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2024-08-11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共12篇)

1.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八年级必修)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是育人的重要,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乐音,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不觉的带入 《口技》之中。

2、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1、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判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读书学习贵在思索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再从有疑 到无疑的反复递进不断深化的思维过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评价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优点零》中, 她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胖胖的男孩, 当幼儿园老师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 表示自己属于其中的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 动作还是晚了一点, 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他的前面, 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 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 臊不臊啊?!后来, 那个男孩子, 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 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因为小男孩自认为的优点, 被老师粗暴地打击、奚落、嘲讽, 那脆弱的小生命, 就好像被利剪剪断了双翅, 从此他迷失了方向、失落了自己。。。。。。

这是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故事, 但它使我联想到了我们在教学过程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学生。

(一) 语文课堂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多样性。

语文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园地, 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底蕴、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感的全面考虑, 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是促进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实现高效与优质对话的重要手段。

作业检查、作文批阅、试卷评改无疑都是教学评价的形式, 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正确而不失幽默的评判, 可以使学生知错就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班里有个男生, 不管是作文还是作业, 字都写的歪歪扭扭, 一塌糊涂。我在批语上写了好几次“作业粗心, 重做!”但他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一点反应。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 第二天的作业稍好了些, 但第三天又旧病复发。我再也束手无策了。有一次作文, 题目是“我家的。。。。。。”,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文章, 体裁不限。他写的是他自己养的“蚕”。文章确实写的非常生动有趣, 但不足之处还是书写问题。我就想了个办法, 注加的评语是:“蚕, 在文章中活灵活现, 但你的字也像可爱的小蚕爬过一般!”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 以后的作业整整齐齐。后来还听说他在练书法呢。

(二) 语文课堂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种间时性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评价, 它像文学中的“即兴创作”一样, 需要老师的临场发挥, 是一种即时性评价。长期以来, 我们的精力总放在如何设问上, 而对学生的课堂答问没有真正用心对待和科学地反馈。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 不少教师总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你的回答很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之类的语言几乎成了课堂评价的流行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 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切实际的廉价表扬, 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增强他们探索的动力, 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路。我也曾读到过这样一则实例:老师要求学生想象暴风雨来临前的情景。一个学生说“一阵微风吹过, 小树微微晃动, 好像向行人们招手, 树叶轻轻飘落, 人们在公园里散步。”老师“不假思索”大加赞扬:“你的想象具体、合理, 很好!”虽然学生的这句话本身没有语法错误, 但这样的想象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 不知何“好”之有?教师这种不加辨别地叫好肯定, 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相反, 如果此时教师“抓住想象的合理性”这一点委婉而正确地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作文观念的树立的重要性。当然, 这样的肯定要比粗暴地全盘否定甚至是嘲讽 (就像第一个例子中的老师那样) 要好的多, 这样的老师最起码懂得尊重别人, 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总之, 不管是反面的例子还是正面故事,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正确公正、恰如其分。要通过巧妙的铺垫、点拨、引导。它有时需要针对个体, 循循善诱, 春风化雨;有时需要针对全体, 以石激浪, 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千变万化, 教师的评价目的和方式也各不一样。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2001年第五期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一期

3.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性评价 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宽容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24-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发展很快,评价的理念、评价的方法也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采用的激励性评价也越来越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成为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判断,而是通过学生的判断来挖掘其背后的深意,让学生能够从知识、情感和态度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1 激励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心理学家利伯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尊重为前提,会表扬学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成功的自信。比如,有一次,我们进行绘画练习,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作画。有一个小朋友画的是大红苹果,颜色非常鲜艳,但形状却是正方形的。笔者就奇怪地问她:“你的苹果怎么是方形的啊?苹果不都是圆形的吗?”她笑了笑,非常自豪地说:“那天我给爸爸洗苹果时,不小心掉到地上了,结果苹果都摔坏了。我想发明一种方形苹果,这样就不那么滑,容易抓住。即使它掉在地上,也不会那么容易摔坏了……”笔者听了她的解释,非常高兴,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为家长做事,动脑筋把事儿干好,于是笔者就鼓励她说:“嗯,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喜欢你今天画的画儿,祝你早日发明大方苹果!记得到时给老师一个噢!”她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样,一个已经脱离实际的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但说出了苹果是方形的原因,还受到了教师的鼓励,相信她以后一定会满怀信心地生活下去。这样的评价就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的,并鼓励学生发明创造,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效果。笔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他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是有优点,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其优点,加以鼓励。那么,对其缺点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不能漠视不理,而是要委婉地指出来……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求全责备,如果想让其改正缺点的话,可以运用委婉一点的说法,如“老师觉得,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一些”。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辩论时,教师的角色就是明辨事非,给出正确引导,这时我们就要实事求是地给出学生评价,并对有偏差的说法进行纠正。万不可含糊其词,更不能盲目表扬,这样只会让学生更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样是对,怎样是错,从而养成不辨事非的坏习惯。而表扬的时候,切忌用假、大、空的词语来进行评价,要对其具体的言行进行赏识鼓励。虚假的表扬只会让学生不珍惜,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 激励性评价要以鼓励学生为途径

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鼓励可以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和谐而宽松、民主而积极。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里与教师平等沟通,自由交流,并碰撞出共鸣的火花。在教师不断地鼓励下,成验成功经验,一步一个小进步,最后成就一个大进步。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优秀的教师总是会积累上百条或上千条鼓励语,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学同表现,教师都能给予恰当的鼓励,并能点燃其智慧的火焰,照亮其生命路程。笔者常用的鼓励语分以下几种: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而流畅时,笔者会说:“真没想到,你表达得太流畅了!”当学生遇到难题,思考不出来的时候,笔者会激励他们说:“嗯,不错,再努力一下就解决这道难题了啦!”当进行一些小组比赛的时候,笔者经常会鼓励他们说:“相信自己,你们一定可以做得非常好!”等等。有一次,笔者在时行拼音声母教学,讲到了易混的三个声母“b、p和d”。笔者说自己遇到了困难,有三个声母宝宝同时出现在了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分不清楚,请小同学帮帮忙。这时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d形状非常像奔跑的马蹄,发音也很像!”笔者马上表扬他说:“你真棒!你从形状和发音上都说出了d的特点!”并向他竖了竖大拇指。这个学生马上高兴地出示了一个V的姿势,高兴极了!另一个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老师,p就像一个人拿了脸盆在泼水!”“对,老师一会儿要奖励你一个小贴画,你帮老师说出了p的特点。”“老师,看到b,我就能想起来一句诗‘红掌拨清波’!”“嗯,这个回答太棒了,都能用古诗来区分声母了,好,一会奖励你一个小贴画!”在教师不断地激励下,小学生的答案一个比一个多,不用老师教,他们自己已经把这三个声母区分的很明确了,老师只要再稍加总结,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激励性话语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处先一定得宽容学生的错误,只有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赞科夫主张“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对于一些后进生,他们出现错误更是非常经常的,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训斥,只会让其学习兴趣更差,自卑心理更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这一类学生就需要教师特别的关注,不断地去鼓励他们,用心观察其不易觉察的进步,加以夸大表扬,树立自信,从而让其产生更大的进步动力。有一次,一名差生的作业写得非常工整,笔者就当众对其进行表扬,并希望他能一直将这个优点保持下去。后来,笔者又跟踪了几次,这个差生的作业一点一点变好了,学习态度也端正了很多,从而取得了较大进步。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这就告诉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優缺点,让学生在不断地挫折当中走向成功。教师要掌握激励性评价的更高要求,多积累一些表扬语,以学生的具体表现为本,用恰如其分的激励语来使其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让学生全面、持续而健康地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灿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4.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篇四

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评价是镶嵌在真实的任务之中,评价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才会因评价而充满活力,才会因评价而更加精彩。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一、评价内容应多远,保证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参与课堂活动的,与人的丰富性相适应,评价内容也应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一些评价内容外,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1、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习的质量不仅反映在学习的效果上也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投入学习时的动机和他所采取的策略及获得的效果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学习的效果,还应关注学习的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布鲁纳曾言:“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和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一种动态的表现,采用终结性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方式都很难加以测量和评价,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了解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资料并加以评价。

2、学生的个性评价

西方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我国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现代的教学也反对一刀切,要求学生自由发展,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而不能“一张试卷定终生”,用一些活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捕捉学生的个性表现,不急不躁,找到合适的切口,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势必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二、评价方式应多样,力争灵活评价

1、口头点评

口头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评价理念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口头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1)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就必须让口头评价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这样才能为课堂画龙点睛。

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互动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运用口头评价语言,又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做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让学生来评价,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物化为如送一个智慧星,奖励一句名言等,口头的不仅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2)口头评价语言要多点赏识,要尽可能做到多层次、多角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首先应学会赏识,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不能忽略某个学生,教师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要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自己,如对低年级学生可弯下腰来和学生对话,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对评价的内容对与错的判断,教师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

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还要有一种人文意识,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抓住时机,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及时的、恰当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

同样的评价在不同情况下、不同时机下,可能作用就会完全不同。因此,把握时机也是评价中要注意的,要在学生消沉时、失去自信时、最需要激励的时候不吝赞美地给他以及时的鼓励;也要在他放任时、自满时及时给他以警醒,中肯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口头评价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注意寻找学生身上被忽视的闪光点。

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要心中有爱,并能进行换位思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评价时,要展现灵活的教学机智,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关注的面还要更广一些,不能仅停留在少数人身上,要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老师关注着。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有深度、有内涵 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思维层次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语言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2、体态语暗示

体态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会使有声语言增色生辉,但运用不当,也会削弱或破坏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应该讲究技巧,注意方法。概括地说,运用体态语应该适度、自然、协调。

5.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五

香河县第六中学 左学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我们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过分重视知识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从而使得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的评价仅仅成了甄别和选拔的工具。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质性评价全程化,让学生不断得到发展。以前我们往往把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认为评价就是指各种量化考试,而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而且包括日常的质性评价,并且这种质性评价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培养目标的整合,而且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

1、首先课堂上进行互动即时性评价。人应该是在不断的激励和鞭策下不断获得内驱力而不断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应该是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评判,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2、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课堂上口头的即时评价固然非常必要但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的众多表现都是他们发展的足迹,这些足迹就是我们评价的依据,所以搞好过程评价还需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发展的足迹。这种档案,可包括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参加课堂活动情况、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情况以及检测情况,对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档案

可由学生自己填写,可由小组长填写,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己填写情况和小组长填写情况以及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综合填写。学生学习评价档案项目: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搜集、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的积极程度和质量,在课堂上参与情景活动的积极性和情况如何?课下完成书面、制做或其他作业情况,与老师、同学合作情况,在本课(阶段)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在本课(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在本课(阶段)学习中你的总体感觉怎样?

3、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小制作、小设计、小论文、小剧本和小报刊进行收集,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兴趣。

4、期中或期末进行总评。这种评价应是各评价主体的综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综合。学生学期综合评价表,评价项目: 考试成绩,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总评结果,分数,等级,质性评语及改进意见。

5、制定改进计划。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评价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写出质性描述评语,分析出学生的优势部分和劣势部分,并提出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评语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制定下一步改进计划,以利于以后的发展。

二、量化评价双轨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量化评价是一次卷面考试决定学生一切,当时发挥得好则皆大欢喜,否则全盘皆输。这种太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表现的考试,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量化评价应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也就是卷面考试和过程考查相结合。我们考试时,学生总分由笔试部分(60分)和过程评价(40分)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景测验情况(短剧、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答辩、手抄报、剪报、)、小制作等作

品展等情况酌情评价。过程评价部分即为平时考查的得分。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学期开始第一周向学生公布综合素质考查项目,学生从第5周开始可以向教师申请任意一项或多项考查项目,教师综合本周申请人数和项目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考查,考查题目由教师自拟,题目采取抽签的方式,每次以6-8人为最适宜,一人被考查,其余人和教师为评委。自认为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者可申请再考,取最佳成绩记录在档。每周一次,到期末结束。学生各项考察得分填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最后将各项平均分计入期末总分。这样不仅记录下了学生的过程发展成果,达到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好地促进其素质的提高。

三、书面试题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学生之间在基础、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一张试卷定优劣”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容易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实行一试多卷的分层次自主选择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扬长发展和主动发展。“一试多卷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摈弃了现行考试中“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弊端,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愿望,有效地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期中、期末考试时 在考试前一个月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教师调剂向教研室提供A、B、C卷考试学生数和名单。教研室据此发放试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试题,那些学困生们告别了他们认为是羞于见人的分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可走的路。

四、考试内容多样化,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以往的考试多数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题目,考试时背得很熟,但过后却忘得一干二净,到头来留下的东西少得可怜,使历史学科也失去了它功能和价值的本来面目。新课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我们在考试内容上进行了一番改

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需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并不是不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所以为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特设“知识园地”、材料分析和图表制作题。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各抒己见”、“以史为鉴”等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题目,但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内容。为了鼓励学生课外探究,知识拓展,设计了“史海拾贝”题,比如:“你知道多少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你最喜欢的是谁?从他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探究园地”,而且题目具有开放性,或给出三到四个课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新课改中来,我们还设计了“小小评论家”,给学生提供说出心里话的空间。生的这种评价不仅最公正、最有价值,而且学生会产生被尊重的喜悦,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发展。

五、卷面设计人性化,给予学生发展的动力。

1、卷首设计放松性、激励性导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让试卷变得亲切起来,我们尝试设计卷首导语。比如考试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现各自的亮丽风采吧!”;这样的导语不仅放松学生心情,而且鼓励学生前进,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还巧妙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课程

性质的重新定位,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动机。

2、题目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学会学习、生活和做人。以往的考试题目中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考查,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衡量,新课程理念下,必须重视这一点。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历史诊所”这一题目的最后一问是:“ 聪明的小朋友,你认为咪咪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并改正吗?对咪咪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体会?”;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是:“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史海拾贝”题型中有一个这样的题目:“给大家尽可能多地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等等。这些题目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事物的看法和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

6.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六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的中的对话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转化权威角色,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尊重个性,利用“预习报告”,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空间;要精设话题,巧妙点拨,创设师生和谐对话向纵深发展;要重视言语教学,回归生活,寻求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和谐对话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对话式教学的试验。对话教学的内涵包含了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本,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因而能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阅读教学必然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学生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和谐对话呢?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有益的尝试,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以人为本,转化权威角色,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发展,换言之,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教人言语,教人学会读书、作文外,还要教人学会做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真人。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讲知识点,只讲机械的训练,而漠视人的存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毛病,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离开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语、读书、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语文教育误尽苍生”的批评虽有些偏激,但也的确触着了没有“人”的教育的痛处。

我们有句老话儿:亲其师而信其道。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摒弃师道尊严、高高在上这种滞后的认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只传授教科书上知识的权威,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这一全新理念。

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教师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不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的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急切的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课余一起评论甚至一起争论李白、超级女生或周杰伦,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这时我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同志、兄长、严父或慈母。

爱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可以想象,那些爱学生的教师会想:这么可爱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法把他们教好呢?那些爱老师的学生会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听从他的教育呢?教师变权威角色为爱的使者,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师生畅所欲言的课堂,这就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创设了氛围,解决了师生能够达成和谐对话的问题。

二、尊重个性,利用“预习报告”,创设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空间。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学生主体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动的发挥,才能使每一个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个体,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正如钟启泉教授在他的《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同时,就此而言,面对同一“文本”,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解释文本,文本的理解没有绝对划一的“通释本”,无怪乎当下语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学已引起一些同仁的关注。

通过尝试,我采用的“预习报告”这一教学手段,既帮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难易、多少等掌握程度,又能调控教师对语文教材知识重难点的设立与处理,做到所教授的是学生应学的,所质疑的是学生想了解的。

“预习报告”的内容在每堂课学习前,可以是布置学生明确出对所要学内容已经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是明确发现了的不理解、有疑异的地方,可以是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问题,学生先进行自行解答……先学后教是“预习报告”这一手段的根本目的,完全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预习报告”可行性的根本依据。

课堂授课空间随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富于变化,灵活而丰富多彩,师生间和谐对话需要言之有物的问题得以解决。

三、精设话题,巧妙点拨,创设师生和谐对话向纵深发展。

话题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共同选择、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去搜集信息,阅读文本,自主探究,之后师生就阅读探究的成果展开对话,切磋交流,最后形成新认识、新见解的`一种阅读活动。实施话题阅读教学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延伸。在话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达到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话题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这就为实现对话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话题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因此,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很注意话题的确立和设计,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有利师生和谐对话的情景。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言的艺术。设定再好的授课内容一旦到课堂,也会有随学生主体感知差异等因素而需变化的情况出现。这时,教师的设疑、点拨如果灵活、恰倒好处,不仅会解决授课过程中学生无话可说,进入僵局这种局面,更会促进学生解疑答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达到有扩展,有深化,有融会和贯通。

教师的适时、适当地点拨,语言简练,准确,感人,富于启发性,为实现师生和谐对话创设了情境,会使得师生和谐对活继续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问:如果从骗子的角度为这篇童话重新取题目,可以怎样取?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争着为课文取题目。即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安徒生却要取为《皇帝的新装》?此时课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稍后有了小声的议论,但无人举手回答,我知道自己问题可能大了些,马上给了提示:大家可以先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揣摩。经我及时的提示点拨,课堂又活跃了起来。

四、重视言语教学,回归生活,寻求语文教学中师生和谐对话的最佳途径。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即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语言的本能,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奠定了语言智能发展的基础,但人的这种语言本能必须在言语活动中才能“苏醒”。在语文课堂中实践对话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刺激,才能把学生的语言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像、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的潜力激发出来。因此,阅读教学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言语的学习。哪怕是一个词语的锤炼,它都会成为诱发和促进思维的拐杖、酵母和跳板。“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个“朵”字,就让我们随着郭沫若心灵的眼睛看到了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言语教学的是否有效,始终是一个须充分关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所谓“言语有效性”,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语形式对经验传达的文学效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言语诉说的方式(书面的或口头的),来阐释“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语表达真诚、准确与否,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自己”的语言。

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断裂现象相当严重。学生一跨入校门、一坐进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识、训练、考卷,而相关生活的种种感受体验、情感思考,似乎与学习毫无关系。对生活的隔绝,使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复存在,这一点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恰是致命的缺憾。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愿学、乐学、善学。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会处处展示自我,追求创新;既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对话实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我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感悟和理解,并从而获得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又要设置恰当的话题,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汲取知识,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通过合作共同发展。同时,在阅读、探究、质疑、感悟、品味、交流等对话形式中,师生要学会相互倾听,让对话更有效,更和谐!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视野》覃润昌覃波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刘墨欧阳芬开明出版社

3、《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钟启泉

7.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七

一、评价语言要真诚、要智慧

当我们的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出问题, 或者的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回答问题, 或者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认识, 这时教师都应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地方。并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我在上《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中共七大召开了, 如果你是与会代表, 你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经过短暂的思考,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回答:“我最关心的是在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后, 中国人民走什么道路, 是继续让国民党作威作福, 还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继续战争, 还是尽快实现和平让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我听完该同学的发言, 并没有用“很好、不错、真棒”之类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评价, 而是面向全体同学说:“刚才发言的代表很实在, 大家知道他的名字吗?他就是毛泽东。”听了我的点评, 这个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同学们也在大笑之后明白了我的言外之意——他的思想简直都达到了伟人的高度。这样幽默的创新评价胜过那些直白的夸奖。我一直以为评价是一门艺术, 我们教师在课堂评价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 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 多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我们的课堂评价就会充满灵气和智慧。而我们的学生在欣赏和佩服你的同时, 也必将为你所讲授的内容而吸引, 而他们就是在这种伴着愉快和喜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也在不知不觉取得了新的进步和成功。

二、课堂评价要平实, 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能任意夸大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感觉平实的语言更能打动学生, 如果教师在评价学生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语言就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质朴的语言评价学生会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觉, 才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才能更有效的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能任意夸大。否则, 你的评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性的作用, 还可能引起学生的烦感。在一节公开课上这位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的表现真的很棒, 你可以当国家总理了”。说孩子很棒是对孩子的一种赞美和鼓励, 说孩子可以当国家总理就有些夸大了, 因为总理毕竟只有一个, 而且总理并不是上课表现好就可以当的, 他还要具备很多其他方面的条件。怎么都感觉听了这样的评价不是很舒服, 因此, 我感觉好课堂评价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很舒服, 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影响和感动。就如那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样, 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堂评价要注重德育教育, 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天职, 但是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有多少教师只注重了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 能做出多少题。却对学生的一些不良的习惯视而不见, 我们做教师的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帮助学生形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成为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 由于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这时我发现一位同学边读边圈圈点点, 另一位同学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想法, 便及时鼓励:“某某同学一边读书一边画出了重点内容, 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某某同学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上了自己的想法, 真爱动脑筋。”经常采用这样的评价, 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有一次我在讲林则徐禁烟时有个学生很顽皮, 他不好好听课在书上画画, 更可气的是他把林则徐的脸涂成了黑色。我本可以把他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但我没有这样做, 我说咱们班有一个同学把林则徐的脸涂成黑色,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代的一个人物包公, 包公铁面无私还天下人以公正。林则徐也是铁面无私, 无论谁胆敢贩卖鸦片, 他都毫不留情给贩卖者以坚决的打击。从这一点上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 但是我不赞同这位同学的做法, 因为, 书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工具, 我们应该爱护他, 希望这位同学以后要爱护书籍, 当然如果我们以后可以编写历史课本的时候, 我们可以把林则徐画的黑些, 我想他老人家也是不会介意的。同学们都笑了, 他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想这样的课堂评价已经起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课堂评价要有激励性,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注重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上一节公开课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你什么启示?”。学生讨论的很热烈, 我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有这样的作用。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是这样评价他的:“你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你既看到了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 又看到科技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我希望其他同学也后能向这位同学学习, 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以后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想这就是好的课堂评价所起的作用。我们教师需要的就是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评价不是越多越好

对于一节课而言好的课堂评价很重要, 但不是越多越好。我们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我听过这样一节历史课, 感觉老师讲的也很不错, 不过有一点我不能苟同。就是每个学生发言后他都要进行评价, 我感觉这样做也不是很妥当, 如果事无巨细所有的回答都去评价, 也就没有了重点, 即使你的评价在精彩也容易引起学生的烦感。我们都知道饺子好吃, 如果让你连续十天天天吃饺子, 我相信你也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因此, 我认为好的课堂评价不是数量的积累而是要看重评价的质量, 好的课堂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好的心情, 甚至是一个好未来。

8.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八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教育理念

一、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语言知识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养成,是学生今后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基本都以学生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老师在教学时会以应试技巧为主,没有过多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学生也只以考试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多数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探索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有的甚至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大家开始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始认识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提高自身语文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自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虽然当下语文素养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还是旧思想,觉得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没有坚持开展;另一方面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方式不当。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但是很多老师由于教学任务量的压力,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准备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范围。

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对教师教学观念进行改变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执行者,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是推进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老师要加强对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视程度,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内容不要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要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拓展,加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老师要突出讲解五位战士的爱国情怀,并延伸讲解一些其他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强化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

首先老师要清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己只是辅助者。所以在教学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教给学生语文的学习技巧,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名篇名句鉴赏环节,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让高年级学生可以不断扩充自己的储备量。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于课文的鉴赏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进而优化了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讲解《草船借箭》一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演义》进行自我学习,了解这一课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三国演义》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入的都是优秀的文章,在语文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从教材入手通过对文章的详细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在上课时不要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对《北京的春节》一课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提出“大家对于春节的来历了解吗”“大家每年过春节都是怎么过的呢”等相关的问题,让高年级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通过这种方式的引导,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帮助到每一位学生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时就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出组长。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能集思广益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大家合力解决的方式要比老师直接进行解答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9.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篇九

摘 要: 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受到社会的欢迎。学校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初中语文在人格教育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占有很大优势。作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只有发挥身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开发课堂教学资源,作文教学的指导点评,以及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才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人格教育 培养方法

“语文是社会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生活文化的有机载体”。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是学生学习和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水平、科学技术等的基础。语文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基础地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学生人格的教学培养呢?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格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性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反馈中,学生一边观察教师和同伴的一言一行,一边进行观察学习,促进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人格和同伴人格的发展引导着学生同化,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学习中时刻都将他人发出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规模中进行同化,加强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一位教师的形象素质直接影响班级所有学生的综合形象素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格,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起到真正的垂范作用。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发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提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人生遭遇和挫折,与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范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人格,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中不但蕴含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高尚人格的因素,而且结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还包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采取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领知识。只有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持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才会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点拨学生融入课文,进入作者心灵,品读感悟,滋补大脑,热衷于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使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课。通过介绍名家名著,联系学生个人实际生活,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人格。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作文点评培养学生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点评,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指导点评中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格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管是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还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均都必不可少。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如其人”这个切入点,在写作教学中的人格培养方面凸显优势。中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初中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塑能力,这说明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人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具有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改变自我的能力。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方法,不同的速度塑造着自己,完善自我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在作文习作点评时,促进学生人格培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刘知真

摘 要: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在素质教育中不论何种教育模式都格外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下是本人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或收获知识的重要基本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能增加知识的储备、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人的性格,修身养性、丰富内涵,进而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也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与阅读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待阅文章的好奇心,逐渐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强化阅读练习,适时给予指导

阅读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当然练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例如,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情节、线索等。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便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汉字书法更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然而,一些中学生的汉字书写令人担忧,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有的甚至连笔顺都不对。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做好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强调书写规范的重要性,并严加管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书写,发现笔顺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如果错的人数多,也可以尝试讲讲书写的笔顺原则。另外,还可以利用书法活动来激发学生练字的热情。例如,可以举办书法大赛或听写大赛,赛前教师要做好宣传及动员工作,使学生重视比赛,这样学生自主地投身于书法训练之中,书写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语言交流水平的好坏对人的交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交流,甚至将来的发展。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学生口语表达的条件,引导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关于文章的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趁机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代表阐述完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点评及相应的鼓励,不断树立他们口语表达的信心,使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是学生自我展示口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阶段性检验。赛前教师给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进一步点燃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热情。

四、写作能力培养

作文是语文考试题中重要的部分之一,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的整体成绩,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的基础教育,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命题的分析、如何仿写等。另外,教师还要抓好学生的文本积累工作,如,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用来记录阅读或范文中的好句、好段,并练习仿写,一些美文的选段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学生自学、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学各环节中得到锻炼与培养。在自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与教学相关的自学目标,学生明确目标后便可以独立自学,之后教师要检验自学的效果,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与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收获知识的喜悦。在合作环节中,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将一些任务分类交给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小组代表展示成果进行小组间的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组内与组间的通力合作。不能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活动,最终使活动得到顺利的开展,直至任务完成。这样的环节安排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育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各项能力。

11.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评价学生 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随之转变,学生主体地位慢慢凸显。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有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尤为重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今天表现不错。”

教师点评应到位,对学生来说,表扬得越具体,学生就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某学生平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今天与以往不同,如果教师只说“你今天表现不错。”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今天这么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真高兴!”笼统地表扬虽然能够暂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学生不清楚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反而容易养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坏习惯。

二、“你真棒!”

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教师一味表扬,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在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上,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甚至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给予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感觉到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如此评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表扬有度,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赞扬学生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1.面向全体,共同发展。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赞扬也不能只送给优等生。对于后进生更需要倍加关注,即使发现有再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对学困生也可以采取“再说一说,再改一改,再考一考”等二次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真诚的期待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成功,感受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让他们与优等生一样都有进步的动力,有成就感。

2.针对性强,做到有理有据。教师的任何赞扬都应让学生感到有据可依,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对于一个平时很爱马虎的同学,在分组计算比赛中得了100分,老师这样赞扬:“这么多题你一道也没错,计算真细心,真了不起!”这样的赞扬使学生感到不可轻易得到,要付出努力才行,比“你真行”之类泛泛的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赞扬与批评双管齐下。有些老师认为发展性评价只能赞扬,不能批评,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熟视无睹。赏识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排斥批评。如果你诚恳、尊重、信任、有爱心,如果你明白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即使是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到友好与赏识,温暖与激动。老师应该用诚恳又切合实际的批评帮助学生认清不足,改正错误,只要不挫伤学生的人格尊严,做到批评适度,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定性。

1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篇十二

一、积累语文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 因此, 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 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目前, 初中生积累字词大多依靠字典或词典, 或在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然而, 说话者、写作者并不一定完全依靠语言的规则, 只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一种流动、可变的, 具有个人色彩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要理解其中的内韵, 必须有相应的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例如,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 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几个意象, 表达了“断肠人”的飘零、孤寂和他的惆怅之情。如果没有积累知识, 学生能够把这几个意象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吗?当然不可能的, 那需要直觉和经验的密切结合。一般说来, 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 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反复朗读课文, 感受美的熏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 若不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 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 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意蕴美、节奏美、气势美, 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 气象万千, 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 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的山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对于这样优美的句子, 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韵味, 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同时也能受到美的熏陶。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 认为学生自己看犹如大海捞针, 不着边际, 不如自己多讲些, 能抓住重点, 应付好考试。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主旨、写作特色诸结论告诉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重视培养语感, 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 与其多讲, 不如授之以法, 让学生多读多念, 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 去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尽魅力, 从而引导学生玩味语言, 培养和增强语感能力。

三、注重阅读分析, 增强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来说, 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 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 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 主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 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 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因此, 要使学生形成语感, 必须加强阅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知, 把优美的课本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主要写了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事, 文章描写送别的场面, 作者抓住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 教师可以利用磁带或自己的朗读这些段落, 让学生在听读、想象、感悟、品味, 教师点拨:“蹒跚”、“探”、“攀”、“缩”想象出父亲的极度不便, 而能表达出父亲蕴含的深爱。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 让学生既明白语意, 也领悟语言的情味, 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 杜甫《春夜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万物的美景, 抒发自己的喜悦、赞美之情。全诗扣住“好”和“喜”, 写得充分、具体, 说明诗人和农民一样盼雨心切, 喜雨降临, 体现诗人与农民同样忧乐的美好感情。正如朱熹所言, 阅读要“涵咏”, 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 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 使语感培养得到良好的收效。

四、结合生活经验, 切实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 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只有经常观察生活, 品味生活, 留心别人的语言, 注意生活中的文字, 仔细辨别其中好坏, 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如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百草园”部分,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乐园及童年趣事, 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大部分学生争着发言, 兴致勃勃地诉说自己那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可以趁机要求学生把这些课堂发言用文字记录下来。并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定会写出真情实感。这些活动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 所以语文教学中可以把语文学习形式的听、说、读、写变为学生生活形式。因为语文是一门具有天然优势的课程, 它本身就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所选的文章更是包罗万象, 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化无不蕴藏其中。

所以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 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和文化素养。事实上, 学生的文化素养越高, 知识体系越广博, 他们理解言语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就越强, 他们语感形成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 语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它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 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 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 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我想, 只要我们在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中辛勤耕耘, 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王尚文.语感论.

上一篇:应急客房应急预案下一篇:会议资料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