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意思(精选16篇)
1.三顾茅庐的意思 篇一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三顾茅庐的接龙
三顾茅庐 → 庐山面目 → 目不识丁 → 丁公凿井 → 井中视星 → 星旗电戟 → 戟指怒目 → 目指气使 → 使羊将狼 → 狼心狗肺 → 肺石风清 → 清夜扪心 → 心织笔耕 → 耕当问奴 → 奴颜婢膝 → 膝痒搔背 → 背信弃义 → 义无反顾 → 顾全大局 → 局促不安 → 安步当车 → 车载斗量 → 量才而为 → 为渊驱鱼 → 鱼游釜中 → 中馈犹虚 → 虚有其表 → 表里如一 → 一呼百诺 → 诺诺连声 → 声罪致讨 → 讨价还价 → 价增一顾 → 顾盼自雄 → 雄心壮志 → 志美行厉 → 厉兵秣马 → 马工枚速 → 速战速决 → 决一雌雄 → 雄才大略 → 略见一斑 → 斑驳陆离 → 离弦走板 → 板上钉钉 → 钉嘴铁舌 → 舌桥不下 → 下马看花 → 花样翻新 → 新陈代谢 → 谢天谢地 → 地久天长 → 长枕大被 → 被山带河 → 河落海干 → 干柴烈火 → 火上浇油 → 油腔滑调 → 调兵遣将 → 将伯之助 → 助人为乐 → 乐而不淫 → 淫词艳曲 → 曲终奏雅 → 雅俗共赏 → 赏罚分明 → 明刑不戮 → 戮力同心 → 心心相印 → 印累绶若 → 若有所失 → 失张失智 → 智圆行方 → 方枘圆凿 → 凿凿有据 → 据为己有 → 有眼无珠 → 珠光宝气 → 气味相投 → 投鼠忌器 → 器宇轩昂 → 昂首阔步
2.三顾茅庐的意思 篇二
他们来到隆中, 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 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 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 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 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课的核心目标之一。
写景文字只有区区两句, 但意蕴丰富, 耐人寻味, 独特的表述洋溢着盎然的诗意, 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从内容看:
所写景物只有四种:“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但有山有水, 可以引发我们无穷联想:“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同时还有松有竹, 岁寒三友占其二。这些景物无不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为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代表的出场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描写景物的词语只有8个:“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但它们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对景物的特点分别予以介绍, 和而不同。
山冈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耐人寻味的妙喻又将景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形式看:
这段写景文字先介绍景物的主体山冈, 然后再介绍局部的松林、溪流、竹林。在描写这四种景物特点时, 采用“什么的景物怎么样”的句式, 整齐优美, 朗朗上口, 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亲近美景感悟意蕴
1.师:同学们,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详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我们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发现它虽然只有区区64个字, 却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2.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样景物?它们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生答, 师板书:山水松竹)
3.师小结:古人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古人还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这山和水的背后分明隐藏着一个人, 这人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这里有松有竹, 岁寒三友占其二, 仿佛又暗示了这位世外高人品性的高洁。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破解密码积累内化
1.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的这些词语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的呢?
2.师小结:描写景物的词语虽然只有“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等8个, 然而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 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师:4处景物, 8个词语就让我们浮想联翩, 身临其境。其实妙处还不止于此, 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同点呢, 你发现了没有?
4.师:最后一句“景色秀丽宜人”也不简单,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5.师:如果老师把这些景物和描写它们的词语去掉, 你还能把它们回忆出来吗?
三、链接生活仿写迁移
1.师: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描写隆中的美景, 也可以描写其他地方的景物, 比如山冈、湖泊、田野、小溪……拿起笔来吧,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阅读交流学生的仿写片段。从有没有选取代表性景物、有没有抓住不同的特点、用词美不美等方面评析。
3.《三顾茅庐》的教学心得 篇三
在《三顾茅庐》课文教学之前,我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首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看过电视连续剧以及少儿版《三国演义》,有些男生还搜集了一些三国人物卡。有段时间班级里正好都在玩《三国杀》的游戏牌。
我就利用课前时间,像讲评书那样将一些人物故事和大家分享,听得大家欲罢不能时,我戛然停住,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线索和脉络,了解三国故事的开端。学生对三国故事其实并不陌生,但若从经典的意义来解读,他们脉络上并不能清晰地获得认识和感悟。为此,我选择通过适当的多媒体引入,让学生建立概念。
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三国演义》当中的一段歌曲视频,出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画面,进行引入。三国故事的开启必须要提到三个人物,那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在那个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求贤若渴,想要寻找大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可是他想要找的人物是谁呢?到底如何才能求到大才呢?
我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人物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即兴做简单介绍,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人物鲜明的性格有所了解,并能够加以区分。而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文本课题,并进行自我解读:三顾茅庐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发现这是刘备渴望获得人才的一种性格展示,也有学生认为这是诸葛亮有才的性格展示。
二、多读善思为载体,探秘经典人物的性格
在人物性格的解读中,我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描写的刻画手法,体验刘备、张飞的性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为此我使用朗读的载体,一边读一边将人物性格融化在读悟之中。
师:张飞叫嚷起来,请问他是怎么叫的,你能读出来其中的感觉吗?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你能读出他的感觉吗?(师生合作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其中的人物性格,又能越来越有兴趣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范读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抓住了三国故事当中的夸张情绪,让学生听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性,让学生易于模仿,自然而然就能够使其找到一种人物感觉,体会张飞的豪爽、鲁莽,也体会到刘备的稳重,尊重人才。
而在人物性格的解读方面,我不单单从语言入手,而是通过看、议、读、悟四个环节,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加深对人物丰满性格的了解。
1.看一看:刘备对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人物动作场景,和文本相同)
2.议一议:你看到了刘备的哪个动作最代表其性格?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然后全班汇报。大家热烈讨论。有人说刘备是在耍心眼,有的说这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天性。
3.读一读:请看完电视剧片断,再来读一遍课文,脑子里放一遍,让情节活起来。有学生读起来就仿佛是在评讲,有声有色,人物角色也被带入进去,效果非常好。
4.悟一悟:刘备的动作说明什么?他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学生在前面几个环节中获得突破,很快就找到答案:说明刘备待人真诚,求贤若渴,任人唯才。)
三、拓展延伸打开视野,渗透经典人文情操
课堂结束之后,我针对文本中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物的性格,以及文本传达的精神,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感渗透。比如,让学生评述一下刘备,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是针对张飞的性格特征,勾画一下张飞的内心活动。同时,我也让学生课外继续搜集三国的故事,举办故事会。当然,在讲故事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演绎和评说。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不是为了取悦于学生,更不只是让其单纯地了解某一个人物性格,而我在课堂外的引导,旨在通过再拓展和再延伸,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精神,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文情怀,并以此获得心灵共鸣,更获得成长,这才是经典文化教学的本质所在。
4.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篇四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5.课文《三顾茅庐》的教学反思 篇五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6.三顾茅庐的意思 篇六
6月10—11日,“2015山东临工中国好司机城市训练营”在昆明开营,最终,装载机组、挖掘机组共有20名选手成功晋级年度总决赛。此次活动是继2013年昆明站、2014年遵义站之后,“中国好司机”第3次面向云贵地区开办训练营。如此高频率一方面是基于一线操作手对技术提升、资格认证的需求逐渐旺盛,另一方面因为云贵地区本就是山东临工的重点销售区域。未来“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将为山东临工带来更具潜力的市场。
7.三顾茅庐搞笑版 篇七
刘备在诸葛亮的茅庐后面,躲在一颗树后,一边偷窥诸葛亮,一边低声地唱。
春色正好,张飞在赏花:“花开花落东风吹,越看越像我张飞。”
关羽不高兴,说:“我们在这已经十五个时辰了。大哥,你在干嘛?”
“我在请诸葛亮出山啊。”刘备答。
“那为什么不大声一些?他听不到。”
“我这是在排练。”
刘备说:“诸葛亮可是大明星,我们得表现好一些,可不能像十六七岁的追星族那样,没一点内涵和深度,让人家瞧不起。”
关羽小耐烦:“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当然是等到下雪时。史书上都这样写的。”
现存正是春天,下雪还有一年。关羽一听就昏了过去。
“等等我,我也要昏。”张飞喊关羽,可关羽已经听不到了。
张飞忍不住责怪关羽:“还说是兄弟,要同日同时死呢,连这都不等我,太不讲义气了。”
刘备一见关张两人都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不由大喜:“我还害怕当他们的面,被诸葛亮拒绝,那多没大哥的面子,这下好了,被拒绝他们也看不到了。”
刘备准备特充分,在诸葛亮这种大学者面前,可不能表现得太没文化。
“忧郁并不是你的天性。”这是刘备跟古代心理医生庞统学的。
诸葛亮眼皮一翻,爱理不理:“哦。”
“玉皇大帝也不是最好的牧羊人。”
“哦。”
“心伤也是一种美丽。”
“哦。”
“沉默并不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
“哦。”
“天啦,你的确名不虚传,太有内涵了。”刘备喜得手舞足蹈,幸庆自己没有请错人。
“为什么说我有内涵?”诸葛亮终于开了口。
“因为你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为什么?”
“要不你怎么会一直喊饿呢。”
“你看上去笨头笨脑的,没想到眼力还敏锐,居然能看出我是世之俊杰。”诸葛亮转念一想,说:“不过,也不奇怪,主要是我太出众了。”
“你真是超现实主义天才青年。”
刘备喜滋滋地拿出了地图,放到诸葛亮面前,问:“能不能帮我参谋一下,我到底该往什么地方逃跑。”
诸葛亮头一扬,不屑:“可是,我不想理你。”
“为什么?”
“因为你是小男生。”
“我不是。人说男人三十一朵花,我早过含苞欲放的年龄了。”
“我说的是心态。”诸葛亮说:“瞧你这样,老皮老脸的,还在我家的后院中,哼哼叽叽唱什么看过来看过去的,那不就是小男生的举止吗?”
“好,好。那是我的错。”刘备准备和诸葛亮畅谈一夜,共筑光明前景。他一指椅子,问:“我可不可以坐下呢?”
“当然可以。”
诸葛亮站了起来“不过,我要走了。”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诸葛亮拿起了鱼杆,钓鱼无疑是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
诸葛谨在门口冲诸葛亮大喊“再钓不到,今天就没有菜下饭了。”
到河边,诸葛亮放下了鱼杆。
不过,庞统心理学已经证实,不安份是天才的一大特点,为了证明自己是百分之百天才,诸葛亮只好不安份,他开始东瞧瞧西看看。
当他看到黄歇时,他一生的命运已改变。
因为天才能掌握世界,漂亮女孩子能掌握天才。
“哇噻!好刺激!”黄歇正坐着独木舟,在河中冲浪。
在古代,穿比基尼的可不多。压根就没有,黄歇也没穿。只是水一浸,衣服贴在身上,她的身材可真迷人。
于是诸葛亮走了神,他一边向前走,一边吟那首千古绝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他忘了他前面是河,他一个跟头就跌进了河中。
这可真损他风流倜傥的名士风度。他可从来都是少女们的偶像,这次可真丢人。
诸葛亮感到自己没希望了,落水之前不忘将诗继完。
“逑之不得,算逑算逑。”
诸葛亮醒来时,他已经躺在岸上。
黄歇在他身旁,正给他压胸口,让他将水吐出来。
诸葛亮感到温馨之极,他问“你救了我?”
“对。”
看来明星终始是明星,落了水之后还是。诸葛亮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你为什么救我?”
“晕!连这都不知道,你真老套呀。”
“我真的不懂。”
“今年流行美人救英雄。”
黄歇说:“你就看不出我是时髦女郎吗?”
时髦女郎可不容易爱上一个人。诸葛亮决定努力一下,找些志同道和的东西。他问:“你喜好什么?”
“没看见,漂流呀!”
不过,黄歇神色黯淡下来了:“我一直想漂流中国最大的河流,可是不知在哪儿。”
“这我知道。”诸葛亮跳了起来,冲家中跑去,边跑边喊:“你等等,我一会就回来。”
诸葛谨一见诸葛亮两手空空回来,没有生气,这可真是奇迹。
他反而很高兴:“太好了。”
“好什么?”
“如果你钓了鱼回来,那可没地方放了?”
“家里这样多坛坛罐罐,到哪去了?”
“都租出去了。”
“谁租的?”
“当然是找你的那小男生,你不理他,他太伤心了,眼泪太多,只好用盆来接了。”
诸葛亮跑去找刘备。刘备还在痛哭。关张两正忙着倒眼泪。
诸葛亮冲刘备喊:“快拿地图给我看看。”
刘备大喜:“你终于想通了,愿与我合作了。”
诸葛亮才懒得理他,拿起地图一看:“哦,原来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诸葛亮扔下地图,又向河边跑去。刘备在身后喊:“喂,瞧我这眼泪,你再不理我,那最大的河流才不是长江,而将出现在你的家门口。”
“你带我去漂三峡嘛。”黄歇拉着诸葛亮撒娇。
“为什么要我带你去?”
“因为我是美女。”
“可是,我要天天给我哥钓鱼。要不没菜吃。”
“你难道不想和我在一起?”
黄歇扭过了身,嗔怒,不理诸葛亮。
“我当然想。”
“那你去不去?”黄歇的语气像最后通牒:“你不去就是不喜欢我。”
“好,好,我带你去。”
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想问我借钱去旅游,那不行,我的钱从不外借。”诸葛谨一口就回绝了诸葛亮。
“我是你亲弟弟,反正你又有哪么多钱,都用不完。”
“我一块霉豆腐都要下三天饭呢。不借。”
“长兄为父,你至少得为我的婚姻负责。”
“你难道就不能自己想想办法?”
“我失业,没收入。”“就不会混混免费旅游?”
“怎么混啊?”
诸葛谨一指远处的刘备,说:“那不是有个现成的主儿等你去宰吗?”
诸葛亮恍然大悟,一拍诸葛谨的肩膀,喜道:“对,这主意真好,你不愧为诸葛亮的哥哥。”
刘备喜出望外,连忙将地图铺到了桌子上。
别忙,先说话的是诸葛谨,他手向刘备一伸:“钱。” “什么钱?”刘备不解。
“当然是租桌子的钱啦。”
刘关张都是将手一摊:“可是刚才租盆子用完了,没有了。”
“那就不能用我的桌子。”诸葛谨将桌子收走了。
不得以,地图只好铺到了石头上。石头不平,中间隆起了一团。 “凑合一下,可以吗?”刘备生怕诸葛亮不高兴。
“可以,中间隆起,不如就叫《隆中对》吧。”
“好啊。中间隆起已经有了,那怎么对法?”
“你应该向四川进军。”
“为什么?”
“我的决定。你是不是表示怀疑,你想不想和我合作了。”
“好,好,以后我不再问了。”
刘备不敢多哆嗦。
刘备冲关张两人下命令“听到没有,我们要向四川出发。”
就这样,因为诸葛亮的爱人黄歇喜欢漂流,就决定了刘备占领四川的未来。假如她喜欢的是骑马,那诸葛亮一定会建议刘备向中原前进,中原是不是曹操的,还很难有定论,也许我们中国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模样。
8.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八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9.三顾茅庐的意思 篇九
这天,我和哥哥在玩三国杀。正当我们“杀”的热血澎湃的`时候,突然被一阵旋风给吸了进去。一阵眩晕后,我和哥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二弟,三弟,你们再和我去一次茅庐。这次一定要把卧龙先生请过来当我的军师。”眼前一个气度非凡的男子在和我们说话。天呐,我们穿越到了三国,眼前的人正是刘备、我和哥哥成了关、张二将,正准备去三顾茅庐。
这次,诸葛亮正在午睡,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和哥哥哪耐得住这般无聊,就悄悄拿出了三国杀。我们席地而坐,很快进入了状态。“杀、杀、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完全忘了身旁还有个刘备。
“你俩在玩什么?”刘备怒斥道。“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超级白金豪华版三国杀。”哥哥照着包装上念。“来来来,大哥,三个人更好玩。”我和哥哥拉刘备一起玩。刘备经不住蛊惑,也忘我的玩起来。
“你们怎么这么没诚意?”不知何时,我的身后多了一个人,原来诸葛亮起来了。“完了,三次都白来了。”我想。
“玩三国杀也不叫我一声,什么意思呀!”诸葛亮很生气。我一听,马上把三国杀塞到他手里说:“在下燕人张飞,可以和卧龙先生来一局三国杀,就此生无憾了。”“行!”诸葛亮玩起了三国杀来。这一玩,就是三天三夜。
“这三国杀归我了,以后每隔几日我们杀两局。”他就这么出山了。
又一阵眩晕后,我们又回到了现实。
10.无厘头版三顾茅庐 篇十
刘:“不请我进去吗?”
亮:“为什么?”
刘:“因为,我来了。”
亮:“我知道。”
刘:“而且,你也在家。”
亮:“我也知道。”
刘:“那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坐坐呢?”
亮:“因为,我有防备之心。”
刘:“你怕我有诈?”
亮:“任何一个我不熟悉的人我都需要防备,除非,他是个死人。只有死人能让大家都放心,不用防备。”
郭敬明版
他是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就站在草庐外。
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他漆黑而温暖的眸子里,落在他的地中海亚麻布手工缝制的限量版袍子上,他不由得握紧了腰上那对在龙泉铸剑坊标价黄金16两8钱、翡翠镶嵌的波西米亚复古风双股剑。
剑是冷的,他的心是热的。
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当世最俊朗,对他也最忠诚的男人,目光灼灼地站在他身后,但是他眼里只有睡在草庐里的那个少年。
翻译版
天哪,我的老伙计,你知道我为什么来三次吗?
真是见鬼,看在上帝的份上,为什么不请我进去喝杯茶?他在睡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究竟是谁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还有什么会比等待一个皇叔造访更令人兴奋的呢?
嘿,你要是再不出山,小心我用靴子踢你的屁股,我发誓,我真会这样做的!
莎翁版
尊敬的先生,行行好打开您的门吧,若不然将这窗帷拨开一扇缝隙让我得见您的睿智容颜也好,您可知我在此处等待一宵又一宵,梦想与您一道恢复大汉的荣光啊,您看那夕阳沉落了,月轮升起了,曙光女神再次眷顾大地,草苔上的晨露也干了啊,您为何还不懂我的心思呢?
日剧版
孔明桑也是相信着的吧,相信着美好的未来,相信着黎民百姓对幸福的企盼……
就算是备这样软弱的人,果然也没办法辜负羽酱和飞酱的信任,所以……就算是一小时也好,请让我见您一面,拜托了。
11.三顾茅庐_ 篇十一
三国刘备摆脱曹操后,占据荆州市独立为王,以王爷真实身份招兵买马。可之后三国刘备的谋士徐庶之母被曹操劫持,谋士迫不得已投奔曹操。那谋士走前向三国刘备强烈推荐了贤能诸葛亮,要三国刘备必不可少亲身去请。
三国刘备第一次来到卧龙岗后两手空空,由于诸葛亮那时候去出游了。第二次去的时候,三国的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的侄子诸葛俊,诸葛俊告诉他说,诸葛亮和一群有才能的朋友去山里赏梅,回家要一两个月。三国时的刘备只能闷闷不乐地回来,但他留下一封信告诉诸葛亮,他非常钦佩他。
第三次过后,诸葛亮正好就在屋中午睡,三国刘备不肯打搅诸葛亮,就在房外等待。诸葛亮醒后,将三国刘备迎进家中,明确提出了知名的隆中对,下山辅佐刘备造就伟业。之后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水浸万军、巧夺三城、火烧赤壁、驯服千将、七擒孟获、七伐北魅、火烧上方谷、收姜维为蜀国大公无私,鞠躬尽瘁。
12.《三顾茅庐》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辅助、策略、茅塞顿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开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开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人,激趣导入
1、导言:这节课前我们先来玩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老师将出示三国中的人物图片,你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再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出示:刘备、曹操、诸葛亮、张飞、关羽、周瑜等人物的图片。生交流。)
2、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板书课题:三顾茅庐。随机解题:
(1)教学生字“顾”和“茅”的书写。顾:左右结构,第四笔为竖提。茅:上下结构,共8画,最后一笔为撇。学生练写。
(2)理解“茅庐”和“顾”的意思。
/ 7
①出示茅庐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茅庐是什么。②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顾”字的正确义项。顾:①回头看 ②拜访 ③照顾(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预设:
生1:是谁三顾茅庐? 生2:他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生3:他是怎样三顾茅庐的?
生4:故事是不是将三次拜访都写得很详细? ……
3、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相信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师:请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可以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1)“诸、晌”是翘舌音,“策、尊”是平舌音。“晌”要注意读shǎnɡ,不能读成xiǎnɡ。“尊、辰”都是前鼻音。“见着”的“着”读zháo。“茅塞顿开”的“塞”读sè。
(2)注意“诸”字要左边写得窄小,右边写成竖长方形;“恭”字下半部分是“心”的变体,最后两笔分别是两个点。
3、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词语:
人物、事件:刘备 张飞 关羽 诸葛亮 恭恭敬敬 三顾茅庐 描写环境: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当时的情况:群雄纷争 三分天下 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2)同桌相互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 7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刘备一共几次拜访诸葛亮?课文着重写了他第几次拜访?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这次拜访?
独立思考后,指名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2、借助词串,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概括,其他同学补充。
3、刘备先后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他是怎么写的?(前两次一笔带过,详写第三次。)
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1、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1)汇总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自答。(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下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研讨情况。
3、小结: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故事《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
1、听写词语:
刘备 诸葛亮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2、你能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根据回答出示: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刘备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板书词语)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那么刘备是怎么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 7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去拜访诸葛亮的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我们读到刘备的诚心?
2、出示自主学习方法:边读边思边画。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圈出重点字词,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3、小组交流,生生对话。师巡视指导。
三、抓细节、品词句,体会“诚意”
1、出示句子: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引导学生思考:
(1)这里的“你”指谁?刘备为什么生气?
(2)画出描写张飞态度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说张飞不懂尊重人才?
引导学生抓住“嚷”“用麻绳捆来”体会张飞的鲁莽和不懂尊重人才。
2、师总结提示。
(1)绳子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所以他要生气地说——(指导学生朗读刘备的话)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真诚)
(3)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张飞的“嚷”和刘备的生气。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刘备斥责张飞时的语言来体会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以及对诸葛亮的敬重。还有什么地方也能体会到呢?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5、出示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学生交流:
(1)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想一想为什么刘备这样?(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2)师解释: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当时的刘备是官员,而诸葛亮不过是
/ 7
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如此有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
6、出示句子: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指名表演“恭恭敬敬地站”。透过这个动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刘备站了多久呢?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联系前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7、出示句子: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1)师解释:半晌:半天左右。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如果你平时等这么长时间,内心会怎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刘备的诚心。
(2)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心”。①师:半晌过去了,刘备——
生: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②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刘备—— 生: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③师:冬去春来,正值春寒料峭之时,刘备仍然—— 生: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④师:此时张飞早已不耐烦,他甚至叫嚷着要一把火烧了它。刘备仍然—— 生: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8、出示句子: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那么长时间刘备都耐心地等了,为什么这时他要快步走进去?(表达出刘备的迫切以及求贤若渴的心理。)
(2)此时诸葛亮内心会怎样想?
(3)小结:刘备的一言一行,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重。这部分着重透过人物的行为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9、师:刘备的诚心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刘备高兴不已。你能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到吗?理解: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茅塞顿开。
/ 7
(1)“顿”在词语中的意思是忽然。词语的意思为:形容忽然理解、领会。(2)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书上用怎样的说法表示这种体验?(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10、师: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概括诸葛亮给自己的印象。(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11、小结:刘备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死心塌地,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刘备也不断采纳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称帝蜀国。刘备死后,诸葛亮还在他的《出师表》中谈到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刘备用自己的尊重换得了诸葛亮的忠心。诸葛亮就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才华来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四、品鉴环境,体会作用
1、过渡:诸葛亮是位旷世奇才,其实文中已经有所铺垫——他的居住环境。
2、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诸葛亮居住环境的语句。读一读,思考:一共写到了哪些景物?
3、根据交流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景色秀丽宜人。
4、结合对诸葛亮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1)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里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象征诸葛亮等待时机出山。诸葛亮号“卧龙先生”。
(2)疏疏朗朗的松林、清澈见底的溪流、青翠欲滴的竹林,就像诸葛亮那高贵的品格。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尝试背诵。
6、小结:这就是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7、仿写:
模仿这段话的写法,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写学校的小花园。
出示填空:
/ 7
来到小花园,只见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楼前面的长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紫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睡莲_____________。景色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迁移阅读
同学们,刘备用“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用“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用“诚”让诸葛亮运筹帷幄,报效国家,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三国演义》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我们在课余的时候可以走进名著,去认识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13.“风雨茅庐”难寄身 篇十三
那么,郁达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上海呢?这件事说来话长。郁达夫于1913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回国后仍继续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大众文艺》等进步刊物。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了上海反动当局的威胁,于是有了迂居之意。
杭州是郁达夫少年游学之地,与其家乡富阳近在咫尺,成了郁达夫移家的首选。“风雨茅庐”便是他为自己在杭州的居所取的名字。据郁达夫《图书的惨劫》一文记载,“风雨茅庐”的藏书非常丰富。自然,书架的一角也收藏了他本人历年的作品,比如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文艺论著《小说论》《戏剧论》等。《沉沦》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挤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迁》中的“他”和《银灰色的死》中的“伊人”,则深感自身的孤凄悲凉,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心中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积郁,但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
假如在太平世界,郁达夫由沪迁杭,精心构建自己的家园,委实不失为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可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便如郁达夫这样的文学家,也不能在“风雨茅庐”中躲避“风雨”,享受人生的宁静。后来,他不但抛却了自己亲手构建的“风雨茅庐”,而且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1945年,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4.三顾茅庐教案 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
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 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 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 刘备 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15.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谁 篇十五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多次到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最早记载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官渡大战后,刘备的谋士徐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因此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诸葛亮家中拜访,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而此时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转眼过了新年,刘备又一次来到隆中。这一次诸葛亮终于在家,但正好在睡觉,刘备就静静地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醒来之后,被刘备的行为感动了,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答应出门帮助他成就大业。
成语用法
三顾茅庐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句子中一般可以用作谓语或宾语,造句示例:
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校长三顾茅庐去请特级教师来给我们上课。
2、这位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是我们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功臣。
16.向风雨茅庐献上敬意 篇十六
风雨茅庐是郁达夫在杭州的故居。这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郁达夫由作家升华为著名抗日英烈的象征意义。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是新文学运动最初涌现出来的作家之一,1930年,他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参于进步文化活动。1933年,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和社会风雨,他移家杭州。
风雨茅庐位于杭州东城一隅,如今地址为大学路场官弄63号。这是郁达夫自己设计、建造的一幢结合了中西风格的砖木小楼,附一排三间平房,小院里种几株花木,置两三块石头,还放了一只大水缸,清静中蕴含雅致。郁达夫在《冬余日记》中写道:“场官弄,大约要变成我的永生之地了,因为一所避风雨的茅庐,刚在盖屋栋,不出两月,油漆干后,是要搬进去定住的。……房屋却则简陋到了万分,但一经自己所占有,就也觉得分外的可爱”,因而自题“风雨茅庐”,由书画家马君武为新居题写了横匾。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时代号角的呼唤下,郁达夫没有囿于风雨茅庐的安谧,他渐次跳脱了个人的情感波折,走出风雨茅庐,义无反顾地迎向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起抗日的暴风骤雨。
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前往福建,被委任为参议(),负责抗日宣传事宜,奔波于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11月,南京政府指示福建省政府,转请郭沫若回国,陈仪让郁达夫去转达这一邀请。郁达夫随即东渡,促成了郭沫若的回国。郭沫若回国一事,鼓舞了全国学界和文化界人士抗日救亡的斗志,甚至在日本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937年12月,郭沫若电邀郁达夫到军委会政治部工作。次年3月,郁达夫抵达武汉任职第三厅设计委员,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了郁达夫的一生。他给“文人”下的定义是:“能说‘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话而实际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了。他在1938年12月受邀去新加坡《星洲日报》任职之后,确是真正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以笔、以生命作投枪的战士。他说:自己决心下南洋去作海外宣传,以动员更多的侨胞支援国内抗战。他又曾对好友刘海粟坚定地说:万一敌军侵入新加坡,我们要宁死不屈,不能丧失炎黄子孙的气节,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在新加坡的三年多时间里,郁达夫先后任《星洲日报》《华侨周报》的编辑、代主编,他把报纸作为主要战斗阵地,共撰写了400多篇抗日救国的政论、杂文和散文,其严正犀利的正义之气和拳拳爱国之情萦绕笔端。“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梦从长剑驱流豹,醉向遥天食海蛮”(《题剑诗》)等等浩词壮诗,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豪壮人格和气冲霄汉的爱国情怀。刘海粟回忆道:“在新加坡,他是名符其实的文学导师……(他)写过很多政论,鼓舞人民斗志,坚定侨胞必胜信念,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这些文字当时拥有众多的读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风雨茅庐的客厅里曾挂有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的手迹。诗的末尾道:“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此时此际的郁达夫庆幸鲁迅的劝慰,旷远南洋,行吟足浩荡。
除写作外,郁达夫常出席各种抗日社会活动。他参加过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大会,领衔发表《为保卫马来亚告侨胞书》,又出席过侨领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与胡愈之、王任叔等共同起草大会宣言。之后,他担任了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主席一职。郁达夫这些实际的行动,极大地振奋起南洋华人、华侨支援海内外抗战的激情和勇气。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一批爱国文化人,撤退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郁达夫化名“赵廉”。胡愈之回忆说:“不幸他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就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他在暗中帮助了印尼人民,帮助了华侨。”()1945年8月16日,郁达夫从电台广播中得知前一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消息,即暗中召集当地华侨和流亡文化人士,商议组织欢迎盟军筹备委员会事宜。29日夜,已被日本宪兵侦知真实身份的郁达夫遭秘密逮捕,随后惨遭杀害。对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作过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最早表达对郁达夫命运关切的,是1946年3月2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楼适夷《忆达夫》一文。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1953年8月,巴东文化界人士为郁达夫及其他烈士在苏门答腊岛武吉丁宜华侨公墓里竖立纪念碑。1985年7月,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郁风同志给中央有关信件作出重要指示,使浙江省、杭州市纪念郁达夫殉难40周年的各项活动成功举办。
70年前,在人民欢庆抗战胜利之际,在离祖国千里之遥的异国荒野上,郁达夫以生命铸成了慷慨苍凉的绝唱:“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他以鲜血凝成了一个不屈民族的坚定信念:“最后的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绝不会动摇。”郁达夫的人格精神是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向世人展示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怀。
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文化标志和宝贵遗产。杭州是一座崇尚文化、尊重历史的城市。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的修缮开放,一定会成为杭州文化的一抹亮色,大家都知道它具有“一代文豪”和“著名抗日英烈”的双重意义。“归去西湖梦里家,衣冠憔悴滞天涯。沈园可有春消息,忆煞桥边野草花。”这是郁达夫从遥远南洋传来的思乡之音。时隔70年,我们再次深情追忆。
(本文图片由袁建平和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