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论文

2024-10-25

日本文化的论文(精选8篇)

1.日本文化的论文 篇一

日本的樱花文化

“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据说,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一棵樱花树从开第一朵花到满树的樱花全部开放,只有4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的一两天似乎比较缓慢,星星点点,带几分矜持。当花开过半,如遇风和日丽、天气暖和,一夜之间就能满枝满桠地盛开怒放。为了欣赏“满开”的樱花,人们会通宵达旦地在树下唱歌跳舞。

在一些著名的赏樱胜地,人们还为满树的樱花张灯结彩,“夜樱”与彩灯交互辉映,无比灿烂辉煌。

樱花的凋落也是别具一番景致,满树的樱花在和煦春风的摇曳下,从各种角度反射着阳光,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粉蝶乱舞,让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可是一夜过后当你再度光顾樱花园时,昨日还是遮天蔽日的树冠上干净得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和几片新嫩的绿叶,清清爽爽,无牵无挂,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满地散落的花瓣,那么均匀,那么轻盈,散发出静静的、银色的光辉。几分凄惨,几分悲壮,让人感伤,催人泪下。

樱花的这些特点与日本传说文化所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一致的。在日本人的传说文化中,与“生时的辉煌”相比较,更为世人崇敬,更能折服民心的似乎是“死时的尊严”。人们似乎更感服那些精忠不阿、气节高尚的失败,那种刻骨铭心、可歌可泣的死别。樱花之所以能牵动整个日本民族的心和魂,其魅力也许就在这里。遗憾的是这种民族情感曾一度被日本的少数战争狂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所愚弄、所利用,它不但给亚洲人民和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使无数日本爱国青年蒙受无谓的牺牲,使整个日本民族遭受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创伤。樱花也因为被嫌疑战争的“樱(阴)魂”不散,战后一个时期曾在日本各地惨遭乱砍滥伐。所以,现在日本的许多樱花名胜都是战后复原的。

二、从樱花看到的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这个置身于大洋之上的东亚岛国,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本人喜爱自然风物、山川河流、花草虫鸟等,包括日月星辰都被他们作为寻找寄托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体验物。日本人对樱花心存特有的喜好,被视为日本的国花。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樱花由温暖的日本列岛南端向北方依次开放,形成一条由南向北推进的“樱前线”。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

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钟爱樱花呢?日本人骨子里和樱花有什么关系呢?“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虽然单朵单株的樱花树并无奇特之处,但当千百株樱花树簇拥聚集在一起,竞相绽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形成的气势,及其规模和力量。这未尝不是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写照。

其实,樱花之所以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除了报春,更为人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日本有“樱花七日”的谚语,就是指它的花期很短。而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则是瞬间即逝的美,可见樱花如此短暂的生命已经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精神。对多数日本人来说,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更迭。绽放10天后,美丽的樱花消失,绿叶接替了她的位置。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谁不想让它过得更美好,谁不想努力记住更多的事情呢?人们要让这10天过得最好,并最大可能地享受樱花的美丽。所以当樱花初绽时,才会有前面所提到的集体赏樱花。

日本还有一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整个的思想意蕴、价值标准和审美内涵。在古代,身配双刀、代表着杀戮的武士,常把自己和樱花相比,这似乎很难理解。其实,这除了阴柔、平和的樱花在强硬、暴烈的武士心理上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樱花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凄美,同武士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关联。在强蕃林立、狼争虎斗的年代,生命对于武士来讲,是危机四伏、稍纵即逝的。武士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的主子献出生命,他们的生命如同脆弱的樱花,一阵狂风就可以抹煞殆尽。

“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因此,武士拥有樱花散去时的从容和镇定,即使他们面对的是死亡。真正的武士,即使在路上行走时,也散发着一种旁人所不及的气场;真正的武士,绝不会被惊愕所袭击,没有任何事物能搅乱他精神的平静;真正的武士,面对危险或死亡的威胁也不会失去沉着。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冷静自若,面对暴风雨也仅仅报之一笑。他们认为人生和樱花一样短暂,应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武士们如果失败,就在樱花树下剖腹自尽。日本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的演艺圈中有很多英年自杀者,无不与日本人很喜欢樱花这种瞬时盛开、彻底凋谢的痛快淋漓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本,樱花总是与武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外乎樱花的几个特点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平心而论,与别的花卉相比,樱花并不见得姿色出众,单独看,它一点也不起眼。

其实,看樱花只看一株两株是看不出名堂来的,一定要成片地看,最好是带着背景的远看,这样才能发现它不俗的魅力。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集合之美,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令人感叹的生命能量。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然而,武士的集团精神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又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

其次,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凋谢。尽管现在的日本国中,“武士”这个词仿佛已成为过去的代名词,但不能不说日本人身上依然存在着武士精神,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原因是崇尚樱花的一种精神,这与武士精神正好是不谋而合的。另外,从武士或日本人的这种对樱花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是悲观主义者,是重视心灵感受的民族,欣赏悲剧、无常,离不了一个“哀”字,如文学主要表现哀伤、哀怜、哀叹、哀惋、哀怨、哀情、哀痛、哀感、哀美,以及悲哀、物哀。这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甚至于日本人在面对突发灾难和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冷静和镇定,与其他国家的人表现出的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情景大为不同。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日本人缺乏感情,而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感情以至文化中积淀了太多的悲剧因子。

我们在看待日本民族,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的时候,运用日本诗人能任义良说到的一句话应该最恰当不过:“如果谁想了解日本精神的精髓,应该了解一下樱花,因为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清晨芬芳的樱。”

2.日本文化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日本文化,开放性,主体性,混杂性

若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 那将日本文化认为是“继发的”、“摄取性”的文化也不为过。正是这种特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和主体性。

东亚文明圈或儒教文明圈、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圈、西亚和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圈、南亚的佛教文明圈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圈。其中, 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成果最为辉煌的当属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儒教。儒教文明圈发祥于中国, 形成、完善于中国。中国作为东亚传统文明的核心, 对周边各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是以汉族为首的中华民族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历经漫长的历史, 不断地与大自然相抗争之下形成的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创造出独立的、自主的、独特的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直至所谓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时, 才具有了根基。在历经秦代和汉代之后拥有了最终形态。之后, 虽然在宋代、明代时有所变动, 但是并未跳脱出原有的范畴。中国文明源于自然, 具有自主性、独立性, 所以被称为“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此类文化一旦形成并且定型, 就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与周围相异的古代文化抑或文明圈的文化交流、对峙, 甚至起冲突时, 亦能够发挥强而有力的主导性和自主性。关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 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中国和西方邻国的交流和融合超乎想象之多, 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随之改变, 而是保持着自发性延续至今。

中国文明的自立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原生性”这一点上, 而且体现在相对的“单一性”特征中。从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明, 从定型以来, 历经了与多民族间的战乱和动荡。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文明和文化要素, 虽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冲突, 但中华文明的主体和基本构成并未发生太大改变, 逐步繁衍传递了下来。在历史长河中, 虽然曾被文化相异的其他民族侵略, 并曾一度被支配, 但是中华文明保持着其傲人的身姿传延至今。相反, 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被伟大的中华文明所同化, 或被排除出了东亚文明圈之外。和中华文明并驾齐驱的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也大致如此。例如, 对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的佛教。佛教于东汉时期自印度传至中国, 经隋、唐到达了鼎盛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喜好, 佛教曾一度被重视, 甚至超越了儒教, 但最终仍被抑制。佛教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终究还是儒教的附属物。此外, 伊斯兰教亦是如此。七世纪中叶, 伊斯兰教传至中国, 宋代、元代之后渐渐发展,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伊斯兰教学者, 伊斯兰教教育也大为盛行, 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其影响虽然遍及中国的广大区域, 但仍然无法对抗中国文化的核心———儒教, 也未能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文化。归根结底, 伊斯兰教在中国能够存在并得到发展, 源于它的存在并未对儒教造成威胁。另外, 和儒教文化天差地别的基督教也在唐代传至中国, 也未能造成大的影响。基督教在元代、明代、清代曾数度在中国进行宣传活动, 但也数度被中止。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排他性之强确实惊人, 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和“持续性”。

(一)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周边性”

与中国文明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比, 日本传统文化则具有“开放性”和“周边性”。日本文化作为周边文明, 从古代起, 经过漫长的年月孤立地发展至今。古时的日本, 是位于东亚的一座孤岛, 独自地发展着自己的文化。E.o.ライシャワ在其所著的『ザ.ジャパニーズ』中提道:“日本农业文明的产生比起欧洲、中东、印度、中国落后了几千年。”如果没有外来文明的话, 日本文明的发展将是另一番境况。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 日本列岛一直保持着当地文明———绳文文化。绳文文化是原始的采集文化和旧石器时代的文明, 持续了约8000年。如『ザ.ジャパニーズ』记载:“在我们的祖先孤立于日本列岛, 长期停滞在石器文明止步不前的同时, 大陆的汉族早已经迎来了金属时代, 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汉族的发展令人瞩目, 影响力也涉及我日本列岛, 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随着大陆稻作文化圈的民族携带着金属登陆日本列岛, 日本就由原始的采集文化进入水田农耕阶段, 由旧石器时代进化到铁器和青铜器并用的时代, 产生了灿烂辉煌的弥生文化。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融合使得日本民族得以诞生。日本文化自身的自然进化, 历经了缓慢的形成过程之后, 随着弥生时代来自先进的大陆外来文明的渗透而中断。由于本土的绳文文化和大陆先进文化的巨大落差, 日本并没有抗拒外来的先进文化, 而是兼收并蓄、纳为己用。而且, 由于引进、吸收了外来文明, 日本列岛迎来了质的飞跃, 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开放性这一特征。根据开放性, 日本将华夏文明、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文化、荷兰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融入本国文明。其过程, 可分为以下三大时期:公元645年, 大化改新前后对中国隋唐文化的摄取;1868年,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的摄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对美国文化的摄取。

(二)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日本文化并不仅仅只具有摄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开放性, 同时, 也具有消化、改造、同化吸取的外来文化的主体性。日本外来文化的摄取不是仅限于模仿, 而是在考虑到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一种选择、一种学习。因此, 日本文化也具有主体性这一特质。

首先,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主导性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 日本皆选择了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文化。例如, 公元5—6世纪, 中国不仅是古代亚洲文明的中心, 而且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所以, 日本将中国隋唐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挪为己用。又譬如公元18—19世纪, 欧洲作为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成为了近代文明的中心。日本就由欧洲引进了近代学术和近代思想, 以及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二战后, 美国作为世界现代文明的典范, 成为各国的憧憬, 日本也迅速引进了美国的议会民主主义制度和管理科学, 将美式生活模式普及到全国。

其次,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选择性方面。日本总是吸取世界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而且是对本国发展有益的、能够适应本国国情的文化。例如, 在古代吸收中国文明时, 日本引进了隋唐时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却抵制了难以在日本实施的科举制和宦官制。中国的科举制虽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但不能适应日本固有的身份制和世袭制, 所以日本放弃了科举制。

再次,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融合性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时, 日本并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 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融合性。日本在改造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日本化。例如, 日本通过改造汉字, 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也就是, 以汉字的草书为基础创造出平假名;以楷书为模板, 创造出片假名。此外, 对传至国内的佛教进行改造, 融入日本的固有思想, 创造出“现世佛教”。而且在吸取中国儒学思想的过程中, 将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改变成以“忠”为本的日本儒学, 应用于日本天皇制度。

最后, 日本文化又具有对固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例如, 起源于中国, 却因为战火而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茶道、花道、宫廷音乐等, 日本将这些国粹依样保存, 流传至今。

(三) 日本文化的混杂性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又使日本文化具有了混杂性。在日本文化中, 古与今、和与洋、洋与洋的文化要素在统一的文化体系中并存。在明治文化中, 作为神话传说中“神的子孙”的天皇既是政治上、宗教上的权威, 又在近代的范畴中的议会上体现了其地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既有洋室、洋服、洋食、洋乐, 又有和室、和服、和食、邦乐。即使同为外来文明, 各国的文化在日本文化中也得以并存。例如, 英国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进化论, 法国的天赋人权论, 德国的国家思想体系、观念论, 等等。

日本文化的混杂性在日语中体现无遗。以下类似的广告在日本随处可见:「シャープなラインが、プーマらしいスタイルのこちら。フリークライミングシューズをモチーフにしたデザイン。」现在的日语中, 除了汉字之外还包括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外来语。有人断言, 一百年, 或两百年后, 日语将有70%或者一半将由外来语构成。也有人称日语为“无国籍语言”。日本文化的混杂性特征使得日本文化又被称为二重文化、混合文化、混血文化、杂种文化、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1]E.o.ライシャワ.ザ.ジャパニー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3.日本的“谢罪文化” 篇三

有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日本朋友家的一次聚会。参加聚会的有一位是主人的亲戚,一个开小饭馆的单身汉,不知怎地就喝醉了,还吐了一地,弄得大家很扫兴。聚会结束时,他的酒也醒了,于是开始向大家赔礼道歉,而且没完没了。回家时他正好与我同路,在去地铁站的路上,他再次向我道歉。那时我到日本不久,日语不怎么样,只好按中国人的习惯胡乱地安慰他,没想到,他道歉得更厉害了,最后竟开始骂起自己来,眼泪鼻涕流作一处,嗦了半天,还是请我原谅。我只好大声说“哈依”,意思就是OK,可还是不解决问题。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只好保持沉默。这下坏了,误会越来越大,只见他脸色惨白,黄豆大的汗珠开始往外冒,那光景简直就像被判了死刑。幸好这时过来一趟救命的列车,我说了一句“沙扬那拉”,就蹿上去如获大赦一般。

后来回味这件事,才发现自己有多失礼,试想,一方在诚恳地道歉,一方却拒不接受,那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是日本人,就决不会干这种事。对日本人来说,道歉是非常重要的;而接受这种道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社会就在这种“谢罪——接受”的互动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谢罪文化”。按照日本著名思想家丸山真男的看法,日本社會像一个大章鱼罐,其中又分为许多小章鱼罐,每一个都构成一个人际关系的“场”,这个场需要保持平衡,各个“场”在“大章鱼罐”的规约下,互相之间保持着平衡,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另一名日本学者认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扶助共生感情”,在这个“场”的内部,需要这种感情,因此某成员做错事,场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必须进行谢罪,获得谅解后,平衡就能得到恢复。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日本,交通事故肇事方向受害者道歉后,受害方如果再提出民事赔偿,社会舆论是不会赞同的,因为肇事者的道歉已经让受损害的“场”恢复了平衡;如果肇事者事发后逃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受害者无论怎么索赔也不过分。再比如,同样是做假账,由于谢罪及时,涉案金额高达420亿日元的日兴公司得到饶恕,而涉案金额仅50亿的活力门的公司,由于拒绝认错,公司领导者最后被判两年半徒刑。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的谢罪不同于西方人的忏悔,后者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一种彻底的、无条件的悔过,前者则是表达一种歉意,一种认罪的态度,至于这种罪过究竟是属于什么样的性质,谢过以后是否真的改正,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日本便出现这样奇特的现象:一边是不断曝光的丑闻,一边是不断上演的谢罪,重复不止。不过客观地看,正是这种“谢罪”文化机制,维持着日本“场”的平衡,对日本社会的安定团结,有不可小看的作用。

这种现象无疑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早在1400年前,圣德太子就将《论语》中的“以和为贵”作为治国之本,写进日本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宪法十七条》的第一条,拉开了大化革新的序幕。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统治者在引进“以和为贵”时,有意“遗忘”了另一句同样重要的箴言——“和而不同”。可见,日本人理解和崇拜的“和”当中,缺少一种超越性的、普遍性的内涵,其最大的范围不超出东瀛列岛。理解地看,这种偷梁换柱的文化选择完全符合日本的国情。日本这个孤悬海外、资源匮乏、自然灾害严重的岛国,必须依靠集团的力量才能生存。悠悠万事,集团为大。这意味着这种“和”仅限于集团内部,出了这个范围就可以不顾不管。日本人的“谢罪”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尽管在国内,日本人每天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谢罪不止,而一旦涉及日本对其他国家犯下的罪行,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拒不认罪,“道歉”成为一种敷衍的工具。比如,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用“给中国添了麻烦”,轻描淡写地向中国道歉,仿佛这句话就可以将长达14年、几千万中国人生灵涂炭的侵略战争一笔勾消。安倍晋三在慰安妇问题上翻历史的案,否认当年日本政府与军队强征慰安妇,并且拒绝就此问题作正式的道歉,遭到了美国舆论的强烈抨击,也引起美国政府的不满。迫于这种压力,在访美时,安倍主动向美国总统和媒体表示“歉意”,此举实在有点离奇,引起媒体一片抨击:从军慰安妇中并没有美国妇女,安倍煞有介事地道歉,而对真正的受害者,他却拒绝谢罪,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内外有别的“谢罪”,正好暴露了日本人骨子里自私、狭隘的一面。

4.日本文化的论文 篇四

日本热血动漫背后的

日本文化

——以《海贼王》为例

00948257陈萧宇 2011/11/29

【摘要】以《海贼王》为例,挖掘日本热血动漫之间的共性,并从这些共性中寻找其背后的文化要素。论述的主要方面包括热血动漫的以下共性:常常以友谊同伴为主题;对个人意志和信念的夸大;剧情中夹杂的死亡和复仇;对自然力量的夸大和崇拜;主人公从弱者向强者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日本热血动漫,海贼王,友谊同伴,意志信念,死亡复仇,敬畏自然,成长经历

【正文】

《海贼王》,日文名「ワンビース」, 是尾田荣一郎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的超人气漫画。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路飞立志成为海盗王,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秘宝ONE PIECE而展开的凶险无比同时也波澜壮阔的冒险故事。自从1997年8月4日发行一来,该漫画的人气迅速增长。不知不觉地,它已经成为日本史上最畅销的漫画,也是世界最畅销的漫画之一,它是《周刊少年JUMP》史上最卖座的漫画,总销量居日本本土第一。

但是,可曾有人想过为什么这部动漫会如此成功?这里且不论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因为该作品的主要对象是日本的当代人。那么,它能迅速在日本获得广泛人气,必然有其背后的原因。这里,笔者断言,它成功的原因中必然包括:它适应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其主题反应了当代日本人心中渴望和追求的东西,其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都是符合当代日本人的。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从中必然能窥见日本文化中迷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这部作品同时出版的还有《火影忍者》、《死神》等作品,以及更早期的《龙珠》和后来追风的《家庭教师》、《银魂》、《少年阴阳师》等等。它们常常都被人们统一归类为“热血动漫”的标签下。所谓热血,即为让人心潮澎湃,激动的意思。引发激动的要素,通常有友情、亲情、爱情、理想、追求、奉献、勇敢、坚韧等,有励志意味,适合广大青少年。而热血动漫指这一类型的动漫作品。笔者发现,也许是巧合,但更大可能的情况下是必然,这些“热血动漫”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的共性,不仅是主题,更包括人物性格,战斗模式,气氛渲染,以及剧情发展趋势方面。下面便以《海贼王》为代表来具体讨论这些共性点。

共性一:以友谊和同伴作为主题

在《海贼王》中,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因为《海贼王》这部动漫主要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路飞和他的船员伙伴们在冒险的途中产生的珍贵的令人称颂的友谊。比如说路飞和娜美之间的友谊。一开始,娜美利用路飞想从中赚钱,但是后来,当路飞得知娜美悲惨的童年经历和承担的重重的负担之后,当娜美哭着哀求路飞说“帮帮我”的时候,当路飞毅然把自己的草帽给娜美戴上并大吼“当然!”并打败鱼人首领的时候,娜美和路飞之间的友谊被深深地烙印在两人的心中。再后来,一同经历过“克罗克达尔之战”,“空岛之战”,“CP9之战”等等事件以后,两人的友谊已经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所有“热血动漫”都或多或少地反应的这个主题。比如说《火影忍者》中鸣人和佐助之间既是朋友又是敌人的友谊关系;《家庭教师》中阿纲和REBORN以及身边同伴们的友谊等等。说明这个主题已经成为每一个“热血动漫”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其背后暗藏这深刻的日本文化背景。

背景文化一:日本崇尚团体意识

在日本人看来,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如集体的力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观念”“以大局为重”等观念相符,但是日本的团体集体意识似乎比中国要强得多,甚至到了一种“崇尚”的地步。就从日本语言中的「人間」这个词来看,“间”这个词指的是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日本人认为“人”最重要的特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滨口惠俊可以说是“日本文明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滨口将“人間”词序作一颠倒,创造出“間人”,“間人”概念是滨口整个理论的核心,由此概念出发,与“間人”相关的价值观体系称为“間人主义”。滨口概括了“间人主义”的三个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特征。第一,相互依赖。第二,相互信赖。第三,将对人关系视为目的。滨口相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支撑着整个日本人际关系的东西。

日本国民性中就有一种“惧怕脱离团体”的意识。其中日本国民性可用「他人と同じだと安心する」(跟别人一样就放心了)这句话来概括。这种意识来源于日本人对儿童“嘲笑”“侮辱”式的教育。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曾经论述过:“日本人对幼儿的教育刻意培植对嘲笑和嫌弃的恐怖心。要说出小孩何时懂得自己在被逗弄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迟早会懂得的。他们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随之而来的会失去一切可靠与熟悉的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当受到别人的嘲笑时,他会记起童年时代的这种感受。”而让自己不被嘲笑的最好办法就是跟大家一样,跟这团体的行为走,这样就能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不被嫌弃和嘲笑”的境地。

背景文化二:日本的“恩”文化

日本的整个道德伦理体系可以概括为恩与报恩的互动。日本社会是一个由 种各样的恩编织起来的网络,生活在其中的日本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恩的回应,即报恩行为。日本人总是认为自己欠了历史和社会的恩情,要用自己的报恩来回馈,因此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报恩的国家。

在日本人看来,“恩”是必须偿还的债务。“恩”一旦接受,就成了一种永久性的债务,“报恩”是带有主动性的。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因为如果接受了就等于要背负起报恩的债务。如果对互不相识的日本人给予恩惠,会让他觉得无法接受。可见日本人把报恩的义务性深深地扎在了心中。

“热血动漫”中的“恩”实在太多了。在《海贼王》中,由于路飞开始时对同伴们的恩情太重,使同伴们的报恩意识烙印心中。实际上,基本上所有路飞的同伴们都被路飞从困境中就出过。就拿妮可罗宾为例,她曾经遭遇过悲痛的童年,同族人被杀光,最亲的朋友为了救她而死,小小年纪便成了高额悬赏金的犯人,在她一次又一次求死的过程中,是路飞和同伴们让她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可以说,是路飞让她获得了新生。而这种恩情便是罗宾一直追随路飞的原因,因为她要报恩,而这种报恩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应该的也是值得赞颂的。共性二: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夸大

“热血动漫”中最吸引人、最“热血”,也是最大的买点就在与其中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夸大。这些作品中的主角常常都是拥有强大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人。比如说《海贼王》中的路飞,在和克罗克达尔的战斗中,经历过三次战斗,曾今有两次败下阵来。其中最惨烈的是第一次,整个人都变成干瘪状态,手臂还淌着血,被对手埋葬在厚厚的沙土中。但是“复活”后的他毫无畏惧,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他都毅然冲上前去,即便浑身伤痕,即便意志模糊,他都用鲜血和强大的意志最后战胜对手。

可以说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也是一种动漫中为了迎合读者而使用的一种手法。但是,为什么这种手法能屡试不爽,为什么人们就这么喜欢这种“用热血和意志”赢下来的战斗?这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因素。

背景文化三:日本人对个人信念和意志的崇拜

日本人倾向于夸大个人的信念和意志,甚至认为“精神高于物质”。在《菊与刀》中谈到了日本人的这种信仰:“他们认为,精神决定一切,永恒不变。物质固然重要,但只起次要作用,瞬间即逝。”“日军的战斗手册中有一句口号:‘用我们所接受的严格的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对抗敌军的钢铁大炮。’这句口号反映了他们的一贯作风,而并不是专为这场战争打出来的”。“日本的统治阶级甚至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强行贯彻精神战胜物质的信条。比如老百姓已经在工厂里干了十二个小时了,还遭到了空袭,已经身心疲惫了,他们还在宣传什么‘身体越疲惫,意识就越坚强’、‘疲劳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虽说这种“精神高于物质”的观点是二战时期日本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可以发现,在当代日本人身上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似乎这种坚忍不拔,对意志和信念的崇拜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其民族的本性中。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日本岛满目疮痍,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道路被摧毁,原材料奇缺,但是这完全无法打败日本人继续奋斗努力的决心。于是很快地,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企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振作起来,并且很快,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丰田公司的汽车就已经进军欧洲,并且产量首次突破了百万大关。1971年,丰田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以丰田为代表的日企的迅速崛起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其主观意志力的坚强。当日本遭受一系列的毁灭性的打击,核弹的袭击让许多家庭支离破散、物是人非,投降成为战败国让国家丧权赔款等等的时候,能在这么短时间中恢复信心和前进的斗志,并且用自强不息证明了其民族的毅力。也许只有日本民族才能做到吧。试问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情况还会相同吗?这个值得我们反思。

共性三:死亡与复仇

死亡与复仇似乎是文学界和各种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永恒的因素。但是在日本“热血动漫”中,其中人物的死亡与我们平时所见的又有所不同。另外,为什么这个因素在“热血动漫”中如此地热捧和受关注,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以《海贼王》为例,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死亡”便是艾斯和白胡子的死以及罗宾的“求死”。艾斯和白胡子,作为海贼王中“实力派”的人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忠义的精神,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从容不迫,如此的壮烈和英勇。白胡子在中了赤犬的融拳之后,腹部已经被打出了一个打洞,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继续战斗,并用自己仅剩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手下逃离,牺牲了自己。而令一方面,罗宾一心只想了结自己的生命,并且直到路飞来救自己之前,都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期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死”,出现在了同一部作品中,而且都为日本人所接受,其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文化背景?

再看复仇,复仇这个词最适合的人莫过于《火影忍者》中的佐助了。一开始时,他的复仇对象竟然是自己的哥哥,原因是哥哥杀害了自己村子里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而当他得知到了哥哥是受木叶村的指使被迫无奈才这样做的之后,他又把复仇的对象转向了木叶村。国外的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这种复仇的心态,可见这种热衷于复仇心态必然是日本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背景文化四:日本独特的生死观 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日本的生死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如《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反复出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是对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

2.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日本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

根据上面的生死观特点,就不难解释艾斯和白胡子的死了,他们很明显是为了自己的船员和同伴们的安全,也就是为了集体的责任而牺牲的。这很符合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有的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即是死”。日本武士道的开山鼻祖山鹿素行吸收了中国儒教的孔孟思想.认为武士道的最高准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而罗宾的“求死”更像是一种“自杀”行为。而这一点也正是符合日本人的心理的。现在在日本,自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屡屡在日本发生。甚至有集体自杀的行为。这与日本生死观中对“自杀”的宽容心理紧密相连。日本人认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

背景文化五:受封建社会武士阶层名誉观影响报复行为 暴力性的报复,对于今天的日本来说听起来有点像神话,也许更像是武士横行、武士道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伦理道德的封建时代的传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日本人受武士道名誉观的影响,对于报复,尤其是当名誉受损时候的报复心理依然存在,但也许只是形式上更加“文明”了。

日本画家牧野芳熊在他的自传中记述了作为一个日本人对嘲笑的典型反应:“我甚至可以原谅杀人犯,但却无论如何没法原谅嘲笑”。也就是说“原谅”不是回应嘲笑的有效方式,那么所能采取的回应方法就只能报复了。新渡户稻造在1900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说:“报复是一种充满正义感的行为。我们的报复观要求像数学那样精确,只要没有使方程的两端相等,我们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否则我们就会觉得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没法彻底放下心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日本人认为报复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热血动漫”中出现的报复行为总是能符合日本人的胃口。而且这种报复,复仇行为能更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作品的认同感。比如说,在“热血动漫”中常常会出现打斗之前对手无限度的挑拨和侮辱主角尊严的话。就拿《海贼王》做例子,路飞碰见假路飞海贼团的时候,受尽了对方的挑拨和侮辱,甚至要路飞哀求他。根据以上分析,这种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法原谅”的,而且在读者心中逐渐产生了为路飞报复的心理,而当到了最后,路飞释放“霸气”,一下子把他们全放倒了。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一定非常畅快,甚至不由自主地就叫了一声“好”!这正是“热血动漫”充分利用日本人的这种心理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以及让剧情更“热血”的描写手法。

共性四:自然力量被视为最强的力量

“热血动漫”的读者们一定不难发现并举出其中把自然力量视为最强力量的例子。《海贼王》中这种共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恶魔果实”可谓是海贼王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吃了这种果实的人能得到某种能力,比如路飞吃了橡皮果实后得到了伸缩自如的橡皮力量。而这些力量之中,最强大的莫过于自然系果实,也就是得到了自然力量的人。比如黄猿的光果实,艾斯的燃烧果实。这些自然力量的人在动漫中都是最强的人,作为对手的话将是路飞最大的敌人和障碍。

同样的共性可以在其他“热血动漫”中得到例证:《火影忍者》中的“仙人模式”,利用的就是自然的力量; 《家庭教师》中更是把自然的力量融入到戒指上,戴上不同自然属性的戒指就能拥有不同的自然力量等等。这些自然力量都帮助主角得到了更强大的力量以战胜对手。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这种自然力量的范围似乎被扩大了,这种自然,不再是狭义的,而是一种广义的“自然”。比如说,人的眼睛本来应该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但是漫画作家们似乎更愿意把眼睛作为一种自然赋予的东西,一种广义的“自然”,并且把其放在了一个至高的位置,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比如说,《海贼王》中,“霸气”便是由眼睛释放的,而这种力量将使得路飞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在《火影忍者》中,眼睛更是被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写轮眼”,“白眼”,“轮回眼”作为三种瞳术,其力量无比的强大。所有这些共性背后也隐藏着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方面。

背景文化六: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日本人崇尚自然,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的自然观。日本人热爱自然,忠于自然.追求与自然和平共处。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就认为,解决当代环境危机,必须彻底放弃征服自然的观念和文明方式,与自然共生。这种独特的自然观不仅渗透于日本人的生活、宗教和文化之中,而且在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之中也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日本人的这种亲近乃至畏惧自然的感情。

日本列岛地形狭长,气象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观察仔细,养成了“闻松涛之声,赏鸟虫之音”的爱好。他们喜欢再现大自然,甚至在建筑中都要将大自然纳入进来.融为一体。日本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经常对日本人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威胁。日本人深切地感觉到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由此更加幢憬风调雨顺、幸福安定的生活。因此,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其说是对抗与征服,不如说是忍从与融合。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日本某一研究所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将对自然的态度分为顺从、利用、征服三类。调查结果是主张“顺从”的占33%,“利用”占40%,而“征服”只占17%。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心理存在在每一个日本人的心中,当然也包括动漫作家们的心中,因此就不难看出为什么自然力量为动漫作家们如此地重视并作为一种共性心有灵犀般地出现在作品之中。

共性五:主人公从弱者向强者成长的过程

“热血动漫”中对主人公的选取出奇地类似。从《海贼王》的路飞,到《火影忍者》的鸣人,再到《家庭教师》的阿纲,每个主角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从一个不为人知,不被看好的“弱者”身份,经过锻炼和修炼之后,成为备受瞩目的核心“强者”。就拿路飞来说,小时候的他弱不禁风,但是自从遇到艾斯之后,他们两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共同修炼。在修炼中,他们一同对付怪兽,一同打败比自己大得多的小混混们,一同经历过海贼团的袭击。再这之后,路飞迅速成长为一个可靠的,能独挡一面的少年。再之后,路飞遇到了他的伙伴们,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路飞越战越强,成为新世界让海军政府不能小觑的海贼。再到后来,由于大哥艾斯的死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于是又与冥王雷利开展了两年的闭关修炼。两年后出现的他,又是完全脱胎换骨,拥有强大“霸气”的新路飞。这一次又一次的修炼,看上去像是理所当然,但是为什么“热血动漫”作者们再一次心有灵犀般地选择了这个元素在自己作品中反复出现?

当然有一方面原因是编剧上的需要,试想如果主人公一开始就无比强大,那么剧情就无法展开,无法让人对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和期待,更无法让人从主人公的成长和一路艰辛中体味出“热血”。但是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与日本文化中“自我修养”的观点一致的。

背景文化七:日本文化中的“自我修养”观

在《菊与刀》中有谈到日本人的自我修养观念:“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培养,另一种不是单纯的能力培养,而是有更高的要修。我们可以把后一种修养称为‘炉火纯青’”。关于能力培养,有这样一个例子:“日本陆军军官让他的士兵平时进行长达六十个小时的演习,期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休息。他这样说道:‘他们知道怎样睡觉。需要练习的是不睡觉’。他解释说,肉体具有无限的可塑性,意志应该对其加以训导。至于肉体会因健康而收到损害这一道理,他却完全不加考虑。”

由此可见,对于能力的培养来说,日本人似乎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他们可以不顾身体上的损害,而为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用精神战胜肉体。日本人的父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你将来想干什么?要享受人生,现在就必须接受训练。要是现在逃避自我修养,你的人生将会很不幸。到那时招到诗人的嘲笑了,我可帮不了你”。用日本人常说的话就是,修养能磨掉“身上的锈”。它把人磨成一柄锋利的宝剑。这就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以《海贼王》为代表的日本“热血动漫”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上观点的例证。在路飞少年时候的修炼中,他与艾斯的训练简直可以说是“魔鬼式”的。小小年纪就与巨大的老虎战斗,并且第一次失败后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最后终于战胜。而在此期间,他们曾差点丧命。在《火影忍者》中更是这样,鸣人为修炼仙术,进入蛤蟆王国,吃着难吃的不是人吃的东西,接受着艰辛的修炼。这些都是与日本文化中“自我修养”观相符的特点。从其为广大日本读者所接受和热捧的事实中更说明了“自我修养”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菊与刀 日本文化的类型》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王博译 《日本文化透视》

杨薇著

《日本人间道》

(日)柴门文著 吴怡文译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关》

吕玉元 《论影视台词折射出的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

孙淑华 郑爱军 《浅谈餐桌上的日本文化》

王晋茶 《浅谈日本文化的特征》

张琦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环境保护》

王长汶 李云 《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

李海霞 《日语指示代词所体现的“内外意识” ——以代名词为中心》芦立军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多元象征意义》

5.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篇五

日本浮世绘

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日本男女的交往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十分讲究规则和礼貌,都会把粗俗的性动作包裹在文雅的里面,不希望别人看出来。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变成外在的礼节。

日本人温顺的性格在民间文化中,是和极端的暴力共存的,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沉迷在虐待的幻想中,性和暴力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日本的现代社会中,受到虐待、被绳子捆着的裸体女人的照片,公开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而电视中也随时都能看到强奸、性施虐的镜头。日本人在上班的途中也十分自然的翻阅各种色情刊物。这对于日本人来说不是羞耻、奇怪的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于性总是藏藏躲躲,偷偷摸摸,把性隐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可是日本人却觉得这是一种宣泄和幻想,不过他们很少把幻想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日本的祖先都是神,大神、小神、男神、女神、凶神、善神、美神、丑神等等,日本人对神的崇拜,还影响到了现代的日本社会。日本的广布神社和寺庙,都要比中国的密度大。日本民族的起源神话,就是从性和爱开始的。古代日本人对神的崇拜和对性的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人觉得神也有欲求,而且对神的崇拜十分坦率、认真。

日本的神可以自然的享受性爱乐趣,不存在任何宗教性的性禁忌。

“凸凹”在日本指的是男女的生殖,同时也代表性,这个词来源于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的结合,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没有丝毫猥琐的意味,所以日本人常常把“凸凹”当作姓氏,同时也有神社以“凸凹”命名,在神社中还会展示一些性崇拜的东西。在古代的中国也有“彼何凸,吾何凹?以凸试凹,甚感美快”这类的话,只是没有日本那样明显而已。

日本另外一个原始的信仰特征,就是对生殖器的崇拜。在绳纹时代的遗址中,就能够发现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棒和女性土偶突出的性器官。到了弥生时代,在农耕的祭祀仪式上,性器官作为农业生产力的象征,变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

不仅仅是人体的器官受到日本人的崇拜,就连许多性器官的象征物也受到人们的膜拜,例如形状和男根、女阴十分相似的天然石头,日本人觉得天然的东西更具有神力。日本人的这种崇拜物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无论是神社、园林还是路边,一直到现在,在日本的各大城市中,依然有被人们称为“阴阳石”或“凸凹石”的象征物。

另外,日本的神像也有很多都是展露阴部的,男性露出来的是男根,女性露出的就是女阴,后来这种女神神像演变成了日本式的“观音”。

人类性文化的初始状态就是性崇拜,全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是如此。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是性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的日本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尤为明显。日本和性崇拜有关的神庙,至今为止还有400座左右。很多神庙中供奉的神像,无论男神、女神,全都露有生殖器,这是神圣和有力的象征。

分布范围比较广的男神有道祖神,主要以甲州、信州为最多。塞神,又名幸神、石神,以九州较多。还有金精神,以奥州最多。道镜神,以九州、奥州最多。日本人不仅尊崇这些神像,同时还尊崇他们的生殖器,经常会去抚摸、亲吻,以此求爱情和婚姻能够幸福,或是祈求得子。当地的居民说,这些风俗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无论是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等等,都比古代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被日本人称为“阴阳石”或“凹凸石”的男女生殖器形状的石头,在日本人眼里就是圣物。日本人的女阴崇拜主要是以天然的洞窟,或是凹形的自然石为象征,最有名的是土佐长冈郡介良村朝峰神社背后的洞窟,深达五丈,形状非常像女性生殖器,很多日本妇女都会去祈求怀胎、安产。

在世界各个民族里,人们对女阴和男根都是十分崇拜的。这和母亲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古代的人基本都不知道男人的阴茎和生殖有什么关系,他们只知道人是从女人的阴户中生出来的,所以他们十分崇拜女阴。基督教的教堂在千百年来遍布了世界各地,不论哪个地区的教堂,门窟都是橄榄形的,是女阴的象征。这在他们的崇拜中绝对没有丝毫淫秽的含义,他们认为这是神圣的“生命之门”。

日本人对女性阴户的崇拜观念,在很多古代的神话中也能够发现。例如有些神话说女性的阴户比男人的阴茎更有魔力,据说有一个名叫猿田昆古的阴茎神,他有一个又红又长的鼻子,而这个鼻子就是一个会行走的阴茎,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威力无比,甚至魔鬼们见到它都会逃跑。可是,当“高天骇人女妖”脱下她的裙子时,猿田昆古的这个阴茎就会变得毫无生气地软下来。

日本人很早就开始在雕像中有表现女性的生殖器官,之后这种形象转变成了“观音”,就是佛教中的仁慈菩萨,发展到现在的日本社会,“去看观音”的意思则变成了去看脱衣服表现,变成了一句流行的话。20世纪的日本,曾经出现过一位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在其母亲的葬礼上坚决要亲吻母亲阴部的事情,当时新闻界用敬重的态度报道了这件事,人们也没有任何吃惊的表现,可见当时日本人对传统的性崇拜,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崇拜生殖器的同时,日本人对性交也十分崇拜,日本、中国和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觉得性交这种事可以和天地、鬼神联系在一起。有些国家的盛大节日中,很多的舞蹈动作就是和性交有关的,这样做就是为了宣泄快乐、祈求兴旺,同时也是取悦鬼神、驱邪辟祸。

在性交中,人们最崇尚的就是野和,也就是野外性交,觉得这样可以让土地变得肥沃,而且在自然中性交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在古代中国和日本有些地方的人们在田野中把稻禾扎成男女生殖器形状的风俗,或是在田野里竖立生殖器形状的物品,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大丰收。

日本的很多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都和生殖崇拜、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有关。这类的节日古代日本称为“祭”,和拉丁民族的狂欢节很相似,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同时也是人民发泄内心郁闷的方式。“祭”节的气氛非常狂热,能够感染人的情绪,使人摆脱所有的思想上、道德上、制度上的束缚,使人可以把性格中原始的部分展现出来。

日本有些地区,会抬出和攻破城门的木槌一样巨大的“阴茎”,然后用它猛烈的撞击从附近寺庙里抬出来的女阴象征物。在平时这样的举动会被人们认为是粗俗的,但是在“祭”节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一直到现在日本还存在这种风俗,九州、信州、名古屋等地,只要一到盛大的节日,就会有妇女去神庙朝拜男性的生殖器象征物,也会有人抬着象征物游行。名古屋北部的小牧市神社,就供奉着男性的生殖器,神社在每年的3月15日都会举行丰年祭,这个节日是日本人十分重视的“天下奇祭”。

人们在祭祀的这天,会用轿子抬出主神像,神像是一个大约长7米、直径1米的木制阴茎,人们会对它进行膜拜、欢呼,以此祈求五谷丰登、子孙繁衍。在神社里还有一间内殿,叫做“奥宫”,在这里供奉的是各式各样的神,人们为了报答神的恩赐,还特地用木头制作了各种性器,十分逼真,有一个木制的阴茎长达15米。

神社中还出售一些性器官的纪念品,有一个小铃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个铃中的小锤就是一个阴茎。日本的犬山市同样也有相似的节日,不过这里不是游街的不是阳具,而是很多新娘。

日本的传统风俗习惯把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反应了出来,性就是要开放,可是由于社会性,法律、道德等等因素,又给人们造成了制约,在性问题上必须循规蹈矩。于是,只能在节日的时候放纵自己。

古代的日本人对自然的四季之美同样十分崇拜,日本很多古代的哲学思想、文艺思想、风俗习惯都是在四季的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的。所以,古代日本人有着强烈的人和自然共生的观念,人的生活是不可能离开自然的,性交和生育就是自然变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一个农业国家,一直到19世纪才转变成了工业国家。在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就是人,人数的多少和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日本和中国一样,都十分崇拜和重视生殖,而且把生殖当作人生和婚姻的头等大事。

日本原本就是一个多神国家,供奉的神像种类繁多,生育之神是日本非常重要的一种神。日本古代的男女常常回去神社祈求婚姻的美满、身体健康以及“子授”“子宝”、“安产”,对于如何保胎和分娩日本人也自有一套办法。不过,日本和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主张多生,因为人口的增加只会给原本国土面积很少的日本加重负担,所以男人一般都在30岁才成家,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两个孩子。

人类最初是群婚杂交的,随着不断地进步逐渐发展成了一夫一妻制。早期的原始社会里,人类受到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约束,只能以群体为单位生存,十几个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个洞穴中,依靠大家的力量去捕捉野兽和抵抗敌人,所以自然就出现了群婚杂交的行为。一直到两三百万年之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终于意识到了“近亲相交,其生不繁”的道理,于是开始限制性交的范围,社会生产力也从原始的群体逐渐发生变化。婚姻的家庭制度在此时产生,从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一直发展到专偶制,直至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日本有很长一段时期实行“问妻制”,就是男方到女方家里访问的制度,由于夫妻不住在一起,所以男方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女方的家里,这个习俗和中国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实行“走婚制”相似。这种婚姻制度比较不稳定,由于双方长期不相见,容易分手,还有一些人虽然已经结婚,依然可以另有情人。例如在《古事记》记载了大国主命和须势理姬结婚之后,依然到处“问妻”,导致妻子十分生气。大国主命知道了妻子的感受之后,在一次要出门远行的时候,借助歌谣的对唱,表明了自己心中最爱的女人依然是须势理姬,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解除了误会和好如初。

一夫一妻制是随着私有制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出现才出现的,女人当时已经沦为了男人的私有财产,所以当时的一夫一妻制并不平等,只是一个女人只能嫁一个男人,而男人依然可以娶许多妻子,也就是一夫多妻制。平安时代之后,日本的法令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是很多男人视法律不存在,依然纳妾无数。

日本的社会传统性并不比中国弱,家庭、婚姻都被人们当作人生的最终归属,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如果还没有结婚,会被别人视为不正常,甚至看不起。只有结婚生子之后,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这样的情况再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在日本比较突出而已。在古代日本女人只有结婚做了母亲之后,才会被人们当作一个女人看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才可以被称为“一人前”,也就是“成年”和“可尊敬的”。

古代人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父母安心,所以婚姻也必然会受到父母的控制,结婚的对象很少有爱情存在。古代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观点认为,爱情和道德视完全不同的事情,个人的感情和家庭利益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理当放弃爱情。古代的日本家庭是父权制的,这个制度是日本传统社会的一个特殊标志。在父亲的领导下,其他家庭成员是没有自由的,因为家庭不仅是生产的经济单元,同时也是决定秩序的社会单元。当基督教传入日本的时候,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它扰乱了日本家庭的和平。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都是早期比后期高,私有制社会、也就是男权社会、夫权社会出现之后,妻子就沦为了丈夫的私有财产和工具—发泄性欲、生儿育女、家务劳动的工具。由于日本人崇尚母性,所以妻子在丈夫的面前既要做好妻子的角色,还要满足丈夫的性欲,同时还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疼爱丈夫。很多有两个孩子的日本母亲都会说她其实有三个孩子,丈夫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日本的文化提倡的是妻子对丈夫、女人对男人必须绝对服从,为了对方可以牺牲一切,他们的这种观念比古代中国的“妻为夫纲”还要强烈得多。

另外,日本人还十分讲究孝道,他们认为父母的地位要高于妻子。8世纪的时候,孝谦女皇曾经下令每个家庭必备“孝经”,所有的学生必须熟记在心,孝顺成为了日本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标准,这种情感和效忠天皇是一样的。一直到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风潮传入日本之后,孝道才逐渐开始减弱。

日本如今流行男女援助,结婚的男人开始去外面找性伙伴,因为他们对妓女已经厌倦,而且还容易得病。不过找情人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找个临时的女学生不仅年轻,又不需要花费很多钱,更没有后顾之忧。这些女孩主要陪男人吃饭、旅游、聊天,也有去旅馆开房的。

日本的男人,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都十分讲道义,他们即使有了情人也不会抛弃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他们心里明白,情人要的是他们的钱,不会付出真感情,所以他们是不会拿出大笔的钱给情人的,如果情人谈到了价钱,男人就会提出分手。

日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很多妻子都会时不时的让丈夫去发泄一下。如果她们看到丈夫太忙太累,回到家又十分无聊,她们就会建议丈夫出去玩玩。丈夫自然明白这是让他们去酒吧之类的地方,心情随之愉快起来,于是家庭幸福也就得到了保障。日本的妻子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她们十分有信心,清楚婚外的鬼混是不能拆散自己家庭的,而且即便不支持也不可能控制丈夫不出去鬼混,何不大方一点。

人们都喜欢按照自身的形象塑造神,日本人也是一样。早期的日本神话和神都不是日本原产的,很多都可能是亚洲大陆传入日本的,不过日本人很快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改造。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日本的各岛、众神都是伊邪那美生出来的,在生火神的时候生殖器也被烧坏了。后来伊邪那美用自己的呕吐物、粪便和尿,分别生出金神、土神和水神,然后就死去了,消失在冥府中。伊邪那美伤心欲绝的哥哥兼丈夫追随她来到了阴间,不仅发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同时还生下了天照大神。

历代天皇在日本的神话中,都被说成是天照大御神的后裔,是伊邪那美女神的子孙。除了天照大御神之外,日本早期也出现过一些女王,其中还有女天皇。例如在《三国志》中“魏志倭人传”曾经记载,邪马台国的统治者卑弥呼是个女性,卑弥呼的后继者也是一位女性。另外,推古天皇、皇极天皇(后来的齐明天皇)、持统天皇同样也是女性。这些女性当时并没有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和限制,不仅如此,女王的政绩都是十分惊人的。

古代的日本女性热情、开放、富有行动力,她们的自由和开放程度和中国的女子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日本女性的自由生活,却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而受到了影响。农耕生活在普及之后,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制度、劳力争夺的情况,所以男性在体力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他们逐渐取得了主导权力,最终出现了男权社会。

公元7世纪中叶进行的“大化革新”,对于日本女性来说就是一个噩梦。“大化革新”是唐化运动,当时日本开始大量的输入中国的各种制度,例如以户为单位,每户都由嫡长男继承户主地位,而这个户主负责管理整个家族的财产,同时还可以决定子女的婚姻。女子只能服从户主,也就是父兄、丈夫的命令,没有任何自主权力。

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入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开始觉得女性有“五障”,分别是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这种思想就是中国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再版,女性必须要服从男性,没有任何质疑。另外,日本人觉得即便女子修行也很难信道成佛。中国封建文化中的“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七出”全都被日本学习,于是日本女性彻底沦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日本女性人格上的沦陷和失去自由的情况,从外界对她们的称呼中也能够发现。例如《源氏物语》的著名作家紫式部这个名字,是综合《源氏物语》的女主角“紫”以及作家的父亲藤原为时的官名“式部丞”得出的,而她的真名就不得而知了。

日本宫中女官的称呼,基本上都是取自她们的父亲或者是丈夫的官名。居家的女性,例如《晴蛉日记》的作者就会被别人称为藤原伦宁之女,或是藤原兼家之妻、藤原道冈之母。《更级日记》的作者则被称为管原孝标之女。日本这种情况和古代中国女子把父亲的姓和丈夫的姓当作名字的情况是一样的。

性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个由开放走向禁锢的过程,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如此。古代的日本也有对女性进行性禁锢和性压迫的情况,《女大学》虽然是18世纪才出版的用来教育、熏陶女性修身处世的书,但是书的内容却是古代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各种规范。书中共有19条,前5条是阐述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和理念,后16条则是论述为妻之道。另外还有“三从四德”等教诲,书中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翻版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规范。当时日本在接触过中国的文化之后,觉得终于找到了可以教育女性的教材,于是就开始模仿和照搬,中国的文化就变成了古代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寸金莲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只有中国才有,日本人是崇尚自然的,他们觉得给女子缠足是十分奇怪的行为。在古代的日本,虽然也有一些贞女殉节的事情发生,不过对于日本的女性来说,堕落和毁灭是无法接受的。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是,日本的“大化革新”开始时间是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当时正是盛唐时期,对女性的控制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女性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的。一直到11世纪的宋朝中期,才出现了贞节牌坊、缠足等愈演愈烈地压迫妇女,实行性禁锢的行为。可见日本很早就把中国的文化中压制、禁锢女性的做法带入了日本社会。随着这种意识的发展,日本也没有变得像中国那样极端,这或许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互渗透、冲突、糅合造成的结果。

古代日本很多人都觉得女性是有原罪的,而她们的这种原罪不能被轻易的饶恕。女性作为母性女神受到人们的崇拜,同时又被当作魔鬼被人惧怕。一旦女性母亲一面的面具被撕去,就会有一个可怕的幽灵出现。古代的中国也有“女人是祸水”、性是污秽不洁之物等等思想,不过没有日本人的那样强烈和明确,更没有日本人的这种矛盾情绪。

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思想在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的原始神话中就有所体现。当伊邪那美生下火神死去之后,她伤心欲绝的哥哥兼丈夫追随着她来到了阴间。伊邪那美神恳求他不要看自己可怕的样子,但是伊邪那歧神还是忍不住看了她一眼,当伊邪那歧看到妻子腐烂的身上爬满了蛆之后,他不由得叫道:“我闯进了一个多么丑恶、肮脏的世界!”

女性的身体在日本人的眼里是一个污染的根源,《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在书中把女人赤裸的身体描写成“可怕得令人难忘”,这样的观念在中国是很少出现的。但是矛盾的是,裸体在日本又并没有被描写的那么可怕,很多公共场所男女会同浴,对这样的情况日本人反倒不觉得奇怪。日本也有粗俗的脱衣舞厅存在,生意十分火爆。日本的海关也会雇用一些男学生和年老的妇女做临时工,涂去或刮去在进口的印刷品里发现的阴毛。日本人对性的既享受又恐惧的心理,还表现在他们把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女性在这里自然又是最大的罪恶根源。

大岛渚的电影《感官世界》,是男人被女性狂热所吞噬的最现代的一个例子。性就是这两个情人在他们密闭的世界中的所有内容。这个女人在一次性高潮的颤抖中,勒死了她的情人,然后把男性的生殖器割了下来,当作对他的最终的占有。这部影片既美丽又阴冷,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在性问题上,快乐和恐惧交织的矛盾心情,这些都是日本人心理的真实写照。

究竟在日本的文化中,什么样的女性才能受到人们的绝对尊敬呢?什么样的美丽才能得到人们的欣赏呢?

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念提倡的是一种人为的、没有个性的美,就是说女性就要像个玩具娃娃一样才能成为人们理想中的对象。这种人类玩具娃娃在川端康成的小说《沉睡的美女》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书中讲述一家妓院专门提供价格昂贵的、用安眠药麻醉的年轻姑娘,把这些姑娘送到有钱的老富翁身边,当他们的沉睡伴侣。对于这些有钱的老人来说,能够睡在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身边,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姑娘都是被麻醉的,不会醒来,所以他们也不用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愧。另外,他们也可以对着这些姑娘随意幻想。

6.日本文化的论文 篇六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只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息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今世界几大主流文化产生在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他们有着相似点,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来适应这个国家的企业发展。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不过也不容小觑。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下日本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差异。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收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感很强同时意味着侵略性很强。因为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渴望成为强者。他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同一的民族习惯。这个充分体现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个下面还会提到。

其次,是受东方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接近宗教式的文化,但日本对个人的宗教信仰是没什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信仰好几种宗教,但是,对日本人影响较深的还是中国的儒教。儒学的空间范围是从家开始,它把国家也当做家来看待。日本人把这点进行延伸和升华,把企业和组织变成家的概念,原来的一套儒学理论变成了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在日本,人们对企业的忠诚就好比中国人对家的忠诚。

再次,是世界环境的影响。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日本企业文化是历史催化出来的。我们知道,催化日本企业文化的有大化革新、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的正确选择。日本政府和国民对当时的现实,不得不思考日本的未来何在。对于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崛起—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这个民族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第二次崛起。企业文化正好满足了这一民族思考的需要。正是以这种思考去谋求生存和发展,便做出了与时俱进的选择---走经济全球化之路。同时,事实证明日本企业文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个廉政、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样的政府,有利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

最后是日本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的恩耻观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一体感”,它以重视群体为特征,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强调群体的和

谐统一的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为孕育日本企业文化埋下了很好的土壤。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分为四大块:1)具有鲜明的团队精神 2)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3)企业终身雇佣制 4)员工勤奋忠诚。

毋庸置疑,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团队精神。在上文我们也提到了日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单一的民族造就了他们抱团式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的团体,而万千个日本企业又是一个大的团体。区别于美国企业文化,美国的员工把个人与公司分明的很清楚,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然而日本不是这样,日本因为他们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种种原因的驱使,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员工把公司和自己是捆绑在一起的。日本的团队精神是从教育开始抓起,在学校中非常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班级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类的,这个和以后公司里面的组织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集体荣誉感则是基于日本员工的团队精神之上的。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因此,他们把自己团体的荣誉视做至高无上。这就是把企业当做家,把团体当做个人来看待。这点可以和特点四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注重集体荣誉感,所以员工在企业中十分勤奋,这有区别于一些中国的民营企业。

最有特色的就算是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有如下特征:

1)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 2)以综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录用 3)被录用者主动要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是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作为前提。这种制度要求不论是企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对方,一旦确定则不会变更,员工则把其一生奉献给这个企业。

现在来谈谈中国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正处于孩童时期。中国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也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毛泽东时代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被视为资本主义更别说发展企业文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到中外合资再到外企,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也从国外引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中国企业真正释放其活力也只是这近十年,因此企业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还有很大需要改善的空间。

中国企业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政治色彩浓厚 2)注重伦理道德 3)人

治情治法治相结合 4)缺乏个性、特色。

谈到政治色彩浓厚,中国的很多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简单的说来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和中国现在的国情有关,因为中国的企业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企业还不是很规范,其企业文化还不是很完整,如果这种企业数量多了势必影响到某一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把一些企业扶上正轨。但是过多的国家干预也不好,这样便少了一些企业的多样性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中最具有中式色彩的就算是注重伦理道德,提倡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国是最注重人情的一个国家,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当中,这点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其实这也不算是个陋习,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在中国古代官僚制管理系统中,人治情治法治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尽管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也摆脱不了一些传统的观念。这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十分不同于日本企业文化与美国企业文化的。这里举个例子,当一个管理者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在美国企业中他的职员有可能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在日本企业中他的职员照做,而在中国企业中他的职员先委婉地提出看法然后看领导脸色提出最后赞成还是反对。

7.日本的“和”基调文化 篇七

日本自古以来属于稻作农耕文化文明圈, 这与起源于自然环境恶劣的中东沙漠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形成的游牧通商社会文化文明圈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基本上是在不停地移动, 所以如果和邻居起了摩擦, 把牛一牵就可以到其他地方去。商人的话, 可以收拾商品把商店搬走。这是个可以大声主张自己正确对方错误的社会。在这里诞生了自我主张的文化。但是在稻作农耕社会中却不能这么做。因为无法把田地搬走, 即便和邻居不对脾气, 也会隐忍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即使出现争斗, 因为周围是大海无法逃逸, 最终必须是以某种形式与敌人妥协, 寻求共存的道路。必要的是“安分”, 并据此保“和”。岛国日本国土窄小、四面环海, 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伴下生存, 一家有难大家相帮的互助就成了人们彼此生存的共识。在只有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才能共同生存的条件下, 人们极力避免冲突和对立, 保持“和”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所谓“和”基调文化意味着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要点就是大事小事避免冲突, 哪怕是语言上的微小摩擦。基于这种思维, 与日本人交往时, 外国人都不难发现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不会清楚明白地从正面使用“不”的否定表达。即便要表达否定的意思, 也是说话兜着圈子走。“暧昧”在日本确是一种国民性的特有文化。不了解和不习惯这种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中国人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与日本人打交道时, 常会因为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回应或捉摸不清对方的意向时, 发出“日本人狡猾狡猾的”或“狡猾的日本人在耍人”的抱怨。如果说日本人的这种处事方式在本国可以行得通的话, 在与其他国家的人交往时就会遇到困难。有一个日本人讲了一件在美国遇到的事情:“我从商店买东西出来, 遇见开车的邻居好心要顺路带我回家, 但是按照日本的习惯, 我还是说‘不需要了, 谢谢您的好意’。性格直率的美国人以为我身负重担却真的不需要帮助, 便开车扬长而去, 弄得我很是后悔。”不夸张地说, 要了解日本社会、日本人, 了解日本特有的“暧昧”文化则是一把不可缺少的入门钥匙。

日语中特有的表达方法非常适合这种暧昧, 他们讲究的是“以心传心”。有时, 日语中的暧昧体现的是一种含蓄和委婉, 特别是在感情方面, 日本人比欧美人要来得婉转和暧昧。日本的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或听到“遠慮”这样一个词, 比如“電車の中で携帯電話のご利用をご遠慮”的告示。尽管这个词的第一层含义同中文一样, 都是“深思远虑”的意思, 但在这里却应该理解为“请最好不要在电车内使用移动电话”。日本人喜欢用“遠慮”这样婉转的劝告型语气, 表达在其他语言中本应该用“强烈和直接”的语气表达的句型, “遠慮”这样含混不清的句型恐怕只适用于日本人。比如, 中国的公共场所就开诚布公:“机场内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博物馆内禁止照相”。换成日本人很可能会使用“空港の構内でおタバコをご遠慮”、“みだりに痰を吐くことをご遠慮”、“博物馆でのご撮影をご遠慮”。中国人会误解为“最好不要吸烟”, 或“最好不要随地吐痰”、“博物馆内最好不要照相”。那么, 尽管不是最好, 但还是可以为之的。日本各地都设有赌场 (パチンコ) , 尤其是车站等人流集中的场所。在赌场门口通常挂着“十八歳以下の者はご入場をご遠慮”的牌子。那么, 究竟可不可以进去, 只能由青少年自己判断了。反正, 赌场方面已经履行“告知义务”了。某种服务设施坏了或餐馆关门, 日本人会委婉地在门上挂上一块“調整中”或“準備中”的招牌, 究竟“不营业”的时间有多长, 谁都不知道。

譬如日语中有这样的表达:“1000円ぐらい貸してくれますか。”“1000円ほど貸してくれますか。”“1000円ばかり貸してほしい。”这时不会是900円或1100円什么其他面额, 就是交给对方1000円。使用“ぐらい”“ほど”“ばかり”这样含糊的、模棱两可的词语表达, 其实是借款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若依照明确数量索求, 则会使对方形成压迫感或使对方承担心理负担, 因而是有意避免出现此类事情的主观意识作用之所然。给对方一定程度的选择余地, 会使对方的接受心情变得轻松舒缓。假设被借方只随身带着900円, 本期冀着借给借方以示相助, 却碍于金额不足而踌躇往住, 陷被借方于两难窘境。日本人使用这些暧昧说法是为减轻对方心理负担而事先埋下的“他人本位主义”式的体谅、和意之心境。

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日本人非常暧昧, 在面部表情上, 中国人也会觉得日本人很暧昧、很难理解。如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中所表现的“能面”一样, 非常难以琢磨。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日本人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而且彼此不轻易外露感情和想法。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和细腻的感觉, 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语气的变化, 甚至是肢体上的细微动作传神达意。日本人甚至将这种特有的沟通方式和解决暧昧的通道称为“以心传心”或“腹艺”。如果不是从小在日本生活、受日本教育并长期同日本人在一起交流, 那么外国人不可能完全掌握“腹艺”这种非语言的沟通形式。日本人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委婉和暧昧, 日本作家笔下的不可言传的隐晦, 只有日本人才能心领神会, 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 更无法适应。但是, 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他们之间特有的表达方式统统认为是“虚伪”和“狡猾”, 或是不想承担直接责任。那么, 在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的今天, 日本是否也应该适应国际上通用的表达方式呢? 否则, 日本人特有的暧昧和转弯抹角将一直会被别人误解, 而且经常成为外国人不喜欢日本人的一个原因。

摘要:日本自古以“和”字为国名、以“和”为贵。本文就“和”基调文化在日本对于“和”的认识和求“和”方式、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要点、日本特有的“暧昧”文化等相关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和”基调文化,人际关系暧昧,以心传心

参考文献

[1]井沢元彦.逆説の日本史.小学館, 1993.

8.日本的“福袋”文化 篇八

所谓福袋, 据说源于日本七福神之一的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掌管五谷丰收的财富之神,其形象是手提金槌,肩扛一个大袋子,这个大袋子里据说装着好运和幸福,因此被称为福袋。

而“福袋”与商家扯上关系,起源则说法不一。目前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大丸和服店”(现在的“大丸百货”,具体是哪一年已经无法考证),据说当年大丸和服店在新年之际,将边角余料的布头都塞在袋子里便宜销售,其中有些袋子里装入了用金线织的和服腰带,谁拿到金腰带就会收获一年好运。这种带有博彩性质的销售方法,十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于是其他卖家也纷纷效仿。如此慢慢流传开来,演变至今,福袋已经成为日本人新年伊始的一种商业习惯,称其为福袋文化也不为过。

通常,福袋里总是装有物超所值的商品:例如售价1万日元一个的福袋,里面会装有价值3万或5万甚至10万日元不等的商品,这自然带给购买者们欣喜若狂的成就感,新年销售福袋的柜台也总是人头汹涌。而各种人气品牌专卖店推出的福袋,更是令购买者趋之若鹜,甚至有人提前好几天就在专卖店大门前排队。2013年元旦,为了第一个抢购到苹果专卖店推出的“2013元旦福袋”,有人提早5天就带上坐垫和御寒的毛毯,跑到东京涩谷的苹果专卖店大门前去排队了。而位于东京银座的苹果专卖店,也有人提早4天开始排队。这些为抢购超值的苹果专卖福袋而连续几天排队的“努力家”们,一边排队一边上推特,甚至还通过网络结成了“排队联盟”,如同难兄难弟一般惺惺相惜,在相互安慰鼓励中抵御严寒,打发着漫长的等候时间。

当然,苹果专卖福袋可能是特别的例子,因为苹果那几款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地球人基本都知道。但其他商品,特别是衣服、鞋子之类的福袋可就很难说了。例如花1万日元买个价值5万日元的时装福袋,回家打开之后如果遇上颜色不满意、款式不适宜、尺寸不合适等问题,可就有得烦了。因为福袋通常依赖购买者的运气来决定是否物超所值,购买福袋就像购买彩票一样,是一种碰运气、冒风险的赌博性消费,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使发现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只要没有质量问题,基本上是不可以退货的。也因此福袋销售成为不少卖家名正言顺地挂羊头卖狗肉的最佳时机:在包装漂亮的大福袋里,塞入库存物品或是滞销商品之类,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如此一来,福袋销售就成了有人欢喜有人愁的买卖:拿到中意福袋的人自然是心满意足,而拿到不中意福袋的人,也只好垂头丧气地自认运气不佳,只得到了个“垃圾袋”。

近几年,因为日本经济一直不够景气,许多家庭在财政上既然无法开源也就只好节流,不少精打细算的主妇,为避免花钱购买到“垃圾袋”而谨慎消费,福袋的销售量也就自然大不如从前。为此各大商家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提高福袋销售量。如现在日本的不少商场与百货店,都开始在新年伊始出售“透明福袋”,即将福袋里的内容预先公开。例如在福袋外张贴明细清单,包括大小尺寸在内都一一详细注明,让大家有针对性地放心购买。

这样的福袋销售法的确让顾客省心不少,但也因为不再有碰运气的风险与惊喜,而失去福袋最原始的意义与色彩。而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就不得不在福袋内容上大做文章。例如日本著名的东武百货,就将在2014年元旦推出一个名为“白马王子求婚福袋”的超值套餐。这个售价50万日元的福袋仅限一对新人,福袋内容包括价值60万日元的婚约钻戒、东武骑马俱乐部的三次免费骑马课程、东武动物园内的免费巴士票等。若求婚成功,还可获得心型灯饰祝福、并由东武百货免费包租观览车专场,提供给一对新人约会倾诉衷肠。

不知道这个迷人的“白马王子求婚福袋”,会由哪一对新人得到呢?他们会提早多久去排队?

上一篇:口语交际——劝说下一篇:2018年合肥肥东县公务员考试试题答案及解析(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