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2024-08-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共11篇)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参加市教学能手及特级教师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圆的认识》下面我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三、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四、教学的难点 :按要求正确画圆。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2、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3、回归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课开始,便用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玩套圈游戏的画面,画面中,有的小组围成了不同的图形,有正方形的,有三角形,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种围法更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猜测的对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是学习的基础。有趣的猜测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想继续探究圆的愿望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是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咱们要想研究圆,首先咱得有个圆,下面咱就比一比,看谁剪得的有圆又快。”这时学生开始剪圆,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学生在画圆时可能出现借助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两种情况,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也模仿学生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请同学观察,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初步体会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板书:曲线围成。

这个层次的教学,学生经过了画圆,剪圆,说圆的过程,对圆的特征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学具,学生手中有了圆,就接着进行

第二个层次圆特征的探究环节。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如果你手中的圆就是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你怎样证明每位同学到红旗的距离是相等的?先在小组内说说打算怎样研究,再动手操作。”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找到红旗的位置,再量一量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可能出现对折再对折的方法测量折痕的方法证明等,在学生汇报时同时追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红旗的位置的,有的学生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有的是用圆规,最后教师总结“无论用折一折还是量一量的方法,都证明了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是相等的,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这个证明的活动目的在于为下面学习圆心,直径,半径做铺垫,初步感悟圆的特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可以用抽象的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

有了上面的活动做铺垫,下面自然地引到圆心,半径,直径的教学上。首先教师明确,篮筐所在的位置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同时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关于半径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要学生指出学生套圈时所在的位置,用点表示,接着引到“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就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同时用课件出示这个概念,接着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几条半径,并标出字母。并追问:还能继续画半径吗?在同一个圆中的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明确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园中半径是相等的。最后出示直径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画,明确这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接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明确,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出直径寻找直径的特征,明确,直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等。

这样,课堂经过巧妙的组织,分解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动手做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中建立新的概念,认识了圆的相关特征。

初步的认识还需要练习才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所以下面进行第三各环节的教学、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的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学生在圆内的线段中,用彩笔描出直径和半径,这时一个基础性的练习考察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一个半径是两厘米的圆,通过对画圆方法的汇报,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认识到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并通过画更大的圆,体会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围观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说说、想想、画画、讲讲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应用知识,而且通过练习,学生又收获了新的知识,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理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本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想研究圆的哪些知识?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提出研究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的其他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本设计中, 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增加学生口语交流实践机会, 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教材分析:

通过《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口语交际, 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元素, 打开记忆闸门, 重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 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提高口语表达、体会人间真情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把自己的感动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 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这些学生从小受到家人宠爱, 过分地夸奖使得他们不懂得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客观评价。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 他们自小都是家中小太阳, 是家庭中心, 因而感恩心理日渐淡薄, 但这次从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入手进行交流, 能激起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目标:指导学生在与对方的交谈中把事情完整而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说清楚、说明白。引导学生表达时注意言谈举止得体, 语气语调恰当。

2.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通过交流与倾听来感受人间真情, 收到真情的触动,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会感知身边的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完整而又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评价。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讲述真实的故事。

教具准备:

录有赞颂母爱的歌曲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诗意语言, 激发感受

师:同学们, 澄碧的一池水只要有风儿掠过就会泛起涟漪, 幽静的丛林中隐藏着多少诱人的鸟语花香。生活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有多少心声回荡在我们的身边。生活是一颗鲜红的荔枝, 只有剥去它粗糙的表皮, 才能用心体会它独特的甜美, 爱也是如此。

回忆刚刚学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你的心弦是否被触动了呢?今天的这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的心变成一只懂得采撷的辛勤的小蜜蜂, 用心地将生活的甜美酝酿, 然后倾吐出荔枝蜜一样的心灵感动, 体味人间真情, 让我们先走近给予我们生命, 为我们含辛茹苦、解衣推食的妈妈。

【设计意图: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良好的情境氛围是前提。通过话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 为走进交际话题作情感铺垫。】

二、创设情境, 进入状态

1. 播放歌曲, 蓄情感动

(将《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串唱下来。)

师:静静地听我们最熟悉的歌儿, 默默地想你与妈妈之间的点滴小事, 用心地感受深沉真挚的情。

2. 简单表达, 搜索感动

师: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吗?你的心是否在回忆的瞬间被触动了呢?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感动了自己呢?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3. 动情小结, 养成习惯

师:原来, 倾听也是一种享受, 听你们讲的故事, 虽然件件平凡, 然而事事动情, 感人至深,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赞美母亲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啊, 母爱是生命之源, 是万物之本, 母亲总是带给我们最炽热的阳光、最甜美的微笑, 还有最伟大的爱。

【设计意图:“入境始于亲”。爱是人间亘古不变的话题, 教学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人、最平凡的事开始, 引导学生感受点滴小事, 从而激起其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以便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然后带着已开启的真实情感状态进入“大爱”的口语交际中, 可以更真实地感受身边所有的真情。】

三、回顾生活, 心灵交流

1. 感受母爱, 感受真情

师:其实不仅仅是妈妈给予我们爱, 两代人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亲情。成长途中那些默默的帮助会让你心中满是感激。回首往事又会生出多少感动和新的感触呢?用我们敏锐的眼睛、敏感的心灵, 再一次感受生活里的真情与感动吧。

2. 小组练说, 全员参与

教师巡视, 倾听学生的选材以及表达, 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时将所讲之事具体、完整地表达出来, 提出相应要求。

(1) 表达要真实, 只有先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

(2) 要抓住最感动你的地方, 有重点有条理地表达。

(3) 对倾听者同样提出相应要求。

(1) 认真地倾听, 不打断别人说话。

(2) 中肯地评价, 提出有效建议。

【设计意图:提出具体的听说要求, 为学生下面的口语交际提供方向。口语交际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能更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有利于活跃气氛。】

3. 和谐互动, 反馈评价

(1) 教师将爱的话题归纳为几类, 使学生交流时能有的放矢地倾听并感受, 同时开启已有回忆, 激发类似感受。

母子情深父子情深祖孙情深师生情深

同窗情深知己情深陌生的感动其他

学生可以根据分类选择交流内容, 倾听者可与自身经历对照, 更加深刻地体会发言者的心情。

(2) 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完整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出来, 同时在重点处给予点拨, 引导学生从说清楚、说明白过渡到说生动、说具体。

(如可追问:听到这里, 我想听听当时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不已?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把它说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评价下, 学生明确要把事情完整而又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 并且要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也能够在谈到事情经过时平静含蓄, 而在表白自己内心感受或是最感动的细节之处饱含激情, 语气语调自然也就恰到好处了。

在同学或赞扬或提出意见的过程中, 发言者可以不断激励反省自己, 也可以树立自信, 激发参与的热情、表达的欲望。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层层深入的, 由小组讨论提升到全班交流、评议, 体现了交流面的拓展和交流层次的提高, 也进一步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而评议是听说互动过程的体现, 在互动中体现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真情流露, 情感升华

1. 名家片断, 感人至深

师用动情的语言阅读名家作品中感人的片段, 使学生再次升华情感, 明确表达的要求。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的母亲》 (老舍)

2. 自荐交流, 真情流露

同学自荐, 再一次交流。这次交流让发言者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真情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3.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升华情感

师:感恩的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温情, 也是一种表达, 现在带着你的感受, 对刚才故事中的主人公说一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设计意图:在较大范围交流之后, 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 接下来交流时一定要有更明确的要求, 此时口语交际的目的也就比较轻松地达到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五、总结延伸, 真情体验

师:今天, 我倾听了你们最美的心声。是啊, 心灵最广阔, 胜过海洋, 胜过天空。最美的心声就是一个“真”字, 只要打开你的心灵天窗, 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你就会发现窗外美景不只是星空和明月, 更美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下课后, 每个人真诚地做一件能感动对方的小事, 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把口语交际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人人感受人间真情, 在生活大课堂中更好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三

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

(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四

酒泉市东苑学校

秦春玲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课的难点是: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除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为唤起学生对已有除法计算知识的回忆,在教法上导入时先复习旧知,再创设情境。在探索时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首先出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回忆起这些题目的做法,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本节课做准备。其次,创设情境:“花果山果园的桃子丰收了,可是两只猴子正在为怎么分桃子而犯愁,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好不好?”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深化知识,巩固提高

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即教材第55页试一试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易错点,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六

——薛卫兵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数和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探索活动等4课学习内容、以及第五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感。.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重点的突破主要是创设关于乘法算式的情境进行教学。

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确立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利用乘除法找一个数的倍数来突破该难点。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分享法。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

3、练习提高;

4、收货反馈。

导入新课环节,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创设了生活情境 ——队形,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5×7=35(人)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在9×4=36中,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口述练习之后进入探究新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叙述,进一步巩固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分别出示:25×3=75 25×4=100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明确指出:我们只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并且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然后,通过除法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起到铺垫作用。出示:75÷25=3让学生试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通过多种数据的呈现,使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共性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出示7,14,17,25,77,找一找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试做,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时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不难发现: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依次加7 都可以找到7的倍数; 再试找:6的倍数、9的倍数......在反复训练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练习提高环节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所以我遵循教材设计出示了教材P32中的练习,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同时还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最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通过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建立起信心。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和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抽象的数学课。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对课改新理念落实比较到位:

1、巧妙借助生活实例,轻松解决概念难点。

2、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妥之处有:

1、学生没有大胆地说和做,这原因在于老师引导不到位。

2、缺乏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亲和力,未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反思六个方面的说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领导及同仁们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7.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七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之《扇形统计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材处理,几个方面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教材中《数据处理》安排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在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中,学生将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在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在第二学段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图的优劣,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2)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条形统计图和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这些图形。

四、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对各种统计图的优劣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我在本节课中,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中,我从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布置作业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创设情境时利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课间活动导入新课,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4、运用探究法。探究的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5、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学手段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多媒体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教学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显示其巨大的优势。

就拿《扇形统计图》这课来说,利用多媒体,能清晰明了的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呈现在屏幕上,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快速的准确的找出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激发了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力度,可谓“一举三得”。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我以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是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日程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习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绘制好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 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习提高

学生在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出示了4道填空题,第一题复习了截止到目前学生学过的三种统计图,第二、三、四题分别强调了三个统计图不同的特点,使学生明确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三种统计图不同的用途。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一个扇形统计图,带领学生分析题意并依次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同桌互问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况,力争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体会数学带给我们的人文性。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绘制扇形统计图这个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为今后的教学做了铺垫。

七、板书设计

八、教材处理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利用课本两道例题,再延伸两道课外习题作为练习,课本习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后练习。

8.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八

一、填空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在1:3000000的图纸上,实际距离为255千米在图上应长()厘米。

4、比例尺1∶5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的()倍。

5、一种精密仪器按照40:1绘制在图纸上,仪器的长在图纸上是28厘米,仪器实际的长是()。

6、一段路长25千米,在地图上长5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 60 120 180 240千米

7、表示图上()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把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8、填一填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5厘米 420千米

4厘米 1:600000 4500米 1:50000

9、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个量中,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比例。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比例。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例。

10、在比例3:10=18:60中,如果第二项增加它的,那么第四项必须增加(),比例才能成立。

二、解比例

X : 300000 = 1 : 4000 = 480÷X=2:5

三、解决问题

1、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0,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厘米,宽4.5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丹在比例尺是 的房屋设计图上,量得自家房屋平面图长16厘米,宽8厘米。小丹的爸爸准备把房屋的地面铺上边长为0.8米的地砖,大约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如果每块地砖需12元钱,小丹家买地砖需要多少钱?

0 50 100 150 200千米

3、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在地图上量的A、B两地间的距离是3.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厘米?

4、在一张比例尺为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分别以平均每小时60千米、40千米的速度从两地同时开出,几小时后两车可以相遇?

5、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50厘米。如果甲、乙两列客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0小时相遇,甲客车每小时行76千米,乙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九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件

说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学生回答: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10.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二.学情分析:

我对我班学生也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我班有45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本节的教法和学法:

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

重要知识点。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3.尝试发现法,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身体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然后紧接着向学生交待: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水,很自然地引入到例题的情境中来。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单位“1”的量。

2.回忆分数乘法画线段的方法,尝试画出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尝试列出量关系式。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智慧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这是全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用“难、比较难;容易,比较容易”等词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验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辅导,让后进生对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七.板书设计

(我把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知识要点,又做到了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正比例》说课稿 篇十一

户县石井镇中心学校

崔琛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出处小精灵儿童网站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3: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

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家长会卫生讲稿下一篇:三不直接分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