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2024-08-07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10篇)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重庆市巴蜀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缘由

1、理论依据

早在公元前6世纪,《学记》就指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与方法。具体体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其核心是抛弃封闭思维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体现了对现实学校中的非个性化的批判,对个性的尊重。

教育历来被当作一种具有“确定性”的活动。而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整合,参与者形形色色,一切都在不确定中流动。教育不再是一个复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也不再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工程的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界限的消失,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2、现实依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计划在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系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教师”网络上接受服务。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学校教育应该怎么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各个学科的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巴蜀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巴蜀小学是重庆市教委的直属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并由专线接入英特网,还建设了校园网站()、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语音室1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有23间。通过多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网络教育,由于“课堂搬家式”课程占多数,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如何才能开发出大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我们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市教科院和市电教馆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

二、课题界说

本课题研究中谈到的整合,不是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不是指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而是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期达到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目标

以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和工具,研究开发出大量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在各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讨研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制作和技术问题。

3、研制和开发一些与小学各科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教学资源,最终将研制成果在我校校园网、网校网站上发布和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学校、学生和家庭推广。

五、研究方法

鉴于本实验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因此,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措施

1、设备设施

巴蜀小学是重庆市教委的直属小学,是重庆市的窗口学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一流名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并由专线联入因特网,建设了校园网站()、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语音室1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有23间,下一步即将把全校所有的教室都装上电子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和电脑,并再新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师和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软件制作水平较高,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试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课题研究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分散式的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 课题研究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课题研究相关培训

活动。

七、研究步骤

根据学校科研究工作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02年7月——2006年3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7月——2002年9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相关数据。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6月)

1、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研究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脚本模板,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大量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2、将开发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教学中加以应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阶段(2004年7月——2005年12月)

1、将开发好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日常学科教学,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就课件开发的技术问题进行进一步优化。

2、对总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非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中进行运用,对方法和途径作进一步总结反思。

3、对学生运用网络多媒体学习课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学习效果和学生对课件的需求。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

1、撰写“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2、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所开发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将最终研制成果在我校校园网、网校网站上发布和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学校、学生和家庭推广。

3、展示研究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八、成果形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丰富的成果群,具体包括:

1、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师教学教案、课件制作脚本等。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

九、研究机构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研究机构:

(一)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廖文胜

课题组副组长:张晓春李永强杨长平令狐林

课题组成员:王波练春春郭亚娟张帝张超谢永龙王燕刘景西曾世勇潘德梁吴倩李瑛文娱黄剑邓勤程吉富张明昊杨桂林肖力李启琼何岚杨玲刘莹何雨蓓陈建国李莎莎邱才茂叶茂徐颖石禹陈小云吴梦卓樱岚刘海

(二)课题研究顾问:

本课题组将聘请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电教馆、西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执笔:令狐林、谢永龙、练春春)

重庆市巴蜀小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课题组

二○○二年七月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二

所谓信息技术, 是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不仅仅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 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仅仅只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 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 其理论基础是:

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于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真正的学习来自个人的发现。以上两种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 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做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 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 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具体来说, 要发生四大转变: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活动的导演。

2. 学生地位的转变

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 媒体作用的转变

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 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4.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 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做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在已有课程 (或其他学科) 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 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 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途径的整合

各学科课程都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谓的“任务型”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其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 交际教学活动化, 活动教学任务化, 任务教学真实化, 课外作业项目化, 评价方式过程化”。

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 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 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 还有利于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 还原知识的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作者通过长期学习和自身的教学尝试, 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理论,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报, 2000.

3.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篇三

一、信息技術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

1.提高学科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直接评价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任何游离于这一根本整合目标的教学设计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上。

2.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我们常说信息技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培养的,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

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会利用资源学习;②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⒊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一般地说,信息素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①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②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③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以上三个基本点,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综合目标。

⒋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标,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一个不断追求的长远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这在以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汉字输入可以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学习;学习绘图软件可融入几何知识和美术知识;学习搜索引擎检索可让学生到网上检索某学科专题信息练习等。这种整合方式主要落脚点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⒉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辅工具

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可分为五个环节。

(1)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如: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运动规律等并进行思考、协商和发表意见。在这里,可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

(3)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4)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这里,可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进行知识重构。

(5)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在这里,可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反应信息分析系统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⒊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是指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成学习的目标。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这个过程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

(1)“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教学过程是:① 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②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并制定主题学习计划。③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学习方式。④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及途径。⑤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学生借助NetMeeting、Internet、E-mail、Chat、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⑦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学生可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利用“几何画板”、“画图”、“作曲”工具;利用电子文稿制作或网页开发等信息集成工具创作作品。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2)“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是校际间的合作学习。其基本形式是: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教学过程如下:①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并利用因特网进行协商,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②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主题,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并彼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③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通过因特网,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④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围绕主题,各自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小组网页。⑤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利用NetMeeting、Internet、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进行讨论,对其他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相互交流。⑥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学习总结。

4.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篇四

顾金萍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今后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及各学科素材库的建成,信息技术课程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学校或家庭的计算机设备进入因特网去学习各科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如今,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全国各地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向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这既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活动的实践体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去主动学习。例如,全国各地普遍采用《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几何、物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大量的关于《几何画板》的应用成果表明,使用《几何画板》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师讲解、学生听,最好是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他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而进行主动地学习。这无疑要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几何画板知识的讲解。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增强。

下面我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及如何更好地开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所谓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词汇、语法练习时,多媒体呈现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在语文教学中,要介绍背景,多媒体能制作出图文并茂,加上声音、动画、影像的课件,可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和文化信息。多媒体教学能将声像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这种奇特的视角、逼真的效果既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好地渲染了教学情境,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既成功地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就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说实话,近几年一直在强调学科的整合,虽然学校也尽可能地在硬件上满足教学要求,在班里配置了多媒体和投影仪,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科整合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如何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呢?

首先,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

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其次,要从提高师生素质入手。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除了要加强本学科的专业学习,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和操作能力。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再次,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黑板、粉笔讲授模式依然是被我们认可的。我们的原则是,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重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难点。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内初班学校,内初班的学生汉语基础不好,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才行,必须在黑板上要有必要的板书。

第四,就是合理使用课件。但要注意原则。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课件要有科学性,即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科的规律,符合心理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课件的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

最后,在平时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微机辅助教学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计算机辅助教学既可以控制教学进度,又可以辅导学生练习;既利于教学,又利于复习。还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基础训练、课程辅导、单元测

试、模拟考试、情形对话等训练基本技能。微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有耐心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微机的使用方便、训练精确和教学软件适应范围广泛等特征,开展好包括基础训练、单元测验、模拟考试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训练,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强化辅导,让微机辅助练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参考文献: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五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使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机交互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INTERNET,迅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的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并由此发展且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课程资源以及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并努力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其宗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物理学而言,学科的研究范围,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瞬间为缓慢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将实现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教学设计、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而且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兴趣为目标,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否则,完全有可能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

2、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驾驭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也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3、丰富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教学软件而言,课程资源更为重要。客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关键是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丰富的课程资源,犹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道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

1、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①演示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客观原因又导致一些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等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来虚拟这些实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直观感受和体会,将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瞬间为缓慢。如:波的叠加实验,演示时其进程很快,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叠加过程的特点,如果在演示实际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来虚拟波的叠加,并缓慢展示,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就比较容易。反过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缓慢为快速。如:演示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②探究作用

在物理实验室,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由于担心发生意外和损坏实验仪器,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如:电学实验,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反、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这些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不允许学生自己验证,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如果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则可以解决上述难题。③实验检测

采用实际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每次选取的实验数量少,致使考查的覆盖面不够广;从实验本身特点看,由于实验过程的连续性,这种考查方式很难考查实验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以下称实验片段)。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一个近乎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各种实验操作,即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实验技能的检测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检测实验,还可以增加考查容量,扩大考查范围,甚至实现物理实验的全面考查,更可以选择实验片段进行检测,增加考查的灵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拟实验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虚拟实验有助于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

3、运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在同一个中文条目下(如“爱因斯坦”)可查询到几百个甚至更多的信息点,而且信息在不断地更新;其次是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的多样化;第三是网上的文本资料绝大多数是可以编辑的,大大减少了信息加工的难度。网络中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四、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决不应该丢弃传统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3、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作用。

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7.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 篇七

那么,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 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 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狭义上, 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 (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 的整合, 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 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 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在已有课程 (或其他学科) 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 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学科任务包含其中) , 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 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 在课程整合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 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 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同样, 在现代学习中, 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 (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 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 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 (尤其互联网) 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 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因此, 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 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 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 不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其次,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在这种整合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 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通过整合, 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 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 尤其是实验教学, 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本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使得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必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是信息课程和其他学科互利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 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学科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其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作论述。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在学习与技术关系中,信息技术运用是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都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课程整合是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是各学科及其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学习,将课程看做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不同的知识,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是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整合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式。课程整合以不同类型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教学。布置的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科任务包含在其中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通过一个或若干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有助于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

4.教学结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是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实现。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整合不同的任务实现,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个任务,但同时也要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总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对象: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学习。教师要设计灵活创新的任务,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教学,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并利用学习素材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的任务,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中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得到训练,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也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的观念转变与信息技术能力的调高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茂芳.浅议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民风,2008(19):32.

[2]李旭然.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青春岁月,2013(12):339.

[3]韩仕品.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1):106.

[4]王丹.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科技信息,2009(27):301.

[5]李继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119.

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 篇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功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揣摩、体会课文的语言,领悟中的道理,并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品质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是多媒体的使用主要还是由教师操作、演示为主,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能真正的形成。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总结 篇十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现将本学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总结工作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进入课堂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规下一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