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2024-09-11

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共9篇)

1.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篇一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十多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改观,改掉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政府的大力弘扬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急迫性,民众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环保观念一步步的增强。我们在街上都可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垃圾箱的增多、地上烟蒂的减少、随地吐痰的人减少。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建设新福建,我们要经济与生态两手抓,不可一头大一头小。只追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放弃人民的绿水青山是不可取的,同样,只追求绿水青山和放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去看待与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权衡之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推动新福建的建设。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份,省内没几个大型的重工业,所以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在如此好的天然环境下,我们省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更快更好的建设新福建,达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并同步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多开发潮汐能,太阳能等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可循环能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媒体也可以发挥其宣传导向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向民众告诉其重要性以及急迫性,宣传环保意识,让民众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我们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改正,对于一些正在发生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予以告知并制止。在法律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一些污染的现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并教育,从道德层次上升为法律层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直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的世界形势、中国形势,更要求我们要做好做完整,我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百姓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福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2.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篇二

事物总是有正反两方面的利害关系, 这是众所周知的。怎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注环境、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 缘于人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环境价值的认识和深化。而这里所说的环境价值, 包括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的结合, 使人与自然和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其实早已被许多民族研究并解决过。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就是指按照地方环境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是指本着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将地方环境与资源条件作为两个重要的设计依据进行考虑, 不仅能够真正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 而且可以优先采用适宜技术、经济、功能合理的要求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度为基本出发点, 并有效地开发当地特有的材料, 利用当地地形地质地貌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借鉴传统民居的独特风格上。

1, 从我国地形特点来看。这样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居民占总人口的52%, 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 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依山傍水”历来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但是当前, 种种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对自然的粗暴掠夺行为加剧了我国旅游业建设的非自然化倾向, 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传统建筑的择基准则是“靠山近水, 负阴抱阳”, 对许多建筑来说还可利用地形, 将山做为屏障, 阻隔城市道路的尘土和喧嚣, 屏蔽有害射线和防止不良视线的干扰。

2, 建筑材料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非常高的行业, 同时也是处理及容纳、综合利用废弃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行业。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忽视了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 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传统绿色设计是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就考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因此, 绿色设计是这样的一种设计, 即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的环保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 ,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寿命、质量和经济性。

随着绿色设计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产品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概念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合理的设计, 使得产品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 兼顾资源、环境因素以及用户的绿色实用感知因素, 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3,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屋顶。近些年来,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 实力增强了,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了, 而过去的老房子, 由于当时在屋顶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手段上, 对承重、隔热保温标准要求较低, 冬天的保温和夏季的隔热效果不好。现在“平改坡”是一种修补。

生态建筑材料的科学和权威的定义目前仍在研究确定阶段。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

二、生态建材及其发展战略

从生态建材入手, 我们才可以从根本上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生态建材与其它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概念, 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例如, 高性能的陶瓷材料可能废弃后难以分解;为全面评价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 需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对材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与资源影响大小的一种方法。

在生态建材发展的重点方面,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关注按环保和生态平衡理论设计制造的新型建筑材料, 笔者认为, 从宏观来看, 我国发展生态建材, 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引入资源和环境意识, 采用高新技术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环境协调化改造, 尽快改善建材工业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和严理污染环境的状况, 其实, 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并不是排斥发展新型的生态建材, 而是前面所述的发展生态建材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

三、进几年我国生态建筑的情况和认识

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及经济水平的影响, 旅游度假行业在中国的充分发展还是需要几十年的事情, 在发展的初期, 各地结合自身的环境和特点, 做出了一批富有传统色彩和地方风格的优秀度假村, 像武夷山庄、北斗山庄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近几年, 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其严重性, 生态设计的概念已开始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这方面的操作大部分仅限于理论层面, 很少应用于实践,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仍是建设与破坏并行。因此,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结合中国的国情, 引领我国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化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生态建筑》 (西班牙) 帕高阿森西奥编著.侯正华, 宋晔皓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旅游度假村的生态设计研究》.牟维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3]《风景区建筑与景观环境之关系》.王丽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4]《科学技术是建筑材料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施惠生, 郭晓潞.2006年2月

3.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篇三

关键词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8—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也愈演愈烈,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人们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个给我们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这个地球的生态资源人类不可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实现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必须从国家宏观层面管理上来进行指导。

1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生态环境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生态失衡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1)气候失常。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带来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引起海啸、冰川融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生存灾难,海平面上升、许多港口城市将变为汪洋大海,地震、海啸等灾害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物质财富遭受极大损失。

2)土壤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许多矿产遭受掠夺性开采,在矿五冶炼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污染。排出的工业废水中有许多有害物质和过量植物营养元素。这些有害元素进入土壤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大量“毒土”。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中有大量有毒物质残留,进入能量循环后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3)水源污染。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农业的农药残留、特别是有害矿物质的侵入严重污染了水源。水源污染包括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水污染、有害物质侵入造成的江河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水源遭到污染首先威胁的是人类生命健康,对动植物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大量鱼虾出现死亡或者变异,体内的毒素又造成了二次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灾难。

2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和政策。加强环境监管治理

人类生态环境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来监管、保护。具体说来,关于环境的相关政策有以下几点:

1)政策措施。环境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保护环境,遏制对环境进行污染和破坏的人。利用经济杠杆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政策。国家对高耗能产业、高污染产业征收用于环境保护的能源税、碳税、化肥农药税、汽车购置税等等。环境税的征收即能遏制人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收取资金用于环境治理,用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目前,发达国家对环境税收政策较为严格,能用经济杠杆防止环境犯罪。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纷纷参加世界环境大会尽自己的义务来保护生态环境。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全球生态,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行业开始增收环境税,利用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下碧水蓝天。 2)法律手段。要保护生态环境,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作为执法准绳是行不通的。环境立法重在惩治环境犯罪、打击环境破坏者,引导和鼓励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国际化趋势、成为国际组织会议的重要议程。国际组织通过了国际环境法和区域环境法,以此来通过国际间的监督与合作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环境保护法律十一部、自然资源法十五部。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禁区和惩治措施,有力地保护了我国生态环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利用执法力量强有力地打击生态犯罪。同时,我国还相继出台了环保行政法规五十多项、环保规章制度二百多条、国家环境标准五百多项,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力地遏制了环境破坏势头、保护了我国生态环境。

3)管理措施。有了法律法规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量,环境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常规性行为,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我国环境管理不单单把事后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也不仅仅将征收环境税作为更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行为指南。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成为环境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并制定了相关环境保护机制来履行神圣使命。联合国也督促相关行业建立环境保护体制,来规范和制约企业以及社会集团等的:[业生产、集团活动等行为,这个行为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这将大大完善世界以及各国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

3着眼全局、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生态环境

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引导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保护生态资源的政策。具体说来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环境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建立崭新的生态环境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是非常必要的。新的环境观倡导人们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环境保护的观念渗透于经济建设的始终,在追求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型城市生态环境。当今社会,倡导全人类树立健康的环境观念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首要条件。

2)强化国际合作,完善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地震海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提醒人们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国际化,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为环境保护国际化提供了运作的平台,世界环境大会也是全球性的环保大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国际环境法的出台为各个国家协调环境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逐步完善国际环境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

4.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心得体会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我个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在讲话中提到共产党人要清正廉洁,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个人认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就是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就是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于政治生态的涵义,栗战书同志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由此可见,政治生态不仅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觉悟、作风的综合体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政治生态的好坏。正因为如此,栗战书同志强调指出,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可以集中精力、形成合力。

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政治生态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对于当前存在的不少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批评是不得了的事情,批评谁就是得罪谁,出现批评的人不敢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不愿被批评等现象,有的与其说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甚至对党组织的肌体健康是有危害的。他还指出:现在,社会上奢靡之风、奢华之风很甚。另外,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危害,舌尖上的浪费和车轮上的铺张,令人触目惊心。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不敢讲真话、不肯说实话、不愿说心里话的现象,同样也令人担忧。要消除这些不良风气,只能依靠净化政治生态,不断铲除不良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只有真正铲除不良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生态,才有可能从根本净化政治生态。因为很难确保,一颗好的种子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也很难确保,有谁掉入染缸中能够出而不染。

正是清醒认识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及其严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转作风促民风,从而引导社会风气,净化政治生态。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例》等等,部署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全党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作风建设的成果惠及群众,真正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为净化政治生态、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而敢于动真碰硬。

5.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篇五

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03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离不开自然,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力度以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水更绿,水更清。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散煤治理,推进清洁供暖的覆盖面,加强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的恢复,等等,祖国正在变美。

中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6.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篇六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三农”发展进和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为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乡振新发展的“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来看,没有我们家乡这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立足于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组好规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忘初心,还要打造家乡人才的“向心力”。着力农村创业创新,走人才强农之路,例如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采取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小组,带动老百姓,主要是家乡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学技能,深挖发展潜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树立良好家风”为引领,用“责任心”塑清廉家乡。把廉政文化中“家风”建设作为宣传的主要部分,积极培育和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廉洁文明家风”签名承诺、“廉洁文明家风”家访等系列活动,推进文明廉洁家乡,走提升美丽家乡发展内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坚守绿水青山,不为盲目发展断未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以前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自然风光,打造旅游业等等,不能为了发展提前消耗家乡的“青山绿水”,让绿色成为美丽家乡的保护衣。

7.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篇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生态环境被破环, 那么发展就会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 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环境, 甚至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环, 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提出的新概念, 它有特殊的意义, 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进一步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活带来的污染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小城镇人口数量骤增, 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在小城镇或者是农村, 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观念和意识滞后, 有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地点不确定或者空白, 缺乏合理的规划, 处理垃圾的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导致了农村整体环境呈现出脏、差、乱的现象。由于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落后, 使居民的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和及时的处理, 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 每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3亿t, 其中1亿t是随意堆放, 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这些生活垃圾包括煤渣、塑料袋、烂菜叶、农药瓶等等, 在我国多地农村, “垃圾围村”成为困扰农民的难题。

2.2 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由于城市消费对农产品的数量上增加和质量上提高, 农业生产为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在生产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 加速了耕地土壤的衰竭和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生产辅料被称之为农业生产的中介质。利用这些介质能够充分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正是因为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严重的污染。一是化肥,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 每年使用的化肥约为5460万t, 而且每年的使用量还在逐渐增加, 农业生产过程使用的化肥中的氮、磷污染了河流和湖泊。二是农药, 我国的农作物大量使用农药, 平均每667㎡农田用约1kg, 其中50%~60%残留在土壤中。三是塑料薄膜, 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 在离城市近的郊区或发达经济地区蔬菜基地, 塑料薄膜污染相当严重。据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48万t的塑料薄膜残留于土壤中, 残留率达21%, 因为它在短时期内不能分解, 改变了土壤的性质, 加速了土地的死亡, 是现代农业的最垃圾的发明。除此之外, 居民长期食用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 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

2.3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收入水平不高, 不能及时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 广大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 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的破环有可能危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县乡镇的领导干部为追求GDP出政绩上一些污染环境的项目, 没有意识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了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对其认识不到位, 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投入积极的热情。近些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有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 不够深入, 大部分群众不了解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等环境保护方式, 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以及未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如今在农村还没有形成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局面。

2.4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国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当前虽然对农村环境技术研究有些投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相关的科研人员素质低下, 科研力量薄弱, 比如对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的应用现状、使用的基本规律缺乏实证分析, 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财政资金缺乏,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的经费投入少,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高、精、尖的环境保护技术, 其结果是不能有效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2.5 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改变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这些乡镇企业大部分是城市企业或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和产品转移到农村的。当前, 我国经济欠发达的某些地方, 当地政府急于发展本地经济, 招商引资、投资项目, 但是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污染小的产品, 只能接受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或城市企业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产品的时候, 实际上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 由此造成了转嫁污染。乡镇企业的特征为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小、资金受限制、对环境的影响大, 因此对环境难以进行防治, 并且过度的使用自然资源和严重的破环生态环境。另外, 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大与农村, 一些污染型的大中型企业由城市转迁于农村, 虽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3.1 树立和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和农村居民行动起来,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农村的居民, 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是政府部门要起主导作用, 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乡镇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此外,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开设专栏, 印发宣传资料、环保手册, 可以挂环保教育宣传条幅, 以强化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二是定期开展环保知识讲座, 强化农村居民对垃圾污染的认识, 了解对垃圾的分类处理, 提高自身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素质。三是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开展环保科技创新, 发明环保技术和强化环保意识, 其目的就是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四是政府可以派专业的环保人员深入到污染严重的农村, 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勘察、研究和分析, 给当地农村居民提出可行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议。

3.2 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

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和倡导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配方肥和新型肥等有机肥料, 科学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选择使用可降解的农膜,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生态农业不但能够保护, 而且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防止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3.3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村生态环保问题要提上重要日程, 要解决问题, 就要加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把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专项资金列入省市县的财政预算, 保证农村环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建立垃圾统一集中填埋场, 通过市场运作、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大力提高农业垃圾清运率、回收率和处理率。农村生态环保资金专管专用, 对重点的污染减排、污染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实施项目管理。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 采取投资补助和政府财政贴息的方式, 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为辅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多元化新机制。

3.4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 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 制定考核办法,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二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 环保部门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形成分工明确, 协调有力, 措施到位,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充实基层环保力量, 设立基层环保机构, 在行政村成立环卫队和环境信息员, 逐步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环保工作网络。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配备环保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 建立环境检测评价体系, 定期发布有关环境质量信息, 着力提升监管水平。

3.5 防治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按照国家环保标准, 乡镇企业产生的“三废”要严格做到达标排放。在引进项目审批过程中, 环保部门要严格把关, 凡是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建, 审批项目时, 要聘请专家做环保论证, 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低能耗、有高科技含量、效益高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乡镇企业开发的产品利用新工艺、开发新技术或者绿色技术改造, 从工业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污染, 力争做到废物资源利用最大化, 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的成效, 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 农村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和遭到破坏,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制约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 提出了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刚, 张春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 2011 (10) .

[2]田春艳, 吴佩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 2014 (10) .

8.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篇八

【关键词】城市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引发原因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之下,城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这也相对了带来了诸多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噪音污染——城市交通带来的噪音污染,城市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作带来的噪音污染以及城市工业生产带来的噪音污染等;大气污染——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煤等燃料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热电厂,化工厂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硫等危害性气体污染,城市车辆的尾气污染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城市建筑拆迁废物污染等;水污染——市民生活用水污染、工业生产废水污染等等。总之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工业生产、市政建设、交通车辆、居民生活等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影响。

2、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对策分析

2.1极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立体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改变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误区,使环保工作真正实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城市环境改善进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基本政策的引导下,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应该担负起宣传的责任,同时社会各单位作为社会利益的受用者,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环保宣传,环保工作要从人人做起,要从小做起,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重点的环境保护思想的宣传,只有经过全民的宣传之后,民众才能将环境保护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践行该种理念。

2.2全面整治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应以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为依据,确定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首要污染物,以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下面主要针对大气污染进行分析: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采取倾斜政策,提高车辆汽油燃烧质量,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3)绿化造林。树木能使空气得到净化,从而显著改善城区环境。因此,应加大绿化造林的力度,努力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和绿化率。

2.3全面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城市的生态破坏是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破坏的整改相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难度较大。从根本上来说,城市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大气破坏、水破坏、土破坏以及生物破坏。其中城市土地破坏成为城市生态破坏的关键,下面重点分析城市土地破坏的整改措施:首先,市政土地管理规划部门应该严格土地审批工作,并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例如,用于城市农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用于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土地利用模式等。其次,制定完善的公共设施法令。土地开发申请单位,需要提交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只有经过政府实地考察,符合基本城市土地利用标准的才能批复准许开发;最后通过政策调整,有效刺激农民保留土地的农用功能。收到城市经济的影响,成交结合区部分农民放弃农用土地的耕作职能,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为城市农业用地提供更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适当的为农民土地耕种提高土地津贴,吸引农民进行农用地耕作。目前部分城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逐渐摸索出全新的土地开发理念——集群式开发,该种开发模式所保留的空旷场地还能为公园或植树造林提供场地,这对增加地表渗流量,水资源的补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4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虽然是“无烟工业”,但游客的大量到来,也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特别是“白色污染”;旅游区内以大量汽车尾气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治理与改善,肯定会影响旅游区及至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量,提升使用效率,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保护空气环境质量。此外,在旅游区域宾馆、酒楼的建设要慎重,应尽量做到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废水等污染排放,保持城市旅游环境的原生态效果。同时,在进行城市旅游区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卫生工作,才能创建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结语

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引发原因,进而结合原因进行有步骤有策略的整改和调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城市发展的多方因素,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

參考文献

[1]王海涛.城市环境保护整治措施[J].China’s ForeignTra de,2010(12).

9.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 篇九

我认为通过对《全国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的学习,结合张掖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个人对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强保护生态安全积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

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有66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有110多个城市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海洋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9年统计,我国近海海域,4类和劣4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东海劣4类海水比例高达53%以上,因此,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四)环境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市政污水排放量为220.9亿吨,而废水处理率却很低,工业废水处理率小于70%,市政污水处理率在15%以下,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l995.1万吨和1165.4万吨。

据统计1999年全国33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66.9%的城市均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还有137个城市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我国平均每天产生城市垃圾l.5万吨,每年要吞噬掉2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来处理这些垃圾。另外还有一些难解、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引发环境危害,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五)生物物种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已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58种和354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640个物种中,我国占有156个。

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严重威胁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7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在数月间毁灭。目前该物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美国白蛾、大米草、麝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我国生物物种安全问题严重。

(六)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例如:

近年来人人皆知的沙尘暴,20世纪5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5次,60年代较大的暴发有8次,70年代为13次,80年代为14次,90年代则多达23次;

海洋赤潮暴发,60年代以前十分罕见,从70年代开始赤潮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80年代赤潮增加到每年平均发生4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赤潮竟达到30多次;

土地沙化也在加速,50—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1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则平均每年沙化土地2400平方公里。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表现,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正在加速恶化。

三、我国生态安全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安全日益恶化,因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1986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831.4亿元,而1994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则共计人民币4201.6亿元,接近同年全国GDP的10%;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究其原因也是由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安全日益恶化造成的,这次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642亿元。

上述损失只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无法计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潜在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该经济损失通常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甚至上10倍。

在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非常恶化的地区,生态难民已经出现,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居延海干涸,迫使2.5万牧民背井离乡,青海、甘肃、宁夏、海南等省区也相继发生了因生态安全严重恶化,人口被迫迁移的事件。

四、我国生态安全保护对策

一、进行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人抓起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更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公民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应当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动员,人人动手的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体公民中间进行生态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应当从小学开始开设生态安全课程教育。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公务员应当在思想深处形成一切以生态安全为主的意识,做好维护生态安全的表率。只有重视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从人抓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懂得生态安全,个个维护生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和执法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各类破坏生态安全的违法案件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

对于积极保护生态安全的优秀事迹,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并给予重奖。另外,必须认真学习和积极借鉴国有关外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道路

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决放弃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对于新建项目,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绝不允许上马。

生态环境指标应当作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污染型”领导,要坚决予以免职。

四、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应该像重视国防安全一样重视生态安全,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系统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于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能够有效地作出预警和快速反应,以减少国家生态安全的破坏,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生态安全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去违背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切实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蓝天碧水等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重点保护区,对重点动植物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功能,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六、减少农业毒害和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合理调整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淘汰那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化肥、除草剂产品,开发低毒低害及无毒无害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产品,同是严格控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七、慎重对待生态技术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物种的安全,对于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十分慎重,不能盲目随意和不顾整体利益。特别是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应当采取“急研究、缓推广”的对策。只有慎重对待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才能减少外来物种及新物种对本地牲物种的威胁,有效保护本地生物物种的安全。

八、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许多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皆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及生态补偿制度的未实施。

必须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不明晰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同时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

两种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只有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补偿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五、结论

1.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3个主要特点。生态安全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2.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醒人们对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上一篇:七年级月考试卷答案下一篇:12种可爱小动物的剪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