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规则

2024-10-01

社团活动规则(共11篇)

1.社团活动规则 篇一

时间:6月18

内容:买家秀——你敢秀我就敢送;神奇宝贝——寻找新的宝贝

在完成首波定制销售后,距离“618”也就半个月了。这是,商家的宣传时重点是让更多的消费者认知品牌和产品。

6月18期间,JUMBOUGG开展了两条活动线,与买家互动的买家秀和提高产品曝光的“寻找新的宝贝”。前者重在参与,后者重在提升实际页面浏览数,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产品,最终实现“总有一款适合你”。

其实,这两个活动都是商家比较容易想到且实现的活动方式。比较新颖的.是“寻找新的宝贝”这个活动——消费者需要浏览4款不同商品的页面,找到仅限“双11”当天使用的100元优惠券。通过这个方式,最终把4款商品详情页的浏览量提上去,使得网站的整体访问深度也提高了。过程中,还可以促使用户收藏多几件商品,带动其他商品曝光。

2.社团活动规则 篇二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是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规则有感知但难以理解。 基于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运动的特点,我们组织开展了“运动场上的规则”集体教学活动, 从幼儿经常玩的体育游戏入手, 借助多种策略来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规则,并能遵守规则开展游戏。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感知运动中规则的重要。

2.讨论、设计运动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理解规则的作用,在游戏中锻炼躲闪跑的能力。

3. 体验修改、优化规则以及遵守规则开展运动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游戏场景图片若干,游戏视频三段,圈若干个,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思考,初步感知运动游戏中规则的重要

1. 教 师出示几张运动场的图片 (滑滑梯 、扔沙包 、 拔河等),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在玩什么。

2. 唤醒幼儿经验,提问:在这些活动中你觉得应该 注意什么。

3. 鼓励幼儿观察思考, 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把应 该注意的内容记在记录纸上。

4. 幼儿每人拿一张日常活动类图片,自主观察 、交 流、记录。

(评析: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是个抽象的概念。 活动开始,教师借助幼儿熟悉的活动图片,引导他们对“运动中的注意点”进行个别化的符号记录,把内隐的规则通过图片形象地外化出来)

二、交流分享,了解运动游戏中规则的作用

1. 请小朋友把记录纸贴到展示板上 , 相同的图片 贴在一排,分类交流。

2.观看第一组图片,提问:玩滑梯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玩滑梯要注意排队轮流,头不能朝下, 要确保活动中的安全!

3.观看第二组图片,提问:拔河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只有人数相等才能保证拔河比赛的公平。

4.观看第三组图片,提问:投掷沙包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家都站在同一条线后准备,这样才公平! (请一个幼儿演示投掷沙包的规范动作)

5.教师总结 :小朋友刚刚画的 、 说的 , 就是我们运动场上非常重要的规则。 有了这些规则,才能让运动变得更安全、更公平、更规范。

(评析:在幼儿交流 、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提升,让幼儿明白:一个个注意点就是规则,规则就渗透在活动之中;规则很重要,能保证运动的安全、公平和规范)

三、讨论体验,尝试设计、变通运动游戏规则

1.观 看 “老狼老狼几点了 ”活动视频 , 了解具体的 游戏规则。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需要遵守什么规则? (幼儿说,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记录)

总结:老狼闭起眼睛蹲在圆圈中间,听到“12点” 了,才能去追小羊;被追的小羊要赶紧躲进圈里,必须是两只脚都踩进圈里才算是躲起来了; 老狼只要碰到小羊的身体,小羊就算被抓住了,被抓住的小羊要坐在位置上休息。

2.设计规则,体验游戏,练习躲闪跑。

(1)第一次体验,师幼互动玩游戏。

讨论新规则:引导幼儿想想,能不能给游戏增加一些新的规则,让游戏更有趣。

重构新规则: 让小羊从圈里出来玩, 进行左右对穿;老狼喊“吃草啦”,小羊们才可以出来吃草。 (加入这些新规则让幼儿开心地玩)

(2)第二次体验,发现问题,尝试修改和优化规则 。

师幼讨论: 修改规则后的游戏小羊跑来跑去、对穿、吃草,很好玩;老狼随便什么时候抓小羊太自由了, 这个规则不公平。

再次修改游戏规则:老狼不能随便出来,要闭着眼睛睡觉,听到“12点”了才能出来抓小羊。

(3)第三次体验,感受遵守新规则游戏的快乐。

商定新规则:老师当裁判,12点时敲铃鼓,用点兵点将法来选幼儿当老狼。

幼儿第三次游戏,快速躲闪,玩得很开心! 教师提示幼儿运动后收拾整理运动场上的材料。

(评析:三次游戏体验,层层递进。 幼儿亲历改变规则的游戏历程,真正体验到规则的公正和互惠,感受到规则改变带来的游戏乐趣,同时也锻炼了躲闪跑的运动能力)

四、拓展迁移,进一步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1. 观看跨栏比赛的视频 , 分析运动员遵守规则比赛,赛出好成绩。

2. 观看足球比赛的视频 , 分析运动员不遵守规则比赛,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总结:运动员遵守比赛规则很重要 ! 小朋友在运动场上做游戏也一定要遵守规则!

3.社团活动规则 篇三

浙江省团校副教授戴雅娟老师,常年致力于少年儿童游戏创编与组织指导,她以规则意识培养为目标,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在省内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游戏活动是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会议讲话还是考察调研,反复强调“规矩意识”,并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规矩意识”提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化规则意识”必须要从小抓起。

一、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些通则。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现代法治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靠良好的规则系统来维系的社会。法律往往是多种规则的混合,其中既有技术规则,也有游戏规则,更有道德规则。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规则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少年,不知“法”为何物,当被问及为什么犯罪时,一脸的茫然,因为以前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时即便知道,也因为经不起诱惑或心存侥幸而犯罪;学校里的好学生,家庭中的好孩子,他们有时也会违规。他们在学校里,能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出了校门,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中,没有了规矩。有时因为环境变化,不了解规则而违规,有时即便知道规则,因为没人监督而违规。2015年8月12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强化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在良好的规则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才可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或在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而不是将“情况特殊”作为违规的借口,或通过有意曲解来敷衍了事,结果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规则意识”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就是现代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使人懂得明辨是非与善恶;知道规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有了意愿,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的场合,也能自觉遵守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第二层次;规则意识的第三层次是遵守规则的意愿内化为人的内心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只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遵守规则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规则意识的增强,这是相互促进的。从规范向习惯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将对他们一生都有重大的作用,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中有独特作用

游戏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渴望成年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产生矛盾的产物;是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是社会生活的初级形式。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竞赛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游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上有独特的作用。

(一)游戏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能满足少年儿童正当的意愿和趣味,正当的意愿和趣味从何而来?从少年儿童的需要中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指出人们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要,阐述了人的行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浙江省团校教授汪祥沧同志,在对杭州市少年儿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少年儿童需要的六个层次:求生、求乐、求知、求群、求尊和求新。他认为求生,吃饱、穿暖,生存环境安全,同样是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求乐,是少年儿童的第二需要,他们喜欢轻松、欢愉、兴奋、快乐,不喜欢压抑、单调和腻烦,追求快乐生活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然需要,因为游戏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所以少年儿童喜欢游戏活动。因此我们要融规则于游戏之中,让他们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二)“规则”是游戏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

首先,“规则”是游戏活动中的主轴,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要游戏首先要了解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即便是玩最简单的游戏,也有一个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的过程。如,玩“跳跳棋”。先要知道规则,了解怎么玩,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来玩。所以,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其次,游戏的竞赛性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更让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成为玩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抗性竞赛游戏,首先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规则,每个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否则视为违规。竞赛性游戏的规则具有“强制性”,参加竞赛的队员必须认真学习规则,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在游戏中被淘汰或受到惩罚。非对抗性游戏,也有竞赛性。如个人游戏,也要制定规则,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比,规则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如“搭积木”这样的游戏,也会制定一个规则:“用现有的材料搭建一座桥,不用胶水等辅助材料。”然后根据规则要求搭桥,桥建成后,对自己的作品内心有个评价,也就是自我竞赛,当然这个自我竞赛是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则”作为依据,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nlc202309081554

三、游戏中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策略

什么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各类游戏活动,并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游戏是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个过程,他们像成人一样渴望成功,获得快乐。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创编角色游戏,让少年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了解社会规则知识,同时,在不断践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规则意识。如“模拟少年法庭”通过让少年儿童亲身“审案”,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同时在角色的扮演中,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杭州市建造了一个“DU都城”体验馆,馆内是一个模拟小社会,有各种商店、邮政局、公安局、银行、工商局、法院等体验馆,少年儿童如果想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就得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则,而且必须遵守行业规则,否则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DU都城”体验馆,让少年儿童体验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规则,在不断学习规则、遵守规则、执行规则的实践中,强化规则意识,在“DU都城”里,不遵守规则将一事无成。

(二)在拓展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意识

只有当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少年儿童内心的需求,才算真正培养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做几个游戏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都可以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的素材。拓展游戏活动, 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文艺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开展游戏活动,选一些与“规则”有关的文艺作品,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让队员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观看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然后来评一评。组成“侦探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社区“甄别”市民行为,并把市民的违规情况记录下来。在学校里,建立劳动岗位,制定岗位职责,每个队员认领至少一个岗位,并要求队员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在家庭里,引导队员制作一份学习、娱乐的作息时间表,请爸爸妈妈当评委,每天一评,做到了打个“五角星”,没做到打个“叉”,一周一总结等。通过不断实践、训练,让遵守规则成为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二需要。

(三)在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中,提高规则执行力

团队合作游戏,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必须牢记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必须执行团队内部的“约定”即“规则”,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学习执行规则的技能,否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如“理想天梯”团队游戏,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学习用一根管子和另一个人组成一节梯子,若干节梯子搭成“理想天梯”。每一个成员要借助“理想天梯”勇敢地从梯子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理想彼岸)。在这个游戏活动中,队员不仅要学习规则知识,遵守游戏规则;还学习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搭梯技术,从而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四)科学合理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发挥教育性效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创编游戏活动对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很重要,而科学、合理地组织指导游戏活动,能让游戏活动发挥更大的教育性效能。

1.学习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先认识规则,假如少年儿童不了解规则,那就无从谈是否遵守规则了。2006年笔者带10多名队员参加一个国际露营活动,第一天开营,就在营地评比栏中,出现了我们队员违规的记录。如在营地内奔跑、垃圾不分类等等。经过了解,并不是队员思想觉悟不高,而是因为地区差异等原因,队员们不了解营地规则。于是,我们迅速组织队员学习营员手册,老师和队员一起对照营员手册逐条学习、检查。知道规则没有违规打钩,知道规则违规了批叉,不知道规则违规了则画圈。对那些不知道的规则进行重点学习。此后,队员们严格根据营员手册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收获快乐。

2.注重规则合理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合理的规则,能提高队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所以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规则的合理性。如“抓子”游戏。规则:5个沙包代表5个“子”,第一关:游戏者抛一“子”到空中,然后从桌子上拾一“子”,再去接空中的“子”,接住,过关。要求游戏者只用一只手完成。第二关,要求从桌子上同时拾两“子”再去接空中的“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的队员经过努力能够闯关,低年级的队员要闯关则很难。笔者曾遇见一个小女生,闯过第一关后,第二关怎么也闯不过去。年龄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略显大的“子”,对小小的手来说,抓了两个“子”,再也接不了第三个“子”了,这时她会不自觉地用另一只手去帮忙。

3.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强化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是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准则,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训练他们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和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当有队员违反规则获得“成功”时,表扬遵守规则的队员,并判明遵守规则的队员获胜,以此来暗示和规范违规队员的行为。在执行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有例外。如“抓子”游戏中的小女生,如果我们做出让步,让小女生过关,那么就会让她错误地认为,不遵守规则也能“过关”。我们既要“有令则行”,在游戏的过程中执行游戏规则,也要对不合理的规则做好解释,并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调整。如“抓子”游戏,游戏规则可调整为:高年级队员闯两关胜出,低年级队员只要闯过第一关就算胜出。

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游戏介绍完后,要适当地进行停顿,让队员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规则的心情,假如他们对规则漠不关心,也没关系,不要对规则进行重复的讲解,而是马上开始游戏,让知道规则者获得胜利,久而久之,每当游戏时,队员们除了想知道游戏的内容,更想了解游戏的规则。同时我们可用一个相同内容的游戏,以不断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调动队员认识规则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游戏。老师说:“大风吹。”队员问:“吹什么?”老师说一个特征,如“穿白色衣服的队员”,要求凡是有此特征的队员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寻找新的位置。规则是: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必须离开原来的位置,如果有队员没有离开,其他队员可举报,没有找到位置的队员要出列。我们也可以把“大风吹”改成“小风吹”,规则是:老师说:“小风吹”,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不要离开原来的位置,没有老师说到特征的队员要离开原来的位置,重新尋找新的位置,所有违反规则的队员都出列。

无论是选择、创编游戏,还是组织指导游戏,都要从满足少年儿童正当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少年儿童开展角色游戏、团队合作游戏、拓展游戏,以实现培养少年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目标。

4.沙区活动规则 篇四

1、提前将准备工作做好,沙池抬出来,小板凳放好,工具拿出来。

2、如果沙子太干,将沙子打湿。

3、检查工具是否有尖锐物品。

4、教师交代清楚规则:

① 幼儿玩耍时须有教师在旁监护 ② 随时提醒幼儿不要将沙子撒入别人的眼内

③ 衣服袖子卷起来,尽量不将沙子弄在身上

④ 玩沙时要蹲下来玩

⑤ 不把沙子倒到干净的地方

5、玩沙后,将自己的工具送回家。

6、主、配班老师将幼儿带去洗手。

5.游园活动游戏规则 篇五

游戏规则:3个等高的杯子装满水,每四个杯子排成一竖排,每排的第一个杯子放一个乒乓球,参赛选手要将乒乓球从第一个杯子吹向另一个杯子,一个一个地吹,一次吹完则奖票一张。

盲人摸象 游戏规则:参赛选手蒙上眼睛转三圈,凡摸到象鼻子的给予奖励。项目支持:大象图片一张,红领巾一条。

吹蜡烛

游戏规则:5支蜡烛并排点燃,选手在离蜡烛两米外吹蜡烛,吹灭5支蜡烛即可获得奖票。

我有好记性

写15个数字,看一遍后准确说出即可获得奖励。

双人绑腿跑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两组一队进行比赛,用绳子绑住一条腿,从起点跑到终点再返

定点投篮

游戏规则:参加者必须在罚球线后投篮,若踩线或过线则视作无效,可以跳跃投篮,若投篮时球从手中掉落,则算已投篮,不可捡回再投,且不算成绩,投篮前允许拍球几下,每人均有3次投篮机会。奖励办法: 3球投入1球(或以上)者可获奖励。

夹玻珠

游戏规则:在装有水的盘中放入5颗波珠,游戏者手拿一双筷子将放在左边盘子的波珠挟到右边的盘子里。两人一组,先夹完获胜。

绕口令:

准确快速连贯的读出多给绕口令,即可获得奖票一张。

盲人击鼓:

每人击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击中鼓者,获

奖券一张。

比比谁的眼力好:准备好三支筷子,一个空啤酒瓶。参赛者站在啤酒瓶的一侧,筷子离瓶口约一米的距离,瞄准瓶口,放掉手中筷子。如 果筷子掉进瓶里,便是优胜者,即得奖劵。每人有三次机会。

比比谁的运气好:主持人要准备好若干颗且颜色不一样的珠子,其中红色的有三颗。主持人把珠子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让游戏者伸进袋子里抓三次,每次只抓一个珠子(多抓不算),若抓中红色珠子,则中奖劵;反之,没有中奖。

打保龄球:每人打三次,凡在10米距离内打中目标者,获奖

6.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判断例释 篇六

1.1 发明的定义

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发明, 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此项规定给出了发明的定义。从主语框架上看, 发明首先在属性上定性为一种技术方案, 其实施范畴是产品、方法的本身或改进, 即实施领域上针对的是产品或方法。伴随着技术方案 (技术手段) , 总存在着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 即由于存在技术方案的实施, 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技术效果得以实现。因此, 在日常的审查实务上, 判断是否属于专利法定义上的发明, 需要依赖技术问题、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这三重要素判断。

1.2 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权的法律依据

《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对下列各项, 不授予专利权: (一) 科学发现; (二) 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 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 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六) 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专利法审查指南》对智力活动的定义如下:“智力活动, 是指人的思维运动, 它源于人的思维, 经过推理、分析和判断产生出抽象的结果, 或者必须经过人的思维运动作为媒介, 间接地作用于自然产生结果。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是指导人们进行思维、表述、判断和记忆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 对于智力活动规则, 《专利法审查指南》也指出:“由于其没有采用技术手段或者利用自然规律, 也未解决技术问题和产生技术效果, 因而不构成技术方案。它既不符合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 又属于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 (二) 项规定的情形。因此, 指导人们进行这类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综上, 智力活动不满足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发明的定义, 也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不能被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涉及该内容的发明专利申请不具备授权前景。

2 案例简介

下面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涉及智力活动的发明的特点。《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和第二十五条的判断对象为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作为技术方案的载体形成判断主体, 一项权利要求中通常包含一个技术方案或多个并列的技术方案, 因此判断智力活动应立足于权利要求中的每个完整的技术方案来进行判断。

如:权利要求:一种具有记分功能的中国象棋, 包括棋盘和棋子, 其特征在于:在棋子的背面标有分值。

对于上述方案, 一种观点认为, 在棋子上标注数字以便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进行计算和比较, 尽管主题涉及一种象棋, 但该权利要求的内容是符号和标记的集合, 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 该方案是关于象棋产品的改进方案, 尽管该方案涉及的是棋子上的符号和数字, 仍然应当将其视为技术方案, 其符合发明的定义, 不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 分析

对于上面的第一种观点, 片面强调了规则特征而忽视了主题名称与其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 笔者不能苟同。笔者更为赞同以下观点:首先, 权利要求的主题为象棋, 即一种产品, 属于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发明实施范畴;其次, 在象棋主题下, 描述了象棋的细节特征, 即棋子上的符号和数字是该产品本身具有的特征。该发明使象棋具有记分功能, 从而便于通过比较分数来决定胜负。尽管棋子背面标有分值, 以供游戏者识别和计算, 但其中没有涉及如何识别分值、按照怎样的规则计算分值和判断胜负等等智力活动的内容。所以, 该权利要求所述内容符合发明的定义, 不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对上述案例进行假设, 如果权利要求写成如下方式, 将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权利要求:一种象棋的记分方法, 在棋子的背面标有分值, 每次吃掉对方棋子之后累计棋子的分值, 在一局棋结束后, 比较双方所得分值的高低, 进而判断胜负。

主题名称改为记分方法, 尽管方法也是发明实施范畴, 但其与后续的限定特征之间构成了全部涉及思想规则的关系, 权利要求在内容上规定了按分值判断胜负, 仅仅涉及一种游戏的规则, 而没有其他任何内容, 因此也就完全落入了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类型。

对上述案例进行假设, 如果权利要求写成如下方式, 将可以被授予专利权。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玩记分象棋的游戏机, 具有显示装置, 用于显示棋盘和棋子图像;两个操作装置, 供两个对弈的游戏者控制棋子的移动;控制装置, 根据游戏者的操作控制棋子图像的移动;其特征在于:棋子图像上标注分值, 控制装置根据对弈双方所吃掉的棋子分值分别进行累加, 进而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双方所得分数。显然, 该权利要求不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并且符合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关于发明的定义。

4 结束语

发明人要认清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判断标准, 才能避免自己所撰写的发明专利申请落入其中而导致最终被驳回。一般情况下, 主题名称为产品, 又描述了产品本身的形状、结构特征的, 属于智力活动的可能性偏低, 而侧重运作模式的纯思维方法几乎难以逃脱智力活动的范围。积累案例素材辨别智力活动, 将更有利于自己的专利申请顺利被授予专利权而获得专利保护。

摘要:结合岔河水电站引水隧洞及高压流道发明人为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自己的发明创造可以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涉及电学方面的发明, 容易因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而被拒绝授予专利权。本文结合实际案例, 对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判断标准进行了分析说明, 为广大发明人撰写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发明专利申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 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7.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 篇七

一、合理的进区规则,可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具有自主选择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幼儿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并学会选择。

1.活动前的自主选择

刚入园的幼儿对活动区环境和材料都不熟悉,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不知道可以选择些什么玩一玩,往往会干等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到他们面前。而不少教师也生怕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就会发生争抢现象,因而多采取发放游戏材料或指定幼儿进区活动的方式,替幼儿作出选择。幼儿由此常常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对活动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师可设立进区规则,以引导幼儿学习按意愿选择活动,进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在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想玩什么?”如果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项引导幼儿选择:“你想玩这个还是想玩那个?”教师要耐心询问,不断引导。渐渐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喜欢玩什么,从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不断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选区规则。如,采用插牌式选区法,即教师和幼儿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应的图表,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的分布及人数限制,从而通过插牌的方式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插牌选择的过程可让幼儿逐渐明白选区规则,增强自主选择意识。

到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规划。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制订选区计划表,即确定什么时间参与什么活动,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活动。通过计划表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动安排,他们会在斟酌自己先前参与过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考虑今天可以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或计划明天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通过自主制订计划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习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仅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有意识地参与自己不太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活动中的再次选择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会较快地完成特定的探究或操作活动,由此,他们会产生再次选择的要求。我们发现,假如不允许幼儿再次选择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幼儿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事实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还要求他们专注于当前的活动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有教师可能会担心允许幼儿再次选择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会因为教师允许他们再次选择而出现不专注于当前活动的现象,只要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他们自然会被吸引,从而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允许幼儿对区域活动作出再次选择,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学习。但幼儿在二次选择时也应遵守规则。例如,幼儿完成了他们当天首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还想到哪个区域玩”,并帮助幼儿明确“找空”的规则,即引导幼儿观察各区域正在参与活动的人数,判断有无空位,能否进入某区域参与活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未尝试过的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既可有效解决幼儿选区太集中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又可促使幼儿选择不同区域进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广泛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师幼合作将规则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区域活动人数控制的规则既可以在各区域标志牌上明确加以显示,也可以通过各区域插牌数量、椅子数量等给予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某区域进行活动。这样的反复引导有助于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可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机会

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是幼儿顺利开展自主活动的保证。幼儿需要明确,活动中的材料需要自己取放。只有前一位活动者做到有序取放,才能满足后一位活动者自主选择的需要。同时,幼儿自主取放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管理。

1.利用相应的收放标志

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取放标志,即使是小班幼儿也能做到自主取放材料。一般来说,小班时,教师可以用实物照片做标志,以引导幼儿建立将材料按标志对应摆放的规则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产生分类的意识,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材料按类摆放,以引导幼儿关注材料摆放的规律,并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做分类的标记。这样,幼儿就有可能在活动开始时自主选用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再将材料按对应标记放回原处,从而建立起自己用过的材料自己整理的意识。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序经验,此时的标志也可以更抽象化了。可用数字做标志引导幼儿建立分层取放材料的意识。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数字标志,放在第一排第一本的标上1-1,第二本标上1-2,第二排第一本标上2-1,以此类推。幼儿在取放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标志既可帮助幼儿明确图书的取放位置,也可帮助幼儿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从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

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到了真正需要时就出现找不到或缺少必要材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习有序收放,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自主管理水平。

首先,对于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材料可按套收放。如,用盒子、托盘等收纳器具将玩法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材料集中起来摆放。集中收纳不仅便于幼儿取放,也可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自主管理这些学习材料。如,小班数学区常会开展“套指环”活动,其中的材料既有手掌模型,又有各式指环模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幼儿如果选择这项活动,可整体取走这些材料到合适的空间去操作,玩好后再将材料全部收到托盘中一起送回。又如,中班科学区“玩磁铁”活动会用到磁铁、回形针、牙签等各种材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组分类收纳盒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分类探究不同的材料能否被磁铁吸引,而且有效避免了操作材料的丢失或与其他活动材料的混淆。

nlc202309090543

其次,对于玩法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可分类收放。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用,如废旧纸盒、瓶罐等既可用于科学区玩垒高游戏,又可用于建构区搭建活动,还可用于美术区创意制作活动等。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只需提供大型筐子或纸盒,将其分类摆放在固定位置即可,幼儿在有需要时可自行拿取,不再需要时要将多余材料放回原处。

最后,对于工具类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特点或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收纳方法,以方便幼儿随时取用和自我管理。如,可以将美术区活动所需的颜料几个一组嵌入废旧纸盒中,幼儿用时可以整盒取走。又如,幼儿在美术区玩颜料时需要穿的护衣,我们会要求大年龄幼儿脱下后自己叠好放到指定位置,要求小年龄幼儿自己将护衣放进用废旧抽纸盒制作的收纳盒中,待穿时再取出,这种简便易行的取放方式让小年龄幼儿也有了参与管理活动材料的机会。

3.重视未完成作品的收集整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他们收集整理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随意处置,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幼儿学习的成果,引导幼儿学会保存好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了专用于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区域,将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加以分类摆放,从而帮助幼儿明确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或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对自己已完成的作品不断加以完善。幼儿在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计划性以及反思能力和任务意识。

三、适宜的操作规则,可确保幼儿有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但他们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不同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操作规则,有利于兼顾幼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需要,实现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常规性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又是幼儿同伴间的共同活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就需要制订一些共同活动的规则,以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各区域的活动空间有限,因此,要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共享意识。如,各自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不同的材料,在一片空地上玩不同的游戏等。区域活动材料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材料的数量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材料共享的意识。小年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即知道别人在玩了我就得等一等,别人玩好了我才能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享活动材料。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幼儿独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们还应帮助幼儿建立互不干扰的规则意识。如,在活动中要轻声交流,别人在专注活动时不要去打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规则不应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而应根据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形成。如,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iPad后,从如何既满足大家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愿望,又确保健康的角度,与幼儿讨论每人每天可以玩几次,每次可以玩几分钟,如何控制时长等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同时,我们还让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征规则并呈现在区域环境中,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明确和遵守这些规则。

2.与各区域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规则

各区域的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制订与各区域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有序活动,也可为幼儿获取相关领域关键经验提供支架。

如,在音乐区,幼儿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那么,音乐区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噪音场。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区的活动规则。同一时间在音乐区活动的几名幼儿首先要共同商量活动内容,是选择唱歌、跳舞,还是开展打击乐活动,然后决定选择哪些音乐作品以及它们的播放顺序等,并确定一名幼儿播放音频或视频。如果有幼儿对某一项活动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暂时旁观。语言区的故事表演活动也可制订类似的规则。在经过讨论后,幼儿还制订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首先协商确定剧目、分配角色、选择道具,然后再表演。

又如,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从活动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出发,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后形成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的规则。

再如,生活区的食品制作活动需要提前准备食材,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提前报名”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食物制作不免会用到电器设备,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操作前洗手”“安全操作电器”等相关规则。

3.体现活动过程或结果开放性的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多米诺骨牌,幼儿可以拿来进行垒高活动,也可以用于砌墙活动甚至其他更富创意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用一种材料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几种材料组合起来开展活动。对这类活动,我们只强调材料取放的规则,不作玩法上的限制,以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此外,也有一些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结果,但探究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如,美术区“制作六面灯笼”的活动,教师只提供了成品范例,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制作出六面灯笼,但对于幼儿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不作规定,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又如,科学区“迪宝乐”电子积木拼装游戏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按照图纸进行拼装。提出“按图纸拼装”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出于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图纸、理解图示能力的考虑。这里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根据图纸找到相应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将图纸上的电路表现出来等。虽然一定的规则对幼儿的学习作出了某些限制,但是幼儿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聚焦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在长期的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有序、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制订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幼儿的自主性,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活动。要帮助幼儿真正形成认识、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长期坚持,师幼共同建构、完善区域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8.中秋博饼活动规则 篇八

中秋博饼活动规则

游戏规则

随意选一个人掷2个骰子,根据点数按顺时针选择产生第一个掷骰子的人。以他开始,以他上一个为最后一人。

游戏开始,从第一个人开始顺时针掷骰子。1次掷6个骰子,根据骰子的情况对应相应的科举(一秀、二举、四进等),可拿相应的奖品。

除状元外,其他科举奖品,拿完后,再掷到的人,就没有奖品了。关于状元有大小之分

1.1如果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人掷出状元,则根据谁的状元大,便由谁夺得状元。1.2如果同一个人,2次或2次以上掷出状元,则以最后一次掷出的状元代表自己状元的大小(所以当你再次掷出状元时,有可能变大了,也有可能变小,小于其他人掷出的状元)

1.3状元大小见上图从上至下,由大到小

1.4如掷到“状元插金花”(见上图)可兼得还未被拿走的对堂

1.5在游戏未结束前,掷到状元的人不允许将状元的奖品拿走。直到最后游戏结束,最大的状元得主才可以拿走奖品。

2、游戏中,如果有人掷骰子时,有骰子跳到外面,则本次成绩取消,下圈暂停一次。

3、关于游戏结束

3.1当桌面上的最后一个奖品(不包括状元的奖品)被人拿走时,并且已经有人掷出状元,则此轮为最后一轮,当最后一个人掷完骰子,游戏结束。

9.小型聚会活动游戏及规则 篇九

一、击鼓传花

1.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圈坐下

2.由一个评委站圈内,拿着手机放音乐,并闭上眼睛,音乐一开始由拿着娃娃的同学向右传,不许停顿,否则算犯规,音乐声一停,不许传,传者犯规。

3.此时拿着娃娃的那个人表演一个节目。

二.心心相印

1.每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根据主持人提供的词语,一人做动作一人猜,不能发出声音,主持人可以稍微提示,限时两分钟,猜的最多的组为第一名,并加上相应分数,以次类推。

三、故事接龙

即使是大白天也把窗都关好,并拉上窗帘,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圆圈,然后开始惊险的故事接龙。轮到谁说故事,就用手电筒在谁的脸上打出一道强光。可以用类似“我独自走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这样的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接下来由孩子们轮着说一句话,来编完整个故事。每个孩子都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独一无二的故事情节。

四、倍数游戏 逢x,x的倍数,带有x的数字不能说,要以蹲一下来表示。例如:x=3 那么几个人排好队,一个一个说:

1,2,(蹲一下),4,5,(蹲一下),7„„11,(蹲一下),(蹲一下),14„„

五、数青蛙

游戏规则:口诀“N只青蛙跳进水中N个扑通”,从座中任何一人开始,每人念两字,依次“一只”“青蛙”“跳进”“水中”“ 一个”“扑通”“两只”“青蛙”···循环下去,有几只青蛙就扑通几声,到了九只的时候可以重新开始。说错或者跟不上节奏者受罚。

六、心口不一007

由开始一人发音“0”随声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亦发音“0”再任指另外一人,第三个人则发音“7”,随声用手指作开枪状任指一人,“中枪”者不发音不作任何动作,但“中枪”者旁边左右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而扬手作投降状,出错者受罚!

七、开火车

10.社团活动规则 篇十

[关键词]观察引导;巧设图标;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0-02

[作者简介]吴美华(196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较喜欢的游戏活动,而活动规则是顺利、有效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创设一个规则较明确的活动氛围,幼儿才能自由、有序地参与活动,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初步建立一些规则意识,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一、观察引导,建立规则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只要有机会就去娃娃家玩,男孩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厨房:取许多品种的菜放在锅里不停地翻炒,有的菜掉在地上、灶台,全然不顾,只乐于重复炒菜的动作;女孩陪娃娃吃饭,一会儿喂饭,一会儿喂娃娃喝水,床上随处可见碗、勺子、奶瓶……这些区域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幼儿尽情地玩耍,其乐无穷,但是活动区变得乱糟糟,一片狼藉。笔者不忙着整理,先请幼儿分批参观乱糟糟的娃娃家,再开展讨论:你喜欢这样的娃娃家吗?为什么不喜欢?哪些地方较乱?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地上、灶台上有玩具,床上有碗、勺子、奶瓶,桌上的东西很多……幼儿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学会整理的游戏规则应运而生。根据遇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幼儿易于理解执行,才具有可行性,同时也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则制定后,必须及时关注幼儿的执行度。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积极引导,及时鼓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美美家的玩具都放在筐子里,真好。”“今天你真能干,和锅盖、锅子做好朋友,真棒!”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用手势或眼神示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提醒幼儿及时改正。

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游戏时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笔者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娃娃家出现混乱的现象时,就扮演邻居的角色去串门,看到满地都是玩具,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再来玩吧!”“爸爸”和孩子听到,立刻整理起来,等他们整理得差不多了,笔者再去,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场景,家里整理好了。笔者开心地对着“爸爸”“妈妈”说:“你们家真干净、真整洁,我以后还愿意来做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教师的及时参与、适时提醒、及时肯定,能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断调整游戏状况。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规则的建立,不在多而在精,要抓住关键问题,能简就简,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规则。规则过多,幼儿记不住,总是违规,反而削弱了规则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巧设图标,遵守规则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游戏规则制作成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示标志和角色标志,能够让幼儿时刻对照规则进行自我调节控制。

1.图示标志

将游戏规则、玩法渗透在图示标志的设计之中,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无形的教育。如娃娃家厨房的各种蔬菜需分类摆放,在塑料筐上贴上茄子、辣椒、番茄、土豆等形象图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和幼儿一起整理,给幼儿示范、学习的机会,逐渐过渡到由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部分幼儿学习整理,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建构主动整理的规则,还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手工区,设计形象的“纸屑入筐”“橡皮泥的家”“水彩笔的家”等各种图标,贴在相应位置,提醒幼儿将纸屑放入小筐、各种美工材料放在指定的地方。图标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

“老师”,给幼儿以积极暗示,规范幼儿的行为。

2.角色标志

小班幼儿好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娃娃家”游戏中常出现两个或三个“爸爸”“妈妈”。有的幼儿常常不断变换角色,一会儿扮演爸爸,一会儿扮演哥哥,造成游戏区内的秩序混乱。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制作了许多角色标志牌(挂饰),在造型别致的卡纸上画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娃娃、厨师等人物形象,封塑后系上带子,让幼儿根据需要选取所要扮演的角色,挂牌入区游戏,幼儿根据挂饰牌上的角色进行装扮,“妈妈”系上小围裙、戴上时髦的卷发套,“爷爷”带上老花眼镜,“爸爸”带上领结,“奶奶”戴上帽子。小小的角色标志可让幼儿非常轻松地分辨角色,时时提醒自己的游戏动作与角色身份相吻合,有效控制了娃娃家的人数。

三、科学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坚持性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榜样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模仿而习得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观察,捕捉规则执行较好、表现突出的幼儿。如建构区的两名幼儿合作收积木,一位手拿塑料筐放在桌边,一位把桌上的积木推到塑料筐里,既快又好;手工区的幼儿游戏完毕,把制作工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在评价环节进行回放,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并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

活动评价可以是肯定式的,也可是讨论式的,对突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不能使劲敲打玩具”,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到如果使劲敲打玩具就会产生很多噪音,玩具容易坏等。这样,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规则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并且能够遵守。

多样式的科学评价,帮助幼儿在不断的经验建构过程中巩固了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论潜规则、显规则及元规则 篇十一

一、显规则、潜规则、元规则的定义及初步讨论

为统一讨论问题的口径, 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

显规则: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所决定的规则。这里的组织即包括一般意义上大大小小的单位、企业、团体, 也包括国家这样的“大组织” (下同) 。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单位的规章制度都属于显规则范畴, 显规则代表组织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基本上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 有时显规则并不尽合理, 但都没有赤裸裸的与公正和正义相对抗, 但显规则的不完善、不合理却为潜规则的盛行埋下伏笔。

潜规则:按照字面含义, 潜规则应该是组织中未正式规定的规则。但社会上公认的潜规则的含义却是组织中未正式规定的、约定俗成却又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规则, 而且潜规则与正式规则 (即显规则) 的精神背道而驰。那么, 存在不存在与正式规则“同方向”的“约定俗成”呢?肯定存在, 正式规则不可规定组织中所有的行为规范, 需要非正式规则加以补充。在西方管理理论中潜规则 (既非正式规则) 属于组织行为学的范畴, 罗宾斯认为:“组织象一座冰山”, 由可见部分和隐藏部分组成, 可见部分包括战略、目标、政策和程序、结构、技术、命令链等, 隐藏部分则包括态度、知觉、群体意识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正式规范的有益补充, 积极、健康、向上的非正式规则可以在组织中不断发扬, 总结成比较好的规章制度, 上升为组织文化, 最后为组织服务。由于“同方向的非正式规定”主要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畴, 与公众对“潜规则”约定俗成的认识不一致。

因此, 我们把潜规则定义为:组织中未正式规定, 与显规则“反方向”, 普遍被接受 (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 , 并在某些领域起实际支配作用的行为规范。

元规则:规则的规则, 是规则中的公理。

二、显规则与潜规则的博弈

为了使组织更有效率, 激励组织成员为有利于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同时, 约束组织成员做出妨碍于组织的行为, 这就需要制定一套明晰的、具有可操作性并能使公众普遍遵循的显规则。如果显规则缺失时, 大家都不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怎样做才合乎规则, 当公众的权益受到伤害时无法寻求规则保护, 实际的后果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法得到真正保护。那么现实中, 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是显规则的不完善使潜规则的存在成为一种合理。任何一个组织, 显规则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和完善, 当显规则由于自身的不合理或不完善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 潜规则就会凸现, 起到实际的支配作用。现实中, 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显规则也是在变化之中, 不可能用一种一劳永逸的显规则去应付。当现有显规则落后于组织的发展, 新的显规则还没有建立的时候, 潜规则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土壤。

其次, 人性的复杂、人类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求也决定了潜规则存在有着巨大的空间。之所以存在潜规则, 是因为人性不能用所有的规则全部设定出来, 对不同的人性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不可能有一种规则去应付它。无论最高决策者还是普通员工, 都在遵循着自己行为规则中不言自明的信念, 他们的行为都离不开人性与利益两把标尺。

显规则虽然有利于大多数, 但个别破坏显规则的个体在获得非法收益后不能及时受到应有的惩戒, 起到示范作用并蔓延开来。当人们感到普遍不公平的时候, 又看到了违规者畅通无阻, 那他们一定也会铤而走险去违规。也就是说, 违规会从个别现象演变成普遍现象。这种"潜规则"的结局, 不但没有正向激励人们去遵守规则, 反倒是有大量的负向激励, 告诉人们违反显规则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结果导致我们的规则不是鼓励坏人去做好事, 而是鼓励好人去做坏事。全体成员陷入“囚徒困境”, 尽管个别成员受益, 但总体而言却是整个组织受到损害。

只要存在个别组织成员行使潜规则收益大于显规则收益, 同时个别违规者不能受到及时应用的惩罚, 潜规则就有其发生的可能。潜规则一旦成了气候, 一方面, 某些人原本尚存的道德谴责乃至犯罪感会得到稀释, 因为他觉得只不过是随大流;另一方面, 单个受害者在抗争时面临的将是来自整个潜规则的压力。长此以往, 可能会在无奈接受的过程中产生麻木心理而产生了对潜规则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潜规则就这样变得名正言顺。

三、潜规则的特点

首先, 潜规则不符合人类公平、公正的道德追求, 与显规则背道而驰。个别学者认为潜规则是“藏在皮袍下面的东西” (鲁迅语) , 是社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行之有效但摆不上桌面的行为方式。“行之有效”“摆不上桌面”是实, 但并非“看不见、摸不着”, 现实中的很多潜规则是一种“公开的秘密”。

其次, 潜规则约定俗成, 却没有明码标价。不同的个体对潜规则的把握不同, 形式也不固定。现实中的潜规则不是一种“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公开交易, 使不同个体的成本不一致。例如某个地方, 买官买官之风盛行, 但并没有规定不同职位的标价, 造成参与其中的官员只能凭猜测与揣摩进行“交易”。

潜规则的上述特点, 造成整个社会运行成本的无限提高。因为潜规则是难以进行监督、也难以进行计录, 其蔓延的后果必然是对潜规则受害者的伤害进一步扩大。哪么如何压缩潜规则的利益空间并直到消除潜规则呢?

首先, 我们要明确既然潜规则的形成是一个与显规则长期博弈的结果, 是各利益方妥协的产物, 改造它就不能一蹴而就。简单而又草率的打击潜规则, 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遏止而不能根除。现实中的种种潜规则之所以在无数次“严打”中无比顽强的生存下来, 就在与每次行动都没有系统的清理潜规则的存在基础和生存空间。

其次, 充分研究显规则和潜规则, 显规则的完善和成熟是根治潜规则的根本途径。研究潜规则取代显规则并发生效力的原因, 从而找出显规则重新取代潜规则的路径。潜规则取代显规则, 往往是由于显规则本身不合实际, 或者是缺乏必须的实施条件。因此要注意潜规则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 必要时可以使那些合理的潜规则成为正式规则即显规则。显规则越透明、规范、合理, 就意味着凡事越没有回旋和含糊的空间, 社会参与各方就会更多的在同一套规则下完成各自的角色, 潜规则施威的舞台就越来越狭小, 直至退出游戏规则。

四、元规则

吴思先生认为:“所有规则的设立, 说到底, 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 决定规则的规则。这种观点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但却从深刻的指出了显规则与潜规则之间的切换规律。如果将“暴力最强者说了算”换成“显规则与潜规则之间的转化在于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就能够理解元规则。历史上重复出现的“胜者王侯败者贼”, “有枪便是草头王”便是元规则很好的解释。当然, 力量对比并非仅仅是关联方之间直接力量的比较和抗衡, 还要把国家、社会的各种力量考虑进去。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明火执仗、欺强凌弱不是因为对方力量弱小, 而在于在对方背后有国家政权的力量和社会舆论力量做支撑, 个体力量弱小者可以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对正义的追索。每个人都在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对方自身和背后的力量, 因此, 在“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一元规则下还需要考虑以下两点人性假设。一是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或自身幸福的最大化。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利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江州区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督查的情况汇报下一篇:小区物业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