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学校(精选8篇)
1.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一
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已经展现并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工作与学习必须合二为一。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两大主题:生存与学习。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与之相适应的是学习组织的形成。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创建学习型学校也就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目标。据此,安定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积极创建学习型网络组织;以教师团队的真正“学习”为突破口,积极树立六种先进的学习理念,即:树立“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团队学习”理念;树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就是科学管理”理念;树立“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理念;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通过营造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开展高质量的团队学习,努力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博学精思、超越自我;共同发展,追求卓越”的共同发展愿景,以此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在学习型学校中,全体教师把学习作为生存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我们重视开发教师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源,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培养教师自觉和自主的学习态度,强化终身学习工作、生活的技能和方法的观念,开发和提高个体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理性生存的精神价值,使其成为自觉学习的“学习人”,并以这种自律性的学习动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力。
创建学习型学校,必须通过团体学习来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教师心灵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要以开放的胸襟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合作、互相激励的交往心理,为教师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形成最佳的氛围;要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上把教师看作学校发展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主体的作用;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个个体的智慧和才能在学校愿景的实现中体现其价值。
二、建构全员学习网络,建立学习型组织
只有建构起全员学习网络,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发展。学习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个人“四级”的学习。在学习网络建设中,校长是整个学习组织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教导处具有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教研组长是关键人物。教研组长是学习型组织的中坚力量,是广大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示范者。只有每一位组长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把握学校的办学思想,带领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项措施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因此,在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抓好教研组长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组长的培养。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研组长要有“校长”、“书记”意识,即:当学校任务下达时,组长们不是简单地复述或者简单地分派任务,而是把任务变成本组工作的再思考。组长要像校长一样全面负责,组织全组教师共同协商、决定,形成本组的行动计划。在日常工作中,校长、教导处随时保持与组长们的密切沟通,以便为组长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对于组长工作中出现的纰漏或问题,校长则和组长共同承担责任,旨在解除组长拍板作决定时的后顾之忧,使组长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广大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分享成果的学习,把个人智慧融入集体中去,形成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沟通,通过不同的思维和智慧的撞击,形成集体的智慧,共同开发知识资源。
三、选取系统性强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团队学习是关键,个体学习是基础。
个体学习内容要从个体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每位教师首先要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找出其中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自己确定出有个性的学习内容。教师个体学习内容相对于团体学习内容来说,要具有丰富性和针对性,要为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条件。在教师个体学习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其能否发展优势,改变劣势,以便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配合和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队的智能一定高于个人的智慧。在课程改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课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疑是每一位教育者倍受关注的话题。学习速度只有大于或等于教改工作的发展速度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教育工作。我们将“课改”确定为团队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课改拉动,让学习成为需要,便于实现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愿景,更加利于加速课改工作的进程。此项团队学习内容分二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系统地学习课程改革理论,通过认识产生思考;第二阶段,用课改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产生反思;总结课改经验进行推广,通过反思产生创新。
四、运用实效性强的学习方式
为突出学习方式的主动、生动、互动性,可以将学习分为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两个层面。搭建平台,让学习成为可能;营造氛围,让学习成为习惯。
(一)个体学习:每个人既要学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又要学习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注重能力建设,提高驾驭事业发展的本领。
1.写学习笔记。教师根据平时自主学习情况,将感兴趣、受启发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每学期不少于15篇。
2.形成个人案例论文集。教师要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加强反思、积累经验,撰写出论文或案例。每学期论文不少于2篇,案例不少于4篇,要做好自己作品的修改和收集编册工作。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整理教育教学信息。例如:声像制品、制作网页等。
(二)团队学习:
1.每学期召开一次座谈会(实话实说)。座谈的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名为知无不言,即:集体活动中,教师自由畅谈自己学习到的教育的新信息、新思想、新感受、新方法等。第二板块名为有问必答,即: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将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提出,通过集体的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要整理好发言稿,做到发言和讨论相结合,力求实现深度汇谈。
2.每学期召开一次交流会(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将半学期以来的工作反思、经验总结以多种形式在集体活动中和大家分享,讲述出自己有所感触的教育故事,发表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一些见解和主张。
3.随时搭建教师展示平台。组织中的成员可在固定的展橱内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品,比如自制教具、学具、课件,自己完成的书法、美术、手工作品等。个人做研究课、做汇报、开展交流等展示活动,可在展橱内发邀请函。每位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次较为成功的展示。
4.充分利用学校校刊和网站。收集团队学习中的一些精华资料,及时向广大教师传播教育的最新信息和创新观念。
学习型学校文化创新要突出一个重点——培育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和谐精神。“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不断革新的课题,一个包罗万千的研究领域,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研究,让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火花的互动场,真正能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的同时,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2.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二
什么是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为什么要发生变革?在了解学校组织变革之前, 我们先对组织变革的内涵加以分析。在MBA智库百科中, 将组织变革 (Organizationa Change) 定义为:“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 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 提高组织效能。”从上述定义中, 我们不难看出组织变革的动因包括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例如,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实行技术改造、计算机辅助管理、人员结构的变化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内部条件的变化, 都要求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上述变化的出现。
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结构, 是其环境的产物。因为学校不仅受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维系, 而且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罗伯特·欧文斯曾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一书中, 把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系统运动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 (1) 学校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 (如社会中的知识、价值观念、期望目标和资金) 的输入; (2) 学校内部发生的过程 (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和工作目标等子系统) ; (3) 向社会的输出 (以被改变的个体的形式) 。[1]因此, 学校组织既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又与学校内部的自身变化密不可分。学校组织要想长期生存发展, 保持生命活力, 就必须使自身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要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革新, 从而提高学校的组织效能, 这便形成了学校的组织变革。
二、我国目前学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9世纪末以来, 科学管理理论日益兴起并被逐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人们试图通过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来完成对学校管理行为的改造, 以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但这种科层制在给学校组织带来“光明”的同时, 也呈现出许多“黑暗”面。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模式,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 这种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亟待变革。目前, 我国的学校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层级化明显, 缺乏民主, 导致教师、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自主学习精神。[2]
按照科层制建立起来的学校行政组织, 基本上校长在组织中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 学校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校长说了算, 会议上校长的决定大多数人会表示同意, 即使有人有不同的思想、观点, 也会由于某种压力的影响而保持沉默。在这种组织结构中, 下级往往扮演着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履行者角色, 根本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惰性, 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挫, 学校组织会失去活力,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又不利于学校组织的长久发展。
(二) 权责不明, 互推责任, 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当前, 我国的学校组织层级鲜明, 但权责却不明确。很多部门或领导对该负的责任负不起来, 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却紧抓不放, 甚至很多学校领导为了解决学校职工家属就业问题乱设本不需要的岗位, 出现“因人设岗”的问题,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带来学校部门职能混乱, 权责不明, 出了问题互推责任, 学校组织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 这种“权责不明”的状况, 也不利于学校组织内部人员的团结合作, 由于问题、责任尚不明确, 会出现巴结领导的事情争着干、得罪领导的事情没人干的局面, 这就难免会出现钩心斗角、不择手段的情况, 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 也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官本位”现象严重, 导致学校管理阶层普遍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当前, 由于学校领导享受国家干部级别待遇的特殊地位, 职务越高, 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相应的其他待遇也就越好。因此, 级别晋升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 造成了学校里由于很多人热衷官职的晋升, 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忽略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另外, 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在干部任用上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使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 导致组织内人员质量不高, 缺乏斗志, 学校组织内部却因缺乏真正的人才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四)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察机制。
目前, 我国对于学校组织机构的组织行为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组织内部活动民主性的缺失, 使得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机制很难发挥其作用;而对于外部监督来讲人们只能看到其“光显”的表面, 很难洞察其实质。很多问题都是出现了才去处理, 并且很多处理也只是表面的形式, 而且有时很多处理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 因此, 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所以, 与其问题出现了、后果造成了再处理, 不如加强监管将问题抹杀在摇篮中。
三、学习型组织: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理想选择
(一)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出版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将其推向高潮。彼得·圣吉在其著作中提到, 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而且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完成。[3]我国台湾学者杨硕英先生曾对此评论到:“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 是一种不同凡响, 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 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 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 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 不断创造, 持续蜕变。在其中, 人们胸怀大志, 心手相连, 相互反省求真, 脚踏实地, 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 不为眼前近利所诱, 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 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 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 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 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 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4]
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美国的罗宾斯、奥特金斯、马席克等人曾相继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 我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第二, 组织管理的自主化;第三, 组织学习的终身化、全员化和团队化;第四, 组织活动的民主化;等等。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特征看, 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学校组织中存在的某些缺陷。所以, 把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目标是正确的, 也是必要的。
(二) 我国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实价值。
1. 构建学习型组织凸显了当前学校的核心问题[5]
目前, 学习方式的改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是教师的学习问题。当前, 工作的高负荷、超负荷是大多数教师面对的问题, 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常规管理使教师失去了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 另外, 来自于各方面的评估压力也逐渐压抑了教师的思维发展。我们知道, 没有学习的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社会, 而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因此, 在此种情况下的教师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就会逐渐缓解这一问题, 因为学习型组织强调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 学校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场所, 鼓励教师学习、学生创新, 从而引发当前学习方式的变革。
2. 构建学习型组织呼应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学习, 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必要途径。不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社会、国家, 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学习, 没有学习就很难生存, 更何况发展?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并且,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到了战略目标的高度, 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所以, 学校作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应首先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程水栋.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初探[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 2005.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4]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J].教学与管理, 2001, (2) .
3.构建学习型学校思路探析 篇三
一、构建学校、教师共同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是个体目标的凝合体,是学校成员的感召力。构建学校愿景,应该立足学校的历史发展根基,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应从过去侧重于关注学校管理任务的具体实施,转变到更多关注学校共同发展目标的开发上来,以学习引领者的姿态着眼整体,找出能够超越和统合所有个人发展目标的共同目标,使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以教研组或各级教师梯队为团队,结合本团队实际情况,分别从“教、学、研、改”等思路着手,在遵循团队成员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鲜活的团队组织文化,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个人目标,实现个人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教师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感受到了幸福,才会更加积极、更富创造性地投入工作。学校应当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情况,按照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帮教师进行合理定位,制定属于教师自身的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人根据学校设计的规划框架及本学科要求,认清自身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出既有个人特色又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切实可行的专业规划方案。
二、创新学校组织管理结构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应该像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一样,实现类似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充分发挥团队及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改善思维方式和品质。首先,可以成立以校行政领导为核心的学习领导小组,设置相应的办公室,负责教师学习、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探索研究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师学习管理制度、学习考核制度、学习奖惩制度及经费保障制度。其次,成立以教研组、年级组、各级梯队教师群体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学习和集中培训活动。同时,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构建电子化信息办公平台,既可以让学校领导直观地了解各个部门结构和人员情况,又可以让教师师通过文字、语音、视频、文件传输等多媒体手段协同办公,从而提高办公和沟通效率。同时,利用平台上开设的主题专栏,老师们还能够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活动,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三、推进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小本培训的主阵地。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它立足于学校发展和教师的工作岗位,将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培训相融合,通过研修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要达成良好的研修效果,首先,应实现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教师以上好课为前提,要鼓励教师立足课本,钻研教材,自主创新,培养教师良好的学科基本功和过硬的教学素质。立足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开展上课、说课、听评课等活动,使教师在“互教互学”中建立相互合作和学习的机制,塑造优良的教学文化和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向学生传道解惑的一门学问。加强教师对教科研理论的钻研、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可以将教师培训与科研活动相结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开展教育教学沙龙,让教师感受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与严谨性,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在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后,引导教师就自己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困惑进行广泛地交流与讨论,并尝试将自己的教科研感受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将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到相应的教科研理论层面。
构建学习型学校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需要落到实处的教育革新,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才能更好地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4.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四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声誉、历史及社会对其熟悉与认知的总和。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形式看,品牌是学校建立社会信誉的过程。品牌是一所学校的形象标签。品牌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等综合实力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学校品牌是学校制胜的法宝。实践证明,学校品牌不仅可以使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质,而且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始建于1926年,历经八十年风雨沧桑,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1926-1933年,她是鲁西北党的早期活动中心,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同志曾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世界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是我校三级校友。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同时,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力的构建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学校之本,在于育人,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从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一所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建立、继承和发展学校的优秀文化。因此,多年来,我们坚持以构建学校文化特色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一、充分发挥理念文化关键作用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原一中在总结学校八十余年办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提炼出平原一中核心理念:
(一)校训
崇德博学求实创新
(二)校风
团结奋斗严谨执教刻苦学习尊师爱生
(三)教风
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各展其才探索创新
(四)学风
勤奋好学熟读精思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五)办学方针
以德立校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改革活校 质量强校 创建名校
(六)办学宗旨
为学生的今天服务,为学生的明天负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
(七)办学理念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事业,让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校的一切充满教 生生有特长,班班有特点,学校有特色。
(八)教师精神
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的自律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
二、突出环境育人,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文化
平原一中本着环境育人的原则,努力做到以特色、温馨、高雅为目标,营造优美舒适、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培育品味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塑造独特的校园美感,使校园蕴藏着高雅的情趣美,隐现出深厚的涵养美,让学生感受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学校环境具有教育特殊性,因此,我们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书育人的文化特色,充分整合学校环境资源,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廊一室皆能产生教育的功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怀,受到教育的启发。平原一中数十年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室内、走廊中、宿舍里悬挂着名人名言,鲁迅、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用名人、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环境优雅,四季花开似锦,徜徉于如画般的校园,清新雅致的文化气息和浓厚良好的学习气氛,相映相谐,催人奋发。学校创办《平原一中报》、《精品文摘》、《教科研信息窗》、《教师天地》等四份校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专业引领,搭建交流平台。师生自然愉悦的体验教育的快乐,享受求知的喜悦。闻朗朗书声震耳,观融融师生和乐,处处是文化,时时有教育,犹如春风之入夜,于润物无声间达到开明教化之功效。
三、注重教师发展,打造一流的教师文化
学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只有一流的教师文化才能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成就一流的教育事业。早在世纪之交,学校就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关“跨世纪园丁工程”的总要求,适时提出平原一中“新世纪园丁培养工程”总体规划。以“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为主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目的,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立足岗位,发展自我,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教师发展指导思想。以“更新观念,扩展知识,修正行为,提高能力”为最终目标,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师文化。
对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是两种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四比四多活动:“四比”:比思想、比作风、比工作、比业绩。“四多”:对学生多一点爱;对同志多一点关心;对工作多一点责任感;对学校多一点贡献。我们向全体干部教师提出“六让、六不让”的工作要求:
六让:让态度说明我们的责任;让习惯诠释我们的素质;让行为体现我们的能力;让和谐贯穿我们的团队;让出色成就我们的事业;让豪气展示我们的风貌。
六不让:不让学校布置的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做好的工作在自己这里敷衍;不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学校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影响;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这里发生;不让任何借口在自己这里出现。
我们提出教师日常工作和专业成长的理念要求:
1. 发扬团队精神:一家人,一条心,一块干,一块拼。
迎挑战,求卓越,齐努力,共甘苦。
2. 履行工作“四向”要求:向细节要完美,向规范要习惯,向时间要效率,向落实要质量。
3.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
责任。多学习吸收,少批评指责。多一份责任,少一点牢骚。
4. 严格遵循工作标准:严,高,细,实,恒。
5.增强五种意识:“服务有多好,市场有多大”的意识;“学生就是上帝”的意识;“为学生今天服务,为学生明天负责”的意识;“四勤”,“五到”的意识,即眼勤,嘴勤,手勤,腿勤;想到,看到,走到,说到,做到;要有一看工作,二看工作,三还是看工作的意识。
多年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平原一中已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绩斐然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积极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授、改造或创造,都离不开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潜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从而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成为学校中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实现“文化自觉”,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多年来,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一)发掘校史资源的教育功能
平原一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培育出以国学大师任继愈为代表的一批批栋梁之才,八十余年的历史积淀丰厚。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组织学生看校史、讲校史、谈理想。树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雄心壮志。
(二)组织校园文化解读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搜集校园文化、解读校园文化。年级和班级内部还利用板报、赠言、每日名言、名言解读小演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学校是我家,我爱我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学校提出“自我教育七个一”:有人看见和没人看见一个样;有人管理和没人管理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老师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在家和在校一个样。学校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活动,组织实施班级自治和值日班长制度,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才能,增强成才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四)坚持活动育人
每天的晨练,强其筋骨;每周的升旗仪式,固其品格。学校每年进行运动会、歌咏比赛、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各处室、年级、班级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每周的学生讲坛,学生们都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讲自己最感兴
趣,最擅长,最了解的知识和发现,讲学习方法。
学生自办的班级日报图文并茂,内容含涵盖国事家事天下事和风声雨声读书声。课堂学习、读书活动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能力,扩大视野,增强自信,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励志小作文、励志小演讲净化了学生心灵,提升了学生品味。
成人仪式上懂得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母亲节和父亲节上体会如何感恩。“摒弃陋习做文明中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天文社、棋社、环保社、文学社等众多的社团组织陶冶了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
五、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以学校为阵地,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等,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由学校组织,邀请成功人士和著名校友来校作报告。为同学们树起一个个学习的标兵。鼓起同学们强大的金牌意识和竞争意识。我们组织“家长坐在我身边”家长听课活动。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家长到校举办家长讲座。请家长谈自己的求学经历,工作历程,人生感悟,对学生的要求和期盼。侯欣晓家长的《我努力17年考取了国家公务员》、王墨飞家长的《一个普通税官的平凡事》、杜小轩家长的《路有多远走多远》、刘晓家长的《留取丹心铸警魂》、翟雨家长的《点亮心灵之灯》等众多精彩讲座使学生对家长更加敬佩,融洽了亲子关系,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产生强烈反响。这些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扩大了学生视野,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持之以恒的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品牌竞争力,给学校增添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平原一中发展不竭的能量之源。学校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被授予“中国教育名校”、“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二十年获“德州市教书育人优胜单位”称号。中共平原县委、平原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为我校记集体三等功。
5.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五
本学年,在县教育局和区督导站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以精神支撑发展、以目标凝聚人心、以制度规范行为、以细节落实常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已任,以“重质量、保安全、促和谐、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指引,夯实常规工作,确保过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整体构建了校园文化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责任,规范过程,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
1、狠抓班子队伍建设,明确责任,着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我们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品牌、向管理要声誉”的理念,不断完善岗位目标管理办法,加强学校班子队伍建设以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为抓手,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班子成员落实好“四个一”,即: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管好一个级、搞好一条线,切实增强了大家在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中的表率作用。
2、加强民主化发展,规范管理过程,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化管理过程。在学校各项重大决策中
充分发挥教师会、党员会、教代会、工会小组会等的作用,切实从学校的发展、老师的利益出发,做到“事先周密咨询,尔后集体讨论,事后保障监督”,严格走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程序,坚持民主程序不走样,标准要求不降低。由于学校民主空气浓厚,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构建了百事和谐的大好局面。
二、以人为本,搭建平台,构人才强校的运行机制
我校坚持树立“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勤于育人、精于教书、善于创新、团结和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着力做到“两个突出”:
1、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能为师也”,对每个教师而言,只有师德水准高,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在取得成绩后虚怀若谷,永不停步。为此,我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组织广大教职工围绕“知荣明耻师为范”教育主题,更新观念,扎实开展“从教为民用真情,执教为生献真爱”,深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教育师德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确立宽容豁达、严谨治学、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廉洁从教的师表风范, 形成坦荡做人、实在做事的工作作风,保持朴实、科学、争先的良好工作心态与积极的工作热情,营造“爱校如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质量攻坚”的校本氛围和质量观念;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自觉垂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做到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而不感情用事,严格要求学生而不粗暴对待学生,耐心教育学生而不歧视学生,加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形成一个凝心聚力、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促进“为成就每位孩子的未来服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突出教师专业发展。时刻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以教师的有效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为此,我校积极倡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并着力为教师构建三大平台,强势推进教研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夯实师资力量。
①学习的平台。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构建我校教师学习型组织。坚持开展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老师们都以养成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的习惯。
②实践平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好一堂课”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堂实践来提高教
师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水平。坚持每周的“一讲一评制度”,多次派教师到市、县、区参加各种竞教活动。
③反思交流平台。“反思”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寻找问题,构建多向互动的校本交流平台。
三、德育为首,拓宽资源,稳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注重德育工作的隐性与显性功能相结合、常态工作和动态工作相交替、校园德育课内与课外相呼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学校重视更新教师的“德育观念”,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健全了德育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总结、表彰、研究等制度,确保德育工作规范有序。通过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反思工作中的得与失,促进了班主任工作能力、常规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班级管理中,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纪教育、团队精神的培养、爱护公物教育、安全和卫生教育、做好教室管理工作等五方面着力,创设出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
2、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深入开展工作的跟踪检查机制,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优争先的表彰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良好风气,保证德育工作取得
实效。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设立了“校长信箱”;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搞好社会教育,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拓宽了德育时空,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3、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强化德育常规
我们以“五项评比”为抓手,推行教师值日护导、卫生督导岗和文明礼仪岗巡查评比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安全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深入实施“日查,周比,月评,期末总评、表彰”的班级管理检查、评比机制。
4、以德育增效、活动生效为着力点,落实德育工作规程
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不断强化养成教育,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开展了“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和“遵守公德,做文明人”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抗震救灾爱心捐赠活动,全校师生共捐款9050元,学校党支部也举行了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活动,全校党员缴纳“特殊党费”550元,以实际行动为重灾区的人民奉献了一份的微薄之力……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和重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
实际,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严格认真,规范常规,着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以“六认真”精细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为确保各科教学质量实现较大的突破,在严格执行“六认真”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坚持“一月一重点”的检查制度,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等,并记入教师年终考评,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管理,严肃检查的过程、结果及通报制度,强化督查评估力度,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把好备课关。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在课堂上。严肃查处“三无课堂”(即无教案、无课前准备、无板书设计,促使各学科备课切实做到“二立足(即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教材实际”、“三关注(即关注新课标、关注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五精心(精心钻研课标和教材,明确目标要求、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做到指导得法,及时巩固;精心设计教具学具,做到直观形象;精心设计板书,做到纲目清楚;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做到密度合理有梯度”。
2、把好上课关。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注重落实课改精神,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致力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提倡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师生之间融洽交流,课堂教学做到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6个度,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参与
程度、个性化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4个到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3、把好作业布置与批改关。每位教师的课外作业布置力争做到“两多两少三结合”的作业要求:灵活性多,自主性多;重复性少,机械性少;动笔、动口、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选做必做相结合。批改要做到及时认真,有批改记录和必要的评语,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提倡无差错批改。我们重点抓好精心设计作业一环,要求教师坚决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反对教师机械重复地布置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作业,作业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
4、把好辅导关。首先通过学校教研活动的培训转变教师对学困生的观念,要求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做到:心中有学困生,眼中有学困生,口中无学困生。合理利用学生自习时间,科任老师轮流在班级为学生培优辅差。
5、把好质量检测关。每一阶段的考试,要求各教研组做到“三统一”(统一测试时间,统一流水评卷,统一登记分数,做好质量分析,并利用小组教研时间进行研讨,以便扬长治短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五、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创平安和谐的学习乐园
坚持依法治校,以普法为载体,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生命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为依托,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巩固我校综治稳定成果,实现学校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1、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构建和谐校园
健全和落实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以实施。坚持采用安全问题“首问制”,形成了值日行政、值日教师、班主任、保卫人员和宿管人员为主体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大对就餐、晚寝的管理和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坚决跟踪到底,整改到位,把事故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中;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各类事故或灾害应急预案及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修订了《消防应急预案》和《防震应急预案》,并在震后复课的前一周内进行了定时与不定时的安全疏散演练,确保了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2、加大安全宣传、管理力度,实行安全无缝隙管理
为维护校园良好的治安秩序,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防范能力,认真做好了安全工作日排查工作和安全教育每日一讲活动。开展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班会主题活动和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对学生进行应急教育、自救互救、自我防范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以第十三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契机,通
过宣传橱窗、班级板报、校园网络、手抄报、征文活动、图片展览等阵地,开展交通安全常识、“远离毒品、关爱生命”、防火、防电、防盗、防拐、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和模拟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讲座和教育;同时,加大对学校公共设施安全的检查整改力度,不断完善安全的教学环
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实行学生在校安全无缝隙管理,确保了学校安全零事故的良好态势,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六、规范管理,服务发展,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1、切实转变作风,搞好后勤保障。本学学校加强了对后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了各项管理措施,狠抓工作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做到后勤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出后勤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和管理职责,使后勤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三是办好学生伙食,提高了服务质量。在物价上上涨的情况下,食堂管理人员精心安排学生食谱,让学生吃饱吃好。
2、严格财经纪律,努力创建节约型学校。一是学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示。二是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合理使用资金,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继续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分电、一张纸等活动,努力创建节约型学校。
七、强化幼教管理,促进了幼教工作的有序开展
1、加强了幼儿园常规管理,建立建全幼儿园管理机构:成立幼儿园领导小组,规划幼儿园发展,督导幼儿保教工作;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探索农村公办幼儿园保教模式;关注幼儿健康;制定并完善适合幼教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保教行为,基本形成“文明、友爱、活泼、奉献”的园风,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2、对照“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工作规范”,初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园幼儿的一日活动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严格规范保教人员工作行为,强化教师的工作职责,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不断改善园所环境,优化设施,以满足保教工作的需求。同时做好园内室内的美化绿化工作,使幼儿园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安全、美观。
6.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六
构建和谐校园 ——创建绿色学校经验分享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校始终把绿化、美化、净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奋斗目标,健全领导机构,营造绿色氛围,增强绿色意识,落实绿色行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目前已做好了申报“铜梁县绿色学校”的准备工作。经过长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校园内佳木繁阴,花草弥香,环境优雅,真正成为了一个钟灵毓秀的理想学习场所。在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中,我们的理念和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健全机构
我校始终认为,环境保护和环保教育非常重要。从宏观角度来说,环保问题是当代中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积极开展绿色环境教育活动,这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微观角度来看,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尤其对象我们我校这样的基础较薄弱的学校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必须通过特色亮点来打开教育成功之门,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我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反复的学习、探索和研究,全校教师对绿色学校的内涵和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逐步达成了共识:“绿色”意味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健康与恒久。“绿色”不等同绿化,创建绿色学校也不应只是创造表象的绿,而应是形成心灵的绿,行为的绿。要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逐渐摸索开辟我校的“特色”之路。要把创建绿色学校与育人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统一,在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凝练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逐步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要将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外在的环境美化内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校长挂帅,副校长主抓;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班主任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在班级成立环保兴趣小组、设立护绿监督员、护绿宣传员,形成纵横交错,行之有效的创建绿色学校网络机构。同时订规划、做方案、公布实施细则,制定绿色优秀班集体、绿色办公室、优秀环保小卫士、环境教育园丁评比办法,划分护绿责任区,实行目标管理。抓学习、促提高;抓制度、促工作;抓管理、促教学;抓教师、育学生。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标尺、奖惩有依据、齐抓共管的创建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开展环境教育,教师是主力军。只有一支深刻领悟绿色教育精髓的教师队伍,才能将绿色教育推向良性发展轨道。我校对教师环保教育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视,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训教师。校领导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的环境建设经验,创我校环境建设特色;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环境教育培训;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环保知识专题讲座,请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还通过优质课评比,优秀班会评选,组织教师座谈、讨论、点评、交流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在听中学习,讲中锻炼,评中提高,培养了一支素质比较高的绿色教育队伍,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学校结合在校学生学情,组织教师编写绿色教育校本教材,加强爱护家乡环境的教育。
为使我校的绿色教育工作进一步抓出实效,并形成长效机制,学校把对师生的环保教育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常抓不懈。宗和艳老师辅导的学生李志昂同学撰写的《保护环境,我们刻不容缓——铜梁县华兴镇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获重庆市“巴蜀杯”科技环保论文三等奖。董福春老师辅导的汪红同学撰写的环保征文《让家乡更美丽》获重庆市创模征文二等奖。
三、加强渗透,开展活动
现代教育中,环境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因此,我们要求各科任老师必须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为了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渗透不走过场,不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我们要求大家结合自己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环境教育教材,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找准所教课程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如语文课中祖国风光、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思想品德课中的人文、环保内容;地理、生物课中得天独厚的环境教育资源;音、美、体、劳课程中关于自然美、环境美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渗透效果,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我校在坚持开展“我爱校外一条街,师生共建我校路”的环保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还根据季节的不同,积极开展不同的环境教育活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几年来,共植树一万多株,使青石沟的座座秃山变的郁郁葱葱。同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清除楼道小广告,清理小区内的垃圾,为溪湖的环保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夏季,组织学生开展“一弯腰活动”,划分班级“护绿区”、班级绿化角,给花草浇水,拔除杂草,制作爱护花草树木标语牌,并组织给树挂牌活动,强化环保意识;秋季,组织各个兴趣小组开展环境观测,对后湖水质进行监测,使学生关心了解家乡面临的环境问题。结合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进行环保宣传,培养学生的“绿色素质”;冬季,加强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防污染等环境教育。动员学生共同行动起来爱护学校公物,爱护暖气管道,及时关闭水龙头,防止水管的跑冒滴漏。每班自办环保手抄报;评选环保小卫士,给予奖励。
四、精心描绘
绽放异彩
学校十分注重校园建设,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帮助下,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积极营造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的校园环境,精心描绘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新建了塑胶运动场,操场四周的绿化带,造型别具一格。形成色彩斑斓的美丽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优雅、恬静、安逸、舒适的休憩场所,为溪湖教育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知行合一,升华观念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教育、环境教育,而是以尊重人、关注人为核心的人本教育,绿色教育。它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民主与公平的教育,是倡导“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在办学目标、方针等深层次上加以理解和贯彻。为此,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把创建绿色学校的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最终从“绿色管理、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校园”四个方面来构建“绿色学校”体系,形成以“绿色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真正营造绿色教育生态,提供真正的优质教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再把目光仅仅投向学生的学习,更投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不以分数论英雄,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态逐渐体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乐观地看待他们的每一次变化,对他们每一个文明之举,给予赞赏和鼓励。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关怀教师的身体情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之不断进步。这些都实实在在的使教师赢得了“绿色”的心态,也为学校这个有机体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绿色”的观念迁移到学校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纠正自己行为上的偏差。我校先后开展了以右侧通行稳步轻声为切入点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了“绿色校园”班报展和演讲比赛,现在师生已能看到学校创绿工作中成果,在优美校园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他们都是受益者,学校也已成为他们美丽的花园、快乐的学园和精神的家园。
7.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七
伊里奇关于“学习网络”的设想预示着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 除学校之外, 还有许多机构和社会力量具有教育潜力, 能够承担教育的责任, 这促使我们将目光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鉴于此, 一方面, 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使学校本身的功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 把教育的功能延伸到整个社会。学校职能的有限和其他机构潜在的教育价值使得教育在空间上的拓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教育应走出学校围墙, 走入社会的每一角落、每一机构。“不要把教育的权力交给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 使这种机构组成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团体, 相反, 所有的集体、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②, 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一经提出, 便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各类新型学校探索的队伍当中。
一、美国家庭学校 (Home schooling)
美国家庭学校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及自由学校运动而逐渐兴起的,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尔特 (John Holt) 。霍尔特本人非常支持自由学校运动新的教育形式, 认为自由学校可以帮助传统学校中的劣势儿童更好地学习。在众多的教育批评家中, 伊里奇对霍尔特的影响最大。二人通过书信及合作等方式交流思想, 建立了密切联系。霍尔特非常赞同伊里奇关于学校功能的许多分析, 二人还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给伊里奇的一封信中, 霍尔特这样写道:“在努力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变化, 让社会变得更加欢乐, 科技不再带有自我毁灭性的过程中, 我们所起的作用几乎完全相同。略有差异的是, 从某种程度而言, 您更像一位预言家, 而我更像一名战术家……”③。
1964年 , 约翰·霍尔特出版发行了《孩子是如何失败的》 (How Children Fail) 一书。在书中, 他论述了自己对儿童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看法。他认为爱学习是儿童的天性, 学校是一个让儿童变得愚蠢的地方并且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同时他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该书与相继出版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How Children Learn) (1967) , 不仅在美国社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媒体认为霍尔特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学校教育”。70年代初期, 霍尔特渐渐发现了一个他不愿接受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 学校改革只是一种时髦和幻想。几乎没有人真正支持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自我主导的权力。 这一认识促使他放弃了在传统学校系统内部进行教育改革的努力。在1976年出版的《取代教育 》 (Instead of Education) 及1977年创办的 双月刊杂 志———《非学校教育下成长》 (Growing Without Schooling) 中, 霍尔特的“非学校教育” (unschooling) 的理念逐渐凸显。非学校教育用以强调家庭学校并不是传统学校的缩影。家庭作为孩 子在世界中成长的基地, 它最重要和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 “它不是比学校更好的学校, 它根本就不是学校。它不是一个人造之所, 不是那种为了促使‘学习’产生而实际也只有这种‘学习’产生的场所。它是一个自然的、有机的、重要的和最基本的人类的机构, 且显而易见是其他所有人类机构的基础。”④霍尔特认为成人和儿童都需要“非学校化”的教育。“学”并 不是“教”出来的, 学习者的好奇心和行动才是导致“学习”产生的决定因素。人类生而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仅次于生存权的基本人权之一。“非学校教育”强调非结构化的、即时性的、儿童主导式 (children-directed) 的学习。在霍尔特的著述中, “非学校教育”与“家庭学校”这两个词经常互换使用。
除了出版大量著作和不断发表文章外, 霍尔特还经常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 宣传家庭学校教育的理念;频繁地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如今, 霍尔特的教育思想不断被学者、教育评论家引用, 甚至一些著名的公立学校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霍尔特的教育理念。“非学校教育”一词作为霍尔特的独创, 早已人所共知。他创办的杂志《非学校教育下成长》是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本关于家庭学校的杂志。 作为新兴的家庭学校运动的倡导者, 霍尔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教育者。
二、可选择学校 (Alternative School)
可选择学校运动的首倡者是当代美国著名社会批评家、教育批评家和文学家保罗·古德曼 (Paul Goodman) 。他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激烈批评现行公立学校制度, 谋求从幼儿园到学院的根本变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德曼曾参加伊里奇在墨西哥奎尔纳瓦卡“多文化文献中心”举办的研讨班, 讨论教育改革问题。伊里奇曾说:“我认为, 古德曼是我所知道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而且是一个亲切而动人的人。”“他能用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迷住每一个人。” ⑤古德曼的主要代表作有《荒谬的成长》 (Growing Absurd, 1956) , 《强迫的错误教育》 (Compulsory Mis-education, 1962) , 《学者团体》 (Community of Scholars, 1962) 和《自由与学习 :选择的需要》 (Freedom and Learning: The need for Choice, 1963 ) , 等等。早在50年代末, 古德曼就措词尖锐地公开批评强迫的义务教育。在《荒谬的成长》一书中, 他指责公立学校“像地狱”。他认为, 把儿童保留在公立学校进行教育的观点虽然是仁慈的, 却是毁灭性的。“学校的拥塞状况和政府的干预, 使得对个性的注意和真正的教学成为不可能。”⑥60年代, 他在《强制的错误教育》和《自由与学习 :选择的需要》及《学者团体》等一些著作中, 进一步深刻分析批判了公立教育系统的种种弊端, 率先提出了教育的自由选择问题和“非学校化”的主张。
关于非学校化, 古德曼提出了六条替代性建议: (1) 对于少数班级来说, 干脆不要学校。 (2) 对于少数班级来说, 无需校舍。 (3) 校舍内外, 使用社会上那些没有教师执照的成年人, 如杂货商、店主、药商等, 作为年轻人合适的教育者, 帮助年轻一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4) 允许班级的学生自愿而不是强迫出席。 (5) 把城市学校分散为小的单位, 每个单位20~50名学生, 安排在商店门前或俱乐部内。 (6) 用学校经费的一小部分, 送儿童去农场, 每年两个月。这样, 古德曼为人们设计了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重性教育机构。根据他的蓝图, 教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注释
1[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 1989: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2.
3转引自牛芳菊.约翰·霍尔特与美国家庭学校[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B) :99.
4Isabel Lyman, “Homeschooling:Back to the Future?”Cato Policy Analysis No.294.January 7, 1998. (http://www.cato.org/pubs/pas/pa-294.html)
5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 (四)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00.
8.构建学习型学校 篇八
[摘 要]学习困难帮扶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关心和爱护困难学生的有效措施。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的工作思路,即预防学习困难人群、完善过程监督管理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指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困难帮扶机制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帮扶机制;预防;学习困难;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76-02
鉴于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学分绩点、自主学分等学分制度改革以来出现的大量的学生因为绩点未能达标而不能顺利毕业的情况,高等院校设置并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困难帮扶机制[1],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比较常用的有通过思想改造以及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对策[2],还有通过将学习困难的学生类型进行划分,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解决弱势群体的对策。[3]除此之外,还有针对特殊教育方面的帮扶机制进行的探索与实践。[4]综上所述,建立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具体措施是减少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重要工作。[5]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有经济困难型、有学习问题型、生理缺陷型、心理障碍型、就业滞后型和行为问题型等六种类型。其中,学习问题型学生是由于后天努力不足所导致的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所引起的。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有学习问题型的学习困难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并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该类问题学生的主要代表。通过大量的数据调研和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我们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比例和可能性较大;在一定的集体当中,集中爆发出现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较高。
造成出现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三个方面。1.贪恋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和智能手机游戏体验性的不断增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网络游戏和手机应用当中,忽略了对课程知识的预习和复习,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2.缺乏人生发展规划。学生在进入到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前,尤其是在前两个学年,还未接触专业知识时,会产生一种对未来发展的迷茫,进而会因为缺少学习的动力而导致学习困难。3.政策制度不完善。部分新建的专业,专业的培养计划都在逐步的完善和修订过程中,因此会在多个学期出现多门考试课程的情况,加之学生未能及时复习或者参与了较多的课外活动,这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的构建及具体实施措施
(一)帮扶机制的构建思路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预防学习困难人群、完善过程监督管理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由图1可见,其中,△表示学习困难人群总和与警示帮扶人群总和之间的差值,即初步判定为学习困难人群,但未受到学业警示通告的,现分别阐述如下。
图1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思路图
1.预防学习困难人群。预防学习困难人群就是要先预先判断并减少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数量。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大量的经验表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这些预防处理措施上是落后的。今后,要努力尽早、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学生将会出现学习困难,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才培育质量整体上得到好转。
2.完善过程监督管理。完善过程监督管理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上课积极性不高、挂科等现象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如何在过程中加大管理力度,及时解决刚出现的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问题,是该方面管理的主要任务。必须说明,过程监督管理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在有些情况下它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引导、自我认识的力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必须加大力度引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觉学习和喜欢学习的习惯。在这方面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二)具体实施措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其主要工作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学生学习能力基础分析库和学分绩点预算系统。预防学习困难人群是帮扶机制工作的核心工作。根据学生入学前的高考分数、各科成绩、生源地、性格特点等个人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并结合历年参加学业警示帮扶的学生基本特征,筛选出可能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人群,并在入学后的过程监督管理工作中加以重视。此外,建立学分绩点预算系统,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目前取得的成绩,预判出达到毕业条件所需要的后续课程的分数,这样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该项工作实施后,对2010-2011级学生的信息进行了核查验证,证明了该学习能力基础分析库具有83%-85%的准确性,并对2012-2014级石工学院6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预防排查,分别指出了49人、76人和89人是可能存在学习困难的人群。其中,重点对该类学生进行了绩点预算分析,明确了存在学习困难较为严重的学生范围为20-30人。该项工作的落实与实施,为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的学习困难帮扶工作指出了工作重点,得到了学院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并计划在下一学年进行全校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2.增加专业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通过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自2012年起,石工学院就通过开设入学专业介绍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介绍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新增设了宿舍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宿舍标准化建设制度,整顿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从卫生条件,还从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活规律,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转变。此外,也增加了班主任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接触。通过2014-2015(2)学期的就业及升学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4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比较清晰,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
3.改变授课思路和教学理念,将“堵治”思想转换为“疏治”优先的理念。通过每周开展的教研活动,统一了各教师的授课思想,注重了对授课“骨架”结构的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所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替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逻辑上疏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对学习的理解。通过调整后,从每个学期的评教反馈结果可知,学生越来越接受这种教育方式,更换授课思路后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赞誉。
其他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挂科的后果、作弊的风险以及退学后的不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警示在校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制定和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不断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合理优化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3)制定政策。制定新的政策,补充、修改一些现有的政策(学分、成绩管理、学费等);健全补考收费、插班学习收费制度等。
三、结束语
学习困难帮扶机制的有效实施是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有力保障之一。应明确以预防学习困难人群为本质、重视完善过程监督管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帮扶机制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的帮扶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翟国栋,程新. 高校学生帮扶工作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14(1):79-81.
[2] 孙国胜,刘时新,刘运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99-101.
[3] 王子鸣,管淑波.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J]. 教育探索,2013(1):97-98.
[4] 沈卫华. 关于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的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2007(1):39-42.
[5] 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73-74.
【构建学习型学校】推荐阅读: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09-16
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07-30
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效性10-27
构建主体探究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体会07-03
创建绿色学校构建和谐校园08-26
【光明日报评论员】十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06-27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07-27
构建有效课堂07-01
构建和谐乐园08-30
构建和谐景区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