曹《书法约言》云“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能迟不迟,反觉 2 失势”。用笔的节奏感,快慢或谓迟急、缓急,应该恰如其分,行止合理,关键是一个节奏问题。
秦汉以降,以隶写隶者,多失之单调;以楷书意识写隶者,则
流于刻板,千字一面,而以篆养隶,兼及楷、行、草之笔意和砖瓦权量诏版文字,则清逸灵秀之气生。丁顺宗篆书书法功底深厚,由篆
而隶,其单体结构收放得当,谋篇布局舒张有致,故避免了隶书之呆
篆书-天道酬勤
篆书-春华秋实
板,得隶书之灵秀,在隶书书法百花齐放的今天,蝇头小隶独树一帜,得“齐鲁第一蝇头小隶”赞誉。
丁顺宗书法主要靠线条体现神韵、情感、趣味,节奏,以墨韵来体现层次感、立体感、律动感、生命力、书卷气、明暗动静变化等等
艺术因素。如果说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的话,那么,节奏和水墨则是书法艺术生命体的血肉。
书法作品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画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用笔轻缓,墨色淡润,线条灵动飞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书法的“美”。
丁顺宗的扇面书法《宁静致远》作品撞击心灵的震撼,给人审美的享受。他在这幅作品里不违背文字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一些字的字形结构及笔画进行适当的调整,化圆为方,变曲为直,删繁就简,并使笔画平直,向左右两侧舒展,使文字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展现汉字的艺术魅力,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总体上看,这幅字古代文化韵味很浓,书法和古诗句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值得我们用心去收藏和观赏。
隶书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但在于“精密”,更重要的是在于朴厚中见清逸,拙辣中透机巧,整饬中见参差。清《书法真拴.谈屑》;作字如论史,必须有才、学、识,并认为尤须有“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的高眼光,故“三者之中,识为尤要”。当代书坛,风气更迭,名家擅场,王霸杂出,而“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卓荦独立,以自成一家气格者,丁顺宗可为其一。他的蝇头小隶无论从点
蝇头小隶--弟子规
画、结构、线质哪方面来看,都已具备了相当独特的个性化语言,观者无须察其款印,一望即可知为丁顺宗所书,能够达此境界,实属不易。
书法学习、创作过程中临帖是基本功,但临帖是临习书法基础不 是为模仿,为的是传承,而后才有创新。丁顺宗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传承与创新,即基本功扎实,得中国传统书法精要,又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飘逸、舒展艺术风格,似不经意间达到自然而然。
书法内容求新助力和谐社会
中国书法是一门将文字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艺术,它既有文化的交流功能,又有艺术鉴赏的品味,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作品创作的生命力不但在于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内容。社会进步,经
济发展,书画艺术欣赏、诉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都随时代不同而不同。丁顺宗作品既有忧国忧民的壮怀激烈,又有焚香抚琴的优雅境界,最直接的反映社会的繁荣和家国情怀,反映出与时俱进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博大。
丁顺宗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把对和谐社会的赞美用书法形式表现,其作品多为教化内容,其隶书书法作品“厚
德载福”“善行天下”“德行天下”受到不同阶层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厚爱,尤其深受企业家、政治家喜爱。
孜孜不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讲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丁顺宗创作的16米书法长卷《金刚经》、《道德经》,就是宣传道教、佛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修身养性、无我(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弘扬中国文化,作品多为国内外相关人士和机构收藏。整幅字犹如一个巨大的操场(大块面),每个单字(小块面)似
隶书书法《道德经》局部
隶书书法《金刚经》局部
隶书书法《般若波罗多蜜心经》
是排列其上的体操运动员,在统一的指挥下做着不同的动作(点、线的灵巧多姿),动静相宜,自然和谐,颇堪寻味。
《心经》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含义最深。而且给人带来平安、吉祥和富贵。所以书法家丁顺宗倾注了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这样一幅散发浓厚古韵的艺术品。从外观上呈现红黄黑三色,美观典雅,寓意深刻,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丁顺宗书法作品的儒家(齐鲁)文化特色
丁顺宗对齐鲁文化情有独钟,尤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泉城济南拥有深厚感情,根植齐鲁大地汲取创作动力:世人都知道泉城济南和济南七十二泉,丁顺宗创作的12米书法长卷《济南七十二名泉》,是第一个、第一次以隶书书法形式在一幅作品中完整反映济南名泉的作品。
隶书书法作品《济南七十二名泉》 儒家文化对丁顺宗书法创作有较大影响,把《论语》之经典名句
虔诚地用隶书书法为表达形式,弘扬儒教文化,《见贤思齐》《和为贵》《敏事慎言》等隶书书法作品,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为人处世提供了深度思考,多被政治家、企业家、书法爱好者作为醒世名言珍藏。
用蝇头小隶这种书法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特别是启蒙教育内容,可谓相得益彰。丁顺宗的《三字经》、《千字文》、《孙子兵法》、《大学》、蝇头小隶-千字文
篆书-家和万事兴
《中庸》、《百家姓》等书法长卷,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更使观者
隶书书法--治家格言,四条屏
深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平凡中的博大,浅显中的精深,潜移默化中弘扬国粹,作者的爱国爱家之情跃然纸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 靠的这种孜孜不倦的默默奉献。
丁顺宗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山东省和全国性书画大展,并多次获奖:1987年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作品展优秀奖;1989年中国画研究院展出,获优秀作品奖;1998年首届国泰民安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2年山东美术馆书画大赛二等奖;2005年获洞庭湖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8年改革开放30年全国书画展优秀奖;2009年第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书法展优秀奖。
丁顺宗隶书和行书作品入编山东艺术馆1993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作品大汇》、1999年出版的《济南市书协优秀作品集》和1989年出版的《中国书画函大作品集》等,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
细观丁顺宗隶书作品,碑与简的糅合还没有真正达到那种不露痕迹的程度,某些点画因过于追求率意而失之单薄尖削,含蕴稍嫌不足,榜书作品墨法缺乏应有变化,这却是任何处于探索阶段的书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期待丁顺宗在书法创作中不断学习,超越自我,作品艺术价值更上层楼,进入书法大家行列。
2013年9月17日于青岛
2.隶书书法欣赏论文 篇二
李振东, 1938年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巩义市书协名誉主席, 巩义市美协顾问。
《福寿文明联》
看点:这幅书法内容是“龙门造像, 佛堂画壁, 岱岳摩崖, 名室写经”。从这四句话中可以看出李老先生这幅字创作的风格, 是吸收了“造像、画壁、摩崖和写经”这四种笔法和神韵形成的书风, 其特点是, 有造像的随意自然, 有画壁线条流畅、斑驳、苍老和灵动, 有摩崖的大气厚拙, 有写经的熟练舒展, 字取隶势, 介于魏隶书体之间, 多变化, 耐寻味。
3.赞美书法的美文欣赏:书法之美 篇三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彰显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书法和京剧都具有历史纵深感,承载着广大华夏儿女深厚的情感寄托。但辉煌之后,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此。虽然都知道京剧是好东西,但年轻人鲜有喜爱,咿咿呀呀的,一板一眼,节奏太慢,没有那个耐性。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欣赏口味发生了改变,不用出门,手里遥控器一点,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不用请示汇报,不用抢占座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虽然少了参与感和热闹劲,却多了几分轻闲和自在。看戏,再也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已经压榨了京剧的生活空间。
那么书法呢?
字是敲门砖,写一笔好字,是无数读书人的追求。电脑还没有普及前,谁要是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受人们尊重和推崇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被别人请到家里舞文弄墨,书写对联,那是功德无量的事。
可是,几乎在一夜之间,电脑进入平常百姓家,钢笔、毛笔提前“病退”,键盘成了神“笔”,要什么字体有什么字体。办公用电脑,商务用电脑,写信用电脑,方便、高效、快捷。如果愿意,一天“写”一两万字也是一碟小菜。即使偶尔忘字,拼音一打就出来,方便得很。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那些才高八斗的博士、硕士,文凭虽高,字却歪歪扭扭,让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是到了抢救书法的时候了。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自甲骨文始,逐步演变至今,可以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这条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里,灿烂辉煌的文化基因强壮着我们的肌体,浸润着我们的身心。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闻名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要么被外族入侵而中断,要么被战火而撕裂,只有中华文化没有随历史的变迁而走样,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理应成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文明的传承中,书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人喜爱中华文化,大多始于对书法的热爱。因此,书法于我们理应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随意。然而现实不容乐观,信息化时代,电脑代替了人脑,键盘代替了毛笔,能够写上几笔的人逐年下降,再不加以保护,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将消失在移动的时光里。
请把目光投向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辉名字,王羲之、王献之、米芾、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于右任、毛泽东……他们捋捋衣袖,在历史方位上挥动如椽之笔,潇洒地书写着自己的那一“体”,使文化大观园始终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颜真卿的楷书……这一件件艺术瑰宝,仿佛饕餮盛宴,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沉醉其中,大呼过瘾。
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个书法家的背后,都有一段勤学苦练的故事。王羲之当年学书成痴,经常观察飞鸟的轻灵、虎豹的迅捷、苍鹰的雄姿、树木的形态、山形的走势、河水的流向,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把个人体悟融入到书法中。他有个癖好,喜欢在夫人大腿上比划练字。一天,他又在夫人腿上比划起来,夫人假嗔道,人各有一体,不要总在我身上比划。“对,人各有一体!”夫人这句话给了王羲之极大的启发。自此他越加注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师法古人而不拘泥,终于成为名留青史的“书圣”。凝聚着他才情与感情的《兰亭序》,大胆突破前人的规矩,写得行云流水,律动空灵,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纵横卑阖,挥洒自如,书法同样得到举世公认。平时除了读书,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帖临帖。一次,他听说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真迹》,便向黄炎培借来研读,说好一个月后归还。这本字帖是黄炎培的镇家之宝,看得比生命还重。黄炎培很不放心,担心毛泽东“忘记”了,借出一周后便打电话询问。“不是讲好借一个月吗?我正在看呢。”毛泽东平和的语气,让黄炎培有点尴尬。又过了几天,黄炎培还是不放心,又打电话来催问。“还有7天,我数着呢。”毛泽东在电话里笑着说道。一星期后,毛泽东信守承诺,让《王羲之真迹》完璧归赵,留下了一段佳话。
读帖、临帖有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开始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到的只是字;随着功力、阅历的加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读出蕴藏其中的时代特点,政治哲学,人情世态,经济发展,历史风云。如魏朝流行碑体,这种字体端庄大方,金钩银划,有金石之气,充分体现了魏晋风骨。唐朝喜好行草,恣意汪洋,潇洒不羁,这是当时江山一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真实写照。宋朝皇帝赵徽宗不爱江山爱书画,擅长花鸟,苦练书法,自创瘦金体。江山都玩丢了,不瘦才怪!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如果你不了解那个人,单看他的字就可以略知一二。毛泽东的字体飘逸隽秀,入木三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起承转合自然天成,有横扫千军之气势。这就暗合了毛泽东不拘小节、多谋善断、胸有韬略、勇于创新的性格。苏东坡的字肥厚中暗藏端庄,古拙中透着灵动,佛性仁心,契合了他浪漫而豪迈,超脱且敦厚的性格特点。
列位看官,可别小看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撇一划都从历史深处走来,从象形、会意、形声、转借的组合中可以看到文字形成的韵律之美,从上下、左右、杂合结构中可以看出文字构造的建筑之美,从由繁到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文字演变的绘画之美。
汉字真是好东西啊!品读一本好帖,临写几个好字,就如同与智者对话,与高手过招,与贤人清谈,既如沐春风,又涵养心性,不亦快哉!
4.《书法欣赏》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 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光碟等。
教学过程:
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 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每一次书体的变化,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
其一,汉字的表意性。汉字从象形开始,是表意的。“依类象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仍然保留其表意的特征。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复杂的形体结构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下可以产生无尽的变化。正是汉字本身具有造形美因素,汉字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术。
其二,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汉字书写能成为一种绝妙的艺术,同它很有关系。毛笔体圆锋尖,刚柔相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由于用笔力度、速度和方向的不同,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可以产生轻重缓急枯润浓淡藏露方圆种种变化。作书者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波动,也能从笔下微妙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来,生动地记录在纸上。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其三,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为汉字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材料和造形载体。而最终使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书家把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渗入汉字书写之中,汉字书写由此得出从写字的“技” 升华为艺术之“道”。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揖一让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以及书者个性个化的情怀,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释家的“渐修” 在书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们看一块石碑、一帧法帖,透过那石花斑剥、墨色依稀的笔画,首先先感悟到的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值得注意的书法和写字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相区别的不同概念。一个强调艺术,一个强调实用。写字只有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之后才能成为书法。
3.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1)书法与中国画。古有书画同源之说,这说明书法与中国画关系密切之深。汉字来源于形象。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形象为基础,而造形之始就是根据物象成其物,它们本身就是一幅经过加工的抽象了的绘画作品。虽然后来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日渐远离物象,但溯本追源,还是离不开形象。书法和中国画都是用线条造形。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是以点、横、撇、捺、提、折等线条进行规定的造形组合。中国画同样离不开线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都要通过线条来塑造形象。具有相同的审美观念。二者都注重墨色的枯润浓淡,章法的虚实主次,讲究神采、气韵,把意境美的追求放在形态的表现上。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同样他在论画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强调也意境与神韵。书法与国画在形式上也能都融合在一起。我国的绘画在传统上讲究题款,而题款本身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它除表明作者的身份以及作画时间外,更重要的在于书与画的交融,丰富作品内容,增添作品情趣,从而取得双剑合璧、相映成辉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每一幅中国画里都有书法的内容。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有很大的一致性,文房四宝是书法和国画的共用品。因为以上原因,造就了历史上一代代书画兼长的大师,如苏轼、唐伯虎、郑板桥等人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2)书法与篆刻。
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形的艺术。所不同的是,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一种是用刀刻出来。但从刻这一过程来看,印稿无疑是书法作品。
此外,书法还与文学(尤其诗、词)、音乐、舞蹈、武术等有广泛的联系。例如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书者如具备相当文学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熟悉一定诗词歌赋,达到一定的境界,对其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帮助。作品中的文字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文学素养。历史上一些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不但在书艺上是光辉典范,其文字在文学上也是不朽之作。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应该语言新颖、内容健康、富有哲理和诗意,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介绍书法欣赏的有关内容(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就是欣赏者接触书法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吸引了几千年的无数华夏子孙,使不计其数的人为之孜孜终生,并且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并不懂得中国文字的欧洲人。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不懂得欣赏,最美的书法作品也没有意义。要欣赏书法,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书法欣赏,不但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亨受,而且对学书者来说,还可以开扩眼界,学习借鉴前人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可以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感从受能力,丰富内心世界,使人更富于想象,从而提高赏者的创造力。
1.书法欣赏的特点。
(1)书法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书法作品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但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欣赏书法的再创造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看小说可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想象出书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相貌,看绘画则可以所绘形象跟现实物体建立起一种对应的联系。书法更接近于音乐,有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音乐的要素一是旋律,二是节奏。书法也一样,每一笔每一字都是在不同的轻重缓急中有节奏地写出来,而每一行每一篇忽如“奔雷坠石,鸿飞兽骇”,忽如“山崩海啸”,忽如光风明月。这正象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音乐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各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各种艺术都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以为文字内容就象歌词,表现文字内容的书法就象为歌词谱曲。曲谱要尽可能地去表现歌词(文字)的内容。这样的书法既可以与文字内容一起欣赏,也可以独立欣赏书法。单看书法也有欣赏价值,但不够完美,因为连同文字内容一起欣赏是民族传统习惯。比如我们用“瘦金体” 去写岳飞的“满江红”,如果连同“壮怀激烈” 的内容一起去欣赏,就很难令人满意了。总之,书法欣赏具有再创造的特点。
(2)书法欣赏的模糊性。
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是什么?首先是线条的抽象性。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是书法者内心感情活动的轨迹,它区别于几何学上的线条,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但它究景是什么情调和意趣,难以确指。例如,一横,在欣赏者眼里,可以看作“千里阵云“,也可看作是“一条钢筋” ;一点,可以是“高峰坠石”,也可以是“平地砖头”。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是因为书法欣赏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或叫“朦胧感”。只是道出大致的感觉而已。
书法欣赏的层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审美力的高下。由于书法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就必然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造成其差异性的原因有主要有三个:
一是受政治立场影响。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欣赏作品就是欣赏人格,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有亏大节,在道德品行上低下,那么他的书法作品技巧再高,格调再雅,也为人所不耻。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如古人对赵孟兆之书法,他作为元代书坛盟主,练就一身笔墨工夫,虽然缺少变化和过于平整,也足以是一代大家。而不少人认为他身为南宋宗胄,不应仕元,由此而大受批判。说是“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李桢伯)。
二是受趣味爱好的影响。有的人喜欢雄强质朴,有的人喜欢精巧别致,不一而足,“萝卜青菜,各有所好”。而这势必影响对书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如被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三是受流派观念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各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基础、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因此互相之间必然会出现互相竞争甚至互相争斗的局面。往往对同派的书家和作品加以褒扬,对异派进行批评甚至抵毁。如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由于有这种“门户之见”,就很难产生公允的评论。2.书法欣赏的标准。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的欣赏一样,有个相对的审美标准。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书法艺术重在有神采,而要有神采,必须有“功” 和“性”。“功”,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性,指性情、风格,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因此,功力、技巧、个性、风格是我们欣赏书法的基本标准。具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1)点画的线条美。
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造型因素,本身也具有独立的美学品格。线条美主要表现在:一是线条的力度。不论何种书法作品,都必须以“力度” 为基础。没有笔力,形态再美,也毫无审美内涵。只有笔力雄浑,才显示其美妙。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笔力的称赞。二是线条的节奏。书法线条是书家情感和心理变化在纸上留下的轨迹。线条的节奏像音乐。音乐的节奏是通过音的长短、高低现出来的。而线条的节奏则通过用笔的轻重快慢表现出来。音乐可以“一唱三叹”,书法线条可以“一波三折”。这正节奏上的起伏。所以,书法被称为“无声之音”。墨色也是线条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使作品具有立体感。黑白反差,虚实对比更增强艺术效果。
(2)结构的造型美。
书法的艺术结构是指每个字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点画的轻重粗细、方圆长短、部首大小高低,偏正宽窄,经过书家巧妙的组合可使字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简单的笔画可以产生出姿态万千,变个化无穷的结构造型。如小篆的古朴、隶书的阿娜、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险劲等。结构形式的多变,但离不开其中的规律,即平衡、对比、变化、统一是最基本的规律。历史上的书法家,对汉字的艺术结构进行了十分丰富的创造,如颜体的端稳丰润、欧体字的险峻修长、柳体的刚健骨气等。在遵循形式美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汉字形体的可塑性,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意趣,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3)章法的整体美。
学习书法一般是从笔画到结构到章法,而欣赏书法则正好相反。因为章法给人以第一视觉效果。有不少书法作品,笔画结字都不错,但组成篇后却毫无生气,艺术效果不好,原因是章法处理不当。历来书家都重视章法。“篇幅以章法为先。”(蒋骥)
怎样处理章法?一是虚实恰当。章法也叫“布白”,无论分行布列安排,还是落款铃印位置,做到实处不挤,虚处不空,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二是行畅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一气呵成。做到一字管领数字,数字管领一行,一行管领数行,数行管领全篇。(4)风格的个性美。
“风格就是人”(马克思),风格就是在作品中体现的个性,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历史上光照千古的书法家无一不是个性特出,风格鲜明的。有的平和简静,有的跌宕洒脱,有的端庄,有砾雅逸,有的霸悍,有的敦厚,都能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5)构思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书者通过作品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其形式必定作一番构思,这种构思就是设计布局。例如,有一幅书写一个“鹅“字的作品,他创意上,采用了挪位法,将左旁的“我”挪上,上下呼应,有动感。加上上款下款,形成一幅精美的构图。
5.欣赏书法的作文 篇五
书法小组要上交四幅书法作品,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写书法作品可是困难重重!这不,一大堆麻烦就找上了门。
麻烦一:字体
我写的“水天浩茫”中的“茫”是繁体字,我没注意。好几张字练下来了,练到最后才记起字体,结果,所有的准备都白费了。望着一张张有着错别字的练习,只能唉声叹气,全怪我太粗心了,以后要仔细点!
麻烦二:位置
开始写作品了,老师在纸上折出淡淡的框架痕迹,叮嘱我要按着痕迹来写,不要超出。结果,我个500度大近视眼,没看清痕迹,把“浩”写到了左边,都不能落款了,好好的一张作品就给毁了。
麻烦三:粗细
因为只写四个字,所以要写得很大,大就要很粗,可是我不会写粗,加上笔太细,我写的字又细又大,十分别扭。看起来一点都不美观,要不是最后老师会照着我写的字加粗,这张字就又没救了。
麻烦四:笔画长短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写作品,想想从前,写作品身边总有老师指点,以前还嫌烦,现在想想,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瞧瞧我写的大字,横短的短,撇长的长,跌三倒四的,一点都不美观,如此衣冠不整,想改都难。
6.李红星书法艺术欣赏 篇六
李红星,男,汉族,字泱翰,专业书法家。现为西安终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长庆油田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十余年来, 李红星从唐楷入手,先后研习二王、傅山、王铎法帖,同时借鉴其他名家墨迹,潜心参悟,用功不辍。近期主攻《张迁碑》、《石门颂》,受益非浅,并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陈曦明老师指教,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书法艺术作品发表于《书法报》、 《西安晚报》、《当代名家楹联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典藏》等报刊典籍,并在全 及省、市、长庆油田书法展览中多次获奖或入展。... .
7.欣赏书法的方法 篇七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 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 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 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8.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篇八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9.书法家姜春雨作品欣赏 篇九
2012年1月1日, 姜春雨应邀为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题写《贵宾签到册》。
同年4月, 姜春雨赴台湾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会后代表所有在场的大陆书画家为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吴伯雄分别题字。
6月, 姜春雨应邀为怀柔博物馆书写《怀柔历史沿革》长卷。
8月, 第一届中国长春金融博览会组委会邀请, 姜春雨现场题写榜书“金博天下”四个大字。
2014年6月23日, 姜春雨收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的来信, 来信中转达了总书记对他成为农民书法家表示祝贺。
8月, 姜春雨应韩国第一阶梯队成员邀请出访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9月3日是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姜春雨为抗大纪念馆现场题写“抗大精神”四个大字。
9月18日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活动现场, 姜春雨题写“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八个大字。
12月13日是首个“国家公祭”日, 姜春雨应新闻媒体邀请现场题写“国家公祭”四个大字。
10.中国古代极品书法欣赏 篇十
中国古代极品书法欣赏上虞帖卷 东晋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清 周金然 草书录唐人论书轴 清 周金然 草书录唐人论书轴 绫本 纵132.5厘米 横56厘米
行草书鸭头丸帖卷 王献之 绢本 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琊(今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承其父,并创新体。东晋著名书法家。此系唐摹本。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高宗赵构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清 永瑆 楷书论画句轴 清 永瑆 楷书论画句轴 纸本 纵122.4厘米 横50.4厘米
楷书《大涅槃经》卷 唐(公元618-907年)长26.5厘米 宽834厘米
此卷为敦煌唐人写经中的精品。朴茂中见润泽,韵味古雅隽秀。
清 郭尚先 行书七言联 清 郭尚先 行书七言联 纸本(各)纵123.2厘米 横28.2厘米
郎官石柱记序帖册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与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郎官石柱记序]是张旭的楷书作品,这部传世宋拓本,展示了张旭严谨深厚的楷书功力,这正是他狂草的根基所在。
清 方亦临 草书七律诗瘦 清 方亦临 草书七律诗瘦 花绫 纵154.3厘米 横51.7厘米
苦笋帖卷 怀素 这件“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清 方亦临 草书七律诗瘦 花绫 纵154.3厘米 横51.7厘米
千字文卷 释高闲 纵30.8厘米,横331.3厘米 释高闲,是晚唐时期专精草书的高手。此件作品点画纯熟,笔划粗中有细,心手双畅,可谓意境深远,情性毕露。传世高闲作品少见,这是仅见的孤本。
行书八言联 林则徐 纸本 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大学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查办鸦片事件。工小楷,兼行书。此联为自书八言诗。
行书仙庐峰六咏卷 白玉蟾 白玉蟾,南宋道士,出生于琼州,号海琼子,受封为紫清真人。他善书画,行书受黄庭坚影响,此卷书法秀逸清朗,别具一格,内容是咏景诗六首。
纸本 纵131.9厘米,横29.2厘米 孙星衍(1753-1818)清经学家。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官山东督粮道。治学范围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均曾涉及。工篆隶,精校勘,擅诗文。所撰有《寰宇访碑录》等书,并刻有《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等。书者尤长篆书,故此联为得意之作。
阁中帖 吴说 吴说,南宋书家,钱唐人,书学黄庭坚、王羲之,所题扁额碑铭均佳,为宋高宋所折服。此帖是吴说在浙东括苍写给家人的信札,清逸无比。
真书八言联 永瑆 纸本 纵170.5厘米,横28.2厘米 永瑆(1752~1823),中国清代书法家。字镜泉,号少厂。乾隆十一子,封成亲王,因皇太后赐陆机《平复帖》,又号诒晋斋主人。著有《诒晋斋诗文集》、《随笔》、《仓龙集》等。此联为永瑆真书八言联,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赵构 赵构,南宋高宗,他是宋徽宋第九子,也善书画,书法学二王,遒劲流丽,有较高的成就。此卷是临虞世南真草二体千字文,得虞世南之圆润而略乏笔力。
篆书七言联 洪亮吉 纸本 纵128.1厘米,横28厘米 洪亮吉(1746-1809),原名礼吉,字穉存,世称北江先生,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探花,官编修,以言事获咎。工篆书,法李阳冰。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此联为篆书七言联,体现其书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
草书七言诗纨扇 赵佶 这是宋徽宗在纨扇上草书的诗联“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布局章法极为高明,气势弥满而又有疏朗之意,行笔圆转流利,有唐怀素狂草的影响。
行书七言联 钱沣 纸本 纵126.9厘米,横25.8厘米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乾隆36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官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拜江南道监察御史。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此联为行书七言联,书风中透出字如其人的特点:以德养字,以文养字。
真书千字文卷 赵佶 赵佶,北宋徽宗,他虽是亡国之君,但却具有艺术家的天才,书画皆精。此卷千字文,是他用独创的瘦金体书写的,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
行书题画诗轴 翁方纲 潇金笺 纵130.2厘米,横30.6厘米 翁方纲(1733~1818),中国清代书法家、金石学者。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得到苏轼书《天际乌云帖》,因此又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至内阁学士,迁鸿胪寺卿。擅长正楷与隶书。行草学习米芾、董其昌,飘逸跌宕,气清韵通。此轴为行书题画家安光誉画诗,其书风有朴实淳厚的笔势。
华严疏卷 黄庭坚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江西诗派创始人。工书,宋四家之一。他的行书受瘗鹤铭影响,创造了一种辐射式的结构,由一个中心向四面撑开,十分俊朗。此卷行书比较含蓄,但也可看出这一特点。
行书十言联 王文治 纸本 纵219.5厘米,横29.7厘米 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书家。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出为云南知府。工书法。他喜用柔毫或长毫,讲求姿态。此联为行书十言诗,书风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祭黄几道文卷 苏轼 苏轼,字东坡,是北宋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祭黄几道文卷》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从这件字卷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他那丰腴淳厚的书法风采。
纸本 纵219.5厘米,横29.7厘米 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书家。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出为云南知府。工书法。他喜用柔毫或长毫,讲求姿态。此联为行书十言诗,书风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真书宁州帖 司马光 纵32.7厘米,横57.6厘米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曾编撰有名的《资治通鉴》。此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
纸本 纵130.4厘米,横29.3厘米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钱塘(今杭州)人。诗正子。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官侍讲。博学多文,善鉴别古法书。尤工于书,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自成一家。著《频罗庵书画跋》。此轴为七言诗,其书风秀逸精到。
动止帖 沈辽 沈辽,著名学者沈括从弟。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隶楷最为人称道。此书是一通向病中之友问安的信札。所书颇具晋唐之风,笔势纵放,神韵俊逸。行书轴 刘墉 冷金笺 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辛未(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工书法。初学赵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著《石庵诗集》。此轴为论《刘宾客伏波祠》诗,其书风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
参政帖 米芾 米芾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
行书自书贺新郎词轴 郑燮 纸本 纵128.4厘米,横31.3厘米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精墨竹、兰花,秀劲绝伦。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板桥全集》。此轴为行书自书贺新郎词,原文在《郑板桥全集》词钞中刊入,作者时年三十八岁。
赵孟頫 行书十札卷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擅画,书法各体皆能,开一代书风。此卷由赵氏书与友人的十通手札合装而成。纸本 纵104.4厘米,横54.5厘米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词,善书、画。精墨竹、兰花,秀劲绝伦。书亦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板桥全集》。此轴为行书论书法,原文在《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中刊入。未署年月,约为晚年之作。
秋兴赋卷 赵孟頫 纸本 纵25.7厘米 横184.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中年曾作孟俯,吴兴(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入元后,曾任兵部郎中、济南同知、浙江儒学提举等职。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封魏国公,谥文敏。博学多才,尤以书画领袖当时,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卷未书年款,从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及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看,应为其中年之作。
行书七绝诗轴 张照 纸本 纵108.6厘米,横56.7厘米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深通释典,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兼能画梅。此书为行书七绝诗,不难看出张照书法有着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的独特魅力。
真书江南春词卷 倪瓒 倪瓒,号云林,无锡人。元著名书画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家豪富,多藏法书名画,后卖去家园田产,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擅长画山水,是元四家之一。书法学《黄庭经》。此卷楷书,疏朗劲健。
纸本 纵127.4厘米,横31.3厘米 沈铨(1682~?),清代画家,字衡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人。雍正元年(1731)十二月携弟子郑培东渡日本,居长崎,历时2年。善画花鸟、走兽,师承明代吕纪。此联为行书七言诗,下联右边有顾大昌题字。
张雨行书诗册 元 纵33厘米 横42厘米 三开
张雨(1277-1348),初名泽之,字伯雨,号贞居,又号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元代书法家。书法清逸,有晋唐法度。善行书,书性极高,自成一家。
行书五绝诗轴 胤祯 绫本 纵133.2厘米,横46.9厘米 雍亲王(1678-1735),即清雍正皇帝,姓爱新觉罗,满洲人。此轴为雍亲王行书五绝诗,未署年月。隶书离骚卷 吴睿 吴睿,元书家,先世为濮阳人,移居杭州。善书法,长于篆隶。此卷隶书所书《离骚》,是他37岁时写,有评论认为:法度严谨,字字不苟。此卷隶书清健秀美,但古朴不足。
绫本 纵227厘米,横60.8厘米 傅山(1607-1684)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善书画,其书自篆、隶、正、草无不精。工书山水,兼画墨竹。收藏甚富,尤精篆刻。此轴为一五言诗轴,未署年月,据其书法风格而言,应为中年所书。
诗赞卷(局部)鲜于枢,元初著名书法家,渔阳人。精鉴赏,善弹琴,工诗能画,尤擅行草书。鲜于枢书法英姿特出,纵放而坚实,在赵字流行之时,独立特行,不入赵的范围。此卷作品为传世鲜于枢墨迹中的精品。
行书五绝诗轴 玄烨 潇金笺 纵135.8厘米,横58.2厘米 玄烨(1654-1722),姓爱新觉罗氏,建元康熙,•著名的康熙皇帝。康熙好学工书,尤善董其昌书,且将其书赐廷臣及外国人士。此书以金笺的形式出现,使在本以豪迈劲健的字中又增添了几份华丽和雅致。书为临摹董其昌所书五绝诗,未署年月。
十札卷(局部)赵孟頫,元杰出书家,湖州人,宋室后裔。赵孟頫 多才多艺,天姿卓绝,他精通音乐和鉴赏,书画皆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书法精熟,以韵胜,越唐接晋,更力追远古,有人称他是六百年来第一人。此卷是他的信札,书法超迈,远接二王。
潇金笺 纵135.8厘米,横58.2厘米 玄烨(1654-1722),姓爱新觉罗氏,建元康熙,•著名的康熙皇帝。康熙好学工书,尤善董其昌书,且将其书赐廷臣及外国人士。此书以金笺的形式出现,使在本以豪迈劲健的字中又增添了几份华丽和雅致。书为临摹董其昌所书五绝诗,未署年月。
明 何吾驺 草书冬日署中梅花诗轴 明 何吾驺 草书冬日署中梅花诗轴 绫本 纵160.5厘米 横55.3厘米
刘墉是清代中期以帖学闻名的代表书家。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合称“翁,刘,梁,王”。这件[行书游道扬山诗卷],为作者所作的纪游诗篇,以书法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谓是诗、书并美的佳品。明 文震孟 行书初入侍班诗轴 明 文震孟 行书初入侍班诗轴 绫本 纵214厘米 横51.4厘米
行书论书帖轴 郑燮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是老少皆知的人物,他以画兰竹而闻名,他的书法也很有特色,他以隶书、楷书、行草书相融合,再加入画兰竹的笔意,自称“六分半书”。这一风调从此件[行书论书帖轴]中可窥一斑。
明 祝世禄 行书七绝诗轴 明 祝世禄 行书七绝诗轴 纸本 纵215.9厘米 横60.3厘米
篆书轴 邓石如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尤善篆书,时称其四体书法为清朝第一。此作笔力圆劲,结体舒展,间架均匀平整,在平衡对称中,通过横斜变化求得多样统一,疏而不散,密而不塞,疏密关系得宜。
行书天马赋卷 董其昌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巨幅长卷,字迹酣畅多姿,笔法矫健自如,有天马行空之势,它是明代后期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杰作,[天马赋卷]原为米芾的书作,董其昌仿学古人,但加入了自己的笔意,表现出新的意趣。篆隶书屏(之一)赵之谦 赵之谦隶书中参用北碑楷书书意,用笔浑厚遒润,顿挫有致,笔笔中峰,力透纸背。字行间笔意顾盼、朝向偃仰,又各具意态,行款显得活泼巧丽。寓劲挺于流动之中。
邢侗草书临《逸民帖》轴 明 纵168 横26.3厘米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山东临清人。明代著名书法家。帖学功力深厚,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此轴临王羲之《逸民帖》。释文:
吾前柬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所复及此,似梦中语耶。邢侗。明 纵168 横26.3厘米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山东临清人。明代著名书法家。帖学功力深厚,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此轴临王羲之《逸民帖》。释文:
吾前柬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所复及此,似梦中语耶。邢侗。
隶书题画诗轴 金农 金农,被称为“扬州八家”之首席,尤以书法著称。此隶书轴用笔取势自然,在匀齐整饬中无呆板之弊。用笔拙重,体方笔圆,隶中带楷,笔墨浑厚,具沉重雄健的风姿。
行书谢翱五律诗轴 倪元璐 绫本 纵157.1厘米,横41.5厘米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进士出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擅书法,行草尤极超逸。此书为行书录宋代谢翱五律诗,其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尤以气骨见长。
清 37.8×224.8厘米
翁方刚(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北京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精金石考证,擅鉴定碑帖,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甚多。书法学欧阳询、颜真卿、苏轼,有朴静之境,行书、小楷皆精,并能隶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张弼草书《蝶恋花》词轴 明 纵151厘米 横61厘米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上海松江人。明代书法家。工草书,书法杂以今草、章草,自成一体。此轴以草书书写,通篇布局疏密有致,字形大小错落,运笔灵活,气势雄伟。释文:
钟送鸡黄昏报晓(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催,世事何时了。万古千秋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能有几个人知道。独上小楼风云杳,天涯一点青山小。
右调寄蝶恋花。东海翁为任锦衣书 康有为行书《泰山》诗轴 清 151.2×40.5厘米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饴,字广厦,一字更生,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康有为自幼学书受家庭熏陶,早年习王、欧、颜、苏、米诸大家的书艺。中年之后,倡导北碑,博览多种金石碑刻,创立出独特 ”康南海体“。
行书轴 黄道周 冷金笺 纵143.2厘米,横53.8厘米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福建漳州人,工书法,真、草、隶自成一家,行笔严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此书为作者五十八岁时期的作品,其书风峭万方劲。
铁保草书轴 清 纵207厘米 横41厘米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亦号梅翁、铁卿,旧谱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学颜真卿,草书宗法王羲之,兼学怀素。与刘墉、翁方纲、永瑆(成亲王)齐名。释文: 香光云:余性好书而懒矜庄,多纵横断续语。虽无白不书,皆无伦次语,然余不好书名,故书有澹意。已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六月,梅翁。
行书七律诗轴 归昌世 潇金笺 纵117.3厘米,横30.4厘米 归昌世(公元1574年-1645年)字文休,?假菴,江蘇昆山人。明末著名书画篆刻家。此书为作者四十岁时期的作品,书风清雅流美。
何绍基行书五言诗轴 清 纵169.3厘米 横39.5厘米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早年多为楷书,宗法颜真卿,中年后多为行草、篆、隶,尤工小真书,为清末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行书五绝诗轴 张瑞图 纸本 纵112.6厘米,横28厘米 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又号白毫庵主,晚称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善画山水,尤工书,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明四家“。此行书意气雄旷,极吞吐腾挪之致。
郑燮行书《五经手读》册 清 纵29.5厘米 横19厘米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板桥风格“。以真、隶为主,糅合草、篆各体,笔法变化多样,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看上去有”乱石铺街“之感,大与小、方与圆、长与扁、疏与密、浓与淡不一,具有音乐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书法艺术可称丰富多彩。《五经手读》抄录《尚书》、《周易》、《诗经》、《礼记》、《春秋》,现存八册。每册封面有梁章钜题签,册内首页以大字写书名,后以小字录文。
行书七律诗轴 米万钟 冷金笺 纵151.7厘米,横33.2厘米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海殿渔长。北京人。工书法,擅画山水。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崇尚用笔个性。此件作品体现作者流畅、秀劲婉丽的书法风格。
弘历行书《龙井八咏》诗卷 清 纵89厘米 横34厘米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高宗,年号乾隆。工诗,善书画,每游历一处,多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学赵孟頫,圆润秀逸。
行书轴 董其昌 纸本 纵139.2厘米,横28.8厘米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一字元宰,?思白,又?香光居士,華亭(上海松江)人。明代後期著名书法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他尤其擅長行、楷,融合了唐、宋、元各家并自成一體。此书以风格清丽安雅,而独树一帜。
永瑆楷书对联 清 142×32厘米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庵,别号诒晋斋主人。乾隆第十一子,封成亲王。自幼习书法,博学诸家,深得古人笔意,兼擅各种书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风格取法欧阳询、赵孟頫,楷书刚劲方正。
文徵明行书《赠朱近泉》诗轴 明 纵180厘米 横98.3厘米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有”集书之大成者“的美誉。运笔遒劲流畅,自成一体。晚年大字多仿效黄庭坚,风格苍秀。此幅为学黄庭坚大字。
玄烨行书唐诗轴 清 111.3×46.5厘米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好学工书,尤喜临摹明代董其昌墨迹,书风学董而多雍容之态,书法功力深厚,笔法精纯。
米万钟行草七言诗轴 明 纵136.5厘米 横40.5厘米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原籍陕西,后迁北京。明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后裔,擅行、草书,得米芾家法,用笔质朴有力,与董其昌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为明末四大书家“之一。尤其擅长署书,”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竹鲜月好阴个个,萧碧写窗梦初破。
美人不来秋入吟,云际一鸿声远堕。
勺园碧鲜寮秋怀,书似它石词丈正之。
行书刘禹锡陋室铭轴 周天球 纸本 纵130.1厘米,横31.5厘米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止园居士。江苏苏州人。工书画。系文征明之学生。作者为当时在太湖流域一带风靡一时”吴派“中坚力量。此轴为唐代著名哲学家、诗人刘禹锡之名诗《陋室铭》一首,其书端庄劲健,作者时年六十八岁。
草书五律诗轴 文彭 文彭(1498-1573)明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文彭继承家学,亦善书画,尤长于书法,真、草、隶、篆诸体兼擅。尤工草隶。此副作品体现了”行中有留“、”留而不滞“的意境,表达出一个复杂微妙的运动变化过程。
行书午门朝见诗轴 文征明 纸本 纵130.4厘米 横28.7厘米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仲,号衡山,停云生。江苏吴县人。擅书画。文征明书法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不仅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该件作品为作者八十三岁时所作,可见作者在当时不仅还保持着工细流畅的笔法,并且愈晚愈工。
行书七律诗轴 文征明 纸本 纵122厘米 横59.6厘米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仲,号衡山,停云生。江苏吴县人。擅书画。为”吴中三家"之一。文征明功力深厚,楷书法度严谨,不仅深得《黄庭经》、《乐毅论》之诣,更多地则是采用欧阳询的笔意和体势,但在用笔上又更加削劲、挺健。此件作品在笔风上突出了重用笔结体,具有风格秀劲婉丽的特色。
草书贾至大明宫早朝诗轴 祝允明 纸本 纵173.8厘米,横48厘米 祝允明(1450-1526),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用笔激越奔发,然又狂而不乱。此件草书气度不凡,极具节奏感的用笔以及蕴含其中的无尽的激情,笔势雄健,情浓势足,风骨烂漫。
行书五律诗轴 吴宽 纸本 纵122.5厘米,横35.7厘米 吴宽(1435-1504),字原博,江苏苏州人。工书法。此件法书为吴宽的名作之一,其书风闲逸清俊,纤细奇绝,极具观赏价值。
行书诗卷(局部)陈继儒 陈继儒,号眉公,华亭人,明书家,工书擅诗,兼能绘事,名重一时。此卷行书,是他77岁时所书,倔强秀丽。
自书诗卷 王宠 王宠,苏州人,明著名书家,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为“吴中三家”,此卷行草书写自作诗。他的草书专学王献之,间或掺入一些智永,而其结构,又采用了欧阳询的残本草书千字文,非常精熟而巧丽,字形撑挺,又无宋以后的流荡习气。
前后赤壁赋卷 祝允明 祝允明,号枝山,人称祝枝山,是明代中期吴门地区的著名书法家,擅长于草书。这件书作录苏轼[前后赤壁赋],结体奇幻多变,纵横驰骋,可以想见作者在挥毫时那奔放激昂的情感,已达到了神融笔畅的境地。
行书杜甫五律诗轴 张瑞图 擅长行草书,“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开晚明书坛革新之风,为当时之勇于创新者。用笔冷峭,取势方折,刚劲有力,在峭拔险劲中,饶有俊秀之姿,表现出奇逸的书法风格。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
清 宋曹 草书怀素论书轴 清 宋曹 草书怀素论书轴 纸本 纵157.9厘米 横4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