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论文

2024-08-07

农村体育论文(共8篇)

1.农村体育论文 篇一

农村体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2.农村体育论文 篇二

1 研究内容、结果与分析讨论

1.1 学校体育的概念及意义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促进学生的劳逸结合,提高文化学习的质量。

1.2 达州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即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长期的直接、间接的认识,并对教学起指导的教育理论。然而安全却成了达州市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只要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体育课程就算是成功的。对于活动的安排也是尽量地避免身体对抗类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加以限制,老师要求不能使用较危险的体育设施,比如不能使用单杠、双杠等,导致体育健康课程严重缺乏活力。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因为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与基础体育教学设施,在学生眼里更本就没有体育课的真正概念,学生们认为体育课就是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老师的严格管理,也不用听老师的长篇大论,则基本没有体育指导思想这一说法。

1.3 达州市农村学校安排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余时间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们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很好的娱乐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的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趣味,又培养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良好的作风和意志品质。因此,达州市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并视为是学生教育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早操和课间操。这是学校作息制度中的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压力下得以缓解释放,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在达州市中小学中住校生每天都要点名签到,然后晨跑5~8 min。晨跑可以让身体从睡眠时的抑制和放松状态,尽快达到清醒的积极活动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所有学生在早上上完第三节课后进行课间操。做操时间为15 min左右。课间操能够使学生在紧张的坐姿学习后,身体各部分得到一定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放松,缓解学习压力。更可以对课与课之间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班级体育活动。是在课余时间以班为单位,根据性别、体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的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每个小组约为8~12人,组长1人,每周活动2~3课时,活动内容主要由体育教师制定,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益智性和锻炼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使学生之间能够进一步交流了解。活动课时列入课表,和体育课的时间错开安排,让学生每天都可以从事体育锻炼。

(3)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是在学生参加班级体育活动或者校运会的基础上,把其中一部分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按项目特长组织成运动训练队,进行课余时间的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材。

(4)运动竞赛。是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小学运动竞赛是为了吸引学生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达到身体的锻炼。评价学校体育运动的整体成绩,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团结友爱精神。运动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精神,以及不骄不躁、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2 结论与建议

2.1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第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让人们认识到教师工资体制也将迎来新的变更,体育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第二,转变“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模式,使全体体育教师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缩小城市与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收入差距,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让每位老师都真正做到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三,改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错误看法,许多教师都对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歧视,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本没什么作用,认为体育教师是所有老师中最悠闲的,认为体育老师也是学校教师中最不好管理的。对于这些错误的看法学校应做出一定的回应,提高体育教师精神上的公平待遇。

2.2 加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突出发展特色体育

现代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发展。合理地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也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引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使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效结合,不仅可以让教学信息准确形象、生动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又可以准确地反映每位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以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节并改进教学步骤,建构优化组合的教学策略,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模像直观效果,对听觉和视觉方面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学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在达州市很多农村地区保留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扔沙包、滚铁环、攻城等,这些项目具有浓烈的区域色彩,场地要求不高,且投入较小,开展难度低,更可以使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在农村学校中得到沿袭。因此,着手发展特色体育,提高体育兴趣,对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意义。

2.3 注重社会适应,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身体的教育,更是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以往的传统教育理论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限制,在这一板块更是空白一片,学生的心理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考虑,社会适应能力与城市的孩子相比,相差巨大。因此必须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科学有效的体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协调进行。使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得到双向平衡发展,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勇敢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突破农村学生在人多的情况下胆小害羞、不敢说话等方面的障碍。使农村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以具有更高的生活适应能力,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学生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距,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4 健全评价体系,明确体育健康目标

评价是为了检测教学成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下次能够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不足。所以,评价方法应具有较高效度,评价结果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这就要求对教学评价进行更新,建立起更加合适的教育评价体系。即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方向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社会需求要求一致,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卫宾,周登嵩.构建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变迁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村体育 篇三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4)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大当代发展主题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观点层出不穷。但已有的研究仍较多采用陈旧的视角观察农村体育,认为,探讨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应当着眼于农村社会在当代的变迁所形成的当代新农村的特点,再基于此分析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从农村农民的内涵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特点入手开始,对农民体育需求,农村体育发展推动力等展开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体育;改革;变迁;农民;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19-03

Chinese Rural Area and Rural Sports in Change

SHAN Ying, WU Zhen-hua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3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Sports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the period of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 But current researches were done in old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discussion of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rural area in changing rural society, then analyze its mode of development. To begin with contents of rural area and peasants and features of peasants' life style, profound analysis will be exerted in peasants' sport demand and dynamic of rural sport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sports; reform; change; peasants; life style

1 农村体育中的农村界定及其特怔

1.1 农村界定 论述农村体育问题首先应明确其论述的适用范围。以往研究者分三种情况界定农村体育中的农村概念:1) 指除城市之外的地域,包括县、县级市和城市边缘农村人口超过50%的郊区。2) 指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县域范围,这就涵盖了我国约3/4的人口。3) 以农业户口为标准界定农民,农村体育即研究农民体育。认为,以上划分主要是尽户籍管理和行政区域划分之方便,而非为研究而设计,农村体育研究者应该跳出该圈子基于研究目的进行科学的农村再划分。笔者认为,中国农村人口庞杂,又是一种后发型发展,社会发展交错着传统性和现代性,甚至某些思想领域已渗透后现代的影子。当代中国社会远不能简单的搞城乡两分,在体育领域至少应将整个中国社会划分为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村庄三个部分来研究,这三个部分各自都有很大的领地,泾渭分明,且必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体育领域也会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分别研究不但思路清晰,也更有长久的价值。而其中的农村村庄体育正是我国当前体育研究的薄弱点,笔者的论述即立足于此。由此,农村体育的研究对象可界定为:以村庄为经常居住地,以传统农业及相关行业为主要生计的农民。

国外学者C.Geertz对于农民的三个定义值得我们参考:从经济角度,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产品主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货币和市场。从政治角度,这一群体在社会政治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受到有权阶级的管理和统治,并需向他们交付一定收入。从文化角度,农民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2 农村村庄的传统特征

1.2.1 农村村庄生活方式的特征 农村体育的视角应当立足于生活,体育参与是农民余暇生活方式的选择,而非政府政策的结果。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探讨本已陈旧,但笔者此次通过较长期的实地观察,又梳理了几条农村生活方式典型的特征如下:1) 工作体力型,身体负荷重,身体疲劳度强。2) 休闲方式选择少,余暇生活单调。3) 饮食热量低,膳食不够科学,睡眠时间短。4) 社会联系疏松,交往基于血缘纽带。5) 信息渠道闭塞,文化封闭,大众媒体影响较小。6) 农民文化素质较差,在农村大量中年以上的居民仍识字不多,读书程度较城市还有相当差距。7) 生活趣味传统落后,其关注点往往还不同程度地集中于赌博、生男孩上。8)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疾病、教育、养老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9) 住房面积大,户外空间广,居住密度小。10) 经济自然性,经济行为主要指向生计、消费,介入货币、市场不足。

农村社会的这些特征中既有阻碍体育发展的因素,但也不乏相对于城市的特有优势,如富于变化、充满悬念的体育竞赛正好可弥补单调余暇生活的不足,休闲方式少使得体育活动更有选择的竞争力。

1.2.2 农村村庄意识形态的特征 我国农村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变革也在不断变化,但大体保持着稳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一些意识形态可能也会伴随着社

投稿日期:2008-05-13

作者简介:单颖,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社会学。)会工业化的过程长期存在,作为一个文化内核被工业化所调整。借鉴总结我国农村的意识形态的几条特征如下:1) 乡土情感浓厚,这缘于农村的生产生活都基于土地。2) 礼俗观念强,人们的行为规范主要依从于乡土舆论和人情世故。3) 情感质朴单纯、心理负荷较小。4) 家庭家族观念强,这可能因为家庭是其基本经济生产单位。5) 愿望的及时满足性,希望付出尽快看到回报,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6) 节假日对于农民的意义更大,节假日既是对他们日常单调生活的调节,也是作为一种仪式对他们生活意义的再肯定,因此他们往往对节假日寄予更多的期待。7) 保守、固执、狭隘,小农思想深重。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农村自然村落群体是典型的初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亲密,交往以公开明确的身份进行,存在着很强的趋同心理,相对于城市居民,村民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支持对他们的体育行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发展体育事业,一定要先营造好体育的氛围,使体育行为模式在乡村整体和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上占据一定的位置。

2 当代中国农村的变迁与建设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的新特点

2.1 经济收入多元化、层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渠道渐多,不仅传统农业包括农林牧副鱼的全面经营,还可短期或长期的做工与经商。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得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更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平均化倾向,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性趋势,农民纯收入向少数高收入人口集中。有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20%收入最高的农民其拥有全部农民纯收入的48.89%,收入最高的40%则拥有全部收入的70.15%(马九杰,2001)。继城市之后,我国农村社会也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性,有的农民成为新的富户,收入水平大大超过城市水平,有的农民却裹足不前,忙于温饱,收入的差距导致生活、休闲、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显著(表1)。

表1 不同收入农民消费水平对比

注:数据转引自马九杰,数据为1999年获得,收入水平按人口五等分。

2.2 劳动的性别差异显著在劳力足可应付土地需求的时候,农村出现强烈的劳动分工,即男性主要负责经济收入包括营务土地和打工挣钱,甚至常年在外,而女性则以承担家务、照顾小孩为主。这一情况导致男性农民往往劳动时间长,工作规律,余暇短暂,而女性农民却富有余暇时光,劳动时间自由,她们往往沉溺于聊天、打麻将等消极式休闲方式中。

2.3 农业外劳务形式多样化 当前农民在农业外劳动挣钱已是大势所趋,但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1) 长期在外做工经商型,他们只在年末和农忙时回家,常年作为民工客居城市,导致农村大量“空巢型”家庭出现,即常年农村老家只有老人妇女孩子,缺乏中青年男性。2) 就近常年做工型,他们有的为乡镇企业合同工,有的临时忙点生计,但基本居住在家,家庭团圆。3) 举家外迁型。众所周知,年轻男性往往是我们参与体育的最积极者,当前农村社会的“空巢型”现象使我们质疑农村体育的需求性问题。而对于“出走”的青壮年劳力,他们的体育参与究竟是农村体育还是城市体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呢,值得我们深思。

2.4 生活方式、生活风尚城市化 城市历来是农村的文化策源地,现代大众媒体传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城市的信息比以往更快的传播到农村,影响着窕民的日常生活。而由于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和文化知识水平的相对低下,他们更易盲从城市风尚。这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契机,若引导得力,可迅速使体育休闲方式融入农村生活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服务。

3 变迁中的农村体育

3.1 农村体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农村体育资源在现阶段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并不是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环节。既然是社会福利,政府理应成为其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随着法制完善,农民有权在体育福利上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例如,城市居民在具有较完备的经营性体育场所的同时,还拥有政府投资的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许多城市绿地,农村两者都没有。

说政府要加大投入,不是回避社会的责任。一方面,国家的财政力量还很有限,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还需要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农村作为中国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迟早要走向社会,在农村逐步引入体育社会化的机制是必要的。因此农村体育最根本的推动力量还来自民间,只有农民通过自身努力,抓住国家扶持农村的机会,将经济基础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赢得包括体育参与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

3.2 农村体育发展的契机

3.2.1 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结束,之前我国学者对本届奥运会的文化主题和奥运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做了广泛的讨论。笔者认为,北京奥运与中国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这一点易被忽视。首先,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它们不少仍扎根农村,积极开采其中与体育密切相关的民俗元素,展现中华古国魅力,将丰富北京奥运的文化内涵。其次,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瓶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文化缺失,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如能抓住奥运良机,乘热打铁,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体育内涵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收到奇效。再次,有学者曾用经济学方法测算了奥运金牌的经济投入,相对成本较低的女子柔道金牌即花去了2 700万人民币,如此,32金17银14铜的成绩的总花费至少超过10亿。北京奥运过后,这就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这些钱如果投入到农村大众体育中,几乎可使每个村庄兴建一个基本的篮球架或几个简易乒乓球台,究竟哪种投入会更人性化,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3.2.2 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 我国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工业体系全面建立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战略已做出了重大调整,有学者已提出是否可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为“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两个中心的提法(李培林,2005)。党和国家全面先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其中都包括了农村体育的内涵。这一机遇笔者解析为两点:1) 在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必然出台政策倾斜,增大直接或间接的农村体育发展经费,有力地推动农村体育发展。2) 我国农村在此次机遇中将迅速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从而逐渐培育农民的体育需求,提高农民的体育消费能力,这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期基石。

3.3 农村体育发展反思

3.3.1 农民体育需求质疑 学者们在研究农村体育问题时多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以贯彻全民健身政策,提高群众体育水平为目标,因此很少质疑农民体育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如果站在农民角度,则有理由对其体育需求产生疑问。首先,现代体育是作为休闲方式选择被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有闲有钱方有体育,当前我国广大农民处在生存、生计的焦虑与奋斗之中,既没有体育的支付能力,更缺乏投入其中的闲情雅致。农民孜孜不倦打工辛劳,力求改善生活的要求我们应当给予尊重,宽容其暂时没有体育的生活方式。其次,人们重视和描述体育的健身作用是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开始的。现代社会以脑力劳动与局部身体活动为主的工作方式,和由钢筋水泥与塑料制品构筑的城市生活环境在中国农村并没有当然存在。而且体育起源于劳动,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满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给了他们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他们还需要额外的身体运动吗?

在社会和谐化,发展人本化的当代中国,关于农村体育的研讨应当主要基于农民自身,国家和政府应担当服务而非主导的角色。

3.3.2 中国城乡政策的反思与改革 以往我国城乡政策的基调是优先发展城市,以剪刀差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使农村财富无偿支援城市,这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和农村的相对贫困,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体育的低水平。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些政策已不合时宜,国家相应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国家政策不仅应体现城乡公平,更可以农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城市扶持农村,在更纵深、更广阔的方向深化改革,实现新的发展。

在体育的三大部分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城乡也长期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在竞技体育中,投入巨大的历届全国运动会、各省运会及各单项比赛为城市积累了完备的体育场馆,祖国健儿历次在国际大赛中摘金夺银,其社会效应、体育文化的精神鼓舞都主要使城市受益,而农村只默默地提供运动员的后备军。群众体育中,以往我国城市工厂、机关有健全的工会组织,经常组织业余锻炼和竞赛,农村则因为经费场地等原因则只有少量的民俗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并不适合终身体育所采用。学校体育中,城市学校的体育经费一般都有所保障,场地设施较全,而农村学校经费和当地财政状况挂钩,有的学校其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费,则其体育条件相当匮乏,体育成了无米之粥。

3.3.3 农村体育发展瓶颈与社会结构转型 农民内在的体育需求是农村体育发展的真正动力,现代体育需求的产生主要来自对休闲方式的选择,有钱有闲才谈得上休闲。因此,经济能力弱正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瓶颈。据数据,我国2002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4:1,加上各种隐性收入,实际差距在6:1以上。城乡平均差距在20年以上,即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能够年均增长5.8%,到2020年还达不到2000年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这些数据触目惊心,从这个角度,我们是否可做这样的推测:现在还不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敏感期,如今农村正是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否可等经济优先发展了再重整农村体育的发展主题?

农村体育的发展瓶颈还在于农民生活的不稳定性,流动、多种作业的经济形式不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条件的供给。正如某社会学者说的,“农村的青年一代,都渴望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改善生活,就不能固守土地”,农村社会处在一种变迁与动荡之中。让我们梳理一下农村变革的脉络和趋势:我国原有超过6亿农业人口,改革来已有2.5亿转变为非农业从业人员,其中乡村工业和其他基于乡村的非农产业吸纳了1.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有1亿。另根据耕地面积测算,我国农村只需1.5亿农业从业者,目前的人员还需转移2亿多。这说明,我国农民向外流动的趋势没有减缓,流动的形式日益多元,大中小城市、县城、乡镇都是他们可能的目标。生活如此波动和不确定,使得体育体系极难构建,上述区域各级体育设施认可农民身份,给与公正待遇,对其开放是否是一条可行之路?

4 变迁中的发展对策

4.1 变革农村体育组织体系 以往学者多从政府角度讨论农村体育管理体系改革,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重建农村体育的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基于乡村的民间社会。国外有学者研究了乡村精英的个人品质特征并指出了他们在乡村活动中的动员与感召作用,张仲礼也提出了中国绅士作为乡村精英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由此,笔者提出合理化的农村组织体系应当以农村经济精英为基石组建、完善实体性的民间农民体育协会,在农村体育中发挥领头作用。而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经费等硬件条件则当依托当地乡镇企业,实现农村体育资源的共享。

4.2 立体化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社会总体正逐步瓦解,农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日益显著,因此要采取阶段性、层次化、多样性的发展策略。阶段性即指可先着力提高农村富裕居民的体育参与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再推而广之,部分人的领先也可起到示范、激励的效应。我国人口基数大,这部分人的数量不在少数,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待开发。层次化指的是不用统一的标准建设、评价农村体育,针对农村社会的阶层体系倡导不同的体育参与方式。如农村富户可能买票观赏偶尔来镇里比赛的高水平体育比赛,这些比赛目前还很薄弱。多样性就是要包容农民的选择性,我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也可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需要保护、拯救和再挖掘。

参考文献:

[1] 姜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25-27,30.

[2] 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J].改革,2001(6):88-97.

[3] 陆益龙.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农民及乡村社会[J].浙江学刊,2002(4):81-86.

[4] 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3):3-5.

[5]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 谭明方.农村社会结构与“三农”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5):95-100.

[9] 田雨普.社会体育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0] 吕树庭,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0.

4.农村小学体育论文 篇四

甘肃省宕昌县沙湾小学 付岳昌

【摘要】搞好小学体育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特别是:搞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而小时候正规系统的训练,就需要从体育课开始。而当今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的弊病与不足,也存在着一些独有的“天然”资源需要我们去开发,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发展农村体育教育是摆在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当前首要的任务。【关键词】 农村 小学 体育教学

抓好小学体育教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中国在未来实现“保持”体育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农村的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农村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了,但也有着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先简单地阐述一下现在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村级小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其他课程不大一致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体育工作可以说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家长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性认识中,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因此不支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真正意义便成了“升学”教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便决定了“成龙,成凤”与否,强烈的升学愿望促使众多苦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虽然这也是国家对人才选拔的正确方针,但对体育来说,却形成了观念的误区。而且,以“体力劳动”替代“体育锻炼”已在诸多的农村父母心中形成了定势。他们认为,体育无非是身体运动,而农村的孩子,除了在学校里念书以外,其余的时间大多在劳动中度过,在家长们的心中,平时的体力劳动则完全可以代替体育运动。因此,如何处理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如何处理升学与全面发展的矛盾,如何贯彻党的方针,强化农村体育工作的地位,转变人们的观念,端正人们的认识,便成了影响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第一、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小学,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专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即使很有天赋的孩子,没有一位具备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老师去培养,去发掘,而靠自己盲目地去练,或在错误的指导下去练,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而且还有可能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家虽然培养了诸多的体育师资。但是,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经济过于落后,都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导致农村的体育教师极其缺乏,体育教师队伍的短缺,给本就难以开展的农村体育教育雪上加霜。而那些对体育充满渴望的乡村孩子们,在朝气蓬勃的时代没有正确的体育引导,最终即使成长,也只能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无力的弱书生。第二、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但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加,另外我镇体育课时大部分安排兼职教师,我校的13个教学班,只有1名体育专职教师,其他兼职体育教师有2名。因此,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近期内又能如何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小学,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农村小学。尽管近年来撤点并校力度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资源能整合集中使用,但实际上农村小学原本的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撤点并校后学生是明显增加了,师资优势相对也明显了,但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是更加紧缺了。就我镇现状来说,全镇小学教学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遍及各村,8个村有8所小学,后来并至1所小学,应该说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充足了。其实不然,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不少,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虽然一部分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很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在很多村级小学已“荡然无存”。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没有场地、器材设施,农村小学生大多只能在户外拍拍球,踢踢毽子,捉迷藏等。在这种现状下,再有水平的体育老师,面对校无场地,无器材的情况也只能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体育毕竟是通过运动来体现的,光有满腹的理念,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怎能增强学生体质,又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呢?

(四)、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村级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不同程度存在。

(五)、备课缺少成效

备课作为上课的依据,真的被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教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受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影响及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备课只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又成了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备课簿每学期都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做无用功的局面。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对策

我们该如何处理在校学生增多,但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依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理念、落实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树立找米下锅的意识,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善于捕捉新奇事物的创新意识,特别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比如: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类投掷练习;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

跑道道沿板用于课堂教学。跑道道沿板一般用作分界标志,但也可用于平衡教学,让学生用单脚或双脚站于道沿上,比一比谁站立的时间长,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可让学生沿着道沿走比一比谁走的距离长,或者比一比谁走完成一圈所花的时间最短;也可用道沿为支撑点进行俯卧撑练习等。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2、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比如:横向使用沙坑。大多农村小学有一只沙坑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课堂中教学跳远时显得捉襟见肘。撤点并校后各班学生都有三四十名,按常规方法教学,直向使用沙坑,每名学生在一节课中只能有3至4次练习机会。如果能换成横向使用沙坑,每次有4名学生同时练习,课堂效率能提高4倍。

巧用篮球场。篮球场不仅仅是教学篮球专用的,有许多教材内容都可在篮球场进行教学。如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利用三个圆做角力游戏。还可在篮球场地上组织足球赛。体育课上我们尝试在篮球场上教学小足球,可以举行5人制,7人制等小型比赛,既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兴趣,又为学校足球队储备了人才。

妙用小垫子。某些学校这些体育器材很少使用,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善用,有的体育教师觉得搬进搬出麻烦干脆不用,造成有限体育器材资源的浪费。垫子不仅仅限用于滚翻、仰卧起坐等练习,还可用于立定跳远和各种趣味跳教学,小足球比赛中用于球门,用于跨过、绕过障碍教学,用于游戏投掷打靶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每个体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合理地调动队形,哪个位置做示范最有效,什么时候讲解点评最适时,如何把少量的器材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合理些,灵活变通之下,我们农村小学同样能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课的。特别要充分发挥镇中心体育教研组和专职体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校本研训工作,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场地、器材和课堂组织教学几个方面。如: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关键所在,有了数量充足,思想上进,业务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再好的体育硬件设施也是枉然。又如: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对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材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备好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

【2】体育课程教材中心 低年级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3】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集

5.农村体育论文 篇五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6.农村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篇六

学校体育中心工作就是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是检验一个学校体育水平的依据,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一:调整课时标准

就现在我们农村而言,尤其小学却没有全职体育教师,教师工作比较单一,学校安排体育课过于应付不得不上,即使上了也不能与重要学科同等对待,更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蹦蹦跳跳而已,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在操场上随便玩,致使每个星期课时都在20节课左右,还不包括课间操,早晚训练,很多教师精神上和身体都支撑不住,造成体育课“放羊”。

二:对全职体育教师重视不够

在每年评先、评优中,一群名单中为何难以见到体育教师的名字。职称评定结果,只有小学体育教师工龄在15年以上的也最好会排在中等,难道是体育教师不上进吗?或许不努力工作吗?人有脸、树有皮,每个体育教师都要干一番事业。最主要是体育教师存在一些偏见,以为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体力教师,所以导致许多教师转交文化课,造成全职体育教师流失。三:提高体育教师待遇

农村体育教师得不到关心,每天早期晚归,为了训练学校的运动员连正常的早餐都吃不好,甚至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难以照顾,可没有一分钱补贴。原来还有每月9元的室外补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工资也逐渐上调了,可是室外9元的补助不翼而飞了。高级教师烤火费都比我们高几百,难道他们比我们怕冷吗?在教师上课比在室外上体育课还冷吗?我们辛苦训练出来的运动员,在区级运动会上单项成绩,“第一名或者第二名”的好名次,可是体育教师什么证件也没有。农村小学总人数400多人,全区竟大学校就不计其数,在这种环境下能培养个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容易吗?谁知道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要花多少心血,尤其在农村学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情况下,只有体育教师心里明白啊!每年的体育教师证书少的可怜,领导每次都是精神鼓励,导致职称评定连个加分的荣誉证书都没有。四:体育教学设施落后

当前我镇连标准200米煤渣跑道都没有,更何况我们农村,基本都是沙土,遇到刮风下雨体育课教学难以设施,如果一场大雨过后,基本这一个星期体育课就泡汤了。由于经济条件困难,连一个普通用水泥铺的篮球场都没有。现在的体育器材,在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器材老化导致器材严重缺损,再加上场地不好,器材消耗很大,使体育教学内容难以落实。

五:家长不重视,技术难推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涨,孩子营养几乎超标,身体素质大打折扣,学校胖子很多,而且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小学没有体育测试,因跟文化课考试成绩没有关系而被家长忽略,只要提到上体育课,孩子稍微累点,家长就会光临学校,说身体不舒服之类种种理由。在家长眼里体育课就是玩,不需要技术,而且考大学不考体育,在家长思想里,就是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在社会就要立足之地。有的家长当着体育老师的面就说,“在农村体育再好,还能进国家队啊!也只能是练出个好身体将来照样修理地球去,学习不好,什么都是浮云”。像以前学过的前滚翻倒立,技术性跑之类的运动项目现在只能说说而已。

7.农村体育论文 篇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概述

以通渭县农村体育变迁为研究对象。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长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现有农村人口42万人, 占总人口的91.57%。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社会潜力和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经济萧条,文化落后。1949年8月,通渭解放,由于文化的兴盛,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等而闻名遐迩。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研究

对通渭县十八个乡镇的37个村社进行走访、观察,深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口述等多种形式了解建国以来体育发展的状况。对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的村民、教师、干部进行访谈。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文体局有关领导、体育先进个人等。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体育变迁的历程

2.1.1农村体育的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至1955年,通渭农村进行了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 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农村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青年团在北京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了在农村中主要结合民兵训练,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体育活动的做法。强调农村体育的开展必须依靠青年团、妇联和民兵等青年组织,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坚持业余、自愿和简便易行的原则,尽快建立农村体育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干部。为响应这一号召,通渭县在1950年成立了以县妇联为主要力量,以中小学教师和退伍军人为主要骨干,在农村发动青年开辟体育场地和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 组织村民开展各项军事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有了初步的发展。

2.1.2农村体育波浪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底,通渭全县开展大炼钢铁“大会战”运动,一些农村体育器材,包括民间武术器材都统一收缴,成为炼钢的材料,农村体育设备受到严重破坏。而且,由于全县大搞 “农业生产大计划、高指标、高出产”等浮夸风及自然灾害, 农民苦不堪言,农村体育活动几乎停滞。1962年,按照“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和“全民皆兵”的思想要求,全县民兵增长到7万多人,占当时通渭总人口的25%,县武装部在各农村蹲点,进行一系列军事体育训练。1963到1965年由于农业丰收,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恢复,农村体育也得到恢复。特别是1964年7月, 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开展“游泳、射击、通讯、登山”四项活动的指标。通渭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军事野营活动,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1.3农村体育的“兴盛”阶段(1966-1976)

“文革大革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遭受到建国以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农村在“文革” 中受到的冲击相对于城市而言要小得多,农村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某种基础条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体育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特殊的“兴盛”局面。[3]

1966年10月,通渭各村社成立了“红卫兵长征队”,为了宣传政治,“美化”革命,他们在农村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政治活动。1968年后,一些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通渭村社插队落户,为了发展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他们与当地的中小学生带动农村青年在农村修建体育场地、制作体育器材,成为农村体育的主要骨干。1972年,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要求有步骤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通渭于1972年在县城建设一座2500平方米的体育场,在马营、鸡川、榜罗等乡镇开辟了200米的田径场地。1973年后,为了响应全国“学大寨”和“学小靳庄”的体育活动热潮,农村组织“体育大军”进行比赛、农村记工分要加体育标准等活动。农村体育活动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呈现出异常的“兴盛” 现象。

2.1.4农村体育的恢复阶段(1978-1991)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10年动乱宣告结束。1980年通渭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广泛,农村体育得到了发展。1981年, 通渭县被甘肃省体委和教育厅评为“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县”; 1990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田径之乡”;1991年,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全县上下总动员,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号召,农村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村按县上总体要求,积极组织“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月”活动。 到1991年底,全县310村成立了体育领导小组,县体委、 县农委举办农村乡镇体委干部培训班,对全县各乡镇体委主任进行业务培训。这些有力的措施使农村体育很快地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1.5农村体育全面发展阶段(1992至今)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本世纪末到2010年我国群众体育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对农村体育也明确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资金投入,新建农村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设备。1992年12月, 全县各乡镇开辟了篮球场、体育活动室,其中有14个乡镇建立了灯光球场,全县农村共有篮球场384个,乒乓球台447个。同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99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第五批“全国田径之乡”。进入21世纪,农村体育又有了新的发展,2001年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2.2农村体育变迁的主要特点

2.2.1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

通渭地处陇中,历史悠久,即从置郡建县的西汉元鼎初年开始,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世代劳动人民为了推动历史的发展,进行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文化。在明末清初,武术就盛行于通渭,以后世代相传,蔚成风气。对民间传统武术统计,仅1985年挖掘整理的流行套路就有135套,其中拳术类33种、 器械类74种、双练类28种。[4]同样,在民间还盛行着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秋千、打毛蛋、踢毽子、 放风筝、跳皮筋、跳八房、腊花舞、蛤蟆娃、狮子舞、旱船舞等。建国初期,一方面由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无钱购买体育器材,另一方面没有体育场馆,农民主要以这些民间体育进行娱乐、锻炼。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人们的协调性、灵敏性,激发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为贫困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197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文化的发展,体育事业也开始恢复发展,设备逐渐添置翻新。特别是于1972年创办的通渭县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为通渭县各乡镇基层培养了体育骨干和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也使一些现代体育传播到农村,特别是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足球等在农村比较盛行。此1985年各乡镇成立“农村体育会俱乐部”以来, 经常开展一些农村体育活动,不仅有一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而且有现代体育项目和娱乐项目的比赛。传统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花车旱船赶毛驴、跳皮筋、跳八房等;现代体育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篮球、排球、田径等;还有一些娱乐性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放风筝等。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农民对体育的需求,民间体育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体育设备的完善,现代体育项目也日益发展。 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为农村体育的变迁提供了基础。

2.2.2农村体育设施从一穷二白到大量的投入

由于受政治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前通渭县各乡镇几乎没有修建体育场地,农民的体育活动主要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1978年,全县体育设备仅有3万元左右,到1985年增至10万元左右,其中农村体育设备约6万元。此后,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农村体育场地有了较大改善。1989至1991年,全县18个乡镇先后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310个村成立了体育领导小组,在体育运动委员的指导下各农村体育小组制定了一些体育管理措施和农村体育活动方案。至1992年12月,全县18个乡镇开辟了新建篮球场,体育活动室,其中有14个乡镇建成灯光球场,全县的乡镇村社有篮球场384个、乒乓球台447、个羽毛球场46个、体育活动室23个。[5]特别是在1995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县城先后成立文化广场健身一站、文化广场健身二站等全民健身中心,健身项目有太极拳(剑)、羽毛球、长跑、爬山等,每天正常晨练约3000人以上。和以前体育场地和设施相比,现代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农民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还需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在建国初和“文体大革命”时间,由于通渭人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当然政府也不予以体育设备的配备,农民更不愿意进行体育投资。农民活动的体育设备主要是随手拈来的生产工具和自己手工制作的简单体育器材,如拔河、丢沙包、 打柁螺、踢毽子等。在当时,最为奢侈的文体用品就是民间的一些武术器械,但是,由于农村武术传授受等级、辈分等封建世俗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没有武术的传承权。

2.2.3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同时又是体育传播的主要中介,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条件。建国初期,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工作,1952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1953年,为积极贯彻毛泽东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指示,广泛开展‘两操’和课外活动,使学校体育日益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1959年,由于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学校体育被迫停止,1962年后恢复正常。特别是1972年通渭县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的成立,不仅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基层体育骨干,而且充实了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为通渭农村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大力发展。

此1972至2005年以来,通渭县各乡镇共举办田径运动会600多次、篮球运动比赛1200多次、组织武术比赛520多次,这些活动涉及全县村组,农民参与面广,并涌现出一些农民运动家,代表通渭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人才的增长,通渭与外界的体育交流也逐步增加,在1986到2005年间,通渭共承办定西市 (地区)田径、篮球、门球、中国象棋、围棋等运动会9项(次),承办全省重点体校田径选拔赛、传统项目学校篮球分区赛、全省武术散打等6项(次),全国篮球邀请赛4次。体育交流的频繁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也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2.4农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各农村体育协会的兴起

建国初期,由于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够全面,体育信息不畅通,尽管成人有一些较为简单的体育活动,小孩也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但没有人会认为这就是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是一种特别原始的心理或生理需要。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疯狂的政治背景下,农民的原始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因政治运动泯灭[6],进行这些活动或游戏可以为村民贫乏的精神生活增加一些乐趣。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举国上下,振兴中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通渭的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事业也不断的蒸蒸日上。 1985年,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俱乐部”,在农村俱乐部的协调下,各村社成立了农村体育协会,组织农民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的成立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农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而且使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体育项目的融合,大部分家庭有了花钱买体育用品的意愿,虽然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用品,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体育消费的意识。

2.3社会因素在农村体育变迁中的作用

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腾飞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农村体育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民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大众传媒等,这些社会因素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变迁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

2.3.1社会政治环境

政治对体育施加的影响决定了体育的发展。[7]农村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总是伴着我国政治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政治环境总是规定和制约着体育发展的方向与水平,为农村体育的变迁起着导向作用。

1949年8月,通渭县人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通渭人民摆脱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通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和豪迈的革命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并于1956年走上了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劳动力,“改善人民的健身条件,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8],因此,体育运动被提到政治层面上。正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一些民间传统体育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不仅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农民的身心健康。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发出后,通渭县委派工作组进驻通渭一中,县医院、文化馆等单位发动群众开展“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通渭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尽管在农村出现了“兴盛”的体育活动,由于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体育思想遭到扭曲,农村体育被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为宣传政治、美化 “革命”形式,鼓励个人崇拜的政治工具[9]。农村体育设备遭到大量的破坏,一些民间的武术艺人为了“逃避革命”停止了武术表演等活动。更为严重的是在“文革”期间,学校停课,许多体育活动逼近停止,体育器材被毁,体育场地荒芜,1968年复课后,以“军训”形式代替学校体育。十年 “文化大革命”不仅给通渭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使农村体育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与损失。

1980年,通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通渭体育事业蓬勃兴旺。1998到2005年,通渭连续8年获国家体育总局评选的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并分别与1990和1992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改革开放后通渭体育的恢复与发展是中央对“三农”工作重视的结果;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政策文件颁布实施的结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2.3.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条件是决定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家庭,如果经济基础差,农民连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都成问题,其农村体育活动则很难正常开展。

通渭农民有通过农、林、牧、副各业生产,进行商品经济的传统习惯。解放初,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善,农村商品经济呈发展的势头。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一方面由于“左”的思想, 出现了“一平二调”及工作上的大浮夸、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政治运动和路线的偏向,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使得通渭农村经济出现了停顿的状态。通渭出现了人口大量外流,浮肿和死亡现象,至1961年底,总人口比1958年减少了7万多[10]。由于经济的困难,农村体育出现了低潮甚至是停滞不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农村都出现了“兴盛”的体育现象,由于通渭的经济再次遭受到破坏, 农民口粮严重不足,加之体育器材严重的破坏,农村体育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1978年来,由于实行了一系列适合农村情况的政策, 包括减轻农民的负担,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3至1985年通渭连续三年丰收,农民收入增加,不但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温饱问题”,而且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迅跑,经济状况的改善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至1985年,通渭体育经费由1970年的971元增长到98000元,其中农村体育经费占46.38%。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3.3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发展

通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境内有较多的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时代齐家文化遗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渭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的增加。1998年建成了通渭县文化中心大楼,改建了平襄、常家河、义岗川等乡镇文化站。这些有力的措施不仅促进了通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促进了农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并朝着更加文明、现代化的发展。

多年来,全县举办各类书画展数百次,举办“城乡互动文体活动”,各机关、单位组织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体育器材等下乡活动。在各乡镇的文化站的组织下,开展一些农民运动会,县体校派一些体育指导员在各乡镇进行巡回指导农民健身活动。而且,在每年的国庆节、春节举办“健身大拜年”、“群众体育节”、“全民健身月”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通渭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素质和修养、增强了体育意识,促进了通渭各乡镇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同样,改革开放以来,通渭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到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学校361所,在校学生109921人、经费投入2346万元。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一些体育项目深受农民的喜爱,但他们一直没有登过大雅(学校)之堂, 始终处于边缘化,在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的今天,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使农村的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保存和传承。而且,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这些优秀的体育人才大多数回到农村基层,为推动家乡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3.4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1]。

建国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通渭县的农民文化程度水平是部分文盲加上小数半文盲的状态,虽然在“大跃进” 的推动下,全县进行了大量的扫盲工作,由于教育受损严重, 仅小学就关闭了73.6%,同时加上“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狂热”和盲目性,并没有让通渭人的文化程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64年全县中不识字的人口占48.66%;初识字的占10.59%; 小学文化程度占3.29%;初中文化程度占1.41%;高中文化程度占0.33%;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05%。

体育意识是影响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具体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 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总和,它集中体现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欲达到的目的上。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使得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接受体育意识和体育信息受到限制。随着通渭教育事业和农村经济全面的发展,全县文盲和半文盲的人口比逐步减少,到200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9%;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1.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60%。近年来,通渭农村大批青年外出务工,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更多信息,从而他们思想发生了变化。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提升, 体育意识逐步增加,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2.3.5农民劳动生活方式

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劳动方式,一定的劳动方式又会产生相应的体育形式[12]。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层次的变化使人们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同样,农民对体育的需要随着观念的转变也日益增加。

建国初期,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政治环境因素和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极度宭迫。大多数农民住的茅草屋,穿的粗布衣,有着“光膀赤脚顶酷暑, 破衣烂衫冒严寒”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传统。因此,在农民连温饱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农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解决温饱问题。再加上“二人抬杠” 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得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后,通渭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不再为生计而发愁,也不再为自家的生产能力而担忧。而且, 随着国家扶贫的政策及全县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多。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人力转为机械化为主,农业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统一的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彻底改变,生产力水平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农民的闲暇时间也逐步的增多,农民有了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方式日益城镇化、现代化,都促进农村体育的变迁。

2.3.6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通渭自古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有着“大道不通, 车不畅行,驮不成队,唯有肩挑背负”的说法。建国初期和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大部分信息是从村里的“大喇叭”、 《通渭报》以及进村的电影获知的。尽管1951年1月成立了通渭县收音站,1956年开始筹建县广播站,只有12个区政府和65个乡政府所在地安装了广播喇叭,每天共播放180分钟,但在1960年由于经济出现困难,全县广播中断。1981年底,全县通广播生产队仅占44%,由于多年风吹雨淋,管理不善,使农村广播木杆线路受到严重破坏。1999年10月, 国家投资9292.52万元对通渭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1998年,通渭县被甘肃省列为全省“村村通”试点县之一, 到2001年,通渭实现了村村通电。电视和广播的覆盖率达到100%,一些经济较好的家庭有了电脑。电视、电话、录音机等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回乡后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体育比赛, 少数农民开始购买体育彩票和一些便宜的体育器材。

电视、广播与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不仅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大量的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提高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缩短了体育活动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也为农村体育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3结论

3.1从通渭农村体育变迁的历程反映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体育变迁的历程,即农村体育的初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波浪发展、农村体育的“兴盛”、农村体育的恢复和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五个阶段。

3.2农民选择体育活动方式和体育意识受到所处时代、阶段的限制,一定时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意识和体育活动反映出所处年时代的物质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体育的变迁不仅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民间体育的传承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农村体育设备、经费的增长和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农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农村体育协会的兴起等。

3.3建国以来,通渭农村体育的变迁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折射出我国自建国以来体育变迁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对农村体育的变迁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变迁的基础条件;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变迁提供了外在动力;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村体育变迁提供了内在动力;大众传媒是农村体育变迁的辅助手段。

摘要:采用实地研究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通渭农村体育变迁的历程、特征及社会各因素在变迁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体育的变迁经历了五个阶段;其特征有民间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相互融合、农村体育设备、经费的增长和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等;社会政治环境对农村体育变迁起着导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变迁的基础条件,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变迁提供了外在的动力,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民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村体育提供了内在动力,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农村体育变迁的辅助手段。

8.农村体育教学浅析 篇八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目前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由于受环境、家庭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这需要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虽然在家务农,但农忙时早出晚归,闲暇时又多参与一些娱乐活动,不能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体育运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出外务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等亲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自己爱好什么体育运动。

(二)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被列为考试科目以前,有不少校领导不愿在体育教学上投资,体育教学意识淡薄,课程紧张时把体育课删掉,也没有严格的考试规定。由于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师地位低下等原因,造成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天热不上、天冷不上、阴雨天气更不用说。一上课,操场上绕着跑两圈,然后,排球、篮球或足球操场上一扔,这就是上体育课。

二、体育课堂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一)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就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有学习知识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热爱体育课堂呢?经过长期农村任教的历练,我发现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时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他们交朋友,因人而异地和学生讲解学习体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从什么是体育、体育的作用、对身体的促进作用讲起,让学生明白体育不仅仅是玩,体育的种类很多,也不仅仅只有球类、武术、健美操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在学篮球时,可介绍姚明、乔丹是怎样打篮球的,你们也想像他们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练习篮球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学习体育技能。

(二)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采用陈旧的方法,把他们以前所学的那点知识和对知识浅薄的理解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教育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过硬的基本功会给学生一定的感召力,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师掌握最新的体育动态,第一时间内接受新的思想。体育教师要有极大的爱学生之心、爱体育工作之心,使学生既学到过硬的体育知识,又使得他们心情愉快,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认可赞美。教师应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了解每名学生,对学生怀着高度负责和关爱之心,尊重学生,转变观念,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和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通过语言、情感刺激等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在各种机会中充分展示。

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可让学生到前面领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的勇气,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学习武术时,选优秀的学生做示范,带领学生练习。在分组练习时,让表现优秀的同学指导其他学生练习,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教育实际,适当组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集体舞等。通过理论课的形式教育学生,体育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体育课上,我们平时上学骑自行车、帮家里做农活也是体育的一种方式,要熟悉各种体育活动方式以及它的价值,还有运动中的保护方式。

如,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这就是一种运动。在骑车时要注意,先慢骑等身体适应之后可以加快速度,但速度要掌握适度,分配好体力,这是体育的注意事项。到学校后也不要急于进课堂,可在操场器械中进行一下柔韧或力量的练习。通过生活的实例讲解,拉近体育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在农村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教给学生运动技巧,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因素,依据新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

[2]《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思维》

上一篇:顺境逆境辩论赛下一篇:公共英语一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