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共10篇)
1.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一
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而别于其他国度,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我们,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唯利是图的生存观。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市场,让更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首先,由于文革十年浩劫,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这种损失是无法挽救的,正是因为这种无法挽救的损失,很多中国人在文革以后找不到精神粮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比较少。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很多青年人沉浸在对新文化的狂热追捧中,他们鼓吹酒文化已经过时,许多媒体也充当他们的帮凶。整个社会显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认为书法等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而逐渐导致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边缘。还有书法等传统文化扮演了他们不该扮演的角色,甚至成为商业的牺牲品。进入新时期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形势,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形势,有效地、创新性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导致
传统文化 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然而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其文化传播具有可操作性强,容易满足大家的需求,样式层出不穷,商业气氛浓厚等典型的特点。正是有着这些无法比拟的优势,西方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狂热追捧。西方文化有很多元素都非常贴近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卑感,也就无所谓自豪和兴趣了,传统文化恰似处于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而只要有我们,只要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发扬,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传统文化的有关弘扬中,有些人认为要多提倡汉文化的节日和习俗等,方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带水土养一带人,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才能懂得自己家乡的风俗。例如,福建省,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有很大区别。还有一些人建议穿汉服,在任何老外面前都不需展现任何的尴尬等,自习对人。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例如,端午节我们学校便是一个体现,开展了一个端午文化艺术节,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仅有我们习以为常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竟有彩粽子,艺术剪纸等传统文化精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事新兴媒体的传播。但纵观现在新兴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远远不够,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有所改变,重要的事迎合新兴媒体的需求。比如在2005年以后兴起的国学热,他们就是利用新兴媒体让国学瞬间成红。这不单单说明,广大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潜在需求,更说明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
命力,但惟独缺乏创新型的传播方式,这使得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做:学校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独立的场所和设施等等。学校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在师资力量方面加大投入。在学生社方面也应该加大组织力度,安排专人进行培训。在媒体宣传方面应该提供无偿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新兴媒体方面,更应该多的照顾传统文化,力图在舆论上给传统文化优势。
在国家层面,应该在大学生的成绩衡量标准上位传统文化留一席之地。在传统文化课教授者方面投入更大的资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应该对传统文物古迹等公共场所对大学生实行免费开放,让广大学生有更好、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不应渲染了传统文化的无用论和一切向西方看齐等错误思想,广大群众应该自觉地营造好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豪、积极传播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要注重借鉴和吸收现代化文化,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必要的阵地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更主要的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增加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的对待传统与现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必要手段。传统文化的弘扬,使我们新时期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传统文化必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类
经1113-1 班20111599郝艳红 联系方式:***
2.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二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 本人发现, 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 与语文教学结合, 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 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 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 过起了洋节日, 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 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 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 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 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 却显得冷落了。于是, 在语文教学中, 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 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我又告诉他们, 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 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 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 寄托情怀, 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 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 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 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 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 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 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 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 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 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 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 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 慷慨悲壮, 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是何等的气势,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 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 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 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使人感动至极, 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 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3) 对学生实施友情教育。与朋友的交往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想象没有朋友的学生势必会变得孤寂冷清, 郁郁寡欢。因而对学生实施友情教育是不可疏忽的。诗人就非常重视朋友间的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表达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情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净, 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等诗都是为朋友创作, 字里行间包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体察探究伟大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古诗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的思想情感, 使之受到熏陶, 实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让古诗这一颗耀眼的文学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3.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3-01
一、高校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平台
(一) 优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加强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营造充满活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能为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受西方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逐步的淡化,尤其是不了解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及蕴涵的文化。然而,大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却很重视。因此,高校可通过宣传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文化内容,开展 “文明节俭过春节”、“和谐团圆过元宵”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定期举办大学广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泥塑等现场制作与展览等活动,进行“感恩”“爱国”等传统教育。
2.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作为未来时代精英的大学生有承担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中华传统文化所包涵的丰富内容,也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中,建构合理的测评参数,以测评激励大学师生自觉地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學过程。
3.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情感。高校是推动文化大繁荣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大学生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获得文化底蕴。因此,高校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条件,并积极的进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当今文化的丰富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组织“国际友人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等校园实践活动,让国际友人了解并体味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人民大众中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大学师生应率先承担起传统文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二、班级的具体做法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文化活动。班级可在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主题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引起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与问答,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班级也应多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使学生形成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通过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其精神内涵,如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行收集、访问、交流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戏曲、民间文艺的展示活动展示传统文化,评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个人等,这样既能调动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等多种形式的校外文化活动。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多,它们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作为教育者的形象对人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可根据不同时段的需要,定期组织班集体参观文物古迹的校外活动。参观文物古迹等多种形式的校外文化活动不仅可更直观、形象地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热爱之情。
三、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要学习中华民族建设祖国家园、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更要学习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
(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大学生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生活境界。
(三)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创造力、潜力的群体,是时代的骄傲,社会的先锋和祖国的希望。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与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要做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同时,要敢于在前人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勇敢地去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2.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作者简介:1.韩雨秀,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杨蕾,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3.赵一锋,男,汉族,河南洛阳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14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4.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四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外来文化以更加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们民族很多的先进文化与礼仪修养都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消失,代之的是西化的思维。这种现象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贫乏、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追忆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当前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以其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睿智慧识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温家宝总理把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
2、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不仅要学进去,而且要化出来;不仅要学,而且要做。其二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在一些方面,西方文化、科技和管理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三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使其深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四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拓进取。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有了这种精神,屈原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面对小人的诬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虽九死而尤未悔”的顽强意志,有了这种意志,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等。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所谓“厚德载物”,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把中庸的“中和”观念,扩大充为高尚人格,扩
展为天地万物的秩序结构及人类社会理想,进而光大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然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1、如何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其一阅读经典。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其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等。
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
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可塑性强,具备了提升人文素质的有利条件。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5.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五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意义重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学生传统美德的形成搭起良好的平台。让传统文化课程走进课堂,并渗透在学科的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有关传统文化活动的中潜移默化,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美德
校园文化
学科渗透
活动熏陶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一、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二、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1.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2.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
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四、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总之,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道德境界,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只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贤思想的滋养,就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精华,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活动时间 活 动 内 容 活动形式 活 动 目 的二月份 诵读经典 各班完成 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千人诵读《弟子规》 全校性活动
三月份 班级传统文化布置 各班完成 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 全校性活动
四月份 “革命故事会” 各班完成 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 全校性活动
五月份 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 家长指引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
“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 级组中完成《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 全校性活动
六月份 校园之星(如:孝顺之星,勤奋好学之星等)评选 各班完成 树立学习榜样,再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的熏陶。
6.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六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北京人文大学 众所周知,广场舞是一种喜闻乐见、能够达到锻炼身心的舞蹈形式,已经逐渐受到大家的亲睐和追捧。广场舞吸收中国传统舞蹈、健美操等多种舞蹈之精髓,融合多种舞蹈之精华,根据中国人惯有的舞蹈传统跳法编排而成,老少皆宜,学习简单。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治高度稳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高度传播是首都北京的一大特色亮点之一。延庆是北京的北大门,位于北京西北郊,举世瞩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万里长城就坐落在这里。除八达岭镇之外,延庆直属区县康庄镇是距离万里长城最近的一个乡镇,从康庄到万里长城只有大约十几分钟的车程。八达岭长城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人在八达岭长城开设酒店、超市等,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每当每天下午6点到9点,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康庄大学城北京人文大学东门,成群结队的当地人在这儿跳起了广场舞,伴随着跳动的音符和舞动的节拍,大家施展着优美的舞姿,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艺术画卷。
北京人文大学始建于1984年,至今有了28年的建校历史。北京人文大学作为延庆县人民政府与康庄镇人民政府21世纪重点建设的以人文学科为主打的特色品牌民办普通高等院校,担负着为该地区培养艺术类领军人才的重任。目前开设有幼儿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从首都知名院校聘请了一大批艺术类领军教师,负责为学生培训钢琴、舞蹈、音乐等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北京人文大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酒店、超市的发展,周围酒店、超市林立,人流量流动较大,东门地理位臵优越,区域广阔,适合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在北京人文大学东门,我们看见了在这儿跳广场舞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随着音乐的响起,许多的人跟着音乐跳了起来,似乎忘记了一天的劳累,将一天的劳累在音乐和舞蹈当中挥洒的淋漓尽致,小孩子在一旁你追我喊、相互打闹。
笔者认为,这是一幅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幸福安康的宏伟画卷,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帮助下,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宏伟画卷正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
北京人文大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之一,一直担负着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当地文化繁荣的历史重任。
7.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七
一、自然生命教育
生命的诞生承载了亲人的呵护与期盼, 生命的离去带走了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可见, 生命本身就是爱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对大学生来说, 了解生命历程已不成问题, 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 特别是感悟“仁”在生命中的内涵;更要以身去体验, 体验“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要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以形成自爱、自信、自强的生命观;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要培育平等、互助、宽容的精神, 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每个生命都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 而是父母的、民族的、国家的, 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后人生命的起点、当前群体生命的个体。只有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 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因此, 自然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文化精神的弘扬。
高校还要实施体验教育。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也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自身的、外界的等。因此, 要让大学生掌握生存的技巧。大学生面对险境与困难时, 要用智慧和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身的状态,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 高校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艰辛和苦难, 幸福的生活来自家人的付出、国家的关爱、前辈的流血牺牲。这样, 学生才能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而珍惜、关爱、奉献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
开展生命教育, 还要抓住体现生命真正价值的典型。汶川大地震中, 渴望生命的坚强不屈、挽救生命的勇敢正义、转让生命机会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 奏响了中华文化的绚丽乐章, 让全球中华儿女集体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洗礼。
二、精神生命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精神。情感是精神活动的内驱力, 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生来就有情感,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当前, 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 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 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真挚的爱。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代的亲情教育不仅要有观念上的更新, 还要与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 更要从实际出发, 与时代、社会、家庭相结合, 让大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激发亲情、回报亲情。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人, 必然会把爱带给社会;一个充满爱的社会, 必然更加和谐昌盛。
友情教育应从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等入手, 要让大学生明白真正的友情是情趣高雅的, 充满真诚、宽容、自信与积极。友情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阳光、健康的心态, 树立共同进步、良性竞争的意识, 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性,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 高校要加强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真诚、爱心与关怀, 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内涵。
爱情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并了解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人文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从而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情除了浪漫, 更有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的基础情感, 是个体精神大厦的根基。仁爱、奉献、担当责任是中华文化宣扬的主题, 是文化精神渗入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东西。
乡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基础,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形式。乡情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学校所在地就是大学生的第二故乡, 大多是文化、政治中心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对大学生进行乡情教育会有更多的资源。
进行民情教育, 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情的资源、开放接触民情的机会。大学生们只有了解民情, 才能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 才能够培养心系人民、胸怀祖国、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要游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因为历史是“根”。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 并能做到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把现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作纵向比较, 放在世界大环境中作横向分析。这样可以启发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入思考, 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 高校要借助重大节日及时事, 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价值生命教育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把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赋予道德教育以时代内涵。同时要坚持培养与弘扬并重的原则, 紧跟时代步伐,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另外, 我们还要认真完成“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常言道, 有情感而无理智是疯狂, 有理智而无情感是冷漠。因此, 理智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情感。当今时代, 人们处在节奏日益加快、情感极易失控的时代, 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 就要学会管理自己, 不让负面情感和消极情绪滋生、蔓延。因此, 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还要不断历练自己的道德意志, 使自己成为具有理智情感的人。
大学生除了学会不断地用道德完善人格、用理智制约情感、用情感来丰富智慧, 还要培养审美的眼光。因此, 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等, 使大学生提高美学素养。美就根植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内、绽放于人们的心灵之上, 因此, 要让他们亲近大自然, 接近人民大众, 了解社会民情, 认识中华文化, 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高校还要提供大量的文化典籍, 营造书香校园, 净化学生的灵魂, 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渐渐地, 大学生就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成为理解美、代表美、弘扬美的化身。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感受、品味并创造美, 因此, 创新才是审美的最终指向。想象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 而良好的想象力是在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道德修养以及与自然、艺术、科学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学生只有具备敏捷的创新思维与极强的创新能力,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才能为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美是中华文化的主题与不懈追求, 创新是中华文化“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人之所以不断超越自己, 是因为人具有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明的演进是人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因此,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总之, 高校通过生命教育,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具体而言, 自然生命教育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文化主旋律, 精神生命教育弘扬了“和”的文化要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价值生命教育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之魂。
摘要: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生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
[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 2004, (5) .
8.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八
关键词 红色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革命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厚实的红色文化板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高校,应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和弘扬蕴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宣传和扩大红色教育。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所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特定文化精神和形态。
红色文化主要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精神文化包括了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其实质,主要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其物质文化则包括反映革命历史进程的革命遗址、革命物件、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对激励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精神对当今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现实社会既定的大环境下,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实际教学和大学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由大学校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建设并享有的,反映大学校园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大学校园特色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辩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不协调。对这些问题,要求进一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风尚。
三、以红色文化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传承与弘扬适宜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大学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大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一)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生态系统,可以通過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 为增强红色文化精神的渲染力,可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营造良好的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二)思政教学中渗透红色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红色理念,丰富思政课堂上的红色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1、用红色资源素材来论证课堂上的某一个观点,提高其说服力。例如,爱国主义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线。爱国是个大道理、大原理,要向学生讲好“热爱祖国”这个大原理,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正所谓“知史知国才能更深切地爱国”。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及海外爱国人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奋斗换来的。
2、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提炼,使之专题化,再整合运用到高校文化建设当中去。如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空洞的说教,要使高校文化建设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高度,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内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将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采取有效措施将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发动广大师生搜集有关红色文化的诗词、歌谣、名人传记、英雄人物故事、对联、图片等资料,编辑出刊相关红色教育读本,丰富红色教育内容;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艺形式活动。如文艺演出、文章征集、摄影、讲座、演讲比赛等等;利用当地革命老区、历史博物馆等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等。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内心产生强烈共鸣。
9.弘扬传统美德,做诚实守信学生 篇九
活动内容:弘扬传统美德 做诚实守信学生
活动目的:通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活动方式:教师事例引领,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后讨论总结,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一、活动过程:
1.事例引领。(播放动画)(1)视频播放《一诺千金》故事。(2)说看了故事后的感受。
(3)教师小结: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板书诚实守信)2.事例补充。
你还知道哪些守诚信的故事? 生补充讲诚信事例。
(若学生不会,则教师再讲一两则。)3.师生共同总结讲诚信的好处。
诚实,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板书:传统美德)守诚信,小则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大则社会安定国泰民安。4.联系实际,出示案例。
生活中我们怎么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守诚信,会。。(学生发言)
播放《烽火戏诸侯》,不讲诚信给他带来了什么? 因不诚实守信造成国家灭亡的历史悲剧。
5.正因为不讲诚信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自古至今,人们这样赞美诚信(出示)6.联系自身
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是一个守诚信的人。
可以对照表格中的内容,也可以说表格中没提到的方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找2-3个学生说一说。
二、班会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守信情况,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把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我们一起来宣誓:(出示誓言)。
10.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篇十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的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试图将《弟子规》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反思。
《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
一、《弟子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3月,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诵读和践行《弟子规》书法比赛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4月,我校又召开了“《弟子规》与《孝立人生》”讲座,为进一步践行《弟子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我校又举办了“读《弟子规》做儒雅人”的征文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弟子规》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案例思考,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二、《弟子规》加强学生尊重教育启示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
《弟子规》启示我们尊重是主动的行为,不能等到别人先来尊重自己,然后才尊重别人。在学校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进行着互动和往来,不可能自己孤立存在。因此,培养同学们的移情能力,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尊重教育,建立了“三线一体”的 教育网络,即“教师领导”一条线,“学生家长”一条线,“师生”一条线,讲求每条线上两要素的相互尊重以及三线间的相互尊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目前,不少学校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盗欺诈等诚信缺失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当然对于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并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
四、《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通病。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重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对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情溢校园 孝亲如家”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07-19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07-30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06-28
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总结07-08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08-30
大学生文化策划中心年度总结10-26
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06-19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特色文化06-20
大学班级文化节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