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2024-09-30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选8篇)

1.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一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编

绵震灾志〔2009〕1号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印发《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篇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军分区,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现将《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编纂工作实际予以修改完善,并及时报《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审定。联系人:晏茂川 李维怡 电话:2317433。

附件:《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

二00九年十月十三日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

(征求意见稿)

图 照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无题小序

第一章 地质构造与地震监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龙门山地质构造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节 地震监测(含震前监测和余震监测)

第二章 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次生灾害

第三章 灾情概况

第一节 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二节平武县 第三节 安县

第四节 其他县(市、区)第五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

附表:全市人员伤亡表(含死、伤、失踪)第四章 房屋财产损失

第一节 房屋损毁 第二节 财产损失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野生动物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公路设施 第二节 铁路设施 第三节 通讯设施 第四节 邮政设施 第五节 电力设施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节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第八节 水利设施

第七章 工业灾情

第一节 市属工业 第二节 县属工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八章 农业灾情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水产渔业 第四节 农业机械 第五节 林业

第六节 城镇、农村沼气

第九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金融业

第三节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十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第二节 教育设施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四节 科技设施 第五节 文化设施 第六节 体育设施 第七节 社会福利设施

第十一章 文化和旅游业灾情 第一节 羌文化的毁损 第二节 文化遗产灾情 第三节 文物毁损 第四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抢险救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二节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三节 成都军区、济南军区、二炮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四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五节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绵阳工作组工作 第六节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七节 驻绵军事机关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八节 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九节 绵阳市领导在极重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第二章 救援

第一节 军队救援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第三节 武警、消防救援 第四节 公安、特警救援 第五节 国家部委救援

第六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救援 第七节 省内市(州)救援 第八节 市内救援 第九节 社会救援 第十节 志愿者救援 第十一节 国外专业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含设施与重要人物)第三节 搜救

第四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灾民临时安置 第一节 九洲体育馆 第二节 南河体育中心

第三节 县(市、区)临时安置点 第五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通讯设施

第三节 应急供电和电力设施 第四节 广电设施

第五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抢修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 第二节 电视台、广播电台 第三节 报纸、杂志 第四节 网络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 第一节 堰塞湖的形成 第二节 除险 第三节 避险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堰塞湖排险 第二节 治理水利隐患

第三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第九章 维护稳定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第二节 稳定市场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守护重点目标

第十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监测 评估

第二节 运输保障(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财税政策 第六节 特殊金融政策与保险措施

第三篇 医疗防疫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部署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第三节 政策支持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第一节 国家医疗卫生救援

第二节 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卫生救援 第四节 港、澳、台医疗卫生救援 第五节 国际医疗卫生救援 第六节 市内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第二节 市内救治 第三节 转送外地救治 第四节 心理治疗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含遗体处理)第二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五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二节 医疗对口支援

第三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四节 防疫对口支援

第六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第三节 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构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第二章 捐赠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队捐赠 第二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捐赠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第四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捐赠 第五节 志愿者队伍捐赠 第六节 省内市(州)捐赠 第七节 市内捐赠 第八节 特殊党费

附表:1.捐赠资金总额 2.捐赠物资总额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第一节 协调机构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第一节 生活救助 第二节 安置灾民 第三节 危房鉴定 第四节 市场供应 第五节 文化生活

第六章 灾区重要民政事务

第一节 抚慰活动 第二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第三节 “三孤”人员安置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和政策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法规、政策 第二节 市级部门重建政策 第三节 县(市、区)重建政策 第四节 对口支持重建政策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北川新县城规划 第三节 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国家和省、市的支援重建规划 第二节 山东省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 第三节 河北省支援平武县重建 第四节 辽宁省支援安县重建 第五节 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 第六节 其他县区的对口支援与重建

第五章 住房重建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实施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四节 其他住房 第五节 居民区设施配套

第六章 工业重建

第一节 县(市、区)工业 第二节 主要产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七章 农业重建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第四节 生态修复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八章 交通重建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船舶渡口 第四节 汽车站

第九章 文化和旅游重建

第一节 羌文化保护 第二节 文物保护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广播影视 第六节 新闻出版 第七节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旅游设施

第十章 科教重建

第一节 校园重建

第二节 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重建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计生机构 第三节 医疗防疫管理机构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重建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电子政务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第十三章 电力重建 第一节 输变电工程 第二节 供用电网络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第一节 商品零售网络 第二节 生活服务网络 第三节 商贸批发体系 第四节 物流配送体系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系 第六节 金融信贷服务

第十五章 防灾减灾重建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十六章 精神家园重建

第一节 宣传 第二节 心理康复工程 第三节 地震遗址保护

第十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协调

第二节 资金筹集、监督与审计 第三节 中期评估 第四节 规划调整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六节 全面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和英雄(先进)集体

无题小序

第一章 英模传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且牺牲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军委表彰和记功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节 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烈士

第五节 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灾后重建的英模

第二章 英模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章 英模表

第一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七一”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五节 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章 英雄(先进)集体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三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五章 英雄(先进)集体名录(市委、市政府表彰)

附 录 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图书等原始文献(原件、节录或目录),少量收入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照片。

编后记

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二

“作为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建筑物而言, 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但是, 严标准更需要有好的监督体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筑设计人员告诉, 在现实中很多标准的审核监督常常是流于形式。

专家呼吁修订建筑抗震标准

据了解,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建筑的防震措施主要应用于6度至10度地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 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目前, 我国规定的抗震建设标准是按照7度烈度来设防的。

专家认为, “汶川当地的设防裂度是7度, 8级地震相当于裂度10度, 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的裂度了。按照7度设计的房屋, 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 很多房屋倒塌是无法避免的。这还主要是由于设计建筑的时候对抗震需求考虑不足。”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 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 日本不断加大城市防震减灾的新技术开发, 探索城市综合减灾的新思路。不仅如此, 日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

“汶川地震后,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专家, 对全国范围的建筑抗震标准重新修订。”而我国各地的建筑抗震标准不同, 有的地方是7度、6度, 比如, 北京的建筑抗震标准是8度。因此, 应根据地质结构尽快重新审核, 这对未来灾区重建家园以及其他地方的建筑抗震设计都很重要。

与此同时, 建议应在全国推广一个强制性的抗震安全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震局协同起来, 研究制定出一个适合农村地区的抗震安全建筑标准。就目前来说, 在农村地区推广这样的工作, 难度还是很大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 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总体来看, 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此次四川大地震也给业界一个警示, 应对普通地震, 这样的抗震标准尚可运用, 但对于大地震, 我们的抗震标准则显得有点低。因此, 应尽快修订和提高建筑抗震标准。

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也是导致汶川地震损失重大的原因之一。

“就我国目前现有的这套建筑抗震标准而言, 它尚未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在现实中对它们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可以印证这一事实。

在现实工作中, 很多建筑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对抗震标准审核流于形式这一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据了解, 从监管角度来说, 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从选址、设计、结构、材料、功能设置、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从严把关, 如果一方不能尽职尽责, 就会给建筑的未来使用埋下很大隐患。其中施工质量的优劣, 对抗震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 建筑施工中如果缺乏有效监管, 开发商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刻意减少钢筋数量, 甚至使用劣质钢筋以次充好, 大大降低房屋的抗震性。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存在。”很多开发商都是聘请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管就可以了。“但是, 业界都知道, 很多时候监理单位其实是与开发商同在一条利益链上, 很难独立。”

有专家分析表示, 提高房屋抗震等级可能造成房屋建筑成本增加, 但这一点增加比起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利润而言, 仍然是“九牛一毛”, 不会给房价造成上行压力。

由此可见, 建筑抗震标准的实施缺乏的是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建筑质量是牵涉每个人生命安危的大事, 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如果让这些标准和监督流于形式, 付出生命的代价就过于惨痛。

我国建筑设计应借鉴邻国日本的成功经验,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应用:

a.采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日本许多高层公寓开始销售不久即告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高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一座号称日本最高的公寓, 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 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 厚度达40毫米, 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 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 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通常高层公寓柔性结构为主流, 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 但在强风刮过来时, 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采取了刚性结构后, 摇动大大降低。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 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 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b.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日本东京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 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 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 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 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一种超高层楼房用抗震装置, 使用的是类似橡胶的黏弹性体, 该装置可将强风造成的摇动减轻40%, 同时也可提高抗震能力。

c.“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近日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 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相比之下, “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 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 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 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 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 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 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 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 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因此, 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 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 地震发生后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院为例, 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d.“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 积层橡胶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 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 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古旧建筑的抗震问题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东京都台东区的国立西洋美术馆补修了抗震处理结构, 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厅也实施了补修工程。

e.严格的法律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 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 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 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 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 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 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法律还规定, 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 而且, 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 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 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摘要:据地震专家对世界上100多例伤亡巨大的地震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 其中95%以上的伤亡, 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 加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

3.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三

关键词:汶川地震 概念设计 构造 未成年人保护 楼梯间

0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

在这次地震中,“89规范”之前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倒塌;90年以后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作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在极震区,有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可相邻的砌体结构却“裂而不倒”。本文依据《规范》,结合工作经验,分析原因,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认识。

1 抗震设计应重概念、轻精度

地震作用计算是依据当地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对应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来计算的,原本就是一种数学上的精似计算,想得到精确准确的计算结果是非常困难的。

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设计时只靠提高地震作用来提高抗震能力,结构的各构件将需全面增加材料,增加投资,不符和我国国情;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1.1 结构体系合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2条3.5.3条规定,不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砌体结构,均要求结构体系完整,传力路径明确,但在设计中,为满足建筑师的创新突破,结构设计以拆柱子、开大洞、砌体结构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承重、转角开门窗、楼梯间凹凸于建筑转角等作为代价,结果破坏了结构整体性及传力路径,在地震中率先破坏导至结构失稳坍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围护墙和隔墙(不包括轻质隔墙)不合理布置,可使结构形成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薄弱部位而引起倒塌,(上下楼层的数量相差很大导致上刚下柔;墙不到柱顶,形成短柱剪切破坏);

目前的学校建筑因建筑构造要求及经济因素等的影响多采用单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结构抗震计算时,此体系结构对抗震有明显的不利因素,高烈度区的横向层间位移难以满足规范要求而倒塌,

1.2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此次地震发现,在高烈度区理论上抗震性能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倒塌的,而抗震相对较差的的砌体却也有裂而不倒的;甚至个别私人建造的砖木结构的住宅都完好无损;同一地点,同是砌体教学楼,有的损坏严重,甚至倒塌,有的却表现良好。这就是多道抗震防线起了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3条对结构体系提出了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对于在大震作用下结构抗倒塌具有重要意义。

砌体结构的构造柱、圈梁虽然不能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但作为砌体的约束构件,可以提高墙体的延性。在大震作用下,作为“第二防线”延长建筑物变形时间,约束紧箍建筑物裂而不倒,保证居住者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框架结构,尤其是教学楼这种大空间结构,如果合理设置柱间支撑或柱子翼墙(不影响空间采光和美观),增加结构纵向刚度;剪力墙结构合理设置连梁,让其作为结构的“第一道防线”在大震来临时,率先破坏,消耗地震能量并改变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地震力,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

多层框架设计时可考虑将楼梯间墙体设置成剪力墙,大跨度的公共建筑适当在墙体位置处增设剪力墙,形成抗震的多道防线。

1.3 有意识作到“强柱弱梁” 《规范》第6.2条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计算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但在这次地震中,应该要求的“梁铰机制”在毁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大量的“柱铰”。

在实际设计中,考虑到部分楼板作用形成T形梁,将框架梁的抗弯刚度放大到1.5-2.0后,梁的实际承载力大于梁端弯矩;一般情况下,框架柱即使增大了柱端弯矩设计值,计算结果只能按构造要求配筋;只有当构件抗震等级为9度一级时,规范才要求按照梁的实配钢筋反算柱端弯矩。因此对于占建筑大比重的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构件,实际的结构设计再精确,形成的还是“强梁弱柱”。

因此,设计时要意识的减小框架梁的断面和配筋,尤其是层数低跨度大的框架结构,有必要加大框架柱截面和配筋。合理确定梁的放大系数,计算后切记不要人为再放大框架梁的配筋。

2 抗震构造的合理设置是提高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汶川地震中,有许多建筑因构造的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是因为构造缺失造成整体的跨塌:预制楼板不拉结,砌体结构不设构造柱、圈梁,地震时墙体外闪而楼板瘫塌、楼梯板施工缝留在最大弯矩处;楼梯与主体结构连接薄弱,地震时先于主体破坏,堵塞逃生通道;抗震缝宽度不够,或因施工堵塞,不同结构的相邻建筑物在地震中碰撞而相互挤坏;框架结构节点钢筋锚固不足,箍筋不加密或不够长度,造成节点先行破坏;填充墙不到顶形成短柱时没有全高加密,造成柱剪切破坏。

《规范》提到的构造都是根据以往的地震灾难和工程经验积累出来的有效且必要措施,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砌体结构应严格按《规范》设构造柱、圈梁。尤其是楼梯、电梯间的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墙体;错层部位、不规则部位纵横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较小墙垛处;外墙四角均设构造柱

砌体结构受力集中部位应构造可靠,加强混凝土大梁与墙体的连接,7-9度时不得采用独立砖柱,大跨度梁应采用组合砌体,即在支撑部位仅设置构造柱是不够的,是需要进行沿楼面大梁平面内、平面外的静力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框架结构节点钢筋须满足锚固要求,梁柱箍筋按规范加密,注意箍筋与纵筋的比例;填充墙不到顶形成短柱时,框架柱应全高加密,从构造上保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保证大震来临时,梁的塑性铰能发挥作用,避免柱及节点破坏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

女儿墙等非结构构件应与结构主体可靠连接,且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尤其是建筑物出入口上部的挑檐、女儿墙、玻璃幕,吊顶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严禁采用无锚固的预制混凝土挑檐。

当设计必须采用预制装配式楼板时,则应做好预制板间拉接锚固,设置板边圈梁,板缝现浇配筋带,并设置板端现浇配筋腱鞘,可有效提高楼盖的整体性。

3 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

根据震害,国家再次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密集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规定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与大型体育场管(人口密集)同类设置。

4 生命通道——楼梯间的安全

由于楼梯段侧向刚度较大、山墙较高、休息平台与楼层存在错层,地震是最容易破坏。作为逃生通道,楼梯间的抗震设计应予以充分重视。

4.1 楼梯间的混凝土梯段、梁、板应参与计算,并考虑对楼梯间山墙造成的不利影响。

4.2 在教学楼、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建筑有必要在室外另设疏散楼梯,以便室内楼梯间破坏时有第二个逃生通道。

4.3 楼梯间构造合理,形成应急疏散的安全岛。

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拉结钢筋,钢筋混凝土带,可靠连接或锚固。

4.4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是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5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部或转角处,更不宜设置突出建筑物的转角圆形楼梯间,这都是宜引起地震时集中变形破坏的地方。

5 结语

汶川地震表明,只要严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保证施工质量,以及震前经过抗震加固的建筑都能达到“三水准”的抗震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4.汶川特大地震毛公抗震救灾志 篇四

《汶川特大地震林山抗震救灾志》

大事记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乡党委书记江智带领全体党委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及时召开党委会,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分别到各村查看灾情。将党委成员以及其他乡干部分组深入各村、社调查了解受灾情况。按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安排,当晚迅速成立民兵应急分队赴北川抗震救灾。

5月13日 各驻村干部到村、社、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无死亡人员,房屋倒塌严重。

5月14日 乡召开会议重新成立救灾小组,成立以武装部长陈松柏为组长的抢险领导小组,胡屹伟为组长的赈灾安置领导小组,谢兴琼为组长的医疗防疫小组,各组分工负责,各施其职,每天下午5时准时上报当日情况。

5月16日 对全乡存在严重隐患的房屋实行人员疏散 5月18日 乡领导分组到各村安抚低保、五保人员 5月19日 县第一批救灾食品发放到灾民手中 5月25日 第一批帐篷及时发放到倒塌户中 6月10日 第一批救灾款发放到灾民手中 6月20日省市城建专家对全乡房屋受损情况经行评估 7月8日 开始申报村名房屋恢复重建,全乡重建任务为1239户。

7月25日全乡恢复重建规划实施阶段。

9月3日 根据科学规划全乡铁垭、觉林、东光、鹅岭4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

9月22日四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正式启动。8月4日 第一批救灾临时生活费发放

9月27日国家救灾资金援建毛公义校综合楼正式动工 10月14日农房维修加固正式启动 2009年

2月23日 由毛公义校灾后重建教学楼工程正式动工

5月12日 全体乡村干部在乡上集体为遇难同胞默哀 9月24日 全乡农房重建全面验收

5.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五

杜正香、向倩、谭千秋、袁文婷、苟晓超……

还有许许多多,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他们,平凡人群里的教师群体,仿佛一朵朵小花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和沁人心脾的芬芳,亦如明灯照亮着这段恐惧而绝望的日子。他们,在四川大地震中仅仅是数万遇难者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却共同书写了一个职业的荣光和高尚,让教师又一次成为充满悲壮情怀、令人骄傲的英雄群体。

有许多人在追问:为什么面对生死抉择时,不只是一个教师而是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了以死来竭尽全力护卫孩子们的生命?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一次又一次冲进摇摇欲坠的楼房救人?是的,我们相信,面对灾难,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人性的光芒会如暗夜的灯火照耀心灵。但我们更相信,教师的职业操守里,崇高从来就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字眼。

他们崇高,因为他们尊重生命。对生命的尊重,让他们热爱人生,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在生死攸关时,他们选择了拯救身边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教师眼里,学生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并不是职业的呆板对象,而是花朵般绽放的鲜活个体。没有这样的生命意识,教师群体不可能日复一日在三尺讲台前重复那些也许讲了千百遍的话语,日复一日批改那些也许要批改一辈子的作业。琐碎小事里掩埋的职业操守,最终也让他们成为瞩目的大写的人。

他们崇高,因为他们关爱弱者。虽然在死神面前,谁都不会是强者,但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强者。在孩子们眼里,他们知识渊博,人生经历丰富,遇事沉着冷静。他们也自觉担负起孩子们人生领路人的角色,这不仅仅是职业所决定的。灾难面前,这种领路人的操守,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冲进危险,拯救他们所庇护的弱者,这舐犊之情,成为他们傲视死神的精神资本。

他们崇高,更因为他们的爱没有边界。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他们的爱是一种广泛的付出,也是一种长久的默默关注,没有贵贱智愚之分,没有血缘亲疏之别。所以,灾难面前,他们甚至没能去救就在隔壁班的亲生骨肉,而将生存的希望更多地给予了眼前的`学生。

现在,一些人常常诟病老师,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走进我们的操守。也许在这些人眼中,教师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我们自己心里最是明白:轻生死、重大义,乃是我们教师的本色!

6.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六

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

现将截至2009年2月28日的全国接收5.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如下:

一、全国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接收拨付使用总体情况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60.22亿元,其中“特殊党费”97.30亿元,其他捐款555.82亿

元、物资折价107.10亿元。

非灾区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有关机构共接收捐赠款物635.2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351.13亿元,其中捐款274.19亿元、物资折价76.94亿元。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5个受灾省市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124.96亿元。其中捐款94.80亿元、物资折价30.16亿元。

二、各有关方面捐赠款物接收拨付使用情况

1。民政部。

民政部本级共接收抗震救灾捐款49.49亿元(不含中组部转交的79.88亿元“特殊党费”),已拨出48.24亿元,其中拨付四川灾区22.28亿元,甘肃灾区17.30亿元,陕西灾区7.63亿元,重庆灾区0.59亿元,为灾区直接采购救灾物资0.44亿元。余款及今后陆续收到的捐款将商有关部门及时拨付灾区。民政部未直接接收捐赠物资。

2.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接收捐款47.79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25.72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6.08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3.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共接收捐款9.2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8.47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1.56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4.16个全国性社会组织。

经批准可以开展抗震救灾捐赠活动的16家全国性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共接收捐款11.15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6.03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2.60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5.26个非受灾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北京市等26个非受灾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收捐款335.9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161.13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55.22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6.5个受灾省份。

四川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3.71亿元,其中捐款68.17亿元,物资折价25.54亿元;甘肃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5.04亿元,其中捐款3.78亿元、物资折价1.26亿元;陕西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38亿元,其中捐款8.88亿元,物资折价0.50亿元;重庆市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40亿元,其中捐款7.09亿元,物资折价2.31亿元;云南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7.45亿元,其中捐款6.88亿元,物资折价0.57亿元。

7.其他

据统计报告,除转交民政部的捐款外,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卫生部、侨办、香港中联办、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直接接收捐赠款物18.87亿元,其中捐款7.39亿元,已直接拨付灾区7.18亿元;捐赠物资折价11.48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特此公告。

民 政 部

7.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篇七

面对地震灾情,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地震专家分析,我国历次大地震死亡人员总数的95%是由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导致。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及倒塌事件减小到最低,是地震发生时赢得人员逃生时间、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3]。如何保证“大震不倒”是汶川地震后结构工程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针对汶川地震震害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

1 正确进行建筑物的选址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我国龙门山断裂带,此断裂带属于地震密集地带,每隔三、四十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4]。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山区地带,地震后又触发了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滚石、地面隆起和地裂等次生灾害,加大和延续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汶川地震中,因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占地震伤亡总人数的1/10[2]。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79%[5],世界上约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6],所以地震对我国的潜在危害是十分巨大的。为了减少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人员及建筑物造成的危害,其前提条件就是避免建筑物选址在地震带上。人为地避让开地震带,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建造建筑物,是躲避地震和保障人员及建筑物安全的关键所在。

2 注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汶川地震灾区,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通常有: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框砖混结构等。加强对常用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可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2.1 砌体结构

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情况十分严重。主要震害表现为:倒塌、墙体开裂、预制楼板脱落、纵横墙连接处破坏、楼梯间破坏、非结构构件破坏等[7]。依据震害现象,砌体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改善其抗震性能。

2.1.1 砌体结构中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在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和圈梁,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一个改进[8]。砌体结构因其抗拉、抗剪和抗弯性能较低,导致结构的延性较差。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因整体性差,结构变形能力弱而遭到破坏。在由脆性材料组成的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可提高砌体的延性,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可视为砌体结构的第二道抗震防线。在地震作用下,开裂的墙体不会垮塌,避免了房屋的倒塌。在地震灾区,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并合理配置了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其抗震性能都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位于7度抗震设防,实际烈度8度的白鹿镇中心小学的一幢砌体结构教学楼[8],在地震作用下墙体裂缝由于受到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结构虽然严重破坏,但实现了“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砌体结构中合理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因其对结构的“套箍”作用,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对于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2 关注砌体结构房屋预制楼板的坍塌问题

砌体结构中预制楼板的坍塌现象在汶川地震中十分严重。预制板坍塌的主要原因是:预制楼板与结构之间连接不牢固、搁置长度不够、支承预制楼板的墙体或承重梁破坏造成预制楼板的坍塌。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存在抗震缺陷、整体性差的结构,会因侧向水平位移过大而产生倒塌现象。

汶川地震发生后,20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倡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限制使用预制楼板。但预制楼板在我国的使用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要严格控制预制楼板的有效搭结和搁置长度,加强房屋的整体性能,砌体结构的震害可以进一步减轻。

2.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常用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形式简单、传力路径明确、有足够的强度和较好的延性。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相对较轻,但在重灾区和极震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严重破坏的情况也是存在的[7]。

2.2.1 避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强梁弱柱”型破坏

“强梁弱柱”型破坏是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的破坏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因框架柱上下端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始于框架柱,最终导致结构倒塌破坏。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是保证“大震不倒”的重要抗震措施。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一、二、三级框架节点的“强柱弱梁”设计有以下要求:∑Mc=ηc∑Mb,式中,∑Mc是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Mb是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ηc是柱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由于汶川地区设防烈度为7度,高度小于30 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故ηc=1.1,但这是基于小震时的弹性设计。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增大比例较柱小很多。而在计算梁端弯矩和配筋时,由于部分现浇楼板作用形成T形梁;在梁抗弯刚度计算时乘以放大系数使梁配筋过强;再加上板钢筋对梁承载能力的加强作用,实际结构设计成了“强梁弱柱”型[4,9]。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出现的是柱铰机制而不是梁铰机制,最终因框架柱破坏而导致结构的破坏。为避免“强梁弱柱”型破坏的出现,可加大柱子的断面和配筋,考虑楼板对梁承载力的加强作用,适当减小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2.2.2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考虑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学校,有一部分采用了框架结构,但大多为单跨框架,外挑走廊。此种结构由于缺少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冗余度的不足,本身在抗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倒塌。如果在外走廊处增设柱子,并设计成多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则形成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形式,抗震性能可得到一定提升。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内的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实验楼,因在抗震设防上采用带柱外走廊,两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在地震烈度11度地区,虽然严重破坏,但实现了“大震不倒”,挽救了全校1 200名师生的生命[10]。因此,学校建筑应从结构的整体性、传力途径、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概念设计方面给予加强。

2.3 底框砖混结构

底框砖混结构是我国常采用的一种多层建筑结构形式。此类房屋是由底部框架和上部砖房2种不同的承重和抗侧力体系所组成。因房屋底部纵横墙少、空间大,多作为商店、停车场和餐厅;上部纵横墙较多,空间相对较小,通常设为住宅和写字楼。但由于此结构的上下部受力性能相差较大,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地震作用下,往往因结构下部刚度小,在房屋底部容易产生变形集中,降低了结构的抗震能力,最终导致结构的破坏[11]。汶川地震中,底部框架上部砖房结构,因其底层空旷形成竖向刚度不均匀,加上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使底层柱产生严重破坏的震害现象。在底框砖混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采取抗震措施避免结构因竖向刚度突变降低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结构抗震设计中应加强楼梯间等疏散通道的抗震措施。汶川地震中,楼梯间的破坏直接切断了人员的逃生通道而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楼梯间的抗震设计应予以关注。

3 适当提高低烈度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

汶川地震灾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7°,而震中烈度达到11°。汶川地震的实际烈度远远高出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在强地震的作用下,因当地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薄弱,导致了大量的建筑物严重破坏和倒塌。此前,1966年发生的邢台地震,当地抗震设防为7°,震中烈度达到10°;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抗震设防为6°,震中烈度达到11°[12]。上述发生在我国的大地震说明,在低抗震设防区发生高烈度地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低估了地震的危险性,在低抗震设防区一旦发生强地震,其造成的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未来地震潜在的巨大破坏作用,为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应合理进行我国抗震设防烈度标准的修定,可适当调高低烈度区域的抗震设防标准。在我国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7°区域的抗震设防标准调至8°抗震设防。虽然,调高低烈度区的抗震设防标准会造成房屋造价的增加,但在地震来临之时,经过合理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提高“大震不倒”的机率,能保障更多人员的生命安全。

4 全面实施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改造

抗震加固改造是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已进行抗震设防但未达到当地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进行结构补强或提高其抗震能力的措施[13]。目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中常采用的方法有: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法、钢构套加固法、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贴钢板加固法、减轻自重法、碳纤维加固法、消能减震法、隔震加固法等。在地震前和地震后进行抗震加固,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安全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汶川地震前,德阳市第一幼儿园于2005年对一幢3层外廊式砌体结构花费60万元予以抗震加固。具体措施是:加大底部2层外廊砖柱,增设小牛腿,拆除第3层屋盖,增设圈梁,外廊砖柱改为钢筋混凝土柱。汶川地震中,此建筑物承重墙体开裂,楼面大梁开裂,但结构未倒,加固效果良好。都江堰市宁江幼儿园于1992年对一幢三层砖混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具体措施是:采用外包混凝土构造柱,设置钢拉杆进行抗震加固,地震时结构基本完好无损[8]。这两幢建筑物均在震前进行了抗震加固,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在震后进行加固,也可以防患于未然。汶川地震后,幸存的部分房屋虽然没有倒塌,但结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震后,通过抗震鉴定评估并对这些建筑进行适当的抗震加固改造,可以延续这些建筑的正常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人员在未来地震中的生命安全。所以,针对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的特点,在建筑抗震鉴定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全面实施抗震加固是防震减灾的有效途径。

5 提高学校和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

此次汶川地震中,学校和医院震害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在地震灾区,中小学校建筑倒塌数占总数的1%~2%[10],造成伤亡中小学生人数高达19 065名,占总地震死亡人数的27.5%[2]。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自身不具备相应的应急自救知识,缺乏逃生经验;再就是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低下。在地震发生之时,因房屋瞬间倒塌,没有给学生应有的逃生时间而造成大量的伤亡。而医院在地震发生之时,是实施救死扶伤的医疗场所,如果医院建筑抗震性能优良,能在灾情发生之时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国可参考国外的抗震经验,适当将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予以提高,一方面是保障学校师生和医院医患等弱势群体在地震来临时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地震中为人们躲避震灾提供安全的庇护场所。也即,通过调高学校和医院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这些建筑在地震时成为躲避灾难的抗震避难所[14]。同时,还可考虑利用我国现有的人防工程作为抗震避难所。人防工程具有结构承载力大、工程整体性好、防倒塌性能好和受地震作用小的优点,在唐山大地震中人防工程的良好抗震性能也得到了验证[15]。

汶川地震后,2008版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也将学校和医院的设防等级分别提升为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16],使学校和医院的抗震安全性有了更多保障。

6 开展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

防止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倒塌事件发生,是保证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大体可分为2类,一类是建筑物在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在地面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倒塌;另一类是地震过程中部分竖向承重构件破坏,地震后由于破坏构件上部结构不能继续承受竖向荷载,而发生倒塌[17]。

建筑结构的倒塌在工程上的定义是由于意外荷载造成建筑结构的局部破坏,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破坏向结构的其他部分扩散,最终使结构主体丧失承载力,造成结构的大范围坍塌[18]。导致建筑结构产生倒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施工和设计的失误、地震、火灾、飓风、爆炸、飞行器撞击等。建筑结构倒塌的研究始于1968年英国Ronan Point公寓倒塌事件[19]。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建筑规范中提出避免建筑连续倒塌要求的国家。美国在经历了1993年美国世贸中心爆炸以及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由于飞机撞击最后坍塌事件之后,于2003年和2005年相继编制了相关的建筑抗连续倒塌设计和指南[20]。我国在抗震规范的第二阶段抗倒塌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具备“大震不倒”能力,但只对重要建筑物有比较具体的计算规定。对一般建筑没有提出设计的具体方法和要求,仅仅是通过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完成,缺乏可操作性。并且,目前开展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多数也局限于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情况下的地震响应研究上。所以,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性能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7 新型抗震建筑结构体系的推广和研发

因地震破坏作用的巨大,在地震作用下,没有建筑可以做到完全防震的,但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可以将地震的危害大大降低。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逐渐致力于新型抗震建筑结构的研发和改良。轻型木结构和轻型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好,结构整体性好,正广泛受到重视。

7.1 轻型木结构

轻型木结构房屋是北美地区独立房屋及低层单户住宅最常见的建筑形式,这种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由木剪力墙、木楼盖和木屋盖系统构成,适用于3层及3层以下的民用建筑[21]。轻型木结构住宅体系最初源于北美,诞生于19世纪中叶。在美国,近90%以上的住宅以及相当数量的低层商业建筑都是轻型木结构体系[22]。轻型木结构由于自身重量轻,在地震时吸收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木材的韧性大,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在北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中,按照规范要求建造的轻型木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23]。汶川地震中,轻型木结构再一次经历了大震的考验。都江堰青城山前山的中国青城项目中部分别墅采用了轻型木结构。地震中,200 m2的轻型木结构房屋底层裂缝最多6处,二层裂缝最多2处,且多为门窗洞口等角部细小裂缝,结构安全使用在震后并未受到影响[24]。现今因我国木材资源不足,我国的木结构住宅的应用和发展基本是空白。但随着林业、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很多速生木材也可用于建筑结构中,可推进轻型木结构在我国的应用[25]。

7.2 轻型钢结构

轻钢结构住宅是以冷弯型钢、热轧或焊接H型钢、T型钢等经济型构件和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及其组合构件作为住宅承重骨架,以轻型墙体材料作为维护结构所构成[26]。轻型钢结构具有自重轻、良好的吸能能力和延性,能有效降低地震响应,有利于抗震,是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体系。

但是轻型钢结构和轻型木结构目前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仍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到位、标准规范不完善及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不过,这2种结构形式因其具有环保、抗震性能良好、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优点,在未来的国内建筑领域会有所发展的。

8 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

汶川地震中,破坏和倒塌的房屋中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施工质量问题,是导致建筑结构破坏的直接原因。例如:预制楼板与墙体和承重梁之间缺少拉结、预制楼板的搁置长度不足、预制楼板和预制楼板之间缺少搭接、没有按规定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受力钢筋偏少、钢筋搭接长度不够、没有设置箍筋、抗震缝留置宽度不够等问题[7,8]。这些不规范施工给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留下了安全隐患,地震发生之时,结构极易破坏。所以,建筑领域里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质监单位应共同努力,保证建筑工程的优质优良,保障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9 增强全民的抗震意识

抗震意识的增强,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程界人士,应涉及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普通老百姓抗震意识的加强。在我国发生的邢台地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均出现了在低烈度区发生强震的现象,这是防震意识缺乏造成的。国家应从政策法规上进行相关的硬性规定,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落实,避免由于地震作用导致大量房屋破坏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10 结 语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均派出专家组奔赴地震灾区进行相关的地震震害调查和房屋安全应急评估,获得了丰富的震害资料。这些震害资料对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震害研究表明,在正确选择建筑物建造地址、合理抗震设计、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的基础上,是能保障建筑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和建筑物免遭地震作用的危害。

摘要:基于汶川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震害分析,从正确进行建筑物选址、注重抗震设计、提高低烈度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全面实施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学校和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开展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推广和应用新型抗震建筑结构体系、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增强全民的抗震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的措施。结果表明,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是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8.汶川地震120小时 篇八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7.8秒。中国,依然是春日晴好,万里安澜。之后一瞬,5月12日14时28分57.9秒!四川阿坝州汶川映秀镇(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地下12~19公里处的地壳,在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一瞬间释放出来的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边界释放,相当于255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一场里氏8.0级地震爆发了!

一瞬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就在成都西北方向60公里到200公里范围内的汶川、北川、都江堰市、绵竹市、德阳市、茂县,甚至就是成都市,整个大地和大地上的所有建筑物,都在剧烈地震动、摇晃,1分钟,2分钟,3分钟……大量曾经看上去那么坚固的一幢又一幢楼房此刻仿佛积木,从地震开始的十几秒钟之内,在扭曲、撕扯中轰然坍塌。

顷刻之间,宁静美好的城市乡村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一瞬,成千上万的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随着坍塌的房屋被压在了钢筋水泥的残骸里,成千上万的人一瞬间就血肉模糊失去了生命,成千上万的人一时间魂飞魄散。承受这一灾难的,仅仅震中汶川,就有10万在册人口……

一位后来亲历现场的女记者,泣不成声地形容:“世界末日!”

大半个中国都在战栗,地震波向四面八方横扫千里,大半个中国大地上的百姓几乎同时看到了、感觉到了大地、建筑和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晃动。成都“楼房裂缝,物品倒地,电视移出1米多远”,满街市民乱成一片;重庆“所有高楼矮楼都在摇晃”,楼上的人都涌到楼下;湖北武汉“花瓶摇晃,百叶窗抖个不停”;贵阳“楼内吊灯大幅度甩动,鱼缸内水被晃出,人们纷纷躲到空旷地带”;湖南“睡在床上的人被摇醒”……

北京、辽宁、上海、内蒙、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河北、浙江、台湾、广东等省市均有明显震感,甚至千里之外的泰国、越南等地也受到波及。人们惊魂未定,几乎所有人同时掏出电话,试图联系亲友,却发现突然间手机不通了、座机也不通了……

地震了!国家地震台网迅速测定方位,四川,汶川,7.8级(后修正为8.0级)!

8.0级是什么概念?1976年将河北唐山夷为平地的那场地震,才7.8级,就死难了24万人!

“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一切。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抢险救人。

仅1小时后的15时30分,四川省立即行动起来,省委书记刘奇葆带领12支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其他领导分赴各地灾区。

16时40分许,地震仅2小时12分钟后,温家宝总理紧急担任抗震总指挥,立即搭乘空军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赶赴灾区指挥抢险。中央电视台立即向灾区派出记者,启动24小时不间断现场直播,及时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最新信息。

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发往灾区。

19时10分,温总理专机抵达成都,他当场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19时50分,两架空军伊尔76军用运输机运送着224各紧急救援人员、专家和医生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20时30分,温总理一行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都江堰市,连夜部署救灾行动。

与此同时,全国四面八方更多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民政及医护人员,正在向灾区紧急集中。

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的强度、烈度甚至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在前线,大量民宅发生垮塌,全城停电、停水。政府和部队组织人员奋力救援。都江堰聚源中学300名师生被埋,深夜22时许,大雨滂沱。温总理望着从废墟里扒出的孩子们的遗体,这位66岁的老人潸然泪下,面对遗体弯下腰深深鞠躬……

同胞罹难,神州同悲。一场凝结民族团结信念和生命尊严的生死大搏斗就此展开……

12日当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代表联合国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对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死亡数据在上升。12日22时50分,8533人遇难;1个小时后,上升到近1万人。

时间就是生命。与此同时已有近24000名官兵投入重灾区都江堰、德阳、绵阳、绵竹救人,另有1万多名官兵通过铁路公路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此时,重灾区停水停电通讯中断,冷雨如泣。看到大面积的死伤惨状,无数人一边流泪一边奋力救援。一位战斗在废墟中的前线记者的话让人记忆深刻:“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受地震影响,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有3个交换机发生拥塞,有2300多个基站因断电、传输中断等原因退出服务;汶川、理县、黑水和茂县本地固定通信也完全阻断。而通向汶川的公路被滑坡的山体掩埋,进不去,也出不来,没有汶川的任何消息。

震中汶川,崇山峻岭中那个并不遥远的县城,正笼罩在重重乌云和捅破了天一般的暴雨中。十万火急,抢进重灾区!

遇难数字在不断攀升。救援工作展开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力紧张,供给紧张!

12日下午,全军紧急总动员,全国紧急总动员。

此刻,全世界在~夜之间知道了一个名字:汶川。现在它是一座“孤城”!道路中断,救援难及;通信中断,信息不通。灾难使汶川成为了灾难中的孤岛,也成了抗震救灾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汶川的灾情到底怎么样了?救援何时才能抵达汶川?

13日1时15分,通过近11个小时的联系,阿坝州政府终于与汶川县委书记通过卫星电话取得了联系,第一次向外界传递了汶川房屋倒塌、物资短缺的信息。

7时30分,成都军区赴汶川先遣部队距离汶川还有75公里。暴雨如注,山体滑坡,道路掩埋。行军受阻。

“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去,早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人!”这是温总理的命令。此时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电话此起彼伏,因为通信困难,所有的参谋人员都在声嘶力竭地对着电话讲话,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的嗓门也越来越大:“焦点在汶川,制高点也在汶川,关键的关键在汶川,你们要连夜出发,进入汶川,把汶川的情况说明白!”

“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13日10时,李世明大声命令。

此时,成都军区3000多名官兵正冒着暴雨和余震,克服一切困难,徒步从都江堰、理县、茂县等多路向汶川进发。但是12日晚开始的暴雨,大大减缓了先遣部队连夜急行军的速度。挺进的困难超乎寻常,先遣队报告说:“路上到处都是塌方,70%以上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毕业论文的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