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好课(共10篇)
1.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好课 篇一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2.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好课 篇二
什么是语文教学真正的“命根子”?用什么来真正规范当前的课堂教学?什么才能引领课堂教学走出新课改的困境?
一.教学追求的“命根子”是“达到不需要教”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应该是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永恒的文化追求。如果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 跳进水里能够畅游, 登上船只能够荡桨, 那么, 学生的素养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对于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 如何“达到不需要教”———“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个前提———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 本应该是进入新世纪投入更多的精力认认真真地研究的———我们在上个世纪末并没有研究好、运用好,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恰恰被完全淡漠, 甚至抛弃。很多教师, 并不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个前提———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当作中国语文的“特色内容”加以思考, 导致很多公开的课堂教学, 诸如观摩教学课、获奖教学课, 甚至很多杂志上刊登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 走向了追求浮躁与肤浅的迷途, 课堂教学离真正的语文教师要实现的文化使命很远很远!
我们看一位教师以“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故都的秋》的片断: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 这五幅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是如何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我们分四个大组, 每个大组前后同学再组合成三个小组, 每个小组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 负责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成果汇报给大家。[1 0分钟后]
师:好, 研究交流结束时间到。我们先请第一组的中心发言人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同学们汇报。
生:作者“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就是这样表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
师:分析得不错。下一组, 你们研究什么?……
《故都的秋》是应该让学生细细品味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静静品味了, 才能走进作者那特殊的心境之中。这是需要创设一种“清、静、悲凉”氛围方可让学生“有兴趣”阅读的课文。可惜的是, 这节课上竟然是“轰轰烈烈”的一片讨论声, 是“热热闹闹”的研究声。而更让人不解的是更多学生连“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不知道, 便几个人一组进行“研究”“探究”了。而从学生发表的“探究结论”来看, 也没有丝毫研究的“含量”, 充其量是“阅读摘抄”, 这是小学课堂上都能实现的“研究”。这节课上, 我看到, 教师成了“研究结果”的“引出者”, 学生成了研究结果的“汇报者”。整节课上, 学生成了“假研究”结果的汇报表演者而不是文本情境的感受者, 文本精神的承传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发表结果之后问一个“下一组, 你们研究什么?”, 小组“汇报”结束了, 课堂教学在“这节课大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我们就上到这里”中“戛然而止”了。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发展在哪里?教师的善教善导体现在哪里?表面上看, 这节课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实际上是严重的“语文秀”“课堂秀”。
当前的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展示课, 大多如此。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解读好, 还没有会意文本意义, 进入文本情境, 老师就让他们开始“研究性学习”, 就不断地投影文本之外的所谓“拓展性材料”, 来“丰富意境、增加深度”, 进而开展“比较阅读”, 提取共性问题……一堂课变成了教师“倾倒”材料的课, 学生忙于那些课外新奇材料的“感受”, 离文本情境越来越远。这样的一堂课下来, 材料学生倒是接触不少, 但教材文本这块“课程宝地”却荒芜了许多。这样的课堂, 教师“讲”得倒是很少, 学生“动”得倒是很多, 但都不是围绕“文本解读”的“动”。一堂好课的文化使命, 应该指向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所表现的怎样的清闲和落寞, 怎样的破败与悲凉上;教师教学的重心应该指向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的特殊魅力上。——虽然一位教授盛赞这节课“教者自觉贯彻了新课标新理念,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 十二个小组, 人人参与, 代表汇报, 构建了一种合作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而我觉得, 这节课离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发展重心很远很远。
叶圣陶先生曾经反复说过,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 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 一堂好课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学生“学”, 就是“帮”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了“帮”学生一把, 甚至要把探索文本的方法、教材解读的方式“帮”给学生, 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二.教学突破的“命根子”是训练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面对新课程没有限制的强调所谓的人文性理念, 面对不断膨胀的课堂人文材料的累积, 面对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被冷冻而语言素养大面积滑坡……我想, 一堂好课要实现突破, “命根子”恐怕还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利用语言之船, 思维之桨,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学生送到文本的彼岸, 语文素养的彼岸。
一位语文教育家说, 引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这就是最大的新课程理念!我以为, 真正能够规范、修正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理念的也就在此。所以, 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作为语文的一翼, 回归到课堂教学中, 这才是最基本的“语文本身”“语文使命”。当我们不近情理地极端地重视文本的人文性时, 但却割断了人文性赖以生发的“根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当我们近乎疯狂地重视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时, 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支点”与“起点”!当我们不择手段地注重变革学习方式、强调互动讨论时, 却失去了“仔仔细细地读”的精致精彩过程……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互动与体验的肤浅与平庸, 教师们更多的是背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时的矛盾与困惑……于是, 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历史的新痛出现了。于是, 有人呼吁, 语文教育必须再来一次“拨乱反正”, 来一次“正本清源”。
其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枚硬币的两面, 也就是说, 语言在文化中, 文化在语言里。要规范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语言认知与人文追求上的分裂与偏离, 就要使二者得以有机的融合, 在语言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文化素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比如读李密的《陈情表》, 文中那29个“臣”字是值得师生一同咬文嚼字的。那29个“臣”字, 除了两个是朝臣之外, 其余27个均是李密的自称, 几近一口一个臣字, 这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恐怕是“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吧。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用了那么多非常有“转 (zhuǎi) 文”意味的“也”字, 真正是心情舒畅时的“转劲”大发么?我想, 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也就是说, 这些含而不露的地方恰恰是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关键之处, 也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重点之处。所以,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 我们还要回到叶圣陶教育思想体系上, 依靠文本这座语言桥梁, 借助认知、互动、发展、提升等手段, 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应该是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发展学生的生命活力, 提升学生做人的精神面貌。
叶圣陶先生说:“审慎的作家写作, 往往斟酌又斟酌, 修改又修改, 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 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 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 可是我们可以说, 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他还说:“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 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所以, 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语言训练中, 学生真正实现了“见得纸面的文字一一是诗人心情动荡的表现;读它的时候, 心情也起了动荡, 几乎分不清那诗是诗人的还是读者自己的”, 我们才能说“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3.什么是好课 篇三
“好课”应该是生态课堂。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这说明知识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的课堂应致力培植良好的课堂生态,其基本的外显特征就是“教,并幸福着;学,并快乐着”,尊重学生,每节课都能引领学生向幸福出发。有了这种生态意识,我们才有机会谈“好课”。前不久,听一节语文课,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料,其中不少都是来自各种参考书的所谓“解读”,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啊,专家的文本解读啊,这些东西反而会对学生的自由阅读造成束缚,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更不利于学生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希望解决的问题。我在想,我们的课堂到底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课堂师生会真正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好课”应该是生活课堂。课程改革有句口号:“一日生活皆课程。”可见,好课一定是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因为教来教去,学生写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无病呻吟。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没有对生活的感知、领悟与积淀。新年开学,我让学生写一写新年趣事,多数学生感到困难。倒是一向调皮的韩雨露写的《灯谜情结》让我眼前一亮,原来父母带她参观了灯会,她对灯谜产生了极大兴趣,有了不一样的情怀,就把这种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自然就是好文章。九十年代初期,彭光明写过一篇文章《孩子不是文明的奴隶》,我印象特深。他说:“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小溪中的鱼虾,远离了草丛中的蝈蝈、蚂蚁,他们不知道生活中阳光与暴雨同行,他们的举止成了都市文明的简单再版……”现如今,不正是这样吗?家长花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练就十八般武艺,过早地为未来预支烦恼,这些看似“成熟”的根基十分脆弱,是缺乏生活源泉的。
“好课”应该是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重要特征就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课堂应彰显“开放”的特质,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尽量展开,不必为备课所谓的“预设”禁锢。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名人故事都是名篇,一位教师在教《高尔基》时,学生提问:“高尔基有时间接受小男孩的采访,为什么拒绝记者叔叔的采访呢?他骗人是不对的。”这让教师不知所措。无独有偶,一位高中教师教《沁园春· 雪》时,一位学生质疑词名“雪”的准确性,“词的上阕看到全是雪景,下阕雪到哪去了”。让人意外的是,这种质疑教师根本不会重视。
其实,学生对名人、伟人是没什么印象的。童趣、童真、童心应该备受呵护,不可践踏。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让孩子慢慢长大,要给他们失败的机会,不要将成人的智慧硬“塞”给孩子,不然真会失去教育的乐趣。
(作者单位:兴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4.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篇四
到底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或者说评价一堂好课是否有一定的标准。应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
(1)趣、(2)实、(3)活。
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
(1)新、(2)实、(3)活、(4)乐。
上述两位专家对一堂好课特征的归纳可谓殊途同归,精辟凝炼。假如再将两位专家的观点归并梳理一下,就可概括出四个字:
趣、实、活、新。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三个层面六个度的新课堂评价标准。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包括亲和度和整合度。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
第一,一堂好课要有亲和度。
亲和度指的是教师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也就是说更多地加入了“情商”的成分。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一堂物理实验课上,一个小时候就拆装东西的男学生由于好奇,竟拆散了实验仪器,正打算重新安装,被老师发现了,这时,这位优秀的教师面对这个平时调皮,上课老是开小差,竟然又弄坏了仪器的学生平静地说:“为什么把仪器拆了?”这位学生只答了两个字“好奇”。这位教师停了片刻,笑着说:“哦,是这样。”此时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反而若有所悟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看上去是件坏事,可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某某同学善于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强,我希望在这一点上大家向他学习,要有好奇心,多问为什么,积极动手,大胆创新地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时,这个学生带着一种安全的、自豪的、自信的神色继续重新安装仪器。虽然那堂课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我以为那是一堂好课,应该说是这位充满爱心的老师以热情点燃热情,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个学生成了一个爱师、爱其课和勤奋向学的好学生,成绩直线上升,还在一次模型制作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各位老师请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当时劈头盖脸的呵斥他一顿,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如果咱们能借鉴这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做法,难道我们所要销售的知识这一产品不能达到推而畅销,甚至是不推自销的境界吗?这个实例让我明白朱永新先生提出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六度标准中的“亲合度”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一堂好课起码应该体现其整合度。
整合度就是教师要对文本及学生、教学手段纯熟驾驭的程度。也就是说应该把一堂好课的评价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链条中来分析,断章取义,难以看出一堂课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的作用特点。作出的评价可能并不客观,比如一堂看来生动的课,有可能冲淡了以后重点章节、难点突破和兴趣调动。既然生命活动存在一定的节律,需要有张有驰,那么课堂设计就应该处理好哪些章节重点用力,哪些章节作为过渡衔接处理。曾经有过这样的调查:你们为什么喜欢听这位老师的课,大多数评价是这位老师上课易懂,功底很深厚,课有趣,还不断有吸引人的新东西,有亲和力。因此,一堂好课也应该是平实中有创新,平实中见功夫,以获得学生45分钟高效率的迸发。那么,这种驾驭课堂的功夫,就能充分教师对文本及学生、教学手段纯熟驾驭的能力和程度,也就能体现出课堂的整合度。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体现其参与度。
参与度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再现,是学生整体在课堂的思维活跃程度的写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真情流露。也就是说一堂好课是要解决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这一对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如有些教学内容比如“大气环流的形成”对高中学生理解有较大难度,采用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肯定不好,不如依据知识结构,分析与学生的贴近点,铺垫必要的感性材料,设计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这就是说教师主导的成份要多一些。因此,协调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学生课堂思维的参与深度和广度问题,只要教师的主导起了作用,学生主体的思想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外在是否表现为活动,这种课肯定具有实质上的活动。
第四,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
练习度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有效的、有机的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进入知
识海洋并自由畅游的深浅度。
第五,一堂好课应该充分体现其自由度。
自由度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愉快的学习参与,教师能用激情点燃学生,同时也被学生的激情、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感染,更加自主自由地发挥,使课堂在一种民主、和睦、融洽自
由的状态,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六,一堂好课应该体现其拓展度。
拓展度是师生在时空和容量上的互为拓展,是知识流动发展的渠道。课堂的拓展不仅包括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延伸练习,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探究、质疑的思维等,还包括课外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资料的搜寻是师生双边进行的,绝不能教师不动,仅学生开展,那样反馈时教师被动,学生无趣,师生
互动才是最好的延伸。
5.一堂失败的好课 篇五
一、先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我认为应该达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对于学生的引导要到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这是我最薄弱的地方,需要继续努力。
3、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
4、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5、教学方法要得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对《一堂“失败”的好课》的阅读,结合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作如下浅析:
1、罗吉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懂得“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罗吉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有困难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交流、合作学习,获取了相关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从学习中培养了情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3、罗吉老师所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是因为课前没有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没有预设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冲突,种种的没有想到造成了这节课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讲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6.老婆为什么是别人的好 篇六
男人在已婚后,与妻子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圈内,耳鬓厮磨,时间一久,新鲜感也就渐渐消失,妻子的言谈举止一览无余,因而也就有些不以为然,而看别的女人就与当初看自己妻子一样,充满了好奇,新鲜。
之所以新鲜是因为有些距离,象是有点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似清非清,男人捕捉到的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表面现象,而无法看到其实质性的东西。
这朦胧能产生一种美。这也是用距离美解释网上能够恋爱的主要原因。许多有过网恋经历的都说:网恋是见光死。我想这就是从浮光掠影到实质性的距离没有了,而导致网恋死亡。
俗话说得好:小别胜新婚。说的也是距离产生美,相信许多过来的朋友深有体会。
打个比方:老婆就象一本书,当你开始拿到手的时候,兴致盎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读。 当你看完了,故事情节都知晓,滚瓜烂熟,那你会扔在一边的。
相比之下,一本新出版发行的书肯定会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是别人的老婆看上去总比自己的好的最通俗的比喻。
二、欣赏的角度不一样 。
丈夫欣赏自己的老婆和欣赏别的女人所站的角度完全不同,男人看妻子是站在丈夫的角度,丈夫总希望自己的妻子完美无缺,胜人一筹,要“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还有部分男人则希望自己的妻子,在厅堂是淑女,在床上是****,在厨房是保姆。
而男人看别的女人则大多是从朋友、同事、同学的角度去观察,交往中务必谦恭、友爱,处处表现绅士风度,既便是在街头看春色(女人风景),也觉得在街上匆匆而过的女人个个靓丽。
从这种思想出发,见别的女人当然可爱之极,人家温柔体贴、美貌楚楚动人,就感觉自己妻子缺乏风度。总之,这种“求全心理”往往以人之长比妻子之短,于是就感到自己的妻子不尽人意。
三、心态不同
在与婚外的女人交往相处时,往往会渴望对方的信任、好感甚至爱慕。于是彼此逢迎,并有意地掩饰自己不足的一面,尽量展示自己优越的一面。
本来这个女人就是“河东狮吼”,此时此刻她也会柔声细语,柔情万分;本来就是一个“东海的母夜叉”,她此时也会楚楚动人,阿娜多姿。
妻子就不同了,天天要与你居家过日子,不会造作,也不会造作,无需掩饰,也无需掩饰。加上生活负担,家务琐事,嗑嗑碰碰,难免口角。
人的心情一旦受到影响,对妻子的缺点愈来愈反感,一切都会看着不顺眼的,想起别人的优点,当然就说别人的老婆好。
四、心理上的感觉不同。
夫妻作久了,便产生“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的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饱第一文库网和的因素。对于自己妻子的优点习以为常。
比方说,红烧肉的味道很美,但让你天天吃它,相信你也会吃腻了的,你最后甚至会倒胃口。这种心理上的感觉,造成你既便天天与西施相伴也难感其美了。
每一对夫妻都是因为爱而结合的,在婚前你一定都会觉得自己的妻子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比谁都好,于是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去追求。
婚后觉得妻不如人,只是一种心理错觉。平心而论,同甘共苦的是妻子,休戚与共的是妻子、生死相伴的是妻子,在你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仍然是你的妻子。
五、男女之间的那种原始的`异性间相互吸引 。
婚外与别的女人接触,最根本的是男女间相互的吸引,这是一种本能。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男人情感的最佳的倾诉对象是女人,女人的情感最佳倾诉对象是男人。
于是,我们在聊天室里总能发现,一对对的男女就象搭配好了似,潜着水在聊天。当然,同性之间也会聊天,但远不如男女之间聊得有深度和长度。
六、夫妻相处久了难免有些嗑嗑碰碰 。
是人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男人是如此,女人同样不会例外。做妻子的在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繁杂的家务使得她难免心有不快,特别是时下的男人缺点也不少,诸如抽烟喝酒,打牌****,常常深夜才归等等,女人当然会说上几句。
再者爱唠叨是女人的天性,如果是在女人的月经周期,针尖大的小事女人也会当成是西瓜,胡乱发脾气使性子是常有的,常常令男人火冒三丈,无从适从。男人于是发出感叹:怎么娶了个如此的悍妻,看看人家某某女人多好!
而对于婚外女人则不同,别的女人用不着和你过日子,不用操劳什么吃喝拉撒的事,和你在一起,都是些最美妙的时光,因而也没有什么需要唠叨的,也就没有产生矛盾的基础。
如果这个女人是你的情人,那说出的话语也尽使你神魂颠倒,既便是为她赴汤蹈火,男人也在所不辞,而情人也会接受你的缺点。
典型的例子就是:妻子会把你的打火机从家中扔出去,而情人则会送一个打火机给你。
如果将别的女人嫁给你的话,过不了多久,你又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在别的男人眼中,你的妻子又是很优秀的。
前苏联慕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当年轻的夫妻共同创造幸福时,当在平凡的相互关怀中培养起细腻、最牢固的人类财富时,于是爱情就是永久的,那时就不可能产生有这个人比妻子(或丈夫)强的情况。”
用两句诗来作结尾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描写春天希望的好句子是什么 篇七
2、初春的太阳像个大姑娘似的,恼羞地露着半个红通通的脸蛋向我微笑。过了一会儿,太阳出现了,光芒四射,把金色的光辉洒向人间。霎时间,整个大地充满了光明、温暖。初春的阳光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像慈母般的温暖、亲切。伴着小鸟的欢唱,我们去找春天。
3、春风吹过大地,大地变成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各种花草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地生长起来了。大地变绿了,柳树发芽了,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多美呀!春风吹来,那清新的花草气息,沁人心肺,无论是谁,都会深深的吸上一口,像痛饮甘露一样畅快。春天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我用一生赏析你。
4、春风中,人们走进自然,放飞身心,精神抖擞着,筋骨舒活着。历经风雪磨砺的树枝,一改僵硬呆板的冬姿,仪态轻柔娇嫩,涨满着青春的气息!遍野的小草像是听到了冲锋的集结号,争先恐后地钻了出来,为春天加油,为春天喝彩,为春天平添生机!
5、春姑娘还带来了阵阵细雨,滋润着大地。小草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探出头来,贪婪地吸吮着这甜美的甘露。田野里的桃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随着微风在得意地摇晃着。小树很快长出小片小片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就象刚出生的婴儿,怪逗人喜欢的。庭院旁的红棉树,一片叶子都还没长,却满树开着红彤彤的木棉花,似乎争着向人们报春。
6、春姑娘拿起了一支神奇的画笔,在大地了甩了一下又一下:小草探出了头,花朵儿绽开了笑脸,柳树则摇曳着长长的辫子。那可真是: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生机勃发啊!此时此刻,我心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去踏青吧!于是,我便约了同学一起去公园,欣赏这春天大自然的美景。
7、春来也,飘柳万绦绿如海。春天,草长莺飞,丝绦拂堤,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奏响着和谐的旋律,演绎着动人的画面!春来了,三月的物既无声又有声地昭示着,在鸣啭的黄鹂声中,在含苞的迎春花中,在缠绵的春雨丝中,在飘扬的柳丝条中,到处在召唤着春天的来临!徜徉在三月的暖风中,小园徐步,怡然自得,春自已经到来。
8、春天,你好!你穿着薄纱曼帘,挽着芬芳花瓣,踏着和煦微风,顶着温晴朝阳;缓缓地走来了。看!小草为了迎接你,已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在阳光下尽情地伸着懒腰。看!小溪为了迎接你,早已用火热的心溶化冰冷的外表,此时在尽情地奔腾欢唱。
9、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大雁饱含憧憬地向着北国的乐土结对航行,一路载歌载舞,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出行的人们背负着行囊,迈开希望之旅,走向春意盎然的南北东西,走进浮光跃金的大千世界,播种自己心底的希望。泥土的气息,随着犁铧的行进弥散在田间地头,滋润愉悦着农家人的心田。
8.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好课 篇八
从古至今,无数的教育者都希望把书本上的和自己的知识尽量多的传授给学生,因此都对上课这一教育的渠道和过程十分重视,都希望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堂好课。什么是好课?很久以前就问过自己,也请教过别人。自己上过许许多多的课,也听过许多别人的课,深感上好一节课非常得不容易。听了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专家心中的好课标准,使我对一节好课的标准也有了新的变化。
1、导入精彩
有人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那么,从老师的教学而言,我认为新课导入的精彩就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开始。导入的巧妙,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状态好了,一节好课也就从开始走入正轨。
2、有效提问,把握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是否精准,提问是否切合主题,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提问应在课前预设好,并且考虑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针对自己想要的答案来进行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节约课堂时间,并且能将知识更完整的呈现。
3、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家常课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最多的是学困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他们发言,说话,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反之,在公开课中,不管是我们看到的,抑或是我们自己,那些学困生往往是被忽视的角落,这堂课,我们觉得很顺,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学到了,其实,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帮助学困生学会每节课的内容,而不是我们展示好学生的陪衬。
4、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应及时地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看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
5、学生有收获。
我觉得课的好坏,评价标准有时其实很简单,一堂课上完后,主要看学生能不能顺利完成作业,如果能顺利完成作业,就是好课,如果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怎么说都不能算是好课。这样的“评判标准”,一是简单、客观、现实,更容易操作;二是将评价的对象聚集到评价主体――学生身上。因为,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学习的目标就达到了,能“顺利完成作业”学生就会感到快乐,也会增强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9.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余映潮 篇九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有效的高效的课?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领会新课标最重要的精神与理念。
对于语文教学,国家教育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精深的指导。课标说: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给语文课程下了定义,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极有力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标说: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这段话,阐释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着力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点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大意义。课标说: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段话,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课标说: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进行都应该关注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的来说,新课标反复强调、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算是比较好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换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好课”,一定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一定应该是关注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课。
日常教学要达到如课标所说的要求,困难较大、难以做到,但必须而且应该做到。多年来,大面积上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沉迷在一种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虚假分析之中,即大多数的语文课都是靠语文教师非常多的细碎提问来进行推进。教师到处问,学生随口答,课堂教学好像很生动很热闹,好像“分析”得细腻周全,其实所问与所答大多是学生已经读懂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基本上脱离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基本上脱离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的训练。
所以,“好课”的设计,需要我们改变教学习惯,精致利用教材,简化教学形式,落实语言学用,关注学生活动。最大的“秘诀”在于:大量减少教师的碎问,大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下面从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好课”的设计。所谓“好课”,是精致利用课文、突现语言学用的课。如: 《赵州桥》(课文略)的教学。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活动设计:画出关键句,学用一组词,背读一个段,学用一个句。
训练过程:
1.全班同学默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与示范下,用“每段选一句”的方法,画出全文的关键句。(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进行“文意把握”,初步感受“提取关键句”的阅读技能。)
2.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一批字词:汝河、隋朝、桥墩、创举、雕刻、缠绕、回首、遗产。(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认字识词,这样的活动必须落实,除了读一读,还要写一写。)
3.朗读课文第3段,读清楚这一段的层次,读清楚这一段的句式,读背这个段落。(此次活动的目的,朗读训练,读背积累,让学生初步感受段的“层次”。)
4.朗读课文第4段,学用句式写话或说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此次活动,既是语言学用训练,也是思维训练,学生在写句或者说话的过程中需要辨析“历史遗产”的内涵。)所谓“好课”,是关注精读训练、关注技能训练的课。如: 《黄山奇松》美段品读教学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创意:文意把握训练,精段细读训练。
活动之一:
文意把握训练:课文朗读,认字识词,请同学们用“写”的方式概括《黄山奇松》三个段的大意。(此次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意耙握训练、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教师要组织“集体训练”活动,每位学生都要动笔。)
活动之二:
精段品读训练。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品析课文的第二段: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
1.课文朗读。2.画出文段的关键句。3.分析这一段的层次。4.举例品析本段文字语言的表现力。5.分角色演读。(此次活动,既引导学生细腻地品读课文最精美最重要的部分,又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安排背诵活动。)
所谓“好课”,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如: 《杨氏之子》的教学。
教学时间
教学创意分,积累丰富。一个课时。课文趣读;活动充
趣读活动之一:朗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教师的补充注释自读自讲课文内容。(此次活动,着眼于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集体活动,自读自讲,人人如此,个个受益。)
趣读活动之二:识词——用成语印证的方法证明自己懂得了课文中某个或某些字词的意思。如——甚:不求甚解,自视甚高。学生们独立活动,小组交流,对字词的认读与成语的印证越多越好。(此次活动,因为有趣、因为有美妙的角度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在“语言学用”方面大有收获。)
趣读活动之三:填空——用“填空”的方法理解句意,理解文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次活动,重在语言训练,有巧妙的形式设计,能够让学生跃跃欲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味。)
趣读活动之四:译写——用“译写”的方式进行“课文写作”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课文译文:
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摆设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此次活动,照应本课的第一次趣味活动,是文言文译写能力的训练,又让每位学生都深人细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达到了“落实”的境界。)
所谓“好课”,是进行集体训练的课、是进行动笔训练的课。如:
《威尼斯的小艇》的读写训练教学。
教学创意: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设计学生集体参与的读写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之一:朗读课文,进行课中微文写作。(时间约 20分钟)
教学过程:
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教师安排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
教师进行示例: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
教师再进行示例: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
同学们各自独立地写作,写作的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出示美句,请同学们读背:
在威尼斯迷人的夜晚,乘坐风格独特的小艇,缓缓荡去;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洒落在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
(此次活动,运用“课中微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笔进行了写作,既进行了文本信息提取的技能训练,又进行了语言学用训练,还要求学生进行美句读背,一举多得,学生收获非同一般。)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之二:朗读课文,进行课文精段美读。(时间约 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读出“情味”感,读出“动静”感: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人睡了。
教师安排学生用“美点欣赏”“课文批注”的方法进行读文实践,默读、批注、写出品析心得的时间约 5分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的课中交流活动。
教师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这段文字——好在从特别的角度描写了威尼斯风情,好在由人及景层次分明,好在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好在简笔勾勒意境优美„„
(此次活动,运用“美段细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同时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动笔”。学生在活动中既进行了课文朗读的技能训练,又进行了美点品析训练,还积累了课堂学习笔记,同样收获丰富。)
所谓“好课”,是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是让学生大有收获的课。如:
《颐和园》的课堂阅读教学。
教学创意:一课三学
学习活动一:用“撷取提纲的方法”知晓文章大意。
学生活动方式: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首)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景点一)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景点二)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景点三)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教师课中小结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此次活动,既有阅读技能的训练,又有写作知识的点拨。)
学习活动二: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熟悉段的写法。
学生活动方式:选一个段落析一析: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学生交流:
(总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一层)(往下看),葱郁的树丛„„(第二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第三层)(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教师课中小结——二学段落写作:总提分说,层层展现。
(此次活动,既有对“段”的展开顺序的观察,也有写作知识的点拨。)
学习活动三:用“字词品析的方法”了解语言运用。
学生活动方式:选几处词句品一品。
(1)根据课文读出下面词语前面的“修饰语”:
宫殿———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树丛——葱郁的树丛;屋顶——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杨柳——数不清倒垂的杨柳;石桥——长长的石桥。
(2)根据课文读出下面词语后面的内容:
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肪——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教师课中小结——三学语句表达:准确修饰,生动描写。
(此次活动,指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
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小结——《颐和园》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
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段落写作:总提分说,层层展现。
语句表达:准确修饰,生动描写。
短短的一个课时,利用课文训练阅读的技能,利用课文点拨写作的规律,容量饱满,学生真有收获,学生大有收获。
10.《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读后感 篇十
作为一名在三尺讲台上执鞭已经一年有余的教师,我在仔细研读了《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文后心底产生了长久的共鸣和深思,确实可谓之为是体会深刻,感触良多。这一篇教学论文在我深陷于教学迷茫困惑之时犹如救命稻草,给了我教学的一线生机和活力,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是对于我们新入教师队伍人员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这些新老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寻觅的良方秘药。此论文中简明扼要的提出了辩证的观点,即是必须包含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非放任自流,能够折射出先进教学理念以及体现真实意义四个方面。一堂真正的课至少必须具备此四点才能称之为好课。换言之,也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基于此考虑,我在此谈谈我对于成功教育的一些感想。
教育面向的是人,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现代成功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
对于如何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施用于教学过程,如何做到上好一堂真实意义的好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责任心。教师不能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是那么的不合时宜,应当毫不迟疑的摒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融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特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又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心,随时借鉴新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心,力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要做到成功教学,应做到:
1、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是否出现了这种情况,即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埋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美满的。
3、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学习。
三、注重备课过程,关注学生体验,提高课堂效果。课堂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在“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课堂,提高教学效
率,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与探索的。备课时,我们应该抛弃传统备课中那种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更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讲课时,教师自己首先投入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
四、对未来的工作应当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的读书活动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予了我们切实的指导和鼓励。一切工作都需要实践来证明,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不做传声筒,不做教学的机械重复者,而应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积极研究教法,主动开展教学研究,要勇于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每节课都有创意,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当然教学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好课】推荐阅读:
什么是职业规划08-08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什么?怎么回答好呢?10-16
学习初中英语的好方法是什么08-08
快乐教育是什么09-06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意思08-09
教育教学技能是什么09-29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什么意思11-13
传承·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网上学生征文 传承·清明祭观后感是什么10-23
生命是什么像什么08-05
his是什么意思have是什么意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