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2024-09-16

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精选9篇)

1.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一

当前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针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现状,例如宣传范围有待扩大、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保卫防范措施不完善、治安保卫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进行多角度分析,并簡单介绍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提出强化企业治安保卫水平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

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各项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多,出现了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各大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带来较多挑战,企业要想实现稳步发展,做好日常的治安保卫工作尤为重要,但是,根据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现状得知,在治安保卫工作期间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水平。

一、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特点分析

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强日常的治安保卫工作特别重要,通过做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可以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同时企业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积极投入日常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能够更好的保障员工利益,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稳定工作环境的同时,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二、治安保卫工作现状

(一)宣传范围有待扩大

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减少治安事件的出现,但是结合大部分企业管理现状得知,因为管理人员对治安保卫宣传工作缺乏良好重视,使得企业内部的治安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在一些大型企业之中,员工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出现较多违法事件,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企业内部一些员工的安全意识比较差,辨别能力有待提升,容易轻信他人,进而引发严重的人身伤害事件,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

(二)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

现阶段,企业内部不安定因素和外部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多,针对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企业中一些员工自身立场不够坚定,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蛊惑,私自盗取企业财产,或者破坏企业内部的生产设施,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逐渐下降。结合企业外部的不安全因素得知,由于企业周边存在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事件频发,使得企业员工面临较大的威胁。

(三)保卫防范措施不完善

通过制定合理的治安防范方案,能够减少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出现,但是,因为企业内部的治安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一旦出现严重的治安事件,无法得到快速处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对治安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利润层面,在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特别少,运用的技术不够先进,很多环节仍然依赖人力,使得企业内部治安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

第二,处罚力度过大,预防措施不完善,一些企业在开展治安保卫工作时,过于重视事后处罚,没有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预防措施不完善,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水平不断下降。

(四)治安保卫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如果企业内部治安管理水平比较差,会严重影响治安保卫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部分企业发展现状得知,因为治安保卫队伍水平比较低,使得企业内部治安不良现象不断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治安保卫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因为治安保卫人员综合素养较差,因为治安保卫人员综合素养较差,给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稳定开展带来严重影响。

第二,治安保卫人员责任意识较弱,一些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人员,责任意识特别薄弱,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通常存在侥幸心理,甚至与社会人员联系,做出一些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解决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较大的治安事件,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法律意识,并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企业需要适当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日常的治安保卫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在宣传栏内设置画报,加强法律意识宣传,可以列举企业之前出现的案例,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其辨别能力,减少违法行为的出现,避免发生损害企业利益的事件,不参加到违法活动之中。

另外,要想更好的强化企业员工自身安全意识,可以在员工业余时间,采取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加强安全意识普及,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在提升企业员工自身安全意识的同时,让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不主动与陌生人搭话,特别是严禁带领陌生人进入到企业内部。

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管理人员为企业员工播放安全教育等视频,让企业员工更好的认识到外界危险时刻存在,并加强员工的自我保护。对于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人员来讲,要认真的登录进出企业人员信息,提高各项信息的精确性与合理性,定期开展治安巡查等活动,一旦发现问题,要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采取良好的预防措施。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

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要结合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治安保卫人员上岗制度,进行大力的完善,对治安保卫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统一着装,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全面记录下企业进出员工的信息,特别是外来人员,要有效核对其身份,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通过制定出合理的责任制度,能够让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人员进一步明确自身本职工作,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治安保卫人员工作情况,落实责任管理体系,让治安保卫人员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特点,确保各项责任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要想提升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制定出完善的奖罚制度。由于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具有危险性,通过制定出合理的奖罚制度,定期进行优秀员工的评定,不断提升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升其工作热情,满足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稳定开展要求。

(三)优化保卫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讲,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观念,全面认识到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價值,通过加强治安保卫,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管理人员可以将治安保卫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并对责任人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从思想角度与工作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选择责任人员,对治安保卫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

另外,加强企业内部治安保卫部署,根据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治安保卫实际情况,加强预防力度,避免出现各项治安案件,做好治安保卫部署工作,对不同工作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治安事件高发时期,企业内部员工也要提升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全力支持治安保卫工作。通过对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实施全面的跟踪,能够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良好落实,因此企业要组织负责人员,认真听取治安保卫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并根据治安事件发生特点,找到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加强动态调整,进而更好的满足企业稳步发展需求。

(四)打造高素质的治安保卫队伍

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治安保卫队伍,企业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把关,重点落实以下内容:

第一,合理招聘。管理人员要从源头入手,不断提高企业治安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招聘,适当提升治安保卫工作岗位的准入门槛,对应聘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严格禁止行为懒散的人员进入到工作队伍当中。

第二,科学培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员工自身的思想意识存在很大联系,所以,企业要进行科学的培训,组织治安保卫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讲座,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并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让治安保卫人员能够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确保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能够按时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强化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行有效分析,例如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优化保卫防范措施、打造高素质的治安保卫队伍等等,可以满足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有效减少不安全因素。

2.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二

院 (系)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档案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 目前高校的院 (系) 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 各院 (系) 的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兼职的, 由院 (系) 办公室人员负责。由于院 (系) 办公室工作头绪多而杂, 不可能对档案进行系统的管理;而且, 由于这些人员往往没有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培训, 其档案管理知识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欠缺。其二, 一些院 (系) 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院 (系) 基本没有完整的行文制度, 没有档案文件的传阅制度, 看完文件后就放到自己的手里, 不能及时归档, 有时随手乱放, 造成文件的丢失。其三, 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国家发布的《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不甚了解, 造成工作上的随意性, 认为档案管理只是校档案馆的工作职责, 院 (系) 只是收发文件、上传下达。这种错误的认识及做法导致了目前院 (系) 档案工作的混乱状态。其四, 一些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注意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特别是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及教师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更是如此。其五, 在档案分类整理上, 没有根据档案的性质进行规范分类整理, 而是自己觉得有用就留下来, 无用的就丢掉, 造成档案材料收集不全。其六, 不注意档案及时移交, 致使某些档案材料缺乏连续性。由于人事变动, 造成档案的缺失现象严重。其七, 不注意对档案材料进行妥善保存, 致使档案在一段时间之后纸张变黄发脆, 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变成一堆废纸。如上所述, 院 (系) 的档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混乱, 查找材料困难, 不能满足日常各项工作所需, 特别是五年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更需要完整、规范的档案。针对以上问题, 要想改变现状,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院 (系) 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水平, 特别是提高领导同志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国家有关法规, 学习《档案法》、《保密法》, 使他们认识到院 (系)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把院 (系) 档案工作纳入日常的工作中。

2.改变过去那种没有行政管理制度和文件传阅制度的状况, 完善制度, 使档案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从而使文件及时、完整、有序地归档。

3.加强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过去院 (系) 档案工作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差造成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工作不甚了解, 不知如何去进行收集、整理、分类, 对于档案的检索与利用更是不甚了解, 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 这是目前院 (系) 档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钱学森同志指出:“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 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2]这正强调了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 提升业务水平, 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合格档案工作者的重要性。

4.对院 (系) 各方面的档案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指定专人负责, 协调一致。各院 (系) 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文书工作都应由不同人员分别承担, 实施分头管理, 明确分工, 协调一致。“要树立大档案意识、大文献意识, 用‘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统论观点来指导档案工作”[3], 这样便可以集众人之力、收整体之功。

5.对各类档案进行具体的管理:

(1) 对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批示要注意收集、整理、装订;而对本院 (系) 的相关文件资料, 要一开始便留下备份, 或者及时将利用过的原件保存起来, 然后进行分类归档。 (此项工作可由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

(2) 对教学文件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每学期课程表、教学日历、学生原始成绩单、学籍档案 (其中包括退学、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等情况纪录) 、新生报到注册表、各年级及各专业教学班学生名单和毕业生登记表, 以及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创作等等相关材料和学校教务处下发的各种教学文件都要完整收集并规范地整理、分类、归档。 (此工作可由院教务员负责) 另外,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奖励、处分也要注意及时归入学生档案。 (此工作可由学生辅导员负责)

(3) 建立健全教师的档案材料。教职工档案材料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和科研情况。院 (系) 是直接管理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基层单位, 因此对于每个教职工的情况最熟悉、最了解, 应该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每位教师的档案材料第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等情况;第二部分是教学情况, 教师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务、授课效果及评教结果等都要有记载; (以上工作可由系主任负责) 第三部分是教师的科研情况。目前, 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视, 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如我院美术专业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很多国家级的美术展并获各种奖项。此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 注意收集反映教师所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的材料, 反映科研项目的进展以及论文、专著发表与出版情况的材料。只有对以上三部分内容的档案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归档、整理, 才能逐步完善院 (系) 的档案管理。这一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

6.注意档案的及时移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归档时间应按以下要求: (一) 学校各党政部门和能按年度归档的部门, 应在次年六月底前归档; (二) 各教学部门和能按学年度归档的部门, 应在次学年度寒假前归档; (三) 科研、基建等部门, 应在项目完成后两个月内归档。”[4]有了档案的归档时间, 移交时间便可以紧随其后了。在移交中要注意:有关人员要及时清理、统计, 并定期地将比较重要的档案材料及时移交校档案馆, 办理移交手续;而校档案管理人员接收材料后也应及时分类整理, 并向相应院 (系) 提供信息记录。

7.搞好档案的开发利用。搞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使其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这是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 是档案工作诸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也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标准, 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首先, 要明确指导思想和要求;其次, 要认真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 及时、准确、有效地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服务, 在服务中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成昕.档案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 2002 (4) :21.

[2]乔晓秋.谈知识经济条件下档案人的定位[J].松辽学刊, 2000 (6) .

[3]姜之茂.资源共享与档案馆[J].中国档案, 1999 (12) .

3.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三

安全稳定是高校顺畅运行、有效育人的必要前提。一直以来,党、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高校的学生工作者们也始终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视为自身的第一要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得以不断加强,有效打击了各类校园违法犯罪行为,有力地维护了校园稳定。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青年学生群体特性的巨大变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又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一些困难,使高校安保队伍所面临的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值得深思。下面就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法律地位

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在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基本结束后就不再具有执法权,与公安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权界定模糊。当校园内发生治安问题时,高校安全保卫人员会率先赶到第一现场调查、处理,但因没有执法权就只能将其移交给当地的公安机关,就有可能贻误战机,造成工作盲目性。

2、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工作量大

从高校的保卫队伍看,高校的保卫人员数量要远远低于公安部门的保卫人员配备占单位总人数千分之三的规定比例要求。一般情况下,高校安全保卫人员除了完成每天8小时的工作外,还要进行加班加点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必将导致安全保卫人员的身体要受到过度劳累所带来的伤害。

3、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工作风险大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实际上就是与罪犯、犯罪嫌疑人及校内违法违纪的现象做斗争,做好学校利益和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工作。事实上,高校保卫干部没有执法权力,对校内的违法违纪事件也不能按规定去管理,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出现更多的麻烦。

4、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待遇偏低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待遇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安全保卫人员职务升迁慢,保卫人员最多能升到科级干部,要升到处级、副处级是很困难的;二是职称评聘问题,安全保卫人员评聘政工系列职称停止多年,严重影响了保卫人员的生活与政治待遇;三是部分安全保卫人员的工资偏低,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及在编保卫人员的一半,他们迟到早退、工作懈怠、不思上进,最不稳定。

二、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有

1、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给高校安保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加紧对我国实施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他们把大学生作为“和平演变”工作的重点对象,不惜一切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紧渗透。高校人才集中,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基地,从来就是国际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重点。加强政治安全、国家安全已成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之一。

2、社会稳定问题给高校带来的影响。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待业增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使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显微妙与敏感。一些政治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青年大学生政治上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弱的特点,鼓动、蒙骗、盅惑学生,以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情况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给高校安全保卫造成重大威胁。

3、招生规模扩大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扩大招生也造成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校园里学生内部盗窃、抢劫勒索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4、互联网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信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也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一些敌对势力、邪教组织,利用网络传播宣传品,进行煽动和思想渗透,蛊惑人心,毒害青年。另外,色情网站泛滥和网络犯罪对青年大学生和高校安保工作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5、校园治安环境复杂化。为了节约经费,校内一些部门聘请打工人员以至校园出现了大批的临时工、合同工、建筑工、季节工,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最难管理。有些人员利用在校园做工机会,在校内作案,使校内的保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6、高校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一些经营者瞄准了高校这块蛋糕,各种娱乐场所、商业摊点应运而生,高校周边的小偷、盲流也逐渐增多,给高校安保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时刻危及着校园安全。

三、新形势下解决安全保衛工作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1、首先安全保卫部门队伍需要质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安保队伍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培养保卫专业技术人才,适应高校安保工作发展需要;明确高校安保机构的执法地位;转变观念,变静为动,主动适应工作;加强高校安保队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安保工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2、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建立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的工作机制。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把安全治理工作作为各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晋级评优的条件,使各级领导真正负起责任,真抓实管。

3、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安保队伍主动出击,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把各种事故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措施。例如:安全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校内暂住人口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外来人员作案条件和机会;对学校周边经营网点进行清理整治,对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尤其是在学生上、下课和晚自习期间等重点时间段以及易发案的重要地段加强巡逻控制,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4.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四

保卫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保卫档案工作对于推进高校育人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地方高校保卫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积极探索保卫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徐群英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保卫处,广东,江门,529020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7)分类号:G27关键词:地方高校 保卫部门 档案管理

5.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五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财务分析工作薄弱。目前,高校财务处的机构都设有财务科(会计科、计财科),财务会计一直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虽然能对内、对外提供有关的基本信息,但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只重视事后监督,而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2、效益观念淡薄。由于体制原因,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缺乏科学理财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面缺乏积极进取精神;部分高校重大的投资决策缺乏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造成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效益低下;许多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免费论文参考网。高校财务工作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另外,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执行刚性不强;还有些业务主管领导,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改变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控制范围和控制内容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结算中心出现违规资金运作现象;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有些高校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制度形同虚设。

5、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校财务管理关系陷入了传统国企“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又死”的恶性循环。大部分高校以财务处为学校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上有校级领导、下有各个部处的财务处,很难从中协调上下的关系;其次,由于小团体思想作怪,个别基层单位亏损了向学校伸手要钱,盈利了向学校少交钱或不交钱,甚者人为造成会计资料失实,这都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资金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1、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免费论文参考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要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更要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财务分析工作,以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势的财务顾问服务。

2、强化高校成本效益观念,建立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必须强制要求高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为高校发展计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为更好地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必须改革,即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高校财务管理应确立以保证高校财务状况正常化开展为基本目标,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永恒目标的科学化可持续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3、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可持续全面预算体系。高校要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高校计划、高校规模和定员定额规定准确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务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另外,从技术上改进高校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在促进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结果能够适应高校理财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还要采用高水平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模型来拓展高校传统的年度预算框架,建立以资产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程序,进而监督高校价值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当前高校要特别重视货币资金、校内结算中心、实物资产和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相应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5、理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免费论文参考网。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一经确立,不得随意变更。其次明确高校财务处作为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在学校直接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任何单位和部门的财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学校财务处的管理监督之外,财务处要参与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决策,必要时提出决策建议,学校所有涉及收费的业务均应由财务处负责组织实施。

6、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现行《高校财务规则》对高校财务报告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的一般性层面分析,根本不能反映高校整体的业绩和效率、效果、效益。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

7、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6.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六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整理、分 析 汇 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网下讨论的新情况、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当舆情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舆论思潮的态度,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一 方 面,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2012:118.

[3] 郝 英 杰,马 海 红,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2010(7):93-96.

[6] 吴 绍 忠,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2008(9):44-46.

7.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七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中国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目前我们的工作与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 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利益主体的

多元化,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部分学生对集体主义取向持否定的态度, 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 不能正确辨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却对极端个人主义异常崇拜。特别是近几年来, 在校大学生年龄趋向低龄化, 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 对生活的积累、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 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还不强, 情绪也不够稳定, 加之高校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修养, 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2.“德育首位”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整体中, 德、智、体、美其他方面教育缺一不可, 而德育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1]。

而中国部分高校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部分学生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 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仍有一定影响, 需要进一步加以教育和引导。在高校德育目标实现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两课”教学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 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的来说, 传统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 一些高校德育队伍老化、方法落后。

中国高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与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这对于我们做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作用。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环境已经在发生变化, 需要与时俱进, 相应地转变工作方法。有些高校在德育工作中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形成的陈旧观念, 例如把德育当做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约束, 把德育方法当做“管制的手段”, 一味从主观愿望出发, 制定一系列条条框框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 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 这与我们当前所大力倡导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更是截然对立的。

4. 社会消极因素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地位的差别,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往往有所不同。具体利益的差异, 使得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常常不尽一致;二是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 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随着信息流通手段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 大学校园围墙的作用愈见微弱。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三是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作用。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 商业活动中的以假乱真以及行业不正之风屡见不鲜。这些丑恶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高校德育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建设, 增强其实效性。

1. 当前高校德育内容过于狭窄、单调, 要树立“大德育”观念, 通过道德素质教育, 调整和拓展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必须把道德素质教育提到重要地位, 把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支撑点, 在德育教育中充分重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质, 全面提高德育水平。高校德育的目标是以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德育过程实质上是把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 仅有教育者进行外在的灌输是不够的, 它必须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反映和主动参与, 使受教育者比较自觉地接受教育, 通过自我的内化实现这个过程。高校的德育工作贯穿在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过程。

2. 研究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的途径和做法;

研究参与德育系统工程的力量, 包括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两课”教师队伍, 业务课教师的德育骨干。应该在业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强调教书育人的功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德育还要结合他们的专业教育进行才更有效果。

3. 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和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 要做到“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 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着眼教育, 从严要求, 注意方法, 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有德育功能,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励和教育。

4.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高校要按照“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要求, 建立一支能适应高教改革新形势, 一是要注重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素质, 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既通晓德育理论知识, 又熟谙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 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努力营造人人追求高尚人格的氛围, 促使德育工作者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人、教育人;二是要为德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和实践的机会, 努力培养一批德育工作的专家;三是要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

5. 坚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诚信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 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使他们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有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来开展思想教育,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寓教于管理。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多渠道、多载体的方法。

6. 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两课”教育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 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实效。同时, “两课”要以时代精神为主旋律, 踏着时代的节拍而不断更新内容。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 其重点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 (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工作, 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改革新方案, 要认真总结经验, 组织力量着重抓好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要在提高质量、“进学生头脑”上下工夫。要切实改变那种以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考核办法, 要把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作为对其考核的要求。

7.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道德文明的氛围, 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对强化大学生的内心信念, 减少乃至消除他们社会行为的失范, 会起到很好的环境教育效果;第二,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 必须充分意识到, 也应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先导作用, 构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品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情趣品位;第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要通过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活动, 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新的观念和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高校的德育工作, 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 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以学生为本, 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 持之以恒, 就一定能够把德育工作做好。

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德育工作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新的理论成果,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效对策, 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职能。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捷.浅谈“德育首位”传统的现实挖掘[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112.

8.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85-02

作为高校治安职能部门,保卫处发挥工作效能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综合治理。为此,高校保卫处应进一步明确职责,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机结合打与防,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安全问题涉及的不仅是治安问题,还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工作内容涵盖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安全教育、交通管理等。这不仅是保卫处的职责,也是广大师生应该重视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虽然高校安全保卫处纷纷采取各种策略改进安全保卫工作,但问题依旧存在,急需找到解决的对策。

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安全教育缺失

安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但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不仅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且很多学校领导、教职工的安全意识也很淡薄。[1]当下,大多数高校保卫处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及教职工的职责,他们忽视了对师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系统、规范、全面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更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师生因严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往往到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临时抱佛脚,但多数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安全防范缺乏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充分利用科技防范措施是必然的趋势。高校保卫处对此也形成一定共识,但由于财力、人力等的缺乏,一些高校的安全防范缺乏科技含量,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人或无法正确使用已经建好的技防设施,或忽视定期开展技防设施的维护工作,这导致一些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技防设施应有的作用被大大降低。

(三)安保队伍业务素质偏低

就业务素质而言,高校保卫队伍人员要同时拥有良好的体格、体能,灵活的反应、敏捷的动作,沉着机智、洞察敏锐、抗压力强,能给高校校园师生安全感、信赖感。然而高校保卫队伍有超过半数没有接受严格的、专门的、规范的训练,只有少数人接受过公安业务训练,队伍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

(四)安全保卫队伍法律不全

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也呈现出多头分散立法的局面,各个层次的规范无法达到协调与统一。[2]具体而言,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法律制度面临结构不合理、条文简单、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虽然最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都注重规范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校园安全等,专门针对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法规依旧是空白。

二、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对策

(一)注重安全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高校安全教育是其服务工作的必备内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扎实,直接关系着全体师生能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能否提高自防自救能力。[3]为此,高校保卫处可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解决;举办法制宣传专题报告,让高校师生共同接受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师生学会如何防火、防盗、防抢劫、防骗等;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与宣传,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在高校校园内做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降低各种案件的发生率。与此同时,安全保卫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高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要时常检查用电安全、防火安全,将火灾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并根据消防法规需求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设施的完备性;疏散通道要保证畅通、明亮,建立完善的学校消防队伍,并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宣传消防知识,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促使师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应急常识与技能,提高师生的自救能力。如当火灾发生时要懂得自救或安全逃离,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确保校园稳定、安全。

(二)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高校科学防范体系

高校应加强管理校内校卫队、巡逻队,完善安全保卫体系,加强建设技防设施,提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场所或学生活动频繁、密集的区域安装电子眼,保护学生不受外界侵害,预防盗窃案件等的发生;重点场所的监控可结合红外线报警系统,在报警的同时进行实时刻录,以便及时处置,为侦破案件提供依据;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应得力、充足,并配齐必要的警具、巡逻车、通讯工具等,且保卫处务应通过加强排查、巡逻、收集情报等,减少案件的发生几率,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案件高发期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法制观念,约束学生务必遵纪守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换言之,只有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科学防范体系,才能为落实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管理与信息监控,网上有害的信息需及时处理,并加强建设网络管理队伍,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确保高校设备的更新、维护、升级等工作的落实,实现安全保卫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通过科技的手段解决校园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全统一人防、物防与技防,确保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渗透到各个角落、各个层次。[4]

(三)加强人员培养,提高安全保卫队伍的业务素质

仅凭一腔热情,不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质量的提高便无从谈起。高校安全保卫队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还要能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能使用电脑开展网络交流工作,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简言之,智能与体力是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必备素质,缺一不可。因此,在培养和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素质的过程中,体能训练必不可少。应充分利用高校齐全的器材设备、宽敞的锻炼场地等,定期开展体能训练课,并持之以恒,促使人员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按照年龄、性别等制定对应的标准,定期测试人员的体能,不达标者要进一步加强训练,限期达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擒拿、格斗、武术等专项训练,组织比赛、登山、跑步等活动提高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人员综合素质。高校安全保卫队伍还应掌握一定的保护现场、勘察、使用消防器材设施等基本常识,不仅要管用,还要管修,自觉做高校主人,努力延长校园安全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安保人员还应掌握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等现代高科技的防火防盗技能,提高利用高新技术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的业务能力,从而为高校安全提供人力保障。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安全保卫队伍法制建设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具有人员复杂、覆盖面积大、事故频发等特点,需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来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尽管公安机关查处案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受到人员配置、地理环境等的限制,在高校遭遇重大案件时,公安机关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达到现场,特别是高校内部学生作案时,保卫处并没有行政执法权力,也不能逮捕审讯,只能积极配合民警的工作。一旦出事,保卫处能快速反应,却没有执法权力;公安机关有执法权力,却很难及时赶到,战机往往被贻误。实际上,只有法律定位得到明确,高校安全保卫队伍才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依法办事,维护好高校校园秩序。[5]为使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行为效力得到保障,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迫在眉睫。一是应立足实际,对现有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法规进行仔细的核查,按照当前形势考虑安全保卫队伍在职权行使中遭遇的各种不便,尽快对其中不合理、不适用的条文规定进行删除、补充、变更、完善,为加强高校安全保卫队伍法制建设提供条件。二是国家立法机关要深刻认识到与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相关的立法问题的重要性,从切实解决队伍执法权的立场出发,拟定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相关工作条例,通过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性质、职权、任务及人员的上岗条件、工资待遇、职责、因公负伤或牺牲的优抚、医疗保障、退休待遇等,确保安全保卫队伍在职责的履行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消除人员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时的后顾之忧,真正保障高校校园的安全,为高校全体师生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结语

安全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构建平安校园是高校保卫处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只有正视各方面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高校科学防范体系、提高安全保卫队伍业务素质等,才能促进高校校园安全、和谐,为高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参 考 文 献 ]

[1] 许莉.网络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24-25.

[2] 叶云.分析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2(11):167-168.

[3] 贺兵,杨蓉.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边缘化对策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55.

[4] 张湖北.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4):107-112.

[5] 邱惠,张磊.浅析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3(4):78-79.

9.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九

一、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1.教育模式存在弊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2.教育理念认识缺失。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教育合力不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念在高校潜滋暗长,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不时泛起,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由,突破政治、法律、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公然发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言论。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尚未形成学校各部门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

2.对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缺乏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底线教育。

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在部分高校实际处于弱势地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双轨制”,即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个别专业课则有意无意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唱反调。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够,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未能在重大问题上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发声不够,影响有限。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策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拥护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才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

1.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的局面,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经常性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思想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正、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各种现象,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问题,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巩固阵地,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尤其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4.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提升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澄清模糊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上一篇:读书心得教学下一篇:李益——《宫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