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香港学习心得体会

2024-09-14

赴香港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

1.赴香港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赴香港学习心得

周友平

2015年5月17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批“香港产业人才培养经验研修班”的学习。作为一名深圳民办非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负责人,我感谢深圳市职业协会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给了我们一次拓展业务的学习机会。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回顾这次学习,感触颇多:内容充实而又有科学性的交流座谈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中,我学到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眼界开阔了,思维得到了拓展,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启发。四天的课程给我打开了全新的教育模式的视野,下面我就这次学习的认识及心得作以几点总结:

一、学习认识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孙洪义博士通过“3-3-3”课程体系的讲解,让我认知到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创新力特点,如何有效的通过将创业与创新连在一起,激发学员的创新力。思维、想法和创新的关联性是如何区分与转变。对我在办学中许多感觉很多想法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等,此类问题有了很好的阐述。“7P”教学模式课程让我了解到国内应式教育与先进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应更多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谁”、“怎么评估”、“钱哪里来”这7个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考虑好,并相应的形成方案,我们的教学工作可能会四处碰壁。孙博士的课程开启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方向。

2、香港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

第二天的学习,傅小品先生为我们带来了香港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的课程,香港的教育体系目前在国际上是较为先进的体系之一,我们发现了自身教育体系的不足想要进行改变,香港的教育培训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案例。傅先生通过对香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历程、课程特点及特色、组织架构、未来展望进行详细讲解,让我们通过对比,发现许多我们自身可改进的地方。

3、香港职业训练局教务管理

第三天姚劲峰先生为我们带来了香港职业训练局院校的教务管理,香港职业训练局是个架构严谨的机构,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特别是在课程开发程序上是我受益最大的,从课程开发的概念提出、可靠性研究、课程建议书、甄审课程文件到最终的开办课程,这一套程序的明确改变了我校以前开新课程的从众心态,这对我校今后开发新课程提出了很好的开发思路,一定走自我开发新课程的路线,为学习毕业学员定位好就业之路。

4、香港校企合作模式

第四天的课程是冯建强先生讲解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课题是一个所有学校共同的课题,企业的员工从那里来,是从学校里来的,那我们如何定位好我们学员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用工需求相结合,使学员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学员设定好毕业后的职场规划。

二、学习心得

5、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的不同之处。

内地的教育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希望多学点,学好点,比较注重分数,样样都循规蹈矩;而香港的教育是比较活的,较注重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学生方面,如果当老师要记住自己的缺点的时候,香港的学生会想方设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乞求老师的宽容。香港学校的课程设置、环境布置、活动安排,都处处体现“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促进学员全面、个性发展。实践活动的课程比较多,学员也会科学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兼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注重团队协作;在繁忙的学习中去参与文艺、体育活动等等。这也是与内地教育很不同的。

6、小中见大的特色文化

通过每天下午我们走访的多所香港学校,校区普遍占地不大,外观朴素、简约。但小中见天地,细节见精致,我们参观的四所学校,小鱼假山、鲜花绿树、小亭幽径等无不生意盎然。小小的图书馆、小小的体艺区、小小的办公室、小小的班组室,角角落落彰显着学校独特的精神理想。同时在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学校内涵发展上,各个学校根植于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利用校董会、家长、社会、校长个人的人脉关系等资源,形成各种特色项目,如学生乐团、游泳项目等,从而努力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发挥学员内在潜能,达成全人教育的大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受益良多,再次感谢香港职业训练局为我们准备的优秀课程和老师们的精彩讲解,香港之学已然结束,但我的思考依然继续:香港地小人多,但车流不阻人流不挤;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但香港人待人接特谦和有礼,不自恃自傲;香港是中国的,却可以不时有游行的队伍拿着各式标语反抗着政府的某项改革,警察在一边淡定地维持秩序„„这大气、包容、多元的香港城市文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今天我思考的答案是:香港的教育。是香港教育的严瑾又不失灵动、规范又不失自主、守根又不失大气,彰显得这颗东方之珠十分美丽璀璨。

2.赴香港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我们一行55人进入香港后, 马上被分成了中国语文科、数学科和学前科三个组别, 参加了由香港教育局语文、数学和学前教学支援组组织的赴港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2011/2012年度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赴港指导教师培训活动, 是由“香港语常会”建议成立的教学顾问专责小组负责, 此小组由资深的前线教师及语文教育专家组成 (包括来自内地的优秀教师及教研员) , 为香港的学校提供语文教学的专业支援。我们的使命是优化香港学校的校本课程, 协助学校落实教育政策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开发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提升教学的成效;促进两地教师的交流协作, 建立两地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网络。

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 类似省教育厅教研室下面的语文组, 是专门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语文教学援助的机构。它坐落在香港九龙区的九龙塘地铁站附近。我们在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报到后的第二天, 就开始经历整整半个月的暴风骤雨般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半个月后, 我们如愿以偿, 拿到了驻校的上岗证——培训结业证书。之后, 我们开始驻扎到香港不同性质的60所小学, 开始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与交流工作。

如此密集的集中学习活动时间, 让我们在最短时间里增进了对“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香港学制、课程与评估等方面的了解, 基本认识了香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精神及课程框架、学校文化……香港、香港的教育、香港的学校终于在我们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半个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 教育局同事们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我由衷地佩服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每一位成员的敬业、专业!亲历这样的过程, 是我人生中的幸事。

印象一:设施的灵活多变

特殊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香港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稀有的。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也不例外。他们没有自己的会议室, 基本上是和英语教学支援组、资优教学支援组等其他部门合用会议室。因此, 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的每一间会议室常常人满为患, 需要提前一周预约。不管是几百人的大会议室, 还是几十人的小会议室, 都没有固定的电脑, 但是会议室内投影仪、大白板、小白板、计时器倒是非常齐全。

会议室设施也是灵活、多用。灯光是声控的, 只要一有人的动静, 灯光就自动打开。人一旦离开, 灯光就会自动暗灭。会议桌全是长条桌, 既可以摆成集中会议的“秧田式”, 还可以供不同的小组同时讨论学习。这些长条桌就一个桌面, 下面靠侧板支撑, 侧板底上安了桌脚。参与者坐在桌子的任何一个方位都是舒适、方便的。长条桌的桌面可以翻起来, 平时是翻起来侧着排在一起。会议室的空间就这样被灵活地安排出来了。椅子也是非常轻巧, 平时不用时, 全部可以叠放起来。这些设施, 让室内的每一个空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印象二:计划的贴心周到

到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上班的第一天, 我们就拿到了教育局同事制作的《迎新及内部专业发展活动培训系列》学习安排手册。32开黑白双面打印, 扉页上清晰地印着活动程序、主题, 以及不同主题的日程和具体的时间。后面是不同主题的具体计划。每一页上面清晰地告知你专业发展活动的日期、时间 (几点几分) 、活动目的内容和活动程序, 让你心中有数。特别是活动目的的拟定实实在在, 没有玄乎的大话和套话, 完全可以在活动中、活动后进行检测。这样的计划一定是经过精心、周密的安排。

细读不同时段进行的活动主题, “互相认识, 建立沟通桥梁”“认识香港学制、课程和评估”“香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精神及课程框架”“香港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与教学及推进交流与协作计划的关系”, 再到学校校园环境与工作文化, 最后是驻校支援的工作策略……不了解香港语文课程, 我们就无法在短时间内熟悉香港语文教学的大背景, 更无法深入了解香港语文教学课堂;不熟悉“普教中”的现况, 我们进入学校后就会如同无头苍蝇撞入死胡同;不了解香港学校校园环境和工作文化, 很可能让我们在学校里狼狈不堪, 甚至错误不断……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内地交流人员迫切需要了解的。如果离开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指导, 我们的驻校工作肯定是举步维艰, 阻碍重重!每一个内容精挑细选, 为我们量身定做。

通过这些主题内容的学习, 让我们每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得到了安抚。对香港教育的认识我们也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 更找到了自己驻校工作的小目标……它们也如同大海中的灯塔, 为我们这些即将远航的船只指明了方向。

印象三:主讲的风采无限

开幕式, 没有复杂的程序和接连不断的领导讲话,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灿烂、友善的笑脸, 感受了一份份热情、大方的点头致意。教育局九龙塘教育服务中心负责人梁小姐 (最大的“老板”) 偶然路过, 也被同事“逮”了进来, 用断断续续的普通话即兴送上美好祝福。蔡若莲博士“我们的专业发展活动不断创新, 但是创新不一定全新,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更增值……愿我们的交流像四面八方的清泉融合在一起, 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朴素无华, 感人肺腑, 让我们久久铭记在心……

半个月的专业发展活动, 集聚了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全体同事的智慧和心血。不同的专题让我们领略了不同讲授者的风采。他们深入浅出、有的放矢, 点点滴滴服务于我们每一位内地交流人员的驻校工作。

蔡若莲博士, 语文教学支援组负责人。优雅、知性的女性形象已经让我们在昆明培训的时候就有所感受。她, 态度谦和、言语亲切。我们目前想什么?接下来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针对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她都开展了详尽的辅导。她流利的普通话、厚实的文学功底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要做专业上的主人, 有思考, 主动出击。评课过程, 要注意群的文化, 不要随意强调个人的成败荣辱……”这是对我们这个群体深入了解后的肺腑之言, 温馨而实在。对于如何融入学校工作文化中, 她送上的十二个字“视其所以、观其所有、察其所安”, 精辟、深入, 一语惊醒梦中之人, 让大家一生受用!

优雅、知性的蔡若莲博士

麦丽霞小姐, 三十位内地交流人员的具体负责人。我们对这位理着小平头女士的印象:神情严肃, 不苟言笑, 脚步匆忙, 穿着古怪, 有时是一袭拖地的长裙, 有时却把英国“国旗”披在身上。难得和我们交流, 普通话艰涩, 半生不熟。两天后, 她为内地交流人员进行了驻校前的实战培训。短短的一个上午, 我们对她的印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在她主持的专业发展活动中, 她针对我们即将驻扎学校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解决策略, 行之有效, 切中要害!例如, 进入学校后, 只要搞定统筹主任这位“重要人物”, 其他事情就会迎刃而解;第一次和教师观课、评课, 以问促思、多赞少评、聚焦学生是最佳的手段和途径;宜接纳忌比较、宜准确忌客气、宜引领忌空泛……真人不露相, 露相不真人, 语出惊煞人!她的PPT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的图像替代了许多枯燥的文字, 费尽心思。

蔡一聪先生, “普教中”项目具体负责人。他, 笑容满面、憨态可掬, 操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人如其名, 绝对聪明过人。他主讲的《香港语文课程的特色》, 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 他上来的第一句就是, 先拉一个警报, 今天上午会很闷。这是用巧妙的方法让在座每个人都有一个恰当的心理准备。过程中, 他看到大家都举着相机不停地拍他播放的PPT, 闪光灯不断, 咔嚓声不绝于耳。他就随机应变, 告诉我们, PPT会发给大家, 不用拍, 要拍就拍那些上课打瞌睡的。全场笑翻, 瞌睡虫跑了, 相机也收了, 课堂秩序井然!下午, 为了调节气氛, 大家都开始犯困。他却适时地给我们讲笑话, 香港人把“兵俑骑着马俑”读成“兵桶骑着马桶”, 夸张的语音配上他滑稽的神情, 我们全场忍俊不禁。他对内地的教学情况了如指掌。他用“放烟火”来形容我们内地某些公开课作秀现象:焰火升起的那一刹那, 五彩缤纷, 绚丽夺目, 一会儿烟火散尽, 什么都没有留下……一语道破天机!

印象四:参与的全面多元

从培训的理念来说, 香港教育者强调的是全方位, 多形式, 人人参与。没有一个学习日是主讲者一讲到底。主题学习活动一般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讲者个人对某主题的观点陈述;第二阶段进入全员的消化与讨论;第三阶段进入了小组交流。整个专业发展活动过程中, 我们不只是听众, 还是参与者、交流者。这是与我们内地培训活动最大的区别。

我们事先被分成了六组, 每个小组是5~6人。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借鉴了香港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同主题学习之后, 组织者马上会让我们进行10~15分钟的计时讨论。这种讨论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有分工。主讲者事先针对本次主题, 提供一些讨论的提纲, 供小组参考。另外, 每个小组会分发到一张大字报、若干支水笔。各小组把自己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概括, 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大字报上。汇报时, 既有口头的交流, 更有书面的提炼。限定的讨论时间, 丰富充实的内容, 让我们必须在讨论前进行明确的分工:活动的召集人、汇报者、记录人、资料提炼整理者……人人有重任, 谁也不会成为边缘人物。进行的次数多了, 我们都会主动轮流承担不同的角色。这样的方式, 把小组合作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多样化呈现我们的观点, 每次的小组汇报每位成员绞尽脑汁, 在学习别组交流经验的基础上, 也在不断创新自己小组的呈现方式:图画式、文字式、表格式, 图文并茂;顺口溜、打油诗、三句半, 层出不穷。这样的小组讨论、交流, 每个人都积极开动脑筋, 不仅是在消化学习的内容, 更多的是把新习得的内容在实际教学问题中融会、贯通与运用。这样的学习活动,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合理高效!

认真、投入的个人准备

最后结业典礼上, 组织者还“神秘”地发了一张小纸片和红苹果的贴纸。活动进行到中间的时候, 让我们利用三分钟写下自己到香港最想做的事情、最大的愿望、目前的感受。我们一个个奋笔疾书, 即兴发言。最后, 还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塞进了玻璃瓶, 并用胶带封起来, 等到第二年离开前再启封, 看看自己的愿望, 想做的事情是否达成。多么用心的设计呀!拿到结业证书后, 组织者还让交流老师和香港同事一起为未来的驻校生活写下美好的祝福, 并变戏法似的从门后推出一棵苹果树, 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祝福贴在这棵大树上, 愿我们心想事成!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样的环节简单但大大出乎人的意料。每个人都为这样的良苦用心而叹服!

印象五:反馈的及时有效

每一个专题活动结束, 组织者最后会留三五分钟时间, 让我们当场填写对本次活动的反馈表。便于收集我们的意见、建议与想法, 进一步完善下次的活动。反馈表采用不记名方式, 可以让每个人尽情地表达个人的真实观点。反馈表的内容设计, 不仅可以让组织者及时收到每次活动后参与者的有效信息, 更可以从这些信息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最重要的, 组织者还会对我们这些反馈表进行真实的数据统计, 并写成意见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留待后用。这样的真诚与效度, 让我们佩服不已!

半个月的专业发展活动, 虽然内容密集, 但我们丝毫没有觉得沉闷和厌倦。每次, 我们都兴趣盎然去, 猜想着今天的组织者又会有什么新招术吸引我们的眼球。他们组织活动的宗旨是:不浪费学习者的每一分钟。香港教育局语文教学支援组的同事们也正是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这样的承诺!这样的专业发展活动, 高效、高质, 无与伦比!

3.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体会 篇三

10月19日到2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院组织的首次境外学习培训班,在邹良栋主任的带领下赴香港理工大学接受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修班》的课程培训。

一、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此次赴港学习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能让我受用终生的,初到香港我就感受到了它的发达、繁荣、文明与进步,同时我也开始反思到了自身的狭隘和渺小,越来越承认自己所认识到的、理解到的,只是这世界太小的一部分,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坐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其实,在我们的脑力范围外都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了解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流程

《实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我们本次赴港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先生的讲解,通过我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实地参观考察,真的使我 “洗了脑袋”,理解了职业院校老师的教学不能再以“自我的脑袋为中心”,而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在课程开发时,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学生该学什么,然后再考虑如何去教。

根据黄先生的课堂讲解与发放的讲义,我归纳的实效职业课程开发的流程有八个方面。

1.课程开发背景 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发前要求搞清楚几个问题: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就业的岗位、岗位的职责及企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我们所设计和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岗位是否有帮助等。

2.课程开发申请

即要履行课程开发手续,阐明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课程名称、课程所属专业、课程主要内容、预期学习成果、预计学时、建议学分、教学方法与学习模式、考核方法、入读条件(即先修课程,已具备知识)、预计课程开发所需时间、申请人与审批人姓名、签字、日期等。.开发课程时考虑的因素

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雇主(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二是了解学生素质,三是了解学生缺乏哪方面的知识、技能、态度,四是了解学校自身的资源,五是预期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即学习目的),以效果为本规划课程。

4.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指课程内容分层次合理编排,预期学习成果,如何讲授与训练(实训、实验)、校企合作、考核评价等。

推荐的教学与学习方法有:互动讲课、指导课、研讨会、自我学习(即自习)、电子学习(网上教学与学习方法)、角色扮演(五、六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该角色的工作)、工业实地探访、实验学习、课程作业(课外作业、课堂作业)等等。5.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工作要事先计划好。课程开发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课程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即分工),分析所需资源(如设备、材料、人员、企业联系、教材),潜在问题及建议解决方法,课程开发的进度(时间安排)等

6.授课前的准备及核实

包括编写教材、教案,编写授课计划并核实(报批),设计课堂活动,排入课表等。7.授课过程与评价

以学生为本,追求预期的学习成果,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8.上岗后调查 把学生分成优秀、一般、较差三类,选择若干代表,一年访问三次左右,了解他们上岗后的体会与感受,同时了解其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理念”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协助老师不断完善课程的设计及讲课内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学生为社会服务。

三、感受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学习期间,我主要扮演一个学生的角色,虚心学习,但同样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同行,我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讲师们的教学方法很是佩服。黄德辉先生给我们授课时,经常变动我们的座位,几人一组,课桌是可以移动的,一个半天分两节大课,每一节大课基本都要做一次游戏或互动活动。游戏或活动都是精心设计的,用来说明一些观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连车间里的实训老师也很注重教学方法。如说明穿工作鞋的重要性时,刘耀安老师就用铁锤锤击自己所穿的工作鞋头部,不感觉疼。他们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是:即使授课内容一样,具备不同授课技巧水平教师的课堂效果可以是千差万别的。用他们的话说是“好老师珍贵,差老师真贵!”

4.赴香港考察学习报告一 篇四

为了借鉴香港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我镇和谐清溪的建设,2012年4月23日至27日,由政委镇政府XXX带队,镇财政分局、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安监分局、党政办、宣教办、司法分局、农林水办、各村党支部等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就经济全球化的危与机,面对公众、传媒的技巧、香港公共政策与金融体系等课程展开了学习,对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贸易发展局等若干政府部门进行了考察和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全球化的危与机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段。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加快发展中部地区”

2012导致中国出口额同比减少,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

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步出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出,必须调整经济体制、教育政策等社会政策是之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面对公众、传媒的技巧

200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增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的能力。经过此次培训,提高了我的认识,提高了我在面对媒体时沟通能力,一、掌握全面的知识,保持对传媒的敏感度。要有全面的知识才可以报纸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会出现常识性错误而贻笑大方,度有利于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及时遏制突发事件不亮影响的传播,好的公众形象;

二、集中于事实,为了掩盖事实的演说,根据以往的经历来讲,媒体运作的理解,避免陷入访问的陷阱;

四、使用简浅的字眼,表达清晰,实践检验证明,是香港法定的工业支持机构。提高附加值,设有28个卓越中心、10企业的需要,设计一站式的专业管理顾问及培训服务,协助各企业提升竞争优势,4000家企业提供过服务,1200个培训课程及研讨,参加者20000人,拥有丰富的实企业内部培训顾问服务考察团,每年接待多个国内公务员及企业培训考察团。

香港贸易发展局

香港贸易发展局成立于1966年。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条例》,贸发局是专责拓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全球贸易的法定机构,为香港制造商、贸易商及服务出口商服务。在全球各地设有超过40个办公室。贸发局的宗旨是“为香港公司,特

别是中小企业,在全球缔造新的市场机会,协助他们把握商机,并推广香港具备优良商贸环境的国际形象。”

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最高决策层是由19位成员组成的理事会。当中邀请了很多香港工商界领袖加入并有政府高层官员参与。除了策划及监督本局的全球业务、服务和拓展活动,还有监督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运作。在理事会之下,设有商贸配对服务部、传播部、企业推广部、客户服务商贸资讯及培训部、设计廊、电子商贸部、展览事务部、国际推广部、制造业拓展部、研究部、服务业拓展部及刊物出版部。每一年贸发局都定期举办各项大型展览及商贸会议。

一百多年来,完备的相应制度,用。

香港金融体系与金融政策

香港金融体系

19世纪中叶。1843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作为殖民地后。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共同影响 香港的货币制度具有独特之处。在香港没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港币的发行与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由两家商业银行和香港政府共同承担。自19世纪中叶至今 香港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英镑汇兑本位制、外汇汇兑本位制和联系汇率制度四个时期。其中,货币制度变化中的两个时期即由英镑汇兑本位制到外汇汇兑本位制 由外汇汇兑本位制到联系汇率制度主要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完成的。

英镑汇兑本位制在香港延续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12月6日~1972年7月6日,除1941年12月25日~1945年9月23日之外,香港一直实行这种货币制度。一段时间内,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存货币相当坚挺。这一货币本位制在香港实施较好。二战后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世界货币制度进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英镑和港币的固定联系遭受冲击。1949年和1967年英镑先后出现两次大幅度的贬值。英镑汇率波动影响港币的稳定。香港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损失。1972年6英国政府在6月23日宣布任由英镑浮动 海外英镑区成员成为历史名词。随后,1972年7月6日 钩与美元挂钩。由于美元的不断贬值,港英当局于1974年11还包括美元等多种外汇资产。这一货币制度直到1983年才被联系汇率制度所取代。

1983年10月17日,联系汇率制正式生成。但直到1987年,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外汇基金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官方预定的1:7的汇率水平。在联汇制下,港元发行须由发钞行按照规定的7.8港元兑1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挂牌回笼货币时,同样要分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固定汇率的银行同业港元买之间还是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交易,汇率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香港的银行体系,香港的银行体系在1841年至1948年得到了早期的发展,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后,在1976年至1989年形成了银行三级制,香港金融监管制度;

香港的货币政策是联系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维护联

系汇率制度,同时财政政策需要协助货币政策;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金融政策内地经济逐步一体化进程中,香港本地产业结构在完善和提升;全球金融危机下的香港金融市场受了一定的打击,金融必须正本溯源。

对下一步工作启示

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建设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在三次产2004产品的轮番上涨,刺激了物价全面上涨,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导致钢材价格连年上涨,致使许多地方的钢铁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既要做大经济发展规模,提高人人分享经济成果的增量,又要同步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从多个方面适应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生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们求知、求富、求健康、求安全、求幸福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姜春云同志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发展第三产业投入少,来得快,效益大,应当放在优先的位臵”;“在经济的布局与

指导上,实行„兴商重工强农‟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我国应充分发挥服务业高效低耗、拉动产业、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优势,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关联性产业。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提高居民的收

入,完善社会保障。

5.赴香港学习培训的感受和思考 篇五

工商银行邯郸成安支行 牛笑阳

根据省行安排,我们一行三人于2011年x月xx日-x月xx日赴香港参加了“xxxxxxxxxx”,期间听取了香港大学教授及部分银行专业人士讲授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创新、客户关系管理、内控及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信贷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期间还先后考察了中银(香港)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并直接到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等银行机构的部分网点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现场观摩和交流。通过这次培训,既接触了大量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和具体业务运作,又较为深入地了解了香港银行业的创新前沿与监管趋势,一方面掌握了很多新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身的差距和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现将主要体会报告如下:

一、金融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成本意识。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也是金融机构聚集的高密度区域,因此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的推出几乎都与国际前沿同步,很多大银行的新产品往往都选择首先在香港上市,所以在金融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有的香港都有,其他地方没有的香港也有”(香港金融业内人士语)。目前,香港银行业届的创新业务纷繁复杂,最近比较流行的创新品种包括资本市场存款账户、月月有息定期存款、儿童储蓄、高息货币挂钩存款、高息马拉松存款,白金卡、高球卡、分期购买卡、消费优惠卡、预先核批卡、信用卡结余转移、八达通自动转账,无抵押贷款、综合资产抵押贷款、税务贷款、汽车/车位贷款,物业托管、基金捷报、综合结单、大学生理财账户、全面综合理财总值计划等数十种之多,几乎涵盖了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些产品表面看起来眼花缭乱,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之后,我们发现所有产品内涵的经营理念都是细致入微的细分市场导向和严格的成本意识,这正是最值得内地银行称道和学习的地方,也恰恰是我们的真正差距所在。

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化分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即便是像花旗、汇丰、渣打等规模的大银行,也都无一例外地着眼于特色经营。这其实也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内地的很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工作也逐渐有所起色。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往往急于做大业务量,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成本分析,存在一哄而上和彼此模仿的同质化倾向,不同行别的产品之间市场定位和结构安排雷同,目标消费群体和产品特色不明显,结果只好不计成本,通过相互压低价格的方式来占领市场,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行为,或者用隐瞒信息的方式来拉客户。当前这类问题突出表现在信用卡和理财业务产品等领域,潜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对银行自身的危害也十分明显。对此,作为我们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来讲,应重点督促检查好四个环节:一是银行要有明确的成本收益测算和前景分析;2 二是银行内部必须有上下一致的统一认识;三是要有完善的避免市场风险的措施;四是要有针对创新产品的、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要旨在于严格执行制度。香港银行业的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转移、防止、减低和接受四种,其中:转移风险主要通过银行家综合险、要求交易对手提供保障条款、要求内部人自赔银行损失等来实现;防止风险的途径主要有明确清晰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细则、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处理、加强复核检查次数及周期、加强外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的检查工作、与监管机构合作加强内部管理等;减低风险的方式主要包括不续做有关业务交易、控制交易金额上限、加强内部的分工牵制等;接受风险则主要是指通过企业自行评估自身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在设定的风险程度内不进行任何风险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等等方面。通过听讲和课间交流,我们发现香港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从规范性做法上和内地银行区别不大,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秘诀。也就是说我们的银行在内部制度规定上与最先进的银行之间并没有本质差别,核心问题就表现在制度执行方面。

实际上,当前内地银行的风险控制规定已经比较严密,相关的内容和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并不大,关键是我们的合规文化理念和合规机制建设滞后,执行制度的意识和力度都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合规是最基本的风险控制措施和手段,脱离了这个基础,其他的手段再先进也是形同虚设,无济于事。去年以来,内地银行接连暴露出来的大要案件,无一不与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有关系,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观点。总体来讲,商业银行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是比较健全的,在授权授信、柜台业务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横向和纵向监督制约机制,只要能够严格执行,就可以有效避免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因此案件风险的主要根源就在于违规操作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基本的制度都难以得到执行、其根源到底何在呢?从对比反思的情况看:一是业绩考核导向过分强调规模扩张,客观上诱发了违规操作风险;二是正向激励缺失和反向约束过度,弱化了员工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三是“领导说了算”的潜规则以及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降低了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四是人力资源配臵机制扭曲及其引发的基层人员紧张问题,致使必要的培训和轮岗休假制度难以落实。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与目前改革背景下一系列大幅度的整合措施息息相关的,改革在基层的推进速度很快,但是相应的内部管理措施却没有跟上,出现了很多漏洞和空档,导致大量衔接不好的细节,这是下一步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所在。

三、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内地银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对比香港和内地银行业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差距,还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缺陷太大,这也是导致不管多么先进的做法一旦引入内地就容易走样变形的根源所在。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扩大,内地银行业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的空间进一步开阔,越来越多的国际前沿性的方法、技术得到引进和运用,但是仔细检讨一下有关过程和效果,很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基础工作不扎实,形式上改了但真正的内容并未转变。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和香港的差距不是在前沿、而是在基础,不是在表面、而是在根本。比如在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信用风险的防控技术和计量模型都已相当成熟、完善,我们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精力搞自主开发,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目前的应用条件和基础设施太薄弱,特别是数字信息等方面,西方银行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们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默默无闻的工作,现在内地银行普遍缺乏做这种细致工作的耐心和能力,不甘心做这些基础工作,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突出,这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研究工作的差异,香港银行业和内地银行业的研究侧重点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别与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无关联,而是体现出深层次的理念性差异。众所周知,目前内地银行业十分注重所谓前沿问题的研究,经常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就一些所谓的“前沿问题”发表高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然后轻描淡写地涉及一点点几乎千篇一律的“借鉴意义”,之后就再去寻求另外一个所谓的前沿了。客观地讲,对于学术性的研究来说,这大约无可厚非,因为关注前沿热点或者即 将成为热点的问题比较容易出成果。但是作为银行业来讲,理论前沿性问题就需要客观对待了,我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务性的分析和研究上,对主流领域和细节问题进行研究,其实也就是要加强对基础工作和实用性课题的研究,这一点香港银行业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实务性的研究就应该紧跟市场、紧跟需求,不能过分推崇大而空的所谓前沿,而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注重解决规律性、普遍性和大多数的问题。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很大,不仅是对新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进行了重新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在培训中得到了提高,在同行之间的交流中受到启发,为我今后更好地带领员工做好基层银行经营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赴香港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一、人才决定兴衰, 用人乃执政兴国之本

古人云:“致治之要, 以育为先”, 国势之强, 亲乎人才, “财用不足国非贫, 人才不竞之谓贫”, “敬不养士而欲得贤, 是犹不耕耨而欲望秋获, 不雕凿而欲望成器, 故善士得才, 以建学立师之急务也。”

当今时代, 是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 是科技、教育、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是国防、金融、贸易充满对抗硝烟弥漫的时代。而这一时代, 人才谓之第一要素, 谁抓住了人才, 谁就等于优先积累了资本, 优先掌控了科技发展制高点, 优先强化了国防实力, 掌控了一切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从而赢得经济、政治乃至国防一切的主动权。人才需要不断培育, 进行“智力投资”。如果说人才的使用是个输出过程, 那么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 这个系统就会丧失应有的功能。输入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对各类人才除了有计划地让他们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外, 还要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和锻炼, 做到用养并重, 用养结合, 用人和激励并举, 不断加强其适应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总之, 中华复兴关键在人才, 要害在育人才, 成败在用人才。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 如此攻坚时期必须以人为本, 人才为先, 必须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以培养千百万德才兼备、敢为人先、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忠于中华复兴的各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才。

二、思路决定进退, 转型乃执政兴国之重

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 就没有放眼全球的眼光。近几年是我国经济极不寻常的几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我们先后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金融危机、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 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 胜利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 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不仅使国内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控制, 而且为拉动全球增长, 改善国际经济态势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成为全球应对危机的最大贡献力量。

实践证明:转则兴, 守则退。我们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发展阶段性的变化看, 公平与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题。过去30年的第一次转型, 中国已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大国, 有些产品已经过剩, 消费不足, 过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的拉动, 矛盾已明显凸出, 外贸市场的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 出口导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 无论是短期内巩固反危机成果, 还是从保持中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现实需求看, 都要求尽快启动第二次转型,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

三、体制决定成败, 改革乃执政兴国之要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了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滨海新区在原溏沽、大港的基础上和天津高新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上海浦东新区后第二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场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大战拉开帷幕, 十大战役节节胜利。昔日的盐碱滩, 成为全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区, 以“创新、奉献、服务”的滨海精神,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起初的滨海没有现成的模式, 只有万亩盐碱荒滩, 摆在滨海人面前的只有改革创新, 先行先试, 探索新的思路和模式, 引资引智绘就蓝图。走进展览馆, 一副巨型全景模型映入眼帘, 漫步在临港经济区, 鸟语花香, 机器轰鸣, 一垛垛集装码头、一台台起重箱吊, 伴随汽笛长鸣的万吨巨轮奏响了飞跃发展的交响乐曲。120个世界级研发团队落户在这里, 90多个市场前景特好, 具有自主产权的项目入驻园区, 万名博士、硕士聚集在这里, 好一派青春滨海景象。一幢幢高楼大厦凝集了世界38家的规划设计, 超前的发展思路, 科学的区域整合, 完整的产业链条, 宜居的城区环境, 丰富的创新成果, 充分展示出伟大中国的形象。使人深深领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科学发展才能振兴中国。

7.赴香港参加学习研究活动情况汇报 篇七

一、情况简介

本人于2月17日至28日在香港教育学院(HKIED),参加了由广东省教厅教研室组织的“英语评价课题组人员赴港学习研究”活动(港方称之为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Exchange for Guangdong Teacher Researchers)。参加学习的共有10人,主要是广东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英语评价改革研究组的成员。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评价理论及相关课程、了解和交流粤港两地外语教学及评价的情况、结合各子课题进行研究等。虽然时间只有两周,但学习研究和交流等活动安排非常紧凑(周日都未休息),活动效益高,收获颇丰。以下是我们在港的主要活动内容:

1.学术讲座、研讨(lecture and discussion)

主要有英语系和教育系的3位教授(其中2名博士)分别为我们作了有关英语教学评价理论方面的专题报告。

2.客座交流(guest talk and sharing)①香港基华小学(Kei Wa Primary School)英语科主任Katherine Lue 向我们作了题为“Experience Sharing ‘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 ”的专题介绍,主要介绍了该校校本课程改革,进行英语科以阅读教学为重点的教学实验及相关经验。

②基春小学(Kei Chun Primary School)Winnie Lue女士(她是香港课程开发署成员之一)介绍了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③ 省教育厅教研室黄志红老师代表课题组向香港教育学院外语系的全体老师谈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及内地英语教学发展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与香港教院的专家及在职进修的老师进行了几次座谈与交流。3.访问学校(School visit)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仅参观了2所小学:Kei Wa Primary School(基华小学)与HK Jockey Club Primary School(香港赛马会小学)。18日我们还到基华小学分别听了1-4年级的6节英语课,获益匪浅。

4.自学与反思(directed reading and reflection)在导师(tutors)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所列的书单,进行了大量有关课程评价等文章、文献资料的阅读(全是英文版),还到图书馆查阅一定的资料,并结合教授们的报告,不断理解消化、深刻领会,不断进行反思并写下读书笔记。

5.行动研究设计与展示

(action plan and presentation)这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先进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在专家们的帮助下,结合原来的研究课题,对以前进行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进一步明确今后研究的主攻方向,撰写(或修改完善)出形成性评价改革研究的行动方案(全英文),并用英语向导师及同仁做出介绍。然后由导师点评和小组讨论。

二、主要收获

通过两周紧张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本人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1. 无论从理论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① 澄清了易混淆的概念。

如 对assessment, evaluation, measurement, test 几个评价术语的概念内涵及差异的理解;还有对alternative assessment, classroom assessment, external assessment,moderation 的意义界定的感悟等。通过导师们的言简易亥、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使我们来港前原本模糊的概念得到了明确。另外,在区分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时,导师们指明关键是how to use the data after the assessment(怎样利用评价后的资料),而非只看时间与形式。他们还辅以2个缩写词 AOL(assessment of learning)和AFL(assessment for learning)来说明。使我们能记忆清晰、深刻理解。

②加深了对评价理论及原则的了解。认识到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与评价观点的影响。泰勒模式本质上是立足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关注的重点是教育活动的结果。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派代表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动摇了泰勒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现代教育评价在内容上的重大改革,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③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有了新的感悟。通过专家介绍以及阅读《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Guide(primary1—6)》,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解:A.课标体现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是与国际教育的接轨。B.任务教学理念和新评价理论的引入是质的飞跃。C.重视情感和学习策略突出体现了全人发展。但与香港课程指南相比,我们的课标仍显得较为粗糙,可操作性欠强,指导性不够。

2. 香港小学对我们的深刻启示。① 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们参观的2所学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学生为本,创设充满喜悦和关怀互爱的学习环境,“德、智、体、群、美、情、灵”七育并进,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创意、有责任感及有益学校社会的良好公民。在课程特色方面,基华小学以英语学科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改革。“Big book storytelling”(大故事书)的教学和KWL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成为该校的特色。他们在英语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对学生思维能力、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Language + Thinking = Fun

Reading + Role-playing =Fun

Learn through IT = Fun 已得到共识。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启发思维、培养实际的运用能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香港教统局及社会的赞誉。他们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正编辑出版。

而赛马会小学(一所不到2年的新校),除开发了中英数的校本课程外,突出体现了“跨学科”课程和“综艺科”课程的特色。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科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他们九种共通能力(研习、运算、解难、创造、协作、沟通、批判性思考、自我管理和资讯科技)。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两文三语”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课外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方面成绩斐然,特色突出。得到董建华特首的亲临视察和指导。

② 有效的评价

在参观和听课中,两校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在2001年也取消了小学升中的统考,现在主要依据平时在校的表现及学业成绩评定。在香港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他们对传统的评价进行了大力改革:

1)形式多样的形成性评价。如随堂观察、日常记录、学生档案、学生行为表现、语言实践活动评价(对话表演、讲故事等)。为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增加自我管理意识,赛马会小学每天还安排了最后一节“巩固学习课”,让学生每天切实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和巩固当日的学习经验。这种做法使我们感到非常可贵。

2)新颖、全面的终结性评价。如 具有真实语境、重在语言运用(完成若干规定的任务)的期末或学年的测验评价。试题设计贴近儿童心理特点,趣味化,生活化,意义为先,卷面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口语评价一般都是与老师对话交流和看图描述一件事,实用性 3 强。

3)给家长的学业报告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马会小学的学生报告单(期末或学年),内容非常全面、翔实、具体,包括学业表现等级(从E到A+,各科的平时评价纪录与期末小测相结合)、班主任评价、各科任教师的评价(语言亲切,具有很强的激励性,不是几句套话,而是对学生平时观察较为具体的个性特点的分析。如一位体育老师发现某一学生做跳跃时,右脚有些困难)、学生本人的的反思和想法、家长的评价和建议。为搞好评价,学校还随时欢迎家长来校观察和听课,观察子女的表现并提出建议。这些评价方式都较好的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③ 先进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校访问和听课,我们觉得香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着他们的特点:A.课时短、频率高(1-3年级每课时只有30分钟、4-6年级每课时35分钟;每周每班约7—10课时),这非常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教学规律。B.课堂情景化、趣味化、活动化

C.十分注重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初步阅读能力及学习策略的培养

D.注重激励思维与创新意识(学科渗透与综合任务)。

相比之下,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有几点值得注意:A.要加强phonics教学。新教材虽然没有统一安排音标教学,但入门阶段语音非常重要,要增加活泼多样的语音拼读活动及游戏,训练学生的直觉拼读能力(高年级可根据音标拼读),促进他们良好的语音、语流语感的形成。

B.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应根据年龄特点,有机地与启发思维与创新意识相结合,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以形成长久兴趣。C.加强storytelling(讲故事)教学方法运用,鼓励学生课内外阅读浅易读物,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语言,训练思维,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与一定的学习策略。D.不能忽视写的教学。听说读写综合技能不能绝然分开,可阶段侧重。

3. 导师们严谨治学的作风及研究精神对我们的教育。4. 英语语言方面也相应得到提高。

三、今后工作设想

重点抓好小学英语评价改革,积极进行评价改革实验与探索。

总体目标:以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改革我市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手段,构建出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小学英语评价体系。

主要任务:

1.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符合侨乡外语教学特色的立体化终结性评价方式和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索灵活多样、可操作性的评价手段。

2.研究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观,分析学生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引导和激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外语学习的自信心。

3.研究如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级别的目标要求,研究设计出以Task-based 为理念,不同于传统单元测试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活动,以及新颖灵活、全面考察的终结性 评价模式(样例)和口语评价模式。

基本构想:

1.改革目前景贤、福泉学校招生的评价不足之处,如没考听力和口语、试题有些“中学生化”和“成人化”、内容过于侧重考察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等。逐步建立起符合新课标精神、较为科学的、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立体化评价模式。

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都应采取立体化测试,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各有侧重的全面考查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听说读写技能和初步交际能力。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的能力,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听和读写(初步)的技能,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3年级(起始年级)只考听说,不考笔试。

2.构建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教师观察、日常记录、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互评、项目与演示、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评价量表、访谈/座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中小学英语学习评价分类图

在评价时要注意:① 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② 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相结合③ 以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改革的大致安排:

㈠ 在省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以Task-based 为理念的形成性评价活动的研究与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单元测试)。

 学习任务型教学理论及评价理论

 学习课标的重要精神和小学一、二级的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各学期的目标评价参照标准(进一步细化)

 根据目标,研究设计出听力类、说唱类、玩演类、读写类、综合类等任务型评价的活动范例

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上活动范例进行评价操作试验,总结经验,进行修改。写出对教师使用的建议。

 调查研究使用任务型形成性评价活动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及效果,逐步推广使用任务型形成性评价活动。

㈡ 逐步改革小学生毕业学业水平测试评价的方法与模式

 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根据二级水平要求,制定出“江门市小学生英语毕业水平要求”

 实施立体化评价方式,分别研究设计出听力笔试和口语测试的题型和模式  进行试点学校的试测,总结经验,进行完善和修改。 同时,依此模式进行期末评价的改革。

 向各市区提供毕业水平测试评价及期末评价的样例,要求各市区按新的模式去评价学生。

 调查研究新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及效果(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对比)。

同时,要求各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评价、项目与演示、问卷调查/评价量表等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研究。

上一篇:鲁滨孙漂流记英文简介下一篇:**区关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