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主题

2024-09-09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主题(精选8篇)

1.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主题 篇一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如今,微电影凭借其制作时间短、投入成本低、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学生们不仅喜欢观看微电影还亲自进行创作拍摄。微电影走进校园,丰富了大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会使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文化

一、微电影概况

1.微电影的界定

说到“微电影”的具体含义,学界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虽然微电影的形态并不高深,但是它的指向却有模糊性,很多电影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比如,电影导演王小帅定义微电影为“就是短片……改头换面” [1 ]。我国新生代导演的佼佼者陆川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之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了个‘微电影’的新名称” [2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见解不同,但都有其道理。目前,关于“微电影”的定义普遍使用较多的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说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2.微电影的特点

从传播内容上看,微电影具有三个最本质的特点:微投资、微时长和微周期。正是这些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征,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平民性、草根性。观众不再仅仅坐在屏幕前观看明星们演绎的电影,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普通百姓也可以写剧本、拍摄影片。微电影使电影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

二、校园微电影与校园文化的关联性

学校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不仅体会着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的变化,还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学校的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学生们在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要起到引导与塑造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中,教师起到的仅是辅导作用,作为主体的仍然是学生本身。学生亲身感受校园文化,结合有趣、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把校园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用短短的电影视频表达正面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大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可行性分析

1.微电影制作门槛低

微电影的微投资、微时长和微周期的特征告诉我们大学生制作微电影是非常容易实现的。首先,制作微电影不需要很多的费用,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拍摄所需的道具、场景,只要提前预算好,就会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其次,制作微电影不需要拍摄传统电影所需要的正规、价格昂贵的器材,学生们完全可以用手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已有的设备来进行拍摄。最后,将拍摄好的微电影只须要上传到网络上就可以让广大的受众观看到,并不需要像传统电影一样在电影院放映,微电影的发布渠道更加简单。

2.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近年来,科学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现了曾经认为并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其中的一些科技为孕育校园微电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拍摄器材的价格明显降低,并且种类齐全、携带方便。手机、相机等设备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基本都具备摄像的功能。学生们只须要用自己原本就有的摄像器材,就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出表达自己观点的微电影,不会为资金和设备问题而为难,大学生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剪辑、制作的软件十分普及,操作简单,网络上的教程也很多。没有专门学习过视频软件的学生也可以在下载后自己学习操作,为后期的视频剪辑提供了便利。

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校园微电影的发布更加简单便捷。学生只须要把拍摄好的作品发布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媒体平台上,就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观看。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它的便捷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人们利用短短的碎片时间就可以欣赏微电影。并且可以对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进行评论、互动。

3.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拍摄微电影是比较新鲜、时尚的,学生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分享文字、图片等静态的内容,视频的制作越来越吸引广大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用镜头捕捉校园里的点点滴滴,表达思想、记录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里不仅获得了乐趣,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大学生微电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微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形态。大学生将真实的校园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客观的分析,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最后,使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1.励志题材传递正能量

微电影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槛较低,具有亲民性、贴近性。微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和观看者的生活故事息息相关,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思想脉搏,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多拍摄具有正能量的励志题材的微电影作品,会在无形中传递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励志的校园微电影能在剧情中渗透着学生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养成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受众在观看时会不知不觉地唤醒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产生正能量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

2.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课堂,老师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课程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些课程带有明显的说教特点,即使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们大多都不愿意听。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新的有效的方式,学校的相关教师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此种需求,它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自己可以参与进来,远离了灌输理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微电影的内容恰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思考。比如说短短的十分钟左右关于亲情的微电影,会让那些平时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爱,而不会关心父母的学生愧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自主地改正。

3.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校园微电影的制作紧紧围绕着校园文化,大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增强了创新能力、开拓了思维,通过写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发布等多个环节,学生们在其中锻炼了团队合作等能力,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健康向上的校园微电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作校园微电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教育和宣传相比较,校园微电影更为新颖,甚至是更为有效的载体。高校应鼓励、支持、配合大学生创作微电影,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给予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多举办一些校园微电影比赛,把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校园故事、热点问题拍成微电影传播,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帅,于德俊.微电影,我心忧[J].电影,2012,(5).[2]熊丽,“5W”论微电影(上)[J].成功营销学,2012,(7).■ 编辑?M岳 凤

2.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主题 篇二

一、细节决定高度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和电影一样, 微电影也承载着创作者的电影梦。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们有相当大的热情去尝试剧情片、纪录片、动漫片等不同形式的微电影创作, 一些不常见的形式 (例如黏土动画片等) 也出现在大学生的微电影作品中。然而, 评判一部微电影作品是否能够企及优秀的高度, 并不单单取决于它的形式, 更在于细节。

由南京大学的同学制作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典型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 它取材自校园生活, 展现的是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普遍问题, 关键词是“毕业求职”和“友情及爱情”。其类型常见, 但观看时作品的精致感扑面而来, 能感受到创作者精益求精的用心。

《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毕业前夕, 女生小轩四处奔波求职, 错过了毕业合照的故事。为了凸显求职难, 导演用丰富的画面呈现了小轩求职的情景——不同的面试场所、不同的面试官、不同的应聘者, 详略得当, 有点有面, 结果是同样的——一次次被拒绝录用。但导演并不满足于此, 还利用火车站、地铁口、出租车上等不同交通场所的切换, 快节奏的剪辑和音乐, 蒙太奇的手法, 以累积和叠加的艺术效果来强调求职之难, 令观众感同身受。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深深理解了女主角小轩错过毕业合照的无奈和痛苦。

导演匠心独具之处并不止于凸显“求职难”这一点, 落寞地回到寝室的小轩发现舍友皆已先行离校, 备感失落的她却意外地发现了同学们的临别赠言, 同学们用PS照片的方式送出了对小轩的祝福——同样的毕业照底图上, 不同的好友用身着不同职业装的小轩来PS照片, 祝福小轩早日找到理想职业……

微电影具有“微放映时长、微制作周期、微投资成本”的“三微”特征。这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意味着成本低、要求低、门槛低。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微电影作品粗制滥造。虽然他们不缺乏流行的摄录、剪辑设备, 但常常出现拍摄时构图取景怪异、画面抖动、色温有误, 后期编辑的画面逻辑混乱、配乐突兀不搭、同期声噪音过大等基础问题。

和大学生微电影的常见缺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微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摄像、剪辑、调色、音乐都不错, 美中不足的是, 作品虽对情绪表现得很充沛, 但故事的讲述却偏薄弱。不过瑕不掩瑜, 它依然在同类型大学生微电影作品中脱颖而出。

二、题材决定宽度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者常常是编、导一体, 既负责微电影的剧本创作, 又负责微电影的导演拍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 它不是凭空捏造的, 需要生发于编剧的经历或经验, 因此校园题材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 围绕青葱校园展开的爱情故事、友情故事、师生故事层出不穷。当这一类型的题材让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者自己都感到厌倦的时候, 他们开始尝试新的题材, 于是支教、互助、毕业的题材接踵而至。虽然这样的微电影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校园生活气息, 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 认识不够透彻以及人生经验积淀比较单薄, 导致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容易流于平庸或肤浅, 使作品显得简单和老套。

比之大学生微电影题材雷同的特点, 江苏大学的学生所创作的微电影作品《逆时针》显得格外出挑, 它开始关注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显然比单纯的校园题材要宽阔了很多, 也彰显出了创作者更广博的阅历和更深入的思考。

《逆时针》讲述了职场失意的主人公费仁意外获得了一个可以逆转时空的神器——老怀表, 他无意中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了怀表, 将被炒鱿鱼的悲惨经历改写为喜中大奖、炒老板鱿鱼的欢喜情景, 继而又利用这块怀表回到生命中那一个个让自己倍感屈辱的时刻, 一次次成功改写了历史。然而, 他依然不满意, 要回到父母为自己起名的那一刻, 改写让自己难堪的名字费仁 (废人) , 可彼时彼刻, 他明白了父母良苦用心的同时, 却因为年幼, 无力改写历史, 只能被历史改写。

在微电影中, 为了保证在微时长内令受众获得更多的观感体验, 在常规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模式中, 开端和结局往往被尽可能压缩, 发展常常被省略, 主体部分则大篇幅地展现高潮戏份。微电影《逆时针》就体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 丰富且饱满的高潮牢牢锁定观众, 戛然而止的结尾又让人意犹未尽。

大学时期, 很多年轻人会发现生机勃勃的校园里精英满地, 却找寻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迷茫”成为短暂而普遍的关键词, 可是如果不能从短暂的迷茫中迅速摆脱, 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就会流于平庸, 更有甚者还会堕落。微电影《逆时针》跳脱出常规的校园题材, 将大学时期的普遍问题予以深入思考和咀嚼, 看起来只是拓宽了常规的微电影题材, 可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上却走在了同龄微电影创作者的前列。

当然, 微电影《逆时针》虽然题材新颖, 也依然有它的不足, 它思考了哲学上的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 却局限于小我, 没有更深的立意。一个可以逆转时空的神器, 只是被用于改写一个弱者的人生经历, 而没有实现更高价值的设置, 让人感慨剧中人暴殄天物的同时, 也会为创作者的选择略感遗憾。

三、情怀决定深度

叙事技巧、拍摄技法、剪辑技术方面的问题仅仅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技能性问题, 决定一部微电影深度的是情怀。大学生微电影作品频频暴露出最大的弱点——内容空洞, 缺乏明晰的思想。有时候一部作品容纳了太多的内容, 你压根儿就不明确它到底是为了呈现爱情、友情还是什么。有时候好不容易有了相对集中的主题, 却又充满了空洞无聊的抒情、感慨, 而没有丰满的故事细节, 作品充其量算是MV。这样的作品, 就算有些许创意, 又怎能让观者感受到它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由曾在纽约电影学院留学的薛贤坚导演制作的微电影《洛城往事》是一部技术够全面、思想有深度的作品。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国洛杉矶——这是薛导远赴重洋求学的地方;故事的内容看起来也是旅居他乡的人会遇到的情景——这距离薛导的生活也并不遥远;故事的题材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一位善良的中国小伙子向一位窘迫的中国姑娘伸出援手并与之相识。在异国他乡, 又同是天涯沦落人, 渐渐有一种情愫在他们之间悄然蔓延。可就当爱情之花要结出果实的时候, 情节发生波折:小伙子因触犯美国法律被遣送回国。多年后, 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曾经念念不忘的姑娘却早已嫁为人妻……

《洛城往事》突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以真实感人的基调打动观众。这部微电影作品的切入点非常小, 叙事也不宏大, 就是导演在北美留学的生活感悟, 但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匠心独具的创意中,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怀展现出海外华人在异乡奋斗的苦涩和甜蜜。

倘若《洛城往事》缺少了至为重要的故事细节、生活感悟、思想提升, 就会沦为一部流于表面的青春爱情故事, 只不过是从中国的校园生活挪移到了美国的留学生活中。也正是因为它有了导演真切的生命体验、真实的生活感悟、真挚的情感抒发, 才能在第十三届日本亚洲短片电影节被票选为亚洲国际单元观众最喜爱的电影。同年, 加拿大国际电影节也授予它皇家卷轴奖。

3.微电影《活着》创作手记 篇三

我们从拍摄的手法上并没有太多复杂的变化,全程为手持拍摄,也没有用斯坦尼康,轨道等这些辅助设备,这是为了让画面平淡真实,更贴近于现实生活。索尼PMW-EX1R恰恰能做到真实色彩还原,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种真实情感来打动更多的人,所以在颜色的处理上我们以墨绿色来作为暗部层次,这样的真实感会更加出众。

拍摄当中在跟高哥(片中主人公:高树权)接触的这段时间里,让我学习了很多,能让我深刻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的含义。他并不消极于生活,而是乐观面对的积极态度,看起来更像是去享受生活。由于我们是在端午节期间拍摄,他的一句“端午节快乐”更让那些买报纸的人心中一暖。

设备运用上我们是以索尼PMW-EX1R加上外接调音麦克。先说音频,对于声音的要求我们选择直采音,嘈杂喧闹的汽笛声迫使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音质。拍摄时索尼PMW-EX1R光圈开的不是特别大,原因在于早上的光特别强烈,打在人脸上特别硬,所以我们光圈会在正常曝光的情况下减少1-2挡左右,以解决强烈的光源。

由于是单机位拍摄,所以我们尽量多角度的拍摄,争取达到多机位拍摄的效果。有心的朋友会看到片中基本没有出现虚实对比的变化,只有直接的画面。原因很简单,在我的理解中对于纪录片这样的题材,更多是选用直观镜头,让人理解故事中的情节片段,更能表达故事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花哨反复的前虚后实,同样我们结合人物的风格来完善我们的作品。高哥的风格是坦荡坚强,平淡的语言就会深入人心,所以我们的镜头也是一样坦荡直接。

整个片子在夜间拍摄的难度特别大,昏暗的路灯、喧闹的声音,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当我们调节机器光圈对比时,发现暗部层次依然有,噪点几乎是为零,这时就体现出设备性能上的优势,这时的光圈上需要增加一挡,但是不要用增益效果,使人物的面部有一些弱光即可,即使是逆光的条件下,也会出现不错的艺术效果。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夜晚高哥的家中,由于家中简朴只有这唯一的一盏白炽灯,大家都知道倘若白平衡调为白色,拍摄出的作品必然会偏蓝,原因在于你调节白平衡的色温,没有达到白炽灯的色温,自然就会偏色,这道理就像是从室外调节的白平衡拿到室内是一样的,肯定偏黄。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不可以用正常白平衡设置进行拍摄,首先你要明白颜色的原理也就是三原色,三基色的基本色调以及互补色。本片中我们将白平衡调节到灰色,因为灰色是综合白与黑的效果,所以拍摄出的效果就会还原出原始的颜色,从而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4.微电影创作 篇四

微电影创作

拍一部好电影,一部能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电影,一部能抓住观众想象力的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强而有力的想法——影片的思想,叙述的思路。观众渴望精心构建的故事——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塑造有趣的人物。对于那些预算低而无法支撑昂贵的场面和高科技技术的微电影来说,尤其如此。拍摄微电影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但是一部高效的短片制作,可以用经济实惠的表达方式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旨在帮助你创造一部颇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微电影。

电影的取材来自于自然或是社会生活,其导演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出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微电影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微电影的创作怎样高于生活,它总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是导演或编剧从自身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综合囊括了现实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生活来说,微电影还是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取材、构建情节,只能是无线的接近生活。这种无限接近生活的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对生活现实的断章组合,而是有艺术性创造“生活”,这种生活既有我们在现实中熟悉的一面,又有我们不同于现实而又使我们好奇的一面,这就是微电影创作的内质,也是其创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创作微电影,这不仅仅应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为,当然,中国的微电影出现的诱因就是商业性,以赚取利益为重。但仔细揣摩,微电影的来源还是生活,是在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人率先有了影视短片的创作,然后,才有商家鼓动影视短片与广告的结合,形成今天所说的“微电影”。至此,不能仅仅凭经济的攒动而使微电影发展,真正能使微电影发展的内因应该是其自身的“灵魂”,也就是微电影的精髓。微电影真正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受众,而微电影创作源于且高于生活,其艺术性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美”,只有美才会让人去乐于接受、深于欣赏,所以,“微电影又是捕捉时间消逝与空间跳跃性的美的艺术”。当然,这里的美体现了很多种,因人而异,通俗的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或记忆的都可称其为美。

5.科大校园微电影创作现状探析 篇五

现状探析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影视事业的进步,数码产品普及于大学校园,更加速了数码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当然也不甘落后,有创想的同学通过观察网络微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微电影进行更多的了解,在自己身边发掘有拍电影潜力的同学,把一些身边富有哲理的生活段子拍成微电影。然而,由于同学们自己的数码设备比较落后,技术不够专业,拍摄人员也不够在行,加上后期制作也缺少专业人士和技术,这导致形成的最终作品有许多不足。但是这正是校园微电影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这些挑战,就显现不出校园微电影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学生以微电影的形式来记录大学生活的千姿百态,也揭示了大学生活里本质的丑态,把我们的大学校园生活通过简短而又精炼的片段呈现出淋漓尽致的精彩记录在微电影中,也使得我们大学校园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发挥了他们独具特色的表演能力,给同学们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舞台。

随着湖南科技大学微电影的发展,几部比较经典的校园微电影已经上传于网络平台,方便大家欣赏、参考与借鉴。比如去年湖南科技大学首部微电影《我们的爱情》在美术楼举行开机仪式。全校师生见证了它的开拍,艺术学院院长、电影总监制杨国平,湘潭市美协副主席、制片人刘新华,湘潭市美协副秘书长、艺术学院文牧江老师,赞助商代表以及导演组、剧务组等电影的主创人员及党委宣传部相关嘉宾和帅气靓丽的男女主角们相继走过红地毯,并在电影海报上签字。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生活片段被记录下来,经过后期制作,在科大的平台中日益成长起来。在不久的将来,湖南科技大学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一起感受微电影给我们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

正文

第一章 校园微电影的起源

微电影,也是微型电影,其特点在于时间短,制作简单,投资小。它的原始面貌就是来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种简单的数码设备拍摄身边发生的某些案例,比如一般的大学生喜欢使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拍摄,然后传播到网络上。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数码设备也日益完善,摄像机、单反等高端数码产品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同学们则可以利用这些高端设备拍摄出效果更好的视频,然后经过计算机技术较好的同学加以修饰,就可以展现出视频的特点。

随着观众自我意识的崛起,人们也希望在网络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或者自己参与的某些活动。于是又创意的学生就想到可以通过拍摄简单的微电影来纪念自己的大学生活。微电影主要在80、90年轻一代受欢迎,同时也受其他新闻媒体的影响,通过比较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的微电影,能有效的刺激产品的销量。另外,微电影能使得整体精神与营销品牌褒词高度一致,能够更好的表达观众的情感认同。

在微电影的后期制作中,需要利用各种先进软件对完整的视频进行编辑和剪切,使得每个制作者用镜头语言在最大限度范围来阐述自我的意识和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观看许多微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微电影是通过生活中某些常见的场景中的一部分,能在最大的限度里与观众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一部成功的微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生活的感触,更是对人生的感触。

第二章 科大校园微电影的发展

湖南科技大学在数码制作技术上面还是有很好的功底的,无论是老师的指导还是同学自己本身的优势,都是微电影制作的良好条件。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码业务以及语音业务的日趋融合,使得视频在观看和传播等方面更加便利,也促使同学们对影视制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从科大首部微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导演,自己本身是受过良好培训的,加上老师的指导和培训以及演员们的热情演出,使得这部微电影制作地非常成功,也给科大微电影的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随着科大首部微电影《我们的爱情》隆重推出后,一些激情澎湃的、有创意的科大学子也相继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并把作品上传到网上,共大家一起分享。其中,一部典型的校园爱情片《Red Rose》是我感触最深的,它不仅拍摄出了演员们的那种对爱情的态度,也能让观众融入到它的情节当中去。当木木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时,木木的前女友阿菜对他回心转意,尽管木木内心挣扎着,但是还是选择了自己最心爱的女生——小柠。然后就在这一刻,一切都变了,手拿着鲜花的木木眼前一片空白,活蹦乱跳的小柠却被汽车撞倒在地上,伤心欲绝的木木终于知道,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不该让小柠难过,不该让心爱的女孩为自己受伤。时间就这样过去,小柠就这样倒了…… 第三章 科大校园微电影的特征

跟网络上的微电影相同,湖南科技大学制作的微电影也有几个典型的特征。其一,微电影的基本特征,草根性。微电影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真的情感也来自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微电影体现的是艺术回归到了人的真正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参与。微电影能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微电影的主角,不论是平凡还是优秀,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其二,交互性。相对于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微电影则是通过多对多的信息发布方式,改变了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颠覆了由固定银屏和封闭场所构成的物理空间。观众摆脱了单纯的接受信息传播的地位,通过自身对微电影的真是感受,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其三,去中心化。微电影是由少数一群人打造的,但是一旦上传于网络,他们便失去了对其作品的控制。从往常的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权威面临挑战,中心意义被弱化。这种打破了传统观念的微电影,是对影视界的挑战。另外,由于科大的微电影制作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这也激起更多的人去实现自己当导演,当演员的梦想的机会。

第四章 科大校园微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距离去年科大首部微电影发布后,越来越多有激情的学生开始投入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但是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演员的参与,科大校园微电影还是面临了众多问题。首先,科大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管是制作前期工作还是制作后期工作,都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员才能制作出专业的作品。其次,科大微电影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校方代表也没有表示足够的关心,因此,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上镜效果等问题,如果想在这方面加强,则必须加强演员的专业技能。再次,在选择题材方面还不够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应该更进一步从同学们的身边小事物入手。如今网络上最多的就是关于校园爱情故事的,因此在这方面得竞争压力较大。还可以从其他方便着手,例如:有关校园友情、师生情的故事。最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版权保护问题。在微电影的创作、传播过程中,版权保护的现状堪忧。又由于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偏差,很少有同学会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这就使得科大校园微电影的版权保护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面临这些问题,作为科大学子,提升自我本身的素质当然是最重要的。如果对微电影的拍摄感兴趣,当然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进行培训,例如视频制作的技术和演员的演技。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合理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结论

科大校园微电影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校园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在很大程度上给科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也为广大学子展示自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目前,科大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尽管在画面清晰度,声音与画面的调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能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掘出一批优秀的视频制作人才和优秀的演员,已经足够代表湖南科技大学的人才辈出这一特点。

富有创意的科大微电影制作人员选取新鲜有趣的题材,使用少量的成本,凭借自己的技术拍摄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这对科大校园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开头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的制作人员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以及更为专业、更高端的数码产品,拍摄出更加优秀的科大校园微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电影编剧创作指南 悉德·菲尔德(Syd Field)、魏枫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04出版)

微电影制作人手册(套装共2册)克里斯•琼斯(Jones C.)、林振宇、刘静、王大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03出版)

6.农商银行首届微电影创作大赛方案 篇六

一、大赛主题

微电影,将因其真实感染力、艺术表现力、传播影响力而成为最给力的传播工具和模式,其特点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导演。从扛摄像机的专业电影人士到举手机的民间电影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帧”来表达情绪与情节,展示社会责任和自我表现力。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展示我行员工面貌和行业风采,确定主办这次首届微电影创作大赛。

微电影大赛的主题是:憧憬青春梦想,打造责任银行。

二、主办单位 XX农商银行

三、时间安排 本次大赛分为三个阶段

1、微剧本征集+评选(至10月底)

2、微电影启动拍摄+评选(至11月底)

3、宣传巡展、颁发奖品(至12月底)

四、作品要求

1、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情节;

2、至少宣传和展示一个我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特色,围绕该产 品或特色作为剧本的创意核心;

3、微电影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微剧本请参照此标准控制字数;

4、参赛者必须保证提交的参赛作品是新近完成的原创作品;

5、参赛作品内容不得涉及色情、暴力、种族歧视的内容,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相抵触。

五、微剧本评选奖项设置

1、由赛事主办方从征集剧本中挑选5-10个入围作品。(每种产品挑选1-3个)

2、若剧本作者愿意参加第二阶段的拍摄,则由自己作为制片人,统筹启动微电影的拍摄制作;

3、若优秀作品的入选作者不愿参加拍摄,则由我行委托第三方将剧本实现,剧本作者可获得适当奖励。

4、在未入围的剧本作者中,主办方将随机抽取5名参与奖,提供适当奖励。

六、参赛方式

员工自由组合,成立摄制组,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统筹等,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费用自理。

七、奖项设置

微电影成品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评选,评选出: 一等奖5000元(1名)二等奖2000元(2名)三等奖1000元(3名)其他为入围奖,奖金500元。

欢迎有梦想、有热情,勇于表现自我的微电影爱好者参加。对于本次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我行将通过网点电视、官方微信平台、互联网媒体、影视机构等平台,对作品进行展播。

XX农商银行首届微电影大赛筹委会

7.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主题 篇七

事件描述

1. 激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学而有趣

周同学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在高一的一节外教课上。外教老师布置了一个拍摄几分钟英语微电影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分组, 设有导演、编剧和演员三大职务, 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由于缺乏经验, 周同学找到了我这位计算机老师, 我带着他和另外几位同学走进数字影音实验室, 告诉他们网络课程网址, 并提供了一些设备。

我和周同学最初都没有意识到, 在完成这部微电影制作的作业后, 他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微电影创作, 并对我开发的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同学在他的课程学习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作为导演, 我承担了制作这部微电影的大部分工作, 要在所有小组成员中进行协调, 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拍摄, 而每一次拍摄活动我必须到场进行指导。当然, 第一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失误。有时是剧本需要修改, 有时是由于我考虑不周而导致一个镜头重拍很多次, 不过同学们都没有丝毫抱怨。

我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拍摄了一部长约5分钟的微电影。烂指挥加上烂剧本, 烂表演加上烂拍摄, 烂后期制作加上烂配乐, 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成就感, 我不可抑制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回味。

如我所料, 本来一部毫无笑点的微电影在班级内部放映时, 还是硬生生地被看成了一部喜剧 (看到同学出现在屏幕上怎么着都想笑吧) 。但不得不承认, 以这种方式得到认可实在是很受用, 小组成员们显然也很投入其中, 一次次提及拍摄时的糗事。

然后我认识到, 我爱上了制作微电影的快乐, 爱上了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 爱上了被他人认可作品的满足感, 更爱上了制作微电影本身。

后来, 周同学踊跃报名加入了微电影社团和拓展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微电影近乎狂热的兴趣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我在《微电影制作》校本课程基础上, 不断完善网络校本课程, 同时还开发了微课程。

2. 立足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而有心

创新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这就需要设计、开发课程的老师善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距离、情感距离。

设计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活动, 我并没有简单、机械地从技术入手, 而是鼓励学生将程序性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我采用“自由作文”的模式,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把自己观察到的、思考的内容用微电影表现出来,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灵感, 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乐趣。联系生活的实践性作业自然能引导学生自由寻找身边最鲜活的素材, 因而, 他们的学习是用心的, 也是快乐、有效的。请看周同学的自述——

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 面对着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 特别是一群将要一起度过3年的陌生的同学, 一些人难以适应这全新的环境, 甚至产生了一丝抗拒情绪。同时, 又因为没有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感到特别孤独。这便是《心门》所展现的一种矛盾心理。

我的初中同学就向我抱怨过这件事, 他以为最多半年时间, 就可以融入这个大家庭。可是半年过去了, 他的新同学们早已有了自己的圈子, 可他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也不知道怎的, 经过这次谈话后, 我就下意识地留意起班级里的同学, 还真的发现有一个女生总是独来独往。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与另外哪个女生特别要好, 吃午饭前没有人邀请她一起吃, 也没有人去小卖部买零食时想到要拉上她一起, 而她好像也不是很愿意主动与人聊天, 总是若有若无地疏离别人。

于是我想, 为什么不把这种心态转换成画面呈现在屏幕上呢?

说做就做。

微电影《心门》的问世, 与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设计直接有关。倘若我只是让学生画地为牢, 从纯技术、程序的角度,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影片断的制作, 虽然学生也会提交作业, 却不会如此用心、用情。

3. 实践应用创新, 让学生学而有为

创新实验室的教育倘若在教学过程中仍偏重于知识传授, 那么其价值与意义也就失去了。所以, 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鼓励在实践应用中创新有为, 因而,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真正激发——他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周同学对于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实践应用创新, 同样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在萌发出这个念头之前, 我就已经从老师的课堂和网络课程中了解过写剧本的相关知识, 也知道了“推镜头”“摇镜头”等关于镜头运用的专有名词, 可到了实际运用时还是有些不足。于是, 我一边写剧本, 一边查阅资料。我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人物”“场景”“动作”“神态”“语言”和“镜头动作”等。例如以下来自《心门》剧本的片段:

通过这种方式, 就可以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元素, 不管是在修改剧本还是在拍摄时, 都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拍摄中还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环境噪音。由于没有专门的麦克风收集演员的说话声, 所以时常很难听清演员在讲些什么。也想到一个拍完后再配音的方法, 试验出来的效果出奇的怪, 立刻被所有人否决了, 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制作中配上字幕。

至于配乐, 我知道电影配乐大部分都是请配乐大师专门制作的, 我也曾找过一个钢琴玩得很好的同学。她表示自己的能力还没那么强大, 对此无能为力。所以所有的配乐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因为是现有的音乐, 所以不可能为了配合画面而修改音乐, 只能为了配合音乐而对画面进行改进。虽然找的音乐风格与微电影的风格一致, 但在节奏上并不完全匹配, 这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周同学的学习经历令我对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实践、应用和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创新实验室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事非经过不知难”“实践出真知”, 只有让学生大胆实践, 他们才能学有所知, 用而知困, 行有创新。

4. 触动学生内心, 让学生学而有慧

以微电影《心门》制作为例, 对微电影主题以及生活的反思, 拷问着周同学的内心世界。正如他在文中所写, “从《心门》拍摄完成之后, 我便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这是一种可贵的素养, 而这种素养的积淀, 正是学生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发展、提高的过程。

心门, 顾名思义, 就是心中的一扇门。它在一些人心中是敞开的, 在一些人心中是闭锁的。它闭锁的是一个人的个性, 是一个人真正的感情, 还有深深的孤独感。它锁住了那些人, 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 生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他们不想接受陌生的环境, 不想接受改变的现实。

为什么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有没有想过, 其实是你在与整个世界作对。锁住自己的你, 又怎么能接受这个世界?所以, 打开心门吧, 释放自己, 试着去体验, 试着去感受, 试着去接受。

以上, 便是《心门》所要表达的。

从《心门》拍摄完成之后, 我便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 那就是一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就立刻将它记录下来。灵感总是无缘无故地跳出来, 来得快, 消失得也快, 我通常都是掏出手机立刻将它写下。

什么是学科素养?虽然周同学没有从理论上定义, 但是, 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习惯的形成, 正是素养形成的第一步。这是学习达到一定境界后, 才能形成、内化的。

5. 创造成功体验, 让学生学有挑战

与国家课程相比,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其欠“刚性”的一面。但是, 借助创新实验室和校本课程这个平台, 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挑战自己, 同样会使我们感到, 其课程竞争力、课程魅力丝毫不让国家课程。所以校本课程开发者应积极创造机会, 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和享受中, 升华对校本课程的热爱。

周同学在其课程学习日记中, 记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因为学校里举办微电影比赛, 在同学的推波助澜下, 我也参加了这项比赛。虽然当时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校内的各种活动也多, 但还是挤出了一点时间进行制作。

为了拍摄参赛微电影, 我一个人几乎承包了编剧、导演、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加上主演精妙的演技, 整部微电影从写剧本到杀青用时不到两个星期, 但是制作完成后效果却比《心门》和《城市之夜》好很多。

在制作过程中总是会有新的想法涌现。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 我总是去尝试新的方式。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也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 我需要为微电影录一大段旁白, 再一段段地与画面配合。若是没有了我的旁白, 整部微电影就是一个有配乐的无声电影。

一个旁白, 该用什么样的音调?用什么样的语气?充入什么样的感情?也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我知道, 我必须每一句都认真地完成, 因为除了画面之外, 这贯穿整部微电影的旁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

《初生》, 两个星期拍摄, 一个星期制作, 完工。

《初生》是周同学自认为摄制成功的另一部微电影。学校里有个女生在家里观看时, 竟然“看得眼泪哗哗的”。这部微电影在全校展播之后, 许多学生都说“《初生》非常好看, 非常赞, 看完之后有一种小小的感动”。

分析与反思

作为数字影音实验室负责教师, 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是我的一次成功的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开发实践。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 周同学只是若干同学中的一个。他的经历、体验既是个性的, 也是共性的。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课程效果, 主要源于我和同伴们选择了较好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做发自内心的影片,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创作实践。在课程中, 我给学生一个具体 (微电影) 且又开放的 (主题自拟) 目标, 给他们一些有效的激励 (如学长学姐获奖作品, 学校举办微电影大赛等) , 给他们一些真实的支持 (开设课程, 一些引导, 提供设备等) 。此后, 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这门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收获是极其丰富的, 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以周同学为例, 因为教师要求从身边出发, 自选题目拍摄微电影, 他就会认真地去观察、去独立思考身边的生活。他不局限于课堂所学, 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如重复几十次的拍摄中去感悟怎么拍才是最美的;从未配过音的他, 去尝试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迎合影片;能够一连三天坚持吃方便面, 节约时间用于精益求精的拍摄实践;能够主动送剧本给演员, 一起讨论剧本和演绎;能够动脑筋思考到底用不用颜色去标注剧本;能够想办法一段一段剪接, 减少自己和机器的压力, 等等。这种围绕微电影具体项目的实践和体验,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提高了动脑创意创新实践的能力, 并能激励同学间合作交流、相互鼓励、一起前进。他们做的是发自内心的影片, 他们确实在自觉自动的创作实践中, 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积淀、养成与提升。

我深感, 只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才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力的课程。周同学在课程日记中的另一段文字让我通过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我在复兴高级中学学会了拍微电影, 学会了摄影, 学会了坚持、共享、欣赏、倾听、配合、珍惜……归根结底, 这一切都是复兴带给我的。

8.浅谈如何组织创作微成本电影 篇八

关键词:电影;电影制作;微成本电影

1 微成本电影的出现和现状

微成本电影的出现,跟数码摄影器材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有直接关联。在数码摄影器材普及之前,人们多使用8-35毫米胶片摄影机进行拍摄。这使得胶片费用在电影的预算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而数码摄影器材的诞生,特别是带有短片拍摄功能的单反相机出现并普及之后,这种成本的降低就很直观了。租赁一部单反相机加标配镜头一天也就100多元整,一个储存用8GSD卡约90元左右,一部三脚架200元左右。加上其他拍摄器材,并从重复利用的角度看一部片子的总投入也就几千元左右。而且,数码摄像机和数码单反都会自动生成数码格式的画面短片,通过电脑非线性剪辑软件可以很轻松的制作影片。这促成很多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从业人员可以用非常少的资金去完成自己的电影创作,推动了微成本电影的出现。微成本电影的发展,是紧随着世界电影发展而发展,但是又有其独特性。微成本的电影的主要创作人员,在创作时必定会受到的各种电影流派或者思潮的影响,而且多会模仿流行电影的元素;如低成本电影《如何与贞子啪啪啪》中,创作者就模仿了《大侦探福尔摩斯》、《贞子》、《叶问》等多部电影。这种模仿和借鉴,是建立在对这些成熟手法借鉴的,可以提高微成本电影本身的档次和水准。另一方面,和其他电影相比,微成本电影因为资金等原因又有其独特性。特别是导演对这个片子就有更多的发言权,所以很多微成本电影多具有导演的个人特色或者实验性。而微成本电影在当下的发展是如何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审美需求日益快餐化,手机、视频等新兴媒体出现,使得微成本电影的前景出现了机遇。首先,视频网站的兴起,使得微成本电影,得到了一处能展示自我的舞台,其次很多的广告商也瞄准了新兴媒体市场,打造了很多软广告片,这也为当下的微成本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微成本电影作品创作的经验与教训

笔者创作过一部名叫《未明》的微成本故事短片,时长35分10秒,制作经费3300元,剧组人员7人、导演1人、摄影助理2人、男女主角2人、录音1人场纪1人。故事中主要人物5人,拍摄时间10天。主要讲述了一对青年恋人在生活与爱情之间的纠结于选择。

2.1 笔者创作微成本电影的过程与遇到的现实问题

笔者创作一部微成本电影时,我是分三个步骤来操作的。前期筹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由三个人来承担,导演、编剧和摄影。主要是剧本台词本的创作校队。以及拍摄前选景等前期筹备工作。以及编列拍摄预算。拍摄阶段:这个阶段共历经了12天,其中拍摄10天,因天气原因耽误1天,机动一天。主要参与制作13人次。总摄制素材时常20个小时。后期制作阶段:本阶段主要分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开始后期制作,由于经费所限,后期制作只能用普通台式电脑完成。另一方面,由主创组相关人员,统计拍摄经费使用情况,分步核销后,共花费3300元整。笔者在创作微成本短片时,我主要遇到的以下几个问题:(1)在形成拍摄剧本时,故事主线、伏线、以及关键节点的确立与文剧本的不同与差异。(2)拍摄场地的寻找,以及场地的条件限制该如何应对。(3)拍摄计划与现实拍摄进度的矛盾与冲突。(4)剧组内部的思想统一与行动落实情况。(5)剧组成本的控制与财务的保管。(6)现场突发情况的应对。在应对以上问题是。首先,面对拍摄计划与现实拍摄进度的矛盾,笔者通过编列预算,建立拍摄进度表,按需调节拍摄时间,做到时间的充分利用。其次、剧组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为了保持剧组思想统一并了解拍摄落实情况,笔者例行组织剧组开会,引导剧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布置之后的拍摄任务,另外细化分工落实每个人的职责,保证令通行,则有路。

2.2 从短片创作经验分析微成本电影的创作应该怎么作

2.2.1 从编剧和导演层面看

一个片子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明确的中心思想,切记不要让故事的内在逻辑并不清晰,故事发展并没有围绕主旨和灵魂进行,使得故事只是零散的情节点,却没有穿成完整而又吸引人的故事。在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好的微成本电影,必须有一个具有清晰的故事脉络、明显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均衡发展节奏的故事做基础,否则,片子的成功无从谈起。

2.2.2 从摄影和剪辑层面看

对于任何一部电影,一个好的摄影就可以决定一部片子的质量,而一个好的后期制作则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摄影是影片眼睛,是决定一部片子好坏的关键。而在微成本电影中,资金制约了人员、设备、篇幅等多方面因素,这就对摄影师构建镜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成本电影的摄影师在构思镜头时必须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另一方面,照明是影响片子画面质量的重要因素。微成本电影需要照明器具有反光板、补光灯、主照明、背景灯等。器材有了那微成本电影中布光的应该怎么来做呢,重庆大学傅泉森提出:“对于人物环境的反差,前后景物的对比关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物光的设定,应该有逆光、轮廓光、侧光、造型光等。只有光的存在才能把人物拍的唯美漂亮生动。有了光才能使环境色彩得到还原。”[1] 筆者就通过人造光,人为造成了一种早晨日光投帘照射的假象,克服了时间空间上的制约。而从剪辑来说,微成本电影受资金所限,不会有很多的机位来提供太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相对于商业片来说,微成本电影资金少,所以用的演员道具就颇为受限,因此微成本电影对剪辑来说,是一种考验。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微成本电影必须在剪辑和摄影上下大功夫,除了熟练应用电影手法这一基本要求外,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借鉴、模仿、创新、写意等方式,紧紧抓住短片的定位和核心,才能真正拍出一部好的微成本电影。

2.2.3 在其他方面我们能从标本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在其他方面上。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1)在拍摄过程中,必须紧紧的抓住和落实拍摄进度表,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拖延,很有可能因为特殊变故造成短片拍摄的受挫。另外按实际情况客观的调节拍摄时间,防止出现画面色调上的问题。(2)必须编列预算,并紧抓预算的落实。笔者在拍摄标本的时候,很早就编列了拍摄预算,并严格控制开支,才用3000元拍完整部片子。(3)拍摄期间财务素材保管,对于剧组而言,拍摄器材等贵重财产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往年经常发生拍摄器材丢失的状况。笔者建议,为拍摄器材编号造册、统一安排专人管理、并结合拍摄计划租赁必须的拍摄设备,从而杜绝了拍摄期间财物损失的问题。

3 结语

一部微成本电影的创作,包含着普通电影爱好者不断追求艺术进步和艺术理想的电影梦、也包含创作者的汗水、思考、劳作。因此,笔者希望以我为镜,能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微成本电影拍摄的经验,给更多的怀揣电影梦的爱好者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务礼仪对企业成长的意义有哪些下一篇:影视中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