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精选8篇)
1.《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1、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
2、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
3、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
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
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
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
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3、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4、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
1、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2、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3、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1、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
2、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3、顺序为主,也有倒叙;
4、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
5、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1、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战斗性)
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
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
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
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
3、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
2、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
3、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
4、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1、“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2、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
3、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4、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二、刻画人物方法有:
1、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
3、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
2、郭沫若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
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1、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2、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3、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
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不足之处:
1、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
2、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基本思想是:
1、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争。
3、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
《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
《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1、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如屈原
2、经常使人物处于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格与道义的美。如聂嫈在扬弟英名与自取灭亡上的现实矛盾等。
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1、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2、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
3、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1、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2、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3、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的结合,如《雷电颂》。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
1、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
2、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
3、茅盾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1、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他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笑里藏刀,一旦革命是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手软地镇压革命。
2、生活上,在剥削阶级荒淫堕落的本质上,他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温和的面纱。他的大度蒙蔽了一大批革命者,使他很快钻进革命堡垒的内部。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一、再现与表现
1、作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又是主观的)。
2、作品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相当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动荡,革命运动的起伏,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二、现实与象征相结合
1、如《追求》本是想写成“又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了”的,然而结局却是“幻灭”,它超出了客观描写的本意,而趋于本能的表现。
2、作者常以象征主义手法赋予物体、自然景物等以特定的内涵。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
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2、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1、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2、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二、心理描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
1、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2、《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1、《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小镇林家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线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个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分层铺开,首尾照应。作品以林老板与黑麻子、卜局长之间的冲突为主要矛盾,又以若干小事件作为多头线索,展开纷繁的细节,使得情节发展有张有弛,而有井然有序。
3、《林家铺子》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掠夺和欺压小商人以及农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1、《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沪凇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多多头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从他对荷花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在勤劳这点上与老一代农民有着共同点,与老通宝相比,他显得豪爽、热情,更有独立见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3、作品用极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白杨礼赞》、《风景谈》是茅盾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名篇
思想上:歌颂北方敌后军民团结一致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扰抗敌斗争的崇高精神,歌颂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歌颂延安精神。
艺术上:
《白杨礼赞》借物咏怀,具有浓郁象征色彩,景物、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风景谈》吸取电影的艺术手法,由六个场景组成,注意光、影、色彩、音响的搭配,有极强的画面感。
§
4、老舍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
《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
《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地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
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
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造成祥子的悲剧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买自己的一辆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强扭的瓜”。这个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从主观上来说:
1、个人奋斗的理想。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
2、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去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小说的思想:
1、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2、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在屡受打击后,个人奋斗就变为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小说对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剧的思想根源。说明祥子个人奋斗道路是走不通的。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1、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2、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
3、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形象的意义:
1、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2、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1、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思想上的重要特色是对国民性的剖析。作者把二马放在英国环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老马、小马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剖析中华民族性弱点。
老马是中国老派人物,人虽正派,但抱残守缺,他的人生哲学是“好歹活着吧”。他无所作为,一辈子未做过官却又是官迷,开口闭口以做官为上等。
小马则是感作感为,富有进取心,具有面向潮流走向开发的个性。
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小说对以老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批判。
2、小说也暴露了英国的种族歧视和偏见。
艺术上:《二马》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通过对人物的不合时宜的可笑行为的描写引导读者在笑中反思。如老马在店铺中摆店主架子,开着店铺却瞧不起做买卖,重面子轻法律等。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写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在猫国都城的所见所闻,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社会(当时的中国)写照。
1、作品借猫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2、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3、对革命力量进行了不正确的嘲讽。
4、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作品的基本倾向则是表达了对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的无情抨击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和几个科员及其家庭**的描写。
1、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科员们整天无所事事、勾心斗角。如一肚子坏水的科员小赵。作品虽然描写的是点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的社会制度。
2、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旧、凡庸的国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学,对这种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挖掘。如主人公张大割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
艺术上:《离婚》标志着老舍幽默艺术的成熟,语言含蓄而机智,幽默适度而有节制。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老舍的短篇佳作有《月牙儿》《微神》《断魂枪》
《月牙儿》写母女两代被迫为娼。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月牙儿”贯穿全篇。“月牙儿”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作品兼具散文诗之风,抒情味极浓。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微神》也写暗娼。主人公自尊而倔强,不受人怜,具有人性美,艺术上也具有诗情浓郁特点。
《断魂枪》写拳师,写时代巨变中名拳师沙子龙的复杂心态。理智上认识到时代的狂风已把过去的世界连同自己的事业吹走,感情上却对过去的世界有着无限的留恋。这一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
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
2、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
3、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
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1、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
2、以动作、情状写心理。
3、从语言方面写心理。
4、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变化。
5、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
6、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三、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1、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虎妞筹备婚礼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
1、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地力图保住自家的安宁。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闻。
2、他持有传统观念的偏见,瞧不起大杂院的普通人家。
3、当战争初起时,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他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一、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
1、《四世同堂》从时间上来说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
2、从空间上说,它的笔触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等,简直就是一副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
二、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它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四代人为中心,间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也有同一个家庭内部的上与下之间、正与邪之间的矛盾,但结构严谨、匀称、完整。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四世同堂》有一个鲜明的特色,这就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1、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作品以祁家为中心,广泛地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1、是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国奴的生活是惨痛的。物质极度匮乏,人民陷于饥饿之中,生命没有保障。
祁天佑安分守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日寇枪杀;钱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长期监禁;祁瑞宣作为教师面临着要他教日语的苦恼。
2、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小说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如大赤包、蓝东洋、冠小荷等。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
3、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如通过爱国诗人钱默吟,他深明大义,重视民族气节;祁瑞宣和老三后来也一起抗日等,颂扬了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
5、巴金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
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简析《家》的艺术特点
《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
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6、沈从文
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三、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2、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出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把答应,好心办坏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简析《长河》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
思想: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1、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2、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艺术特色:
《长河》依然写人性美与风俗美,尤其对橘林秋色、农家摘果等乡土风俗风情,写得绚丽多彩,诗意盎然,颇具乡土气息。从人性美的表现看,滕长顺和夭夭的身上,保留着《边城》中老船夫与翠翠的影子,作者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表现湘西的自古不变的“常”,即人性永恒的美。
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一、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如《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躏,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灵魂终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觉醒,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小说揭示了在经济压迫下和金钱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如《绅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假道学、假文明内质。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
三、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短篇小说中,表现的是“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而又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
如《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妇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两人共同创造了食色和爱情的传奇,其中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3、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湘行散记》、《湘西》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地域文化。但并非作纯客观的介绍,而是从中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
2、两本散文集表现了作者炽热的本土性。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同时,作者还揭露与批判了贪官污吏的腐败。
3、鲜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问题,一直是作者的内衷隐痛,因此他很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串着这样的思想: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
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
1、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与事,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
2、沈从文的散文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形成小说的情节性有情境氛围。
3、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a)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b)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c)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
7、曹禺
简析《原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937年曹禺写的三幕剧《原野》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思想:
1、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2、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个人复仇的道路,是农民小生产的意识决定的。
艺术:
1、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内心的谴责,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他逃进森林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和内心的恐惧。
2、现代主义手法,如森林的阴森。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
1、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2、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
3、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
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
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1、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
2、命运观念: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1、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为此她和张乔治等都市群丑厮混,强颜欢笑,维持她习惯的享乐生活。这实际上是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2、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但又不甘心漂泊无依的非独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她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无法自拔。
3、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为拯救小东西甘冒风险,这里表现她敢做敢为的倔强性格。她念着“太阳升起但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而自尽。她成为黑暗社会的殉葬品。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来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现的。
1、现在的北京人是实写。主要人物有封建家长曾皓,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
曾皓自私、吝啬、怕死,总是表现自己衰老多病,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寿材。
曾文清是封建家庭培育出来的废物,外表温文儒雅,但什么事都不想做不会做,还抽鸦片,性格是“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在妻子的逼迫下,他决心离家出去做事,但最终因找不到现代生活中的位置,而自杀了。
曾思懿自私、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她强送曾皓去医院为了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卖不出去;逼迫曾文清离家却又说我没逼你做事;对愫芳视为眼中钉又装出同情的样子,谋划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一辈子侍侯她。
这一群现代北京人空虚、怯懦、腐朽,随着封建家庭的败落,表现了埋葬旧生活的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愫芳是剧中最感人的艺术形象。她出身名门,受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但父母早亡,只得寄人篱下。她爱曾文清,是精神上的苦恋者。她性格温柔文静,忍受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曾皓、曾思懿对她的精神折磨。她性格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宁愿牺牲自己,但愿能使别人快乐的道德情操。她自愿留在曾家就是希望曾文清在外面成了“人”。最后她跟瑞贞一起出走,向过去告别,面向未来,表现了埋葬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题。她们又是未来的北京人,未来是虚写。
2、过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
《北京人》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曾思懿与曾皓之间。
曾思懿与曾皓的冲突是封建家庭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剧中共有3次冲突:
1、曾思懿策划了一场中秋讨债的戏,目的是使曾皓被迫交出存折。
2、曾思懿不顾众人反对,强要送曾皓去医院。名为救人,实是害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买不出去。
3、寿材抵债。
曾思懿与曾皓之间揭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封建家长的权威也荡然无存,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二、曾思懿与曾文清、愫芳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性格冲突,又夹杂着感情纠葛。
1、曾思懿与曾文清是貌合神离的夫妻,但两人性格对立。两人冲突表现为曾思懿没有一天不给曾文清气受,曾文清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一再忍让。
2、愫芳与曾文清精神上的相爱使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复杂曲折。曾思懿总是对曾文清、愫芳笑里藏刀,给愫芳以精神折磨。她视愫芳为眼中钉,却又装出关心愫芳的样子,又盘算着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侍侯她一辈子。愫芳对她总是忍让,但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却有坚强的一面,并最后出走。《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义
《北京人》中曾皓的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棺材被爆发户杜家枪了去,有着封建主义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在曾家内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人物的兴趣、心态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3、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实写现在的北京人,虚写过去和未来的“北京人”。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2.《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二
关键词:曾圣提,曾华丁,曾玉羊,马华文学,作品编目
在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之间,一批批中国知识分子,或受到政治迫害,或因战乱频繁,南去避难或谋生。他们大多跻身文化教育界,或投身报界。他们当中有的具有良好的学历,有的具有从事新闻业的丰富经验,他们写得一手好文章,并勤于笔耕,作品经常刊诸报端或杂志上,拥有广大的读者。潮籍华侨报人、兄弟作家曾圣提、曾华丁和曾玉羊三兄弟,就是其中典例。
1. 文坛三杰,南洋文学拓荒的“兄弟军”。
曾圣提、曾华丁、曾玉羊三兄弟出生于广东潮州凤凰康美群石庄。父亲是一个晚清秀才,在家乡私塾教书。三兄弟小时都在家乡私塾就读,后因生活所迫,两个弟弟先后随长兄曾圣提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学创作。
曾圣提(1901—1982)原名曾曼民、曾楚侨,又名伟石,另有笔名大吉、曼尼、出丈、白丁、前壁、黑玉、大男、M等等。曾圣提小时在私塾就读,1918年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读中学。高中毕业后,曾在厦门报界工作,并开始写作和参加新文艺团体“火焰社”,在当时潮汕所有可以写稿的报刊,几乎都有他的作品发表。1922年,他由厦门去新加坡后,历经磨难,辗转南洋、印度回国。他才华横溢、勤于写作,创作了一批题材和语言都具有南洋特色的作品,反映了马华文学早期的唯美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倾向,代表着当时整个华语文坛的思潮。他醉心于办报和主编文艺副刊,撰写文艺评论,参与当时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导航工作。他创作题材广泛,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其文字色泽鲜明。主要作品和译文有《在甘地先生左右》《斜坡》《船民泪》《圣提老人在回忆》《南海万行诗》《流水行云》《西南行随笔》《覆丹》《献给乡土》等。
曾华丁(1906—1942),原名曾曼华,笔名有华丁、曼华、于昭等,是曾圣提三弟。20岁时随兄赴新加坡,1930年任《南洋商报》副刊《压觉》编辑;1931年担任槟城《光华日报》副主编,主编其副刊《绝缘回线》;1934至1935年间,任新加坡《总汇报》编辑和翻译,并主编该报副刊《曝谷场》。曾华丁除编报、写小说之外,也写散文,对绘画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风格与曾圣提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文字及气氛的营造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不及圣提典雅华丽,但却细腻明亮,细致巧妙,与曾圣提的色泽浓艳、热情奔放大异其趣。他的小说代表作《五兄弟墓》,是以20世纪20年代新马“猪仔制度”下南去的劳工遭受压迫后,愤起反抗的事件为题材的。曾圣提在《文艺周刊》里曾撰一短文对其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艺术上的价值,有眼睛的人自会估出,而且,单论那五把鬼舌似的亮得发黑的镰刀,和那五条猪仔似的僵硬的鬼魂,将永远在人们贫血的脑袋里呼跃着”[1]。他共创作有散文《马的悲哀》《蜗牛的忏悔》《小小的做梦》《鬼》《猪》等13篇;小说《喜事》《鞋》《五兄弟墓》《拉子》《杜撰》《万福》等11篇;民歌《凤凰山歌》(三首)等。不料新加坡沦陷,遭日军检证被捕身亡。
曾玉羊,约1910年生,原名曾曼方,曾圣提四弟。19岁跟随兄长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任《总汇报》编译,是新马早期华文小说家,有“才高文秀”之誉。他的作品风格取其两个哥哥的长处。其小说作品,多以本地题材进行写作,地方色彩浓厚。主要作品有:《生活圈外》《布贩》《患色情病者》《幽会》《力底发动》《乳峰与噩梦》《文学家》《上帝·灵魂·坟墓》《幻》《浮尸》,剧本《椅子》和译文《真公主》等,其中小说《生活圈外》《布贩》都是非常突出的作品。日军南侵时,他由缅甸回国。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地主恶霸的后代,判刑十五年,受尽折磨。期满后即因胃溃疡发作而病逝”[2]。
曾氏三兄弟不仅是南洋文学的拓荒者,还是新闻报刊杰出的编辑、主笔及翻译。他们创作相通,争相辉映。他们“兄弟军”的突起,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作出了卓著贡献,享受盛誉,被当时称为“南洋文坛三杰”。
2. 南洋文学拓荒主张。
翻开马华的新文学史,可以看到1925年至1931年是马华新文学运动掀起的第一次高潮,是马华文学的重要扩展时期。这一阶段“许多站在时代岗位,把马华文艺的发展纳入轨道的写作人,除拓哥、谭云山、林姗姗、陈炼青等出色的作家外,曾圣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他在这一阶段之中,表现了他独特的形象,而建立了他的地位”[3]。
曾圣提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底及创作经验,到了南洋之后,他首先联合一群文友,大搞文艺刊物,不遗余力编辑《南洋商报》的文艺副刊。他们在文艺副刊《洪荒》就提出“让我们开这暗室中的窗户,让那英雄的自由的灵气进来”,并以“鼓勇前进,创造新生”为办刊宗旨。当时,他们“尚未提倡南洋色彩,只是在鼓吹什么‘灵的觉醒’与‘人性的解放’。为文大多绵密工丽,注重藻饰,是马华文学的唯美主义的发端”[4]。1929年,曾圣提开始注意到本地文化推进的问题,他在同年《南洋商报》的新年增刊,撰写了“大男”《南洋的文艺》一文,更集中地谈及本地文艺的问题,纠正了中国南来的文人对于南洋的错误观念,明确地承认南洋文艺的存在。他说:“南洋究竟有没有文艺之宫,究竟可否建立文艺之宫,或南洋究竟有没有文艺可以寻访。我们欲登高疾呼,昭告海内外之爱好文艺之青年曰:南洋乃现代文艺之宝库,她乃取之无禁用之无竭的文艺之源泉。”[1]对于如何建设南洋文艺,他明确提出,宜从采访马来人的文化和描写华侨及其他人种的生活两方面入手。并对发展南洋文艺发出了强烈的口号:
“南进,南进,发掘南洋的文艺的宝藏;南进,南进,开辟我们南洋文艺的霸业”[1]。
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要求心理驱动下,1929年1月,由他主编的《文艺周刊》正式创刊。他说:“这个刊物并无特别使命,她只想在万里炎阳的热国,找寻一些土产土制的粮料,她虽不想找寻钻石与珠子,以饰其云石之宫,但她却情愿招募她的同情者,同时高椰胶树之下,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1]可以说“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是他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思想的代名词。
他极力倡导“批判口号式的文学创作和扬弃颓废堕落的文艺”的主张来建设南洋文艺,力倡以当地的题材、时代写成文艺作品,呼吁写作人充分利用本地的新鲜环境,和无穷无尽的材料来表现此时此地人们的生活情调。这些主张,在他的《醒醒吧!星城的艺人》一文见及。文中如是指出:
“醒醒吧!星城的艺人!旧的世界已在烈日之下销熔了。百尺之高,可以飘挂我们的旗,万里无云的长空表示我们的坦白,大众象征我们的巩固;长绿的叶子宣告我们的新鲜的环境,供给我们无穷的材料。让我们来吧,一锤又一锤的,一层又一层的,筑造我们的艺术的铁塔。
醒醒吧!星城的艺人,请你不要回顾,不要踌躇,不要追怀,青春领着你,时光的马已经在你的跨下,只要你鞭,它便前进了。穿过了椰子的长林,走上沥青的马路,驰进黑烟漫天的工厂,缒入暗无天日的矿洞。你将看见,真理在那里徘徊……你须晓得,新的世界,无鸟、无花、无美女、更无芳香的酒杯,那里只有烈日,只有烧红的铁,只有火;虽然你亦可以说他只有黑雾,只有没有月亮的夜,你要晓得呵,光明与黑暗,本来是同住在一个国度里。
醒醒吧,星城的艺人,我们已舍弃了菱荷之衣与芝兰之佩,我们已舍弃阔袖与长裘,我们鄙夷王尔德之环薄,我们亦腾笑泰戈尔之力为人奴,口颂圣德,我们更唾弃今日之自号自召,竞刀枪血等肤浅字面表现他们的所谓革命文学的浅夫……我们只愿有忠实的匠人的毅力,一锤一锤的,一层又一层的筑造我们的铁塔。”[1]
文中不但表明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而且带有宣言式的性质,体现出《文艺周刊》的精神。他认为,需要在文学创作上所要表现的下层社会,“是工厂、矿洞的生活,而不是美女、酒杯、堕落的生活”[1]。在另一方面,他“认识到文学作品并不等于生活。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是有他的美与令人回味不已之处。他唾弃那些通过文学作品来歌功颂德的说法,也讥嘲那些公式化、口号化的作品,对于后者,他称之为‘所谓革命文学的浅夫’”。基于他卓越的理论认识,也营造出他特殊的成绩。虽然他作品的内容较为窄狭,但在语言文字技巧的经营上却极为成功。他刻意于典雅文字的追求与创作,在其作品里,往往将一个普通的题材,通过他极富张力的文字、丰富的想象力、浓厚的情绪,而写得极其动人。如他开始表现下层社会的中篇小说《生与罪》,就是这时期最具水平的代表作。
曾圣提旗帜最为鲜明,在他办刊方向以及其后发表作品上,他都能具体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文艺的主张,作为他建设和发展南洋文艺的宗旨。使后来的一些文艺副刊编者能秉承这精神并继续发挥,遂使建立南洋文艺,成为早期本地文坛颇具规模的文学运动。“在客观上却无疑地促进后来文学创作路向的马来亚化,是新马华族文学独立于中国文学范畴之外的先声”他对马来文化的介绍,不遗余力。他不但在口头的呼吁,强调了介绍马来文化的重要性,还努力通过翻译马来文学作品或民歌、尽量发表具有马来文化色彩的艺术品等方式来达到目的。也为整个南洋本土文运的推进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正是受长兄曾圣提的直接影响,两个弟弟才有意识地从事南洋色彩小说的创作和对当时南洋文学进行拓荒,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文艺主张。如曾华丁主编的《南洋商报》的文艺性周刊《压觉》,有意来“反映不同作者在不同的社会情况下所遭受的不同压力与反应”。编者寄希望“所发表之文章,不是个人轻微的呻吟,也不是强烈的革命意识,而是人们面对艰难生活的不满。”因此,《压觉》重视诗与小说的发表。在文体的分配上,显得相当均衡,使得这本副刊的文艺色彩极为丰富。《压觉》共出版了24期,虽出版期限甚短,但发表作品的水平极高,他被誉为“要把文学纳入史流的曾华丁”。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办报的优势,在《洪荒》《文艺周刊》《压觉》《南洋的文艺》《汇总新报》《晨光》《洪荒》《文艺周刊》和《光华》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曾华丁、曾玉羊的作品中还多了一两分新兴思潮的渗入和有时略带一点反殖意味,与长兄曾圣提描写一些社会小悲剧又有不同。综观三兄弟,在南洋文学拓荒方面所作贡献最大的应属曾圣提,他提出如何建设南洋文艺和发展南洋文艺的主张,并扎实地呼吁“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在当时能以领袖的姿态出现,影响极大。如果从三兄弟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曾圣提的作品富有文采,但取材平实;曾华丁的文笔指向现实的社会,但文句冗长,累字赘句常出现篇中;玉羊的文句简练、词采丰富,亦敢于描绘男女情爱,细腻的写出人物的心理。可以说在曾氏三兄弟之中,文才较高与作风较大胆的,要数年纪最小的曾玉羊。
3. 南洋文学拓荒“兄弟军”的作品编目。
在“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的号召下,许多表现本地色彩的作品出现了,曾圣提三兄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如曾圣提《生与罪》,曾华丁的《五兄弟墓》,曾玉羊《生活圈外》、《布贩》、等作品就特别突出。这些作品面对社会现实,一步一步为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而努力。他们在荒芜的文艺莽野上,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那种垦荒辟野的笔耕精神,那种极欲探讨新马文艺发展方向的心态,确实令人感动和佩服。可以说,他们为南洋本土文运的推进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便于了解曾氏三兄弟创作的文学作品,现编目列表如上。
参考文献
[1]杨松年,周维介.新加坡早期华文报章文艺副刊研究1927-1930[M].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8.
[2]杨松年,新马华早期作家1927-1930[M].香港三联书店.新加坡文学书屋,1988(176,48-50).
[3]方北方.马华文艺泛论[M].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出版,1984.
3.《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三
关键词:六六;严歌苓;改编;女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6;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7-02
时下,影视剧作品比文学作品对大众更有吸引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很多都来自电影和电视剧。其实,文学与影视都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文学表达的媒介是文字,而影视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画面、声音和色彩。对于抽象的文学语言的理解需要有规范化的语言素养和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等。影视作品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影视作品中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直观地播放出来,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比文学作品更能快速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的影视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叙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充斥于大众的话语空间。不得不承认,影视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丰富着大众的生活,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影视剧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受众的群体性特征,比如受众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的。
当今的影视剧作品纷繁多姿,它们用自身的话语方式反映着现如今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承载着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意义,其地位是别的文化产品无法取代的,在给予受众精神娱乐休闲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呈现责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转型,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多元的文化正充斥着大众的精神领域,传统思维方式受到一次又一次冲击,影视剧中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也逐渐转变为看似平庸而极为温暖的小人物。在国产影视剧的排行榜上,人们惊奇地发现点击率居于前位的是女性编剧们创作的作品,她们的作品一方面顺应了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品的本质,迎合了受众的收视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需求。在当代众多的女性编剧中,不得不研究的就是作家六六和作家严歌苓。
女作家六六是安徽合肥人,她出生于安徽大学的教授之家,大学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工作,同时开始写作,之后她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她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成为我国影视剧成熟期与繁荣期的代表作品。她的影视剧主题、人物类型、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都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六六的三部代表作品——《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蜗居》都是根据时代大背景而创作的,这几部作品也顺应了我国影视剧文化的消费倾向,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在当今影视剧日产量达到1000集的情况之下,仍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女作家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但年幼随父母迁居安徽马鞍山,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她从18岁开始写作,是位多产的作家。她的小说被多次改编后搬上影视剧荧幕,从最先的《天浴》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七项大奖一鸣惊人开始,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导演的广泛关注,从而以2012年国师张艺谋导演演绎的《金陵十三钗》达到顶峰。严歌苓的小说之所以在影视圈能够不断掀起被改编的热潮,和女作家六六相同的是,她的作品都顺应了我国影视剧的消费文化的倾向,更迎合了观众们的审美需要。
女作家六六和严歌苓同为皖籍作家,她们文学原著的走红和文学改编影视的兴起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其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她们年纪相仿,又不是早期以写作为生,也都是在成名前旅居国外,从事写作职业之后,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华语界广受好评。
首先,她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怀旧题材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起于80年代的文化寻根文学浪潮开启了民间文学的新纪元。而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21世纪初,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引发了作家的思考,成为作家写作的热点。作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拓展了当代文艺的民间视野。而城市化的进程的轰轰烈烈,关于城市中底层民间的发现和书写也成为文艺表现的新热点。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人们的生存现状,这使得她们对自己的作品拿捏得游刃有余。表达上的怀旧情感也正暗合了当代大众心理情绪。其实,怀旧是一种现代都市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六六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严歌苓作品中的田母等,他们作为一种“向内转”或“向后转”的情感追溯形象,都是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最深刻的情感,通过对其进行回顾式的表述,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1]。
其次,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手法都具有影视的特质。无论从她们的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题材来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影视化特质,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有着和影视剧相近的元素。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风格就好比一台摄像机,随着摄像机的推进,带着读者像看影视剧一般去看她们笔下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六六和严歌苓的小说中,经常用影视镜头的表达方式去传达人物的动态,有的是铺陈叙述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相当于影视剧中的长镜头;有的是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相当于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除了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她们的小说还具备相近的叙事顺序,作品中都用到了多元的叙事手法,比如“倒叙”、“插叙”等,让小说本身充满了文学张力,转化成影视剧就是“闪回”和“画外音”的平行叙事的手段,这些让读者感受到得都如同观看影视作品一般。此外,六六和严歌苓既是她们原作的作者也是她们影视作品的编剧,长期跟影视剧行业的接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得小说充满了影视特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她们无论在小说销量還是影视剧作收视率上都获得了丰收。
再次,影视剧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纵观六六和严歌苓的创作,人物的形象都遵循着“扁平人物圆形化”的创作原则。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过,人物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每次出场都要有新意”[2],要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但扁平人物则是一种漫画式的人物,具有“最简单的形式”。扁平人物通常比较容易辨认,绝大多数影视剧角色都是扁平化人物。但是在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中,无论是海萍、海藻,还是王贵、安娜以及玉墨、多鹤、张俭、小环等,他们看似是扁平式的人物,拥有人物惯常的特点,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都有不确定性,他们的表现和走向都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有的甚至是出乎我们料想的。由此可见,两位编剧以非常平易的眼光观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把众人物形象凝结到自己的创作中,用最温和的方式叙述每个人物不平凡的人生。观众在品味这些影视剧的人物时,可以很迅速地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并随情节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物的出人意料所吸引,从而体会到人物性格的核心意义。这就是“扁平人物圆形化”,也是两位女编剧赢得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最后,笔者在梳理六六和严歌苓作品时,发现她们同大多数优秀女作家一样,喜欢从个人视角出发,感悟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将这些个人化的感受内化于她们的作品之中。六六的《王贵与安娜》是把她的父母亲作为人物原型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中许多场景都是她父母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严歌苓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家人作为人物原型,但是她的作品大多都有移民的痕迹,有外国人士的出场,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安东尼·吉登斯分析:“自传是对过去的校正性干预,不仅仅是逝去事件的编年史。”[3]其实,自传式的思维方式在多数作家生涯中是不可避免的写作思维方式,这一方式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任凭作品主人公姓名如何变换,不变的是作家依据个人生活阅历体现出的情感。六六和严歌苓二位女作家那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都和她们童年感受到的徽风皖韵分不开,她们生活在文化积淀极其雄厚的文化厚土之上,其细腻敏感的情思及感悟能力和安徽的钟灵毓秀是分不开的,她们作品中的人物真实而自然、现实而避俗都是安徽民风所造就的。总之,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去书写芸芸众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部部上乘之作。
——————————
参考文献:
〔1〕董雪.六六电视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林壤华.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四
5、巴金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5、巴金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
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5、巴金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
简析《家》的艺术特点
《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5、巴金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
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5、巴金
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5.《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五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试卷
(课程代码 008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莽原》的主编是 【 】
A.鲁迅 B.高长虹 C.向培良 D.陈西滢 2.《语丝》发刊词的作者是 【 】
A.林语堂 B.陈独秀 C.刘半农 D.周作人
3.冰心旅美期间写给《晨报副刊·儿童世界》的通讯结集为 【 】 A.《倥偬》 B.《寄小读者》 C.《春之花》 D.《小小的温情》
4.代表徐志摩散文最高成就的是他的散文集 【 】 A.《落叶》 B.《自剖》
C.《巴黎的鳞爪》D.《秋》
5.现代散文史上被称为“小品文年”的是 【 】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6.黄钢的
http://
14.被周作人称为“涩如青果”一派的散文家是 【 】 A.冰心 B.郁达夫 C.废名 D.俞平伯 E.钟敬文 15.焦菊隐20年代出版的散文诗集有 【 】 A.《野草》 B.《魔鬼的舞蹈》 C.《心的探险》D.《夜哭》 E.《他乡》
16.钟敬文l928年到杭州任教期间所写记游之作结集为 【 】 A.《湖上散记》 B.《北平夜话》 C.《詹詹集》 D.《流外集》 E.《西湖漫拾》
17.鲁彦3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包括 【 】 A.《此时此地集》 B.《驴子和骡子》 C.《边鼓集》 D.《蜗楼随笔》
E.《旅人的心》
18.30年代中期以《太白》杂志正式倡导科学小品为标志,科学小品创作进入 【 】 A.开创期 B.兴盛期 C.转折期 D.自为期 E.垦荒期 19.宋云彬40年代出版的杂文集是 【 】 A.《废墟集》 B.《夏虫集》
C.《破戒草》 D.《眷眷草》 E.《骨鲠集》
20.周而复l944年获得很大声誉的两篇报告文学作品是 【 】 A.《海上的遭遇》 B.《诺尔曼·白求恩断片》
C.《歼灭》 D.《减租》 E.《东北横断面》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21.最早提出“文学散文”概念的是。22.《怎样做白话文》的作者是。
23.在《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文学活动是以 的写作为中心。
24.鲁迅说,杂文不应是“无情的 ”,而应是“有情的 ”。25.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本散文集是。26.梁遇春死后由废名等帮助出版的散文集是。27.庐隐和李唯建的来往书信收在。
28.“五四”的四大副刊是,《时事新报·学灯》和《民国日报·觉悟》。29.陶行知对杂文艺术的最大贡献是为杂文的 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30.获得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的散文集是何其芳的。31.李广田的
http://
37.简述20年代后期散文创作较为沉寂的原因。38.简述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文体风格。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4分)39.谈谈鲁迅后期的杂文理论。
6.《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鲁迅《阿Q正传》中,与阿Q展开一场“龙虎斗”的人物是()A.假洋鬼子
B.赵太爷 C.王胡
D.小D 2.下列小说具有明显“自叙传”特点的是()A.《潘先生在难中》 B.《断魂枪》 C.《伤逝》
D.《春风沉醉的晚上》3.叶圣陶早期的创作特色是()A.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色彩 B.冷静客观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 C.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 D.具有自叙传的特点
4.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是()A.吴荪甫
B.赵伯韬 C.杜竹斋
D.王和甫 5.水生嫂这一主人公出自()A.《在其香居茶馆里》
B.《华威先生》 C.《春风沉醉的晚上》
D.《荷花淀》 6.郭沫若《凤凰涅槃》采用的诗体形式是()A.自由体
B.新格律诗 C.民歌体
D.楼梯式
7.下列抒写爱情的诗作是()A.《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B.《生活是多么广阔》C.《我是一条小河》
D.《沙扬娜拉一首》
8.下列作品属于艾青的长诗的是()A.《手推车》
B.《铸炼》 C.《断章》
D.《向太阳》 9.“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的作者是(A.艾青
B.冯至 C.卞之琳
D.臧克家
10.《铸炼》一诗的作者是“九叶”派诗人()
A.艾青
B.卞之琳 C.陈敬容
D.冰心
11.散文集《寄小读者》的文体形式是()
A.语录体
B.书信体 C.自传体
D.日记体
12.《一种云》中雷电象征())A.觉醒了的人民及其斗争 C.地主阶级
B.反动势力 D.帝国主义
13.丽尼的散文《鹰之歌》的主题是()
A.抒发了对美丽的南方黄昏的赞美和思乡之情 B.抒发了对被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C.抒发了对鹰的嘹唳而清脆的歌声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D.抒发了对幼年时代无忧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14.下列作品属于歌颂延安精神的著名散文是()
A.《春末闲谈》
C.《鹰之歌》
B.《爱尔克的灯光》 D.《风景谈》
15.戏剧《压迫》是一出()
A.独幕喜剧 C.独幕悲剧
16.婵娟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剧作()
A.《白毛女》 C.《屈原》
B.《日出》 D.《丽人行》
B.多幕喜剧 D.多幕悲剧
17.下列属于心理小说的是()
A.《沉沦》
C.《拜堂》
B.《祝福》 D.《铸剑》
18.台静农短篇小说《拜堂》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是()
A.以场景展示为主 C.以事件叙述为主
B.以心理展示为主 D.以借景抒情为主
19.《骆驼祥子》中,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是()
A.在街头械斗中身亡 C.远走他乡,寻找出路
20.以曹七巧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A.《倾城之恋》 C.《金锁记》
B.《呼兰河传》 D.《铸剑》
B.在新中国获得新生 D.精神崩溃,彻底堕落
21.作者标明是“一首忏悔的诗”的作品是()
A.《雨巷》
C.《我用残损的手掌》
22.下列属于冰心的诗集是()
A.《繁星》 C.《孩儿塔》
B.《旷野》 D.《云游》
B.《大堰河—我的褓姆》 D.《上山》
23.以下诗中明确说明“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的是()
A.《给战斗者》 C.《山》
B.《洗衣歌》 D.《别了,哥哥》
24.下列诗人有“时代的鼓手”的称誉的是()
A.田间
B.何其芳 D.殷夫 C.戴望舒 25.《祝土匪》的文笔特点是()
A.冷隽峭拔 B.清丽高雅 C.恬淡自然
D.泼辣犀利
26.下列属游记散文的是()
A.《荷塘月色》
B.《钓台的春昼》 C.《白马湖之冬》
D.《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27.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是()
A.《春末闲谈》
B.《秋夜》
C.《拿来主义》
D.《“友邦惊诧”论》
28.下列属于报告文学的作品是()
A.《包身工》
B.《春末闲谈》 C.《囚绿记》
D.《山之子》
29.被誉为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官场现形记”的作品是()
A.《屈原》
B.《白毛女》 C.《升官图》
D.《岁寒图》
30.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剧是()
A.《白毛女》
B.《南归》 C.《升官图》
D.《回延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作者提到“刘家山交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这两个“神仙”是(A.小芹 B.小二黑 C.三仙姑 D.二诸葛 E.金旺
32.《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是()
A.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
B.格调轻盈柔和 C.梦幻般的情调
D.色彩丰富
E.富有音乐美与动态美
33.下列属于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的人物形象是()
A.赵玉林
B.郭全海 C.老孙头
D.钱文贵
E.张裕民
34.下列作品属于抗战期间创作的有()
A.《沙扬娜拉一首》
B.《偶成》
C.《给战斗者》
D.《我用残损的手掌》
E.《我爱这土地》
35.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原野》中的有()
A.曾文清
B.仇虎 C.焦大星
D.金子
E.鲁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6.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答:《边城》中作者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色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小说中的茶峒是作者理想世界的寄托,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岨的竹筐、白塔、绳渡,以及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都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节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俗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太讲究情节和结构,她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
作品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当然,《边城》是沈从文特殊而又执着的社会理想的外观,从他那优美清雅的文字之中不难看出作者渴望超然而又隐含现状的复杂心境。
37.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在《死水》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的最成功的试验。
①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而四个音步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交错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每行诗中“三字尺”所处位置的参差变化,来体现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另外诗人还以平、上、去、入古韵隔行押韵,并且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韵味无穷。读其诗,使人感到好像是欣赏一首沉郁雄劲的乐曲。
②
绘画美。该诗注重绘画艺术的色彩描绘手法的运用,用词色彩斑斓,视角形象突出。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真可谓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以美衬丑,愈见其丑,从而引发读者对散发着奇臭的一潭死水的憎恶之情。
③
建筑美。《死水》共有五节组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看起来仿佛是一组组线条整齐明快的建筑群,结构紧凑,毫无枝蔓,又好像是绳墨清晰的“豆腐块”,丝毫没有随意删削斧凿之痕。
闻一多的《死水》是实践这“三美”理论的力作,他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38.简析屈原形象及剧作的现实意义。
答: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光明磊落,忠直刚毅,爱国爱民,坚强不屈是作者赋予这个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剧一开始,作者先通过屈原橘园颂橘和对宋玉的教诲,侧面地反映出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独立犯难的精神品质。屈原带着诗人的气质与广大读者、观众见面之后,很快地投入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漩涡,剧作者通过屈原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进一步展示了他的思想性格。这是一场政治斗争:屈原为使祖国强大起来,统一中国,他主张联齐和关东诸国,以抗强秦,结束战国分裂的局面。这个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的。但是屈原要实行这条政治路线,却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外有秦国破坏,内有楚国统治集团投降派的诋毁。果然,在内外夹攻中,屈原遭陷害,受到了革职和被逐出宫廷的不公正待遇。而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陷害,屈原考虑的不是自己的荣辱安危,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政局急剧的变化中,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
经过面对面的斗争之后,屈原被关进了东皇太一庙。斗争的双方暂时脱离了接触,表面上看矛盾似乎缓和了,但实际上屈原的内心冲突更激烈。他想到自己光明磊落,为国为民,反遭陷害;诚心劝谏楚王,却被诬为“疯子”;痛斥张仪,反被囚禁,楚国实在太黑暗了,楚王实在是太昏庸了。他丢掉了对楚王的幻想,冲破了忠君思想的藩篱,决心向投降派发动更强烈的进攻。“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集中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性格特征,它是一曲光明的颂歌,也是声讨黑暗社会和投降派的战斗檄文。
《屈原》表现战国时代楚国的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在“连横”还是“合纵”的抉择中,楚国出现了两条路线。一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主张联合抗秦以保全楚国独立的路线,另一是以楚王宠妃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为代表的降秦路线。为此,作者也设置了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并塑造了屈原这位古代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并借用屈原的形象,去揭露那黑暗的社会现实,去抨击反动的统治集团,去传达人民群众的愤怒的声音。郭沫若创作《屈原》意在借古讽今,一方面借揭露古代昏庸的统治者卖国投敌、陷害忠良的史实,以影射蒋介石媚日反共的反动政策,以达到戏剧为现实服务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借屈原之口,倾泻现实的愤懑之情,从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情绪。剧中屈原的处境,与现实生活中坚持抗日、进步的民族志士所面临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处,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他的愤怒,他的抗议之声,便极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透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守民族气节,坚决抵御侵略和反抗暴政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当时时代精神的表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分析鲁迅散文《秋夜》中“枣树”和“天空”的象征寓意以及作品的艺术特征。
答: 枣树作为一个象征性形象,作者赋予他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他象征着一个同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反抗者。作者借枣树张扬一种抗争精神,一种韧性的斗争方式,并借枣树来体现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因此,枣树这一象征性形象,既是作者对韧性战斗者的热情礼赞,又是作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天空象征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社会。艺术特征:
①
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写景抒情,这篇散文诗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②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能够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获得博大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感受。作者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月亮、恶鸟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③
文笔冷隽峭拔,语言精粹、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回味思索的余地。鲁迅善于以冷隽的语言渲染阴冷的氛围,“窘得发白的月光”,“夜游恶鸟的叫声”以及“夜半吃吃的笑声”这些情景的描绘无疑给秋夜增添了恐怖与神秘,冷酷与幽深。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阅读何其芳的诗《云》,并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要求:(1)结合作品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2)文章应包含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论析。
答: 大学时代的何其芳,曾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从波德莱尔的忧郁的散文诗,到保罗。梵乐希的柔和的诗行,都曾是使他倾心和迷醉的“偏爱的读物”。
诗的开头写的那个忧郁“远方人”,正是诗人自己当年的写照,他爱“那飘忽的云,”不仅是因为感到人生和它一样飘浮不定,更因为他欣赏它那不定的、孤独的姿态。他孤独、忧郁,希望旷世而独立。他“忧郁地偏起颈子望着天空”,望着天上的云,是因为大地不堪凝目。这种特别的姿势便是作者常说的“绝望的姿势,绝望的叫喊”---对于现实的绝望和逃避。他幻想自己像羽化登仙那样化作一阵风,一片云,去寻找他理想中贮满爱和美的世界。透过这些含着太息的诗行,我们看到了一个和云一样飘忽的梦者,一个喜欢怅望远方的忧郁诗人的射影。
但现实是残酷的,逃避不了的。现实的铁掌像击碎玻璃一样容易地击碎了诗人的幻想,使他感觉着痛苦。他走到乡下,觅不到半点田园诗的影子,迎接他的是农民破产、流落的凄凉景象,面对这种现状,诗人愤怒了,发言了:“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地发议论”。这种“议论”就是揭发社会的种种弊端,使诗像鞭子一样抽到那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
善于捕捉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以使用最经济双最是情态毕现的文字来状事述情,是本诗一个鲜明特色。一个“远方人”楄着头悠悠然而双茫茫然望着天空的神态,极好地反向出诗人前期对于人生虽有企求但实茫然的思想状况。仅仅用“一个茅草的屋顶”,便道出了诗人决心与人民共同命运的神圣信念。这种语言的简洁和蕴蓄的特性,体现着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此外,这首诗的用语又是饱含情绪的。用“站立在街头的现代妓女”来形容那“一排一排的别墅”,不仅形象,而且多饱含着作者厌恨、憎恶的情绪,达到前人所要求的“情绪如绘”的境地。饱含着情绪的语言,也是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语言的特性之一。《云》的写作,为我们体会诗歌语言的特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附《云》原文)
云 何其芳
“我爱那云,那飘忽的云„„” 我自以为是波德莱尔②散文诗中 那个忧郁地偏起颈子 望着天空的远方人。
我走到乡下。农民们因为诚实而失掉了土地。他们的家缩小为一束农具。白天他们到田野间去寻找零活,夜间以干燥的石桥为床榻。
我走到海边的都市。在冬天的柏油街上 一排一排的别墅站立着 象站立在街头的现代妓女,等待着夏天的欢笑 和大腹贾的荒淫,无耻。
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我情愿有一个茅草的屋顶,不爱云,不爱月,也不爱星星。
【注释】
① 德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创始人。出有诗集《恶之花》,散文《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人造的乐园》等。《巴黎的忧郁》的《陌生人》中写了一个自称“我爱云”的“不同寻常的陌生人”。诗中所说的“远方人”即指此。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答案(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D 3.B 4.B 5.D 6.A 7.C 8.D 9.C 10.C 11.B 12.A 13.B 14.D 15.A 16.C 17.A 18.A 19.D 20.C 21.D 22.A 23.D 24.A 25.D 26.B 27.C 28.A 29.C 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7.《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 篇七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门课程, 纵向与横向结合, 教学均衡。近年随着课程的压缩,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不同倾向。在偏重文学史教学者看来, 文学史内涵博大精深, 兼有深度与广度, 文学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开阔视野。作品选的学习是感知性的, 属于低级阶段, 而文学史教学是理性的, 属于高级阶段,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坚持作品选者看来, 作品选是古代文学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作品, 古代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品选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可以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了缺失, 走入了困境, 形成了两种弊端:一种是将古代文学教学变成了古代文学史教学, 更多地关注古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 无暇细致地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作品的意蕴内涵、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即使有, 也是分析重要作家的个别作品, 又未免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学生的学习也只是浮光掠影。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作家+作品名称+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面面俱到, 一应俱全。学生无需阅读理解文本, 不必体会感悟, 课堂上无非是记笔记, 课后作业无非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粘贴到作业本上, 考试死背现成结论, 观点一致而统一, 几十上百学生的作业、试卷就那么两三个版本。教师无需深入备课, 照搬照套教材, 缺乏见解, 整堂课就是干巴巴的总结, 条款的堆砌。讲李白就是浪漫主义, 杜甫就是沉郁顿挫;讲戏剧、小说就离不开思想上具有反抗性, 情节曲折生动, 结构完整之类的套话。枯燥乏味, 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
一种是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分析, 微言大义, 挖掘所谓的作品潜藏的深刻意义, 甚至出现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违背历史事实和生活逻辑的阐释。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 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把握, 到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师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学生被剥夺了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 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 对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 缺乏真切感受。这样一来, 学生的基本功差, 对字词句篇的解释随意乱说, 没有具备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作品的记诵也得不到落实。对于结合具体作品详加论述的问题, 因记诵的缺乏茫然失措, 因对作品缺乏认知而无从下笔, 回答得干瘪且支离破碎。由于存在这些阅读障碍和情感隔膜, 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大减, 学习积极性消失。
二、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区别与联系
文学史是对文学发生、发展、演进的历史和规律的探索, 而作品选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把握艺术形象, 玩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美的享受。可见,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文学史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历代文学的变革演进, 探寻各种文学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文学史具有理论性与理性, 重在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理性与客观的判断。而作品选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基本的知识, 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享受。作品选的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去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领会作品的意蕴, 获得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 是感悟式的、感性的。文学史是求真, 要求客观把握;作品选则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与再创造性。
同时, 二者又密切相连。二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史要以作品选为基础, 没有作品, 难以真正把握文学的规律与特点, 史的知识是架空的;只讲作品, 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片断而缺乏系统性的, 当然也不可能了解历史文学中前后承传的关系, 也很难品味出文学作品的真正意蕴, 作品往往会被误解、歪曲。作品选以个案印证这文学史的描述。文与史二者不可偏废, 否则就达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 才能较好地完成古达文学的教学要求与目的, 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合理安排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
在课时分配上, 有所谓“文七史三”与“文三史七”的不同分配法, 或以文带史, 或以史带文。文学史与作品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占比重, 应依据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目的与要求来定,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方向, 以及各阶段文学的特征等因素。
专科及非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传授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审美能力, 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并没有进行文学研究的要求。另外, 专科学生的基础较薄弱, 语言文字功底较差,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 或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因此, 专科的古代文学课应重视作品选的教学, 以文带史, 适当加大文的比重。本科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目的除了传授知识, 培养各方面能力, 提高文学修养外, 还要求学生把握文学发展的轨迹, 了解文学现象, 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若仅就有点上的把握, 没有面的了解是达不到要求的, 这就要求重点讲史, 作品选可安排在文学史各阶段的讲授中进行。
目前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分段进行教学的, 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有其独特性, 文学的发达程度、文体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结合各阶段文学的特征来安排文与史的比重。比如:先秦文学历史久远, 文字古奥难懂, 意旨含蓄晦涩, 尚未形成文学的观念, 文史哲不分, 没有纯文学, 应该以作品讲授为主;两汉文学形式单一, 文学与经学互动, 应该史与作品并重;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期, 此时作家数量多, 作品繁杂, 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 应该加强史的比重;唐宋是诗词的时代, 史的线索清晰, 出现了文学大家, 作家作品、流派的讲述是重点;元明清是通俗文学占据文坛主流的时代, 文学受理学影响, 应该文史并重, 由于这时期以戏剧、小说为主的通俗文学容量较大, 动辄几十出、上百回的作品, 课堂上只能摘取精华讲授, 这些文学样式的文字相对通俗易懂, 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就有待学生课后完成, 可以一定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作品分析的比重可安排少些, 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现象和文学史的讲授上。
(二) 合理选取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学内容。
在课时压缩的现状下, 要兼顾文与史的教学是很难达成的, 这就要合理并有所侧重地选择文与史的教学内容。
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文学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各种文体与作家的前后传承关系。就教材的内容而言, 可重点讲授各编的绪论部分。作品选的教学内容可谓浩如烟海, 如此繁多的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全部讲授的, 这就涉及选篇问题, 只能选取那些典范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授。所谓典范, 是说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性都较高, 对后世影响较大, 有一定的垂范作用。所谓有代表性, 是指作品能够体现作家、流派的思想风格和时代风貌。例如, 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部分选篇、明清的一些诗文流派的作品, 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 可以向学生介绍, 却没有作为重点选篇分析讲授的必要。此外, 作品选的选篇应和文学史中论述的主要篇目相照应, 以便相互印证, 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采用的是分段教学, 这就导致在选篇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教师各行其是势必影响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这就需要古代文学教研组统一认识, 统一原则, 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不单是指教材上的内容, 而且是指经过教师理解的、赋予新内涵的的内容, 同时学生也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结合,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而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了。因而, 教学内容的讲解不能只注重内部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只注重文学本身的系统性, 而更要注意文史哲之间的联系, 文学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比如讲先秦叙事散文就注意联系中国的“史官文化”, 讲说理散文就可以联系“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以及现代人生存的精神困境, 讲汉代文学就涉及经学与文学的互渗, 讲明代主情尚真的文学思潮就得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同时要重视学科的前沿性, 选用前沿性的教材, 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文化视角、史学思维梳理文学史, 突破以往重政治性轻文学性的局限, 是相对较好的文史教材;密切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 这样才能尽可能消除学生的古今时间及心理上的隔膜感, 亦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便于把握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实现教学目标。
(三)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其一, 先讲史后讲文, 这是古代文学教学中常用的且较好的方法。一个阶段的作品的讲解必须在学生对该段文学发展脉络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 同时史的脉络更明晰。
其二, 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讨论式、互动式的, 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的讲授要多角度、多层次, 讲作品时不仅要介绍历代各种评论, 还要融入自身感受, 做到以情动人, 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对学生而言, 适当引入课堂讨论。讨论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之一。激烈的思想交锋迫使每个人毫不留情地对各种观点进行严格的互检和自检, 在讨论中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将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思维能力。讨论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 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达到高潮时就形成争论, 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问题经过讨论后综合起来的结论也显然比个人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全面得多。比如讲屈原、陶渊明的影响, 《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人物形象, 在课堂讨论更能加深理解。
其三, 课堂讲授注意归纳、分析、渗透、综合和应用。比如说讲中国神话时, 介绍一些西方的神话, 让学生比较中西神话的不同, 引发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讲楚辞的产生, 则可以让他们思考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从楚辞的产生反观自己本土文学的特征及其地域原因。
其四, 加强吟咏背诵。吟诵是学习古代文学的祖宗家法, 吟诵能逐步消除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隔膜感, 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能够体悟作者感情, 理解文章内涵。在学生进校之时, 就应列出古代文学的必背篇目, 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背诵要求。
其五, 增加课外阅读。在有限的课时里, 是不能全面的学习古代文学的, 这就要求学生课外精读足够多的作品, 通读几部文学经典著作。在学生进校之时, 就应列出古代文学的必读书目 (篇目) , 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阅读要求。
其六, 丰富教学手段。单调古板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手段, 既不能反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特征, 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科学地、正确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再结合传统教学艺术可弥补不足。多媒体设备集中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功能, 图文并茂, 声色俱佳, 动静结合, 化抽象为具体, 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戏曲、小说时可播放影视作品,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适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易于突破重点、难点, 又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古代文学教学充满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要完成的多项目标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文学史与作品选有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努力避免长期存在的两种弊端, 在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关系, 恰当安排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比重,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认真贯彻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 从而完成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 切实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使这门传统而古老的学科焕发它的魅力, 真正体现设置学科课程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吴大顺.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3]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6) .
[4]郑海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3) .
[5]李桂芹.中文系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 2008, (7)
8.中国重要作家作品要览 篇八
下面参照有关资料,依据文学史发展的线索,仅就我国古代和现代重要作家作品作一简要梳理,供参考。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 先秦时期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又名《诗》或《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与《尚书》、《礼》、《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 两汉时期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诗歌——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②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梁代大评论家刘勰曾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3.魏晋南北朝时期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木兰诗》
(2)史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这两部作品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①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②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
杜甫组诗“三吏”和“三别”(“三吏”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③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元稹和白居易(并称“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李商隐有《李义山诗集》,杜牧有《樊川文集》)
5.宋代
(1)散文——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苏轼(开豪放一派),南宋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时期
(1)戏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郑光祖(《倩女离魂》),还有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孔尚任(《桃花扇》)。
(2)诗文——明代有张溥(《五人墓碑记》)、于谦、归有光(《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清代有龚自珍、袁枚(《祭妹文》,还著有《随园诗话》)和桐城派(姚鼐,惜抱先生,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记》)。
(3)小说——
①“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②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③三言二拍(“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的三个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明代凌濛初的两个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④吴敬梓(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和蒲松龄(柳泉居士,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
1. 一面旗帜——鲁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和十四部杂文集,《药》、《阿Q正传》等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2. 两大巨匠——郭沫若和茅盾
郭沫若:新诗的奠基者,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另有历史剧《屈原》等。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和农村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秋收》和《残冬》)。
3. 三大组织
“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以及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4. 小说家群
叶圣陶——《倪焕之》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故都的秋》被选入教材
巴金——《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另有散文《灯》、《随想录》等作品
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
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丁玲——荣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荣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的《暴风骤雨》
沈从文——中篇乡土小说《边城》,散文《湘西散记》等
5. 戏剧作家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老舍——《茶馆》、《龙须沟》
贺敬之——与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
6. 诗文作家
徐志摩——《再别康桥》
闻一多——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臧克家——诗集《烙印》,代表作《有的人》
艾青——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朱自清——“民主战士”(毛泽东语),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冰心——《小桔灯》、《寄小读者》,诗集有《繁星》、《春水》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选》练习题】推荐阅读:
当代文学作家09-14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07-26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10-11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10-31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07-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06-25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06-17
057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作业07-07
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