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

2024-08-15

《雷电颂》教学设计(9篇)

1.《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一

《雷电颂》教学设计

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谭艳菊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教学方法:

1.听一读一赏一读—说: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2.指导学生有激情用感情的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

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情境导人

以屈原投江的故事及多媒体展示图片(屈原图、雷电声效),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雷电交加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揭示并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视频诵读,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模仿情景及配乐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2.小组交流、讨论、并谈谈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交流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说”,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拓展

1、结合所学课文,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3、模仿文中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散文。

2.《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农村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设计,应用,改进措施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自动气象站正式大规模投入到探测业务上使用。由于自动气象站传感器部分要暴露在室外,经常出现雷击现象,从而造成了不少经济损失,影响自动站安全运行[1]。因此,应加强现代防雷技术的应用,改善自动气象站设备运行环境,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自动站设备的雷电入侵

1.1 雷电形成

雷电是带电的云层之间或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现象,雷电具有几万至几千万安培的峰值电流,雷电通道中具有几万摄氏度的温度及强大的冲击波。对影响自动气象站设备运行的雷电最主要的有直击雷和感应雷2种。

1.2 雷电入侵途径

雷电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方式传送到自动气象站,使其失效或损坏。一般雷电入侵自动气象站除阻性耦合影响的反击电压之外,分别沿电源线、传感器到采集器和采集器到主控微机之间的通道、网络的通信线路入侵[2]。一是自动站供电线路侵入。在电力线入室之前可能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击中高压线经过变压器耦合为低压后入侵;云地闪电击中建筑物或建筑物附近时,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泄入接地体,可通过电路中的零线、保护地线和布线中的接地线,以脉冲波的形式侵入室内,使设备损坏。二是通信线路入侵。当自动气象站周围直击雷防护不力时,地面突出物或高层建筑物遭雷击,雷电过电压将地面土壤击穿,使处于户外的传感器、采集器轻则失效,重则毁坏;同时,可能击穿网络线或传感器到采集器和采集器到主控微机之间的电缆线的绝缘层,使瞬态过电压沿通信线直接入侵室内。三是阻性耦合影响的反击电压入侵。所谓阻性耦合是指小电阻值的金属物体上因雷击流过大电流时,会产生生很很高高的的电电位位,进进而而影影响响到到距距离离较较近近的的设设备备。

1.3 雷击电磁脉冲浪涌危害

自动气象站遭受直击雷袭击,除了直击雷直接毁坏设备外,由直击雷产生的直击雷过电压还袭击自动气象站传感器、采集器和主控微机。当雷击风速风向杆上的接闪器时,高频雷电流流过避雷装置,造成接闪器和引下线的电位升高。雷击电磁脉冲从电源供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入侵自动气象站,造成自动气象站的损害概率较大。自动站安装在空旷处,从传感器到采集器,再到计算机,传输线有一段距离,而且数据传输线与电源线、接地线等是处在几乎相同的电磁环境,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影响,数据传输线很难做到电磁屏蔽。这就容易造成雷电通过磁场耦合、电场耦合、电阻耦合等以传导和辐射方式对自动气象站设备构成侵害[3]。

2 现代防雷技术在自动气象站中的应用

自动站利用接闪、分流、接地系统防御直击雷,采取等电位连接防御地电位反击,电涌保护器(SPD)防御雷电波入侵及屏蔽措施防御感应雷。一是接地及等电位连接。接地是防雷的基础。应建立联合的共地运行方式,按照自动气象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要求,观测场的各传感器设备与防雷地网间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室内的各个设备与地网间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因此,自动气象站的通信线接地、感应器、采集器通道接地以及保护接地,可采用统一的单点S型接地与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地网相连,以防止低频杂散电流的干扰。二是浪涌保护。浪涌保护主要是防止雷电波从信号线、电源线入侵自动气象站室内造成各设备损坏的一种措施。在进入区域自动站的信号线、电源线上加装相应的浪涌保护器(SPD)。照明、大功率用电与自动气象站设备用电要分开[4]。三是屏蔽。从自动站外线缆、设备的布设情况来看,应将计算机、采集器等设备的金属外壳有效接地,使其发挥一定的屏蔽作用。信号线、电源线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屏蔽,而且需要信号线、电源线的屏蔽层沿线路多点接地或至少应在线路的首末两端接地,放置设备的建筑物房间应将房间的混泥土墙中的结构钢筋及门窗的金属框、防护栏进行有效电气连接而构成完整的屏蔽笼。

3 改进措施

目前有部分农村自动站防雷方法与布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各传感器的线缆都应穿铁管加以屏蔽,铁管首尾两端均要有良好的接地。二是对于电源线直接架空入室的站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做好电源线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做地网时对施工中的焊接点必须进行防锈和防腐处理。很多设备和系统可以共同使用地网,在可能的情况下如避雷针、比较集中的专用配电系统、弱电设施等设备之间的引下线应尽量分开接入地网,入室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三是终端用电设备的电源插座改用具有内置式电源防浪涌保护器的插线板,作为电源浪涌的最后防线,以消除部分瞬态过电压。四是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把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按需要保护的空间,由外到内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自动气象站应置于高级别防雷区内且自动气象站的地网冲击接地电阻要小于4Ω。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徐秀美.自动气象站防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气象,2007(2):35-36.

[2]陈青娇,梅机,吴毓娟.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计浅探[J].今日科苑,2008(20):64.

[3]居青春,陈明霞.浅谈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计要点[J].青海气象,2007(S1):41-42.

3.小议“雷电颂”与“暴风雨” 篇三

关键词:“平行”论;艺术估价;“平行”;论的症结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七课《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中第五幕第二场。当我上这课给学生教授“一切景语皆情语”时,不自觉地联想到大学所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与之类似的一幕——“暴风雨”场面。

郭沫若在1942年完成了历史剧《屈原》并搬上了舞台,它的演出轰动了重庆山城。然而,个别好心朋友都劝作者把“雷电颂”改为“天问”或别的场面。其理由是“雷电颂”与《李尔王》里的“暴风雨”场面“有平行”,甚至警告说:“在暴风雨的题材里,莎士比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因此超过它是很难的。”这一建议,郭沫若并未采纳。

但是,“雷电颂”与“暴风雨”是否“有平行”,对《屈原》与《李尔王》应当怎样估价艺术性,“平行”论产生的原因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评价《屈原》及郭沫若的历史剧都是有益的。

一、是否有“平行”

《屈原》与《李尔王》里,虽然都出现了风雨雷电场面,但是,人们一般称前者为“雷电颂”,而称后者为“暴风雨”,这是因为两者有着内在的区别。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两个剧中风雨雷电的台词,就会感到屈原的那段独白完全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是饱含着哲理的对于风雨雷电的颂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与风雨雷电的同化和融合,它是“雄伟的诗歌,是震撼的雷,是耀眼的电,是最强烈的生命的呐喊”,是抒情而壮美的“雷电颂”。李尔的独白却又是一种悲苦的宣泄。这个退了王位的李尔把所有权力与财富都分给了两个女儿,当他遭到女儿的遗弃,处于风雨交加、雷电轰鸣的荒野时,他只能把满腔怨愤倾诉于风雨雷电,企图求助于自然力来替他申冤。然而,大自然并不理解他的苦恼,只是无情地把那“可怕的威力”降临在“这个白发的老翁”头上,因此李尔又诅咒大自然“太卑劣”。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撕裂了肺腑的哀歌,是倾泻于风雨雷电的痛诉,这在基调上与屈原的“雷电颂”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屈原》与《李尔王》的艺术估价

由“雷电颂”与“暴风雨”的“平行”论,自然会引出《屈原》与《李尔王》的艺术估价问题。

在题材的来源上,《屈原》主要来自《离骚》《史记》《战国策》《韩非子》等史书中的有关史料,郭沫若对屈原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占有史料之丰富与研究工夫之坚实,是他进行艺术构思的雄厚材料和思想基础。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创作的诗剧《湘累》是构思的一个初步标志。可见《屈原》酝酿构思过程是相当长的。《李尔王》的材料主要来自民间,同时也参考了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来自民间的材料又主要是旧剧中两个同名剧本及英国民间故事。由于莎士比亚来自民间,对民间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就能够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创造出带有传奇色彩的《李尔王》。题材的来源不同,作家的气质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作品的差异。

在主题思想与社会效果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巨人,他的《李尔王》通过借古喻今手法,形象地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暴。在表现这个重大的主题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超过了过去关于李尔的所有艺术品。以前关于李尔的戏或故事,基本上都是喜剧结尾。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风暴时代的悲剧,揭露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贪婪、残酷与罪行。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屈原》。《屈原》诞生的时代,是我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暴虐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为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日主张,号召并团结广大爱国力量开展民族民主解放斗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严重打击,使其卖国投降阴谋难以得逞。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條件下,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史剧《屈原》,他“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着我们当时的时代”,从而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

三、“平行”论的症结

“平行”论的出现,并非怪事,却应当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历史上无数同样题材和形式的作品,人们很少说它们是否平行,而“雷电颂”一出现,就有人感到它与“暴风雨”“有平行”。我们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1)因为题材和品种相同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人们无法也难以去一一辨别其异同。(2)鹜远性。人们有一种可怕的习惯。其表现之一便是鹜远的习性。到了20世纪,莎士比亚终于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承认。郭沫若的命运比莎士比亚好得多。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早已承认并高度评价了他,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不识庐山面目,对郭沫若以恶言秽语相加。然而,莎士比亚还是莎士比亚,郭沫若毕竟是郭沫若。他们的成就和业绩决不是污言秽语所能抹杀的。

中国人民爱看《李尔王》,也爱看《屈原》。莎士比亚为中国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郭沫若也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丰碑。我们期待着出现更多的莎士比亚,更多的郭沫若,更多的《李尔王》,更多的《屈原》。

4.《雷电颂》教案设计 篇四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 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 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5.雷电颂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步骤:

一.说--展示收集成果。

1.说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说主人公。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二.读--分析人物形象。

1.听课文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学生谈感受:屈原的独白时而高亢,时而低缓,语言铿锵有力,令听者荡气回肠。

2.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跳读精思。

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议--赏析写作特点。

学生归纳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象征--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2.多样的修辞--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运用排比和反复,使句式整齐;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3、奇特的想象--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构思,展开神气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四.诵--体会思想感情。

1.诵前准备。

补充“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最黑暗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补充舞台说明的作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造型,也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2.抒情式告白。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诵读要让人感觉到屈原的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

一.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比。

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四.表演。

1.了解剧本。

6.《雷电颂》教学课件设计 篇六

《雷电颂》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

一、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

二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比

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四、演

1、了解剧本。

7.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 篇七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物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越来越广,其重要程度也不断提高。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兴建以及建筑向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广泛配备于各类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内部配备了大量的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内微电子设备繁多而且复杂。由于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程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一旦建筑物受到直接雷击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会通过供电线、接收天线、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多种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威胁室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如果保护措施不当,这些雷害轻则使电子设备工作失灵,重则使电子设备永久性损坏,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防雷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2 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雷电防护及其应用

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能释放出的能量具有极强大的破坏能力。几个世纪以来,人类通过对雷击破坏性的研究、探索,对雷电的危害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害。

探讨智能建筑物的雷电保护,首先必须对雷电进行了解,分析雷电是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渠道危害智能建筑物的。然后,针对实际情况,依据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通过对电源、通讯网络加载相应的防雷设备,实现在雷电气象条件下机房的正常运行,保障监控系统各设备不受雷击损坏,保障监控系统的正常运作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设计原则:采用标准化的防雷电产品、使其便于维护维修;所选用产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性能价格比合理;总体规划合理、工艺美观,方便分步实施。

2.1 雷击的分类及其危害

1)直击雷: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的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破坏作用很大。

电效应:雷云对大地放电时,雷电流通过具有电阻或电感的物体,因雷电流的时间短、变化率大(几十微秒时间内变化几万或几十万安培),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使电力系统的设施烧毁、导致可燃易爆物品的爆炸和火灾,引起严重的触电事故。

热效应:很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能使放电通道的温度迅速升高,在极短时间内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可使金属迅速熔化。

机械效应:雷电流作用于非导体上时,由于雷电的热效应,使被击物体内部出现高度集中的机械应力,致使被击物体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爆炸、机械效应,对非金属油罐存在极大威胁。

直击雷可直接作用在建筑物上,也可通过架空线路、露天的金属管路等途径侵入。另外,避雷装置接闪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体上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电压,可能对设备产生“反击”。

2)雷电感应: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是指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对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的危害。

静电感应:雷云的静电感应是指带电的雷云接近地面时,对导体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建筑物或设备顶部的感应电荷不能迅速流入大地,从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即静电感应电伏),能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

3)雷电浪涌:雷电浪涌是近年来微电子设备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入电脑设备。美国GE公司测定一般家庭、饭店、公寓等低压配电线(110V)在1万h(约一年零两个月)内在线间发生的超出原工作电压一倍以上的浪涌电压次数达到800余次,其中超过1000V的就有300余次。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2.2 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防雷措施

雷电防护包括针对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以及针对建筑物内设备、人员的雷电波侵入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简称为“弱电防护”)两大部分。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带、网)、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

1)直击雷防护

依据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等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包括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若建筑物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则这部分可不予考虑或只进行适当的完善。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措施将主要的雷电流引入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入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与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2)弱电系统雷电防护

雷击发生时,大约50%的雷电流将沿接闪-引下通路直接泄放入地。频率成分非常复杂的雷电流快速通过引下线时会感应出极强的电磁场,建筑物中的管线相对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即雷击电磁脉冲),间接导致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另一方面,至少有50%的雷电流将沿着进出建筑物的管线泄放,对人员和设备构成直接威胁。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因此,雷电波侵入与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已成为现代防雷设计的重中之重。其主要防护措施是:电涌保护器的安装和等电位连接。

(1)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的安装

在供电线路上安装电涌保护器,目的是为了将线路上的电压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62》对SPD(Surge Protective Device)选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智能大厦中有很多重要的电子设备安装于建筑物内,应当在电源进线处和电子设备供电处根据设备耐过压的能力装设多级SPD。

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1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以下三部分,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通常,我们进行工程设计时应按照以下要点配置三级防护措施:

电源一级: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电源的第一级保护应在总进线的配电柜前加“一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40〜80kA。将雷击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此级电涌保护器瞬间泄放入地,并将瞬间过电压限制在2.5kV以下。

电源二级:第二级保护在UPS或分配电柜前加装“二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40kA。对第一级电涌保护器泄放后的线路残压进一步抑制,使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8kV以下,确保一般用电设备的安全。

电源三级:第三、四级电源保护在重要设备配电系统或工作电源前加装“三级SPD”,其通流量In的设计要求:In≥5kA。在重要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的前端安装带精细保护和噪声抑制电路的电涌保护器,将残压进一步限制在0.9kV以下,此外它还具有吸收非雷击导致的操作过电压的作用。

(2)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安装

对于信息通信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确定。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的选型和安装是防雷项目中最复杂、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不同于直击雷防护,即使没有雷电波侵入,仍可能由于设计失误或产品选择不当,导致保护无效、数据包丢失甚至通信中断。因此,必须在详细了解相关设备的基础上,根据通信线路(DDN、ISDN、ADSL以及无线信道等)、通信接口(RS-232等)、供电方式(交、直流)、工作频率、带宽等要求,选择插入损耗小、响应速度快、频带宽、通流量大的电涌保护器。

(3)接地处理

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应严格按现行标准、规范设计,可采用垂直法接地体,保证接地地阻值≤4Ω。即在建筑物外距散水坡3m外的土壤中,按要求垂直埋入若干根50mm×50mm×2500mm热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电极,接地棒间隔3〜5m。接地棒顶部埋深大于0.7m,各接地棒通过4×40mm热镀锌扁铁焊接,焊接处焊点长度为镀锌扁铁宽度的2倍。相连后引至监控中心机房防静电地板下方的接地汇流铜排上,室外接地体焊接处进行有效防锈、防腐处理。上述工程内容完成后,实测接地体接地冲击电阻值小于4Ω,进行回填。回填时,接地体使用400kg离子降阻剂,与土壤均匀混合,进行回填处理。

(4)屏蔽、等电位连接和综合布线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物与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根据相关标准,防雷保护地、防静电地、电气设备工作地等应共地使用。机房门窗、设备外壳、等电位连接端子盒以及所有穿越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系统均应就近与等电位连接带(网)相连,确保机房内各接地线间的电位均衡,同时还可以及时泄放聚集在地板表面和设备外壳上的静电电荷。

综合布线的主要任务是将电源线、信号线分槽布置,减少线间交叉和冗余信息点。电源线、信号线置于屏蔽槽内,屏蔽槽两端接地。各线缆屏蔽层两端应同时接地,当系统要求单端接地时,须进行二次屏蔽处理。

3 实际防雷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防雷必须按综合防雷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为确保防雷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前应对现场雷电环境进行评估。

2)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防雷宜考虑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建筑物内设备的重要性及发生雷灾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3)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防雷应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优化设计、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原则进行综合设计。

4)智能建筑物内的微电子设备的防雷应采用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共用接地系统和安装电涌保护装置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5)智能建筑物内的微电子设备应根据所在地区雷暴等级,设备放置在不同的雷电防护区,以及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

4 小结

总结起来,防雷技术必须强调科学性、经济实用和耐久可靠这三个原则。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做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另外,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安全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

总之,建筑物弱电系统的防雷工程已经成为一项多学科、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信息工程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采取综合治理、系统防护。设计当中必须严格遵循有关的规范和标准,对智能建筑物内的各种弱电设备应该分项考虑,综合设计,使防雷设计达到科学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结合。E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3]张胜强.小区智能化系统的防雷设计[J].建筑电气,2008(8):3-5.

8.《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八

(本设计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1、2期)【设计突破】

《雷电颂》作为一篇诗剧的高潮部分,诵读是教学的最主要手段。本文的主题也非常明确,就是歌颂光明、痛斥黑暗。但要让学生将主题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两个难点:一是学生与郭沫若的时代相距太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二是文中所表现的狂飙突进式的情感具有五四时代浪漫文学的激情,今天的学生又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我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设计突破:

一、直入主题,把握背景。

我没有在上课伊始就将大量的时代背景堆砌出来,而是充分发挥了课文后面剧情简介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全剧的高潮所在,从而把握住全剧的核心矛盾冲突,再联系文章中的主要形象,这样就能了解全剧最主要的情感脉络,从而为后面的朗读与体悟奠定基础。

二、化繁为简,循序渐进。

体悟本文的情感,必须从朗读着手。我没有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朗读大段文字,而是挑选文中最能代表主人公屈原情感的两个短句(一表现赞美,一表现批判),要求学生从语调高低,语速快慢来体现语气的变化,进而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感。再由这两个语句延伸至整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文中热烈的情感。

三、读悟结合,拓展主题。

在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朗读体会出全文的情感的基础上,我再补充一些屈原的代表作品中的语句,结合相关的背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借屈原之中所表达出的内心的愤怒之情。此时,再来朗读文中剩余的语段,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朗读的同时,学生也会对作者的时代背景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二、检查预习,感悟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1、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材料1: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2、郑袖的计谋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但却体现出了生活的荒谬,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作者将舞台的场景安排雷电交加而有阴森昏暗的殿宇中,就是为了让其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界的种种形象结合起来。默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⑴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⑵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⑶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歌颂光明,痛斥黑暗)这一主题是如何表达的,就需要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

三、指导朗读,品读语句。

1、我们唯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屈原内心的情感。老师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2、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提示:这两个小节中,是否所有的语句语气都一样,有哪些语句要变化语气,有哪些语句要语气要更加强调? “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语气应低沉,表现出一种低沉、沉痛的心情。“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应强调。为什么要烧毁他的马?

补充材料:古代神话中,凡是有马的民族都让太阳神骑着马。因为太阳东升西落,古人认为太阳在围绕地球不断地运行。东君是太阳神,可他不仅没有带来光明,反而产生黑暗,他的马就成为了他最大的讽刺,因此“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学生朗读)

⑶大家在朗读段落时,注意了语气的变化,在一段话中读出了高低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请大家再来试着读一读第6节,看看如何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提示:全段的语气应当体现热烈的追求,但是哪些语句应有所变化?

“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这里的语调同样应当是低沉的,这里表现的是屈原在现实在感受到的痛苦。黑暗无处不在,人民也被欺骗,认为他“疯了”,无意中成了黑暗的帮凶,因此在这里屈原表达了深深的痛苦。

除了文中的几处反复外,哪些地方还应强调?

“无形的长剑”“我心中的剑”。屈原虽然生活在黑暗之中,但他没有屈服于黑暗,依然要用这“暂时的一瞬的”光明来对抗黑暗,他就是这敢于划破黑暗的长剑,他也在渴望着让自己的生命迸射出光明。

(朗读第6节,再读第7节,进一步体会这种追求的热烈)

四、联系背景,拓展内涵。

1、屈原没有写出过《雷电颂》这样的作品,但是作者郭沫若借屈原之口来歌颂光明是有其道理的。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具有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一直在感召着有正义感的中国人。

补充材料2:在屈原的笔下,当时的时代是这个样子:“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而在郭沫若的时代,他所看到的也是同样一幕场景。1942年,抗战正处于艰苦的阶段,国民党一面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在红灯绿酒中醉生梦死,一面又在疯狂地排斥异己,制造了同室操戈的皖南事变。正是目睹了这荒谬的一幕,才激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写出了《屈原》这部伟大的作品。

(读9-

11、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屈原高声朗诵出《雷电颂》这篇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赞歌时,东皇太一庙内外是什么样子?伴随着他的朗诵的又是什么?

补充布景:时间:午夜已过,黎明未到最黑暗的时候。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殿中神像林立,阴森黑暗。环境:雷电交加,风雨大作。

此刻在他的内心中,充满了哪些情感与精神?(不懈的追求,猛烈的愤怒、不屈与反抗)

9.雷电颂 篇九

初中语文《雷电颂》

教案设计

设计人:周化胜

学校名称: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学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雷电颂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流畅朗读;(2)通过[百度]搜索了解作者郭沫若的创作生平和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与剧情梗概。

二、教学课题

(一)知识和能力

1、指导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象征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并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

(一)文本分析: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是节选自现代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1942年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中的情景。本文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同时引入相关链接,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落实对“象征”手法的领悟及抒情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散文诗中的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表现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2.朗读训练:通过让学生由听读、练读、齐读、赏读到美读这样一个训练过程,使他们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3.课堂互动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百度]搜索《橘颂》背景画面和插曲http://v.ku6.com/show/EicEW-PDYWTczMqn.html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授。[百度]搜索屈原生平事迹http://baike.baidu.com/view/1646.htm。

那么当诗人面对这样的不幸遭遇时,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中灵魂和高潮部分——《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1、听写词语比赛(活动一)

睥睨 污秽 犀利 稽首 迸射 驰骋 播弄 虐待 雷霆 拖泥带水

2、合作交流课外所搜集有关资料

①作者:郭沫若 [百度]搜索郭沫若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21.htm ②体裁:散文诗 [百度]搜索散文诗http://baike.baidu.com/view/1407.htm ③写作背景:1942年1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百度]搜索《屈原》的创作背景http://tongbu.eduu.com/2010/03/4ba0499f78abe.shtml

(三)、释题

看本篇散文诗的标题《雷电颂》。(引导学生明确)“颂”是“颂扬、歌颂”之意,因此本文内容是对雷电进行歌颂。而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郭沫若笔下,在屈原心中,将赋予它们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探究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先从朗读中进行全文感知。

(四)、训练朗读,指导方法(活动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下面我们就进行朗诵训练。老师先来做示范,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讲述的是怎样的内容?让我们究竟感受到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背)([百度]搜索《橘颂》背景画面和插曲)http://v.ku6.com/show/EicEW-PDYWTczMqn.html

2、学生全体起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象屈原一样大声歌颂雷电。

3、师评价,选段练读,指示方法

4、生自由读

(五)、互动探究,整体感知(活动三)

(一)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两部分

[板书]

1、(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二)整体感知 [板书]文学形象——象征——内涵

风雷电——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群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百度]搜索[象征]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思想和情感。与比喻是有区别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871.htm

其实本文除了运用象征的文学表现手法外,还多运用了短句,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有:拟人兼呼告、反复、排比、反问、比喻等(引导学生找例句并分析)。

(六)、拓展延伸,体验升华(活动四)

1、通过前面的朗读及对文章内容的剖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颂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全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对于屈原形象的理解,老师曾创作了一首小诗,在此与同学们一同分享:[百度]搜索 《端午,一个人的涅槃》

古老的汨罗江水 从岁月的上游潺潺流过 以诗歌的名义 滋养人们的精神家园 以端午的名义 细说一个人的涅槃

一袭长衫 裹着 满腹济世的理想 满腹《离骚》的衷肠 《九章》的呼告 《九歌》的吟唱 你生活的世道 竟听不见一丁点回响 凄厉的楚风

让你看清了汨罗江的流向

我想 那时的汨罗江畔 到处生长着青绿的菖蒲 到处涌动着艾草的芳香 那时的汨罗江水啊 一定十分清亮 十分清亮

一颗高尚的灵魂 一种洁癖的思想 选择了与水为邻 你驭水而去 入水而居 这时,端午 从你入水的袍袖中 悄然滑落 在民间 生长 一朵莲花

伸出水面 绽放

端 镌刻下你驭水的姿势 午 记录着你入水的时间 端午 岁月将之描摹 描摹成屈子涅槃的 象形文字 为《天问》 写下最后的注解 以水的流态

输与龙族血脉最真纯的钙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结语略)[百度]搜索《雷电颂》音频,播放前六段

1、抄写生字词,背诵前六段

2、完成随堂练习册。

六、教学反思

这是在我校校本教研开放活动中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下了些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努力上成活动探究课。通过上述的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自然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七、教师个人介绍

上一篇:ASP_酒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下一篇:未来的新型汽车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