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2024-08-15

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精选8篇)

1.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一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

显然,讨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我们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的讨论对象。当前中国舞坛,谁们在“华山论剑”?

笔者以为:1949年以来,为中国当代舞蹈、舞剧创作建设作出贡献的有六代编导。以吴晓邦、戴爱莲等中国现代舞蹈的先驱编导家为第一代;以胡果刚、查列、贾作光、梁伦等中国舞蹈的奠基编导家为第二代;五十年代由新中国艺术院团培养起来的舒巧、李承祥、门文元、黄素嘉、陈翘、张毅、黄少淑,房进激等编导家为第三代;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前期的先锋编导家蒋华轩、苏时进、华超、胡嘉禄等可算第四代;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声名鹊起的编导陈惠芬、王勇、赵明、杨丽萍、王玫、陈维亚、张继钢、丁伟、杨威等属第五代;此后以降的为第六代。

中国舞蹈与舞剧的艺术大厦自然依*每一代编导家的贡献。第一二代编导对中国舞蹈创作思想上的影响最久;第三代编导对当代舞蹈创作的成熟最功不可没;第四代编导的探索在中国舞蹈转型之际形成的文化冲击波最大;第五代以后编导的创作最为多样且最丰产。而当今在舞剧创作领域大显身手的主力军则是第五代编导。值得指出的是,这代编导中不少人已尽显英雄本色,并且以自身的年富力强将继续主控当代中国舞坛数年,为中国当代舞剧实现历史性的飞跃搭好阶梯。因此,将他们置于我们的话语中心予以关注,分析他们艺术创作的成败与得失,是我们寻求中国当代舞剧发展对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起点。

本文不认为舞剧“是舞蹈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但它的确以更大的内涵容量与更多样的手段为我们更深广地传达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发现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自然,对编导家驾驭作品的内容、结构与手段的能力与要求也同步提升。如果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我们在第五代编导的舞剧中之遗憾正是未能更多地领略到这种“困难的克服”,甚至十分遗憾地看到编导家缺少“克服困难”的意识。所以,我以为,中国当代第五代编导如欲登上中国舞剧的历史高峰,起码要实现如下三大“困难的克服”:一是对艺术生命“速朽性”的克服;二是对“戏剧性”贫血症的克服;三是对舞剧语言平庸化的克服。

首先,艺术生命的“速朽性”是一切美的创新与延续的敌人。戏剧美学家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经常出现、很难克服、甚至在伟大戏剧家的手下也一再显现的艺术破坏性的因素。是黑格尔在《美学》中称之为历史的外在现象的.个别定性。因此:“美的延续性。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速朽性的克服与战胜。”(余秋雨:《戏剧的美学生命》载《戏剧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61-62页)

显然,中国当代舞剧较少涉及到现实题材,然而不少编导家试图运用历史题材、神话与民间传说或者历史文学作品的改编对现实发生影响。但这种努力的收效从总体上说却比较微弱。即便一些获较高层奖项的舞剧作品,尽管从舞蹈编排的角度,不能说不好看、不精致,但编导家的初衷往往并未实现。之所以如是说,不能不说因为作品未能给当代人对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诠释视角与思想有关。他们在神话与民间传说中依然重复着进行某种造神运动,我们看不到现代民主社会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光辉。

美与时代的需要相关,时间在不断地选择对舞蹈美的价值判断标准。正如别林斯基在《一八一四年的俄国文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生活存在着一些“永远生存与永远向前发展的现象”,它们不会在死神遇见它们的地方停滞不前,而在社会意识中继续发展,每个时代都对这些现象发表意见,不管每个时代对它们的理解是如何正确。但总是让它以后的时代说出新的和更正确的见解,因为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不会把一切见解说完。最伟大的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达成一致。“……他把死人从棺材里拖出来,叫他们重新站起来。他对过去说:起来,走在我前面,使我可以认识你。他学到了教训――他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场合,在那里将来变成现在。”(惠特曼:《草叶集》序言)对于这样一个艺术的难题,余秋雨先生曾明确地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是排除戏剧艺术生命

[1][2][3]

2.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二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环境破坏极其严重。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土地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我国政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节能和环保要求提出的新理念。其定义为:在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 通过对能源的有效节约、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现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居住空间的目的, 从而使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观是利用最少的资源, 创造出健康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 合理选址原则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 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等。例如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 由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其充分整合地形、风景等因素, 创造出了一个非常优美和谐的环境。

2. 和谐原则

即关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建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 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 因此关注它的生命周期, 不仅能使它在使用阶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 而且在拆除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拆除材料也可以进一步循环利用。

3. 生态性原则

所谓的生态性原则, 就是指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要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前提, 所提出的人文理念必须体现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规律和维护我国及全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绿色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性原则, 即适应自然条件, 保护自然环境。

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 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 不是以牺牲建筑生态性为前提, 而是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观舒适度。譬如在建筑上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 通过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 夏季降温, 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经济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在建设时, 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环保、最利于人居住的环境是每个单位、每个居民的愿望。因此, 我们要推动经济型节能材料的发展, 使建筑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

三、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1.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不足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是绿色建筑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虽然我国目前对政府监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日趋重视, 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施工图纸的审查部门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审查制度不够完善, 使一些设计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而做一些钻空子的行为。目前, 针对建筑完工后的等级评审不具备强制性, 导致不少建设企业抱有侥幸的心理。压缩绿色建筑开支, 降低建筑物节能环保等级。

2. 绿色建筑不能因地制宜

建筑的设计要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绿色建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 很多设计人员往往是直接照搬其他城市已经获得成功的设计样板, 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考虑, 造成建成的绿色建筑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也是限制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绿色建筑的新型材料发展滞后

我国目前在绿色建筑新型材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绿色建筑材料的质量和种类难以符合国际的标准, 且价格较贵。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 出于成本的限制和业主的压力, 往往不会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4. 建筑垃圾利用率不高

国外很多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在我国建筑垃圾本可以大量回收利用的情况下, 回收利用率却非常的低, 甚至达不到1%。这些本可以加工成再生骨料, 接着生产成建筑制品的宝贵资源, 却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这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四、解决绿色建筑问题的建议

1. 科学合理规划

各地的地理、气候不同, 在进行绿色建筑开发时, 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将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不经任何修改的照搬而造成本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的出现。绿色建筑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保证,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 遵照3R原则

3R原则指的是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3R原则的遵守, 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活动对室内外环境的污染程度。使用高新技术, 加大资金投入, 研制出对环境污染小、功能多样化的建筑材料是保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加强政府监管

在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应该明确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对不执行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要做出必要的行政处罚。同时需要对相关的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防止施工图审查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五、结语

绿色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绿色建筑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求。毫无疑问, 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低碳观念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低碳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可再生资源, 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 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 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有关人员应该行动起来, 用智慧和双手, 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的行列之中, 将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 积极行动起来, 做出表率, 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书明, 李伟清, 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 (14) .

[2]王清勤, 陈乐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J].建设科技, 2013 (13) .

3.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调查分析 篇三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优秀毕业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实地调查所得,当代大学生学风总体尚好。但,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动力不够、兴趣不浓、时间投入不足以及被动考试等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人生规划缺乏、价值观狭隘、责任意识弱,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仅要在具体的措施上加强,更应该在人生规划上进行指导、价值观和责任方面进行引领。

【关键词】学风  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4-02

大学生是高校学风体现的主体。“勤奋、刻苦、踏实、积极向上”一直是中国学生学风的主流社会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独特性,而这些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的调查,首先对学风中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学风现状是正确开展学风建设的前提。我们利用实际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某市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近千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0.76%,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学风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迟到逃课现象普遍

关于迟到的调查结果,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7.5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会偶尔迟到一两次或经常有人迟到,只有22.6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不会迟到,其中,大二和大四迟到现象更为普遍。而在逃课现象的数据显示,有79.17%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偶尔有一两个人逃课或一部分人经常逃课,而有10.1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逃课现象严重,只有10.65%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从没有人逃课。由此可见,迟到和逃课现象在当代大学校园是很普遍的。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专注力普遍不足

数据显示,有57.87%的同学表示,一节课会有10-30分钟的时间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其中玩手机最为普遍,其次是睡觉、做其它课程作业等。有些老师、有些课程、有些年级、有些时段,学生听课的专注性则更差。

3.自主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投入问题上,有40.74%的学生表示一天的自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有43.52%的学生在1-2小时,仅有15.74%的学生在两小时以上。这样的数据与大学生应该的自主学习要求严重不符。

二、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对当前的种种学习不良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普遍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缺乏、学术氛围也不够浓厚。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责任意识普遍缺乏与责任培育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些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生活上不仅衣食无忧,有甚者可以为所欲为,他们最要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学习搞好,考上大学,其他的所有的事情都无需本人操心。原本应该在生活中养成的责任意识和应对环境的能力没有在应该的成长的时间出现。来到大学如此民主自由的环境里,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那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迟到、逃课、荒废课堂的现象,其背后缺乏的是一种责任意识,他们没有考虑到,父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而一天天老去的父母的生活谁来保障,用什么来来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很难有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的。为此,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加强责任教育,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环境,在承担责任中培育责任。

2.大学生价值观中理性不足与理性的增进

当代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生活自由、学习自由、时间自由,老师对于学生是教育多于管理,但这样的自由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能力享用的。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上是缺乏衔接的。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几乎唯一的价值就是分数和考上大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时间是被安排好的,学生们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然而,来到大学,不再有很多的被安排,尤其是,在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上,很多学生发现,不认真执行甚至于不执行也没有人对自己有严格的管理教育。比如,可以迟到、逃课,甚至旷课;可以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课;可以在宿舍里打游戏;可以裸考;可以随意的谈情说爱;可以任意的做很多的选择。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的价值观逐渐的分化,呈现多元的特点。然而,在学风不端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大多是急功近利、好逸恶劳、浮躁粗浅、任性随意、短视狭隘等消极被动的东西。

3.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形式化倾向与个性化的辅导

尽管学校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四年的生涯规划,但,规划形式化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是跟着感觉走,感觉 “用得着”的就学,感觉“用不着”的就不学,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受教育的环节,其实就是对未来的累积。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此的认知是不够的。因此,学习生活中毫无规划计划,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公共课、某些专业课投入精力明显不够。所以,作为教育者是必须要以身示范,在课堂上、活动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协助大学生们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好的人生规划就好比把一张纸折叠成51次,成就的是一个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加强规划的辅导对于学风建设应该是一个源头上的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为此,评估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掘深层次的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督导体系重构(课题编号:B-a/2013/01/015,重点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全彩(1966.8),女 汉族 江苏邳州人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4.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四

【内容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祖国明天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全面科学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状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南开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 键 词】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思想状况;思想特点;对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关心的思想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因此,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大调查,研究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趋向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现实意义出发,自2004年4月开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就大学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对全体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直观的了解。

一.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但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时刻关心着塔外的一切,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次调查共有近1万名在校本科生参加,提出热点、难点问题600多个,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国际问题。大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有:美国对伊战争以及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中东局势;世界反恐怖问题;台湾问题;日本问题;朝鲜核武器问题;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西欧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多元化问题、联合国作用等问题。

(二)关注国内大事。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内大事主要有:

1、“十六大”及政治、经济改革,如国家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度创新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私有制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2、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如我们应怎样看待腐败问题?中国的反腐倡廉是否能有效地改变中国政府官员的腐败?权利和法,谁大?怎样才能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3、应对加入WTO的措施,如加入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入世后五至十年的发展状况如何?

4、西部大开发,如如何看待东西部的贫富差距?西部大开发中,怎样避免“面子工程”,从而为老百姓做实事?

5、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如何面对水资源缺乏等环境问题?怎样快速、普遍地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

6、三农问题,如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农民工问题?

7、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如如何看待社会成员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现象?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8、外交问题,如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中国的人权政策和人权状况如何等等。

(三)高教改革和发展。大学生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有哪些?如何看待教育收费问题?如何看待学历高消费现象?如何看待重学历、轻能力问题?如何看待高校扩招等。此外,他们对于素质教育也十分关注,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能力与知识在现时代孰先孰后?怎样衡量人的素质?怎样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未来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等等。

(四)大学生道德认识。其中关于诚信问题,许多学生都提出诸如如何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信用问题?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诚信,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解决等疑问。关于道德修养,学生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四十多个,如大学生应怎样抵制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会不会在社会上吃亏?怎样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如何看待金钱、奉献以及个人幸福三者的关系等等。

(五)人生价值判断。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判断上所思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如何理解和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什么才叫高尚?

2、人生价值评价、判断的标准,如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财富、地位、权力还是健康、快乐、奉献?

3、在价值取向上的思考,如如何看待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关系?在现代高速发展、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应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

(六)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在择业取向上,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如何处理人生价值实现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人在择业中,是为了生存还是个人的爱好而选择?出国留学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等等。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提出了诸如如何面对“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毕业后是选择城市就业,还是去基层干一番大事业等问题。此外,诸如就业时如何面对男女不平等问题?如何面对就业中不公平的竞争等就业压力问题也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热点。

(七)大学生恋爱。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在恋爱动机方面,许多学生提出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应考虑哪些因素?建立在物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会长久吗?在恋爱道德方面,许多学生提出应怎样处理恋爱与事业的关系?如何拒绝异性的追求而又不伤害到两人之间的友谊?在爱情与友情上,提出怎样区别友谊与爱情?谈恋爱应如何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许多同学还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以及大学生同居现象给予了一定地关注。

(八)大学生活与学习。大家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同学们共提出了四十多个问题,如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建立真挚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心灵的默契与无杂虑的交流吗等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怎样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如何排解郁闷心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所带来的压力等。

3、大学生活,如大学生活怎样才能过得有规律而又丰富多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安排和利用时间等等。

4、大学学习,如如何处理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怎样利用图书馆?如何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使知识结构更合理等等。

除上述八大热点外,一些同学还对非典、网络“黑客”、人类基因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

二.在全面、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深入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1、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他们思想的热点和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首先,高年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国际问题、国内大事和择业方面,大约98%的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都涉及到了这几方面。低年级学生的关注点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学生活与学习以及大学生恋爱方面,几乎99%的学生都提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以及适应大学生活问题。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思想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更高,更加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于自我角色的转换,自我人生道路的设计,充满了理想色彩。其次,即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两者的侧重点也有差别。例如,对高教改革和发展问题,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加以关注,他们关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有哪些、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如何、如何看待优秀人才流失问题等问题。而低年级学生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联系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像怎样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奋斗与享受”、“学与玩”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再如,在道德认识和人生价值判断上,高年级学生也是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认识和关注,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看待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金钱与道德,哪个更为重要?生命与信仰,哪个更为重要?如何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问题。低年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水平如何提高,如怎样解决一些学生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如何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是顺其自然,还是努力拼搏?“知足常乐”与“心存高远”哪个更可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他们所关注的。

2、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三个压力、四个转变”。

一个中心,即以自我成才为中心。调查显示,不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大学生们思想的出发点很突出地集中在自我成才和自我发展这个中心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注重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三个压力,即学习、成才、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许多学生都十分关注考研问题、双学位问题、转专业问题。还有许多学生就高校教学改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创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等。成才压力: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才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论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在此次调查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四个转变:即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在调查中,80%的学生对此都给予了

相当的关注;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2)主体性。不少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3)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大学生对成才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4)不稳定性。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5)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虽然,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从整体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还是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三.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针对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以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应注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约80%的学生都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也有部分学生对有些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说服力提出了意见。

二是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工作视角,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教育方法。以改革的精神,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做到五个结合:

其一、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针对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其

二、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如帮助大学一年纪学生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增进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如何择业等。其

三、同大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如宿舍导师制,使教师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了师生间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其

四、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其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是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管理政策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态不稳的问题,高校应利用政策杠杆,使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战斗力。同时还应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进修深造制度,多层次、全方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为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四是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

5.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五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具备特别力量的群体,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为了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以及其精神文明状况,本小组开展一次以“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面向本校学生发放50张问卷,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这个社会重要群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现。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目前我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呢?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比如拆迁问题、通货膨胀、反腐败等政治性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事”较为关注,但数量不很乐观。

2、大学生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较为关注,对于一些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社会热点较为冷漠。

3、大学生获取社会热点的途径比较单一,关注程度也比较低。调查分析:

经济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之所以会关注经济问题,是因为大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层霜。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就业压力极大的现状,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抱怨,应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还是有找到工作的人,当然,政府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就业压力,我们要对国家持有希望,另外大学生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多加了解,对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应有所思有所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重点,利用在校时间汲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

之人。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当重要角色。

此次调查,目的是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导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见识也广了许多。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激情。相信自己能把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丰收”人才。

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总是时刻在变化发展的,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提高个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所以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把热点问题中反映出来的,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有关的论点,和正确的世界观结合到一起,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社会才会稳定,才会和谐。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自己的认识有可能会产生错位,不仅在个人发展方面有所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6.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六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呈现的过渡性、多样性、对抗性、多变性对党的思想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党所处环境及承担的任务、作用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转变,尤其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建设的新任务与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本文从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并针对思想建设工作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关键词:新形势;思想建设;对策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三位一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展到“五位一体”(增加了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思想建设,尤其是在理论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党连续开展了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实际出发,党的思想建设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思想理论工作者应尽的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

一、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我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个方面,而思想建设排在首位,这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

1.思想建设是党的性质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性质决定我党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是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党就不能实践好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就不能保持党的性质。2.思想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也就是说许多党员和组织并没有达到统一。虽然表面上入党了,但是理论知识不足、思想水平欠缺,导致党的组织没有有效的履行党的职能。苏东剧变就是因为党内思想混乱,导致组织分裂不团结,一些假党员的联合组织趁机做出了叛国的举动。我们应该认真吸收这一教训。从作风建设来看,党风是党员的世界观和党性的根本体现。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因此,党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每个党员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从而逐渐把党的作风建设搞好。3.思想建设是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乘隙而入,侵蚀党的肌体,使党内产生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虽然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够履行职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些党员干部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还有些干部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乃至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全局利益。“权高位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事少钱多离家近,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正是某些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共产党的领导,而要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消除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每个党员的头脑,党员干部才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我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的保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有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完善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才能提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为广大党外人员、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接受,才能团结最广大的社会力量,不断地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提供最强大的积极力量。

二、当前党的思想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全球化给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精神鸦片。发展经济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我国更是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伴随全球化的汹涌之势,如何既能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能对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党的思想建设所造成的各种侵蚀进行有效的抵制和防范,是经济全球化带给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的极大挑战。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着力点。2.一些党员的思想信念动摇

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所得出的结论。”信仰是政党的灵魂,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党内出现了信仰淡化、边缘化乃至信仰危机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和动摇;一些党员沉溺于权、钱、色的享乐中,把追求和实现个人的经济益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些党员完全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好,资本主义生活好;社会主义理论好,资本主义现实好;社会主义未来好,资本主义现在好。还有些党员则对改革失去信心,悲观地认为:共产主义太缥缈,无产阶级专政无对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太抽象。3.传统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效果不明显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队伍的构成较为简单,交往范围也较为狭小,社会经济活动较为单一,环境相对封闭,党员的思想独立性较小,差异性不大。检验思想建设成效的标准,主要看理论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在实践中是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客观地讲,党的思想建设在当时党组织强有力的约束下,发挥出了很强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党员的社会构成、生活方式、经济利益、所属社会组织以及党员的思想诉求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员的交往范围逐步扩大,思想活动也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尊重党员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仍使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很易使党员对思想教育活动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传统的思想建设方式在党情的新变化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传统的思想建设内容和检验其实效的标准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当前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难题就是怎样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思维,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建设活动。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解放思想,排除干扰,用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和勇气来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解决从思想上建党的认识问题。1.坚持思想建党的逻辑不动摇

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应该无容置疑地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在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始终突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建设,决不能颠倒这种主次逻辑关系,不容用其他工作来取代思想建设,干扰思想建设,弱化思想建设。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认真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革创新精神,重新认识从思想上建党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解放党,及时把党从经济工作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里说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改革。而党的自身的改革,除了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外,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应是最紧迫的课题。2.坚持思想建党的本质不动摇

坚持思想建党的本质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不是执政者的自封。每个阶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今天,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实是我们党的主张,但这不是长官意志,不是哪个领袖的主观臆想,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真懂真信,真学真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而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改革开放东欧巨变、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人们,今天能更清楚的看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要义,看出今天中国的不是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而是与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近。

3.坚持思想建党的方法不动摇

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既要继承它的包容性,又要发展它的斗争性。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疏导功能,要敢于斗争,敢于旗帜鲜明地批评各种错误思潮,坚持原则,把道理讲透,把是非分清,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疏导的过程中,要敢破敢立,破中有立,立在破中。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党在历史上有过失误,经历过挫折,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经历的失误和挫折,并不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结合无可辩驳的事实,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有效制止理论思想上的噪音、杂音,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要敢于正面回应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和“告别革命论”,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一些人歪曲党的历史,夸大党的失误,丑化党的领袖,思想战线对此决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4.坚持思想建党的信念不动摇

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党管意识形态是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手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必须有一支与党同心同德的思想工作队伍。只有这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党的思想建设“上下不对称、左右不贯通、基层太薄弱”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面来风八处救火。要重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想工作网,向党负责,向群众负责。要不辱使命,切实承当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行动,把群众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吸纳为党的思想,使党远代表先进生产力、永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结语

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树立人民群众坚定信念的出发点党的思想建设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采取积极有效、人民群众相应的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员需不断学习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党员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1】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2】潘长春.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有效途径的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8)

【3】高敏.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J】民营科技,2011(7)

7.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七

一、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一) 生命观的缺失

大学生生命观缺失主要表现为生命价值淡化,个体生命意义缺失。[1]一是生命的基础性价值缺失。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下的基础性价值,漠视生命,实施暴力,杀人或者自杀。二是生命的创造性价值缺失。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共同价值,而作为人来说,生命更高更大的价值在于远远创造出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部分大学生缺失创造性价值就会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玩乐中。三是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缺失。人的生命本质具有超越性,即具有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仅仅被动地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简单地重复生命消费活动,而是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超越自己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 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

一方面是生活常识意识缺失。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对遇到卫生、交通安全事故或诸如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群体灾难事故的急救、自救等知识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大学生并不注意日常应注意的健康常识不了解或者并不在意,生活方式不正确,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但是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也常因焦虑、失眠、孤独、郁闷等长期处于亚健康当中。[2]

另一方面是社会交际安全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生活经验较少,在防盗、防骗、防滋扰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而且主观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轻信他人,误入陷阱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必要的自救常识。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主要有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3]

(一) 文化原因

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死亡神秘化,极力避讳死亡,使得人们常常选择逃避这一自然规律,因而对“生死”的概念十分模糊。

二是对“集体主义”的极端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物”的价值高于人的生命的特殊涵义,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掉个体的生命,因此单个个人的生命意识常常是被忽略的。

三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个体的物质需要被过度强调,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追逐名利、热衷物质享受的浮躁心态,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致他们当中一些人看重物质享受甚于生命本身。

四是以暴力图片、影视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暴力文化日渐为大学生群体所吸引,[4]长期接触暴力、恐怖等消极文化使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感知和情感麻木不仁,生命意识极其模糊。

(二) 社会原因

一是从社会整体大环境来看,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对个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与工具,人被边缘化,生活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弃之不理。[5]大学生身处这个漠视生命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二是教育中对生命观教育的严重忽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异化,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实用和功利,过于追求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即便在大学校园里,旨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课”也更多地重视政治性的教育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精神追求。

三是社会变革以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和功利,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却严重忽视其心理需求,缺少了对孩子生命的爱,因此孩子也不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策略

(一) 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推行尊重和关注学生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人文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各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争使更加关注人和生命价值的人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成功将生命观教育积极渗透到校园生活中。

(二) 完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课程设计上要依托“两课”,采用多学科渗透和专门独立的生命观教育并行的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上更生活化和人性化,同时可以适当开展实践生存训练;培养高素质的生命观教育团队,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心理咨询,对他们积极引导,使高校成为生命观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三)优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各方的合力

在全社会中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更加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合理纠正社会中一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主动对家庭教育予以必要的指导,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价值。[6]而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合理构建自己的生命家园。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性,并以积极的态度规划人生,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132-135.

[2]刘贇,张春兰.对未成年人生命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73-75.

[3]蔡荔.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级硕士论文:11-17.

[4]廖莎莎,韦毅嘉.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124.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27.

8.当代国际问题热点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率

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成功率在2%~3%,浙江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比较高,在4%左右,但离发达国家20%的成功率差距还很大。

二、创业难,难在何处

当太多太多创业的名人佳绩出现在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不愿在一旁观望,纷纷跳入创业的大潮。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小鲁及其同学在校园里开了家小书吧,可营业了一个多月,书吧便关门了。原因是经营雷同,特色不鲜明。同时,大学里的“格子铺”老板,换手频率也很厉害。问其原因,往往是盈利太慢,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没有良好的计划……结合社会上各种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环境不足

我国很多大学的课程计划中很难看到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只是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中零散地存在些许“创业课程”的内容。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项目。其次我国承担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专业水平欠缺。创业课程被认为是无所谓的课,很多学校是由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兼任,成了某些教师为凑工作量、挣课时津贴的临时之举。他们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创业经验都很欠缺。

(二)大学生创业问题之心理准备不足

大学生心中的创业,更多的是成功的事例,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创业要与社会各方面打交道,这又常常是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创业者所不擅长的。由于缺乏挫折承受准备,稍遇失败就心灰意冷,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承担风险,这容易使人半途而废等。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所以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感到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

(三) 大学生创业问题之资本筹措困难

企业由人才、产品以及资金所组成,资金不足,往往会导致创业者支付负担过重,无法成就事业。而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已成为大学生创业止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大多出生在普通家庭,为上大学家里已经花费了大量金钱,甚至有的家庭已倾囊而出,需要大学生就业赚取报酬反哺家庭,所以家庭的帮助少之又少。创业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紧张,决策者就会缩手缩脚,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施,好的机会也会擦肩而过,企业也就无法实现跳跃式发展,最后所得到的回报就只是失败二字。

(四)大学生创业问题之企业管理经验缺乏

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学好本专业的课程,不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缺乏创业所必须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等创业知识。大学生刚出校门,工作经验比较欠缺,更没有实际经营管理经验,难以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并未考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光凭想象冲动做事,成功率比较低。对于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创业难,成功创业就更难!

三、如何克服自主创业中的问题

(一)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基本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所以高等院校除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外应在加几门必要的課程外,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创业、实践考查公司企业的运作,进行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

(二)有效筹措资金

目前对于当代大学生有十余种融资方式在创业时可以考虑:银行贷款融资、信用担保融资、民间借贷融资、金融借赁融资、风险投资融资、补偿贸易融资、项目包装融资、高新技术融资、产业政策融资、专项资金融资、股权融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利于自己的的方式。结合现有的情况,要避免由于创业融资时急于得到资金,给点小钱就转让了大股权这样的情况,这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发展的可行之路。

(三)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

自主创业要处理的工作面广、量重,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应对各类情况。组建创业团队则能有效进行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互补。如果具备有效的管理,还能保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在市场竞争中制胜。在组建创业团队时,应注意创业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角色分工及对公司远近期目标、计谋拟定、股权分配的认划一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企业成长相干的创业团队建设问题。

(四)要有长期规划

创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路程,所以它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规划,从进入大学开始我们就应该有初步的计划。创业者要选择自己熟悉又专精的事业,所以我们就应该选择理想的专业,并在期间大量的学习相关知识。之后就是正式步入创业的阶段。开始的一段时间可以小本经营或者找股东合作,根据创业计划逐步拓展。企业应先求生存再求成长,扎好根基。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尤其注意勿好高勿远,必须重视经营体制,步步为营以求创造利润。

大学生创业的现象会不断的普遍,也将会更加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建立自己的事业,同时也为其他的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国家、社会的支持和鼓励和帮助下,大学生将会有自身的创新,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也将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员。大学生创业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将会在知识、科技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也将培养了自己能力,为国家创造人才,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灿军 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 求索2004(1)

[2]杨爱杰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 2006(1)

[3]戴育滨 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 科技创业 2006(6)

[4]彭宗祥 施小明 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06(13)

[5]罗美萍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6]袁先海 大学生创业论文 www.waildxs.com2006(10)

[7]李柯 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下一篇:去德国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