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

2024-09-26

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精选15篇)

1.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一

1.① 古老特色的短街小巷

②“许多门口挂小匾牌介绍名人情况”或“许多门口悬挂介绍名人的小匾牌”

2.苏杭城市不仅体现了江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江南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3.城市的气氛、特征或灵魂

4.俯拾皆是的黛瓦粉墙、纵横流淌的河水、古朴动人的石桥。( 只答“黛瓦粉墙、河水、石桥”的,给2分 )

5.可从渊博的学识、高品质的修养 ( 如礼仪、风度、气质、谦和、真诚、爱心、睿智、坚毅等 ) 和健康乐观的心态 ( 如幽默、宽容、豁达等 ) 等方面简述。 (内容3分,语言表达1分,共4分)

2.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二

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意。

整体感知文章就可以避免自己成为摸象的盲人, 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 就可以比较快捷地提取文章的信息, 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那么, 如何去攻下整体感知这座堡垒呢?大体有以下三个步骤:1.阅读全文, 知其大意, 这是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须扫清文中的语言障碍, 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 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 加以整合。2.抓住文脉, 理清层次, 这是整体感知文意的重点。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 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将结构框架准确地描画出来, 这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3.把握主旨, 领悟情感, 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须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经过归纳、分析和综合, 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 这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显著标志。

掌握了上述整体感知文意的方法, 中考中就不会陷入“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误区, 从而有效提高中考语文成绩。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练就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 会一辈子受用不尽。正因为如此, 中高考一直将分析思路作为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一股说来, 命题者常常从这些方面出题: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划分文段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通过补充或删减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关键词、分析层次、概括段意、揣摩表现手法等手段, 来找到隐藏其间的作者的思想脉络。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因此, 要理清思路,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划分层次入手来理清思路。文体不同, 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 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公式等划分;分析说明文时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2.从捕捉“线索”入手来理清思路。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 头绪众多, 单知道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组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 因此, 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 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 (1)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2) 以感情为线索; (3)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4) 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在写作中, 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 也要内容制约, 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比如写记叙文, 思路是先写结果, 再写过程, 那么就必然用到倒叙的叙述技巧。阅读作品时, 先—一找出这些表达技巧, 分析其表达作用, 然后综合起来考察, 也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此外, 还要关注标志性的词语及段落。

第三步:概括文章要点。

在现代文阅读中, “概括要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是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 也是备考时的一大重点。所谓“概括要点”, 是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 经过提炼概括,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内容的一种形式。其中, 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而提炼概括的形式, 包括或直接摘引原句, 或拈词组句, 或自行组织语言等。在中考阅读题中“概括要点”题属“大众化”题, 其身影几乎无卷不在, 复习时要善于总结规律, 在整体把握文意。初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 掌握一定的方法, 如善于寻找发现文中标志性的语句, 包括文章标题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说句和结论句;采用归并法, 将若干内容要点归纳合并等等, 这样, 面对“概括要点”题, 就会从容应答。

迈好以上三大步, 对中考现代文阅读而言, 已经胜券在握。当然, 有了这些方法, 加上考前的强化训练, 对于考生而言, 在短时间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从而考出高分, 也属自然。

3.温暖的小刀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篇三

①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②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的,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女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我们想,她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③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不自觉(jué jiào)地环顾四周,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抄,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④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女生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⑤我们不禁(jìn jīn)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

⑥考试进行到一半,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上映着一个地形图。我们分发给学生们,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这些纸片被栽剪得很粗糙,考生们要动手把四个毛边斯去,贴在试卷上。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问。女生迟疑了一下,把纸片给了她。

⑧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满考场的在寻找什么。一会儿,女老师找到一把小刀。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地裁剪那张纸片。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⑨随后, _____。女生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⑩然而,我却纳闷了。一张小纸片,用手撕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女老师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伤害。”

⑥小刀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用“√”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第⑥段圈出三个错别字,并在下面分别改正。

3.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火热( ) 笨拙( ) 光滑( )

4.第⑨段的横线中应填( )

A.她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微笑着。

B.她把这张小纸片微笑着在女生的桌子上放着。

C.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女生的桌子上。

5.女老师对那位女生的关爱体现在对女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请用“~ ”画出相应的语句。

6.对尾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刀不仅能裁纸,还能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B.小刀虽冰冷而锋利,但女老师借助小刀裁纸,避开对女生的伤害,温暖着女生的心。

C.即使是冰冷而锋利的小刀,也不可能对身体带来多大伤害,它温暖着那位女生。

7.对本文主人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人公是“我”,因为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B.主人公是那位左手没有手指头的女生,因为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C.主人公是和“我”一起监考的女老师,因为作者着重刻画了她,赞扬了她关爱残疾女生的美好心灵。

参考答案:

1.jué√jīn√

2.印 裁 撕

3.冰冷 灵巧 粗糙

4.C

5.第⑦⑧段

6.B

7.C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古典文学知识点

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著名作品。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4.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四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气味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秋的味道在文中具体指那些味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味道?

2、结合文章说说老五的个性。

答案:

1、炒栗子的香味、水果的香味、牛羊肉的膻味、烤肉的香味,这此味道充满了生活气息,丰富的作者的主题。

2、老五的个性:亲切质朴诚实稳重

阅读理解古诗如何分析意境

1、诗歌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初中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阅读理解段意概括归纳的方法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5.气候的威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五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2分)

2、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2分)

3、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2分)狂风和严寒,变幻莫测。

2、(2分)举例子,列数字。

3、(2分)气象学家研究南极气候的特点,希望能从中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

1.概括类题型技巧

对于概括类题目,一般是对某一主题的总结或者对某一事物的特点进行逐条列项说明,这类题目要看采分点去答,有几分答几点,或者2分答一点。概括类题目从原文中大多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没有,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稍加总结进行概括。

2.鉴赏类题型技巧

对于这类题目,答题时可以抓住主要的动词、形容词等富含意义的词语,然后用一些固定模板去作答,比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或者刻画了怎么样的心理描写以及反映了何种心情等,同时对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3.理解类题型技巧

如果考到对某句话或者某个词语的理解,就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去判断,结合文章前后段落大意来理解,不能脱离文章去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解释后还要说明原因,这类题型一般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怎么提升效率

高考时间紧张,读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抓住重点信息,最好读一遍就能把文章主题和得分点都找出来。在读文章之前,首先浏览一下题目,画重点题眼,然后在读文章。读文章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看好标题,这里面考点信息最多;

二是看文章段落结构,重点读文章首尾段以及各段收尾句,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篇文章大意;

三是注意留意描写语句以及人物刻画、对比的地方;

6.现代文阅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篇六

1. 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 词不离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题】2008年湖北卷第6题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 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 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 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解析】

题中要求我们理解的词语“湿地”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当属文章的重要词语。理解它的含义我们只需依据它所在句子的内容, 依据文章第一段“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 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地泥炭地或水域地, 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句, 可以确定A项理解与原文不符。“长期”应为“长久的或暂时的”, “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应为“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本题正确答案应为A项。

2. 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 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例题】2008江西卷第6题

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 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 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 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 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 一直被影子所欺骗, 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解析】

文章的标题是《白日梦》, 题中要求我们理解的词语“白日梦”就是文章的概括性术语, 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对此进行了阐述。要想做好此题我们只看“白日梦”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是不行的, 还需要理解其前后句内容。首先作者介绍做白日梦的两种人, 接着说“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第—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D项“神六”和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的说法正确。A项“都是”太绝对;B项“从前”与第一段首句中的“一向”语义不一致, 且“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的说法无根据;C项, 依据第五段内容可知。“从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3. 依据全文的整体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 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 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例题】2008天津卷第5题

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 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 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绿色经济”同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它贯穿了全文, 整篇文章都是在阐述它的含义和作用, 毫无疑问, 它是文中的重要词语。要想充分完整地理解它的含义, 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 这就需要分析全文的整体思路

选文共四段, 第一段阐述绿色经济的定义和内容, 第二段阐述绿色经济追求和中心, 第三段阐述绿色经济的性质, 第四段阐述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

7.救命的海鸥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七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

②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③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④整整两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⑤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⑥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⑦“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

⑧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鸡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⑨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⑩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11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12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13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1. 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呼救无果,面临绝境→(1)_________→(2)_________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体会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

(2)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岀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 第⑤段中“我”为什么说“它真可怜”?

4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 (1)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2). (2)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2. (1)加点词写出我急于阻止爷爷杀生,突出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充满关爱之情。(2)句子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爷爷受到我的启发想出了获救方法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3 一是同情海鸥因翅膀骨头脱臼无法飞翔,二是想到海鸥很快就要被爷爷杀死成为我们的食物。

4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了善良可以救命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阐明了善良的意义,引导人们要以最大的善心对待别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说明文阅读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不同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在弄清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事物的特征。例如绵阳中考题《令人惊叹的细胞》是这样考查的“本文介绍了细胞的哪些特征?请分条概括。”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2)(3)(4)(5)四段各说明了细胞的一种特征,概括这四段的大意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段首;(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文中有说明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部份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说明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要明确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弄清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就可以基本判定文章的写作对象。

8.高傲的天鹅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八

一条小河边住着一只河狐。

它有一个漂亮的茅屋和一身光滑的皮毛。这身皮毛,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水的浸入,也可以抵御严冬的寒冷。

然而最有用的还是它那对灵敏的耳朵。小鱼的游水声,树叶的落地声——所有细微的声音,它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可是,它的视力却很差,只能看清楚很近很近的东西。

小河通向森林,流进一片湖,湖里来了一只天鹅。它很漂亮,也很骄傲,看见别的伙伴或朋友时,连声“您好”也不说。它游出湖面到了小河上游,就远远看见了河狐,但它装做没有看见的样子,高傲地游到了河狐跟前。

河狐忙停下手里的活向天鹅问好:“亲爱的天鹅,您好啊!”

天鹅高昂着头,嘲弄它说:“河狐,你视力差极了,人们只要抬抬手,你就会乖乖地当靶瞄了!而我呢?哈哈哈……”

河狐答道:“是啊,您的视力真好。我要有您这视力,那可太好了!哎呀,您听是什么声音?”

“声音?”天鹅望望四周,一条小河从眼前流过,两岸到处是盘根错节的树丛和叶绿花红的枝条。它喊道:“啊,多寂静的森林呀!”

河狐紧张地说:“怎么,您还没有听到水声?”

“那么祝您幸运!”河狐说完钻进了水里。

这时,水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小船,船上猎人的枪口瞄准了天鹅,只听“砰”的一声,天鹅即刻坠入水里。

1.把句中加粗的词换成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

①然而最有用的还是它那对灵敏的耳朵。( )

②所有细微的声音,它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

③天鹅高昂着头,嘲弄它说:“河狐,你视力差极了……”( )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数字的词,组成成语。

例:(一)清(二)楚

( )心( )意

( )面( )方

( )光( )色

( )上( )下

( )颜( )色

( )全( )美

3.短文中的这只天鹅是一只什么样的天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敏锐;②细小;③嘲笑

2略

3.一只很漂亮、也很骄傲的天鹅。

4略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词的知识点

1.定义: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2.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5)量词: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9.初中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的探究 篇九

一、分项训练, 授之以渔

按照中考现代文的考点从解释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意概括具体内容、品味语言等方面展开, 复习中要注重方法指导和实际举例和演练。

1. 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深层义的方法。

先依据平时积累, 判断词语的字面义;再联系上下文, 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出处, 判断启发词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 进而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之下, 结合具体语境, 写出其在文中的隐含义即语境义;具体的解词方法可用找近义词法、分析综合法、比喻形容法等。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

分清含义的类别, 确定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 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按照类别, 区别对待, 展开联想, 确定句子的实际义。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如强劲有力的动词, 富含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 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应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等。具体的答题方法可用的格式:这句话用了……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动词, 以景寓情) +结合内容的分析。

3. 概括段落或文章要点的答题方法。

首先, 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 如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这些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要学会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 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

4. 语言赏析题。

此类题型比较开放, 我们就教给学生相对开放的一些品味方法: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表达效果即所用修辞效果方面来品味;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法、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则要利用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某一方面来考虑;引起共鸣的语句则要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5. 开放探究性题目。

常见的有四种题型, 如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请简述理由类;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类;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类;结合具体文本谈看法类。

二、按文体复习, 以训练为主线

现代文阅读一般分为记叙文阅读、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复习中首先按照文体特点, 结合语段教给学生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题目的答法, 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与方法。比如, 如何探究一篇作品的主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作品主题指的是作品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 它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然后教给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格式) :文章通过…… (事) , 表现 (或反映, 赞扬、歌颂、提示、批判等) 了…… (精神、品质、社会现象等) 。

三、综合训练, 强化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 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 通过组织讨论等活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及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 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中考的适应性。

10.幸福的哲学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美“幸福”的表述,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殷。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惑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11.《集邮的魅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集邮的魅力

邮票,多么普通又多么神奇:它捧出山川河流、太空星际;它献来奇花异兽、万国情趣;它赞美各式各样的英雄;它向孩子们讲述童话的乐趣……

政治家说:“邮票是国家的名片,用它自我介绍,更富有诗意,更具有时代意义。”

历史学家说:“邮票是人类文明的传记,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在方寸之地。”

科学家说:“邮票是形象的百科全书,宇宙万物无不和它发生联系。”

艺术家说:“邮票是袖珍的文化宝库,它收藏了数不尽的艺术画卷和音乐戏剧。”

教育家说:“邮票是无言的老师,观赏它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外交家说:“邮票是增进了解的使者,它传递友谊,颂扬正义。”

集邮家说:“我好像一只蜜蜂,在邮票王国不停地采集、寻觅。邮票是花粉,邮集才是蜜,和它们相识越久越难分离。”

邮票算不上什么宏伟巨作。比之音乐,它是轻音乐;比之诗歌,它是国风小调。但你在工作之余随意翻翻,胸怀为之舒畅、性灵为之陶冶。

音乐给人沉思,绘画给人开阔,体育给人振奋,诗歌给人想像,而集邮兼而有之。邮票艺术是综合艺术,欣赏者通过含英咀华,反复体味,才会领略其中的奥妙。∥

集邮活动近似搜集古玩、字画、图书等文化活动,但又不同于这些活动,它的意义远超出这些活动之上。一张邮票上的小小图案,可以提供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政治、科技、文化的缩影。集邮教人以历史与地理;集邮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集邮使人保持热情;集邮使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

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也许会在今后消失,但是集邮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集邮者永远有交不完的`朋友,因为爱好是通向“友谊”的金桥!

1.读短文,补充词语。

( )花( )兽 ( )( )壮阔

( )移( )化 ( )( )巨作

( )英( )华 ( )( )有之

2.填空。

在政治家看来,邮票是名片;历史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科学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艺术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________;教育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外交家看来,邮票是________。

3.本文已用“∥”划为两个部分,请你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找一找,集邮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奇异 波澜 潜默 宏伟 含咀 兼而

2.传记 百科全书 文化宝库 老师 使者

3.第一部分:写邮票的功用。

第二部分:写集邮的好处。

4.教人历史与地理,给人消遣和享受,使人保持热情,身世各异的人共享乐趣,建立友谊的金桥。

12.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十二

一、重课外轻课内

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 中考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检测和考查。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题型开放灵活, 内容涉及范围广泛, 且体现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正因为中考有此趋势, 所以在中考阅读复习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 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 只用课外资料中的阅读文章。有的教师为了有更多时间讲课外文章, 草草结束课本教学, 甚至九年级下学期就完全进入复习阶段, 一门心思做课外阅读题, 以为这种强化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不错, 当今中考题大部分来自课外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的内容很少, 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只要认真分析中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教师几乎都可以依靠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提高。以阅读考查中常见的“概括文章内容”和“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短语) ”为例, 在对课内文章的教学中, 可以渗透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文章以于勒为线索讲述了哪几个故事?请用“______于勒”这样的短语来概括, 并结合情节略述理由, 横线上只能填动词。

横线上可以填“赞”“盼”“躲”等词语。通过类似的设计, 使学生尽量用简洁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主要情节, 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利用此课的语言材料, 同样可以训练“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短语) ”的能力。比如, 可以通过菲利普太太对于勒的称呼“好心的于勒”“贼”“流氓”, 来体会她对于勒感情的变化, 从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重练习轻指导

初三复习, 必要的篇目训练是不可少的。关键是, 至今仍然有不少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 大搞“地毯式轰炸”, 一天到晚参考书、练习卷、试卷漫天飞。这样, 学生不仅身心疲惫, 而且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 没有思考、回味的时间;由于数量过多, 教师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 也像学生一样疲于应付各种资料中的题目, 多是念答案、就答案说答案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学生仍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 能力并没多少提高;有些能力欠佳的学生恐怕连“知其然”的层面都达不到。

复习要事半功倍, 必须教会学生复习,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 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 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 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 复习效果就越好, 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 解答语文试题, 真正能派上用场的, 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 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一边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 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 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规律和技巧, 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比如对阅读材料, 教师至少应进行三项指导。一是初读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有针对性地阅读, 即拿起笔来进行有用信息的勾画, 如勾画段落或篇章的关键句 (抒情议论句、中心句等) 。二是做题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审题, 如怎样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三是答题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有针对性地、全面规范地答题。如在说明文语段中, 常考查对某句话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这类题可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公式”:判定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即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所在语句的说明内容, 强调答题的全面性。再如语言的规范, 力求做到清晰、完整、简洁, 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授之以渔”, 学生自然会掌握更多的规律与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 更能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精选练习题并指导学生在做练习的同时总结知识规律和答题方法, 可以事半功倍。

三、重答案轻思维

语文是人脑和感官相互协调、凭借语言形式进行认知和表达的思维系统。这个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知识系统、思维系统、能力系统。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 这正如能量的产生需要燃烧一样。但是, 从燃料转化为能量尚有一个中介环节——燃烧的过程。同样, 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转化为能力, 也必须经过人脑的“高温冶炼”, 这就是思维。阅读是思维的过程, 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的中考阅读复习中, 思维训练几乎被摒弃。或者说, 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 因此就更不会在“争分夺秒”的中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了。在进行阅读复习时, 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以练代讲, 以答案代指导。复习课内文章时, 把课文内容分成几个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背答案;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 就让学生课前先做, 课堂上再一道题一道题地讲答案。教师们觉得学生练了, 知道答案了, 就该自己去想想为什么了。但真的能自己去想的学生有几个呢?能否想明白当然又是另一回事了。像这样的阅读复习哪里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又何来迁移能力?

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 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

1.阅读前指导中可以借联想与猜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目的性。可以教给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理念, 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勾画的习惯, 并教给勾画的具体方法。在勾画的过程中伴有联想和猜测的参与:联想到那些类似的、相反的诗句或故事, 猜测下面作者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训练使思维不仅集中且更有方向性。学生的阅读所得肯定会多于文后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 其广泛思考也肯定会有助于理解文后所设的问题。

2.审题时通过比较与联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常,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时, 应该教学生读出其中的关键词, 并解析关键词, 以确定答题方向。在此基础上, 通过替换法, 把关键词替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种说法, 让学生体会答题方向和内容是否发生改变。通过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并获得审题的能力, 加强审题的有效性。

3.答题时通过语言的规范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语文肯定少不了咬文嚼字, 答题时用语精当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而这个规范语言的过程, 其实也是训练思维严密性的过程。

4.通过开放性题目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现在的阅读题, 一般都有一道开放性试题, 要么联系生活, 要么联系自身, 都是让学生表达真知灼见的。有的需要联系原文, 有的则不需要, 仅仅是抓住原文的某个话题设题而已。基于此, 学生的答案就可能五花八门。五花八门的答案不见得都对。一方面不能以“标答”扼杀了学生的理解力与创造力, 一方面也不能全盘承认, 因此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这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 在阅读复习和指导时不能以一“答”而扼制百“思”, 应让思维训练贯串阅读复习的始终, 这样的阅读复习才是有效的。

13.《美丽的小院》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三

我家有个小院,小院里有花圃有果园,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还能吃到新鲜的水果。

春天,春姑娘带着希望的种子来到了人间。小院里,春意盎然。桃树褐色的枝干向四面伸展,上面布满了粉红色的桃花。没有开放的花骨朵紧裹着身子,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翠绿色的叶子中不敢出来。一阵微风吹过,盛开的桃花则像一群穿着纱裙,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绿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不时还有一阵阵幽香随风飘来,使人神清气爽。洁白无瑕的梨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了!稍远点的几株白玉兰也开花了。当微风吹过,花儿总会摇摆着柔嫩的身躯,向人们招手,似乎在说:“欢迎参观美丽的小院!”一簇簇小草顶破泥土,悄悄地站在地面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好像一条美丽的绿毯,毛茸茸的,让人不忍踩踏。

炎炎夏日,小院里又是另一番绚丽的景象。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了直流口水。小院的草坪上,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引来一只只蜜蜂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孩子们在高高的葡萄架下捉迷藏,大人们在这里下棋、看报、乘凉、休息,非常惬意。

金秋时节,凉风习习,小院一片丰收的景象。柿子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十分惹人喜爱。枫叶红了,把自己最美的颜色展现出来,让人们欣赏。一大串一大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东面几棵高大的白杨,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

冬季到了,小院一片银装素裹,好像是童话世界中的宫殿一样。院中的梅花在雪中怒放,散发出一阵又一阵迷人的清香,为小院增添了最美的色彩。

小院以它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爱我的小院!

1.短文有( )个自然段。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到文前的`横线上。

2.认真读句子,给合适的说法打“√”。

“一大串一大串紫红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这句话写了:

(1)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

(2)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

(3)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

3.根据短文填写词语。

紫红色的( ) 高高的( ) 醉人的( ) 高大的( )

4.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梨花 ( )的绿毯 ( )的少女 ( )的葡萄

5.用“____”画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6.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先后写了小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第________自然段,写了小院________的美景。

参考答案:

1.6 美丽的小院

2.(2)√ (3)√

3.葡萄 葡萄架 香味 白杨

4.洁白无瑕 美丽 亭亭玉立 紫红色

5.如:柿子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十分惹人喜爱。

14.黎明的眼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四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了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顶篷。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了。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当然,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大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阅读题:

1、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请说明(4分)

(1)“窗子”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

(2)“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

2、文中“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结合文意,概括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3分)

3、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据文回答(限10字以内)。(2分)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 )

A、“随着窗子开凿的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这句话是起着顺承递进作用的。

B、文中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通过对词的选择,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过来”中的“飞”“闯”“扑”等都表现了“打开窗子”的喜悦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叙述窗子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窗子的多变,其主旨就是为了赞颂新生活。

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打开窗子吧”等是直接抒情。

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又为描写作了陪衬。

参考答案:

1.(1)不一样。

前面的窗子是指人们联系自然和社会的纽带;后面的窗子是比喻,喻指人的心灵之窗,指迎接新世纪的心态。

(2) ①形相似。窗子是房子的眼睛 眼睛则是心灵的窗口

②作用相似,指联系外界的媒介,联系自然、社会的纽带

2.(1)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或:窗能联系室内外,通风透光)

(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或:窗使房子更美观)

(3)人类文明随着窗子的扩大而扩大(或: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3.热爱生活,欢迎改革(或:新生物,新世纪等)

4.C 其主旨概括错误,应结合文中结尾一段的内容来思考。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15.现代文地球的自述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十五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能力,有效方法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答题不规范, 无法结合不同文体合理选择答题语言, 无法把握现代文中心思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个人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也产生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视, 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逐步提升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 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结合不同文体探索相适应的阅读方法和规律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 不同文体的阅读存在着不同的技巧,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相关问题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一般来说, 对记叙文进行阅读, 学生应该把握记叙的几个要素, 如人称、结构、顺序、详略以及谋篇技巧等;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说明的类别、本质、科学性、准确性、条理性以及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应该重点抓住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结构以及所使用的典型语言;在对散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散文的属类加以明确, 如抓住情感态度、抓住寓意哲理以及把握本质等;小说阅读则应该重点关注小说的三要素, 将人物作为中心思想, 对人物的塑造手法加以分析, 并注意明确不同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进而实现对小说中心思想和人物典型性格的概括。

例如, 在对小说《孔乙己》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为了明确小说人物的塑造, 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小说人物描写的语言中, 哪些词句最具有表现力, 结合这些词句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此时, 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向,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品读示范:在阅读第四段后, 发现涨红了脸、争辩、青筋绽出等词语的使用对表现人物性格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深入阅读文本, 掌握高质量的阅读方法, 真正理解小说塑造的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好吃懒做、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形象。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发现文本的深层次内涵, 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效。

二、改进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新课程改革思想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 通过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促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 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促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 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中, 学生之间保持着平等的关系, 并且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该能够兼顾学生的整体利益,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真正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到教育实践中, 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如在对《背影》一篇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要求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简单的阅读题目, 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阅读题目, 在不同小组成员完成各自学习任务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对组强化训练, 即成绩较好的组对成绩较差组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 这样不仅成绩较差组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 成绩较好组中的学生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也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 在完成分组设置和进行基础性的小组讨论后,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背影将父亲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为了突出父亲的爱, 而“我”在其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是怎样借助“我”来突出父爱的?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经过不断的讨论和分析, 不同小组学生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能够对父亲的爱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并深入理解小说内涵,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不断进行学习和探索的不竭动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保证教学效果, 就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同样针对《背影》这篇小说,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作品, 让学生借助对影视作品的观看对父亲深沉的爱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 促使学生对角色情感形成更为深刻的体悟。同时, 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的故事, 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父爱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样借助教学情境的设定,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自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 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可见, 情境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进行现代文强化训练的重要措施, 唯有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对阅读渠道加以拓展,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从书本中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学, 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初中语文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 还应该注意探索多种阅读渠道,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实施强化训练, 促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阶段阅读四大名著, 如在组织学生课后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 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个故事, 并做好阅读笔记, 然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阅读结果加以抽查, 检验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效果。这样, 教师通过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说明故事大意、简要介绍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精彩词句等, 就能够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探索中逐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 学生的学习视野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 综合阅读和语文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也受到影响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成长的需求,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和指导。唯有如此,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强化,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冬青.讲求方法探寻路径, 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 2014, (85) :20+21.

[2]赵晓春.探讨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方法[J].读写算, 2015, (42) :383.

[3]刘玉波.有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方法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5, (42) :116.

[4]焦玉凤.讲求方法探寻路径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J].成才之路, 2014, (32) :30.

上一篇:人生的境遇,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哲理故事下一篇:6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