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

2024-10-20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精选8篇)

1.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 篇一

省沭中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学习内容】理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出下列句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可译为“又”。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示承接关系,不译。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不译。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示因果关系,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

9.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尔”,用作代词,译为“你的”。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通“如”:好像,如同。【何】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用作疑问代词,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作定语,译为“什么”。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通“呵”,喝问。

第 1 页

【乎】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国乎?(《鸿门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用作介词,相当于“于”,5.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

【乃】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译为“竟(然)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为“只”“仅”等。5.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是”“就是”等。【其】

1.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还是”。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揣测语气,相当于 “或许”、“大概”。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且】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用作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关系,尚且,还。

4.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将要。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暂且,姑且。【若】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共 2 页

省沭中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所】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1.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到

2.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由于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对,对于。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被。

【为】

1.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以为,认为。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判断词,是。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表被动。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6.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向。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哪里,怎么。3.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相当于“之”。【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拿,用。

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因】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介词,依照,根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依靠,凭借。

3.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趁着,趁此。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通过,经由。【于】

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比 【与】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5.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同意。【则】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原来是”。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之】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之:我)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代词,这,此。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第 2 页

共 2 页

2.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 篇二

目的:深化知识, 有的放矢,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原则: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源于教材, 略高于教材。

方式:讲练结合。精讲专题内容;高才试题为范例, 备以变式试题及能级递进式题组强化训练。

类型:知识归纳型, 规律统摄型, 方法介绍型, 实验对比型, 知识迁移型。

1 知识归纳型——无机和有机的复习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的“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 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1.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ⅠA、ⅡA、ⅢA) ;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ⅣA、ⅤA、ⅥA、ⅦA) ;

1.3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异性;

1.4 元素及其化合物之最;

1.5 无机化学工业 (一) 、 (二) ;

1.6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7 有机合成的“网络机构”

2 规律统摄型——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复习

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 揭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地统摄成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2 原子、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规律;

2.3 常见分子的极性判断规律;

2.4 物质熔沸点高低比较规律;

2.5 氧化性, 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

2.6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2.7 盐类水解规律及其应用;

2.8 离子共存问题;

2.9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规律;

2.1 0 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

2.1 1 化学平衡中图象的变化规律;

2.1 2 化学平衡中M的变化规律;

2.1 3 有机反应的断键与连接方式的规律。

3 方法介绍型——化学计算复习

化学计算题是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介绍十几种巧解巧算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1 方法一——估算法、极限求值法;

3.2 方法二——图象法、数轴法;

3.3 方法三——平均值、十字交叉法;

3.4 方法四——公式法、关系法;

3.5 方法五——差值法;

3.6 方法六——守恒法;

3.7 方法七——讨论法;

3.8 方法八——有机化学计算若干规律;

3.9 方法九——溶液计算的若干规律;

3.1 0 方法十——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方法。

4 实验比较型——化学实验的复习

特异实验专题讲, 同类实验比较讲, 比较中找规律、求异同,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

4.1 化学药品保存的异同;

4.2 实验操作的比较;

4.3 气体制备的比较;

4.4 气体洗涤、干燥和测量的异同;

4.5 仪器连接的原则、方法和顺序;

4.6 离子鉴定方法的异同;

4.7 不用其它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方法;

4.8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一组物质的方法。

5 知识迁移型——综合性复习

3.高三语文复习反思浅谈 篇三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从高三学生的角度讲,高考最重要,然而在高考中作文的成绩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几乎每一个题目的设定都是围绕当下的时事以及热点来进行设置,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如果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考试当中得到高分,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语言积淀,还需要学生能够对当下的事实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以及见解。然而在当下的学生眼中,唯高考最重要,一味地复习考试资料,却忽略了对报纸、电视等的关注,以至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写得一手好文章。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需要了解关注时事,夯实自身基础,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与能力。

另外,在高考中,古诗文阅读鉴赏的题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是靠教师的指点,另一方面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扣大纲,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文的鉴赏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提高,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可以达成的。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语文基础打牢固,而且还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从高一做起,逐渐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在高三进行总复习做同类型的题型时可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比如,在高一、高二的阶段,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每次课前的古诗词背诵、评析;各种类型的作文的比赛以及投稿;课前十分钟的时事点评、演讲等,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性质的作文知识点交流、作文大赛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围绕考试大纲,明确复习重点难点

在高三的复习中,所有的复习工作都是为了备战高考,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必然脱离不开考试大纲。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带领学生先对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了解,让学生明确在高考中哪些是复习要点,复习到何种程度。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做题与读书的问题

在高三复习阶段,不少学校和学生都大量地采用题海战术,寄希望于大量的做题提高考试成绩,因此,面对诸多复习材料都一味地接收。殊不知这样,不仅耗费了高三阶段珍贵的复习时间,使得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语文成绩也并没有显著提高。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采取精炼的态度,宁缺毋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增强自身的语言感悟力,积淀语文知识,从而为考试做好准备。

(二)复习资料和教材互相补充

高三阶段,复习资料浩瀚如海,再加之高考试卷所出题型不来自于教材,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考与教材无关,还不如大量地学习复习资料。其实不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尽管高考试题大多都来自于课外,然而所出的题型的根本都是围绕教材来的。比如,教材中词语的解释以及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这些都是来自于教材。如果学生对于所学教材不熟悉,还如何做好高考试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还必须以教材为主。

(三)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训练双管齐下

既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也要重视作文的训练。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复习过程中无论是怎样复习,作文成绩也不会有显著地提高,只是随便就几个话题写几篇应付了事,于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之上,认为见效快,复习效果明显。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是作文都在高考中占有一部分比重,丢了谁也不能够取得高分。纵观几年的高考题,其中的作文分数已经占到了整个试卷的百分之四十,足可以证明作文的重要性。尽管作文复习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不是无章可循,可以先研究考试大纲,明确作文的基本要求,再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把握其中的特点以及规律,最终做到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作文训练,从而达到语文基础知识、作文训练双管齐下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答题方法上有一定的指导。有一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做题不细心、审题不清楚、书写不好等现象,而这些就是学生失分的要素。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先别忙着答题,先进行一番思考,思考文字的主旨、写作手法等,进而在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此外,还要对已经复习过的内容勤加温习,温故而知新,适当的、及时的重复性复习对于巩固知识点的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语文复习不仅要做到复习有法,还要做到一定的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才能够将或许遗漏的知识点再次捡起来,从而为更顺利的前行奠定基础。

4.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篇四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复习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形成表象,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知性的分析、理解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先采用“读”的手段,让学生在脑子中先形成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这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文言断句对于理解文义很重要,句子如果断得不对,就会理解错误,在教学时,对于容易弄错停顿的句子,教师要特别提示。文言文中,语气词比现代汉语多,文言语气比较丰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揣摩不透,所以,教师要作示范朗读,并让学生模仿。

“读”就是朗读课文。诵读的方式多样,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培养语感并解决生字难字,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相关内容。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姚鼐的“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然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即为一证。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视了诵读,只注重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试读,文言文朗读虽然存在困难,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句法简奥,语焉不详,但往往朗读之后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教师必须对学生文言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要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必要时可作示范朗读,适当点拨。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因而,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

三、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虚词推断。

(2)词类活用,实词推断。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5)文化常识。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

四、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5.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2 篇五

一、训练重点:

1、领会规范文段的写法。

2、学会正确表述观点。

二、训练过程:

1、典范文段的学习:

曾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灵魂在年少时意气奋发,慷慨激昂;但却被生活的惊涛骇浪溅湿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进取的火焰。只有那些勇于追求、全力以赴的人才可以架起不沉的方舟扬帆前进,到达更广阔的天地。南京外国语学校的2009届高三学生刘天相,被三个国家的三所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录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申请材料中讲述到的一次实验。一次他做化学实验时被硫酸灼伤,但只是简单处理一下,就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这件事为何会被名校看重呢?我想,这件事将刘天相身上的那种全力以赴的做事投入的精神体现非常充分。因为全力以赴,做事投入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甚而顶尖人才的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专注是什么?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而且这种秉性是特有的,不是谁说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专注是对于专业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于专注,才成就了托马斯〃爱迪生这个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正是由于专注,才诞生了沃尔特〃迪斯尼这位享誉世界的动画片之父;正是由于专注,才让大家认识了美国灵魂乐教父詹姆斯〃布朗。专注,就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

探究:⑴试给文段划分层次。

⑵每个层次各自承担的任务。

⑶可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说理分析。

2、表述观点的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按要求练习。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写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中国有世间著名的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美国的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想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总理看过报告,非常气愤。据说,他在这份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植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尽管他们的国 土面积只有682.3平方公里,远不及我国的万分之一,旅游收入却连续多年列亚洲第三位。

生活给每个地区或每个人的东西确实不是太多。面对生活的馈赠,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的呢?请以“生活的馈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探究:⑴这个话题作文该写什么呢?

① 如何理解话题的含义?

② 如何根据话题的含义和材料的提示确立并表述自己的观点?

观点的表述:①成功源于发现并利用生活的馈赠。

②生活的馈赠是智者的粮仓。

③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的馈赠。

④生活的馈赠不需要太多,即使只有一点也足以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⑤生活的馈赠虽不丰厚,但时常隐藏着许多机遇。⑥把少许的生活馈赠创造出辉煌的一生。⑦珍惜生活的馈赠。

⑵请根据以上的观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

一、训练重点:

1、深入理解语段的写作要领。

2、继续探究观点的表述。

二、训练过程:

1、讲评第一课时的语段练习

请分析下面语段写作的优缺点。语段展示:

①机遇伴随挑战,完整的人生需要跌宕起伏。挑战成就成功。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国家利益是当前外交的最终目的,如何能够把握主动权,显得格外重要。台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东海油田问题一个又一个接连考验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大国。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毫不犹豫选择挑战,进而抓住机遇,成就梦想。迎难而上应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淘尽黄沙始见金。假如没有勇于挑战的人,我想人类尚未能从古猿进化而来,没有各项科技的诞生,造福人类。机遇不常有,但是挑战却是无数的,善于从挑战中获得经验的人,终能成大器。

简评:没有紧扣“生活的馈赠”话题来写作,似乎是在写另一个话题了,要学会点题。②生活的馈赠虽不丰厚,但时常隐藏着许多机遇。消极的人总抱怨着得到的太少,从而怨天尤人且一事无成。积极的人却因所拥有的一丝一毫而感到高兴,从而把握机遇且获取成功。电影巨星成龙大哥,现早已是国际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红火人物。可是许多人却不知道他当年忍受了怎样的贫穷与煎熬。生活的馈赠让他成长在很贫困的家庭,他为赚钱,在戏场上跑了十年的龙套。可成龙并不为此心灰意冷,他抓住每一个机遇,努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于是成就了他今日的辉煌。如果成龙打小便是一个富有弟子,那么或许会适得其反,成为一个极普通的人。所以,不论生活给予了你多少,都不应自衰自怜。而是要积极利用生活的馈赠,抓住机遇,创造你想要的明天。——高三

(四)柳曦

简评:紧扣“生活的馈赠”,只用成龙一个例证,开头是观点,结尾有分析,简单的写法包含着构段的基本规则。

③懂得发现并利用生活的馈赠的人,是能步向成功的聪明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 芬奇,半生命运坎坷,怀才不遇,生活给他的馈赠确实不多。几年过去,达芬奇得到一个在圣母玛利亚修道院的饭厅画装饰画的机会。这本是一件无足轻重的活计,达芬奇却没有马虎应付,而是倾尽自己能力进行创作。五百年过去,世界上几乎已经无人不知这幅名 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了。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传奇,是因为他抓紧了每一个生活的馈赠,倾尽努力完成目标。——高三

(三)朱帝生

简评:写法符合语段写作的基本规则,只是分析略为简单了一点。④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的馈赠人皆有之,但有些人觉得自己所得的馈赠太过平凡,从而忽略它的用处。只有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的馈赠的人,才会赢得生活的美好。孟德尔本是一位神父,无名无利,只有一座教堂和一些花早陪伴着他,每天的阳光让他喜爱了种植,在种植豌豆的过程中让他发现了遗传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为何他会从一名普通的神父变成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懂得享受生活的给与,他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的馈赠,进而赢取了生活的美好。——高三

(四)黄敏茹

简评:紧扣确立的观点,用孟德尔的例子来证明,层次清晰,较有说服力。

⑤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给了我们生活的馈赠。蓝天白云、青砖壁瓦、鸟飞蝶舞、鱼沉雁落是生活的馈赠,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迷离之间也是生活的馈赠。这生活的馈赠,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今年,我还要送竹篮。我这回带了3000个,打算在‘两会’上给每位代表和委员都送一个,记者我也送。让他们把篮子带回家乡,宣传用篮子买菜。”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永嘉县普通农民陈飞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人大代表拎3000菜篮进京“送礼”,这并不是炒作,但是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由于他的家乡楠溪江山清水秀,曾是天下第一水。但后来,一条江到处都是塑料袋。因为珍惜家乡美丽的环境,所以他这样做;因为珍惜生活的馈赠,所以他这样做。我们也应该向陈飞学习,珍惜生活的馈赠。——高三

(四)连伟江

简评:能围绕观点来展开论述,而且举的是现实材料,使文段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今高考作文的新要求。

2、作文题研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许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字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请确定一个观点。

2、请写一个完整的语段。要求:①要根据语段中心的需要,适当选用材料,不要大量摘抄故事。②可以只用这一则材料,也可以再用别的材料。③100—250字,可作为作文的一个主体段。

审题立意提示:这个作文题很独特,说它是标题作文也可(含“三”字),说它是材料作文也行,自圆其说是这道题目最关键的要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引申出来,意为“多次”、“集体”、“反复”。“三”的含义如此之多,我们的思考也应该是发散的。或者正面写多思、多省、多问的好处;或者逆向思维,写事物发展要有一定的主观克制,例如“三个和尚没水吃”。总之,明确“三”字在特定成语中的含义,加以想象和发挥,不难写出含义隽永而有新意的文章。

一、训练重点:

1、深入理解语段的写作要领。

2、继续探究观点的表述。

二、训练过程:

1、讲评第一课时的语段练习

请分析下面语段写作的优缺点。语段展示:

词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各种诱惑——金钱、权力、名誉、享受等,它们其中的一小滴若在人身上滋长蔓延,都足以使生命的火焰减弱或熄灭。只有心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向高尚的人看齐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可能立足于社会上。中山大学2001届毕业生申全山毕业时选择了去西藏工作,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是罕见的。当记者问其原因,申全山并没有说:“开发西部,建设西藏”之类的豪言壮语,而是平静地回答:“去西藏只是我喜欢。”在金钱的诱惑下,申全山毅然放弃了奔向经济差的环境,在不仅抵制了诱惑,更使他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试问,像申全山这样品格高尚的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学习申全山的品格,唾弃和珅的贪婪。只要我们向身边品格高尚的人学习,我们定会成功的。

简评:本文段犯了观点与材料不符的毛病,观点是“只有心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人,向高尚的人看齐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可能立足于社会上。”而举的例子并没有向谁学习,反而变成我们要向他学习,有点偏离题意了。

词语:三思而后行

思考,是智慧的象征,智者是从思考出来的。大千世界,事物千变万化,怎么才能让自己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呢?这就需要我们凡事要三思后行。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诸葛亮为何能利用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令司马懿退兵?难道他真有先知?即使是,这“先知”也是他经过多次思考,反复思考得来的,他或许思考己方的形势,思考对方的弱点,思考冒险的可行性,最终诸葛亮成功了。爱默生说:“思考是行动的种子。”故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重视思考。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才可能避免出现许多可以避免的错误,走向成功的彼岸。——高三

(四)郑婷艳

简评:这个文段观点明确,事例具体,分析到位,是一个成功的文段。词语:三思而后行

观点:在反复思考,权衡利弊中,用最有利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

生活是一个天平,利益则是砝码。当你有足够的砝码才可以平衡你所需要的,砝码过多或过少都会失衡,怎样才可以使其平衡呢?这就需要反复思考,权衡利弊。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毅然作出退学的决定,步入激烈的社会战场中。在去和留这个抉择时,比尔盖茨必定是反复在思考的,在充分的权衡利弊之后,最终才作出的选择。事实证明他的选择的正确的。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思考,贸贸然突然就作出选择,极有可能会选择错误,所以,三思而后行,在这挣扎与对比中,你终会找到一个最好的砝码放上这个利益的天平。——高三

(四)邓芳婷

简评:中心是明确的,导语充分,事例具体,分析深刻,较有说服力。

2、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三”的智慧

湖北某考生

我时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 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诚心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的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夙愿,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也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

好一个“三”的智慧啊!

【亮点展示】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厚实,意蕴丰厚,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作者从对“三”的疑惑起笔,围绕“三”的智慧给人生的启迪行文,从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四个角度阐述了“三”字中蕴藏的智慧,最后收束全文,深化主旨。3作文题研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他的身世颇多曲折,8个月时就因病失去了光明。他一直在用心去感受阳光,触摸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的心中却拥有灿烂的阳光,他一直在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他说:“我成功的标准就是把快乐、温暖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

请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拨】

题目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拥有”的字面义是:领有;具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产等)。综合考虑其情态、适用范围等因素,理解此词有两点需特别注意:

1、有主动意味;

2、含珍惜之意。“阳光”的字面义是:日光;属性词,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属性词,(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因为在“拥有阳光”这个短语中,“阳光”处于宾语位置,所以从语法上讲,它不能被看作属性词,只能被看作名词,即作日光解。但是,阳光在现实语境中的语义远比其本义要丰富、复杂得多。仅就它的比喻义而言,除作为属性词提供的两种理解外(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态,公开透明的体制),还可以把阳光理解为乐观的态度、直面苦难的勇气、洒向人间的大爱等等。

如果结合提示语进行思考的话,题意自然更加显豁。“用阳光般的心态去追梦”一句道破了命题者的用意,很显然,在此处,“阳光”是取其比喻义的,当理解为乐观、积极的心态;“把快乐、活泼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一句,则既点出了阳光的普照与传递功能,也把“拥有”的境界从个人(自己)提升到了众人(他人)。写议论文,最好确立分论点,具体写作时可以按以下思路展开:

(一)取“拥有阳光就是爱和温暖”的含义立论: 分论点

一、我们时时享受着阳光般的爱;

分论点

二、我们要尽己所能,向身边的人奉献温暖。

(二)取“拥有阳光就是乐观的心态”的含义立论:

分论点

一、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也就拥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分论点

二、拥有阳光般的乐观心态,就能感染周围的人一起快乐起来。

(三)还可以取“拥有阳光就是追寻光明、灿烂、生机”的含义立论。

3、语段研讨:

⑴拥有阳光,是要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激昂。法国总统萨科奇小时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受到同龄孩子的嘲弄与讥讽,有一天,他骑自行车穿梭于树林间,被邻家的富裕子弟们拦住,一把拽过自行车摔在了地上,说:“像你这种穷鬼,哪配骑自行车?”说罢,狂笑着离开。萨科奇并没有反抗,而是回到家里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是想当总统,而是一定要当上总统。”正是他的这种自信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斗志、动力和激情,使他在挫折面前不低头、不畏惧,勇往直前并最终取得成功。

⑵拥有阳光,是拥有“复值接舆膝狂歌王柳前”的豁达与超然。这种豁达与超然不是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南山的归隐之情,而是一种积极用世、乐观向上的心态,桑兰正值青春飞扬时期,却不甚摔落,将后半生交付轮椅。然而,她不仅没有悲痛、沮丧,反而更加乐观坚强,积极生活。现在她上了大学并且是中央电视台特约奥运记者。她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她的阳光更加灿烂。陶潜遇到仕途不顺却只想归隐避世,逃离现实,较之于桑兰,又差矣!

⑶拥有阳光,是要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定的自尊与自爱。2007年11月,重庆的一群农民工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希望他们和专家创作的《农民工之歌》登上春节联欢晚会。他们不仅得到了温总理的回信,并且得到了登上春晚的机会。“身上的是泥水,脸上的是汗水”、“昨天我们还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哪”、“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如果他们自己都觉得处在社会低层,受人歧视,他们就没有勇气向总理发出请愿。如果他们不珍爱自己的成果,他们的《农民工之歌》就不会震撼我们,并给他们带去诸多关爱和关怀。

一、训练重点:

1、深入理解语段的写作要领。

2、继续探究观点的表述以及学会对材料的多向解读。

二、训练过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练习。

“横扫清华、饱蠹牛津”的钱钟书

1910年11月21日,一代奇才钱钟书先生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他一岁时“抓周”,第一下就抓到了一本书不放,他的伯父因此给他起名为“钟书”,钟情于书,这个名字好像验证了钱钟书一生都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书痴”生活的写照。在父亲的直接指导下,钱钟书博读群书,精于写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

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经常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对钱钟书来说,进入清华真是 如鱼得水。一入清华,他就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开始创造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5年,钱钟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同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共赴英伦留学。在英国,钱钟书就读的学校是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牛津的藏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为了博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钱钟书除了听课以外,日夜埋首于图书馆,孜孜不倦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认真地做了笔记。两年后,他以精彩的论文《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英、法三年的学习,为钱钟书从国学到西学融会贯通,具备现代意识和世界性的眼光,以至后来成为东方睿智学人,名满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⑴请从上面这则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⑵请根据这个观点,编写一则作文提纲。要求:①拟出题目;②写出开头和结尾;③写出主体部分的关键句,以及各段的主要材料或者写法。

⑶请运用上面的素材,写一个完整的语段。要求:①要根据语段中心的需要,适当选用材料,不要大量摘抄故事。②可以只用这一则材料,也可以再用别的材料。③100—250字,可作为作文的一个主体段。

2、训练成果展示:

⑴痴迷比专注更重要

观点:痴迷比专注更能导向成功 开头:钱钟书就像是为书而生,他对书的钟情,用“专注”来形容仍不恰当,非得用“痴迷”不可。也正是这份“痴迷”,使得他在文坛名垂青史。在一定程度上,痴迷比专注更重要。

第一层:专注常含主观强迫色彩,痴迷却是一种忘我的境界。(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经典物理学,没有重大突破;爱恩斯坦痴迷于整个物理学,成功提出相对论。)

第二层:专注的动力有枯竭的时候,痴迷的能量源源不绝。(对比分析。半途而废者不是未专注过,坚持到底才叫痴迷。)

第三层:专注不一定走向痴迷,痴迷也绝不等于舍生忘命(辩证分析:忘我才可能痴迷。后者例:陈景润痴迷于数学却弄垮了身体,实不足取。)

结尾:不要以为痴迷是个贬义词,其实痴迷更重要。痴迷于光辉前路,必能引领你走向成功。

语段:(第二个分论点的展开)

专注的动力有枯竭的时候,痴迷的能量却源源不绝。钱钟书对于书的痴迷,并不是一般人可想像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钱钟书进入清华并不是单纯学些知识,而是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进行研究。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时,又日夜埋首于图书馆,最终才学有所成,成为东方睿智学人。有很多人一开始也会专注于他所做的工作,但往往会半途而废。原因是“专注”往往带有功利性和精神强迫,使得它提供的动力有限;只有像钱钟书那样为书而生,为书痴狂者,方能几十年如一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⑵做学问要心如止水,淡泊名利

论点:大器,并不需要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开头:荣誉,只不过是成大器过程中的副产品,若想真正成大器,必须舍弃蝇头小利,蜗角虚名。

第一层:追名逐利难成大器(正面材料反面议:袁隆平、陶渊明、钱钟书)

第二层:澹泊宁静、毁誉不惊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更好的潜心于自己的事业(因果分析)

第三层:我们如何才能淡泊名利(怎么做)

结尾:保持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对荣誉、名利,不要执着地追求。要成大器,蝇头微利,蜗角虚名并不是关键。语段:

⑴天才似乎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但当我读钱钟书先生的书,读他的人时,我才明白,“文化昆仑”也是从一座小小的矮山成长而来。所谓“钟书”“钟书”,钟情于书罢?从一岁“抓周”开始,钱钟书先生便日日夜夜与书为伴,在父亲的书箱中度过他的童年。后来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中,又几乎天天可以看见他的身影。他的一位老师说过:“他是个最聪明的人,却要下最笨的功夫。”正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沉醉在书海,才有了《围城》《管锥篇》等传世名作。其实最艳丽的花朵也饱含血泪,只是深藏在众人的目光无法深入之处。正是日复一日地坚持治学,与尘世的喧嚣相隔绝,文化昆仑才成其为文化昆仑吧!

【简评】叙述事例,展开议论,都能紧紧围绕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观点。

⑵人只有耐得住漫长的寂寞,方能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人生。不是每个人皆能忍受寂寞,许多人受不住它的磨砺,便难成大器。但是,钱钟书做到了,他坚持认为“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始终对风云变幻的外间保持高度警惕。在寂寞中他心无旁骛,专注凝思,用一颗静穆、冷峻的心俯瞰人生百态,用犀利而睿智的眼光洞察世事,终酿成《围城》及《写在人生边上》等一字兼金的作品。正如钢琴家肖邦,一路踽踽独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躁动,专注于孤寂的抒情世界,这样,从他指尖便倾泻出清冷而细腻的琴声,独具魅力,无与伦比。他们如空谷幽兰,因为经受住寂寞的磨炼,清香四溢。

【简评】正反结合,虚实并用,使议论更加充实有力。

训练重点: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人生有顺境,有逆境。顺境时,不要忘了居安思危;逆境时,不要忘了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实际,以“人生的关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展示:

人生的关键

高三(4)黄敏茹

人生就像大海,一望无垠,谁也不知道前方存在什么,而我们,就像一艘轮船,各自在人生的海域中寻找方向。理想,就是我们寻找人生方向的关键。因此,人生的关键在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艘在大海上的轮船缺失了罗盘,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人生的关键在于树立理想,这样才能获得自己人生中的成功。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九岁时便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直在做准备,终于,他搭上了“贝格尔”战舰,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并发表了《物种起源》,获得了成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他为此奋斗一生,最终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为什么他们能获得成功,并让他们的事迹流传后世?因为他们早已树立了人生的理想,并朝着这个理想而不断奋斗,他们没有在人生的海域中迷失方向,而是早已确定了人生该航行的方向。因此,理想是人生的关键,因为理想能引你通向人生准确的方向。

人生的关键在于树立理想,创造出自己美好的人生。朱立军决心要当一名中英翻译,因此,他努力治好了自己的口吃,努力学习英语。而今,他已成为世界有名的翻译,创造了自 己美好的人生。陆琴决心要选择修脚工这个职业,为了这个理想,她努力学习这门手艺。皇天不负有心人,至今,她使这个职业发展为全国闻名的中国传统工艺,而她,也成为一名获得多项荣誉的修较大师。

假如他们当初没有把树立理想作为人生的关键并为之奋斗,如今他们怎么可能拥有自己美好的人生。如果当初朱立军没有自己的理想,或许他现在也只是一名工人。如果陆琴当初没有坚持这理想,或许她就不会拥有今天的荣誉。理想让他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份美好。

人生或许需要很多东西,志气、勇气、信念等等,我们都需要,但人生的关键,一定是理想,因为没有理想,你的人生根本找不到方向,更不知该如何前行,毅力该为什么坚持,该为什么而奋斗,又为了什么而努力。

6.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 篇六

恩平市第一中学 叶晓霞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2: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亲戚

牺牲

烈士` 爪牙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状﹚

〈补〉

〔定〕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4: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5:解题步骤及方法技巧归纳总结: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掌握翻译的要求

7.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反思 篇七

从呈现形来看, 重视图表解读分析, 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与应用是地理考查的重点和特色, 几乎每个题组都会提供相应的“图表信息语言”。高考试题以图像为载体设置情境, 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工具、方法分析说明地理事象的能力。

从能力要求分析, 以考查学习能力为主。高考试题设计坚持以“理”为主, 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侧重对主干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上的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没有讲过的新问题;解答问题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 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材料, 确定解题思路, 再独立进行判断或编制答案。

针对高考地理试题的上述变化, 尤其是高考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情境出发, 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要掌握运用知识 (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 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所以, 变换角度重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是最好的应对高考试题新变化的最重要策略之一。

专题复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逻辑推理、类比归纳、图文转化、图图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 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把陈述性知识编织成程序性知识, 调整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时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 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和恰当的方法, 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 以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 最终运用于解题。

1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升

专题复习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知识掌握要准确、全面、灵活和系统;把握重要的高频考点, 突出主干知识, 重要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让学生达到烂熟于胸。同时, 要依据《考试大纲》, 重视对基础知识 (包括原理、概念、事实) 和基本能力 (包括技能、方法、思路) , 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双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和完善主干知识体系;二是对知识进行整合, 掌握基本原理, 把握基本规律;三是把重点知识形成专题, 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 重视联系和运用。

2 构建模式, 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

针对不同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复习方法。从总体来说, 必修一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逻辑推理, 必修一部分的四大物质循环运动 (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及洋流) 偏重于对原理、规律的运用, 应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必修二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重点在于“四大区位”分析和“四大基本观念”的把握, “四大区位”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分析, “四大基本观念”为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把握。这些内容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需要理清思路,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宜采用区域综合分析法和以图表法为载体的方法进行专题复习, 该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 重在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观点去推断区域地理特征, 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充分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初中区域地理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该专题复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纵观近三年来新课标卷文综合地理试题, 对区域地理的考查逐渐由整体区域向局部区域变化。无论是一卷客观题 (选择题) 还是二卷主观题 (综合题) 多以区域图为载体提供背景材料, 依托各类图像承载信息, 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 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命题从图表信息入手, 首先要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能力, 然后再考查区域内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寻可行性措施。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高考命题对局部区域的考查越来越成为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合地理选择题6-7题是以汉水谷地和黄淮平原的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 36题是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处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 37题是以世界地理秘鲁局部区域为背景材料。因此说, 在专题复习中,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在局部小范围区域图中, 没有完整的区域轮廓可供辨认, 图中的其它信息如山脉、河流等也不以完整的轮廓出现。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 局部区域地图的判读和分析是难点。在这一专题复习中要重点突破对局部区域进行空间定位这一难点问题。一是要强化区域定位。区域位置的确定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定位;二是要强化局部区域图的读图填图练习。三是强化热点地区及世界和中国地理中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复杂性区域的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在把握空间定位的前提下, 要掌握该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 并运用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把初高中地理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既讲“地”又讲“理”。

3 强化专题练习, 培养学生应试的四项基本能力

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地理学科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因此, 每个专题复习都要做到讲练结合, 要突出专题练习这一环节, 要强化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高考试题, 所选的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 在精讲的同时做到精练, 要摒弃题海战术。在进行专题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探求各类试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如对于材料和图表类综合题的解答规律是:

二卷综合题中同类的题目可以提炼出规律性的答法。如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因素”, 其中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均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气候, 二是土地 (地形与土壤) , 三是水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

8.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篇八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上一篇:七夕情人节超搞笑短信下一篇:社团桌游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