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2024-09-08

《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精选11篇)

1.《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一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陈仓区周原二中 强宏彬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学习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状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是,教学过程中严重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得出同样的结论,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个性、创新的社会现实。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势在必行。2.课程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的教育质量,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限制,课程改革虽以开展

多年,但尚未有组织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同时根据近几年我市的中考走向,实验探究题占分比例比较重,而我校学生在实验探究题丢分却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新教材,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开展探究性教学,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二、课题的设计(一)概念的界定

实验教学:本课题探讨的是实验探究,是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它包括了教师的课堂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课外小实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以往以结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结论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基于以上认识,将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定位在:以现有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为依据,运用教学论原理,将信息论与教育科研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思想、知识、方法,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通过师生沟通、对话、交往,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三)研究内容与措施 内容

1.对实验探究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策略的研究。2.对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3.对有效开展课堂实验探究教学课的研究。

4.对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手段”与化学实验有机整合的研究。

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等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2.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实验操作、设计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实验探究,让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和谐。

4.通过实验探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一些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五)研究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一年,2012年5月准备,2012年9月开题,2013年6月结题。

1.准备阶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专题理论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提出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研立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人员分工;研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

(1)2012年9月~2013年2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撰写开题报告,研讨“猜

想与假设”能力的研究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做好阶段总结。

(2)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继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研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好阶段总结。

(3)2013年5月~2013年6月:撰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初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3.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材料,修改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和展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认识到: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一)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性。课堂上将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代替完成,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二)悄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课题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代替了教师的“教”,学生的“主动探究”代替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代替了教师的“总结结论”„„师生双方相

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问题与思考

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收获大,成果丰,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第二,探究性实验的创设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六、结束语

以上,我们汇报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归纳了本研究所产生的策略,总结了我们在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上获得的成果,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些都来自于实验教师一年多来的共同努力,丰硕的成果教育成果也激起了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因此,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在研究、体验、创新中求发展,用我们满腔的热情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去探索、实践,用崭新的教学理念去迎接创新教育辉煌的明天。

2.《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二

1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化学因为操作性强,与生活关系密切,生活当中许多现象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所以学生们愿意学习。但当深入学习之后,那些枯燥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周期表等知识时,学生们也会觉得不愿意学习。若学生们从内心不愿学习,就谈不上对化学的探究了,所以兴趣是探究的前提。我们教师要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我们教师可以讲一讲化学史。从古代的火药、炼丹,到今天各种合金及样材料的研制,都与化学相关。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开始大力研制新能源,这都得靠化学。新能源之战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化学之战。这样的教学,既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了解了中外化学的发展,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化学的重要性,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培养探究能力提供了前提。

2 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这门学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许多重大理论都是从实验中发现的,如原子的结构、氧气在空气中的比重等等。化学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科目,在实验中学生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这都为探究性学习做好了铺垫。但化学课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化学课上的实验基本上不做,这是由于中考的导向性决定的,在中考中实验题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考察的,所以许多教师并不上实验课。即使有的地区有理化实验考试,由于所占比重较小,人为操作性强,教师们也不重视,临时突击一下就算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实验由于真实,可视性强,具体形象,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由学生们亲眼所见,更容易记忆,更深刻,比单纯地让学生们凭空记实验,效果要强的多,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可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有所见则思,有所思则疑,有所疑则究。这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正确和根本途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化学的生命,没有实验就没有探究、创新,理论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它一定以实验为基础,再加上科学的推理或想象。

3 把生活引入教学,使化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的精彩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在于它的形象具体,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化学课堂,一定可以引起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人们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我们用化学知识把这些解释清楚之后,学生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进而也会用所学知识来探究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比如,我们在过年燃放爆竹时,会看到天空中出现五光十色的花,这时日常中的现象,但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教师这时可以告诉学生们,这是在爆竹中放了某些金属的缘故。不同的金属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火焰。再有,为叙可燃物一般在燃烧后会是黑色的,原来可燃物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在燃烧时氢与氧都进行了化学反应而失去,参与燃烧的碳变成了气体而蒸发,没参与燃烧的碳留了下来,所以显示的是黑色。这些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经我们解释,都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会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们探究的欲望

化学所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微观世界,许多宏观世界的现象都是微观世界化学反应。如果我们只是抽象地讲微观世界如何如何,学生们并没有直观的感觉,似懂非懂,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当今发达的科技,为我们形象地演示微观世界提供了技术,我们可以用幻灯片或动漫的形式来进行演示,这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微观世界的化学,分子、原子甚至是质子的运动,往往只需一张幻灯片就可以解决我们用语言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及分层,我们就可以用幻灯片或动漫的形式来进行演示。再有就是大型分子的结构,这是有机化学的内容,学生们对于分子的结构不易理解,也难以想象其空间构成。这时我们可以用flash动画来进行立体演示,学生们费尽心思不能理解的形状就会一目了然了。

5 教师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高中化学教学也应该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化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变化性的学科,不同的物质之间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时时刻刻会面临新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就会自行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要切实认识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学生探究能力现状

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还是以知识讲授和习题练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这跟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会在课堂上一刻不停地进行讲解,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很多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题型,就会束手无策,更不会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下降,从而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巩固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人手,进而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不断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再通过总结升华的办法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不同物质进行反应会有不同的现象,而且非常具有变化性。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发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再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能自行解决很多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为其探究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讲述为主,或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只能观看,无法真正体会实验的各种细节,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实验的重要意义,适当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

在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先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目的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验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有机会近距离体验实验的过程,从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很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然后通过相互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就获得了提高。

3.总结升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任何的学习都需要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也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在总结提高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还原探究过程,并就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强化。在这样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化學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就能够有根据地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总结升华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一要求拓展了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维度,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教给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宽观察视野,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拓展知识;特别是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突出通过化学实验获取知识和探究方法的重要作用,把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来,以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必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创造生动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思考,并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深刻含义。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以激活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尽可能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联系,把教材知识讲透讲活;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兴趣,把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启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比如,在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时,学生通过思考就会提出问题,诸如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教师就要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的机会顺势启发:必定会生成新的物质,那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一些列问题的提出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由学生设计方案,并提供实验条件让大家来验证。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的听讲引申到学生的思考,由思考延伸到探究,由探究拓展到了展示。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抓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以提高,探究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其次,教师要拓宽思维,通过多层次的设置,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制造探究契机。任何一堂成功的化学课都不是用一种方式打到底,成功的化学教师必然会通过自身思维的拓展,博采众家之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这个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起来”而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创设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质疑思考的探究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问会问善问,问得恰当,问到知识关键,因为问的过程无疑就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思考和探究的契机。这样的教学提问促使学生面对教学环境中的多层面问题,不断联想,对比思考,从而形成不断探索的开放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善于设置问题,却不善于引导、拓展,有的教师缺乏总结、评价、拓展、提升能力。尽管教师讲得精彩,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拓展、延伸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浅尝辄止,难以激活其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所以,教师要珍惜机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并把评价作为延伸探究的良好契机,步步为营,激其情,奋其志,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教师应该高屋建瓴,把握整体性,注重阶段性提升巩固总结,使学生循序渐进,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常常会有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重视阶段性的总结、巩固和提升,把前一个知识的总结作为下一个知识的开始,把后一个知识点作为前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对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凑完整,同时可以不断刺激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延伸拓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完善思维方式,强化探究精神,逐步形成自我探究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设定可行的梯级教学目标,强化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巩固和提升,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分点成面,步步加深。教师更要重视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及时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其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不仅仅高考必考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思维的一个学科。探究能力无疑就是化学学科需要着力培养的基本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入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打破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接受模式和练习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中

5.《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五

平定县阳胜中学

苏卫卫

一、课题名称及研究目标:

历届学生在考试和作业中都存在大量的因审题不清而丢分的现象,为此我确定了研究课题: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给学生讲述以往学生因不审题而造成的遗憾,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2、通过例题教学、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的习惯。

3、通过老师跟踪、学生监督,让学生总结出不同化学题型中要审清的一些关键词。

4、通过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

二、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目标我开始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1、调查研究:我首先和所带73、74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了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审题的习惯;其次,我发了一些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审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2、明确目标:通过给学生展示以往学生因不审题而造成的遗憾,使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明确要求:在以后做题时要按照我所教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审题。

3、审题训练:(1)、用笔尖,读通题。读题,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根据不同的环境,学生可以选择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为防止出现文字跳跃,可以让学生用笔尖指着逐字逐句的读。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2)、找题眼,作标记。化学题讲究叙述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就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我指导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即题眼)下面用铅笔做标记,帮助他们排除一些无关的干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为解题扫清障碍。(3)、写反思,常积累。在习题教学中,解题前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培养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的习惯。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针对审题出现的问题写好反思,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型的审题经验进行积累总结,为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打下基础(4)、选优劣,以激励。每隔两周的化学自习时间,我会要求每个班的学生拿出自己的书、作业或试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组员一起讨论,看看哪位同学近期做题审题认真,进步较大。评选出来的优秀作业、试卷进行班级展览,表扬。对审题不认真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批评指正,鼓励他们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

在研究期间,虽谈不上硕果累累却也收获甚多,体会颇深。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学生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我翻阅学生的笔记本时当我发现学生们用不同颜色的笔,用不同的图案圈出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时,我说不出有多高兴,当时我真的有了一种做老师的成就感。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做笔记时知道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划出一些要点,而且标记的很好,这样在做题、审题的过程中就易找到关键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考临近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我也想检验我的小课题研究进行的怎么样?我在自习课上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总结表:同学们,中考临近了,大家在中考中能否将自己的实际水平在考卷上客观反映出,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呢?除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外,还要掌握一些应考的技巧,其中圈各题的关键词就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中考各题型的关键词。当小组交流时真的是让我出乎意料,从选择题、填空题到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每个题型中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哪些关键词,学生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一个小组刚说完,别的小组争先恐后的补充,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我感到很欣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年的研究中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和做题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教会他们方法和练习相结合,必须要坚持不懈,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更要有爱心,坚持方法指导,反复训练,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我很自豪地说,我所带的73、74两个班的大部分同学的化学课本、化学笔记本、每次做的卷上都会用圆圈、波浪线、心型等圈出一些要点、关键词。我的学生不会再因没有审清楚题而丢很多分,不会因此在考试之后留下遗憾。在一年的研究中我也感到了老师的幸福。自从事教师职业以来,我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传道授业解惑。但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从未真正的用心的反思过,更没研究过。这次在县教育局有关领导、校有关领导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在研究中和学生一次次的交流、研讨;学生笔记本、考试卷一次次的展示;自我总结中学生的畅所欲言,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真正的幸福。

三、研究成果:

学校课题组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一年来,主要成果如下:(一)、理论成果:2015年12月,我撰写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上发表。

(二)、实践成果:学校方面:

1、成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思路:调查研究 —明确目标—审题训练。

2、总结了我校开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的方法:主要以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3、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分析、优秀论文和反思体验,并打造了一批精品笔记,精品总结等并汇编成册。

教师方面:

1、促进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视,提高了教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实践能力。教育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参与其中有真诚的投入,有不断的成长,有深刻的反省与思考,有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在研究过程中可能生成了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这是教师最有价值的收获。通过课题研究启发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自觉性,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并将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以专业化的水准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质,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立足于本校的课程资源,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在这期间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除每一次写心得体会以外,还会在每半月一次的自习上和学生相互交流经验与感受,在互帮互学中,教师对小课题的认识由茫然到清晰,小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学生方面:

1、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观察我可喜地发现,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将所学知识中的要点、易错点标识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在课堂上的交流环节许多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敢批评、敢申辩,个性得到了释放。学生直接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实践,使他们领悟到了开展研究所需的严谨态度、合作精神,掌握了收集资料、处理运用信息、撰写反思论文的实际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

2、促进了学生对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课题研究中误区警示的总结、中考不同题型中关键词的总结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题研究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研究效果: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

虽然我做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但一年多的实践,学生不仅在化学学习中注重审题,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意识到了审题的重要性,也效仿化学审题训练中的方法记笔记、圈要点,做习题。一年多的尝试,学生不仅在初中阶段接受了审题的方法,而且升入高中之后继续按照我所教的方法做题。2015年9月,我所研究的班级73、74的好多学生步入了高中的大门。11月的一天,一些学生回校看老师,我有幸看到了一名学生的化学考试卷,熟悉的感觉呈现在我面前,卷上每道题都圈出了一些关键词。我不禁问:“苏鑫,你都念高中了,还是按我要求的方法做题啊。”她说:“当然了老师,这方法对我帮助可大了。”当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6.《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六

拒城河中学 王霞

内容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自主获取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则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探究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创设一种以科学探究的情景和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本文从探究学习的教学原则出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浅议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 教学 探究能力

我国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已经正式把探究性实验列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把探究性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目前,探究性实验在国外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中已普遍采用。日本将培养“生存能力”作为教改的基本方向。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在我国,个别实验学校在探究发现式的教学试验中也运用了探究性实验,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发展、实践、创新”的改革思路,在国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大多数的中学仍很少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化学教学,对探究性实验的功能、模式、方法研究甚少。因此对初中如何化学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必要。

一、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新《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不是过去的科学实验,以往的实验是教师或教科书“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学生只是进行验证性的操作一遍。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科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为此我认为在实验教学中不仅强调学会做实验,更要强调学会做科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一直是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焦点。

二、优化演示实验,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先学习物质的性质,再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探究性实验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背景,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总结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得出结论之后,对结论进一步证明的过程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论的好奇心就大大折扣,使得实验过程变得多余,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1-

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这样充分将学生拉入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在完成实验后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在《新教材》实验内容的设计上,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使学生由“听化学、看化学、练化学”变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给学生介绍几种活泼金属如镁片、锌片、铁片和两种酸(稀硫酸或盐酸),并介绍两种实验装置,让学生分组实验,探讨、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并通过实验找出了装置的不足之处。问题呈现后,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欲望,各组同学积极配合,经过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选择出了最佳的药品组合和装置,成功地完成了探究性实验。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得新知识,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作用,它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学会了合作。

三、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装置,有的过于复杂、有的演示时现象不太明显、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设计以改进原有实验装置或重新设计实验装置为探究点,可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做硫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学生在观察现象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学生自然会想到,该气体一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优化实验设计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经学生讨论可以在集气瓶中放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在老师的鼓励和点拨下,一些同学通过自己的设计开始实验,不同同学的实验结果,水流入集气瓶中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占集气瓶体积的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究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改部分学生分组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教材部分实验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由教师提供实验试剂与仪器再进行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完了事。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探究。那么学生就不一定按课本的提供的器材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可设计出多种方案,如通过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减少,通过向通入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来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探究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五、通过家庭小实验、开放化学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为了节约能源,我们如何对家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可以按照已学过的相关内容,自制一个简易净水器,这样既应用了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再如测定鸡蛋壳成份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将碎鸡蛋壳换成一个整鸡蛋,将盐酸(或醋酸)倒入装有鸡蛋的玻璃杯时,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还发现鸡蛋会上下沉浮,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沉浮之谜。他们查阅课外书,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学生非常兴奋,自己发现的问题,又由自己找到了答案,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好化学的信心。良好的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以上就是本人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粗浅认识,总之,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同清、陆海芬,创新呼唤开放的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7

[2] 曹军亭,“实验探究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

[3] 苏凌,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

7.《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七

一、利用教材, 挖掘探究性素材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 因此, 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 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实验教学中, 应尽量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造成探究性实验, 以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同时也可以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实验, 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 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应由上而下缓慢插入?

实际上,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 改进验证性实验, 强化探究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二、拓展视野, 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学习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多样。诸如开展课题式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与知识相关的若干问题, 交给学生选择, 确定自己的设计课题, 然后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查阅资料, 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交教师审阅, 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集中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交流, 介绍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由师生共同评定优劣, 并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

如学习《自然界的水》后,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 深入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课题调查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性实验以问题和矛盾入手, 力图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坚持自主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先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将铁丝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将不同粗细的铁丝在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燃烧。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欲望也得到增强。这种学习方式有别于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心向也得到改变, 使学生更理性地投入学习, 不断进取, 努力追求自我完善。

四、开放实验室, 为探究学习提供“场外”平台

实际教学中, 很多实验是在教室内完成的, 这些实验多是有既定实验步骤及实验目的的, 鲜有“规定动作”之外的实验。如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有目的的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有机会完成“规定动作”之外的实验,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思维得到碰撞, 认知得以加深。

例如, 在学习CO2实验室制法时, 对于实验药品的选择, 教材仅仅安排了石灰石和稀盐酸两种物质。对学生而言, 困惑是明显的, 因为酸和碳酸盐都有很多种, 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药品?有没有替代的药品?实验该怎么完成?此时,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关实验, 证明自己的猜想。此时, 化学课就走出教室, 进入实验室, “场内”平台就让位于“场外”平台, 因为在“场外”平台中可以提供实验所需的一切药品和仪器。在这里,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选择药品, 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常规实验是不可能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CO2的, 但却有学生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和一定粒径的石灰石反应, 较稳定地制得了CO2。

当然开放实验室的益处绝非一种, 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交流也是大有裨益。

五、强化试题教学, 在解析试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 不难发现, 探究性试题俨然成了中考试卷的“执牛耳者”,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必然有高质量的实验探究题。这类试题往往具有合理的梯度设计、充满美学元素的精巧结构,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 而且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 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

如探究CO还原Fe2O3反应的产物时, 设计了如下探究试题:

对于实验后试管中的黑色物质, 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甲取少量黑色粉末加入30%热的盐酸中无气泡、溶液颜色变成黄绿色乙取少量黑色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无任何现象, 但黑色粉末可被磁铁感应丙取黑色粉末均匀铺在纸槽中, 在一端点燃黑色粉末连续燃烧, 生成红棕色粉末 资料卡片:

资料一, Fe2O3和CO反应是逐步进行的, 铁的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顺序是FeO (黑色) >Fe3O4>Fe2O3;

资料二, 在用酒精灯加热 (400℃~500℃) 条件下, CO很难和Fe2O3反应生成Fe;

资料三, FeO不能被磁铁吸引, 纳米Fe粉和Fe3O4粉末在空气中都能燃烧;

结合资料分析, 你认为生成的黑色物质应为。

这道试题的研制情境是九义化学教材 (沪教版)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一节中CO和Fe2O3的反应。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 实验的结论是确定的, 即试管中黑色粉末就是反应生成的铁粉。但是试题表明, 实验结束后, 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并不是铁粉,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自然需求, 在解析过程中, 学生会从原有认知 (黑色物质是铁粉) , 过渡到新的认知 (黑色物质是Fe3O4) 。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辨能力、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探究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但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作为化学教师, 应该着眼于长远, 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 营造探究氛围, 创造探究条件,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重要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春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7) .

8.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 运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如在讲解苯分子结构时,介绍科学家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了重要的结构学说。此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发现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平时的思考和探究是分不开的。

二、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巧问善诱。如对“氯气与水反应”教学中,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模式: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氯气,观察瓶内气体颜色?→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观察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观察到氯水的颜色?→说明了什么?→矿泉水瓶变瘪了是什么原因?取出少量氯水于小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兴趣被大大激发,思维处于一种主动的探索状态,这样教师就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探究氛围。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三、结合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结论的未知性恰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的组成、变化的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思想。在讲授氯水的漂白作用时,先让学生思考交流,说出你认为哪种成分有漂白性?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①将红纸放入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发现红色并没有褪去,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②将盐酸直接滴到红纸上,观察红色并未褪去,证明HCl无漂白性;最后学生自然得出是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四、设置“错误陷阱”,激发探究热情,提高探究能力

设置隐含条件,学生在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从而改“错”。讲授必修I“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在学生已知氢氧化亚铁性质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探究性课题: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要求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分组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选用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常规方法,但故意不指出这样是得不到氢氧化亚铁沉淀的,果然得到了红褐色物质。学生很快总结出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创造“无Fe3+、无O2”的环境,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学生积极讨论后提出多种可以采取的措施。通过探索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方法,学生深入理解制备的特殊性,从而加深对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强还原性的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备探究能力

9.《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九

仪器:具支锥形瓶、胶塞、小试管。

实验步骤:称量具支锥形瓶的质量(包含碳酸钙、稀盐酸、小试管)。

倾斜容器让两种物质混合。

称量反应后整个体系的总质量。

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整理数据: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情况,对一些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指导。12分左右时间,各小组全部实验完毕,探究结果是:方案一、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方案三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方案三由于生成的气体从支管散逸到空气中致使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小。教师进一步启发,怎样将逸出气体的质量也称量进去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情绪高涨,经过一番商议,一致提出在支管上套一个气球或塑料袋收集产生的气体,教师按学生的设计方案装配仪器进行演示。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和设疑,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的质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实质制作成动画,为学生提供主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四、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1.注意探究性实验的条件。

实施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要考虑三个条件:(1)内容难易适中;(2)学生对进行探究性实验已有准备;(3)教师有充裕时间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

2.指导学生探究方法。

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学生利用代用品。

10.《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十

刘思洋 吴斌

指导老师:熊莹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

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有效手段。本文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对现行的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概述

1.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旨在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是适应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

本文所讨论的“素质拓展计划”,不经特别说明,指的也正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

1.2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旧的育人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在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里生动的阐述出来了,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参加素质拓展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磨练自己的意志,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成果是创新活动的结果和外显[1]。而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结果的整个过程的指导和评估。在整个素质拓展计划中,“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积极鼓励了大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新,高校的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给予了可行性的指导和帮助,最终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成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注重对学生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它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认可度不高

校园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主阵地,理论上说,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进来。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主观或是客观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而对其中的项目体系,运行体制,执行机构以及参与方法和途径等具体问题却知之甚少,同时,有相当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甚至持怀疑态度。有人将这种情况戏称为“只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更不知道猪肉香不香”。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从社会影响力上来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知名度亟待提高。这里所述的“知名度”不单单只是单纯的认知,笔者所指的“知名度”更含有一种“认可”的意味。通过对校园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走访,我们发现,尽管素质拓展计划在校园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招聘会上的实际情况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对计划的参考价值置之不理,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使“计划”陷于了一种“内热外冷”的尴尬境地。

2.2学生创新项目缺乏硬件和软件支持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政策的制定者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对“计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在计划落实到各高校的过程中,出现了共青团组织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仅仅停留在几间空房子的层面上,很多创新项目的硬件设备器材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往往好的创新想法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转化成创新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够了解,对自己的创新意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甚了解。再者,高校中普遍缺乏一个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机构,致使校方未能有力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在素质拓展创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此外,在普通高校,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个制约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有项目的老师找不到有能力的学生,有创意的学生找不到能指导自己的老师。第二,部分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往往存在“指而不导”的现象,只是在项目中挂个名字,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3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困难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近七年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素质拓展计划在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团委独木难支的现象,难以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工作。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创新成果无法在校内转化,学校极其有限的经费也根本无法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由于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可度不高,企业往往对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性缺乏信心,尤其是对那

些需要大投入而收益周期却较长的项目。加之一些项目本身就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即使在比赛中获奖的创新项目也很难将成果转化的局面。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学生缺乏对创新成果产品化的意识,往往仅仅停留在比赛获奖的层面上,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这种“创新旺,转化难”的局面,使得整条“学生——学校——社会”的创新产业链无法形成,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2.4经费的限制

正如前文所述,学校团组织得不到校内外各级部门的有效支持。从经费的角度上来说,学校共青团组织拿不出充裕的经费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现今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创新活动中很难得到其他部门的有力支持,致使造成了“创而不新”的局面,表面上看创新项目很多,但实际上有很多名不副实的项目滥竽充数,浪费了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经费。其二,部分所需的经费数额较大,研究周期较长,科研创新成果短时间很难难以见效的项目,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校团委独木难支的局面,单靠学校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素质拓展计划,促进产学结合,多角度拓宽素质拓展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渠道。

3强化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解决方案

3.1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3.1.1着力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的校内认知度

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对他们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呢?首先,面向每年的大一新生,要把素质拓展计划的宣讲作为他们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让他们在大学伊始就能够感性的认知此计划,了解此计划的概况,特别是了解参与此计划的门槛和途径,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宣传打好基础。其二,面向全校学生,要以各级创新类竞赛为载体,以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为榜样,深入各学院开展各类创新类竞赛动员会和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在学校中营造“创新有为”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全国性的比赛中去,以这些比赛的名气带动素质拓展计划的人气。

3.1.2着力提高素质拓展创新成果的社会认可度

要扩大素质拓展计划社会认可度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要积极地“走出去”,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寻找创新的灵感,鼓励他们有效借助各种社会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如运用专业知识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宣传、销售,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方案等等。其二,高校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把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请进来”[2]。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与修订,请他们指导自己感兴趣的创新项目。同时,必须打破素质拓展计划封闭的自我评价模式,将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声音引入“计划”的评价标准中来。只有通过这种双向

互动,让“计划”更加贴近社会,素质拓展创新成果才能有效取得社会的认可,从而避免素质拓展计划沦为一场自娱自乐的表演。

3.2强化相关机构的体制建设

3.2.1申报、认证机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项目可依托各级团委,成立名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的机构[3],开展申报和认证工作。“中心”将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并在各学院团委中落实“中心”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紧密贴近广大学生,该机构的最小单位应设在班级上,即班级团支部。由班级团支书负责动员同学参与“计划”,并提交项目申报书。团支书事前应“中心”统一的培训,从而保证其可以在申报书的格式和内容上给予同学必要的指导。各班的申报书先汇总到学院,由学院团委甄选出一定数量的项目再上报至校团委,最终由校团委组织专家,从创新意义和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确定最终的资助项目。认证的过程与此相仿,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级认证,再经过院、校两级团委的认证后汇总至大学生素质拓展申报、认证中心,最终登记造册,将结果反馈至班级团支部。这种校、院、班三级机构体制的建立,将大大提高素质拓展计划申报、认证工作的效率,并间接地有效保证了学生和“中心”间信息的通畅。

3.2.2技术支持机构

在现行素质拓展计划的体制下,学生的创新项目往往不能得到学校和指导老师有力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很多项目最终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团委工作职权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整合有效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可以统筹协调全校各部门的机构来给予素质拓展计划强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假若这样一个“素质拓展计划技术支持办公室”可以挂靠在学校党政办下,那么由校方出面协调,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场地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的技术指导还有面向市场的窗口,是不是就可以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弥补大学生创新在资金、设备、技术、渠道等方面的短板 [4]。

3.3多角度促进素质拓展创新的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效益,这是困扰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一症顽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尝试。

3.3.1抓好专利申报工作

专利作为国家对创新成果的认证和肯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权益凭证。学校应定期甄选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成果,以学校的名义向当地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从而发挥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尽快取得专利权。同时,以专利局的专利公示渠道为平台,帮助学生联系有意购买该专利的企业或团体,从而将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一切程序由校方出面或委托第三方中介进行操作,免除了繁琐的程序对学生的拖累。

3.3.2做好项目推广工作

高校应密切联系企业,定期邀请企业来校座谈和交流,积极了解他们在生产实际中的需要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学生携其创新成果和专利召开项目

推介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销学生的创新成果,积极促成成果的转让,让尽可能多的创新成果能转变为生产力。

3.3.3鼓励以创新带动创业

对于那些手中有创业前景的创新成果的学生,学校应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们创业。首先,资金方面,学校应通过项目推广,为学生积极寻求社会上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同时,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对学生进行创业初期有条件的资助。再者,政策方面,学校可考虑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在一定时限后,无论创业成败,都允许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学业。

3.4着力降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认证和考核是“计划”的重要一部分,而引入素质拓展学分这一概念的原意是提高学生参与这一计划的积极性,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完成任务,采取了弄虚作假、伪造创新成果的方法,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素质拓展计划开展的初衷,同时浪费了学校有限的宝贵资源,且在同学中损害了素质拓展计划的声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项政绩,学校往往仅仅只看重素质拓展计划的创新成果,并以成果作为衡量学生创新活动价值的唯一标准和项目结题考核的唯一依据。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计划”背后的功利心理的滋生。

高校应以育人为目的,同样,素质拓展计划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第一要务。所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多角度的项目审核机制,让那些未能取得预期成果,但却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的项目能够顺利结题。惟其如此,才能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一种健康的创新观。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文华等.体育院校术科类专业学生创新成果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N].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3)

[2]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俊彦,姚念龙.最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11.《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09

追溯历史的演变,但凡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及发展,无一例外均与科学探究息息相关。

因此,在中学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调主体、培养兴趣,激发探究愿望

化学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而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如今,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骤增,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教学主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势在必行。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科学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兴趣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和维持力。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营造情境、巧妙设疑,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并自主探究、释疑解惑,教师就要巧妙地、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气氛使学生发问,并极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学习意愿。例如“原电池”一课,教师用水果(苹果、猕猴桃及橘子等)做“水果电池”实验,当学生看到水果能够导电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想一探究竟。由此,教师顺势诱导,启迪学生探究水果电池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紧接着做原电池实验,之后师生互动得出原理。当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及探究欲时,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联系实际、广泛应用,发展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学生一旦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会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化学现象。如在学习“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进行实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为做实验创造条件,思考出现的问题并力图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通过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合作探究、互助共进,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较难问题的最好方式。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只有交流合作才能得出最佳方案。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相互交换观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自我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互助学习的益处。如,为了解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有关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自己分析H2CO3、HCl、NH3·H2O等电解质的电离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根据化学平衡来理解电离平衡状态。这样既摸清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状况,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起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机制,从而达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五、丰富知识、调查研究,拓展探究能力

丰富的知识是探究的基石,缺乏知识的探究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如查阅图书资料,应用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等)以开阔视野。或者安排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化学的魅力、体验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用性,

使教学尽量贴近现实,让学生知晓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也不失为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要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取、整理及加工信息,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和逻辑地推理。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后,毋庸置疑,探究的水平必将更上一层楼。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张法.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4(3):80-81.

[2]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周美珍.寓培养创新能力与化学教学中[J].宁德师专学报,2003,15(1):68-69.

上一篇:微信推广软文下一篇:经营视角下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