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委工作报告(通用7篇)
1.普洱市委工作报告 篇一
普洱市白酒市场调研报告
一.市场竞争资讯
产品k/a价零售价酒店价备注
国庆32度小曲清香型400ml外盒商标大红色金色外边包装售价30元
老包装国庆32°小曲清香型400mL售价10元
新包装白瓶国庆33°小曲清香型400mL售价15元
红香米酒(珍品白酒)为大红色,500ml 价60元
二.市场消费特征
1.主流产品及其主流价位(酒店价)
老国庆酒32°度小曲清香型400ml
新包装白瓶国庆33°度小曲清香型400mL
国庆32°度小曲清香型400ml外盒商标大红色金色外边包装
2.普洱市场整体以江城地产酒为主,比重达60%—70%,单价在15元以内的主流白酒主要为国庆酒;国庆酒价位领先优势。
3.中档白酒以32度—52度为主,高档酒以50度—52度为主,400ml装白酒占据白酒销量得35%左右。新国庆今年在酒精度上引入33度得概念,市场反映较好。小曲清香型为主流香型,对包装、颜色讲究不多,几乎都是光瓶包装,以玻璃瓶为主。
4.普洱白酒消费水平较高,朋友家庭之间宴请以26元价位居多,国庆酒在该价位耕耘七八年时间,凭借小曲清香型口感和较好得酒质,占据该价位80%左右得市场份额。政务、商务宴请以30精品盒装居多,该价位近两年发展势头较好。
5.普洱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白酒消费呈现不同得消费特点。人口构成比例中以工人为主,因此在该区以低档国庆酒、景谷老酒玉香、纯米酒销售最多。高档酒店、饭店以商务、地产、党政机关为主,因此白酒消费色彩和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国庆32度小曲清香型450ml。红香米酒(珍品白酒)500ml 销售最多;而且在该区消费者对价格关注小一些,主流产品价格都比其它区域多10—20元。中档饭店、夜市摊以商业为主,中下低收入人口比较多,因此外来白酒如景谷老酒玉香、纯米酒、天溪紫谷酒等都选择以中档饭店,夜市摊作为突破口。
6.普洱10—30元白酒,比重在40%左右;40—60元白酒比重在30%左右,88—108比重在20%左右。
三.市场渠道特征
A.普洱市主要渠道为夜市摊、饭店、大型卖场、便利店;名烟名酒店开始兴起。
B.大兴量贩、天生祥超市、沃尔玛等连锁店卖场中高档酒销售较好;国庆酒以10—15元不同等价格按照店面装修档次不同在夜市位,饭店中销量极大。
C.普洱市餐饮渠道发达,大型酒店10多家,中型酒店20多家,其它酒店50多家,而且大型酒店都是以筹办婚宴经营为主。
d.大型卖场进场费在1.5—3万/店,堆头费在1万左右每月。各品牌都是长期上促销员,促销员平均工资在800—900。
e.新兴起的名烟名酒店、便利店对利润要求较高,零售30左右的利润要求在12元左右;零售60的利润要求在8元左右。
f.批发市场主要有厂家直接配送或代理批发部直接批发、其中普洱市场有100多家酒水批发商,以中低档白酒为主,主要辐射普洱市郊河周边县区,也有部分回流市区销售。
四.品牌分析
国庆系列
国庆酒厂研制开发的“国庆牌”系列白酒就是一种代表民族特色、民族品牌的白酒。口味基于小曲清香型的改良口味。酒体晶莹透亮、清香纯正、淡雅柔和、入口清甜、回味甘甜爽净;传承优化了小曲白酒的风格;结合地域工艺的改良,特别是优质山体岩层山泉水体及原生态的反渗透过滤工艺褪去酒体的火气辛,使之入口更柔和顺畅,后期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地质特性高山土藏(独特的土层结构和地气地磁特性),成就酒体丰满厚重、回味甘甜爽净的超凡品质。主要产品有“国庆牌”--国庆白酒、新雨酒、好雨酒、云江村白酒等从32度到52度不同酒精度、不同档次、不同口味的系列白酒。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国庆酒成功原因分析如下:
a:价格定位比较好,回避了激烈的竞争,在新的价位空间进行市场推广,通过低价格高开瓶费的形式,得到了服务员的大力支持;
b:1992年开始生产瓶装酒时,所有的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瓶装酒的名称和商标就应该叫“国庆”,响亮、大气又好记,而且产品卖到哪里都让人想起是国庆酒厂的产品。
国庆酒在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背后,面临严重的窜货、假酒、团购酒回流市场销售、公司动荡等因素困惑。总而言之,国庆酒取得了短期成功,后期如何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其它品牌
红香米酒销售还行,但是在普洱整体销售还没有形成气候;景谷林苑酒厂生产的“纯米酒”,拥有4个不同包装产品,主要渠道为商超、个别夜市摊。因为与国庆偏离太大,没有办法分享纯米酒的品牌资源,市场推广比较失败。
普洱市白酒生产集中在江城、墨江、景谷等地区,国庆、景谷清等的白酒产量占全市的65%以上,而白酒消费则以普洱市及其他县份场为主,同时四川、贵州等地知名白酒不断抢占普洱白酒市场。
面对普洱市白酒现状,普洱市白酒厂家与管理行业应当树立名牌意识,发挥自身优势,走民族特色之路:力推独具特色的具有不同风味和风格的民族酒中珍品;走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的酒业之路。这样,普洱酒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
2.普洱市委工作报告 篇二
一、加强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建设
多年来, 人行普洱中支党委始终把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按人总行培养“五型”干部的要求,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各科室集中学习制度, 有步骤、有目标、有对象地组织培训学习, 建立干部学历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机制, 规范干部竞争上岗程序, 建立了科级干部履职考核管理办法和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开展了县支行行长、党支部书记、计算机等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等培训, 岗位任职资格考试, 岗位练兵活动, 培养复合型人才, 有效提高了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职工提合理化建议、“金点子”活动, 充分行使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和义务, 增强了责任感, 推进了基层民主管理。建立了一支民主团结、务实正派、管理严格、清政廉洁的领导班子, 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
二、“三位一体”政工模式谱写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人行普洱中支党委通过长年的探索实践, 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将党支部、学习小组、工会小组合为一体, 四个党委部门的负责人当选为支部书记、学习小组组长和工会小组组长, 配合党委开展学习教育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工、青、妇组织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 艰苦奋斗、廉洁为公主题教育实践, 解放思想大讨论, 请有关专家上党课、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民道德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 利用中支信息网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 关心青少年成长, 每年儿童节购书赠送给小朋友, 对品学兼优, 以优异成绩考入新校的职工子女给予奖励。全行干部职工及家属自觉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 无违法违纪等不良现象。
三、“四个领先”创新管理模式, 强化金融服务工作
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 人行普洱中支率先在全省人行系统开展了“替岗检查”内控模式, 达到了防范风险之目的, 得到成都分行认可并在辖区推广;率先在全省人民银行系统进行金融统计数据集中, 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准确, 提高了工作效率;率先在全省实施改变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控制方式, 走在了云南省前列。“集中复点残损人民币”开创了全省残损人民币复点工作先河。
围绕中心, 重点突出, 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开展工作, 按照“区别对待, 有保有压”的货币政策, 制定了《关于加强普洱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等符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对辖内农村信用社风险进行了监测与评估, 制定了区别对待、支持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措施, 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54亿元, 有效支持了“三农”经济发展。在一线服务窗口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 开展“文明职工示范岗”和“党员示范岗”活动, 提供优质服务, 受到群众好评。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综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深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 规范权力运行和业务操作程序, 强化内控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 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实行行务公开等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持了多年无违法违纪案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及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建设, 做好“三防一保”工作, 层层签定案件防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 群防群治, 做到人员、责任、制度落实, 经费保障。由于措施得力, 工作常抓不懈, 辖内连续10年无重大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 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发生, 中支机关连续9年被评为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确保了国家资金的安全, 维护了边疆金融稳定,
五、扶贫济困献爱心
人行普洱中支积极响应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 积极开展挂钩扶贫工作, 做到组织、人员、资金三落实。先后派出了3名干部到挂钩扶贫点挂职开展扶贫工作, 近三年共捐助扶贫资金16万元, 各种扶贫物资千余件, 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普洱中支得到充分体现。多次组织全行干部职工开展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近三年共组织捐款活动6次, 有882人次参加了捐款活动, 共捐款18.43万元, 其中今年全辖干部职工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捐款5.7万元, 党员交纳“特殊党费”8.38万元, 29名职工还参加了无偿献血。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人行普洱中支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向全行干部职工及家属发出了倡议书, 共同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树立文明新风, 争做文明使者, 争当创建标兵。积极开展基层央行文化建设, 按照“全民健身实施纲要”组织开展了职工体育达标工作,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和阵地的作用, 与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 先后组织开展了棋牌、趣味体育、徒步郊游等文体活动, 用健康、文明、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的情操, 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推进了单位央行文化建设。不断美化办公、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抓好职工建家活动, 建立了职工文娱活动室, 图书阅览室, 安装了室外健身器材, 使一个和谐、文明、卫生、舒畅、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真正体现。2006年被考评为分行级“模范职工之家”和“体育达标先进单位。
3.普洱市委工作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4.普洱茶节实训报告 篇四
热作系 表演08——1班 张玲艳 6702010801思茅,本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城市,但是由于普洱茶,让思茅一度成为国内有名的城市,从而改名字为普洱。我有幸来到普洱上学,因此,也有幸参加了2年一届的第九届普洱茶节。在参加普洱茶节的同时还观看了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和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活动。
2009年11月18—20日,我们随学校老师参加了第九届普洱茶节、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和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活动。
11月18日,我们随老师参加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终评活动。在普洱市广播电视局演播大厅,我们讲解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终评活动的全过程。
普洱茶在世界上愈加知名,推动其发展的风云人物也愈加具有影响力。18日,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云南普洱市出炉。
为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促进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在10月开展,并由各地普洱茶专家、从业者组成的专业评委会评选。
经过对15名候选人的无记名投票,闫希军、李师程、张奇明、张国良、陈凯希、陈国昌、邹炳良、盛军、曹冬生、焦家良最终当选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当选者来自昆明、北京、香港以及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均为在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弘扬普洱茶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士。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向他们表示感谢,期望今后继续携手使普洱茶走向世界,推动普洱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全面升级。
“中国茶城”普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和集散地,境内有千年古茶树、茶马古道以及多座现代茶山,普洱茶产业发达,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11月19日上午,我们参加了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各个民族的茶艺茶文化。
云南本土的哈尼族祭战神“甫玛突”茶艺充满原始神秘气息,来自北京的自默禅茶幽远静雅,而普洱市广东商会则用茶艺巧妙讲述了普洱茶的传说。17日,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在云南普洱开幕。
来自北京、广西横县、云南普洱、玉溪、昆明等地的21支茶艺茶道表演队齐聚“中国茶城”普洱,他们由汉族、彝族、佤族、哈尼族等民族的茶艺师组成,为观众们献上令人叫绝的茶艺茶道表演。
茶艺师们表演了普洱茶、彝族罐罐茶、佤族烤茶、自默禅茶、酸木瓜盐茶、龙井茶等十余种民族茶艺茶道。比赛场地普洱市“天下茶艺”演艺厅座无虚席,观众们屏息静心,随着解说和配乐陶醉于茶艺师们的精彩表演中。“看得出这届比赛中茶艺师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对云南茶艺茶道来说是一个交流融合的好机会。”来自昆明的茶艺爱好者朱左勋已是第二次观看比赛,她对精彩的茶艺茶道表演赞叹不已。
参加决赛的表演队共有10支,他们均是从17日的预赛中脱颖而出。在决赛中,各参赛队都展现出了最佳的精神状态和茶艺水平。尽管演出内容与预赛相同,但是各参赛队队员对于细节的把握却更加精准到位。整场比赛连贯顺畅、亮点频现,场下也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最终,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茶艺茶道表演队获得了本次大赛的冠军。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艺表演队,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茶艺队获得亚军。北京东城区“蓝天工程”导师团茶艺教师沙龙表演队,广西横县茉莉情韵茶艺表演队,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获得季军。云南普洱市思茅区人民政府茶艺表演队、云南西盟县佤源茶艺表演队、云南镇沅县五一茶有限公司、云南景谷县茶艺表演队、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茶艺表演队、北京城市学院茶艺文化培训中心等6支参赛队获得优秀奖。
至此,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茶道表演大赛于19日在云南普洱正式落下帷幕。
11月19日下午,我们有观看了“寒玉秋泉”万人品茗活动和七彩云南——民族服装服饰风情展演。其中尤以七彩云南——民族服装服饰风情展演最为绚丽多彩。
19日,作为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创新设计大赛在“中国茶城”云南省普洱市开幕。
云南省有汉、彝、藏、傣、哈尼、拉祜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人,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资源丰富,昌宁苗族服饰、西双版纳傣族织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日晚,来自北京、福建以及云南昆明、迪庆藏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的29位设计师创作的106套民族系列服装服饰参赛,集中展现了云南佤、拉祜、彝、傣、哈尼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在原生态的民族服装服饰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师们的作品令观众啧啧称赞。变形的虎头、火焰图案和强烈的红黑色反差让人感觉彝族服装的热情与华贵;厚重麻布上的米、盐、糖、茶等象征图案,充分展现拉祜族支系苦聪人走出深山后的喜悦乐观。
傈僳族设计师阿妮来自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她以原生态的傈僳族服装服饰为基础设计了《芦笙打条老人装》。参加过多场民族服装展演的模特高菲对此赞叹不已,“黄红相间的百褶长裙既传承傈僳族传统麻布长裙,又有时装的活泼、动感”。
“这场比赛完全达到了创新民族服装服饰、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目的,设计理念、服装制作、模特表演都将时尚与民族特色充分融合,体现了云南民族服装服饰的发展趋势.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风情万种,在民族服装服饰风情展演、云南服装服饰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刻诠释了文化节以“科学普洱、健康人生”的主题,全力打造普洱“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品牌,大力弘扬科学普洱发展理念,充分展示普洱茶科研成果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服装服饰,提升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品牌效应。
11月20 日全天,我们又参加了第九届普洱茶节交易会暨天士力帝泊洱系列产品国内发布会。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云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普洱市和思茅区各级领导、天士力集团领导,以及茶产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嘉宾,来自日本、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的经销商朋友和消费者尽千余人莅临本次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交易会开幕式暨帝泊洱系列产品国内发布会现场。
首先由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寸强先生首先致辞,其后由天士力帝泊洱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先生发言,李强总经理以“充满普洱因子•品位健康生活”为主题,向莅临发布会的各界朋友隆重介绍健康饮品全新品类——天士力帝泊洱即饮普洱因子。
帝泊洱,我们健康伙伴,财富源泉,更是事业平台,我们为之而奋斗!时尚帝泊洱,健康全中国!充满普洱因子,品位健康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
最后,由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朱晓阳先生,宣布“第九届中国普洱茶节交易会开幕式暨帝泊洱系列产品国内发布会”正式开幕。
在开幕仪式后,由2009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10佳旅游小姐进行帝泊洱系列产品展示。10位盛装佳丽倾情演绎帝泊洱系列产品,在缠绵的细雨中,帝泊洱的时尚、便捷、高贵的风范与佳丽的曼妙身姿相得益彰,汇聚成为如诗如画的美景,现场嘉宾、帝泊洱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普洱市数千名观众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天士力帝泊洱系列产品国内发布会在优雅的旋律、青春的舞姿中圆满结束。
至此,第九届普洱茶节、第五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和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活动取得圆满结束,“科学普洱”魅力仍在延续,民族“梦幻霓裳”让人回味无穷。
“双节”期间,全国民族茶艺茶道大赛、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评选、科学普洱专家论坛和普洱茶交易会促进普洱茶文化、产业的交流融合;生物茶工业园奠基仪式、普洱茶健康饮品以及“数字茶山”工程启动仪式,是打造科学普洱,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分会场澜沧县举办祭茶祖、参观古茶园等活动也体现浓郁厚重的普洱茶文化。
民族风情巡游、万人品茗、广场狂欢等活动,营造了万民同欢的喜庆气氛;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创新大赛、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保护与开发论坛、七彩云南—普洱民俗风情服装服饰展演和美术摄影展,以及普洱茶包装、造型设计大赛,充分向世人展示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以及普洱的和谐之美、民族团结之美。
在推动农业普洱向科学普洱、人文普洱发展的过程中,普洱茶节进一步提升了普洱茶产业和普洱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向世人展示了普洱茶产业和文化的新形象,为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促进普洱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着力于社建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文化节紧密结合云南和普洱民族文化实际,从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学术角度,全面展示云南26个民族绚丽灿烂的服装服饰文化,加速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茶产业的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变。
5.普洱市水电移民安置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发布日期:2010-07-10 来源: 中共普洱市委政策研究室
那富斌
电站建设,移民先行。随着我市水电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水电移民安置成为涉及关系千家万户利益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成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水电产业建设基本情况
普洱市是全国水能富饶地区之一,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326.12亿立方米,为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14.68%,居全省第一位。有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一百多条江河穿境而过,水电蕴藏量1500万千瓦。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市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水电站建设,但是成效不大,到2004年,我市仅建成漫湾和大朝山2座大型水电站,以及144座小型水电站。2004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水电培育成云南又一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提出规划建设水电1000余万千瓦、产值近100亿元强势支柱产业的目标。结合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能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集团公司、云南滇能公司等企业,在澜沧江、李仙江、泗南江、阿墨江、威远江等流域规划建设15座大中型水电站。我市已建、在建及拟建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概算总投资800多亿元。其中,糯扎渡、景洪水电站总装机760万千瓦,投资585亿元;已完成规划的中型水电站总装机240万千瓦,总投资210亿元。按照电站装机分成比例,全市大中水电站的装机共计1000万千瓦,其中,大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700万千瓦,中小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300万千瓦。我市将成为云南省 “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水电基地。
二、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大中型水电移民涉及全市9(县)区,移民人口74000人,其中,大型水电站移民54066人(糯扎渡水电站42983人,景洪水电站3433人,漫湾水电站2814人,大朝山水电站4500人,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勐马移民336人),中型水电站19934人。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止2009年底,共搬迁安置22000人,占搬迁安置总人数的30%;享受后期扶持的水利移民6243人。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水电工程建设,维护了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移民安置工作满足了水电产业建设的需要。一是在建筹建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顺利推进。糯扎渡水电站筹建全面完成了库区813米高程以下实物指标复核细化和成果认定,完成了枢纽工程区实物指标核实及移民安置项目清理,做好了移民安置时间节点安排和工作规划,搞好思茅区南岛河、澜沧县石碾坡等12个安置点的房屋建设、生产资源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景洪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调整完善,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崖羊山、龙马、泗南江、居甫渡、戈兰滩、土卡河、三江口、石门坎、威远江等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二是漫湾、大朝山水电站遗留问题得到较好处理。完成了漫湾水电站景东库区新增移民二次搬迁;制定了双水井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处理实施方案;完成了大朝山水电站景东库区572人搬迁安置点的房建、公路、人畜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溪洛渡电站外迁孟连勐马移民实现基本安定和发展。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关于印发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云南部分)施工区移民安置调整方案的通知》(云移局〔2009〕42号),基本实现了留在孟连移民的安定和发展,为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分担了重任。四是水库移民核定登记及后期扶持工作深入细致。对历年核定登记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9143人,采用“一折通”的方式足额兑现了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共兑现3143.89万元,实施257万元的后期扶持项目,积极做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以及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核定登记工作。
(二)移民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移民安置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水电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力地支持了水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移民工作作为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它的稳步开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水电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2004年至今,漫湾、大朝山电站保持正常运行;糯扎渡电站筹建工作如期实现电站施工区封闭管理;景洪电站提前一年建成发电;崖羊山电、龙马、土卡河、泗南江、戈兰滩和居甫渡6座中型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威远江、石门坎、三江口水电站建设按计划推进(计划年内投产发电);勐野江电站即将开工建设;普西桥和长田电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计划年内动工兴建)。二是促进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2003年至2009年底,水电投资已完成260多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投资分别为35亿元、45.62亿元、52.75亿元、47.55亿元、45.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57%、50%、36%、26.5%,成为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三是水电站建设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经初步估算,在电站建设期间,15座大中型水电站的建安营业税和教育费附加达7亿多元;耕园地、林地占用税和植被恢复费达76.9亿元(其中糯扎渡、普西桥、勐野江水电站将上缴69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及发电上缴税费共计20.9亿元(其中2009年实现电力产值20.6亿元,占全市GDP的10.2%)。到2015年,我市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410亿千瓦时。按每度电0.3元测算,电力产值近100亿元,可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含水资源费)。四是水电站建设拉动了移民经济的发展。水电站建设让澜沧江、李仙江流域两岸世代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移民,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文教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地区搬迁到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水、电保障、就医就学方便、社会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促进了移民经济的发展。经测算,15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直接补到农村移民的资金达52.4亿元(中型电站未调概)。这些资金的投入,改善了移民区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调整了产业结构,移民从传统粮食生产模式向“种、养、加”和“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转变;移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为库区、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主要做法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积累,我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为适应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快速发展壮大水电支柱产业,2003年5月,我市成立思茅行署移民局(副处级);2004年,成立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6年3月,将市移民局调整升格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2009年6月,撤销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市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截止2009年底,全市除没有移民安置任务的西盟县外,其余9县(区)都成立了正科级移民局。今年4—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两次高级别、大范围的水电移民工作会议。6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沈培平、市长李小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善强,要求以推动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库区和谐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移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科学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打好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攻坚战。4月23日,召开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工作座谈会。市长李小平、市委副书记钱德伟,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亚林认真分析了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安置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加快推进移民工作的办法措施。这两次会议对今后移民工作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曾在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建设期间,我市涉及水电站的景东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懂政策、懂农村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和精干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县移民办,移民办采取减免征地移民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等办法,积极鼓励移民搬迁安置。
(二)严格执行移民政策法规,确保移民安置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能否严格执行移民政策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推进移民工作过程中,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标准。一是配合业主按规程规范扎实做好水电站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和库区社会经济调查,以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各项标准,根据移民意愿确定搬迁安置方式。三是切实落实理顺土地关系。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移民的“米袋子”,除不需要以土地安置的移民外,我市按政策落实好移民的土地,并承包到户,确保每位移民有自己的口粮田、产业地,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严格界定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在后期扶持工作上,严格按照国发〔2006〕17号及省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政策界限,坚持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到户到人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移民人口申报登记,实行移民身份审核阳光操作,履行两榜公示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不重、不错、不漏,公平公正。五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强化移民项目管理,按照专业部门建设、移民机构监督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凡是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委托代建制,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对所有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制、审计制、项目验收评价制。强化移民资金管理,按照“政府负责、项目管理、专户存储、审计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报帐制度及以合同方式支付移民补偿资金制度,确保移民资金用于解决移民问题。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安置规划,确保实现移民安置目标。科学合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是做好移民安置基础。我市在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安置点尽可能选择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水利、交通、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使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如:景东县在移民安置中坚持科学选点、规划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依托交通通畅的公路沿线,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的川河河谷地区,建立星罗棋布的小集镇群体,逐步开发形成川河流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目标,把锦屏镇的白羊田、文井镇的双水井、新会、都拉、文华、文窝等地作为移民安置区建设重点,以此辐射带动小集镇开发建设。在移民二次搬迁安置点的选择上,坚持“四不”安置,即人畜饮水、灌溉用水欠差的区域不安置,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区域不安置,不具备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水平的不安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的不安置。在规划设计上,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农田地建设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统筹规划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安置一批稳定一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最终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移民安置方式从大农业安置,创新发展到大农业安置和长效补偿并行,确保移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云南省移民安置“16118”政策出台前,我市主要采取以农为本、以土为主的传统安置方式安置移民。它的基本思路是:在水利设施配套、人畜饮水得到满足,供电、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解决,入学、就医方便,通过给移民配置一定的土地,能确保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到搬迁前水平或达到安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前提下,根据移民意愿,实行的农业安置。漫湾、大朝山水电站移民安置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先行”、“三个结合”。“三个先行”即:土地开垦先行、经济发展先行、水利设施先行;“三个结合”即:移民搬迁与迁入地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是今后我市新建水电站的主要移民安置方式。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有利于解决移民群众的口粮问题,让移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行业。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孟连勐马安置移民已享受长效补偿政策,正在筹建的糯扎渡、普西桥、长田水电站移民安置,根据移民意愿,将主要采取以长效补偿前提的移民安置方式。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农业安置、农商安置、城镇化安置、自行安置等多种形式。
(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安置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移民安置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安居、社会服务配套工程、土地利用、产业开发、生态保护等,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我市在落实好移民项目资金的同时,全面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水务、国土、交通、教育、卫生、广电、扶贫、新农村、民居安居等项目资金,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切实加大移民安置点投入力度,确保移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如:景东县2007年至今,共整合移民资金外其他项目资金400.8万元,用于改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移民培训,确保移民素质得到提高。移民原生活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深山区,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迁入地原驻民有很大不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身就业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为此,我市把提高移民整体素质,加强移民培训工作作为开展移民工作软件建设狠抓落实。大力开展“三课”、“两训”工作。三课即党的“三农”方针政策课,国家法律法规、村规民约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教育课;“两训”即农村科技、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过培训,移民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移民生产生活出路与增收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七)尽量实施集中安置,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对多数耕地被淹没、资源少的移民,尽量外迁集中安置,确保库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如:景东县搬迁前移民大都生活在澜沧江沿岸无量山西坡的深山区,大部分耕地属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地产出率及复种指数比较低,通过移民搬迁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有效解决了迁出地土地承载压力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景东县对安置区的山、水、田、林、路、电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大力扶持移民发展经济林果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产出率,有效改善安置区生态环境。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化解个体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证明,基层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如:孟连县进一步加强充实移民干部队伍力量,把能力强、威望高的移民先进分子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从移民中选配了1名移民副镇长、1名移民村党支部副书记、1名移民村主任助理,不断提高安置点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移民安置点勐溪组成立了党支部,选准配强基层组织,让那些能干事、愿干事、肯干事、不出事的年富力强的移民群众担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和小组干部,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移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移民个体矛盾定期排查,认真化解,不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上访;关心移民疾苦,切实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困难;做好解释工作,对移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维稳工作预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治安事件,及时互通信息,排查矛盾,清除隐患。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移民依法上访,在疏通信访渠道的同时,引导移民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讼请求,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因移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移民政策不统一,不完善。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说,政策不完善,前后变化大。相对来说,移民安置新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比老条例(国务院令第74号)更完善,对移民越来有利。但是,新老条例在移民管理体制、操作方式上、补偿补助标准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造成相互衔接难,加之我市大多数电站建设于新老条例交替过渡时期,增大了移民工作的难度。二是补偿单价低。随着物价及人工工资上涨,规划中移民房屋、专业项目和基础实施配套工程建设单价低于实际造价,许多项目难以实施。比如:以通过专家评审的《龙马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概算调整报告》为例,调整的补偿单价为砖混结构房屋510元/m2、砖木结构房屋412元/m2、土木结构房屋306元/m2,这与当地的房屋建设重置成本相差甚远,移民无法建盖同标准、同功能、同规模的房屋。三是后期扶持政策变化大。按照云政办发〔2008〕8号文规定,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动迁人口才能核定登记为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生产安置人口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而云政办发〔2008〕106号文规定:2006年7月1日后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搬迁的农村移民人口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人,生产安置人口仍然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组。后扶政策的调整变化太大,导致我市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的大中型水电站近16000名生产安置人员享受不到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四是中型水电站存在的同流域不同政策问题。第一,从投资包干体制到政策性调概,出现了电站与电站之间同流域不同政策。如:我市第一批启动建设的中型电站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等是以“项目投资包干”形式运作的。对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概算投资估计不足,包干投资经费与实际所需相差大,导致征地补偿补助标准低、移民安置不到位。以崖羊山电站为例:市、县人民政府与电站业主签定的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投资包干协议资金只有4240万元,虽然后来经过协商,投资增加了近一倍,但与后来开工建设的电站相比较,投资仍然还是偏低。特别是国务院令第471号颁布实施后,其他水电站实行调概,而崖羊山电站不在调概范围,造成同流域不同标准、不同政策。第二,电站建设涉及专业复建项目多,征地补偿难。电站建设过程中,公路、输变电线路、移民安置点等专业复建项目多,尤其涉及的公路复建项目战线长,征地面积大。目前仅墨江县已建电站涉及复建的小江边公路、S218线、那牛公路的征地面积就达2349亩。但电站专业复建项目建设征地又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如不按电站库区同一标准进行补偿,涉及群众无法接受,而按库区标准进行补偿,如果专业复建项目不能纳入电站概算投资调整范围,必将拉开补偿标准差距;同样因水电站建设改建专业项目淹没土地,被征占土地群众不列为移民。导致同库不同标准、不同政策。五是移民享受惠农政策难。很多地方移民由于享受了移民政策,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移民得到的扶持开发项目和资金较少,盖了移民政策的“小被子”,却被抽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大被子”。
(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压力大。我市98.3%是山区,土地质量差,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移民生产发展空间小。一是外迁移民安置点基本实现了供电、道路、水利、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但是由于配置土地资源少,无预留建设用地,移民后续发展难。二是水库淹没了河谷地带大量肥沃的土地后,继续后靠生产安置在库区的移民群众,虽然淹没土地得到补偿,但是,总体上减少了好田好地,加之库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滞后,移民群众恢复原有水平难。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承载能力愈加有限,移民发展更加困难。尤其是贫困程度深墨江县和澜沧县资源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移民维稳工作形势严峻。由于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加之政策变化快,外迁安置移民资源少于原住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农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缓慢,移民群众的心理严重失衡,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鼓惑、煽动,引发社会不稳定或移民频繁上访,甚至发生移民群体性事件。仅2008年至2009年,移民信访就达432(件)次2005多人次,水电移民信访案件占全市的17%左右,移民上访和移民群体性事件成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四)移民安置中注重物质形态的搬迁安置,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慰藉缺失。我市移民绝大部分是原住少数民族,在原居住地形成了各自民族较固定的宗教习俗及场所,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重视对实物的补偿补助,而往往忽视了因远离家乡、远离或搬迁祖坟、人脉链条断裂、宗教习俗等给移民群众精神上带来的迷惑、恐慌,甚至空白。这些极易影响移民搬迁安置。如:景洪水电站思茅区民族队(傣族)移民搬迁安置中,涉及民族宗教的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问题,由于无实物、无补偿补助标准,无法给予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补偿补助,给动员移民搬迁带来巨大压力。
(五)移民干部队伍力量不足。全市移民干部队伍在职职工仅130多人,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县(区)移民局面临合并,加之县(区)移民干部队伍参公管理身份不明确,影响了移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而面临的形势是2010—2015年,要完成5.2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五、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水电“红利”,让移民群众共享水电站建设成果。合理分配水电“红利”,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是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扶持、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扶持。现行的政策来看,水电站发电产生的增值税、所得税多数上缴了中央、省级,库区基金全部省级统筹,为水电站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市、县所得利益不多,而因水电站建设产生的大量问题却要由市、县解决。应提高库区基金和水资源比例提取的比例,并按“专库专用”的原则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二是提高外迁孟连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税费分配比例。为支持国家大型水电站建设,外迁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背井离乡、舍小家顾大家,不远千里跨州市搬迁到勐马安置,做出了巨大贡献。按安置移民人口分配发电产生的税费时,应提高接收跨州市移民安置的市、县的分配比例。三是建议争取增加发电指标。水电站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丰水季节可以满负荷发电,枯水季节发电量低,应要求省级层面积极争取丰水季节发电指标,降低火电发电量,减少煤炭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二)统一长效补偿政策标准。长效补偿政策对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的我市来说,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发展移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长效补偿标准不统一,容易引起移民群众的不满,应制定出台统一的长效补偿政策。
(三)为做好移民工作提供整体联动支持。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移民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做好移民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来抓,纳入各级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移民工作领导机构,强力推进移民工作。二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做好移民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的宣传,强化对移民工作艰巨性、长期性、非自愿性、复杂性的认识,营造“移民为大家,大家为移民”的良好氛围,创造社会人人关心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抓好部门联动。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参与做好移民工作,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发改、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要把移民安置区、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的规划,整合各方力量,倾斜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
(四)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和库区各项功能,增强移民对安置区和库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一要强化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把安置点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根据安置点区位特点规划发展一批农村小集镇群体,做到统筹安排,优先考虑,一步到位,逐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要在项目上、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移民投入力度。要在利用好现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项目、资金,实现对移民安置区和库区资金投入上的全面倾斜,重点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捐助和企业对口帮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三要在经济发展上加大扶持力度。后扶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能致富”目标,移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要在发展移民产业上狠下功夫,以农为主,多业并举,既要改变移民一些不好的生产习惯,又要切合搬迁后生产生活恢复与发展阶段实际,把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业兴业,拓宽增收渠道。要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移民,除了让移民靠力气挣钱外,还要让他们吃上技术饭,使户户有一个技术型人才,家家有一个致富项目,让移民的钱包鼓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致富难题。涉农部门要根据安置区和库区特点,规划扶持适宜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扶贫、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移民实施劳动力技能对口培训,对接全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移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增强移民“造血”功能,促进移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打造水电站沿江特色经济圈,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对库周进行全面规划,积极扶持库区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要规划实施一批有利于促进库区特色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改善库区滞后的交通环境,扶持发展旅游、渔业、橡胶、茶叶、紫胶、蚕桑、咖啡等产业,对移民开发利用剩余资源给予项目扶持,以保护库区环境和增加移民收入。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移民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补偿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项政治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是要落实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移民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移民维稳工作的领导,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到人、措施有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移民村、组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移民工作基础,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手段鼓惑、煽动移民或库区群众上访,引发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阵地建设,有意识地在新的安置点建设移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加强信访工作。要是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实行领导干部信访工作包县(区)、包案制,把目标责任细化到人。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妥善处理移民的诉求。对移民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对移民群众合理而没有政策支撑的诉求,要安排一定资金,尽力帮助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予以拒绝。四是要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对水电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人物的监控与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管理,掌握其动态,对有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警示,对屡教不改的骨干分子要坚决依法处置,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五是要制定完善移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遇到移民群体性事件,做到发现得早、处理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6.普洱市委工作报告 篇六
市人民政府:
工业园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使普洱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工业经济的增长极,促进普洱工业园区科学有序发展。按照市政协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3月下旬至4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市政协办公室、市政协经济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对普洱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学习考察了玉溪市、文山州部分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情况,实地到普洱工业园区对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情况、企业入驻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洱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情况
普洱工业园区是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自2006年11月建设以来,市(区)党委、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实施项目带动、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4.82亿元,其中工业园区管委会、供电、水务等部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79亿元,企业投入固定资产10.03亿元(天士力累计投入1.69亿元,建峰水泥厂三线投入2.6亿元)。2010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天士力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上缴税金2376万元(其中建安税200万元、天士力上缴税金1327万元)。
(一)抓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不断完善
普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共有六个片区,规划总面积达到59.4平方公里。其中,倚象片区位于主城东南,规划区面积为8.45平方公里,是以附加值较高的生物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的高新科技园区,目前入驻在建企业1户。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位于主城西南,规划面积为10.15平方公里,是以茶产业、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综合加工业为辅的工业片区,目前入驻企业75户,其中建成40户,在建35户。整碗片区位于主城西南,规划面积为9.36平方公里,是以综合加工产业为主,新型建材为辅的工业片区,目前入驻企业5户,其中建成2户,在建3户。莲花片区位于主城北部,规划面积为3.26平方公里,是以城市配套发展产业为主,仓储为辅的工业片区,目前入驻建成企业2户。曼歇坝(南岛河)片区位于主城南部,规划面积12.68平方公里,是以仓储物流为主,加工业为辅的工业片区。宁洱片区位于宁洱县城外围,规划控制范围为15.5平方公里,是以林板、林化、新型建材、物流产业为主、生物资源为辅的工业片区。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台不断加强 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始终把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各片区规划和入驻企业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整碗片区、莲花片区和倚象片区。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10.1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5.6平方公里,是目前重点建设的片区之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备,累计完成混凝土路面铺设20.8公里,完成雨污水管网20余公里,河道改造8公里,土石方挖填440万立方米,建设110KV变电站一座,架设10KV输电线路15公里,水库2座,日处理5000立方米水厂2个,通讯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并按照“林中园、园中林”的建设理念,突出特点,打造“生态”园区,将普洱茶科技加工园区60%的企业都规划建设在山林中;整碗片区新建部分共征地700余亩,进行了场地平整、河道改造、供水管网架设以及完成了10千伏电力线架设2000余米;莲花片区在已开发土地100余亩的基础上,近期将开发700余亩,用于解决部分城区搬迁企业的安置及发展相关城市建设配套产业;倚象片区于2009年底开工建设,至主城区的一级道路已建成通车;其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三)抓管理,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和服务管理水平成效明显 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实际,以构建和吸引新型工业化产业企业入驻园区为目标,通过完善园区招商引资宣传材料和招商引资办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壮大的重要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制定了企业入驻园区的标准,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符合环保要求,并要求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在5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在50万元/亩,产出强度100万元/亩以上,低于以上标准,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建设;二是成立了由管委会、国土分局、工商分局组成的入园项目审核领导小组,对每个入园项目进行审核。截止目前,共有82户企业入驻建厂。企业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其中市外到位资金7.3亿元,共收取企业入驻保证金2.9亿元。
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在加强服务软环境方面,主要是搭建了两个平台,建立了四项制度。即:建立了园区信息网站,搭建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成立了普洱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和产业发展平台;建立了项目入园联系会议制度、企业入园手续领办员制度、企业联系人终身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在为企业完善入园项目手续方面,园区管委会加强与发改、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对接协调,采取便捷、高效方式加快办理有关手续。在扶持企业发展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企业成长。如,对思茅城区搬迁企业或符合园区主导产业规划、成长性好的入园企业给予1-3年贷款额度为200-500万元的贴息扶持;2009年市政府189号文件对企业给予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重点企业的扶持制定了不同的措施,如天士力帝泊洱建设项目,该企业在普洱范围收购茶原料资金的贷款由市级财政给予全额贴息,佳浩茧丝绸集团在地价上优惠外,市政府正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基地建设,并在建厂期间给予贴息。在帮助企业提高融资能力方面,园区管委会通过多方努力,企业贷款周转金制度雏形已基本形成,园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累计筹措资金500万元帮助企业进行贷款置换。在扩大融资、保证园区建设资金需要方面,园区管委会积极采取BT模式、争取开发园区商业用地的政策、预收企业入驻保证金等方式多渠道融资,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四)抓和谐,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扶持与发展
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扶持与发展中,始终以“城乡共同繁荣、工农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稳妥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一是在每个片区中都规划预留30%的土地作为综合用地,其中15%预留给被征地农民,并规划在最好地段,同时将公共车站、停车场、加油站等经营性配套设施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并配套医院、学校等公益性设施,既完善了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城镇的配套功能,服务了入园企业,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将来的收入问题;二是坚持每年为当地被征地农民做一至二件实事,近几年来,为木乃河村民小组落实了商铺、出租房、新村建设宅基地,开发了人均两亩高标准茶地等;三是帮助被征地农民组建经济实体,开办了社办企业木乃河砖厂,组建了运输队和土建工程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入园企业在建厂中使用的砂石料在同等条件下由当地农民提供,当地农民通过拉砂石料跑运输、挖填土方及建工程累计取得的收入约800万元;四是优先安排被征地农民到入园企业中就业,现已安排涉及被征地村民小组农民就业240人。通过以上措施,并随着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园前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010年的3500元左右。
二、普洱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建设发展工业园区的认识有待提高。普洱市尚属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基础条件、区位等多方面原因,普洱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与省内外工业发达州市相比,工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较低。虽然几年来,普洱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软硬环境建设滞后、招商引资方式陈旧、投融资渠道单
一、开发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并且对发展和建设工业园区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通过园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承载大项目入驻的观念还不尽统一,各部门齐抓共管、多方共筹资金建设发展园区的态势还没有形成,指导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尚未出台。
(二)园区规划有待完善。经过几次调整,目前普洱工业园区已由初始的“一中心三片区”21.06平方公里拓展到六个片区59.4平方公里,虽然《普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已通过市级专家评审上报市政府待批,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总体规划下各片区规划布局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特别是片区规划与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泛亚铁路修建紧密结合、综合考虑方面还有待完善。
(三)招商引资工作还需加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交通基础条件、劳动力素质、产业发展、区位优势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进入园区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小,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同时签订投资协议的项目由于受区位的限制及企业基于长远发展战略的考虑,企业投资计划不明确,引进大项目入驻企业的速度、难度较大。
(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普洱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场地平整、道路建设、河道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水、电、通讯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一是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均未动工建设,难以满足企业排污需求;二是由于园区规划调整,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范围扩大,原设计、建设的供水、供电及通讯设施难以满足部分入园企业生产生活需要。
(五)融资困难较多。普洱市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中小企业均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期,企业规模小,靠自身实力难以发展壮大。同时,为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以低成本地价出让了部分工业用地,致使园区土地成本倒挂。截止目前,园区因政策变动、招商引资土地优惠等因素,成本倒挂已达4849万元。金融部门对园区的前景也缺乏信心,园区开发公司除了农村信用社给予贷款1140万元外,没有获得其他金融部门的支持,金融部门对园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六)园区管理体制尚需完善。一是管理权限设置不到位,土地管理、项目审核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不落实。二是园区管理层人心不稳。目前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划为事业单位,不属于综合性的管理部门,无行政编制。园区建设初期,从市、区有关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公务员,虽然都进行了公务员身份登记,但园区干部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和滚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三、加快推进普洱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关键时期,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进一步实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扩大,普洱工业园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支撑点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强化规划指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园区体制机制和开发模式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办好园区、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主导力量。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加速工业化和提升城市化的关键所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生产要素聚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迅速提升城市功能,实施节能减排,扩大招商引资,对促进全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洱工业园区作为省政府首批确定的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发展,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具有了许多好的建设经验。“十二五”时期,园区建设发展将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随着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沿边开放经济区,国家实施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国内产业转移和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全市明确提升发展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支柱产业和做大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渔牧六大骨干特色产业,普洱工业园区承载全市工业发展的平台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普洱实际制定出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达成“资源向工业园区配置,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精力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共识,迅速掀起新一轮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热潮,形成人人服务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突出片区功能
科学编制园区规划是有序推进园区发展的关键,是达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资源聚集、开发集约、发展迅速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重视和不断完善园区规划,使之与全市产业发展实际、对外开放实际、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城市建设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园区的科学持续发展。目前,普洱工业园区共有六个片区,各片区与中心城区所处的交通位置情况,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主导产业布局情况均不相同,片区规划是否科学将对整个普洱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普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下,要高度重视各个片区的规划,切实突出片区的产业布局功能。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片区规划进一步进行论证,确保片区规划与实际相结合。如:曼歇坝片区主要功能为物流区,但其与当前正在推进建设的泛亚铁路客货站点规划建设不相一致,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二是要切实做好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晰各片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为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要认真执行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入园企业标准
招商引资是推进园区迅速发展、产业聚集的重要工作,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合作,牢牢树立开放的观念、开放的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为普洱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服务氛围。一是要抢抓招商机遇。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有实力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逆势扩张,希望到欠发达地区办企业、搞生产。应抓住这一机遇,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省内重点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园区产业聚集。二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招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要积极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突出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推进网络招商,拓宽领域、降低成本,促进园区和投资商快速接洽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入园企业的标准,明确投资额度和规模,严格控制不符合规划、投资强度小、环评等达不到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企业入驻。
(四)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环境、突出服务企业的功能 软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地方软环境好,服务效率高,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大,园区竞争力就强。一要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开发投资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投资者办理手续能够来得了,办得下。二要加大政策优惠。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在权限范围内,政策能放宽的一定要放宽,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取消,能合并的要合并,审批时限能缩短的要缩短,坚决杜绝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切实为大局、为园区发展尽职尽责。三要加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推进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四是要不断做好园区基础设施改善工作,按照入园企业的规模和要求,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政府把园区产生的地方税收留在园区使用,以满足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土地征用方面,园区采取“企业进山入沟,农民下山入坝”的节约耕地的做法应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应当大力推广此模式。五是园区要与企业积极配合,注重劳动力的培训,要根据入园企业的要求,与职业学校联合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
(五)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新的活力 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要创新普洱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普洱工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二是要明确普洱工业园区的管理权限。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普洱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应的管理职权,实行园区有限“自治”,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即公务员队伍,也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即自收自支事业人员,能让不同身份的人员进入园区工作。管理上,行政人员按公务员和干管权限管理;自收自支事业人员由园区管委会根据需要自主招聘。三是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与市直部门协调,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上下协调、条块联动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六)进一步处理好被征地农民的持续发展、确保园区的和谐稳定
积极稳妥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关系到园区建设发展,关系到园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配合,共同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持续发展问题。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让被征地农民优先参加;不断扩大新农合参合农民受益面,支持被征地农民积极参加新农合,筹资标准应不低于150元。二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实行的留地安置政策,引导被征地农民经营好商服综合用地。三是将配置给被征地农民的出租房及商铺作为农民的“责任田”,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可以租赁,不得转让。四是多渠道拓展就业安置,鼓励支持园区企业把合适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
7.普洱市委工作报告 篇七
3月1 1日上午, 惠州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黄业斌在市人大、市政协、市委农办和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广东省区域性 (惠州) 农机推广站检查、指导工作。
黄业斌书记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该站的培训楼、农机展示厅、喷灌示范区, 并观看了部分农机具的现场作业示范, 一边参观农机具一边详细询问有关农机具的性能、适应性、价格和政府财政补贴等情况。在听取了市农业局局长刘仕启关于近年来该站在农机引进、推广、示范、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后, 肯定了该站近年来在水稻和“八大”特色农业生产及加工方面的农机化推广所做的工作, 指出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 区域性农机推广站是惠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龙头, 要加大对农机推广的投入力度, 并勉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要努力工作, 引进推广更多的适应惠州农业生产与加工的先进、经济的农业装备, 加快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促进农业的持续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普洱市委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市委工作会议心得09-10
永州市委工作报告08-21
市委督查室工作10-29
共青团市委工作要点07-26
市委巡查组工作反馈08-24
市委党校绩效工作述职报告09-15
XX市委2006年工作要点07-05
市委农工部工作计划08-05
兴化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08-19
市委党校年度党建工作情况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