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精选7篇)
1.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 篇一
多一些表扬与平等交流
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 范云龙
似乎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什么样的鼓励和奖励办法都不奏效,总也不发言,也不爱互相交流,硬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吧,又半天说不出来,这样的学生叫的多了,又必然影响教学进度,可是不叫吧又感觉他们没有参与集体思考交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习进步。如何能让平时不爱交流和发言的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交流活动?
在这一学期里我特别重视课堂纪律和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除了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外还进行了个人表现、小组比拼等形式的活动给学生奖励小印章、兑换小红旗等,我希望能更多的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在学习付出更多、收获更多。
二(1)班的王艺天曾经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学困生,以前上课不听讲、坐姿不端正、小动作比较多、作业书写潦草、认不清、错误多,被叫到办公室当面辅导的有他,课堂上点名提醒的也有他,成绩也总是不理想,当时就比较发愁,再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也会越来越退步得厉害。
在和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王艺天在家写字也很慢、潦草,常受批评,就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积极性,做作业态度也不端正,比较拖拉,总是需要家长督促才能勉强完成。我就在思考到底如何来解决,也并不是学不会,我给他辅导的时候就能听懂学会,所以我就把解决问题的方向放在了怎么样能改变他的学习态度,提高积极性上。有一天上过数学课,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平心静气地跟他说:“王艺天,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你其实是有能力考到九十分以上的,你想不想考九十多分?让老师和你家长都表扬你”。他点点头,我接着说:“那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想不想听?”他又点点头,我说:“认真听讲最重要,上课要积极举手争取多回答问题,现在咱们约定一下,从现在开始只要你上课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给你盖个小印章,两个问题就两个小印章,以此类推!”他说好。第二天,在课堂上果然他很快地把手举起来了,但是又有些犹豫似乎想放下,好想不太确定,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很干脆地叫他起来回答,结果他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答案,我觉得应该不能简单地让他坐下就完,我停顿了两秒钟,很认真地对全班同学说,王艺天同学以前不举手回答问题,今天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老师首先为你敢于主动举手的勇气称赞……,课后我又再一次鼓励了一番,从那以后,在课堂上王艺天在课堂上更踊跃了,于是我以王艺天为例,在全班宣布,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积极的同学都可以得到老师的小印章奖励,从那以后我欣喜地发现主动举手发言的人确实比以前多了,可是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没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举手急于表达,可是往往回答的都不太沾边或者什么也也说不出来,我在想是不是学生们只是急于举手并没有认真听清楚问题也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所以举手是盲目的,这样的积极和踊跃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不能只注重了形式而不注重本质,表面的热闹下其实一无所获!于是第二天我把“积极举手”附带了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认真听讲;二是深入思考;这样即使最后回答的不是完全正确,只要是经过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后才发言的,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相信能按照这样认真做下去就一定能取得大的进步,我鼓励学生们这样去做:第一,认真听讲;第二,深入思考;第三,勇于表达;认真听讲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深入思考是对问题和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也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勇于表达是敢于并乐于说的自己思考的结果。当然最后还少不了要言而有信,给学生该兑换小印章的及时兑换。
从这以后我欣喜地发现王艺天在课堂上表现的更积极了,有时候回答的问题也很有想法,也很少再有课后被我叫到办公室当面辅导作业了,现在的他能独立完成作业了,而且出错的情况明显少了,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更多的积极和自信,我真是觉得这孩子进步了,也愿意去学了!
关于书写也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以前写得是既慢又乱,甚至有的时候基本很难认清他写的什么,他妈妈说还专门让他练字了,可是也没见有多少起色,课堂作业我让他重写过,当然原因是乱,看不清。我对他说:“王艺天啊,你写的让人看不清楚,认不准确,要是老师给你判对错就只能按错误对待,你说你冤不冤,可是你的确写得让人认不清,所以你也不冤,我现在不要求你写的字有多漂亮,但起码你得让人能看清楚是吧,这是最低要求,笔画要清楚,这样你就不会冤了,我也不会再让你重新写了”。因为我在跟他说的时候不是以批评的语气,而是以平和的语气,而且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所以相信他听进去了。尽管他现在学习还不算优秀,学习习惯依然有待改变,写得字也依然难看,但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对他有信心,只要坚持做下去,继续努力,相信他会越来越好!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吝惜自己对孩子的奖励,包括口头表扬、小印章、奖励贴、小奖品等,那些对我们来说或许不算得什么,可是对小孩子来说可能就很重要,也正因为此我们要大方地给但也绝不能给得随意,每一个表扬出去都有一个必须要出去的理由,这个理有可能是一个精彩的发言、几次优美的作业、甚至是端正的坐姿、好的学习态度……
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了对于犯错的孩子直接进行批评,甚至都忘了问一问犯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试想如果我是学生,别人对我一顿批评,我愿意听吗?我会是什么感受?我想那种感受是任何一个人都不乐于接受的,因此,很多时候批评并不怎么奏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去像平常对话一样去交谈呢,设身处地的去提出建议,或许那样会更愿意听,也会更有效果。
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 范云龙
2018年6月29日
2.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 篇二
一、精心设计导言, 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意境
设计优美生动或真挚感人的导言,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良好的导言不但可以适时而准确地帮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把感情投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 还可以产生一种吸引力,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 我开始了这样的叙述:“一座座姿态奇特的山峰耸立于眼前, 山间红花绿树相映成趣;一只竹筏小舟在碧绿的江面上飘来荡去, 偶尔可以听到微风吹送来的欢歌笑语……”学生进入了情境, 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雄奇的山, 那明丽的水……这样, 简短的导语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学生领会文章意境的一个契机, 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生动,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感受文本的桥梁
语文是内容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 正是架设在学生与作品之间
的一座彩桥。因此, 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 通过语调、语音、语气上的变化, 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 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一环。
(一) 语调变化要富于音韵美
学生的情感, 往往在教师的语调变化中被唤醒, 被调动。作为教师, 就要随时注意使自己的语调变化富于音韵美:或轻柔, 或铿锵, 或舒展, 或激昂, 要努力使学生通过感受教师语调的变化而感受作品中的音乐美。
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 当学习“扬科酷爱音乐, 无论走到哪里, 他总能听到乐声……”这一段内容时, 我尽量把语调放轻柔, 以抒情的语调引导学生想象“田野里, 小虫在演奏;果园里, 麻雀在歌唱……”那种清新、宁静、美好的意境;而在教学扬科被毒打致死的内容时, 则通过语调的变化表达出我心中的悲愤, 对扬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愤恨, 这种变化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他们一边体会着扬科的心情, 想象着他的处境, 一边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有的学生落泪了, 有的学生攥紧了拳头, 这些充分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文中的审美情感。
(二) 语言要形象、生动, 富于情趣美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年龄及心理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于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 而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却往往体会不深,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简明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帮助学生体会、感受。
譬如, 教学《山中男孩》这篇课文时, 学过了男孩的两段语言描写, 了解了孩子爱妈妈, 天真、纯洁的性格, 怎么引导学生更有兴趣, 更主动地学习关于男孩子的第三段语言描写呢?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过渡的话:“孩子想为灾区人们捐出他仅有的四角钱, 可了解他情况的老师拒绝了。那么, 这个男孩子怎么办呢?他怎样说服老师收下他的这一份心意呢?”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很自然的把学生从上一段的情境“引渡”到下一段的学习中, 自然流畅, 易于接受。
三、整合多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审美想象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创设审美意境
学生对一篇课文感受的深刻程度, 往往与他们的想象能力有直接联系。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的字、词、句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情境, 从而感受作品中的美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借助电化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审美意境, 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
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们可以抓住“静、清、绿”“奇、秀、险”这六个表现山水特点的字,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以及出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式, 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欣赏。期间, 再适时配以教师语言的巧妙引领、点拨, 学生一定会在想象中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从而激发他们审美的情感和创造美德情趣。
(二)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引发审美想象
3.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叙事及反思 篇三
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激情能够带动学生,要求老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还要导入新的教学方法,能随时很好的应对课堂上随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事件,这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去年一年的教学中,我就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1、教学叙事背景
(1)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很难的。而且因为母语的影响,拼音学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高年级的英语教材中,会进一步的教授短句,问候语等,如:What’s your name?老师在带读几遍以后,有很多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发音,往往会在英语短句下面标注汉语。比如刚刚说到的”What’s your name?”很多学生就会在下面标注“旺特油嫩母”。其实这种学习方法特别不好,一方面不利于纠正学生的发音,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耐心的教学生正确的发音,还要反复的教,直到学生记住为止。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一边叫学生起来读,学生读完了之后,不管学生读的如何,都要加以鼓励,加以表扬,加以表扬之后再指出学生的错误,让他再读一遍,这样既不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发音,一举两得。小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字母学习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再加上,小朋友年龄都很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再加上英语26个字母,学起来又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更是一件难事了。例如:在三年级英语下册书中教授字母读音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字母“E”时,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带读三遍之后,必然会点名叫学生起来朗读,学生站起来之后,脱口而出,将[i]读成了拼音字母里面的发音[e],结果引起哄堂大笑,作为学生,他肯定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而作为教师,在此时应该调控课堂气氛,应该鼓励一个对英语学习兴趣正浓的孩子,而不是批评、打击他的信心。我想这个学生心情肯定会很快平复,课堂气氛也会回复平静。而且教师的鼓励对他以后的学习肯定也会大有益处。在学习其他字母上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发音错误了之后,除了要引导学生读对发音,还要加以鼓励,这样就不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
(2)而且,我还发现,小朋友因为年龄都比较小,天真可爱,都比较喜欢带有趣味性的学习。上了五年级、六年级,孩子们有了一些词汇量、能读懂一些简单的对话的了,老师如果用小故事、小幽默、小笑话,还有利用图片、连环画来进行教学的话,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能引人入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颜色鲜艳、色彩鲜明的图片贴于黑板上,边带读边叫学生跟读,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往往都能全神贯注,注意力比较集中、比较认真。用小故事、小笑话来进行教学的话,更是能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课下,老师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读小故事、小幽默,然后第二次课时,叫孩子们自己上讲台上来讲小故事。教师在学生讲完之后给予鼓励、表扬,带动底下的学生鼓掌,这样,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小故事教学,教师还可以叫孩子们组一个小团队,课下叫他们自己学习、排练,准备道具,然后课上叫孩子们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完了,教师们可以对孩子们的表演多加赞许,对孩子们表演的角色一一点评、一一评价,还可以建立积分卡,给每次上台表演的孩子打分、加分,累积起来,每个月总结一次。对于表现出色、表现俱佳的孩子予以嘉奖。这种趣味教学方式未尝不可,在我的试验中,效果不错。既让孩子们获得了知识,又让孩子们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了。
2、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老师能把在个别学生身上发现的闪光点向全体学生辐射,这种做法非常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表扬的价值。既鼓励了当事人,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鼓舞。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寓教于乐。要改变以往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态度,注重实效。最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3)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教育教学叙事中的反思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是一种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的回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的反思。然后教师再根据自己反思的结果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思想保持一致。根据这种反馈机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既是学生想要的结果,也是教师想收到的成效。
3.结语
以上是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最基本、最典型的教学案例。总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另外孩子们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教师在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周全,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主要的措施是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滋有味的一种活动,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启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在教学中注意孩子们的个体特征,进行个案分析。特别是不能在学生学习不用功时,或者学习不好时,去批评孩子,不能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小学语文叙事文章阅读 篇四
写人记事阅读练习
(一)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淘汰—— 交口称赞—— ....
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以前学的哪篇爱国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6、写出一个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 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2、慎”的音序是(),部首是(),“谨慎”的意思是。
3、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
4、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爱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呢?这两种爱有什么作用?
5、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含义最为深刻,找出来画“ ”。
(三)郑板桥
△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时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文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师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她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想起了掌声。英子很礼貌的向老师鞠了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蜷缩(quán juǎn)歧视(qí zhī)..骤然(zòu zhòu).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美丽--()突然--()
3.文中的主人公英子以前是一个性格()、()的残疾姑娘。4.第二自然段,说说带点词语“早早”、“最后一个”写出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7.文中为什么把掌声视之为“生命的掌声”?
8.读了文章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呢?
(五)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象 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把很锋(fēn fēng)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 颗颗)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 就)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qiē qiâ),包括那(些 把)锋利的斧头。
1、划去文中六个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或注音。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括号里。近义词:家家户户一一()
反义词: 扩大一一()
3、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上画“√”。
(1)应有尽有: a.达到极端 b.完 .c.全部 d.用力完成
(2)雨水奇多: a.惊异 b.稀罕 .c.奇怪 d.特别、非常
4、(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________________。
(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六)生日
小时候,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直到那一天,像往常一样迎着夕阳,一路踢着小石子儿,头上的小辫晃呀晃,远远望见小屋前伫立的母亲那熟悉的身影,飞奔过去,搂住她的脖子。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上面卧着两个太平蛋。(),我明白了,我的生日又到了。
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面的也是她。
()桌上没有香喷喷的蛋糕,明晃晃的蜡烛,()母亲眼中燃烧着的慈爱不正是那不灭的烛光吗? 我的生日年年都要过,母亲却总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偶然母亲也会在撕日历时浅笑着说:“哎,昨天是我的生日!”
一年一年过去了,我在吃生日面和太平蛋中长大了一岁岁,而母亲()在充满肥皂泡的洗衣盆边和撕日历时的惊叹声中度过她的一年年。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一次也不曾为她自己过过生日。
()见母亲撕下那张记着生日的日历,我()在一旁默默地想,等明年这一天,我一定也要为母亲煮一碗寿面,一碗卧着太平蛋的寿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今年,我终于记住了。在焦急中盼来了母亲的下班。
母亲惊讶地望着那碗热气腾腾的寿面,我递上一张贺卡,微笑着说:“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母亲默默地看着贺卡和寿面,抬起头,眼中闪着幸福的光,拉着我的手,看了很久,说:“孩子,你长大了„„” 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母亲。我忽然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怎么啦?” 妈妈笑着说:“我高兴!”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每回„„总„„ 总是 虽然„„但是„„ 于是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一自然段的段意()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传达室徐大伯的(厉 历)害在我们学校小有名气。
期末考试前,学校明确了一条(归 规)定:任何学生都不准把食物带入学校内,以此杜(决 绝)上课时不时发出的“咂吧咂吧”声。这下,徐大伯越发认真了。
大清早,徐大伯便叉(chǎ chà)开双腿稳稳地立在院门口,满是青筋的大手垂在背后,显出几分威严。他认真地盯着每一位进出的同学——“喂,把嘴里的口香糖吐(tǔ tù)了(再 在)进去!”那些正鼓着腮帮子大嚼特嚼的同学只好不(干 甘 敢)心地吐了口香糖;“咦?你怎么把牛奶带进来了?”这位企图蒙混过关的同学只好在校门口把牛奶喝掉。唉,这徐大爷也太不通人情了!
这么一来,嘴馋的女同学们课余时候便少了享受瓜子、话梅的快乐,于是她们撒着(娇 骄)要徐大伯打个“马虎眼”,可徐大伯相当认真:“这是原则问题!”还有那些一向懒散的男同学,因为不能在早晨的校园里吞咽面包或大饼油条,也厚着脸皮要徐大伯“放一码”。可徐大伯(毫 豪)不通融,“不行就是不行!”男同学无(计 记)可施。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不通情理的人,大家却都很喜欢他。
1、划掉()内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3、假如你是一个被徐大伯“管”的学生,你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4、你怎么评价传达室徐大伯这个人?
(八)我 能 行
“我能行!”这句话常挂在我嘴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
上星期日,我去参加北京市作文比赛。赛前一个星期,我就当着全家面前声明:“比赛那天我要自己去,用不着谁送。我能行!”这下可急坏了爸爸妈妈。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要送我,都被我一次一又一次拒绝。星期六晚上,爸爸妈妈要做最后一次努力——和我谈判。二位说了两大车话,而最后,我还是用最简练的两个字——“不用”——拒绝了。
星期天早晨,妈妈不厌其烦地叨唠着乘车路线及注意事项。我听得实在不耐烦:“哎呀呀,妈,我能行!” 来到考场,见不少同学正紧皱双眉,听着双亲考前的教导。我不禁暗暗庆幸:哈哈,我可再不用受这份苦了。许多教师、家长见我一人走来,都向我身后张望找“谁”?爸爸妈妈?嘻嘻,我把他们落在家里了!
上次春游爬山,那些可恶的男生故意找一条弯弯曲曲又陡极了的山路。半路上,我们女生有的摔了五个跟斗,有的唱哀乐似的哼唧着。一个男生假作关心地来讽刺我:“小周颖,不行了吧?”“我?”我咬咬嘴唇,瞪了他一眼,“胡说,我当然行。”又走了一段,山更陡了。还是那个男生,伸手要拉我。我才不要他拉,我自己能行。终于,我抢在那个男生前面,第一个到达了山顶。山顶上,又是那个男生:“小周颖,你还真行。” 听着这话,我心理还真是高兴!
在改选会上,我说——我能行!
在和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扳手腕时,我还是说——我能行!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 不厌其烦——
2.在段首用△给短文分成四段。
3.短文重点写了几件事?把每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4.这篇文章写出了小作者的什么特点?
1/参考答案:
1、划去收、柔和、振动、坚。
2、淘汰..—— 中国不会被历史埋没,也不可能埋没,总有一天,中国会震动全世界!交口.. 称赞——大家对宋庆龄以理服人,有力量的话赞不绝口。
3、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有价值。如:宋庆龄为什么不会忘掉祖国?答:因为宋庆龄有一颗爱国心。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所以宋庆龄不会忘掉祖国。
4、(1)理由是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2)因为宋庆龄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那些话有力量!(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一心爱国,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5、爱国课文即可,围绕爱国谈感受即可。
6、爱国名言即可。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2/参考答案:
1、慈祥—严厉 精彩—糟糕
2、“谨慎”的意思是:小心
3、因为正是这两个称赞的爱 和 批评的爱,使我在爱的鼓舞下,努力地向前,成为一名作家。
4、称赞的爱 批评的爱 作用:这两种爱都是我努力地向前的动力。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 妙趣横生 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3)“板桥体”的特点是: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4/参考答案:
1、略
2、美丽--(漂亮)突然--(骤然)
3、内向 忧郁
4、写出了英子害怕同学们歧视自己残疾的心理。
5、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刻画了英子的内心活动。
6、用直线划出表示英子演讲前后不同变化的句子。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7、因为掌声给了英子第二次生命,正是因为这掌声她知道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自己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是因为这掌声她变得开朗活泼,破格考入大学。所以文中那次掌声是“生命的掌声”!
8、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5/参考答案:
1、略
2、各家各户 减少
3、c d
4、根据短文内容作答。(1)“裸露的土地”指的是: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之后的光秃秃土地。(2)“大雨没喘气儿”是说大雨 在不停地下,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雨下得大下得多。(3)“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烟消失在天空中„„(4)小村庄被毁灭的教训是:小村庄的人只砍树,不栽树,不计后果,自埋坟墓,自取灭亡。
5、短文是按 事情的发展 顺序叙述的。
6、读了这篇文你有什么想法? 围绕爱护树木、爱护家园谈想法即可。
6/参考答案:
1、把下面各词确切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于是 虽然„„但是„„ 总是 每回„„总„„
2、从文中摘录一句比喻句。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出现了细细的银丝,如那热腾腾的卧着太平蛋的细细的生日面。把两鬓细细的银丝,比作细细的生日面。
3、母亲吃生日面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高兴的泪,激动的泪,以前都是妈妈为我想着过生日,现在是我想着为妈妈过生日,从妈妈的爱中我懂得了爱妈妈。妈妈为我的懂事,为我的长大高兴地哭了。
4、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小时候,我总是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可妈妈总是能记住给我过生日。
5、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诗,写在下面。
如: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参考答案:
2、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即可。
3、要点:写清当时的情况 写出心理活动
4、要点:用概括的语言评价人物。不脱离文内容,不脱离文主旨。如:传达室徐大伯是一个做事认真,讲原则,对待工作铁面无私的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讲情面的人。大家喜欢厉害的徐大伯。
8/参考答案: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口头禅——平时最爱说的话。不厌其烦——说过多少遍也不嫌麻烦。2.给短文分成四段 一(1自然段)二(2、3、4自然段)三(5自然段)四(6、7自然段)
5.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五
——两个班的PK
增城市富鹏小学 马伯莉
小学一年级学生没有主观性,喜欢人云亦云,跟着附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着全班同学提出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全班一起回答。表面上课堂气氛好像很活跃,以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往往教师会给学生活跃的气氛蒙蔽。我任教一年级两个班,一(1)班比较静,学生不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时课堂气氛沉闷。另一个班一(2)班的学生活跃好动,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马上大声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我很喜欢上这个班的课。在一次复习解决多余条件的问题的教学中,我用小黑板出示:有一个班有40人,有16人在玩捉迷藏游戏,有8人在外面,有多少人藏了起来?
在一(1)班的课堂上,我问:“这道题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是看着我,没有人出声。我再问:“谁知道这道题知道什么条件?”这时有几个学生举手了,一个说:“这个班有40人。”我问:“还知道什么?”另一个学生说:“有16人在玩捉迷藏游戏。”“还有吗?”“有8人在外面。”我说:“你真会观察,都说对了。”我又问:“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又看着我,没有人举手,我说:“问题问什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问有多少人藏了起来。”我说:“你真棒!”“这道题是属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课室里鸦雀无声。我等了一会,还是没有人回答。我说:“这是属于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到底哪个是多余条件呢?我们来找一找。”学生很认真地看着黑板在找。我问:“哪个是多余条件呢?”有学生说是“40人”,有学生说是“16人”,还有学生说是“8人”。我引导说:“问题问什么我们就求什么。问题问‘有多少人藏了起来?’那有多少人没有藏起来呢?”“6人没有藏起来。”这一次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我问:“那40人中有多少人在玩捉迷藏?是40人都在玩捉迷藏吗?”“不是。”“那有多少人在玩捉迷藏?”“16人。”“对了,那多余条件是哪个?”“40人。”这次学生都搞清楚了。接下来学生用本子列出了算式:16-8=8(人)
在一(2)班的课堂上,同样是复习这一道题。我把小黑板往墙上一挂,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解决问题,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道题。”全班很整齐地读了一遍,我问:“这道题知道了什么?问什么问题?”有几个学生声音特别响亮带头说了起来:“知道了有40人,有16人在玩捉迷藏游戏,有8人在外面。”其他学生也跟着说。看到学生这么聪明,我很高兴地表扬了学生:“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出来了。那问题问什么?”全班异口同声地说:“问有多少人藏了起来?”“那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题?”“有多余条件的题。”有几个优生大声回答。我问:“那哪个是多余条件呢?”同样有学生说是“40人”,有学生说是“16人”,还有学生说是“8人”。我问:“是40人都在玩捉迷藏吗?”“不是”全班一起回答。“那有多少人在玩捉迷藏?”“16人。”“多余条件是哪个?”“40人。”接下来就把算式16-8=8(人)写出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问题的重点答出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我感觉很好,心想:教学效果肯定很好。
第二天,期末考试时也出了类似的一道题,题目是:我们班有30人,有16人在玩捉迷藏游戏,有6人在外面,有多少人藏了起来?看到这道题,和我昨天跟同学们复习的那道题比较,只是数字有改变,其他一样。我想,这次两个班的学生应该不会出错了吧,效果应该很好。结果出来后,一(1)班有6人做错,一(2)班有17人做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本来我以为一(2)班正确率会很高,没想到会是这样。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认真地反思,有了以下的体会:
6.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 篇六
一、初读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 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回忆, 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 引领学生真切体验, 让学生进入文中感受其境, 凭借学生相似的情感感受其情、心灵相通、入情入境。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氛围, 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学生情感连接沟通, 引导学生“披文而入情”。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 在课前播放了庐山云雾的专题片, 影片影音并茂, 把壮观多变的庐山云雾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看后赞叹不已, 接着我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大家纷纷举手, 有的同学说, “庐山真是太美了!”、“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庐山真是人间仙境啊!”、“我真想去庐山玩一玩”……学生们陶醉了。于是, 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大家朗读课文, 同学们观看影片后所产生的激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课文文字蕴含的情感马上得到了有机统一, 学生凭借已有的情感体验, 与文中蕴含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二、细读动情
这是学生情感在萌动基础上的即时强化。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内涵与脉络,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这种内心情感的发展, 驱动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均忘情地“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景中”。
自读体验。“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汉语言具有独特性, 语言体验要达到心领神会, 而不能单纯地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一直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妙,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不能据此去寻找黄河的源头, 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黄河那种奔腾而下的博大气势。因此, 教学时,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 过多地分析、讲解, 而应放手让学生自读体验, 感悟领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这一切是为了诱发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体验语言内含的情感。
导读体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引领学生的语言实践,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体验情感, 陶冶情操, 发展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萌动,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与脉络,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感悟、领会。
三、精读移情
教学抓住学生情感趋向高潮的契机, 由细读进入精读, 品味精彩语言, 悟其神韵, 借助比较、鉴别、想象等, 深化情感, 使学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身上, 进入“我”“他”“同一”身临其境的境界, 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品读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重朗读, 重感悟”已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小学语文教材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美, 也都蕴含其中, 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多读多揣摩, 也就是“在读中想”、“在读中感悟”,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理解和体验, 享受美的教育。
想象体验。李吉林老师曾对想象的作用有过这样的描述:“想象让儿童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想象是会飞的思维, 想象有效地拓展了儿童的思维空间。”我们的语文蕴藏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潜能的无限生机, 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 用板画诗意的方法, 把学生的想象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你们谈谈诗, 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 该画些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 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 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 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 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 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说“飞入菜花无处寻,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 黄蝶也是黄的, 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 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 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 露出一点翅膀, 就更有一点意思, 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这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 让想象展翅飞翔, 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 宽松的, 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
四、诵读抒情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 通过言为心声的抒发, 在同学之间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相互启发, 相互感染, 并使情感更加明晰、强固。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 有助于学生增加文化底蕴, 积累语言材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 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和片段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这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通过这种有感而发的训练, 使学生由文本而产生的情感更加清晰、强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 让学生在诵读中张扬个性, 积淀情感。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3]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8月第1版.
7.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 篇七
关键词:小学 阅读 情感 渗透 文境 语境 音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教育有着天然的优越性,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十二册教材中佳作荟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山川景致的热爱深情,凝聚着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感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巧妙地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沐浴在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的阳光下。
一、文境解读:准确把握情感因素
借助汉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曲折的故事传说,一幅幅鸟语花香的如画江山,无不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凝聚着催人泪下的深情厚谊,为课堂上师生阅读时的情感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借助教材的文境解读,不仅要让学生走近作者,更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的情感思绪沟通起来。教师这时起着穿针引线和修路架桥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正确品味文本的情感。文本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用的较多的是比较法。例如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的《二泉映月》,这篇课文高度概括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难坎坷的一生,描述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阿炳的苦难生涯在有效的文境解读中悄然进入学生的视野,牵动了师生朴素的恻隐同情之心。
二、语境煽情,课堂用语拨动心弦
正确的“文境”解读可以为阅读教学奠定情感基调。“语境”在这里指的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课堂用语主要有导入语、提问语、描述语、点拨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等。
不同类型的课堂用语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就描述语而言,要煽情、生动、富有感染力。要挖掘出文本中蕴藉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描述,抑扬顿挫的抒情,激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风貌。教师时而委婉动人,拨人心弦;时而深沉悲怆,催人泪下;时而慷慨激越,振奋人心。如第六册的《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播放桑兰竞赛、获奖的视频,再现她轻盈优美的体操动作和骄人优异的成绩。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描述:桑兰12岁入选国家体操队,多次为国争光。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纽约友好运动会上不慎摔伤,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无法站立起来。(教师稍作停顿后,语调转高,语调激昂)但她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以顽强意志,惊人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完成了北京大学新闻系学业,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特约记者发起了爱心援助“桑兰基金”,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给桑兰写过信,高度赞扬她面对人生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教师以其绘声绘色的描述,恰到火候的语言、拿捏精准的措辞,生动再现了中国体育界阳光女孩的光辉形象,为学生点燃了励志的火花。
三、音境渲染,现代媒体催发共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更青睐于教师个体的优秀素质。要有明星演员的出色技巧,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语言音色,大片导演统御全场的控制能力……然而有多少教师能具备这些优秀素质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的之中。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视野,充实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优美的画面加上回荡环旋的音响效果,可以充分发挥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功能。
例如,第八册的《生命的壮歌》中“生命桥”,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发生在动物之间然而却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教师一段点拨语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生命去体验文字情感、生命内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让自己特别感动。一位学生读到: “老龄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龄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龄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时大屏幕上一段动画视频再现了这一奇观,音响同步响起一段悲壮、煽情的世界经典名曲。许多人泪水难抑,夺眶而出。
音境的渲染帮助学生内化对爱与生命的诠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人格发展与情感的生成,不仅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更依赖于亲身体验的活动感悟。多媒体音境的助力,学生不仅对文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共鸣,并在心灵深处矗立起一座爱与生命的丰碑。
总之,情感教育渗透不仅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姚固元.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7).
[2]曹玮.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江苏教育,1997(1).
【小学阅读教学教育叙事】推荐阅读: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08-30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录09-07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08-07
小学英语阅读分层教学10-1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08-08
“自主参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10-12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计划-教学计划07-08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