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文心得

2024-08-13

诵读古诗文心得(12篇)

1.诵读古诗文心得 篇一

为了推动我校的读经诵典的水平的提高以及活跃校园文化,我校积极响应“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弟子规》的要求,语文科组根据计划和学生实际,进行了不同年级背诵不同段落的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而且按照学生的兴趣,形式多样化,同学之间也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检查、表演、评价等。总的来说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还促使了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同学们的经典内涵更丰富了。

此次比赛是在各级段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层层选拔后进行朗诵比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在座的评委及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老师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2.诵读古诗文心得 篇二

一、演绎诗歌诵读, 促进课堂升华

在教学古诗词时,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古诗词反复诵读以达到领会主旨的目的, 在古诗《使至塞上》和《从军行》 (其四) 的教学中, 我便采用不同的诵读设计, 初读感知时采取全班齐声诵读的方法熟悉全诗、把握句读节奏, 在领悟诗的主旨后换成男女生分角色朗诵,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因境生情, 升华情感。加深理解。例如, 《使至塞上》我的诵读设计是首联、颔联、尾联由女生读, 女生声音细柔, 易读出叙事的婉约;颈联由男生读, 男生声音浑厚, 则容易读出豪迈。而《从军行》的后两句则由男生来读, 气势恢宏, 正如让女生评点男生诵读, 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男生语气中似乎能听到征战男儿誓死杀敌、忠心报国的决心……在对两篇诗词进行小结时, 我则尝试采用了截取诗词中重点句子的办法, 将之前引领学生对诗文的解读和诗中的重点句子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再次采用分角色诵读的方法, 再配之苍凉悲壮的音乐, 收到了很好的诵读学习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不仅巧妙地对两首诗歌的学习做了小结, 还完美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师生合作配乐朗诵。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美的熏陶, 对整堂课而言更是推波助澜、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

二、小组PK, 全班竞技, 人人参与促诵读

诗词因为音律整齐和谐, 所以引领学生诵读比较容易, 对于古文可就不同了, 除了诸如《与朱元思书》等骈体文或骈散结合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他的大部分古文或叙或议, 或写景或抒情, 但读起来缺乏韵律, 读准字音尚不大难, 但要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分清句读、不要破读, 读出语气, 或者唱读方面可就有点困难了,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 以纠错补漏, 然而反复诵读往往使学生索然寡味, 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引领学生展开PK, 积极投入诵读是成功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下面就以蒲松龄《狼》的朗诵教学为例, 我说说自己在化解这一矛盾方面尝试的做法。

首先是排除生难字阅读障碍, 紧接着教师对全文作了范读,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之后进一步强调了重点字音和朗读节奏, 随后指定一名朗读水平居中的学生朗读全文, 发现仍有破读和误读的现象, 再对重点句子进行了强调, 比如, 这两句:“少 (shǎo) 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和“狼亦黠矣, 而顷 (qǐng) 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后再找一位同学朗读, 发现仍然有误读现象, 想到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古文, 所以在当众诵读时肯定会怯场, 难免出错。为了克服困难、争取突破, 我改变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诵读PK。规则是先在小组进行, 然后由小组推荐最优的朗诵者代表小组进行全班PK, 要求不能误读, 避免破读、重读, 语速适中, 最后谁完整阅读的篇幅最长谁就是获胜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开始准备诵读了, 在经过小组选拔推荐之后, 很快就有小组代表举起了手, 虽然他们都是小组的佼佼者, 然而面对全班同学审视的眼光, 他们居然败下阵来, 此时, 我手心里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课堂气氛真是剑拔弩张, 接下来每个“挑战者”心中都暗暗较劲, 顶着不小的压力, 很快八个小组代表的朗诵结束了, 居然没有一个完整读完, 大家跃跃欲试, 此时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我灵机一动, 打破小组单位, 让每位同学各自为营, 准备三分钟, 以个体优胜者的角色参与下一轮最佳朗诵的挑战, 课堂顿时像炸了锅一般, 大家都投入到反复订正的朗读声中。明显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以及反复的纠正, 学生已经对文句烂熟于心, 所以“个体争霸赛”一经“上演”, 就先后有五六位同学胜出, 我把他们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以示鼓励……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 本课的学习告一段落了, 但学生的脸上还写着激动和兴奋, 很多人还沉浸在刚刚落幕的角逐中, 也有人为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惋惜, 但无论如何, 我觉得本课作为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作为一堂以诵读为主的语文课, 还是作为学习《狼》的第一课时, 它都是成功的。

三、先读后诵, 由品到悟

诵读虽然经常一并被提及, 但诵与读其实是有区别的,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诵读自然也得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理进行。

(一) 扎实预习是落实朗读效果的前提

古诗文教学发端于对文本的熟悉, 而基于古诗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品味古韵,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古诗文的音律之美。然而在朗读熟悉文本之前扎实的预习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排除阅读障碍才能为接下来的朗诵学习打好基础。

(二) 背诵是理解性阅读

要注重在理解学习之后跟进对诗文的背诵, 背诵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在学生将诗文背诵的过程中, 他们会在脱离文本的咀嚼中再次汲取诗文的深刻内涵或写法上的妙处。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月夜》时, 通过初读感知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但无法体会“对写法”的传神之处。当学生背诵之后, 便很快体会了“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一句,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 反衬当时自己身陷险境、思家心切的独到。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参悟领会, 体现从品读向悟读升华的过程。

摘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伴随古代教育诞生, 可谓源远流长。诵读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了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3.古诗文诵读教学浅析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92-02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古诗文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语文课标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结合古诗文这种特殊文体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正确朗读是古诗文诵读的基础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等,如果不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就谈不上真正地诵读。因此,学习一首古诗或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或个别学生朗读一遍,从学生的试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进行纠正,最后由教师范读一遍。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西江月》有一句诗是:“路转溪桥忽见”,句中的“见”字是一个通假字,应读“xiàn”还是读“jiàn”呢?这时就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在夜行中过了溪桥一拐弯,社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感到喜出望外。这里说的是“茅店忽见”,而不是“忽见茅店”,是忽然出现的意思,因而要读“xiàn”音。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学弈》中有这样一句话“思援弓缴而射之”,句中的“缴”是个多音字,分别有“jiǎo”“zhuó”两个读音。通过课文注释和查字典可以知道,这里的“缴”是指“系在箭上的丝绳或古时带有丝绳的箭”,并没有“交纳,交出”的意思,因此,这里应该读“zhuó”音。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读准古诗文的字音,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常识。此外,有些模棱两可或具有争议性的读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比如,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讲的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该具备诚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切忌不懂装懂。这段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路讲的,一开始采用呼告、感叹的句式,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说明孔子对这样的学习态度很重视。可见,前4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故念“zhī”音,而最后一个“知”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故念“zhì”音。

二、读出节奏是古诗文诵读的个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即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人们将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而把唐代以前不拘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本文沿用旧说,将讲究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将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做古体诗。为了与现代自由体新诗区别开来,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无论是五言古诗还是七言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来看,在一个句子中,后面3个字与前面几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三字脚”,它是人们在吟诵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我们在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或oo//o/oo,七言诗句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或oo/oo//o/oo。“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现代汉语语法应当念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朗读时的停顿应是oo/oo//oo/o。关于古诗的朗读要决,自治区特级教师黄亢美将其归纳为: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朗读古诗题目要有情,定调要准。古诗的第一、二句是起承关系,中间停顿不宜太久,连接稍紧,第二句结束后形成一个小高潮,第三句是一个新的开始,读音的高低视情况而定,一般可低一些,突出结尾的高潮,结尾句一般突出最高潮,但结尾不一定都是激昂的,每一句的三字尾都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三、读出体验是古诗文诵读的灵魂

语文课标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因此,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读出自己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古诗文,朗读时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静夜思》表达的是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确定情感基调不能过于高昂。反之,有的边塞诗一般写得比较大气,确定的情感基调不能过于低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把握的情感基调和对古诗文的理解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同一篇古诗文,不同的学生在朗读体验上也可能不同。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伯牙绝弦》中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朗读环节,一个学生读得很慢,调子低沉,感情悲痛,而另一个学生则把前半句读得急促高亢,后半句读得渐慢渐弱。对于学生在朗读时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基调,第一位学生解释说:“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是真正了解他的人,现在子期死了,伯牙怎能不悲痛欲绝?因此,这句话应该读得低沉一些。”第二位学生说:“根据资料显示,子期初死,伯牙并不知情,是过后才听人说起。因此,他初闻噩耗应是惊讶、难忍、悲愤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一开始会比较冲动以致破琴绝弦,因此要读得急促高昂些,在接受了子期已死的事实后痛断肝肠,这时要读得渐慢渐弱,最后他泣不成声,应读得声断而气不断。”从学生的解释来看,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当中,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此时教师应当加以鼓励。语文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总之,在古诗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后,要加强训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诵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4.古诗诵读读书心得读后感 篇四

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学会了汉语拼音,有机会去读更多的书了。正好,学校给每位同学发了《古诗文诵读》,我便迫不急待地读了起来,其中有些是我小时候就会背的古诗。虽然我还不能全部背出这些古诗,但是通过我的一遍一又遍地阅读,加上老师有时对一些古诗的讲解,现在我也能理解一些古诗的含义了!

当我读到《咏鹅》时,我觉得这只鹅写得太美了。颜色分明,有雪白的羽毛,红色的脚掌,绿色的水波,在水中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听老师说,这首诗是一位诗人在七岁时写的,我觉得这位诗人太有才了,小小年纪竟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回头想想自己,在学校学习时,也会贪玩,影响了学习,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批评我,让我好好学习。看到这位有才华的小诗人,我心里暗下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有一天,我跟着爸爸去食堂吃饭,偶然一抬头,看见食堂的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就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爸爸先让我把这首诗背一遍,然后告诉我,这首诗前两句讲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动,后两句讲这一粒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整个诗句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听了爸爸的话,我明白了我们小学生要爱惜粮食、不能浪费。看看餐桌上剩下的一些饭菜,我要劝一下大哥哥、大姐姐们,希望他们也不要浪费粮食。从那天以后,我就吃多少、盛多少,而且每次都吃完了。

5.诵读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主持词 篇五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han,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男;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齐: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女:现在,我宣布:章曲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第一项:请学校领导讲话。男:第二项;比赛正式开始。节目主持词 1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懂得该如何刻苦学习。“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接下来,有请一年级同学进行《三字经》的诵读比赛

2、女:辽阔的草原,肥壮的牛羊 帐篷里传来豪放的牧歌 这是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妙图画 请听二年级《敕勒歌》!

男:渊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4、女: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听四年级学生带来的诵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男;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成都人叶浪创作了一首诗。“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请听五年级学生带来了诵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6、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男:祖国,这个字眼包含着多少魅力啊!

女:她是我们的母亲,养育了十三亿的中华儿女。

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男:这是一副享有声名的对联。我们青少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六年级学生为我们带来的《叶挺的囚歌》。

结束语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男:让我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6.古诗文诵读方案 篇六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诵读是我校一块“金字招牌”,影响深远。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审时度势,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发挥年级组和班级的自主性,对原有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推荐形式进行变更、调整,以期丰富形式、优化资源、增强实效。

一、活动目的:

巩固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成果,在传统诵读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化诗教品牌,切实推动学习型校园创建,营造学习氛围;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引领学生成长。

二、诵读内容:

规定篇目+自选篇目。低、中、高年级每期分别安排8首、10首、12首经典古诗文作为必选的推荐篇目(详见附表),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中高年级可适当拓宽内容、提高难度,并粗知诗词大意;学有余力的班级,可另行自选,自选篇目建议选择《国学》经典篇目。

三、相关安排:

1、时间:周二——周五的14:00——14:15。

2、形式:自主安排。

3、日常检查:四-六年级各班推荐1名同学为班级诵读活动小主管,负责每周古诗文诵读时间的检查。

4、考核办法:背诵(占40%)+活动(占30%)+资料(占30%)。①每学期末,学生处将组织人员对规定篇目进行评估考

1核。全班集中背诵全部的规定篇目,任意抽取2组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任意抽取4-6个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自选篇目不考核,可酌情加分。②每学期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相关主题活动(可与班队活动整合),如开展“诗配画”、“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等活动。③所有活动及时收集资料、整理建档,期末打包交学生处。

湘钢三校学生处

7.诵读古诗文心得 篇七

“熟读唐诗三百诗, 不会写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古人这些精辟的言论充分地展示了多诵读经典作品的好处。让初中生多诵读一些经典古诗文, 有助于语感的培养、知识的积累, 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 古诗文在背诵默写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较多, 学生要做到默写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就不那么容易了。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功夫贵在平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古诗文诵读, 让学生在经典古诗文的沐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立足《课标》, 超越课本, 适当拓展延伸

语文新《课标》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 但是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纲, 要立足学生的发展, 立足《课标》, 跳出课本, 进行拓展延伸, 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知识及人文思想的储备。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心胸才会变得更加宽广, 眼光才会看得更远。如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其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初中课本中选入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辛弃疾的《破阵子》, 但仅从这两三首词是不能洞悉宋词豪放的风格的, 特别是不能充分感受辛弃疾的“壮词”和苏轼词创作前后时期风格的明显差异。此时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岳飞《满江红》、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词, 通过让学生充分诵读, 增强学生对宋词豪放风格的感性认识, 学生就能够从慷慨激昂的宋词中感受到词人渴望报国、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一、初二由于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宽裕,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古诗文让学生诵读, 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的理解从线向面扩展。

二、大声诵读, 出声背诵, 充分感受意境

诵读古诗文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是背诵的好方法, 让学生大声地诵读古诗文, 每篇 (首) 如果连续诵读五遍以上, 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就会不断地加深, 对文章的感悟、体会也会随着诵读的深入不断加深。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诵读的指导工作, 积极组织好集体诵读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集体诵读, 特别是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正确的诵读影响很大。

在大声诵读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完全抛开文本, 出声背诵。每篇 (首) 连续背诵五遍以上, 会发现学生在一二遍时有一些生硬, 到三四遍时就会相当流利了, 到五六遍时学生已完全熟练地掌握全文了。

在大声诵读与出声背诵两个步骤中, 出声是关键, 一方面是古诗文语言优美, 琅琅上口;另一方面读出声音来是对人记忆功能的再重复, 而且出声也能使学生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

三、开展活动, 丰富内涵, 营造大语文环境

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对于诵读古诗文也是如此。要让学生不感到诵读古诗文是一项繁重的任务, 语文教师要多思考, 积极构思, 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

如, 可以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每学期开展一两次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抢答比赛, 通过有竞争性的、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现学生的才华, 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赏析古诗文, 通过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文语言的精练, 意境的优美, 让学生感受古人创作艺术的高超及古典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活动, 积极营造大语文环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可能仅靠课堂就能解决的, 需要一个大语文环境, 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四、重视积累, 关注重点, 正确理解记忆

现行的中考古诗文默写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单一的上下句补充完整向理解性默写、拓展性默写的过渡。默写的内容更加宽泛, 难度不断加大, 这就需要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要关注重点古诗文句, 重视积累, 正确地进行理解记忆。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 如让学生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和平生活、悠闲自得、优美自然环境、友情等相关古诗文句, 并给它们加以分类。如果说初一、初二的背诵是纵向的积累, 初三的归纳应该是横向的梳理, 这样就能形成古诗文记忆的面, 知识点会更加清晰。

关注重点, 要让学生勾画出每篇 (首) 古诗文的名言警句, 特别是能够揭示主旨、中心的关键性语句, 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陋室铭》中“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等;勾画出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 并能够正确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 以备考查时理解性记忆之用。

多做一些理解性的题目, 保证汉字书写的正确率。考查时不仅要会背, 更要能正确地默写出来, 这就需要平时多做一些相关的题目, 特别是理解性记忆方面的题目, 如写出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意境的古诗句, 写出与“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同样哲理的古诗句。在做题目时, 要保证汉字书写的正确率, 让学生回归到文本内容, 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看几眼, 多练几遍, 保证不改字, 不写错误字。

8.古诗文课堂,诵读中灵动 篇八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重点

古诗文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石,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中国古诗文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中学课本所选用的古诗文更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学习古诗文方法有多种,如:教师讲解法、学生感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而在我看来,诵读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丰富其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

一、词解诵读

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诵读”,百度百科解释为“念;熟读;背诵”。“诵”和“读”是有区别的。“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人们在读书中讲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仔细看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多读几遍,熟读精思。眼睛与心灵合而为一,诵读是对文本的直接触摸。反复诵读意味着反复触摸,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二、采用诵读法的决定因素

1.古诗文的文体特点

古诗文的精髓——文字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体味十分恰当。和现代文的通俗易懂不同,古诗文通常意蕴深远,由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凝练、典雅的语言记录下来。而要做到明了、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地吟咏、诵读,以达到顿悟。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可见其意境是何等丰富。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参照教学参考材料,经过加工后转述给学生。诵读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反复诵读、咀嚼,方解其中味。诵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字、词、句,领悟人物的情感,发掘文章蕴含的深意。

2.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考试的检测点依然放在分析语言、理解常用写法上,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重点,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于是,一篇篇经典的作品被肢解。尽管我们在教材的改革上迈出了一步,而教师思想的转变、方法的更新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诵读指导

1.根据阶段目标指导诵读

诵读的过程,从易到难,可以分为认读、理解、赏析和巩固四个阶段。

以认读为目标,需要认识和辨别字的音、形、义,知晓词、句的含意。

以理解为目标,披文以入情,通过文辞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赏析为目标,需边诵读边思考,对文章作深入研读。这样的要求较高。

以巩固为目标,意在识记,且抑制遗忘。

不一样的文章,诵读目标不同,视需要而定。

2.提高古诗文课堂的实效

(1)读准字音

诵读的起码要求就是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读字的读音。

(2)停顿得当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辨别句子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的“犬”解释为“像狗一样,名词用作状语”,因此应该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其次要借助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以此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节奏。

(3)读出语气

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意和语气,如重与轻、强与弱、紧急与舒缓、果断与委婉、沉重与欢快、庄重与活泼等。诵读是把文字变成语气,以声传情。

(4)读出文气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作家不同的文章文气也不尽相同,或流畅跌宕,或沉郁顿挫,或婉约含蓄。

3.开展多种诵读形式的活动

早读课督促学生诵读,经常检查诵读情况。除了常规的抽背外,还可以开展背诵比赛、诗文接龙等。

课堂上诵读形式也应丰富,可以集体诵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男生诵读与女生诵读相结合,表演诵读和竞赛诵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设备配乐诵读。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诗文栏,营造浓厚的诗文氛围。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突破传统诵读的死记硬背,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虽说诵读教学不是古诗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润物无声的方法。我们感其益,受其利,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深入思考,不断与实际对接。

9.如何诵读古诗文 篇九

众所周知,学习古诗要多读,在读中想象诗境,感悟诗情,用古人的话来说便是“因声求气”。一般古诗教学常常是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重点读,读得不可谓不多,教材教参对诵读指导得也算得力,然而要真正做到艺术诵读,却非易事。首先,一系列技术处理是绕不过的。教师不可能每首诗都作出极为详尽的指导,但必要的指导也是应该的;而且,针对不同的诗,进行不同的指导,整个古诗教学合起来,诵读指导也可谓蔚为大观。

一、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语句里读得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字音。重音的作用是为了强调、突出。重音可以通过重读、吐字清晰、适当延长的段加以表现。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指句子中某些重要成分要重读,比如某些动词、状语、补语、指示代词。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重色”“思”“多”“不得”宜重读。又如:“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中“亦”“安”宜重读。诗歌韵脚宜重读。语法重音是用得最普遍的。观察不同学生的朗读习惯,有的有明显的重音意识,有的则相当淡漠,平均使力,除了有对诗文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延续不良诵读习惯的原因。

逻辑重音是指语句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成分需要重读。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为了强调投降派把持朝政带来的低迷局面,可以重读“世事艰”三字,为了强调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可以重读“气如山”三字。逻辑重音有诵读者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诵读者对诗作进行深入全面把握,再根据诗作主旨和自己的设想,确定重音位置。有利于突出主旨、很能传情的词,自然要重读。如《越中览古》一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宜重读“破”字,以突出胜利的气势,重读“尽”和“满”,以突出越王将士骄奢淫逸、骄傲自满的情态,重读“惟有”,以突出对“今衰”的慨叹。

二、把握语速

语速是指诵读语句时的速度。语速对于表达不同情感有重要作用。一般在激动、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而在痛苦、悲伤的时候,语速相对慢一些。不同体裁的作品语速往往有不同要求。一般是诗歌比散文慢,古诗比现代诗慢。古诗语句短,不像现代文语句长、朗读换气难,更重要的原因是古诗语言相对古奥,读快了不利于自己和听众理解。当然,读到情绪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时,不宜过慢。同一首诗里,情感的起伏,语速自然要随之而变化。

现举例说明。李白《将进酒》虽有愤激压抑,但还是有激越狂放,语速宜稍快,李白《行路难》(其一)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激宜稍慢。但两首诗语速各有变化:《将进酒》是先稍慢,逐渐加快,到“钟鼓馔玉”几句又稍慢,最后又逐渐加快;《行路难》前六句都宜缓慢、深沉、凝重,“闲来”二句可略快,“行路难”几句又宜慢,“长风”两句宜轻快自信。一句话,语速就是由情感决定的。又如李清照 《一剪梅》,为了更好传达那种孤独、相思之苦,整个调子都宜缓。《声声慢》则更宜缓慢沉重。苏轼《新城道中》情绪喜悦、欢快,诵读宜轻快。

语速还体现为节奏。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具体体现为有规律的停顿。停顿是指诵读过程中的间歇。节拍与节拍之间可以算是很小的停顿。四言诗的节拍统一为“二二”,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楚辞一句一般为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但这种节奏是可以打破的。为了更好地传达感情,可以当停而复断,当断而还连。这就要说到逻辑停顿。在语法结构以外,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观点而作的停顿便是逻

辑停顿。如《越中览古》为了强调古今对比,第三句宜与第二句蝉联而下,不作停顿,而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就宜稍停顿,尤其“惟有”之后,更有很大停顿,停顿之后,缓缓吐出“鹧鸪飞”三字,一字一顿,那种感慨自然逼真地传达出来。

三、变换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语句的音高变化。声调指单个字的音高变化,语调是较大成分(词语、短语、句子、句群)的音调变化。语调很能表达感情。句子的音高变化常有四种:

1.升调,由平升高,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等语气。如:“能不忆江南?”

2.降调,先平后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如:“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平调,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如:“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较平,“掷人去”“有志”上升,“不获骋”下降。

语调往往和语气相关,又和表达方式相关,更和感情相关。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往往较平缓,而抒情或者说在其他表达方式中带有抒情时,语调变化就较大。欢快者高昂,悲伤者低沉。以《长恨歌》为例,第一层写玉环受宠,整个调子宜高;第三层写玄宗思念玉环,极尽伤感落寞,宜低沉缓慢。第四层写道士寻仙,读到玉环迎接道士时,应该较高昂,读到伤别相思处,宜低沉,最后表决心处,又宜高昂,最后一句点“恨”,宜缓宜低。

诵读时,要把握大局,又要注意局部的高低变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我欲”至“青云梯”都宜轻快低沉,突出“梦游”神秘和诗人喜悦色彩。“半壁”至“层巅”宜高昂,“云青青”二句宜低沉,仙人出现的热闹场面宜高昂,梦醒感叹宜低沉。《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上句升调,升得很高;下句降调,降得很低。《书愤》前四联较高昂,尤其第二联,扬得很高,后四联较低,尤其“镜中衰鬓已先斑”降得最低。

四、巧用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和风格。如浑厚、尖细、清脆、沙哑、圆润、粗涩等。音色对情感抒发有重要作用。读不同风格的诗,理应用不同的音色。读豪放词宜用浑厚粗重的声音,读婉约词宜用尖细清脆的声音,读典雅之作可以用圆润宛转的声音,读俚俗之作则不妨用粗糙尖新的声音。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需要浑厚大气的声音,要有包容一切,吞天吐地的气度,好像自己胸中正有三千里山河、五千年沧桑似的。读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要用尖细沙哑的声音,读出那种愁肠百结、欲说还休的感觉。

同一首诗,要根据诗境和诗情的不同,运用不同的音色去读。读《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要字字咬得十分清楚,读出那种深切的激愤,读“镜中衰鬓已先斑”,要用苍老、沙哑、擅抖的声音。读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一段,要运用不同音色去表现:宛转、冷涩、激越。

音色的控制有相当难度,但总要有意识追求才行。音色的控制主要靠调整发声部位和调整共鸣腔来进行。要发出浑厚的声音,开口度宜大,发声部位宜稍靠后,共鸣腔要大,充分运用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要发出尖细清脆的声音,开口度宜小,发声部位宜靠前,多用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各类音色的控制有时很难言传,在诵读中可以多尝试各种发声方法,以找到预设的感觉和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名家诵读录音,注意重音、语速、语调、音色等特点,适当作一些记号,然后自己跟着诵读,力求诵读有表现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以情激情,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来读,师生一起为他寻找优缺点。可以多人分别读同一作品,比较优劣,促进学生诵读。对于疑难处,还可以进行讨论,该如何读。还可以让音色差距大的学生接力读,体会不同音色的不同效果。把握整

首诗的语速调子和语速变化规律,并有意识效仿。还可以抽学生诵读,由老师或者同学指出语速、停顿处理是否得当,再进行诵读。可以让学生先反复钻研,反复诵读,把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再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诵读。

10.中华古诗文诵读 篇十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

3、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情景剧、名句诵读 活动过程:

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早上好!女: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女:有的写景,有的写物; 男:有的抒情,有的叙事;

女: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 男: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豪迈奔放。

齐:今天,让我们徜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四(5)班《诵读经典诗文,学做少年君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各显身手

男:嗳,你说,我们小学生最大的任务是什么? 女:那还用说,当然是学习了。

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学习上有许多精彩言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七位同学朗诵孔子语录,全班同学齐诵)男:几位同学朗诵得真好。

女:从孔子的这些论学习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把学习搞好,首先要重视学习的态度,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有不耻下问的品质,还要有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还要有…… 男:好了,好了,今天班会,我们就少谈一点学习,好吗?其实啊,古人写物的诗句也不少,写得也非常传神。

女:好,我们再来听几首写物的诗句吧。男:一年级时,我们学了一首诗《鹅》,还会背吗? 女:当然会。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全体:《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男:同学们,你们还会背哪些写物的诗篇呢?我们每个组请一个同学来朗诵,好吗?(四位同学朗诵《草》《石灰吟》 《咏柳》《梅花》)

男:一首首清新亮丽的诗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物形象。

女:世上的万物都来自大自然,而描写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诗篇,才更让人感到妙不可言。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全班同学朗诵《望庐山瀑布》

女:你们还知道哪些写自然景物的诗呢?(两位同学朗诵《江南春绝句》《滁州西涧》)

男: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是那么神奇、美丽,而田园风光又是那么恬静、悠闲。女:谁再来朗诵一下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呢?(四位同学朗诵《小儿垂钓》《过故人庄》《乡村四月》《四时园杂兴》)女: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男:是的,古代的文学家们不仅善于写景,也擅长于叙事。不论是叙事诗还是叙事散文,都言简意赅,让人赞叹不已。

三、情景剧 男:《七步诗》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家知道曹植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来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吧。(四生入场,表演小话剧《七步诗》,一人旁白,一人饰曹丕,一人饰曹植,一人饰侍卫。)

四、齐心协力

男:嗳,你认为古代的文学家们最长于哪方面的作品? 女:我觉得嘛,他们写什么都行,写什么都很精彩。

男:其实啊,我认为古代的文学家把这些情感都刻画得非常细腻。让我们先听一听几首反映亲情友情的诗篇。

1、小组:《游子吟》

2、小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小组合:《赠汪伦》

4、小组合:《送孟浩然之广陵》

男:你知道古代的文人们为什么能写出这些好的诗作吗? 女:不知道。男:就因为他们游遍名川大山呗,见多识广嘛。不过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一出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这又使古人们多了一种情思——思乡情。

女:在思乡的诗句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吧。全班:《静夜思》 男生:《回乡偶书》 女生:《天净沙.秋思》

五、小组唱《满江红》

男: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对于外来侵略者,从来就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古代的文人们,也拿起手中的笔,抒发爱国情思,描绘战斗的场面和战士的军旅生活。女:同学们还记得岳飞的《满江红》吗?我们一起来朗诵吧 全班:《满江红》女:我们班有几位同学不仅会背这首词,而且还会唱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八位男生小组唱)

六、相声《慈母心》

男 :在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能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女:是的,让我们通过相声《慈母心》来感受一下吧。(两位同学表演相声)

七、名句对诵

女:在古诗文中,有许多诗句到现在还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绝唱。” 男:请听几位同学为我们朗诵的二十四则经典名句。

(六生入场,采以独诵、三人诵,一应一和等多种形式朗诵经典名句。)

八、舞蹈《读唐诗》 女:嗳,你知道吗?唐朝可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男:是啊,那一首首唐诗如歌似画,有苦有乐,就好像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请欣赏舞蹈《读唐诗》。

(四位同学表演舞蹈)

九、结束语

女: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男:读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

女: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 男:拥有“天下为公”的理念

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男:“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11.初中古诗文的诵读与积累 篇十一

一、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长远,兴趣都要放在首位,而且要坚持培养,贯穿始终。也就是说,初中三年对兴趣的培养不能有丝毫放松。很多时候大家初一的时候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到了初二初三认为学生已经入门,就不再重视,把应付考试放在了第一位,造成了学生的抵触和低效,事倍而功半,非常可惜。怎样提高兴趣不需我班门弄斧,但有一点我认为需注意:在古文教学的时候,要把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教给学生诵读和积累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好比一把神兵利器,拿它去争斗时不仅不会畏惧和厌烦,反而能神清气爽、斗志昂扬。诵读方法,常规来说就是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积累的方法则更加丰富一些,可分为课上积累、课下积累,重点积累、兴趣积累,知识的系统积累、分类积累。教师在积累之初要做出系统的跟踪指导,直到学生学会正确的积累方法。

三、具体做法。

12.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策略 篇十二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呢?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采取最本朴最实效的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策略来教学, 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 运用在手, 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 传承给后代, 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但要提高学生的诵读积累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积累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 架起文学桥梁。倡导学生诵读, 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 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 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 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古文或古诗, 每一册语文课本后面都有10 首课后古诗, 新课标规定对这些古诗文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 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成诵。总之, 短小精美, 声情并茂, 这些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好的诵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 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反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翻开现成的文本能发现有很多文章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要让学生诵读中的火花拥有燃烧的机会, 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地搭建这座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 做到时间充足, 准备充分, 让他们树立自信, 享受诵读背后的精彩。发扬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想读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尊重个性化理解。叶圣陶曾经说过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 深入体会,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 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行路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李白的悲愤与苦闷, 体会他的追求与幻灭, 体悟他浪漫主义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不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 这为学生诵读作了求通达悟的前提准备, 如此学生在诵读时便容易进入语言环境, 产生移情体验, 充分体会诗中人物的心情, 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4.指导朗读的技巧,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古诗文教学的育读积纱,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朗读中缺陷较多, 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音量偏小, 速度过快, 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直至熟读成诵。

(1) 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在响亮的基础上要达到纯熟, 达到自然成诵。学生诵读时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 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 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

(2) 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 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朗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 能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

上一篇:如何缩写句子的方法下一篇:英国诺丁汉大学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