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态度

2024-08-13

外国文化态度(精选9篇)

1.外国文化态度 篇一

外国文学鉴赏之欧也妮与葛朗台

他是经验丰富的葡萄庄园主,是个聪明的投机者,是个理财能手,在当今社会这都是生存天赋。

同时他也是吝啬鬼典型代表,在巴尔扎克的笔下,他的一生是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扭曲了他的灵魂,他为了财产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其中葛朗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金子的痴狂,比如像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般抢夺女儿的金梳妆匣,利用女儿的亲人的情感剥夺女儿对亡母的财产继承权临,死前抢夺神甫的镀金十字架,他死的时候还满足地让欧也妮到了那边向他汇报,但是他的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他占有欲的结束。

金子,浸透了他卑鄙的灵魂,支配了他一生的行为,占有了他全部的生命。他做过的种种丑恶的表演,忽喜忽怒,忽恶忽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他的富有和极其不相称的吝啬,我们都知道货币的主要作用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以及贮藏手段等等。老格朗台对于货币最在乎的便是贮藏这个用途。他似乎以拥有金子为荣、为享受,而不去在意金钱对于他来说真正的作用,没有在意如何利用金钱让他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他的生活水平几乎低到了无法再低的程度,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老葛朗台是个富人——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的,都是名副其实的富人。他只要多花一点钱,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但是他不肯。

我们在他身上看见了拜金主义者和守财奴普遍的心理和思想误区,看到了所有一般人的共通之处:欲望!以及社会欲望大部分是靠金钱来得到满足。同时也。看到了这类拜金主义信徒自有其独特的道德观。葛朗台从不欠人家什么,当然也不让人家欠他,他绝对不动别人的东西,意思是绝对尊重财产私有权。然而他毫无顾忌地无偿占有旁人的劳动等。他认为手生来是捞钱的,让钱从自己的手指缝漏出去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不能说葛朗台老头不疼爱她的女儿,可是金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东西呀!和女儿的健康、太太的性命相比,葛朗台自然更疼爱他的金子。欧也妮把金子送人,绝对是天理不容的强盗行为,理当罚她吃清水面包;太太袒护女儿生病也是咎由自取。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应该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的金钱的巨大威力,更重要的是拜金主义的荒谬以及对家庭和个人感情世界的悲剧性影响,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

像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籍,只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求。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他终其一生为金钱奔忙,积累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妄的满足感,可以说一无所获。可怜的女儿继承了他的巨额财产,却既无家庭,也无幸福,只能成为唯利是图之被围猎的对象。

由此我们大学生应该深究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情感和金钱利益,当然情感和利益都是我们必不可少所要追求的东西,它们能满足我们作为社会个体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但是在追求这些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目标,也就是不被金钱所奴役,同时不被感情所羁绊你前进的脚步,要有追求有价值的成就你短暂的人生。

当然我们可以接受失败,但是我们拒绝悲剧。

文商11王巧

2.外国文化态度 篇二

20世纪以来, 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 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很多国家的政府、专家与学者, 都在关心着对全球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上, 世界各国的文化工作者正在做着不同而又相同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但对于它的现状与未来, 我们却感到希望与危机并存。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传统手工艺应该怎样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日本的文化历史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唐代的文化植入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 历史发展到今天,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

国家立法, 用法律手段对文化财产进行有力保护。从明治四年 (1871年) 出台的第一部《古器旧物保护法》起, 到平成八年 (1996年) , 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历史与文化保护的法律文件7部, 且分别多次对这些法律文件进行修订, 这些法律文件给大量的日本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保护剂。特别是昭和四十九年 (1974年) 推出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 是日本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 对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与推动作用。

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自昭和二十五年 (1950年起, 日本文部省组建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 并设立了“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地方公共团体及教育委员会”、“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与各类专业性很强的“产业指导所”和“专业协会”, 一起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日本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首先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认定, 通常由通商产业大臣与文化厅长官按照一定条件进行认定, 认定以后的“传统手工艺品”就可以在该产地对生产、研修、技法改善、市场开拓、继承者的培养以及从业者的福利保健等方面做出计划, 并从国家、各级政府及专业协会处得到必要的资助经费。

“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是振兴传统工艺品为核心的机关, 是得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产地组合等出资的财团法人组织, 在振兴日本国内传统手工艺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主要职能是:1.通过调查, 为各产地的工艺品生产与经营提供信息、开拓市场。2.设立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 设计工艺品信息网站, 疏通产地与消费者的联系。3.不断对产品进行认证, 提升艺人的素质与社会地位, 对继承者进行培养。4.进行专业技术认定。对从业12年以上的手工艺人进行认定考试, 合格者即授予“传统工艺士”。5.把超过4000人的全国“传统工艺士”组建成“传统工艺士会”, 加强交流, 提高技能, 提升社会地位。6.协会每年都表彰和奖励在产品生产中有贡献与成就的人, 以促进传统工艺品的振兴。7.对传统工艺品的持有者进行奖励, 鼓励民间收藏业的发展, 以提高民众素质。8.每年的11月为“传统工艺品”月, 在这个月中分别组织“文化节”、“劳动感谢日”等别具一格的展览和展销活动。9.协会每年还组织“地方传统工艺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10.建立“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培育与支持交流中心”、“传统工艺产业会馆”、“体验工房”、“体验教室”、“专卖店”等, 这些会馆与设施在振兴传统手工艺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多民间研究机构分布在日本的大学和图书馆, 它们除了做手工艺品的文献资料保管工作之外, 还做启蒙和推广工作, 成为日本对手工艺的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乡运动”, 形成了特有的“一村一品”运动, 既搞活了经济、占领了市场, 又使手工艺产业得到了发展, 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与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这种有效的保护、发展政策和措施,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被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划分与保护工作上所采用, 并被大力推广, 同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 无疑也给我国的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与启发。

法国的政策与措施

法国是世界上制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比较早的国家, 在两个多世纪内, 法国先后有9部有关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出台。像《景观保护法》、《考古发掘法》等法典都分别进行过1-2次的修订, 虽然不像日本、韩国那样有专门的“文化财产”法律文件, 但9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 也足以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与保护了。

1984年以来, 法国对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手工艺的保护更是不遗余力, 政府对这些行业不征税, 同时每年会从财政中划拨一定款项进行补贴, 但条件是这些手工艺者必须要招收至少一个学徒, 从而完成手工艺的传承任务。

1994年创立的“手工艺行业理事会”, 是法国文化和公共关系部部长直接领导的一个咨询机构, 该理事会的名誉主席瓦特罗先生是一位弦乐器手工制作大师, 他与法国文化和公共关系部部长共同主持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成员由行业专家、行业代表、相关的法律人士及省地文化局的人员组成。该“手工艺行业理事会”的行政职责范围有四点:1.保护杰出的法国手工艺持久延续, 为法国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证。2.保护手工艺师和他们所代表行业地位的提升及品牌升值。3.负责挖掘有创新能力的工艺人才, 吸收及借鉴国外的传统工艺遗产。4.负责落实对地方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政策, 为手工艺企业与研究部门和革新部门的经常会晤提供服务。

目前, 法国有1.8万多个各类文化协会, 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有4万多处。在每年的9月19日、20日推出“文化遗产日”活动时, 法国的博物馆、历史名胜古迹均免费向公众开放, 像卢浮宫、凯旋门甚至是平日根本不能靠近或进入的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 以及部分外国驻法大使馆等许多政府机构也都敞开大门欢迎参观者。在这盛大的文化节日中, 到处可以看到洋溢着笑脸的人, 人们往往是举家出动, 扶老携幼, 朝圣般地参观各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组织者的有序组织下, 任何行业的能工巧匠, 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 石匠、木匠、陶艺、织匠、玻璃彩绘、编织、乐器制作……除了有艺人专门作介绍与表演外, 有的还能让参观者亲自参与制作, 无形之中激发了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参与性。

这种途径与方法, 体现着一种经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从经济学上说, 它发展并开辟了地方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在文化层面, 全面地发掘、保护、发展了手工艺文化的传承。

其他国家的措施

早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 美国就曾经移植了英国所开展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旨在“开创新时代风格的新设计”, 强调回归到中世纪社会的手工艺制作。这个运动在讲究实效的美国,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意大利, 手工艺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政府所采取的重要方针是不断地改革、创新、普及并吸收工业生产的精华, 积极协调手工艺技巧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与运用, 从而呈现出一个“极有价值”的行业。

在俄罗斯, 除了有相关的手工艺保护政策与发展策略以外, 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措施, 就是把手工艺技巧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融合到国家艺术教育中, 早在1933年就创立了手工艺学校, 学校成为保护、振兴、发展手工艺的基地。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 近30年来, 加拿大政府在全世界率先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同时, 广泛设立各级各类手工艺机构, 手工艺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节节攀升。

除此之外, 从1996年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首尔、威尼斯、东京、马尼拉等地举办了数次“人间国宝保护体制国际培训班”, 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起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的启示

世界各国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提高到了从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基点上来观察与思考。在我国现阶段, 我们切忌以发展经济搞现代化为借口而走进误区, 无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因为以损失和破坏文化遗产而形成的顾此失彼的惨痛教训和痛苦经历在国内外都已经上演过。例如日本曾经发生过京都“西阵织”的工匠们满含热泪, 砸毁自己心爱织机的痛心故事。痛定思痛后的今天, 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认真地从文化的视角、人文的立场去看待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想方设法地把现代工业与传统手工艺联系起来, 让文化的历史不断地延续下去。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 它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貌。毫不夸张地说,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东方手工艺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 它代表和反映着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文明程度, 彰显着人民的智慧。

我国手工艺领域的范畴庞大, 根基深厚, 因为它是多民族文化的合成体, 这种多元文化的合成, 涉及面自然多而广, 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十分深厚。比如从社会学角度去审视, 可以发现各民族之间“根固性文化”的异同;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 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消费特点与规律;从历史学角度可以探究工艺的本质与发生发展的规律;从美学角度可以研究审美特征、工艺美学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等等。这种表现在传统手工艺品上的特质和它所特有的内在含义, 是任何单纯的经济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史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中国特色。

当代的中国社会, 是在世界舞台上空前活跃的一个大好时期, 也是我们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与世界的接轨不单纯是经济,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传统, 5000年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活力中的精神产品, 我们不能舍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固然重要, 但国民的素质文化指标也同等重要, 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目前我国对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方兴未艾, 国家也已颁布了旨在保护、发展、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相关法规, 这对于保护和发展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手工艺产业, 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摘要: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遭受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东西方很多国家的政府、专家与学者, 都在关心着对全球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上, 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工作者正在做着不同而又相同的工作。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文化, 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貌。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东方手工艺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 它代表和反映着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的文明程度, 彰显着人民的智慧和水平。

3.外国人眼中的春节文化 篇三

美国人:爱凑热闹

近年来,随着在美华侨、华裔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每逢农历新年,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华人聚居较多地区的地方官员,都会利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方式向华人致以新年的祝福,对为美国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华裔表示敬意。如纽约州,就在几年前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

爱凑热闹的美国人喜欢看游行、放焰火,自然也不会放过春节这个“凑趣”的大好机会。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都想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因此总会找个机会在这一天去品尝中国美食。新年到来时,一些美国人还会在家里布置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春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春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参与热情。

英国人:“恭喜发财”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礼品。许多非中式餐馆也会添置几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英国大报纷纷推出“中国周”,教人学汉语。英国处处洋溢着欢庆春节的气氛。

以伦敦为例:有一年大年初一,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华人)集中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当时的场面令所有华人都感到无比骄傲。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各种欢庆活动,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伦敦警方还特地将相关街区全部调整成步行街,以方便游玩的群众。

持续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盛况空前。这一天的伦敦俨然成了一座中国城:乐滋滋的孩子们手里拿着拨浪鼓和气球;喜欢中国美食的男男女女挤在唐人街共进中餐;在市中心,游人们纷纷用相机、手机、摄像机留住舞龙舞狮表演的倩影;有些英国人干脆穿上中国的唐装……

法国:春节彩妆大巡游

法国的春节彩妆大巡游从巴黎市府广场出发,唐装、腰鼓、舞龙舞狮……华人庆祝节日的独特方式令法国人兴奋不已。一名叫苏珊的女士兴奋地说,中国春节的活动内容真是多姿多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味无穷。她还曾在巴黎的一名华人朋友家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吃年夜饭,样样都让她感到新奇、神秘、温馨。由此,她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在春节前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过年。

墨西哥:东方狂欢节

许多美洲人将春节比做东方的狂欢节。在墨西哥城,一年一度的春节花车巡游将同绕整个城市进行。届时,魔幻摇滚,焰火缤纷,花车百汇,万人狂欢,同时进行的贺岁烟花汇演等节目,更是将当地欢庆春节的活动推向最热烈的狂欢高潮。热情好客、酷爱舞蹈的当地人会纷纷加入欢庆队伍,融入狂欢阵中,尽情享受喜悦。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世界,每逢春节,五洲四海处处礼花绽放,龙舞翻飞,笑语荡漾,显示出独特的东方魅力。俄罗斯汉学家马斯洛夫说,春节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有着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春节文化,被3000万华人华侨带到了世界各地。在海外,春节的庆祝活动在洋溢着浓浓中国味道的同时,也掺入了几许异国情调,谱写出文明融合的乐章。

4.借外国青年视角传播中国文化 篇四

漆谦

近年来,中国迅速提升的经济地位使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外国人希望了解、体验、研究中国,中国也希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是什么?如何开展跨文化交流更有效?

中外青年交流曾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起过很大作用,历史上中日友好青年交流活动,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良好的象征。青少年交流其实是两国社会的深度交流。青少年身份特殊,不带功利色彩的交流,更容易播种友谊的种子。在交流中形成对彼此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不会轻易因利益而发生变化。这种认同还会扩展开来,影响他的家人和他所能辐射的社会。

目前很多国家的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网络的便利虽然加强了交流,但也会传播负能量。网络上的不真实信息造成的拟态环境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印象,而且很难改变。实际上,任何方式都比不上面对面交流更有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近年组织的“中外青年暑期DV交流计划”,是民间交往和跨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外国青年带着创意来到中国,在中国学生一对一帮助下,完成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DV短片。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面对面交流,还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青年不断磨合、冲突、适应、融合,最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达成共识。这实际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过程,外国青年在体验中接受中国文化。

纪录片能反映社会变迁、历史传承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展现真实的中国。邀请外国青年与中国学生合作拍片,投资虽大但效果好。这样的交流对中外青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学生学会了外国青年的创意视角和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外国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思潮和青年看待问题的方式,体验了中国文化传承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外国学生视角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远比中国自己的传播更能得到世界认同。今年的交流活动中,一位法国学生拍摄中国太极,他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太极哲学的故事。他希望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借鉴这一哲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世界和谐共处。

今天,向世界说明中国要在交流方式上有所创新,不能只停留于植树、练书法、举行文艺活动,应引入现代新兴的传播手段。每年中外有大批留学生往来,还有很多国际化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如果能参照这一模式架起中外青年的交流平台,借外国青年的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对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国文化输出,塑造传播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很有益处。

▲(作者是国内资深媒体人)

5.外国语学院廉政文化征文比赛 篇五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10英语教育4班 严晶

10020110

2“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中原句为“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而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字眼:廉政文化、廉政校园、反腐倡廉、廉政建设等,可我想为如若你真的有一颗崇尚廉洁,修身报国的心,廉政还需要弘扬吗?不,廉政不需要弘扬,而是需要从身边做起!

三国时代,诸葛亮不仅以忠孝闻名,更是以廉洁执政,高风亮节赢得军中将友一致好评。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曾写到:“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就是诸葛亮全部的财产,这对于一个丞相级别的官员俸禄算是极低的了。可是,诸葛亮以他一生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廉政!他的廉洁自律在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官海瑞也是如此。海瑞一生几度起落,穷且益坚,虽官拜吏部侍郎,去世时家人竟无钱下葬。海瑞一生清平,重仁义,以民为本,不贪百姓一分钱,无愧于“老百姓的父母官”这个光荣称号。

但现实生活中,贪官污吏信手拈来,而两袖清风的父母官却寥寥可数。许许多多的贪官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官,只是为了贪而生。前不久,重庆市冉崇华因在灯具购销、发包工程等过程中收受巨额贿赂,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其妻子龚良琼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冉崇华过去的几名下属也因贪赃枉法而“落马”。去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爸是李刚的事件”更是给官员、百姓敲响廉政为民的警

钟。以下是此事件的具体过程: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随后,此人被网友人肉收索,并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我们且不谈“我爸是李刚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多少负面情绪,但小议此事件背后包含多少有悖良心,泯灭人性的陋习。首先,作为普通人撞了人肯定会心虚,害怕,担心此人是否会受伤,但此人却淡定的去接女友?!再次,撞人后不是手足无措而是冒出“我爸是李刚的经典语录”这不是心灵污浊的表现吗?人性难道在现实社会中如此轻于鸿毛吗? 答案似乎很难回答。但我相信人性尚存!人性在我们心灵深处!

我们的开国元老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廉洁公正的处理好国事。革命先烈孙中山,在逝世时,留下这样一份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以为纪念,余之女儿已长成自立,望各自爱。如此简洁的遗嘱揭示的不仅是财产还是一心为公,廉政为民的真谛。

有人说,贪污腐败是各国官员的陋习。我不认同此看法。我认为,廉洁是有心而发的,不是一种惯犯、普遍的陋习。这些只是为贪污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倘若,你有毅力坚持廉政,你还会动摇被迫去接受赃款吗?唯有你够坚定,你才能撑起一片天,才能永远做到廉政与诚信。

6.外国语学院传统文化讲座总结 篇六

传统文化一直是内涵丰富,意蕴厚重,积淀深层的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现代文学文化对传统精深文化的继承,延伸和深化,传统文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不断突出。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对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言,具有弘扬专业文化知识的时代特色的精神和意义。

一、时间:2010年10月27日

二、地点:文科楼238

三、与会人员:外国语学院英语09、10级学生

四、前期准备工作:

1、划分小组,合理分工,分组进行;

2、集思广益,整合资料,制作讲解材料;

3、申请教室,联系好活动现场指导人员;

4、通知本学院学生并安排座次;

5、准备好活动所需相关物品;

6、检查各项设备及拍照工作。

五、活动现场流程:

1、分发关于本次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的讲解材料,组织大家分组就座;

2、各组负责人向组员介绍活动内容、流程以及现场指导人员;

3、放映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PPT,并由老师加以解说;

4、活动结束后,听取同学们对本次传统文化讲座的意见及建议,并征求同学们对下次的讲座中希望讲解的主题等;

5、组织大家离场,工作人员收拾会场。

六、活动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有了更多认识,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互帮互学,活跃有序的欢快气氛中,不同年级的同学加深了互相的了解,大家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收获了知识。

七、经验总结:

本次传统文化创新教育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全场气氛活跃,达到了此次活动的预期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大家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了更多认识,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互帮互学,活跃有序的欢快气氛中,同学加深了互相的了解。我们要总结经验,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外国语学院团委

7.对多元文化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探讨 篇七

一、创设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高校学生由于未来职业的关系, 需要在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方面体现师范性。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期间在对专业课的把握上既要有知识的广度深度, 又要锻炼技能提升专业素质水平。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掌握, 其中的重点是说和写。说是指在课堂上锻炼口语表达, 表达内容有条理性, 思维逻辑层次分明。这就要求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努力, 老师为学生提供“说”的平台, 如对某一问题的讨论, 如对作品主要内容情节的阐述等,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是指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外国文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二方面锻炼写的能力, 一是撰写论文, 如对人物形象的剖析, 如对作品结构的理解等;二是情景作文撰写训练, 外国文学名著中有许多经典的情节, 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原文创设情境, 进行改写。例如在讲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 让学生结合电影镜头来描写老人与盆鱼搏斗的文字, 并把学生所写的与原著“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 用它又打又砍, 双手摄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 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 成群地一起来, 咬下一块块鱼肉, 当它们转身再来时, 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他抡了一次, 两次, 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 就把断下的把手向盆鱼扎去……”相比较,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

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 教师以作品的细读赏析、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来示范性地研究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 尽可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由作家作品衍生至国别历史、文学背景、文化特质等一系列跨文化的研究, 鼓励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如在讲解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时候, 可以从悲剧英雄这一视角来分析, 拿俄狄浦斯王与《天龙八部》的乔峰作比较, 或者从命运悲剧角度入手, 拿《俄狄浦斯王》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分析;分析女性形象的时候拿《美狄亚》中的美狄亚和《雷雨》中的繁漪、《天龙八部》中的康敏等进行比较分析, 尽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习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成员内部分工明确, 要求学生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 搜集思想碰撞的火花, 以实现团队学习的互助性。

学生自主学习, 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至关重要,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负责学生学习任务的安排、答疑、课题讨论与研究, 以及每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相应地要求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安排。同时也要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选定学习内容, 自我搜集、筛选、整理资料, 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辨性的学习, 鼓励学生在团队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逐步完善所学习的内容, 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认知,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支持体系

为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 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 到每门课程的衔接都有相应的要求。而学校教育管理机构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等方面都应给以配合。同时, 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自主学习的保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完善课程设置。外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需要有中国文学做基础, 以比较文学作为更高学习目标, 将视阈投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学习研究, 在有限课时数内顺利完成教学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相关配套的选修课程可以同步跟进, 比如现有的美国作家作品赏析、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外国优秀影视作品鉴赏、世界历史等课程, 这些不仅能丰富现有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 更可从多个角度多层次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文化现象, 学好本门课程。

其次, 必要的配套设施。设置校园网外国文学网页, 提供完善的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件、必读书目和书籍的电子文档、习题与讨论、交流与答疑等内容。建立互动窗口让师生自由交流, 或者由主讲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QQ群、Facebook等方便学生群体交流。当然, 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博方式来阐述自己的阅读学习心得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学院的多功能音乐厅、礼堂或多媒体教室, 应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给学生提供欣赏影视作品、情境模拟和剧作排练的基地。

四、改变评价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外国文学传统的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完全是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 长此以往, 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将是无的放矢, 这种考试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检查了学生对基本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却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也达不到外国文学教学的目的。学生会逐渐的滋生惰性心理, 忽略自身能力的提高。所以单一的考试模式必须改革, 要采用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手段。我在教学中就尝试了考核改革, 效果较好。在成绩评定上, 平时成绩占50%, 具体包括平时课堂提问、讨论、撰写鉴赏性文章、排演作品片断等实践内容,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日常学习水平, 提升素质能力。闭卷考试的成绩占50%, 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比例分配a当, 评价手段合理, 重点突出, 充分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力水平, 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脱离了书山题海, 而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学生的从教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语

在全球文化日益融合、多元文化并行的今天, 进行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教学, 不仅需要从教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思路进行创新, 更需要广大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思辨与创新, 使学生外国文学课程学习的结果不再局限于几个著名作家、文学作品, 而是能够在自己心里构建外国文学基本框架, 有一个外国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 对具体作品有侧重点地进行阅读学习, 并能接受认可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态势, 对世界文学文化有自己的认识与体验, 对当代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的理解, 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最终做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从而终身受益。

摘要:在全球化冲击、多元文化影响的当下,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外国文学教学, 这一跨越历史超越时空的全球文化视野下的文学课程, 它涵盖欧美文学、亚洲文学、非洲文学, 涉及广博的文学史、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一内容浩繁的教学, 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师除了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外, 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多方面对多元文化下外国文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文化,外国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杏.外国文学民主教学新课堂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8.外国文化态度 篇八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化精神;价值导向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的萌芽时期开始,直到人类文化的巅峰时期——文艺复兴,再到我们当今时代,外国文学广泛的在世界各国传播着,并深深的影响着各国的本土文学。外国作品始终反映和提倡人本主义精神、理性精神、宗教精神等文化精神,提出以人为本、平等、自由等高尚的思想,创造了大量的、宝贵的文化物质遗产。这些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人性的美好,而更重要的是,还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导。

一、外国文学传播的文化精神

通过各个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接下来我们对外国文学传播的文化精神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一)由希腊神话奠定西方文学基础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由诗人荷马创作的,共有两部长篇史诗组成,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集中。在史诗的描述中,众神的干涉经常导致人类陷入悲剧,尽管如此,由于人类的坚强和勇敢等美好品德,最终改变自己命运。

人本主义所强调的是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尊重人性、人性的宝贵,反对神学中抬高神、贬低人的理念。

以《堂吉诃德》为例,反映了西班牙封建社会的黑暗,将人物堂吉诃德勾勒描绘成为一个永远前进的人物形象,因为在堂吉诃德身上集中着反对专治、残暴、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本主义精神,他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痛恨专治残暴,锄强扶弱,主张“一切平等”,所以堂吉诃德成为人本主义形象的代表,而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堂吉诃德怀有不同的感情寄托和各自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中世纪文学受基督教影响

古希腊文明后又经过了十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在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由于没有统一的权利,教会则成为最高的精神机构,构成了凌驾于各分散王国之上的精神王国。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引起了整个欧洲的宗教狂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到建筑、教育、雕塑、音乐等多个方面,同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也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基督教崇尚和尊崇上帝,它的宗旨就是引导人们的灵魂上天国,以教父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形成了极大的束缚,宣扬“神”而非“人”,由于基督教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古以来的人本主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相违背,当时西方文学所宣扬的价值观成为对“神”的崇拜。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过文学史上黑暗的中世纪,由于同时期资本主义的萌发,原始宣扬的人本主义于13世纪开始复兴,由于本次文艺复兴带着资本主义的色彩,尊重人的诉求、强调人的重要性,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文学作品。

(四)十八世纪启蒙运动

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的资本主义在持续的发展着,在十八世纪,出现了一批启蒙艺术家,他们不仅仅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注重实现人类的个人价值,还对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人道主义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各个国家都陆续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阶段的西方社会是极不稳定、动荡不安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抨击资本主义的文学作品不断涌出。如《巴黎圣母院》、《双城记》等文学作品,揭示了残暴不公的统治阶级、悲惨的人民生活及觉醒人民的反抗的现实主义小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八世纪西方文学关注了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催促了对在资本主义压榨下人民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六)现代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很多派别,比如说:印象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此时期的西方文学很趋于对人性的探讨,而探讨也更加深入。

二、外国文学传播的价值导向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也不例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由于社会实践而得的哲理,以关心人类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为出发点。外国文学的文化精神的传播及其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培养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尊崇以人为本,提高人们的自尊,满足人们的人生价值;

(二)创造人們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三)在青少年的培养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国民素质。

三、结语

在研究外国文学文化精神的传播及其价值导向时,应跟随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感受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深入到外国文学的欣赏中。在外国文学文化精神中的崇尚自由、民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殊途同归,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客观的角度来欣赏外国文学,对于推动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大有所益的。

参考文献:

[1]陈鹤鸣.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精神导向[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12).

[2]傅守祥.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沟通与跨媒介重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9.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篇九

短短几年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便已经历了一个从热爱肯定到批判否定的过程。几年以来,由儒及道,由道及佛,在传统三家的领域里多少看过一些重要文献,偶尔也会涉及法墨诸家。后来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后,两方在我的脑子里并行不悖。随着对西方哲学的慢慢深入,开始有了偏向。不用说,自然是偏向西方。

会发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现在想来,应该是出于自己越来越在以西方哲学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中发现的“普世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便是支撑起近现代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理性”、“尊严”、“人权”等等。这些概念初看起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也都有所体现,但两者的精神实质却可谓天差地别。这里当然不想进行具体的辨析,这是博客中其余文章的任务。

这里想说的是,再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局限,远在上古的中国圣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不可能有几千年之后的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出在后人身上。我们太喜欢把先哲描述成十全十美、高瞻远瞩、功德圆满的“大成至圣”,臆想所谓的古老智慧可以永远为后人亮起明灯,乃至解决现时代的一切问题。这碗对个人而言的“心灵鸡汤”,这副对天下而言的“治世良方”,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的一种夸张,不是“神化”,倒更像是“妖魔化”。因而,我在文章中常常所持的敌对态度,与其说是针对这些古圣先贤的,远不如说是指向作为后人的我们的。

中国学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自卑,或是自大,又或许两者本是一回事,总是将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东西说成“古已有之”,似乎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实践着西方人从近代起才树立起来的一些基本原则,甚至比人家眼下实践得更好,此其一。其二,一看到西方人自己也批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急着大喊自家的“心灵鸡汤”、“治世良方”可以拯救世界。其实,自我反思一直是西方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无论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都大

有把西方文明一锅端的架势。不像我们,对“经典-圣人”碰不得摸不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连小朋友也知道的那么简单的道理,不知为何,我们的一些学者、大学者似乎未曾听闻。

或谓“恋古”现象不独见于中国,西方大哲如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列维纳斯等人也都有这个倾向。不错,就曾有一个美国学者批评伽达默尔平日里读书非两千年以上的不读。乍一看,似乎是这样,尼采要回到前柏拉图,海德格尔要回到前苏格拉底,莫不是以古为尊。同其余价值概念表面雷同、暗里悬殊一样,这里也有实质性的差异。人家是“主-主关系”,是“自由(者)关系”,我们是“主-奴关系”。“自由(者)关系”体现为“我”与“他者”间“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主-奴关系”则取消了“我”的“主动权”,“被动”地以“他者”之是非为是非。前者“讲道理”,后者“蛮不讲理”。于是,前者开拓创新,后者固步自封。这其间的差异,想来还是明显的。一些西方学者对东方文明表现出来的兴趣,也应作如是观。我们老把“他者”的“对话”看成是向“我”的“学习”,乃至“俯首称臣”,岂不愚蠢?

由“恋古”而“返祖”,这些看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实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的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那些批评者。反之,真正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俱进的,反倒是那些批评者,而不是“国学大师”。

在这个各种思潮风云际会、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还是单独地在某一个话语体系中自言自语,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方文化的话,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对话,是我们的出路,也是他们的出路。而且,只有对话,才是出路。

在这场“不得不”的对话中,我们理应更为积极,更为主动,乃至充当“发起者”。之所以有这个观点,并不是全然出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因而要主动搭讪的考虑,更有学理上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或者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表达“观念-思想-想法”的“外在”“工具”。如果我们认可海氏这一“存在论”语言观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同陌路的症结正是在于“语言不通”。限于题目,也限于能力,下面单说我们国家。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言在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过一次“嬗变”,即由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由古代汉语转向现代汉语。在这个工作中,陈独秀、鲁迅、胡适诸位先生功劳最大。正是这一“转向”,让我们看到了语言上“通”的可能性。汉语的嬗变本是个极深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非本文的任务,更非我所能,我们只能姑且满足于直接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传统的汉语是“非对象性”的,而现代汉语由于在创始之初吸收了大量西文的结构,故接近西文“对象性”的特点。所谓“非对象性”,即文言文的“所指-对象”不似西文中那般“现成-在场”,可以进行明确的概念规定,而只能对之“烘托”式的“描述”、“暗示”、“提示”。古汉语的这一思维特点,社科院的王树人教授谓之“象思维”,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谓之“本源思维”。现代汉语正是突破了这一特点。我们借此突破,与处于西方文化深层次的西方哲学有了可对话性。但是相反,对西方人而言,要实现语言上的突破,从而深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就要困难很多了。除了这个“对象性-非对象性”差异外,还有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隔阂等。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从学理上说,我们更有积极主动的责任去“邀请-发起”彼此间的“对话”。

应该说,西学东渐的这百余年来,我们的学者一直未曾忽视对异域文化的介绍和研究,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层次上的问题。

最低层次的所谓研究,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这种研究往往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诸如“中国文化重感性,西方文化重理性”、“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综合,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西方哲学重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等等。不能说这些结论都错了,但停留于“一眼看穿”的水平,跟学术研究的要求未免相差太远。更何况就“一眼看穿”来说,也还有不少看错了的。类似的“成果”多出于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学者”之手。他们提出这些似是似非的成果,往往是为了说明还是自己的老祖宗们“棋高一招-技胜一筹”。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可以解决西方人现如今棘手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科技问题等等。

当然,在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道路上,肯定不止产生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一些前辈学者还是进行过深入探讨的。只要这些努力是“深层次”的,即使并不成功,也能让我们更加看清中西方文化、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之所在。比如王国

维先生凭他对叔本华哲学的理解来解读《红楼梦》、贺麟先生早年把朱子理学和新黑格尔主义结合起来考虑、宗白华先生以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来阐述中国诗画意趣、牟宗三先生以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来开发中国传统哲学等,都不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给我们以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不过,真正结出正面成果的研究,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没有做过专门统计,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来说。首先就是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长年致力于以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来开显“中华古学”。按说海氏学说自八十年代起便成为国内学界的宠儿,结合老庄哲学进行研究更是毫不稀罕、随处可见。但张祥龙教授对老庄道家哲学、早期儒学、以佛学为代表的印度哲学等都有细致而执着的深入,让人不管同意与否,都不禁正襟危坐,而不可等闲视之。其次是北大现年耄耋的张世英老先生,以纵横开阔的视野构筑起自己“后主客分离-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希望的哲学”。从论文网上看到,张先生最近又在撰写一系列的“中华精神现象学”的大纲,论述中国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历程,使人不禁感佩老先生果然不愧是沉浸古典哲学数十年的专家。再说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倪梁康教授对我国的胡塞尔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从德文直接翻译了很多的胡塞尔著作,且著有《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一书,为理清胡塞尔哲学的有关概念做了大量工作。与我们这里有关的是,倪梁康教授还积极开掘当年由唐玄奘带到中土的佛学“唯识学”中的现象学因素。我们知道,玄奘的法相宗一派所宣讲的“唯识学”不同于中土原有的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和禅宗诸派,讲究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已然涉及了“自我”的“统一性”问题。这其中的具体问题我当然不懂,但仅就表面来看,也可以想见“阿赖耶识”与胡塞尔所说的“先验主体”有可互相发明之处。当然我们还不能不提对中国传统文化剑拔弩张的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教授。邓老师紧紧抓住西方哲学中的以“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为核心的“理性”,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作出了坚实有力、锋芒毕露的批判,对我影响极大。

之所以拉拉杂杂绕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会通和合的历程来看,我们唯有不断加深对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研究和理解,才真正能够使中国文化这棵“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同样是重视“实践理性-伦理”的问题,我们不能仅看表面就认为康德哲学

与儒家学说所差无几,更应该看到康德所大力强调的、又是儒家学说恰恰不具备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的“超越性”特点,而不单单是“后天-经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能停留于因为海德格尔晚年对老子哲学的兴趣,就随意地把海氏解释成一个中国思想家,我们更应该对海氏学说与东方思想的不同处着眼,维持住陌生化的张力,比如因为缺乏“Da”这个维度,老子肯定说不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话来;我们要更用心体会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内涵,不要急于用人家的新瓶来装自己的旧酒,觉得人家只不过是把我们早就意识到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类展开得更详细而已,甚至觉得还没我们言简意赅。

虽说西方一些大学者对我们文化传统的批评很多是出于误解,但大家作为大家,一定有其格外深刻的地方,他们的意见也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可以忽略乃至嘲笑的,譬如孟德斯鸠、黑格尔、尼采等人的观点。

上一篇:物业活动方案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自荐材料的编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