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共3篇)
1.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篇一
大学生择业心态及其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表现
1.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心理。
2.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之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在少数。
3.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4.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5.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打工仔填补了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有些热门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6.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指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大城市而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门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选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23.2%;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7.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8.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9.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
(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在不少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1.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等。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有自卑感。怎样消除自卑感呢?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卑主要产生于缺乏自信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正如有的人讲“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应该说张海迪是最不幸的,她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连行动的自由都没有。但她身残志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不但获得硕士学位,还自学掌握了几门外语,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著作,赢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行动,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加强一种信念――我干什么都行。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正确评价自己对有自卑感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
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
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2.择业焦虑及其调适。
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事实也是如此,毕业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学生们呼唤新的毕业分配政策的出台,想冲破旧制度的束缚;然而一旦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例如,这几年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一时没找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同学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同学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择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加之我国刚刚进行毕业分配改革没几年,很多人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心中无数也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这样的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问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他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这样做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古时候孔子在解释“仁”的涵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恒爱之”,是古今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定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90年代的大学生应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4.择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的现象是明显的例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六点”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同学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点”的结果。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了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其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他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2.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篇二
1 农村籍大学生几种常见求职择业不良心理
几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部分农村籍大学生面对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在他们拥有了更多求职自主权的同时,因不适应这种多元化的求职趋势而表现出无所适从,产生如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求职择业心理。
第一,功利心理。十年寒窗,农村籍大学生终于跳出“农”门,很容易滋生“早日脱农”的急功近利心理。甚至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受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待业,需要尽快工作赚钱,这样会导致他们从择业的利害关系出发,仅热衷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对自身准确定位及就业环境的客观分析相对缺乏。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产生过分看重经济、地位等心理,急于追功逐利。如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一心只想进一线城市、去北上广及沿海发达地区;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热衷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国企、机关事业等单位。有了这种求职择业的功利化心理,会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产生择业居高不下的期望值。
第二,求稳心理。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们受其父辈、亲属的一些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观念影响,仅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热衷于在那些会有“有编制”、“有保障”的领域寻求工作,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主创业。因而,每次“国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总是上演。若农村籍大学生们将稍具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之外,这样会导致选择范围变窄,甚至与一些较适合自己的招聘单位擦肩而过。
第三,从众心理。面对多元化的求职选择,农村籍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缺乏主见、难以抉择,很容易滋生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心理。有的学生会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就业标准,别人选择大城市,自己也选大城市,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别人观望,自己也就等待。甚至求职时只盯住那些应聘者多的热门职业,完全不顾所选岗位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完全没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导致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第四,依赖心理。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村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很多现代化农村并不亚于城市,富足的生活让很多农村籍大学生的父辈们将更多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很多事替孩子包办,时间长了这也会导致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体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如面对应聘单位畏首畏脚,犹豫不决,缺乏主见,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能力,而是听父母、学长之意进行取舍,错失良机。甚至在择业中缺乏勇于独立、敢于担当意识,如“等、靠、要”思想严重,老是想着学校推荐、朋友介绍,父母“跑关系”等。
第五,保守心理。农村籍大学生受教育经历、成长环境等影响,多数比较传统,比较内向,比较保守,这既是一种优良的品格,但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束缚,产生一些弊端。如有的农村籍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偏重应试的教育,即使完成了大学学习,也在个人自信和其他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欠缺,体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没有信心面对招聘单位,不敢竞争,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能引起用人单位注意,受不到用人单位青睐。
2 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主要成因
2.1 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当前,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尤其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农村籍大学生也不列外。在校期长,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生活经验,多数父母的包办抚养,导致他们依赖心理强。当大学毕业需要靠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去解决就业问题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显得迷惑不定、底气不足、缺乏信心、手足无措,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2 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尤其在农村,家长和学生常常把就业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脱离了农村,毕业后就应该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怀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更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会有较大的失落感。尤其面对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毕业即失业”残酷现实,家长心理更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是一种羞辱,无颜面对乡亲。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带来的巨大压力又直接施加给农村籍大学生们,他们一旦就业受挫,更容易诱发不良心理。
2.3 自身定位不准确
部分农村尤其偏远农村,有的农村籍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佼佼者,特别一旦考取大学,便成为村子的骄傲,整个成长经历都充满优越感,甚至进了大学还有“天之骄子”的自我满足心理。毕业时仍然对自己估计过高,求职择业期望值较大,没有把自己放于整个就业市场中考虑,缺乏对市场总体了解,不能有一个准确地自我定位。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会在就业地域选择趋向、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和就业岗位选择考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合自我实际的设想。
2.4 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
除了自身原因使农村籍大学生形成不良求职择业心理,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我国长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大大削弱了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使他们就业缺乏信心。有的农村籍大学生讲他们刚进大学时深感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甚至讲普通话的水平都远远赶不上来自城市的同学;又如高等学校扩招带来的学校软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需要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这使得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诱发不良心理问题;再如国家各项引导就业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还未能在全社会完全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也是农村籍大学生产生不良择业心态不可忽视的因素;最后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健全,对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遇挫时,不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便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3 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求职择业心理事关农村籍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取向。因此,克服种种不良心理,正确自我调适,是他们成功迈入职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3.1 主动适应社会,调整就业期望值
正确的认识社会现实是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必需具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现实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自主择业与就业的市场化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就业市场上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有人没事干”现象,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有事没人干”现象相当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要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抱着择业就是要“一步登天”,寻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正确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职业生涯。当求职择业时机还不成熟时,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将会先后步入社会,逐步寻求自己生存及发展空间,找到自己较为理想的位置坐标。欲达到此目的,那么就先要评估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比照,有针对性去应聘,可大大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3.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传统观念认为就业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但是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来说,正确认清就业形势,结合社会需求,把握个人追求,才是正确的就业观。当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将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甚至个人的需求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只有树立正确择业观,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欠发达地区去,甚至要敢于返乡就业创业,回报家乡。要知道,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地方,恰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寻求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若敢于从最辛苦、待遇也谈不上理想的工作做起,对于那些虽然眼前工作条件不算好,但对于自己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那么“就业难”是会变成“就业易”的。
3.3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视为正常现象,必须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来对待。遇到挫折不能一蹶不振,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为我们要明白事物的发展轨迹是呈波浪形的,有起有伏以及平稳过程,是动荡的。因而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会受到种种意外打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农村籍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受到很多委屈。要明白在就业市场化、需求疲软、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难免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业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主动调整自我来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求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农村籍大学生往后的职业生涯都是非常重要的。
3.4 释放求职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农村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埋藏在心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可以很好的释放和缓解压力。可以尝试综合运用释放法、转移法、安慰法、角色扮演法、自我慰藉法、自我激励法等轻松释压,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态投入到求职择业过程中去。
3.5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近年已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因此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择业,后创业,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求职择业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心态体现,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还能通过创业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的需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农村籍大学生更要把返乡创业视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2j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06).
3.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篇三
(姓名)(班级)
【摘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与焦虑,产生各种择业心理障碍。对此,学生必须认真分析,加以引导、疏导,采取有效策略,使他们越过择业心理障碍,正确择业。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正文】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产生缘于心理冲突或挫折感受。心理冲突使人处于矛盾状态的两难境地,在现实面前无法做出选择,挫折感受即意味着人感到失望,不安甚至恐惧。从心理上看,表现为神情紧张,闷闷不乐,心情烦燥,忧心忡忡从行动上看,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断不足,无法冷静,理智地面对事物。如一位即将毕业学生谈到:面临就业与择业,总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烦恼,心理经常会很着急。接到面试通知,有单位可供选择时,既感觉兴奋莫名,又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接到面试通知,无单位可以应聘时,更是感觉心急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要经历一些痛苦和挫折。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统包分配的历史已经结束,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在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一些在择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不能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二)自卑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通俗地说,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陷的存在会导致自卑的产生,不恰当的比较也会导致自卑的产生。前者多发生在有先天缺陷的人身上,后者是由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外相比,或在任何场合下不断强化也许根本就子虚乌有的“缺点”,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势,全面否定自我。自卑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它不利于人正确评价自身,不能正常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及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在择业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只看见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这种不对等的比较必然会得出“我不行”的结论,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一庄“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小。
(三)孤傲
同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技高一筹而对别人不屑一顾。在择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来挑去,既要求可观的收入,又要求有一定的地位。对毕业生来讲,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我们知道:仅仅四年的学习经历并不能代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是有区别的,学得好就不一定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一味的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而且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很难接受这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更谈不上录用了。
此外,毕业生除了上述择业心理障碍以外,还存在着依赖、攀比等心理障碍。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而且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攀比,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学校原因
1、学校教学的某些缺陷。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心理障碍与很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择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关人士对全国l1所本科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与实际水平不太一致,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陈旧,影响他们的择业。”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择业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很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中去,掌握好各年级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应侧重择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二年级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社会职业和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各方面能力,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几个阶段有机结合,互相衔接,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2.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大学生择业时,自我心理调适主要途径如下。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2.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1)自我激励法。主要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失败,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的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把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
(3)适度宣泄法。是指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或苦恼,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08-30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08-16
当代青年择业观与就业观论文08-12
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论文11-08
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09-05
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11-09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10-13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06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