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2024-07-23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共14篇)

1.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一

威宁县第九中学保卫处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证我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特制定此制度:

一、全体领导和教职工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的安全负责。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外出活动万无一失。

二、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含社会调查、春游、秋游、参加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等)实行申报审批制度。全校性的活动,要上报区教育局;班级或年级组组织的活动要向校长申报,由学校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并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抓好师生的安全。

三、活动时班主任是各班的具体责任人。出发前各班要清点人数,做好安全教育及活动安排,跟班教师附连带责任。

四、活动的路线地点,事前应进行实地勘查,不得组织学生到危险的地方开展活动。

五、活动来往的交通工具必须向有营运资格证的专业运输部门租用。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上车,乘车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六、教育学生不要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教育学生发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老师要加强巡视,分管领导要做好监控,发生事故要采取应急措施。每次活动都要有安全、保卫、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特别是野炊、野餐时要注意防火、防食物中毒。

七、活动结束要在规定的地点按时集中,清点人数上报,并有秩序上车,班主任及跟班老师跟车回校,待学生离校后,才能离开。

八、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游泳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游泳自护、自救、互救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本领,严格学生参加游泳活动的审批程序和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学生游泳活动的安全责任,确保学生游泳安全。

2013年9月

2.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二

一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大学生科技活动在各类高等院校组织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 但基本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1学生参与科研的面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 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很多大专院校过分注重“挑战杯”等国内外重要的课外科技活动赛事, 科技活动基本上围绕着科技立项和科技赛事来进行, 缺乏相应的积累, 未能形成长效机制。甚至在有重大科技赛事和活动的时候采取集中培训的模式, 短期可能取得一定成果, 但从长远来看, 却无法起到构建良好学风、充分锻炼专业技能以及大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而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 能够参与科技活动的多为部分优秀学生, 尤其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科技赛事, 由于名额有限, 广大学生参与面小。学校的资源也往往集中在可能获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团队中, 对数量众多的其他学生缺乏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在本科学制四年这一制度下, 实力较强、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还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毕业的尴尬局面。而在科技活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也经常缺乏良好的延续机制, 不利于科技活动的长远发展。

2大学生科技活动缺乏对指导教师的有效激励

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体系大多还是基于教师或研究生参与科研, 能够取得经费支持和科研所需的设备支持的绝大多数为从事高层次研究的教师及其所负责的研究生团队。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 由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的区别, 本科生的科研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 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科研水平。但是目前, 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多由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并非专业教师, 所从事的工作与科技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不相关, 因此, 对专业和科研的理解认识有限, 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目前, 学生的科技活动往往仅凭个人兴趣进行, 缺乏教师的指导, 水平和层次较低, 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教学科研本身任务较重, 虽然有的高校也出台了本科生的导师制度等, 加强对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 但由于教师们的责任心、执行力不同, 实际工作效果差异也很大。

3大学生科技活动针对性不强, 与教学研究等环节脱节

目前高校的科技活动大多围绕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立项和重要科技赛事进行, 缺乏以专业为背景开展的相关活动。科技活动往往成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 脱离教学环节, 与文体活动归为一类, 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部分。忽视了科技活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活动的开展没有很好地和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结合起来, 缺乏分层次、分专业以及对学生的分类指导。由于大学生具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 例如低年级的学生, 就对高层次的科技活动难以理解和参与, 如硬性要求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参与科技活动, 或者对学生进行整体化教育, 必将损害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不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使学生反感这类活动。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指导,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长领航制度在科技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1学长领航是对指导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

由于高校逐年扩招,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日益上升, 目前已经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指导, 而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又与专业的指导息息相关, 因此, 建立学长领航的制度, 是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的有力补充。与教师相比, 高年级学生具有与低年级学生交流的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样是学生, 日常相处的时间较多, 生活、年龄、经历等更为贴近, 又不具备老师的威严和距离感, 使得低年级学生更乐意向学长请教问题、求解疑惑, 而不是主动请教老师。对于一般性的问题的解答和指导, 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完全能够胜任, 也可以使专业教师能够将个人的精力投入到对项目的全面掌握和对团队的指导方面, 有利于提升学生科技活动的层次和质量。而在高校现有的激励机制和经费条件下, 学长领航也能够为教师减轻负担, 起到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树立榜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首先是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将学长制引入科技活动体系中, 有助于树立榜样,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由于学长们都是“过来人”, 都曾经参与过科技活动或者相应赛事, 对活动的兴趣、带来的效果和收益等有着清楚的认识, 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 都是一种财富。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和优异的成绩, 可以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对象, 从而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科研目标。通过这些优秀学生群体榜样的示范作用, 更好地激励低年级学生投身科技活动, 创造优异成绩, 从而扩大科技活动的影响面, 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而参与活动的经验也可以帮助之后的学生汲取经验和教训, 改进方法, 少走弯路, 使得科技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 成绩更加突出。

3有利于形成学生科研梯队和长效机制

任何一项科研工作, 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相应成果。学生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成绩要得到提升, 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推进的研究, 而本科生在四年之后就面临着毕业的问题, 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科研项目无法继续, 导致学生科技活动难以建立长效机制, 也就始终得不到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长领航制度, 以高年级优秀学生为核心, 形成合理有序的学生科研团队, 使低年级学生在团队中成长成才, 又形成新的核心, 使学生科研团队能够长期地存在。良好的科研梯队形成之后, 可以使学生平时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想法, 由团队对一些领域和项目进行长期思考、研究和探索, 争取每个梯队都能够获得阶段性的成果,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摆脱只在低水平上进行的问题, 而且在各种竞赛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 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科技活动, 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

4有利于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长领航制度不但能够促进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同时也能够激烈学长们自身的发展与成才。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成为指导科技活动的学长, 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 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指导和教育的同时, 也促使他们重视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学习和指导的过程中, 不但锻炼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也同样锻炼了高年级学长交流、指导、发展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相互交流和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科研团队形成良好的氛围, 促进科技活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学长领航制度的实施

与以往的学生科技活动模式相比, 学长领航制度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尝试, 在本科生的科研平台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高年级学长的引导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该项制度还在探索中,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选聘领航学长, 加强培养教育

在过去的试点探索中我们发现, 有的“学长”由于承担的社会工作较多或者科研任务较重, 有的工作缺乏延续性, 虎头蛇尾, 从一开始的热情饱满到逐渐冷淡;有的难以集中精力, 和低年级学生的交流时间有限, 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进行“学长”选拔时, 应兼顾各方面情况, 一方面以科研能力为主, 选聘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赛事, 并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尤其是已经在赛事和科技立项方面取得了优良成绩的学生;另一方面, 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 要选聘责任心强、甘于奉献、擅长沟通交流的学生担任领航的学长。同时, 高年级学生同样处于受教育阶段, 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培养和完善, 而他们对科技活动的指导和参与, 不但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能, 也需要良好的口才、沟通能力甚至亲和力。因此在具体实施中, 要注重加强对领航学长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通过集中学习、技能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 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实施中自觉改进工作方法, 实现自己综合素质提升。

2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学长领航作用的重要保障,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才能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 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因此, 应建立和完善对领航学长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对学长所负责的学生科研团队定期进行考核, 监督他们的工作, 客观评价学长们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方面的作用, 同时构建系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将学长们的工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对工作出色的学长进行奖励和表彰, 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学长及时了解原因, 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撤换, 从而保证学生科研团队长期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

3与教学结合, 完善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3.用制度管学生,用活动教育学生 篇三

一、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实常规管理

“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自行车管理条例”“卫生包干区管理条例”“教室、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安全守则”“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六个字:先知、恒行、自律。先知:新生入学前,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在为时七天的小学初中衔接军训,以讲座、看录像、测试等形式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恒行:在抓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性、连续性原则。坚持每天对校园一日常规(纪律、卫生、出操、自行车停放、文明礼仪)逐项进行检查评比,天天反馈,周周公布,月月总结,这样全方位持之以恒地抓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养成习惯。自律:自觉遵守纪律,自己规范自己是我们最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德育实施制度,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二、从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入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德育过程中矛盾转化的自觉性决定品德形成的深化,只能靠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尽量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使自身的修养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有:首先为增强法制观念,学校定期邀请法制教育报告团、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领导作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开设案件聚焦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举行知识竞赛、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劳动观念,我们把教室、宿舍、公共厕所、绿化区的卫生工作交给学生承担,要求各班责任到人,做到班上事有人做,班上人有事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在交往中产生道德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校结合重大纪念日、节日以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四项专项教育,开展“我为学校(社区)做实事”“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建设一流中学”“激扬青春文字,传承‘五四精神”“寻访抗战老战士”“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等系列活动,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访问、街头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完成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要使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用细心、耐心、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氛围,引导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4.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四

一、注意事项:

1、队员举止文明得体。

2、活动开展前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并适当学习涉农的法律政策知识。

3、注意行路,入村安全,夜间女生上厕所要有男生护卫,要有特别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4、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认真执行负责人或集体的决定,不折不扣完成任务。

5、各队员必须积极向上,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每一个项目,并积极和队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6、团结,一切以队伍整体利益为重。

7、必须保证充分的调研时间和调研方法的灵活性。

8、注意身体健康。

9、注意性情暴烈的宠物。

二、活动纪律:

1、队员必须服从统一的组织管理,服从集体的决定,不得擅自行动。

2、队员必须佩带统一标志,行队整齐,有组织有纪律。

3、队员必须注意维护学校形象,工作当中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如:听mp3、随便照相、玩弄手机、大声嬉戏喧哗等)。

4、注意言行保持中立,不介入村中纠纷,不轻易许诺,但有诺必行。

5、队员做事要善始善终,要做就做彻底,不找借口。

6、队员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亲密配合。

7、队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尊重农民,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8、同乡亲们同吃同劳动,吃住要付钱,不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9、今日事今日毕,每天要交流、总结、讨论,安排下一步工作,形成日记制度。

10、走到哪里,歌声唱到哪里。

11、在活动中不准吃零食。

12、坚持每日管理,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

13、违反纪律累计达三次者应向副队长提交书面形式检查反省,情节严重者直至遣送回校。

5.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五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教育机制,寓教育于活动、实践之中,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扩展视野、了解认识社会,激发爱国情感、实践爱国行为、完善爱国品格。为此,学校建立了以下实践活动系列制度: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参加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2.学校成立有校长、教导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相应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组织指导与考核,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及劳动实践技能。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思想、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带队教师五落实,积极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纪律教育。

4.教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

5.学校以社会服务活动为抓手,抓好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定期活动并组织落实好各类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6.年级组围绕德育主题,抓好三大活动:重大系列活动、主题教育和重要教育实践活动。

7.各班级在认真组织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组织好本中队的实践活动。

8.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做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组织活动的序列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抓好延伸教育,提高有效性,以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优化。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 篇六

作为新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制度: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艺术节),根据我校实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实施时注意融合其他学习领域。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两种组织形式。我诉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三、我校及其教师要针对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一般每小组一个学期确定和研究一个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四、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和研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协调和管理评价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组织具体实施。

五、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有的活动需要教师协同教,因此,不提倡设立专职教师,但可以根据教师特长相对固定地安排某一活动领域的指导。

六、每学期实施前都要制订三种活动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七、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我校实际,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平均3课时,信息技术教育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学一般安排在每周四下午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八、活动时要确立相对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九、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指导工作,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

7.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七

一、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界定与内容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就其广泛意义而言,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教育者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对学生个人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疑难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以使其良好地适应、健全地成长,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法律加以保障。

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有学业指导、社会指导、心理指导和职业指导。

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的课业或学业。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学生选择课程,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完成作业和课外学习等。

社会指导:培养学生作为集体和社会中的一员所应具备的社会性资质,如何同他人合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习惯以及礼仪行为等。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

心理指导: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其心智的成长,并排除其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感的困扰,增强其自信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相关的活动。

职业指导:是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自我能力、兴趣的了解与测试上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帮助学生在择业与升学过程中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

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成长的规律以及社会的需求,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较为丰富,不一而足。其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不缺指导,但这样的指导是零散的、凭经验的、不够自觉的,是作为活动附属在教育管理中的,而非有机整合的、课程化、专职化、专业化的,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管理,而管理和指导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校管理指的是学生在校生活和活动的组织,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约束,具有强制性。而学生指导是引导学生立足于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接触社会,规划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积极的,具有发展性的功能。因此,指导是高中阶段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管理不能替代指导,高中教育需要从重管理转为重指导;教学不能替代指导,在教学中心主义的现代学校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需要更加自觉的意识;训练不能代替指导,相反缺乏指导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机械的训练。

二、当前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困难与瓶颈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凸现了教育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遵循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反映了社会迫切的需求。但就目前而言,该制度的实施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瓶颈,主要表现在:

1. 呼声高,力量不够

政府行政行为的滞后,大学的学术力量的匮乏,中学操作技能的零起点,指导手段的单一,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施显得有些先天不足。

2. 要求高,重视不够

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目光都投向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志趣的培养、幸福感的提升。对学生的指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配合,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为继的,还需要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三、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对策与设想

1. 政府职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前提

政府应制订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政策建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制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出实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体系框架和操作建议,以便于基层学校结合校情、学情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合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读本。

2. 专业研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支持

建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资源库,开发研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施指南。提供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测量工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信息系统,为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将学生发展指导融入到学校整体发展的轨道上来。

3. 体制跟进: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保障

为了在体制上配合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施,学校可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综合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其中人员可以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从业资质的专职和兼职的教育工作者组成。根据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4. 师资培养: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基础

加强关于学生发展指导方面的师资培训,如大学开设学生发展指导专业,规定学生指导专业教育的最低标准,实行资格证书的制度。但按照现有的编制和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较难有专职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力量,整合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的资源,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5. 课程开发: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载体

课程是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论坛、社会实践、咨询辅导等形式具体开展,不断开拓多种教育资源和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安排固定课时,设专职、兼职教师。具体课程内容可参考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抓住影响学生发展的常见问题,诸如高中学习生活适应、学习潜能开发、学法指导、考试焦虑、选科定向、特长培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以及生涯设计等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主要采取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可开展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2)发展论坛。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采用学生发展讲坛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养。以生涯指导为例,可定期邀请专家教授、知名校友和学生家长来校介绍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人生发展历程邀请就读于大学各院系、不同专业的校友来校做讲座,介绍宝贵的人生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到高校实地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学教育氛围,对将来自己有志于学习、钻研的领域有初步的了解。

(3)社会实践。教育不能自我封闭,必须主动寻求与外界的互动与交流,有机地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另一方面引领学生进入职业的殿堂,参观考察社会人才交流中心,了解相关专业设置、就业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和企业进行互动等,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走近社会,感受生活,从而明确目标,树立信念并付诸自身的实践。

(4)咨询辅导。在课堂教学、公开讲座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辅导和心理咨询,内容主要涉及学习心理、考试焦虑、专业或学科选择、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等问题。

6. 有效评价: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尚处在摸索阶段,对如何操作,指导是否有效等问题,缺乏方法与经验。为此,我们应重视在实施学生发展指导过程中对其进行阶段性或者是形成性评价,这就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征进行不断地指导、修改和完善。可以采用学生发展档案等方式来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开展。此外,建立激励机制也十分重要,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很多担任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班主任大多满工作量,教育教学双肩挑。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此行列中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7. 家校合作: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平台

学校与家庭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两个重要基地,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道德认知与发展路径等方面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教育过程中,不能仅凭学校力量,还需要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定期联系沟通制度,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发展指导中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8.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八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三、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蘭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如从“引滦入津”的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和利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提出南水北调?从“矿石”邮票引导学生联想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自觉地思考。事实上就我国发行的邮票而言,如果不是受发行时间和学生个人藏品的局限,初中许多部分的地理知识都可以从邮品的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利用这种想象,通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新的事物的表象观念的出现。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体会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地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或能力的形成,受原有基础的局限很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邮品的熟悉程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曾指出“过去一般人认为高智商就等于高成就,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的影响。”情商是人生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对邮票画面的地理知识题材的想象、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由此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正是一种情商的牵引,其间的努力正是要实现从20%到80%之间的转化。

五、结论

9.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九

1.进入本室要保持安静。

2.听从教师教导管理,共同维持教学秩序。

3.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用完各种工具,要及时清理并放回原位。

4.爱护室内各种用具和设施,损坏本室公物者照价赔偿。

5.室内工具不得私自带出室外。

6.认真做好器材的保养、维修、报损工作,不随便借出综合实践活动室的器材。

7.认真做好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8.认真探索教学新路,力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色。

10.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十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信息员制度是指校方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信息员搜集的广大学生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以便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信息,采取相应对策,制定相关规定,从而进一步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交流,最终确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它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

(一)机构设置

温州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成立于2003年,由教务处直接领导。设主任(教务处管理人员兼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并逐步形成“以信息工作为核心、信息员为基础、三部工作循序渐进”的特色模式。“三部”即信息编辑部、宣传策划部、人力资源部。信息编辑部负责教学信息的汇总整理、反馈归档及学生评教的组织等。宣传策划部负责中心相关活动的策划、宣传和报道。人力资源部负责中心成员的聘任、考核和评估,开展中心组织建设。三大部门各司其职,保证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序运行。

学生教学信息员在各自然班中产生,每班设1人,负责本班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各学院设立教学信息分部,信息分部部长负责本学院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信息员的管理。

(二)信息中心工作制度

1、定期例会制度

中心各部负责人及各信息分部部长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门工作例会,讨论工作进展及相关事宜,并向中心通报近期工作情况。

2、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员负责收集本班同学对教师教学、学生学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周填报《教学日志及教学信息反馈手册》至本学院信息分部。各分部部长将信息整理汇总后交由信息编辑部整理分类,再上报至信息中心主任,经其进一步筛选整理后及时反馈至教务处、各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对于部分信息如涉及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的教师教学纪律的遵守情况等,则须向信息员进一步核实,并实行教学信息情况告知单制度,书面告知学院并要求其加以核实,对确实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要提出整改措施并报教务处备案。

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网上学生评价制度

每学期末教务处组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信息中心负责评教前网页信息的核对、评教工作的宣传和组织,试评教及正式评教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反馈工作。

4、学生座谈制度

配合“三期”教学检查等教学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

5、管理与考核制度

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学年聘任一次,并颁发聘书。对不称职的信息员,中心及时给予批评,直至解聘。人力资源部定期组织考核,进行每月之星评选及学期考核、年度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和宣传,授予“每月之星”、“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工作者”等称号,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实践成效

经过几年发展,中心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有近500人,信息员覆盖各个班级,反馈信息量大面广,每周反馈信息约一、两千条,涵盖教师教学、学生学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内容,涉及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及选修课,已成为教、学、管三者沟通的重要平台。

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体会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校信息员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信息失实

部分信息员工作不够认真仔细,信息有错误,或仅仅是个人主观意见,不能代表班内广大同学意见,有些信息员则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不敢如实汇报,对问题只字不提或避重就轻。这些失实信息易引发误解,给管理带来困难。

2、信息质量不高

信息员对教学认识不够深、各方面能力不够强,导致信息内容较单一,反馈问题较表面。部分信息员松懒懈怠,对工作应付了事,反馈信息三言两语,质量不高。

3、信息员工作繁重

信息员、各分部部长及信息编辑部均需牺牲大量业余时间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枯燥繁琐,任务繁重。

4、反馈渠道不够通畅

反馈环节多,周转时间长,再加上相关部门往往缺乏回复,信息处理不够及时,反馈系统未形成闭环,搓伤了信息员的工作热情。

5、部分教师对信息员制度不理解

有的教师认为信息员不懂教学,其评价主观片面,易误导教学管理者;有的教师思想上较难接受信息员对其的监督和评价,对其心存芥蒂,对信息员制度抱有抵触情绪。

6、信息员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双向反馈机制,许多信息常石沉大海,信息员认为工作不受重视。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其工作的抵触和误解,严重打击了信息员的工作热情。另外虽然有每月之星评选及学期考核、年度考核等激励措施,但由于教学线和学生线的相对独立性,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评奖评优机制未能完全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体系中,其工作得不到学工部门的支持和肯定,积极性亦大受影响。

(二)完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开发信息反馈系统,推进反馈方式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结合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信息反馈系统,推进信息反馈方式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反馈更为科学有效。信息员可登入系统提交信息,经中心筛选整理并审核通过后,相关部门便可查看信息并做出回复,信息员也可通过该系统了解信息的处理情况。这样可进一步规范信息格式,有效减少信息错误,并可畅通反馈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建立闭环的反馈体系,提高信息员的积极性。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及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如大力宣传信息员制度的重要意义,大力表彰优秀信息员,将信息员制度编入学生手册等措施,引导信息员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员制度的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学生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支持信息员工作,对学生反馈意见核实查证并全面分析,及时妥善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学生。

3、严格选拔、增强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

信息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信息的质量和反馈效果。建立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应严把准入关,挑选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热心为师生服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的学生担任信息员。同时应加强培训,除了每学年初的新信息员培训大会外,还可通过例会总结、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工作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将培训贯穿于信息员工作的始终。

4、加强与学工部门的协作,完善信息员的激励机制

加强与学工部门的协作,将信息员纳入学生工作体系,與其他学生干部享受同等待遇。对考核优秀者,可追加一定的综合测评分或在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提高信息员的积极性。

5、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闭环的反馈系统

畅通的反馈渠道是教学信息反馈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信息员除了每周填表、座谈会等方式反馈信息外,还可以采用课后交流等其他方式,减少反馈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在充分重视、及时处理信息同时,应将处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信息涉及学校多个部门的,各部门要在学校领导的统一协调下建立常规沟通渠道、共同协商、联合发文、共同处理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信息,使信息的“反馈—处理—再反馈”的循环渠道畅通无阻。

三、结语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种实践和尝试。作为高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新生环节,对于他的构成、作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才引起关注。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伟娟.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和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1):82.

[2]梅琼,鄢红春,严世荣.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医学院校中的实践探索——以郧阳医学院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94.

[3]郝玉英,白荣妙.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再反思[J].科技信息,2010,(1):1091.

[4]李群英.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0):53.

[5]李秀华.高校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11):102.□

11.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篇十一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组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受锻炼、见世面、做贡献。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中毕业生, 主要经历就是从家门入校门, 缺乏社会实践。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 开阔眼界, 增强感性知识, 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 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提高认识水平, 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2帮助大学生锻炼毅力, 培养品格

实践是大学生毅力形成的关键。一个人毅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 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中得以实现。同样, 大学生品格的形成, 也必须经过实践。社会实践, 还能使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受到感染, 容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中, 从而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良好的品格。

3帮助大学生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在大学教育中, 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 而且要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使主观意识见于客观, 达到知行统一, 可以提高认识、选择的能力;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 与各方面人士广泛交往, 多次反复试验, 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成果等, 使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社会实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迫使大学生深入思考, 综合分析, 激发创造灵感, 改变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现状。胡锦涛指出:我们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兴奋点”, 让他们在起作用中“受教育”, 在做贡献中“长才干”。因此, 我们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增长才干, 同时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设计每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都应以表现和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原则, 让大学生学以致用。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情况, 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 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的内容, 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实践方案, 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

第一, 对于低年级大学生, 社会实践应以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形式为主。重在让学生了解国情, 认识社会, 增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 高年级学生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专业, 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技能优势, 在实践服务中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增长才干, 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三, 各年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都应包含道德实践的内容, 因为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 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组织到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要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日积月累, 习惯成自然。同时, 要围绕主题如社区共建、环境美化、文明礼貌等开展活动, 通过活动, 让大学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 如何更深入、有效的开展好此项活动,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以及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 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

1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 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的经费, 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干部、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应纳入工作量进行考评, 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总结表彰, 树立典型。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起着聚集人才、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 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 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 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 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使学生受锻炼, 单位见效益。做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做到两点:一是有效, 二是稳定。有效就是要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真正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技能提高、服务社会中的作用。稳定就是要围绕基地建设长期开展活动, 避免走过场。学校要根据基地的需要和要求, 致力于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地进行锻炼, 建立与基地之间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3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组织保障障, 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 负责活动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科学指导和考核评估;二是经费保障障, 要建立专项经费、基金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制, 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三是师资保障障, 要选派足够的教师担任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师;四是基地保障, 按照社会实践基地化的要求, 学校、系部都要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五是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实践的活动考核、评估、奖励的各项制度。

4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发展时期,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入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经费、内容容等方面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许多地方和和单位为学校提供了经费、食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为这一活动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许多地方和部门希望与高校校建立定点、定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稳定定性。作为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把社会实践活动持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作, 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另一方方面要坚持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互惠互利, 双向受益”原则。在在确定活动内容时, 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 也要有利利于地方“两个文明”建设, 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参与, 在贡献中中受到教育。

高校2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反复证明, 它不仅是大学生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 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让我们共同同努力去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活动发展的新思路, 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为培养和和造就当今社会之有用人才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1987.

[2]胡锦涛.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观摩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98.

[4]张耀灿.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0 (1) .

[5]于小云, 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12.把制度建设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篇十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其关键点就在于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活动始终,使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成为“硬约束”,使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从制度建设出发,高校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不够制度化、经常化。尽管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访两创”活动等,高校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联系群众的制度,但由于制度不细及缺乏督促检查,领导带头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制度仍难免流于形式。二是联系群众制度贯彻不够坚决、不刚性。除了一般性的规定外,还缺乏关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时间、方式、民主决策程序、惩戒和激励措施的规定,许多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三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不够通畅。尽管一些联系群众的传统渠道仍然在发挥作用,高校也开辟了新的渠道,但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上升为制度,而且执行中往往一般号召多,连续性、规范性不够,致使许多联系群众渠道有其名而无其实,处于堵塞或半堵塞状态。

建立健全高校党组织与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要通过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应针对制度建设的不足,着重在完善制度和落实制度方面作细致的工作。在完善制度方面,要让制度更细更实,尤其要充实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使制度便于操作、监督。在落实制度方面,一方面要强调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激励惩戒措施的配套。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绝不允许做变通、搞例外。让制度充分发挥硬约束、管长远的作用,就能使排查作风之弊、扫除行为之垢的工作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不因活动的完成而终止。

13.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十三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每学期每个学生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相互协调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务处职责:

1.成立课题甄选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指导。

2.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和教师选课、制定课题,安排课时和教学场所。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终认定。

(二)教研组职责: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教务处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与。

2.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教务处提供修正建议。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4.建立课程资源库,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年级组、班主任: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配合教务处做好协调教学的工作。

2.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评定。

(四)科任教师:

1.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3.编辑教学案例,提交给教导处,作为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课程实施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课题。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3、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答辩、交流——成果评定。

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

1、开学初,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项目研究组,经审核后开展活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积极参加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

3、教务处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四、活动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体现个人的研究思考,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在活动评比中受到好评。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16K纸为主。

6、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五、奖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

1、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过程扎实,能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工作,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成立研究性学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组。确定专门负责教师,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学校组织教师针对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14.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篇十四

(1) 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过程。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主体, 对学校教学工作感触更为直接, 认识更为深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管理, 有助于建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学生教学教学信息员制度, 使学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强化教师教学责任感,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 不可能经常因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状况, 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就是提供一种机制和可行性, 有助于教学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 以使学校的管理系统更趋完善。

二、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实践与做法

(一) 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组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开始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以来, 共聘任了六届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教学信息员是由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组织, 聘任各系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学生来担任。一般而言, 学生教学信息员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目的明确, 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带头作用;二是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能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并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三是要有奉献精神和尽责的态度, 能够自愿牺牲一部分课余时间, 从事相关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 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职责

学生教学信息员作为我院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其基本职责是:注意收集和传递教学信息, 及时反馈广大同学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以及师风师德等情况, 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和反馈;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纪律以及听课、实验实训、作业、考试等学习状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注意收集学生对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开展一些教学方面的专题调研工作。

(三)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工作成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立, 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建议和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关心学校教学工作, 促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同时, 沟通了学校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缩短了学生与学校领导及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距离。各部门、各系部、各位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提供的信息, 并积极响应, 认真核实、妥善处理、积极整改, 成为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2007/2008学年度期间, 共收录学生教学信息员反映的信息76条, 已处理解决65条, 信息解决率达85.5%。从反映的项目信息来看, 教学内容占13.2%, 教学方法及手段占32.9%, 教风、学风状况占21.1%, 其它 (教材、教室、交通) 占32.8%。正因为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信息相对较为集中, 近年来对我院在相关方面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 从各职能部门已解决的数字看, 各级领导、管理人员都十分重视学生提供的意见和信息, 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意识。

(四) 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管理与监控

尽管目前各高校都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真正全面落实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做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还是不多。针对这种现状, 我院一直坚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管理:

1. 重视机构建设

组织机构是保证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的先决条件, 是进行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保障。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各系的第一教学责任人以及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起参与到学生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 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执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如建立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为信息核心的工作格局, 编辑出版教学简报, 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学信息网, 开设传递教学信息的专栏橱窗和教学质量建议箱, 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总结会, 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教学信息员评优活动,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可以直接、有效地掌握教学动态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 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第一, 采取竞聘制, 提高学生教学信息员对其工作的认识, 激发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信誉感。

第二, 建立例会制度, 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通过例会, 通报当月的工作情况, 相互交流经验、沟通信息, 研讨下月工作的对策和实施方案。每次例会都有考勤和会议记录, 作为年终信息员评优的依据之一。

第三, 坚持及时交稿制度, 保证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收取学生教学信息员交来的信息稿, 分类、汇总、整理后, 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处理。

第四, 采用奖惩机制, 调动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学年进行一次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评选, 为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对于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学生教学信息员, 进行通报批评, 力求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思考

首先, 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宣传学生教学信息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表彰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 增强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荣誉感。可以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与目前有的学校在尝试的学生维权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主动参与教学信息管理工作。

其次, 要促进师生相互认同意识的培养。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日常信息反馈, 参与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 无形中给教师带来教学的压力。因此, 在教育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要本着师生双向受益的原则, 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 客观公正的同时, 还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信息反馈在教师改进教学方面的积极意义, 最终形成师生共同关心教学、参与教学的局面,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申世涛.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足及改进[J].中国成人教育.2008 (1) :131-132.

[2]曹石珠, 王晓萍, 陈四国. 地方高校实施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制度之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 (5) :55-56.

[3]陈亭希. 论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 (4) :114-116.

[4]高宏. 论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与实践——基于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2007 (7) :177-178.

上一篇:七一表彰发言稿下一篇:毕业证领取登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