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优秀教案(9篇)
1.《望岳》优秀教案 篇一
(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望岳》
授课人:何宝玉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背景;
2、通过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旨;
3、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对该诗主旨的感发与升华; 【教学课时】
1课时(15分钟)【教学方法】
串讲法、提问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课前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端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惊天地、泣鬼神。他被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我们的孔夫子也为它打广告、做宣传。“登东山而小鲁、登xx而小天下”。大家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杜甫和泰山)
老师:哈,还真是,老师被大家点醒了!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化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当杜甫遇上泰山„„后面有六个小点,那是省略号。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师生一起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大家说好吗?
(学生:好!)
老师:打开书本,让我们一起品读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板书)
(二)、杜甫简介:
老师:我们入乡随俗,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难怪有些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老杜”。既然是老朋友,那对他的介绍也要与众不同。不像以往那样摆出“百度版”、“搜狐版”的人物介绍,老师今天要推出“大家版老杜”。即:大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你一言、我一语的来给老杜写生平简介,好吧?
(学生:„„„„„„)老师:看来同学们对杜甫的了解很深,老师都赶不上你们了。这说明同学们在底下了很深的功夫,自主学习,这样很好。
(三)、课文解读:
老师:正式进入课文。学习诗歌,朗读很重要。那让我们先来朗读课文。不求整齐划一,但求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情。
(同学:美、格调高昂、有气势)
老师:没错,同学们体悟很准!该诗正是杜甫年少轻狂、游历大好河山是写成的。关于景美,格调高。我们将在后面具体讲到。
题目是“望岳”。老师说过,品读古诗,题目很重要。看看这首诗,一个“望”,即观看;一个岳,即大山,通过前边的预习我们知道,这大山特指泰山。合在一起,就是观看泰山。那我问同学们,要想品读鉴赏这首诗,我们要抓那个字啊?
(学生:“望”)
老师:既然同学都领会了,那我们就一起,以“望”字为突破口来鉴赏这首诗。看看诗人在每一联是怎样望的?又分别望到了什么?
请看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望到了泰山,泰山的青翠、横亘千里)老师:你是怎样看出的?
(学生:“青未了”!一个“青”说出了泰山景,一个“未了”极泰山之辽阔!)再看第二联。作者看到什么?
(学生:泰山受大自然钟爱的美景,以及高耸挺拔)老师:你是怎样看出它的高的?(学生:一个“割”字)
老师:对,一个“割”字,把泰山写活啦!阴阳昏晓好似它有意为之。同时也道出了它的高)
老师: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三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哪般景色?
(学生:透过作者的视角,我看到了缭绕山间的白云还有入巢的飞鸟。)
老师:很好,并且这这景色真实太美了,作者的眼角因为长时间的眺望,都快裂开了。一个“决眦”是不是道出了这一点啊?
(学生:是)
老师:最后一起看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会当“我们知道诗人没有上山顶,可是他大胆地做了假象的望。望到了什么?
(学生:望到自己登上山顶,视野所及,群山都在他脚下)老师:想体验这种感觉吗?大家就暂借这幅图想象一番吧!一联一联的观望而下,我们领略了诗人笔下泰山的美景。诗虽题中有一“望”,可文中四联却不见一个“望”字,但我们却能明显地感觉到每句都在写望的内容,这就是诗人的独具匠心。同时我们发现,作者的“望”不是一个静止不动、呆在原地的“望”,而是一个不断行进中的“望”,且画(见板书)。结合“望岳行进图”,踏着杜甫的望岳足迹,吟着杜甫的佳句,全班一起再次朗诵课文,重走望岳路!
(四)、总结及作业:
老师: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确实美,堪称仙境,不愧是鬼斧神工,五岳之首。但我们要知道,但凡一位伟大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就山写山,就水写水。这山水背后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大家再看看诗歌,你发现了诗人深层次的东西了吗?
(学生:各中更体现了他的凌云壮志、博大情怀。要敢于攀登,战胜困难,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说得好!道出了诗人言语背后的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吸收诗人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麻烦时,能够吟上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自己鼓励加油!
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老师想安排一个作业。就是续写我们那个没完成的命题,即当杜甫遇上泰山„„
杜甫的诗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希望以后还能和大家,再聚首,话杜甫!下课!
2.望岳教案 篇二
岳 杜甫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3.望岳教案 篇三
第六版块第一课 《望岳》教学设计
镇赉县坦途镇第一小学
王弘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我们这一板块的题目吗?
(把黄河泰山做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一种象征)2.叙述板块题目,明确本诗所写的就是泰山。(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教师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诗句释义: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设问:
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写一个“望”字?(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壮美山川的热爱,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四、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愿望
4.《望岳》教案 篇四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5.《望岳》教案 篇五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等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板书设计
远望设问由远衬高雄伟高大
(虚)
近望拟人险峻神秀
(实)
望岳
细望对偶反衬神奇力量
(实)
愿望想象抒发抱负
(虚)
评价原则: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多给于正面鼓励;
3、评价要公平、公正。
6.于凤娟 望岳教案修改 篇六
裴德镇中心小学
于凤娟
一、课前交流(略)
二、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这些千古绝句,令我们动情,催我们落泪、激我们奋进。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曲“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笔下流淌出来的不朽的民族诗篇。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师:“望”顾名思义就是“看”的意思,看哪呢?课题中这个“岳”指的是哪里呢? 生:岳,值得是泰山。
师:同学们有去过泰山的吗? 生:没有
师:那我相信一定都听说过吧?课前老师不知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信息。说能说说你对泰山的了解。生1:泰山古代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生2:五岳归来不看山,岱山归来不看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称。泰山还以齐松、异石闻名天下。也是许多文人歌咏的对象。
生3:泰山是历代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据统计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生4:泰山因雄伟的山势,神奇秀丽的景象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而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称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
生5:泰山上下,古雅、传奇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如岱庙、王母池、万仙楼、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等。还有摩崖石刻上数不胜数的诗、文、题字。赋予了泰山在我国乃至世界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揭开泰山的“庐山真面目吧!(课件)
生:看图,发出声音
师:秀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得泰山在国人眼中他就是一座神山,一座圣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再读课题。生:望岳 唐 杜甫
三、初读感知
师:弗洛岁月的风尘,展开历史的画卷,“诗圣“杜甫笔下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打开书走近诗文,切身去感受一下吧!别着急先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首先结合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综合运用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如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争取读懂全诗。听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生:读
师:老师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我们学习呀就要有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读一遍书就应该有一遍的收获。谁来读一遍。
1、读准确、读流利 生:读 生: 生:齐读
(师要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2、读准节奏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我们读一般课文都应该这样,但是我们今天读的是古诗,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停顿,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一般一句三顿,它的节奏停顿一般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谁来试试这首古诗划分一下节奏。生:二、二、一
师:为什么这么划分呢?能说出理由来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二、一、二
师:凭感觉,这么感觉顺流,猜的,这可不行,老师来帮帮大家,为古诗划分节奏停顿是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划分。比如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岱宗是指泰山,夫没有实在意义。如何是什么样?所以第一句节奏的划分就应该是,岱宗 /夫/ 如何?明白了吗?现在谁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节奏。生:
师:都同意吗? 生:
师:老师同大家稍有不同?最后一小节我先用的是二、一、二。为什么这么划分随着一会深入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按所划分的节奏停顿读一遍,感受一下古诗的节奏美。生:齐读
3、读出平仄押韵来
师:古人在写诗时是讲究一定的规律的。知道是什么规律吗? 生:押韵
师:对,除了押韵还将就平仄,平指的是汉语拼音第一声调和第二声调。仄指的是声调中的三、四声。读时讲究平长、仄短。我们先来为这首诗划分一下平仄来,先看岱,声调是几声 生:四声
师:四声是仄老师用竖线来表示仄,宗是几声 生:一声,是平师:我用横线表示
《望岳》
杜甫(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单独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女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男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齐读
师:在读的时候要平长仄段。造成音调抑扬顿挫,听起来很有韵味。听老师读一遍。泛 读,自已试试吧。生:自由读 师:谁来试试
生:(有进步了)
师:他和刚才不同了,谁再来试试。
生:(有点小先生的味道了)生:齐读
生:(有点老先生的味道了)女生 生:够味,男生来一遍 师:最后一句一起来。
师:在电视中注意过没有古人在读古诗时一般有什么动作,生:摇头晃脑
师:我们也加上动作,一起来体会一下古人吟诵古诗时候的感觉吧。生:齐读
4、交流初体验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你是否读懂了诗中随描绘的美景呢? 生1:
生2:泰山什么样子呢?只见齐鲁大地上一片青翠,望不到边际。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汇聚在了泰山上,泰山把阳光割开,使得泰山远远望去一半明,一半暗,就好像一半是晨曦一般是黄昏。望着山间层层云雾使人心胸涤荡。睁大眼睛远眺看到了归鸟入林。群殴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脚下的群山一定都会变得很小。
四:细读品味
师:理解得虽然不是很流畅,但我相信随着深入学习下去同学们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诗文,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说这首诗每一句就是一幅画,所以我们在理解还应该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透过文字你都体会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小节
师:比如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可以这样描述:让我魂牵梦绕的泰山啊,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终于可以看到你了,啊,你原来是这样的雄伟高大,竟然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了几百里,你那苍翠挺拔的身姿真是让人喜爱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老师期待着大家的个性解读,下面,那个同学试一试。生:泰山啊泰山,你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我连做梦都想去看一看你,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我来到齐鲁,看到你的青色遮蔽了大地,我才知道你是如此雄伟壮观。师:这位同学想象合理,表述准确。就这样加上想象和联想,请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一番,把你领悟到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要知道“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一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同桌交流开始。生:(互相交流)
师:通过交流,大家觉得第一小节中作者写泰山,主要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生:广阔无垠、高大雄伟。青翠的颜色
师:试想一下作者望到泰山这绵延了几百里,苍翠挺拔的身姿,会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生:向往、惊喜、赞叹、佩服。师:融入这些感情1.2再来读这两句。生:1.2组读,开始。
师:无数人写过泰山,作者今天来写,怎么开头呢? 生:
师:万事开头难啊,作者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从泰山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写起,让人还没有走到泰山跟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它先声夺人的气势!生:3.4组在读(带着感情读)
2、学习第二小节
师:第二小节中有两个动词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试着请找出来并做以分析。生:应当是“钟”和“割”。师:先理解钟
生:“钟”是聚集,宠爱、钟爱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所以泰山才如此美丽。
师:大自然把神奇秀美聚集在了泰山上,可见大自然对泰山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生:非常喜爱。
师: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和“钟”字有关的成语可以表达这种意思,是什么呢? 生:是情有独钟吧,大自然就是对泰山情有独钟,它把所有的美丽都给泰山了,别人什么都得不到了。
师:说的多好,大自然本来冰冷无情,可在作者的笔下,它竟如此多情,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拟人。
师:把大自然拟人化,是为了表现大自然吗?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
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美。(是为了表现泰山的 美)生:是为了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师:一个“钟“字,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那么“割”字呢 ?又突出了什么呢?
生:割是割开的意思,是说泰山它把阳光割开了,能把阳光割开,可见他非常高。这样表现泰山的高大。
生:我也和他看法一样。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师:是啊!泰山就像一把直入云天的的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同学们,这一小节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生:两个,一个是神秀,一个是高大。
师:作者用它神奇的笔,既给我们表现了泰山像男人一样高大雄伟的壮美,又。
生:又有像女人一样的秀丽俊美。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那么你能描述一下这一小节中你透过文字看到的东西吗?
生:泰山啊泰山,我太爱你了,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秀美全都给了你,让我看也看不够,你就像一把巨大的魔剑,遮挡了阳光,把山分成了两半,一半黑,一半明。
生:我有点妒嫉泰山,因为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把天下所有的秀美都给了泰山,对别的山太不公平了,我也非常羡慕你,因为你还是那样的高大雄伟,像一个非常强壮的男人,手握着的直入云天的利剑利剑,把阳光割开了,站在山下一看,山上一半儿明,一半儿暗,就好像一半儿处在白昼,一半儿处在黄昏,悬殊分明。
师:刚才同学们的解读,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谈到了,就让我们带着喜爱,赞叹,惊奇、羡慕或者妒嫉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吧。生:(自由读)
学习第三小节
师:看下一联,“荡胸”和“决眦”什么意思?
生:“荡胸”是“荡涤心胸”的意思,“决眦”是“眼眶决裂”的意思。师:什么能够荡涤心胸?什么让人眼眶决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是山上生出的白云能够荡涤人的心胸,看山中的归鸟看得人眼眶决裂。泰山云雾缭绕而让人激荡。
师:为什么山上会生出白云?
生:是山太高了,直入云天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 师:为什么人的眼眶似乎都要决裂? 生:看得很太认真,看的时间长了。
师:是啊,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不知不觉就从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时候? 生:从早上到了傍晚
师:说出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早上的雾气形成白云,晚上鸟儿归巢。
师:泰山的美景把人陶醉了,竟然忘了时间,一群归鸟都让人如此痴迷,那么其他的东西呢?你们看,作者的笔是多么神奇啊。作者一路走来,由远而近,现在作者都看呆了,说明他看得非常仔细,好像生怕漏掉什么? 这种看叫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生:细看
生:端详,审视,凝视。
师:凝视最好,带着欣赏的感情,甚至有了几分醉意。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两句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解读文字后面的东西。
生:高高的泰山上升起了白白的云雾,象为泰山披上了博纱,朦朦胧,鸟时常出没于山谷间。置身其中,人的心情都宁静和谐的多了,从早到晚,泰山的美景变幻莫测,真是看不够啊,不知不觉累的人的眼睛都快看乏了。
生:高大雄伟,神奇秀美的泰山。你就像一块磁铁,把我的心牢牢吸住了,你又像一杯酒,让我都醉了,山中云雾缭绕,林鸟欢欣雀跃,看了整整一天,我的眼眶都要决裂了。师:(什么叫珠联璧合、什么叫妙语连珠、什么叫才华横溢掌声送给她)
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我们看最后一小节,又怎么理解呢?
生:最后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去看一看其他的小山。师:刚才是凝视,现在呢?登上泰山,居高临下这种角度用一个词。生:是俯视。师:还可以叫什么? 生:鸟瞰。
师:有过这种感受或体验吗?
生: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生:从山上往下俯视,山都变得很小了。生:视野开阔,心情很好。
生:人就像蚂蚁,房子,车子就像模型,总之一切都变得缩小了。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此时视野中万物的特点,用那个字比较合适 生:小,渺小
师:此时谁能说说为什么最后一小节要一览 /众山 /小。生:我想是为了突出登上山以后一切都变小了这个特点。师:我国古代的一位智者孔子,也曾登过泰山,他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孔子云: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登山泰山跳下都变小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但问题是,此时作者上了泰山了没有?请注结合“会当”一词分析。
生:“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说明此时他还没有上去。
师:这是作者因望岳而生发的登岳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那泰山最高峰,那时的群山自然会因低伏而显得矮小,这句诗极富象征意义:。师:泰山那么高,爬上去可不容易,泰山就好比什么? 生:困难、难题 师:登上泰山就是 生:战胜了 克服了困难。师:克服困难需要什么呢? 生: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师:泰山虽然高,可我一定要登上去,它就是我树立的一个?想要实现的一种,树立的远大。要予以施展的远大的 生:目标、理想、抱负
师:对啊,有了目标就有了成功的动力,人生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理想或报负,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有成功登顶的一天。这就是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让我们在用心读一读,用心感受,用心体会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引读:只要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读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就会走向胜利。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只要我们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成功。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这句话成为了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至理名言。我们课前背诵的一首古诗有两句和这两句意境相似。那两句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的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他写此诗时,才二十四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透过之首诗你能感受到他给自己的人生会设计怎样的目标呢? 生:要成就一番事业。生:要当大官,为天下人办事。师:是啊,年轻的诗人正是怀抱着兼济天下的的情怀一路走去,去找寻他的人生舞台的,可是,生不逢时的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在政治上实现“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却做到了,是什么领域呢? 生:文学、诗歌。
师:是的,杜甫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它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那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完整的解读一遍。生: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都不觉疲倦。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师:把你对这首诗深深刻的体会融入朗读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读。
五、分析感悟
师:这首诗题目叫《望岳》,诗中却没有一个“望”字,但我们却能感觉到诗人望岳的不同角度,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作者望岳的不同角度。比如第一句是写远望。生:远望、近观、凝视、俯视。生:远望、近望、细看、鸟瞰。
师: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描绘了泰山的美,既有远望之色、近望之势力、凝视之景。俯视之情,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情。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被刻成石碑,立在山麓,后来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指的就是杜甫)你们想知道作者本人对此诗的看法吗?诗人后来真的登到了泰山顶峰玉皇顶,但却没有做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写过《望岳》了。师:那可见作者对这首诗 生:非常喜爱。生:非常欣赏。满意。
师:是啊,就像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一样,作者对这首诗也是 生:情有独钟。
师:那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泰山不同的美。,生:这首诗杜甫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比如设问,拟人等把泰山写的生动传神。生:我最喜欢:荡胸生层云这一句,云雾缭绕是泰山如同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最欣赏最后一句。他是我知道了杜甫称为一代诗圣的原因,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是我要学习的。
生:我也最喜欢最后一句,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我们现在就应该给自己树立好远大的目标,将来才能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师:透过你们的品评,老师感受到了诗词的温度。这首诗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诗人以远去,但豪气长存,老师相信这首诗,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芒。现在有谁能背下来这首诗举手。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把你对这首的喜爱之情尽情释放出来,课的最后让我们共同背诵这首不朽的传世名作。
师生同诵。
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十分新颖。他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
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高达雄伟、雄伟高峻
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达雄伟
7.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
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 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
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填空: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称_________,后人称_______。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____,于诗仙_______齐名,世称_________。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了解内容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
青:山色
未了:不尽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色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
(3)、诗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 面貌呢?它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那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
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于是,他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
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 没有,会当、终当
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绘,师总结
四、体会每联的作用
1)、首联:广阔、高
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
3)、颈联:高俊(云层)
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抱负,所以,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五、感悟 总结
1、列举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却在山脚。(引导学生要不怕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2、人生也是如此,犹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脚徘徊,缺乏尝试的勇气,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废,而那些坚持不懈,用于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并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只要你用于攀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一览众山小。
联系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带感情齐读诗歌,读出信心,读出雄心壮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八、教学总结
这篇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将它作为我在今年郫县语文组校内赛课上讲的课文,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习完这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8.《望岳》优秀教案 篇八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9.《望岳》优秀教案 篇九
2、能够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教学重点
1、体会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的不同。
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诗意,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教具:
幻灯片,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的要求: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二、学生齐读全诗。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四、小结:
六、作业:写写学习名句的作用
运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再写一段话,来重新表达这个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由背景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问: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
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学习《观刈麦》
1、作者作品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2.理解诗句,整体感知。
3、分析梳理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写作特点
(1)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2)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5、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此开头,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作业:背诵其他唐诗。
开展诗歌比赛活动,看谁背得多。
刘维萌
【《望岳》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望岳简短翻译10-26
望岳英文翻译07-13
《望岳》译文及鉴赏08-20
唐诗《望岳》教学实录11-11
望岳古诗带拼音版06-29
《望岳》《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11-14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08-30
争当优秀干部优秀范文08-15
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