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

2024-07-25

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11篇)

1.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 篇一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游戏主题:美食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美食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饼干,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美食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小羊饼干。” 佳佳:“你要买多少呢?” 西西:“我要买四块。”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饼干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 8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行的,我说80块就是8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8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小羊饼干,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块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四块,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我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饼干是买给谁吃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得,还有妈妈和阿姨一人一块。”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

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8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8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幼儿的经验,不将孩子禁锢在成人的思想之中,认同他们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有了经验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 篇二

一、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分析

顾名思义,教育游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张“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当今社会,要想让教育游戏更好地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游戏中有关人物角色的主要分配制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应用。现在许多老师已经尽量将课本知识与游戏联系起来,并要求学生充当游戏中的角色,以此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课本的记忆。比如,在《英语游戏》的排序游戏中,老师根据活动内容将卡片顺序混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对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按正确的顺序摆放好。每当学生听到“游戏开始”的指令后,便将正确的图片放到相应的方框内,依次将它们“救活”。在此游戏中,学生扮演着英雄的角色,课后他们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省,这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诸如此类的英语教育游戏数不胜数,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扮演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小学院校在英语游戏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仍有一些学校在该方面的进展状况不佳,影响了学生英语科目的学习。以下是该类院校在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老师对游戏中人物角色的认识不到位。现阶段县城的许多小学,由于缺乏资金,学校聘请业余的教师任教,这些老师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在英语教育游戏中不能认识到故事的本来寓意,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主旨,导致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对人物角色了解模糊,不能正确把握故事梗概,达不到教学目的。

2.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对游戏中的人物了解甚少,在扮演该角色时无法体会到游戏中人物的具体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三、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的策略和措施

面对当今英语教育游戏过程中人物角色扮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一定的改革措施,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下面是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几点改革意见:

1.加大管理力度,严把教师关,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辅相成,要想提高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招聘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严格把关,要求拥有丰厚专业知识的教师上岗,使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保障。

2.增加老师对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的认识。学校要多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对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坚决避免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这样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游戏中的人物角色有深刻的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耐心辅导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在游戏过程中产生迷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主体差异;原因

要想研究教师行为,充实游戏教育理论,必须与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相联系。教师评价集角色游戏理论和教师教育行为于一体,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讨论的。对此,我们做了细致调研。本次研究对象为本市三所示范幼儿园,从中随机选择了6个中班和10名幼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之前,首先确定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从每位教师的角色游戏评价活动中重点选择两次,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录下来。

一、游戏评价的主体差异

1.教师主动发起评价

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开展一日活动外,平时还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角色游戏,并恰当地进入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有130个,占总数量的68.7%;幼儿引起的评价有59个,占总数量的31.3% ,教师自身发起的评价多于幼儿发起的评价数量。

2.教师评价身份之间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在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教师身份、教师和游戏参与者相结合的身份以及游戏参与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评价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并展现出教师评价的特点。

3.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不同

教师的语言评价方式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非常丰富,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会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融入这个“家庭”中。幼儿十分欢迎客人,并热情接待。此时“客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也许“客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提醒,就能改变家庭成员的游戏开展情况。这种语言指导是不容小觑的。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个评价行为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还需要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评价特点。

4.教师评价的情感态度没有区别

角色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在介入幼儿游戏时会有所变化,从轻松自然变成严肃蔚然;语音、语调有所提高或降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有增减。教师情绪情感态度的评价中,主要表现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类型。

5.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接受和拒绝两种行为。这是幼儿对教师评价行为的反应,是天性使然,“接受”与“拒绝”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例如,幼儿很赞同教师的某个评价,那么他会表现出“心悦诚服”,并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当他不赞同教师的评价时,就算教师说得再多、再有道理,他也不会认同,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拒绝到底。

二、对教师评价的分析

1.导致评价身份与评价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中班角色游戏几乎每天都会开展,幼儿对此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参与进来,以自身主动介入来观察和思考幼儿所处的游戏情境,做到“身临其境”,以幼儿的角度和眼光去了解并发现问题,采用询问、开放式的语言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评价行为由教师自身主动发起时,教师能在幼儿需要评价时,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导致指导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把握,问题的真假会导致结果不同。当这个问题由幼儿提出时,一般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那这个问题的真假性值得商榷。教师要正确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幼儿,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开展。

3.导致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区别的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中,教师的情绪态度是没有区别的,这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身份及语言评价方式中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都会得到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在日常的语言评价中,建议式的评价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对两者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都以中性的态度为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评价的过程中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要冒着难以运用更合适的方式去评价游戏的风险来帮助幼儿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在面临一个“假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决教师自身主动发起的问题。为此,立足幼儿角色游戏的长远发展,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與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增强敏感性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 做出正确的游戏评价。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浅论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篇四

那么,什么是角色游戏呢? 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如在”娃娃家”,小班幼儿只能利用现有的玩具材料来摆弄:看到奶瓶就会给娃娃喂奶,看见条梗就会给娃娃喂饭。但中班幼儿就不同,进入角色的孩子们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他们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过的周围生活的人和事,他(她)们积累的经验印象越深刻,游戏反映也越自然逼真,角色行为也越形象具体。

其次,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孩子们能依靠已有的思维,在进行主题活动前,就讨论、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如谁当妈妈?谁当爸爸?还会安排好妈妈、爸爸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但小班孩子就不能。他们只会想到什么玩什么,玩到哪里算哪里:如当“爸爸”的看到别人在做“驾驶员”时会毅然前去加入等。

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汽车站”游戏:有几位“乘客”上了车,先后买了票子,然后当中的一人当起“小偷”,他偷一位“女乘客”的包,于是大家一起来抓“他”,并把他制服,还让“驾驶员”“把他送到“派出所”,其间的几个角色还真扮演的逼真,看得出游戏时他们的投入程度,和对“汽车站”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但小班的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游戏是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最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谈话积极主动。正因为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积极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所以,等到游戏结束后,他们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各自担任角色的情况会积极地进行评议和争议。如当“汽车站”的游戏一结束,几个孩子就议论开了:“我这个小偷本领很大吧,你们几个人才把我给抓住”“下次我们再玩时弄个假手拷,这样更好玩”等等。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我们也不否定:在幼儿游戏时还会经常地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适宜地指导。

那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最多的还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而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地指导和引导,使他们明白各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来分工,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孩子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要来表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你们喜欢《小兔乖乖》中的谁? 幼儿:兔妈妈。

教师:还有吗? 幼儿:长耳朵

短尾巴, 红眼睛。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大灰狼? 幼儿:因为它要吃小兔,太坏了, 因为它长得太难看了,还要吃小兔。

教师:是呀,大灰狼专门干坏事,的确太坏了,怪不得我们小朋友都不喜欢它。但是,如果我们来表演这个故事,没人当大会狼,我们能表演吗? 幼儿:不能。

教师“那怎么办? 幼儿:„„(都摇头,)教师: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的成功都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是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孩子们在进行故事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孩子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相反,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了。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我班的天瑜就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拖着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以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地参与,连他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真的变了。还有几次,在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孩子,很调皮,在游戏时喜欢蹿来蹿去,因此,许多孩子见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趁机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什么的,要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还真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三;适宜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钓;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扮演的水平,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深入。记得有次游戏,“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做“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筒。结果,其他区域的孩子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发神经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吧!”“医生”赶紧行动起来了。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教师能深入游戏,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愿游戏,教师要随时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好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5.中班角色游戏教案 篇五

1.商店的基本玩法,能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的生活。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活动准备:

1.水果实物、常见的逼真水果、秤、秤砣、水果篮、钱币等。

2.请家长带幼儿一起去水果店购买水果,丰富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引出游戏主题。

1.师:(出示各种水果实物)秋天到了,很多水果都成熟了,有哪些呢?小朋友,你们说,我去哪里买水果呢?(引导幼儿说出水果商店)那今天我们班就来开一家专门卖水果的商店好不好?

2.你们知道水果商店里都卖些什么水果呢?

3.你们到水果商店买水果了吗?你们是怎么买的呢?

二、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布置游戏场景,特别帮助水果商店的幼儿布置柜台,引导他们分类摆放,并将水果分类展示出来,要求要放得整齐、美观。

三、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随机对水果商店进行指导。

1.以水果商店经理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组织在水果商店工作的幼儿讨论:水果商店该有哪些人?并根据幼儿的意愿让他们自由扮演角色进行游戏。

2.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

1)进入水果店:你们好!请问你们这里卖些什么水果呀?有卖苹果吗?那这里苹果柜台在哪里呢?(引导幼儿热情接待来店中的顾客)

2)我想吃又大又甜的苹果,你这里有吗?一斤多少钱?请我挑5个吧!

3)我想买些水果送给朋友,用塑料袋装不好看,要怎么装,看起来漂亮点?(引导幼儿提出用水果篮装水果搭配一下很漂亮,可以满足顾客们的各种需求。)

四、组织幼儿围绕游戏主题进行讲评。

6.中班角色游戏 篇六

一、设计意图:

主角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运用模仿和想象,透过扮演主角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因其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爱模仿的需要,从而成为了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因此,我园组织了一次主角游戏评选活动,游戏的名称是“小医院”。

二、区域预设目标:

1.明白小医院的基本玩法,透过讨论,感知医院的组成,人员,以及注意事项。能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的生活。

2.透过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不断加强各主角区的联系,丰富游戏的情节。

3.学会协商分配主角,能与同伴联合游戏,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意识。

4.巩固幼儿听到信号立刻和同伴共同收拾玩具的习惯。

三、区域材料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医疗设施模型,表演区中的服装、表演道具等主角所需的物品。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生活经验。

四、指导要点:

1.合理使用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游戏。

2.大胆想象进行游戏。

3.加强各主角间的联系。

五、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都去医院看过病吗?

师:这天我们要玩一个小医院的游戏,你看我们的小医院已建好了。

(二)介绍游戏主角、材料和注意事项。

1、3-5名幼儿做医生和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3-4名幼儿扮演病人。

2、教师介绍医生帽、听诊器、体温表及针管、空药盒、空塑料药瓶等活动材料。

3、在医院里要小声说话,不可大声吵闹。

4、提醒幼儿使用正确的主角语句交流。

(三)幼儿活动,教师注意指导。

7.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 篇七

然而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有时甚至是处于弱势。

那么, 如今班主任的身份该做哪些改变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呢? 依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今天的班主任与以前的班主任的角色比较既有相似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 具体是要做好以下几种角色。

1.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首先是班级的新式管理者

只要班级存在一天,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角色就不会消失。 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要发生改变。 当今, 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求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 以平等和关爱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和赏识, 学生亦如此。 作为班主任, 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取别人的真心, 一个班主任只有放低身段, 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才有可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班主任对学生要具有父母般的爱, 用自己真诚无私的爱来打动学生、温暖学生,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2.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一名很好的沟通者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沟通效果的好坏。 师生之间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同时, 班主任还应善于和科任老师及家长沟通, 以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沟通好了, 矛盾少了, 师生关系自然和谐了。

3.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一名优秀的协调者

班级其实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这个社会虽小但五脏俱全, 各种关系看起来简单, 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主要因素有:学生 ( 本班学生, 他班学生) 、科任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 这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关系,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和纠纷, 如果这些小矛盾和纠纷不及时解决的话就可能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以, 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他要能

4.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说一千, 道一万, 学生到学校来、到班级中来还是谋求自身的成长, 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 同时也是学生主要的“ 精神关怀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促进者。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 教育目的》 书中指出, 教师有两个作用:一是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 起示范、引领作用;另一个是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知识和更坚定目的的环境, 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 班主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主动发展。 如果学生能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业的发展上, 师生关系就能和谐了。

5.和谐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作为学生成长引导者的班主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各项发展, 还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成为学生生涯发展的有力促进者。

那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以上角色呢?

1.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就必须获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班主任要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 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平等的关怀。

2.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性格特征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还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班主任应该具备维护真理的坚定信念、 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正义感。 班主任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同时也推动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建立一种融洽、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

3.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 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广博的学识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班主任还应该掌握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左右逢源、深入浅出。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方法, 保障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学业和未来负责。

4.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班主任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无论是对学习成绩好、遵守行为规范的学生, 还是对学习成绩较差, 甚至存在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 班主任都应该一视同仁。 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这样, 班主任才能获得每个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才能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鼓励学生成长为各式各样的人才。

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班主任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 应该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搞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需要班主任改变自身的角色成为班级的新式管理者、很好的沟通者、优秀的协调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然而, 班主任要做好这些角色, 需要班主任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专业素养, 也需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班主任,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峰.班主任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05)

[2]刘孟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及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培训, 2015 (08)

[3]黎雪梅.简论文化和社会视野中的师生关系——以历史分析的视角[J].职业教育 (下旬刊) , 2015 (11)

[4]宋爱芬, 余咏梅, 史学武.黎族儿童的师生关系、自我调节学习和学校适应[J].琼州学院学报, 2015 (06)

[5]蔡辰梅, 朱磊, 田智璇.怎样看待现代师生伦理[J].河北教育 (德育版) , 2015 (11)

8.幼儿角色游戏中移情作用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角色游戏;移情;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23-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幼儿面临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这时仅仅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身心发展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已得到国内外人们的普遍关注,培养社会化的儿童已逐渐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其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通过交往,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协调、助人等社会技能,同时使他们学得人物交往的正确态度。

一、角色游戏与角色游戏中的移情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比如学校、超市、公园,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在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幼儿深刻的体会到了所扮演角色的情绪、情感,所以也会有移情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具有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对他们社会性技能的形成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角色游戏中的移情就是指,幼儿通过在角色游戏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想问题,去体验所扮演的角色所拥有的情感,逐渐达到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移情可以导致利他行为的产生,在利他行为不易产生的场合,则可能导致回避不愉快的移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可以分析得出,幼儿情感认识是直观的,他们与人交往顺利与否与幼儿学会观察、体验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关系。通过移情,幼儿观察到别人的情绪、情感,继而产生共鸣、激发和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降低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角色游戏中移情的重要性

“树从小时修,人从幼时教”,为使孩子成长为将来被社会所赞许的人,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时期,由于其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角色游戏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通过模拟的故事情节的训练,使孩子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顺其自然的理解他人的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了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的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不同的游戏可以把孩子们带入不同的角色情景中去,使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各个角色应尽的义务,并使他们能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角色游戏中移情作用的分析

角色游戏中的移情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而且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幼儿今后更好地适应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幼儿在表演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会逐渐摆“自我中心”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角色最初的情绪、情感。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一般是“娃娃”和“爸爸”、“妈妈”、“老师”、“客人”的交往,“售货员”与“顾客”、“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这些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不仅培养了他们之间交往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平等、合作、帮助等精神的发展。这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一)角色游戏中的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以自己的感受决定别人感受时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策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是站在对方、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采取的行为方式,势必难以符合对方、他人乃至社会的需要。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孩子们就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的情绪,认知、理解他人的需要。这样,就使幼儿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子来思考问题和制定行为策略,做出利他的行为选择,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角色游戏中的移情为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性情感是社会性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行为形成的内部动因,社会性情感的核心就是“爱的情感”,幼儿表现出对个体、对集体和周围关心自己的人的爱的情感,同时幼儿拥有控制、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学前儿童要爱他人、爱社会,首先就要认识、感受到来自他人、社会的爱。我们通过家长跟孩子互换角色,让小朋友体会家长的辛苦。在这个角色游戏中,移情作用充分发挥了作用,幼儿园的老师让幼儿扮演“家长”,让家长扮演“孩子”,幼儿通过扮演这个角色,角色的转换进行了自我教育,逐渐改变了挑食的坏毛病也使孩子懂得了家长的难处。

(三)角色游戏中的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儿童与同龄人共同活动,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幼儿的这种同伴关系在幼儿期是幼儿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性发展是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实现的。因此,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为其早期社会性发展和后继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基础。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的过程,是他们进行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具有地位平等,交往方式自由等特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在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因此,同伴交往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前提。教师和家长都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合作。

9.中班角色游戏计划4 篇九

执笔者:连丽香

主题预设:娃娃家、公共汽车、菜市场、银行等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培养独立性,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

3.懂得扮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4.培养爱惜玩具的习惯,游戏后会整理场地,收拾玩具。活动准备:

娃娃家的娃娃、日用品、电话机、以及各种废物和自然物等等。第一次指导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家有几口人,他分别是谁。从而进入主题。2.引导幼儿按意愿组成家,协商分配家庭成员角色。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分配。3.引导幼儿进入角色,教师以角色口吻启发幼儿模仿、想象角色的语言、动作,表现角色职责。引导主要角色与其他角色交往,反映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尊敬长辈、关心年幼的孩子等。

4.教师讲评,重点评价角色间相互关系及收拾、整理玩具的情况。第二次指导:

1.教师和幼儿一起来回顾上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自由地说应该什么做才对。2.请几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娃娃家的角色,其他幼儿来当观众,和他们一起再来巩固活动中一些常规知识。请做观众的幼儿对表演者提出表演中的不足,及让幼儿讨论改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再一次玩娃娃家,教师以角色中的人物参与。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本次活动的不足与需要下次改正的。第三次指导:

1.根据上节课的不足,进行提示,幼儿自己来选择角色表演,并讨论游戏规则。

2.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来示范,其他幼儿来当小观众,并请小观众来讨论他们做的好的与不足的地方,改进游戏方案。

3. 幼儿进行扮演,教师指导能力强的: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大胆的做出动作和表情,能连贯的对话。能力强差:要分配得当,鼓励幼儿大胆的扮演角色,有表情的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地的表达语言。

4.游戏结束,请幼儿自己来做简单的评价,发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第四次指导:

1.总结上一次游戏的情况,表扬表现很棒的小朋友及表现很好的环节,对还存在不足的方面提出要求。

2.分组进行表演;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搭配好(教师不参与角色的分配,由幼儿商量决定)3.教师巡回指导。

10.如何开展中班角色游戏 篇十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富有特色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虽然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但是其水平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成人对游戏的态度及影响、游戏环境设施等。因此在幼儿园要发挥游戏的重要教育作用,必须重视对角色游戏的研究,关注教师指导作用和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下面我就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以及具体的一些指导策略做一些介绍。

一、中班角色游戏的显著特点:

1、由于中班幼儿认知范围扩大,游戏主题以娃娃家为中心围绕衣食住行逐渐丰富,能反映日常生活体验过的内容,但情节比较简单。

2、中班幼儿有了角色的归属感,角色意识比较明确,选择与扮演角色的积极性较高,能按角色的职责去行动,但由于中班幼儿的缺乏交往的技巧,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有差异,因此在游戏中常会引起矛盾冲突。

3、中班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之小班有很大提高,在游戏中会使用替代材料解决缺少玩具的问题,会一物多用扩展情节等,创新表现经常产生。但在使用材料时还需依托相似的材料,制作的东西也比较简单粗糙。

4、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愿意积极参与评价,能较具体地表述自己的活动过程,也能参与对别人的评价,但评价争论还是容易产生,一般围绕游戏中的职责与规则争论不休。

二、中班角色游戏的目标:

1、以娃娃家为中心根据情节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游戏主题,会反映日常生活体验过的内容。

2、能按意愿大胆选择角色,能愉快地扮演角色,会按角色职责行动。

3、能主动收集游戏玩具,学会使用百宝箱灵活替代或尝试自制玩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大胆解决材料缺失的问题。

4、能按角色大胆交往,角色语言表达较完整,角色动作表现较丰富,能初步友好地合作,游戏主题较稳定。

5、能大胆应对困难质疑,学会灵活解决,不断创新发展情节。

6、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评价,尝试对游戏的某一方面进行简单的讲评。

三、中班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变,多功能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游戏空间的设置

1、充分挖掘游戏场地,合理布局方便幼儿交往:

宽敞的游戏场地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中班的角色游戏,随着游戏主题的丰富幼儿交往水平的提升,更需在游戏场地上进行保证。我园在挖掘游戏场地是坚持这样的原则:以教室为中心,并深入区角室、走廊、午睡室,合理布局。一般在教室中布置围绕娃娃家衣食住行的需求而展开的主题,如理发店、医院、点心店等,沿教室四周设置3——4个主题,中间有空余场地方便幼儿走动,而区角室则设置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把招牌上的字翻身即可,一室两用大大提高了区角室的使用效益;当然各班教室外的走廊也是利用的场所,如中二班设置了超市;相邻的午睡室可设置一些一些不是很热门但必须的主题,如银行。合理布局,不仅在空间上能为每个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而且在合理调控下能保证每个主题的发展空间。

2、挖掘材料间隔区域,促进幼儿丰富环境.:

中班的角色游戏主题已经比较丰富,一般有4——6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良好开展必须保证有较为宽敞的区域,一般我们利用桌子、柜子、纸盒间隔物、布帘、架子等把每个游戏内容的区域进行间隔或划分,有利于每个游戏主题场景的布置、空间的划定。如娃娃家用纸盒间隔物、木架子划定区域以后,幼儿在自己家里布置了娃娃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把边上的纸盒间隔物当成阳台、当成橱柜、冰箱,有了门敲门、开门、关门等动作的模仿、假想情节就更规范了,有人来要起身开门,进来、出去要关门。

3、教师铺垫幼儿合作,共同布置游戏场所:

中班的幼儿在动手能力、独立性、责任感、合作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让幼儿参与游戏场地的布置完全有可能,是锻炼的良好平台。一般我们在游戏开展之前,和幼儿共同做好区域划分的准备工作,如摆桌子、拿间隔物间隔等,在分配角色后各组幼儿合作布置游戏场所,有的拿游戏材料,有的进行物品摆放,在师幼共同努力下 完成场地的布置。在各组相继布置好后听到游戏开始的信号才能进行情节的交往。(二)游戏材料提供策略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只有依托于材料才能实现操作摆弄创新情节。作为幼儿亲密伙伴的游戏材料,在提供时除了是幼儿常见的、安全的,大小适宜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中班年龄段特点,在材料提供的种类要适量多些,同类材料的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

如中班理发店,种类有理发工具、洗发用品、烫头发的夹子、围脖等,每类材料每个理发师一份,同类材料数量也有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材料的提供要注意新旧材料的比例,当新旧材料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2、除了一定数量的成品材料外,要注意提供一定量的半成品材料以改变材料功能 2 的单一性,使材料更具多变性和可替代性。

如点心店中既有一些成品的饺子、烧麦、鱼、西红柿等,也提供彩泥、彩纸等,供幼儿自主地进行操作替代,满足客人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

3、根据幼儿游戏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与之对应得材料,使材料不断递增。以“娃娃家”为例,中班上学期游戏中的相互交往明显增多,但缺乏交往策略,因此提供的成品材料,如娃娃、桌子、床、炉子、锅等物品,其大小数量应随幼儿的年龄增长做适当的调整,应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并可增加电话、冰箱等物品。同时提供少量的半成品材料。而中班下学期,此时幼儿的游戏水平呈两极分化,部分幼儿开始合作游戏,交往频繁,部分幼儿仍满足于材料的操作,交往范围较小。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可增加微波炉、围墙、电脑等;半成品材料可以增加彩泥、布、纸等。

4、根据幼儿游戏创造性的需要,提供百宝箱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在游戏中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的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为此我们将替代材料加以分类,摆放在箱内,称之为“百宝箱”。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到百宝箱中自主寻找组合制作材料,尝试多种玩法。特别是中班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游戏主题有了扩展,幼儿园已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加工使用替代物。这时教师宜提供半成品的替代物,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中班角色游戏角色的分配:

分配角色使游戏的重要环节。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独立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何在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能适当地发挥教师地调控作用,在操作上我园是这样实施的:

1、每个主题有相应数量的挂牌,让幼儿在规定的人数内进行自主选择,避免了争角色的争执或不平衡。

2、从先确定主题负责人,进行报名式的角色确定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选择协商角色分配

3、重点区新开张明确角色身份的分配法:这样有利于让幼儿明确角色身份,按照角色身份行动,也在为后面推进中让幼儿学会自主协商进行铺垫。

4、弱势孩子先来选:中班孩子仍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自主选择中弱势孩子总在最后,很难争取到心仪的角色。因此教师可间隔安排一定的机会让弱势孩子先选择角色,感受到老师信任。

五、中班角色游戏的具体指导:

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一)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实施铺垫顺利推进游戏

角色游戏是建立在幼儿所掌握的只是和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所掌握和积累的知识 3 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也越丰富多彩。因此开展角色游戏首先要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如中班都会出现理发店的主题,当出现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观察环境布置以及理发店叔叔阿姨的语言动作,由此再开展游戏会更深入。又如幼儿园在六一前后医院医生都会下幼儿园进行幼儿体检,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体检的内容、医生们检查的工具、动作等,及时丰富医院的游戏,当然游戏情节就更丰富了,幼儿的模仿就更生动了。

(二)适度运用外指导适时介入,迅速直接传递教育意图

外指导是指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的具体游戏行为进行现场直接指导。虽然外指导容易产生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愿地现象,压制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地发挥,但是它可以迅速直接地传递教育意图,便于教师同时全面地影响更多幼儿地游戏行为。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适用范围,以幼儿需要为前提适度运用。

1、直接就事谈话,激发游戏兴趣,拓展主题或情节

游戏的开始部分与游戏的结束讲评部分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环节,在集体的谈话引导下通过外指导或解决问题或集体分享或拓展创新。如超市的游戏正渐入模式化,情节比较单一,教师启发谈话:“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娃娃整天讨着要吃冷饮,我们的超市有货吗?还没有,怎么办?夏天的超市除了应该有冷饮,还应该准备哪些夏天的必须品?”在集体引导的讨论下,超市明确了应该提供更多夏天的物品,如冷饮、扇子、电蚊香、空调等,可以通过百宝箱的材料自己制作,情节拓展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又被激发了。

2、直接快速介入,制止消极言行,保证游戏安全推进

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发生纠纷,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如攻击、争抢行为等,在不能调停时,教师要及时出面制止或调解;或者当出现危险隐患如使用不安全的替代物、保持危险的位置、动作等,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快速直接地介入,以建立良好的游戏秩序。

3、直接快速回应,给与适度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中班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总会直接求助教师,教师要视情况而定:如幼儿寻找替代材料拓展情节找不到合适的,如碰到规则问题的,如新情节拓展碰到认识上的困惑、如同伴间的游戏纠纷等,幼儿自己的能力不能达到的,在幼儿求助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援手。

(三)有效运用内指导有机渗透,促进游戏创新发展

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情景中的指导。虽然内指导不能直白地传递教育意图,但它似乎更符合角色游戏地特征和幼儿地意愿,能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地尊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地影响。因此内指导是角色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教师要学会有效运用发挥教师隐形的暗示指导作用。

1、增添材料设计诱发情境,发展游戏情节或丰富游戏内容。

当教师观察到某个游戏主题情节单调、重复、缺乏新意时,可设计某些新的诱发情 4 境,以引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推动游戏情节地发展,或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给情节单调的菜场增加材料“水龙头”“抹布”“盆子”等,诱发幼儿发展情节“洗菜”“做配菜”,增加烧烤炉发展外卖熟食的情节等。

2、扮演被动角色伙伴交往,运用模糊行为促进角色间的交往。

当幼儿的角色行为只停留在简单动作的重复或缺乏角色间的交往时,教师可以扮演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介入游戏,并以角色的模糊行为吸引幼儿的关注。如教师发现“医院”的医生等动作交往比较单一,于是教师扮演一位“牙疼”但不知怎么看病的病人,医生就忙着带病人去挂号,请病人张开嘴巴仔细的看,进行安慰等。医生在热切的帮助中情节动作有了推进。

3、设置疑难因素,巧用百宝箱,促进幼儿灵活解决困难。

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菜场中教师刁难要买没有的小菜、饭店中刁难太淡太咸要酸要辣等服务,在疑难问题的设置中培养幼儿大胆想象,灵活解决问题。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材料的支撑,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灵活使用百宝箱,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设计诱发情景,促使幼儿产生使用替代物的愿望。娃娃家要买蛋糕,教师到超市订购,超市工作人员说:“请等一下”,马上到百宝箱找到一个塑料盆子,并用两个大一些的盆子上下合住包装好送给客人。蛋糕引起了其他几个娃娃家的注意,纷纷询问哪里买的,马上就去定购。用替代物制作的蛋糕推动了游戏的发展,孩子很有成功感。

(2)利用疑难问题提供幼儿主动寻找替代物,发挥创造作用。理发店顾客要烫头发,理发店没有相应得工具,在发现问题后教师在百宝箱中放了夹子、梳子积塑等,供幼儿自主选择,解决了难题,发展了游戏情节与动作。

(3)通过协作参与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替代物。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参与,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替代物。如娃娃家要使用电脑,可百宝箱中的纸盒都太小,替代成电脑不太像,教师在参与中引导幼儿用纸板画一下做成手提电脑,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

(4)用情境演示法提高幼儿使用替代物的积极性。如通过让幼儿再现游戏情境的方法,介绍超市人员用积木代替面包、用纸盒代替手机等创造性做法,提高了幼儿使用替代物的积极性。

六、中班角色游戏的讲评:

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讲讲议议,既可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幼儿的交流互动与经验分享。在评价时教师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评价幼儿是否能正确反映生活经经验

幼儿往往会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照搬进角色游戏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评价,有意识地将游戏向健康的方向引导。还有的时候,孩子所反映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不相符,加入 5 了他们自己的想象。有一次,小医院里负责打吊针的孩子说:“我是专门打大人针的,他是专门打小人针的。”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也讲不出个所以然.。结束时,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去打针,医生是不是这样分”,大家说“不分的,大人和小孩打吊针都在输液室,只是针头有粗细之分,瓶有大小之分。”这样评价的结果,既培养了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丰富了必要的生活经验。

2、评价幼儿的角色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只有按照角色的身份行,才会被同伴接受。如点心店中厨师、服务员一会儿做点心、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收钱、一会儿端菜,都非常忙碌,但经常发生重叠服务的现象。在讲评中通过讨论明确了两个角色的职责分工,提醒了幼儿按角色的要求做事,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

3、评价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水平

幼儿只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游戏的内容才会丰富,在游戏中幼儿喜欢用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替代不在眼前的物品,如小棍子既可当筷子,又可插在生日蛋糕上当蜡烛;一块积木既可当罐装饮料、肥皂,也可当电话、遥控板等,教师讲评时,对这些以物代物的现象要加以肯定,促使幼儿的游戏插上想像的翅膀。

4、评价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主动性是角色游戏的灵魂,任何创造性游戏都是以交往为基础的,它给幼儿提供了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只有不断主动与同伴发生交往,才能保持游戏的兴趣。如理发店没有人光顾主动提着理发工具到娃娃家进行上门服务,医院医生到幼儿园进行六一体检等„„这些成功交往的事例,在讲评中教师要给予赞赏和肯定。

5、评价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由于受角色的约束,对自己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中班幼儿经常出现的争抢角色问题,经过讨论推出石头剪刀布、轮流等方法,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在矛盾中学会谦让.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是非观,提高幼儿的道德判断力。

6、注重对幼儿纵向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幼儿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存在差异。而幼儿又往往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对幼儿做纵向的比较,有利于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树立自信心。

为了有效的激发中班幼儿积极参与讲评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灵活采取不同的交流形式。在中班教师可采用以下形式:

1、针对弱势孩子可以采用师生互补式,以幼儿自我描述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描述或提问,在帮助中使交流幼儿肯定自我,增加自信心。

2、针对难以拿到交流现场的环境布置亮点可以采用流动式,如娃娃家新建了游泳池,如餐厅新布置了广告牌等,在流动式交流中使一些布置的亮点及时展示肯定,给与 6 幼儿模仿提高游戏水平的机会。

3、有异议或创新采用问答式交流:在交流中有时对于交流者的话题,其他幼儿有不同的意见或有进一步了解创新点的愿望,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幼儿进行互动问答,有效地促进同伴互助。

4、重点区域可采用拍摄进行录像回放:用摄像机、照相机对重点区域可采取录像采撷,再现幼儿的游戏情景,使一些无法用语言藐视的游戏体验和经历直观再现,在回放评价中发现讨论问题或再现精彩。

七、中班角色游戏的收拾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收拾的有序性、坚持性还差异很大。在培养收拾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标志暗示,物归原处:教师可以在游戏材料的筐上、厨上张贴图片标志,给与幼儿暗示哪里拿哪里放。

2、合理划分,就近取材:在划分角色游戏材料的“家”时,最好能根据角色主题区块的划分就近安排,如教室西面是超市的主区块,可以把游戏材料放在西面的橱柜上,就近让幼儿避免了冲撞。

3、合理装置,多方挖掘:可以挖掘多种装游戏材料的,如塑料筐、纸盒、塑料盆等,大小深度要适宜,同一主题最好装置统一,方便幼儿搬运收拾。当然所使用的收拾装置最好能一物多用的,如用衬衫盒装小菜,底下的装小菜,上面的当电子称,如娃娃家的筐除了收拾材料,还可当小床、水槽,翻身可当桌子、厨房间的灶台等。

4、责任到组,互相帮助:应在每次讲评后,让幼儿回到自己的游戏区块互相协商收拾的分工,谁负责还游戏材料,谁负责收拾自己组的,谁负责整理好桌椅等,收拾完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再去帮助其他小组。

5、先还后收,有序进行:中班的角色游戏主题不断丰富,交往频繁,游戏材料在小组间的流动量很大,因此每次收拾应培养幼儿先把材料归还到相应的主题区块,再收拾自己的游戏材料。

6、竞赛激励,检查评价:孩子都有荣誉感竞争性,中班的孩子越到后期越明显,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采取一些竞赛性的激励措施,让小组在竞赛中收拾,并通过同伴、教师的检查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在不断的激励中巩固良好收拾行为的培养。

11.中班角色游戏的案例分析 篇十一

困境一:教师习惯以成人的视角去创设环境,将幼儿限于成人的游戏环境中

(一)案例再现

在“医院”主题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设置了挂号收费处、骨科、五官科、妇产科、输液室、住院部、药房等大大小小七个游戏区域。每个区域均备有丰富且仿真的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扮演医务人员。医生的白大褂、活动室桌上的白布、随处可见的医疗工具……让人仿佛置身于真的医院之中。在每个游戏区域,教师用汉字在墙上标着各科室名称(如图1、2),病历本上也全是打印的汉字。各科室配备了若干张药品清单(如图3),“医生”替“病人”诊断后,会在药品清单上打勾开药。然而,药品清单上20多种中药多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少见且说不出名称的,“医生”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勾选几种中药便算是开了药。

(二)问题分析与建议

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支持幼兒在游戏情境中模仿、想象和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明确的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是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服务的,它不该基于成人视角和成人标准。

在此次角色游戏中,游戏道具逼真、材料丰富,每一处环境设置都再现着医院的情境,然而,印着汉字的各科室标牌、幼儿所使用的病历本、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药品清单等,无一不透露着成人对儿童经验的漠视。如果角色游戏的环境由教师一手打造,游戏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会成为一种人为的接受性的关系,而不是创造性的关系。幼儿在教师创设的角色游戏环境中游戏,就宛若在别人的头脑中活动。长此以往,幼儿心灵所需要的养分就不能从游戏中得到。〔2〕其实,在此次角色游戏中,“医院”的场景应当让幼儿参与规划和创设,病历本和科室标牌上可以用幼儿自己的图画和自创文字,药品清单上繁多而陌生的中药可以用幼儿熟悉的药品来代替。

在创设游戏环境时,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听一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问一问幼儿需要什么材料、需要怎样的支持。此外,教师应让幼儿参与进来,以他们自己的认知标准和表征方式去创设他们可感、可懂、可用、可爱的环境,让每一处环境设置都与其内心的想法和需要相呼应。教师应当将幼儿看作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为他们包办一切,最终在剥夺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权的同时牺牲他们在游戏中的愉悦感和归属感。

困境二:教师忽视对幼儿原有经验和能力的评估,独自掌控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情境的深化

(一)案例再现

五官科

笔者在“五官科”门外驻足许久,都没有看到孩子扮演病人进来游戏。里面只有一名扮演医生的女孩。女孩看来有些无所事事,一会儿来回走动,一会儿站在桌子前东张西望,仿佛在等待“病人”光顾。笔者进入“五官科”,见女孩没有主动打招呼,便开口问她:“这是什么科?”女孩回答是五官科。笔者接着说:“那给我看看眼睛吧,我的眼睛很不好。”女孩指了指旁边的躺椅,没有说话,应该是示意笔者躺在那里。笔者遵照她的指示躺在躺椅上。女孩找来一个手电筒,想用它检查笔者的眼睛,但手电筒的开关一直推不上去,她便把它扔在一边。接着,她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到桌子前拿起一本用来检测色盲的书,翻到其中的一页。笔者见她没叫本人,便主动来到桌前辨认起来。笔者答对了两次后,她就指着前面的一张小椅子说“坐下”,并交给笔者一个遮眼板。笔者坐下来准备检测视力。她指着视力表的图标一个一个测试,直到笔者看不清为止。接着,她收走了遮眼板,坐回到桌子前面。笔者紧跟着也坐在她对面,急切地问道:“医生,我的眼睛怎么样?有问题吗?”女孩拿了一支笔在药品清单上随便打了几个勾(如图4),并说:“我给你开点药,你拿着这个去配药吧。”说完,便转身去做别的事情了。

住院部

笔者拿着病历本来到“住院部”。“住院部”有两张病床,没有病人,也没见到医生。笔者问:“有医生在吗?”艾艾见状,从隔壁的“药房”走过来,平静地问道:“怎么了?”笔者回答:“我的嗓子不舒服,挂号的医生让我来住院。”艾艾说:“好的,那你到这边躺下吧。”说完,转身去取输液材料。她拿着输液管等材料摆弄了很久,自顾自地玩了起来,仿佛忘了“病人”的存在。于是笔者喊了她一声。她来到床边,笑着说:“现在我来给你打针。”笔者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并说:“我非常害怕打针,可不可以不要打针?”艾艾没有作答,转身去安装仿真的打针材料。笔者再次重复并有意提高音量说:“我非常害怕打针,医生,能不能不要打针?”她仍然没有理会。接着,她用棉签为“病人”擦了一下手背,然后把“针”扎了下去,嘴里模仿着“刺,刺……”的打针声音,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接着说:“可以了。”然后在“病人”打针处贴上胶带,并说:“可以出院了。”没有等“病人”作答,她便转身去收拾材料了。

(二)问题分析与建议

史密兰斯基和思凡亚特提出了想象游戏必备的六要素:(1)角色模仿游戏:儿童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且用模仿的行为和语言表达它。(2)和玩具有关的假装:肢体动作、语言声明以及用来替代真实物体的材料和玩具。(3)与行为和情境有关的语言假装:语言的描述或陈述与行为或情境相一致。(4)角色游戏中的坚持性:儿童的表演至少持续10分钟。(5)互动:至少两个玩伴在游戏片段中互动。(6)语言交流:与游戏情节有关的言语互动。〔3〕然而,结合以上要素来分析“五官科”和“住院部”中两名幼儿的表现,我们就会发现这次角色游戏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幼儿较被动,缺乏愉悦感和满足感,该游戏更像是一场表演。第二,缺乏有效的语言交流。游戏中,幼儿以淡漠的态度和消极的言语对待“病人”。比如,五官科“医生”极少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只是用动作发出命令,指示病人;住院部“医生”的语言也十分简洁,没有任何对病人的关怀。第三,缺乏积极的互动。比如,在“住院部”,无论“病人”如何“呻吟”,“医生”都置之不理;五官科“医生”也显得十分被动。互动的发起者多是“病人”,且得不到积极的回应。第四,由于幼儿简单地模仿教师规定的治病流程——问诊、检查、打针、开药等,无法有效应对游戏中遇到的诸如游戏工具操作失灵、病人不断表达需求等状况,缺乏创造性加工,游戏情节很难展开,所以角色投入的时间较短,角色的坚持性较差。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其原因何在。

nlc202309090538

幼儿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医院的经验,是儿童视角的、片面的、不连续的、碎片化的,最深刻的经验就是吃药和打针。然而,在这次游戏中,教师一次性给幼儿呈现了七个游戏区域,所扮演的医生角色也多达近十种,同时挂号、收费、登记、接待、治病、开药等一系列活动规则都蕴含在角色行为中。例如,一名扮演医生的幼儿首先要遵循游戏规则,确认病人是否挂号缴费,接着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问诊,最后还要确诊、开药等。的确,这是生活中的医院应有的样子,但这是成人眼中的医院,是远远超出幼儿经验的。幼儿经验缺失、能力不足时,出现上述案例中的行为表现:陶醉于对医疗器械的“把玩”和对医生工作流程的“走场”,进行的只是简单的、刻板重复的、行为模仿性的游戏,缺乏语言交流、角色互动、游戏的坚持性以及对材料的创造性想象,游戏意味所剩无几。

角色游戏是相对高级的游戏形式,对儿童的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通过事后访谈,笔者发现在活动中,教师仅仅是因为幼儿对“医院”主题产生了兴趣,就搬来了对幼儿来说还十分陌生的七大科室,却没有想到要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由兴趣生发的游戏,即需要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生成游戏主题和深化游戏情境。

其实,“医院”角色游戏的主题生成,可以缘于幼儿的一次治病经历、一次参观医院的活动、一句好奇的发问和一次想要了解医生职业的冲动,这些都是幼儿鲜活的游戏动机。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具体了解幼儿关于“医院”主题的已有经验和能力状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刺激和挑战。在情境深化方面,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对“医院”有了兴趣,就将自己所能想到的、成人视角下的医院原封不动地搬到幼儿眼前,以至于一次性为幼儿提供过多的刺激,使他们眼花缭乱,无力应对。教师应当以幼儿的能力发展为依据,循序渐进,尊重幼儿经验积累的过程性特点。比如,幼儿对某一科室的经验有限,教师可以与其共同创设这一科室活动区,创设的原则是既能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体现,又能对其能力有所提升。假以时日,如果幼儿在这一科室的游戏水平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过程后,突然停留在某一水平不再提高,甚至不再愿意光顾这一游戏区,那么教师就需要思考:是否现在的游戏主题和情境已经不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了?是否需要更新或者丰富游戏材料?是否需要增设科室以发展幼儿的游戏?等等。游戏的主题和情境就是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与幼儿经验网络构建的路径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过于落后或过于超前。在游戏主题和情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会不断得到扩展和建构,实现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情境的深化。若教师忽视幼儿原有经验和接受能力,掌控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情境的深化,那么,游戏就容易朝着混乱失控或简单重复的方向发展。

困境三: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对幼兒游戏开展指导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缺乏指导能力而弄巧成拙

(一)案例再现

妇产科

在“妇产科”,星星扮演怀孕的妈妈,肚子里塞着小枕头;阿涛扮演爸爸;敏敏扮演妇产科医生(如图5)。星星躺在床上,偶尔羞涩地笑着,不说话。阿涛坐在椅子上,小手放在星星的胳膊上,眼睛时而看看星星,时而瞧瞧敏敏,敏敏问话时他会简单应答。敏敏忙前忙后地准备材料,嘴里说着:“要生了,要生了。”然后阿涛和敏敏一起安慰、鼓励星星。这时,在一旁观察的教师似乎察觉到星星肚子里塞的是枕头,游戏很难进行下去。她赶紧跑到娃娃家提起布娃娃,又连奔带跑来到“妇产科”。她叫着敏敏的名字,将布娃娃扔给了敏敏。敏敏将奶瓶拿给星星,让星星给新生儿喂奶,随后转身和新进来的同伴交谈。阿涛和星星“喂”了几秒钟,便抱着“娃娃”出了“妇产科”,去做别的事情了。

(二)问题分析与建议

游戏中,塞在“妈妈”肚子里的小枕头是孩子们想象世界中的宝宝。然而,在一旁观察的教师似乎觉得枕头并不能充当新生儿,于是急忙去寻找布娃娃,想支持孩子的游戏。虽然孩子们看似得到了支持,但是接下来的游戏开展得并不顺利,孩子并没有因为“宝宝”生出来了而继续游戏。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教师所谓的支持实际上破坏了幼儿的想象不无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没有教师如此突兀的介入,或许在“新生儿”出生后,游戏的情节会越来越丰富,比如“爸爸”“妈妈”继续带着“新生儿”去别的科室做各种检查……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不当介入后画上了句号。

角色游戏是典型的想象性游戏。想象,将游戏者的感官世界转化为意义世界,并创造了观察者感官世界与游戏者意义世界之间的距离。活动中的教师看似融入了儿童的意义世界,才有了寻找布娃娃以支持幼儿游戏的行动。然而,这只是一种在门外“驻足”式的融入,其实教师仍停留在作为观察者的所见所闻中。

Reunamo J等人在研究中对教育者如何融入儿童的“意义世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儿童只能感知他们可想象的事物,儿童不可想象的事物对其而言是无意义的刺激和噪音。对教育者而言,想要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想象游戏,就要理解儿童所使用工具的意义。〔4〕在活动中,“枕头”就是幼儿所使用的“工具”,幼儿赋予其“宝宝”的意义。然而,教师站在成人立场,偏颇地认为此时若没有布娃娃的出现,幼儿的游戏就无法开展下去。教师的一“提”一“扔”,本意是支持幼儿的游戏,不料却因忽视幼儿所使用的工具的意义而将幼儿驱赶出了意义世界,破坏了幼儿的游戏心理,使幼儿在潜意识中觉得“娃娃”是假的,“游戏”是假的。因此,要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角色游戏,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从成人的感官世界转向儿童的意义世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所感为由介入幼儿的游戏,不应居高临下地去指导或“支持”游戏者。教师应当以玩伴的身份认真观察,融入游戏者的想象世界,敏锐地捕捉其意图和想法,尊重其游戏兴趣,不破坏、不干扰其游戏心理,不在行为上突兀地加入其游戏,而是在游戏者愿意接纳或主动邀请时才加入游戏,这样对游戏者的支持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幼儿游戏质量的评估能力和对游戏的支持能力。教师常常会被自己创设的丰富环境、幼儿表面的忙碌所迷惑,或者因没有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表现,没有亲身参与幼儿的游戏,而对幼儿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的游戏缺乏甄别。回顾幼儿园的游戏,不难发现有不少幼儿重复着简单、刻板的行为。他们被动交流,缺乏互动,极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停滞在较低的游戏水平上,而教师却极少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对此,教师除了应当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辨别评估能力外,还要通过观察、了解提高自身的游戏支持能力。当幼儿需要支持时,教师应当避免自上而下的干预,而要观察并寻找合适机会融入游戏,来吸引幼儿注意和引发幼儿思考,或者直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提出指导建议,给予幼儿支持。

总之,角色游戏有着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不能因为追求精致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繁多的游戏主题和自以为积极的游戏支持,而走向“替孩子游戏”的极端,使幼儿园游戏发展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

〔2〕何敏.从游戏之外到游戏之中〔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珍妮特·莫伊蕾斯.游戏的卓越性〔M〕.刘峰峰,宋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3-94.

〔4〕REUNAMO J,LEE H C,WU R,et al.Perceiving change in role play〔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3,21(2):292-305.

上一篇:企业文化试题题库下一篇:2019年国税分局XX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