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024-11-04

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精选10篇)

1.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一

目前,物流中心的业务大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使用效果却各不相同,有的主要用于文秘、统计业务,有的用于柜台业务和财务管理,有的用于辅助经营决策,制定投资和经营计划等。

近年来物流行业兴起中心仓储业务,物流中心的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等环节。物流的中心仓储的目的就是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整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使之能够达到最佳的组合,起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处理发生在物流存储这方面的一切信息,像货物的出入库及在库管理操作,以及仓储存储空间的划分以及分配,物流仓储系统的很多环节都选择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进出库数据的采集

为了使整个系统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准确可靠,应在货物进出库时采集数据。入库数据主要来自收货的单证,这些信息必须经过入库时的实物核对。出库信息则通过出库凭证获得。货物进出库信息的采集必须及时,每天定时进行采集和数据的输入,也可以借助于条形码技术实现进出库业务的即时数据采集。这样就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动态变化,保证存储数据的准确性。信息采集时,应包含的项目有:货物名称、数量、重量(毛重和净重)、价格、货主名、出入库时间、货损货差、交接双方的责任人、仓储货位以及保管等级和特殊要求等。

二、数据统计分析

仓库货物管理部门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后必然要对零散的数据进行管理,通过一些统计和分析运算来满足各相关部门对数据的不同要求。因此,系统一般应具备以下功能:

1.货物进出库单据的生成,

2.货物分类查询。

3.按期统计(由于处理量较大,可采用分批处理方式)功能。统计表有进出库报表、库存货物日变动表、过期无人认领的货物统计表、按ABC分类方法得出的统计报表以及短缺货物明细表等。

4.库存货物进出库动态变化计算与分析功能。

5、仓库存货发展预测计算与分析功能等。

三、库场盘点

在系统中,盘点工作前分为协助选出应盘点的货物和协助处理盘点数据。系统使用人员可通过一些关键词来确定需清点的货物,如可用货物的编号、库存地点、ABC类型、存货批量、货主以及这些项的某种组合。应用信息化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连续盘点”的现代化盘点方式。在选出需盘点的货物后,系统可输出包含有计划库存数据和供填写实际库存的空格,当采集到实际库存数据后,系统将对实际数据和计划库存数据进行核查,并提供偏差结果,通过簿记功能来消除偏差。

信息化管理物流仓储技术的优势在于将处理工作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上去执行,这样就减少了网络传输的工作量,从而合理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应用开发的效率。

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仓储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也是物流业实现科学管理必备条件,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监督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装卸、搬运、计量、保管、财务、安全保卫等仓储的各项活动,才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库房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应用。有些仓库的温、湿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可安装温、湿度巡检仪,分别检测库内主要点位的温、湿度数据,各点的测量数据传送到信息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和显示,当测量值超出规定范围时,会发出警示信息,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最大利益的避免仓储货品受损。

由于信息化处理中心的运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加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所以在仓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处理中心局域网络,这个网络通过远程网与外部相连,内部要实现对物资的入库、出库、储存、计划、统计、财务、仓容、设备车辆、基建、保卫、人事、文档等主要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综合查询、分析以及通讯管理功能。计算机可以对物资的需求量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制定出配送的优化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对经营决策发挥“支持”作用,成为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

2.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二

1 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内涵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 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让物品流动起来, 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 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 以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研究

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 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 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物流信息技术尽管更新速度快, 但归根到底, 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

3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 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3.1 物流配送的信息化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连接物流企业、物流节点、顾客以及消费者的信息纽带, 物流配送企业能借助公共物流配送信息平台,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整合相关的物流信息, 提高配送的可靠性、准时性和顾客的配合度, 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扶持力度, 加速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力度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促进物流配送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还要主动开展物流市场预测, 积极开发跟服务贸易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提升物流信息管理与经营的科技含量。

3.2 条码技术技术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 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该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 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 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 条码技术给该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见表1。

4 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我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掌握一定的主导权, 就必须努力解决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4.1 培养专业人才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是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市场经济变化加速, 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寸步难行。

4.2 提高物流技术

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 改进现有物流设备, 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缩短与国外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差距。

4.3 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

要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方式, 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效率,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5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因为起步较晚的原因, 相较于发达国家, 我国物流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还比较低。为缩小这种差距, 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需要不断借鉴国外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 相应物流信息技术将会在物流行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廷妮, 邓春.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0) .

[2]王晓霞, 孟令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2) .

3.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物流管理教学 引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数字化系统工程的投入。作为数字地球核心技术之一的GIS,其开发和应用在全球掀起了新的高潮,学会应用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等已成为现代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将GIS引入物流管理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历史潮流的必然。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况

(一)GIS的主要功能 据统计,世界上日常处理的信息80%与空间分布有关,GIS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在地图上最直观地反映出来,即地理数据可视化,改变了传统方法局限于枯燥无味的数据处理和表现形式,实现解决问题的直观性和决策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与Internet、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日趋完善,这使得GIS对空间数据的表现力日益强大;其次,GIS采用层的概念,组织、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具有双向查询功能;另外,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值统计计算等。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范围 GIS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加之本身的综合性,其应用在全球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目前,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中的多要素空间数据库、各种数学模型以及应用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企业决策、资源管理、医疗保健、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旅游、市场销售、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 充分发挥了它在统计与量算、规划与管理、预测与监测、辅助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深入到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地理信息系统引入物流管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GIS引入物流管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GIS从功能上看并非是用于物流管理教学,但是如果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的话,我们就会深刻认识到将GIS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科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又是一门表达空间现象关系的管理科学。物流管理教材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地理空间数据多,如:交通运输、GPS导航、物流系统规划等。我们目前利用的各种课件虽能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只能解决直观教学、模拟演示、强化识记等问题,难以在思维、认识的更高层次上实现能力教育的目的。因此,物流管理教学除了应用多媒体和电教手段外,必须利用能有效采集、贮存、管理、分析和表达地理数据的GIS。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GIS作为决策工具的作用。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形式 由于GIS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强,将GIS运用到物流管理教学中己经成为国际上物流管理教学的趋势。世界最大的GIS软件公司ERSI公司为了普及GIS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免费发布了大量的利用GIS辅助物流管理教学的教学课件;在澳大利亚,有面向高中学生的运用GIS的竞赛。我们有责任积极推进GIS在物流管理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和开展,保持与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先进水平的同步。

3、国内物流管理教学形式 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教学目的不能再仅限于学科知识的给予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而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地理信息系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物流管理教师的关注。虽然从功能上看,GIS并非是用于物流管理教学,但对于以素质、能力教育为目标的物流管理教学而言,利用GIS辅助物流管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GIS系统数据多源性、空间多层次、信息介质可重用性好的特点,发展以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走探究式、问题解决式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4、教师资源库更新的需要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物流管理学也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也会面临着物流管理信息数据老化、数据缺乏的问题,而解决以上问题正是GIS系统的强项,我们可以借助于GIS软件工具轻易地解决上述教学中的难题。

(二)地理信息系统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将GIS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硬设备要达标。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已经建成了计算机房、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等,学生机房人手一台计算机,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设施完善,这为GIS进入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师生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和能力。当今的大学生,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电脑操作己经基本不成问题;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职教师接受了教改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物流管理教师也初步学习了GIS的相关知识。

四、应用案例

对《物流园区规划选址》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将学生以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着一台安装有GIS

软件(如ArcView)的电脑来开展学习,电脑上当然还安装有相关地理内容、物流管理内容的教学课件以及上课所需要的相关的数据文件。课程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里指的是己经有一定的GIS实际操作经验的学生),教师只起管理和指导作用。整个课程的安排是这样的:先由学生合作在GIS软件上的石家庄轮廓底图上标出物流园区选址大致位置,然后利用GIS的分析功能,依照选址的各种条件,筛选最佳、最合理的物流园区地址。由于GIS的电子地图的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

五、问题和建议

我国GIS由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现已进入GIS产业化阶段。但是,如果想让GIS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普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师资、技术、设备几方面:

1.大部分教员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自我进修并承担GIS教学工作不太现实。当前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员多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增加中青年教员培养投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地进修、培训、读学位等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他们的GIS知识水平。

2.GIS技术是一种综合的、难度较大的的信息技术,学习与掌握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物流管理教学的实际,GIS教育不必是完整的GIS系统技术教育和系统的原理的教学,而应该进行有关GIS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即基础层次的了解与操作。

3.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电脑不太普及,难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电腦,在这样的地区将GIS引入课堂是不现实的教学决策,我们物流管理教师可以立足于GIS的强大数据能力和地图处理能力为日常教学的准备提供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课件准备、实践课堂的准备等。

六、小结

GIS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和实用工具,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普及推广GIS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将激活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的理解、突出了学习物流管理的探究性、更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热爱物流管理科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孙艳红,王跃.美、中两国中学开展GIS教学的比较[J].地理教学,2004(03):41-42.

[2]李奕.地理信息系统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J].地理教学,1998 (01):13-15

4.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四

近年来,物流产业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6c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创造了不少好的方法,但较少有人关注物流领域的6o质量管理问题。它作为质量管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在质量观和管理方法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物流质量的内涵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与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存储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要求。物流质量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环节,是物流服务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物流质量既包括物流对象、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也包括物流的工作、工程质量。

1.1物流对象质量

物流的生产过程就是商品实体的流动过程。商品在进人流通领域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质量。物流生产主要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保证把商品完好地交给用户。

现代物流生产已不仅仅是转移质量和保护质量,为了满足需求多样化和方便流通与消费,往往采用较深层次的流通加工手段,进一步提高商品质量,甚至改变商品的形状和性质。从这一意义上讲,物流的生产过程也是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1.2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具体体现为:商品质量的完好程度,流通加工对商品质量的改善程度,商品规格、品种、数量的保证程度,配送交货期的满足程度,成本及物流费用的水平等。物流服务质量追求的目标,就是能满足顾客在规格、品种、数量、时间、地点、价格乃至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

1.3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包括物流生产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质量。大体可分为:经营决策工作质量和现场执行工作质量。它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直接的作用。所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要从工作质量入手,把物流工作质量作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

1.4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工程是支撑物流活动的工程系统。任何物流企业都必须依靠有效的工程系统来保证高质量的服务。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物流整体质量,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6a管理的特点

特点之一:6a管理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质量文化。实行6o管理会改变个人行为、企业行为,乃至企业文化。它是一项以

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数据为基础,以“黑带团队”为组织架构,通过DMAr5个阶段,以质量创效益,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

特点之二:6c管理是一项注重基础的管理活动。要求企业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要求企业具有准备参与全球竞争的长远发展规划、比较扎实的管理基础、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和得到企业最高领导者的大力支持。

3.6a方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范围

6o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企业提高效益。对于追求顶尖级、世界级的大公司,6o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让公司锦上添花;对于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是助推器,可以让公司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那些正为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头疼的企业,6o可谓是雪中送炭,可以让公司进行大换血。

中国的物流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必将面临日益激烈的来自全球的竞争,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组织结构和消费行为,如何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中生存、成长、壮大是对每一个物流人的挑战。6a由于其严谨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面向最终用户来建立营运体系的管理思想,对于中国物流企业建立卓越的管理体系,获取并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思想。现在,甚至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开始运用6a工具来提高效率和创新开发能力,为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6a管理法和物流质量管理的整合

从理论上分析,虽然6c管理法主要用于制造领域,但物流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同样可对物流运作建立过程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关键输入变量的调控,缩减服务过程中的变异,达到改善输出服务变量特性的目的。

物流的性质在于服务,物流的价值在于解决商品产需在时间、空间的分离,从而创造出时间及场所的效益,最终提升顾客的满意度。6a物流质量管理通过“寻找企业内外物流环节各种问题;研究物流运作方法模型;找出各种物流过程关键变异因子;实施优化方案;检查服务质量效果;把有效方法制度规范化;控制物流过程环节并发展新目标”7个步骤,结合HXA循环,挖掘企业问题的根源,持续改进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从而扩大企业收益,最终使社会、企业、员工共同受益。

5.6a方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条件

物流企业在实施6a方法之前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者与支持者。领导者必须了解6o对于企业的利益,以及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使他们对变革充满信心。

第二,企业文化的选择。实行6^可能要对原有的公司文化进行冲击,物流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考虑是保留现有文化稳定发展还是进行改变。

第三,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错误,大方向错误,那么不管怎么导入6o都是极坏的后果。

第四,要考虑成本和企业的财政状况。在实行6^时,不用考虑过于长远。可运用6a试验一个项目,看能不能带来一个收益。

第五,公司状态处于不断变化的企业以及当前正在进行变革的企业。员工此时已不堪重负,厌恶改变。对6o他们一概采取抵制的态度。因此,变革要为目标而变革,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

第六,管理变革的能力。指企业对变革的管理控制能力不足。企业要考虑过去是否有过变革活动,效果如何?对于变革的目标是否清楚?是否预先考虑控制变革的措施,使变革走向目标,而不是不了了之。

66a物流质量管理的实施

6o管理的改进有两种途径:一是渐进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持续性改进;二是突破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变革性改进。渐进式改进采用的是6o管理的过程改进模式DMAC(定义Define测量Measrue分析Analyze改进Inprove

控制Coto)突破式改进采用的是过程设计模式DMADV(定义Define测量M?srue分析AnapzeDefn验证Verify)LMAr是改进中最常用的`模式。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将衡量物流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这一数学手段是6o管理在物流领域充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过程因子通过数据表征后,实施6o管理就是通过一套以统计科学为依据的数据分析,测量问题、分析问题,改进优化和控制效果。在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需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以实现各个阶段的要求。根据DMAIC的原则,推动6a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采用如下步骤:

61Define一定义所有关键流程

一个公司的流程或许有很多,推行6o就是要挑出那些影响质量可靠度绩效客户满意度的关键流程,这一步如选错,所有6o的推行活动最终将注定失败。

62Measure__建立过程控制测量平台

6a的精神在持续改善,既然改善是重心,那么任何推动6a的公司就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质量必须优先改善以及改善前后成效如何。为了理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追踪产品质量绩效的测量平台――《质量(Q)过程能力汇总表》在此阶段,团队要为测量阶段后续的活动和下一阶段――分析阶段策划数据的收集,并在测量系统中验证。

63Anayze一改善问题分析

依据《质量过程能力汇总表》分析各过程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来回答测量阶段识别的关键因素问题,提出并验证可能的因果关系假设。通过该阶段,可以确定过程的决定因素,找到准确的因果关系。判定每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应归属在哪一类,然后根据问题类型加以改进。

64mPove―一推动改善活动

当每一问题经过分析与确认之后,即可指定负责人并挑选有适当改善专长的黑带成立6o改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要利用因果关系(输入变量与主要输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预测、改进和优化物流过程,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计划、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以及阶段性的成绩评估等。在项目团队中,负责人通常是部门的主管(资源拥有者)而黑带则是命项目执行者(解决问题专家),两者充分配合,才能加速6西格玛项目的改善成效。

6.5Como促成精益求精

在6o的作法中最可能产生歧义的字就是Cnrl因为凭直觉易将Conrol解释成控制,其实6西格玛是一个长期的改善方案,因此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推动6西格玛时,就已将Cotro的意思引导到更积极而富有前瞻的方向一促成精益求精。在6西格玛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行定期的阶段评审,此时要应用恰当的质量控制原则和图表来监控物流运作过程。在这个阶段,要更新过程文件,制定过程控制计划,相应修订标准操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要建立规范的物流质量体系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成果得以保持。

在首次质量管理活动完成后,需将上述活动取得的各项进展向本组织员工反复宣传和交流,征询意见,企业的高层领导、6a倡导人、项目出资人等参加项目评审,发现项目执行过程的问题后要及时采取纠偏行动,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项目效果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评价,一般由财务部门配合完成。二是间接效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士气提升、环境改善以及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等最后建立属于自己的6o管理模式,要建立共享学习机制,定期开展6a项目交流,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编写内部培训教材,培养黑带,将6o推广工作曰常化并鼓励企业的黑带、绿带参与国内外命交流。物流质量管理的成熟运用,在于形成一项固定制度、一项标准规范,并融合到曰常物流运作中去。

7.结论

5.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五

1.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研究。目前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2.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结合。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没有太多新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他还有一些由于较好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有成效的典型案例,需及时总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3.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所以要建立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提高其在管理会计实践方面的技能。在实际问题处理时,一方面,企业应该注意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始终让岗位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从业人员才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够认识到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才能够使企业的效益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强化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改变过去那种重视核算、轻视管理的现象,建立一整套适应企业实际的数据采集、汇总、财务分析等计算程序,是管理会计的应用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4.发展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动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战略管理会计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它不是管理会计的某个分枝,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研究的是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多样化信息,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关于企业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同时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企业中应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以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明泉.管理会计[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国利.现阶段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改进策略[J].冶金财会,2008(8)

6.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资源;作业成本库

成本会计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三个模式:传统的成本会计、基于作业的成本会计和产出会计。由于产出会计还不是一套完整的产品成本计算系统,其对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仅仅起着指导作用,而传统的成本会计大家均很熟悉,本文仅对基于作业的成本会计进行简要介绍。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又叫ABC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归集企业间接费用,然后再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于1992年被介绍到我国。1994年和1995年,我国老一辈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曾陆续在《当代财经》、《会计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国内介绍ABC法。此后,ABC在中国的研究勃然兴起,各项研究系统地回答了我国企业能不能实行ABC、如何实行ABC以及如何更好地实行ABC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第一,必要性。自开始,“中国制造”已经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变化使得实务界对企业成本的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而可靠的成本信息对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成本分析等均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市场资金紧张,居民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我国企业的经营销售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库存增加,资金回笼难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取得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为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应对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同时更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业成本法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可能性。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一种较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其一,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当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运用作业成本法能较为科学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成本方法由于只采用少数几个分配基础而产生的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规模已与未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费用较以往相比已大幅度提高,已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其二,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特点差别较大。产品生产工艺不同,所消耗的作业种类及数量也就不同,按照作业耗用量多少来分配生产费用,可以做到产品成本核算的相对正确性。其三,生产产品的种类较多。如果企业产品种类很少,甚至为一种,那么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几乎一致,因为可选择的分配基础几乎是一样的。而当产品种类相对较多时,由于不同种类产品在工艺流程中消耗不等量的作业和不同质的资源,为正确计算出多种产品成本,就必须追溯到成本发生的根作业上。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已具备了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加之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我国企业的日益结合,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大量普及与应用,这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应用ABC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我国制造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是可行的。

三、作业成本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设想

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广义的成本概念,即跟产品生产相关的一切费用都可以记入到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核算内容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之外还包括产品设计费用、产品实验费用以及部分销售费用等。其核算原理是:间接费用先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然后再按不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将间接费用从各作业中心分配到产成品和在产品。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并将其归集到资源库中。企业为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资源耗费,需要设置资源类账户。具体设置哪些资源类账户则需依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制造性企业需开设如下账户:材料费用账户、工资费用账户、动力费用账户、折旧费用账户和其他费用账户等。通过这些账户对企业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材料物资、人工工资、动力折旧费用等进行核算。

第二,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析、确认作业,并以主要作业为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将资源库归集的成本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企业为归集和核算发生的作业成本,需要根据作业成本库设置作业成本归集账户。一般而言,一个作业成本库对应一个账户,账户名称由企业根据作业成本库的名称自行定义。各作业成本归集账户,可以按照所消耗的资源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成本核算。另需说明的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可以直接认定是哪一种产品耗费的,可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记入到产品成本。

第三,将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成品和在产品,接转完工产品成本。企业为核算产成品成本,需要设置产品成本账户,结转产品成本时,直接记入该科目的借方,贷方记入相应的作业成本科目。最后,并按照适当的方法将作业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分配给在产品和产成品,确定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国云.生产服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

2、杨峰.浅谈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6).

7.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物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

物流管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 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生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正向和逆向流动和储存的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部门的供应链过程。现代物流也被称为供应链服务,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简单的仓储和运输, 而是要解决货物从生产出来后到销售的过程中的所有运输和仓储、配送、分拨以及简单加工等问题。现代物流是生产营销的重要支持系统,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有力地促进了物流现代化发展。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 进一步发挥现代物流高效、安全、可靠的优势, 也是未来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根据物流的功能以及特点, 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1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协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 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 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 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无纸化和标准化最早被应用于美国的企业之间的业务贸易后来扩展到其他信息交换业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 即基于Internet的EDI。这一历史性的成果使得中小型企业也能够建立自己的全球物流ED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纸上贸易的传统模式, 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成本,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送一份电子单证只需几秒钟就可轻松完成;可进一步提高企业快速反应 (Quick Respond) 的能力;其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 有效避免信息重复冗余, 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但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安全问题, 尤其是互联网E D I得到推广之后, 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如何确保重要的商业机密不会泄露甚至被修改是一个严峻的而迫切的历史课题;二是标准化问题, 要在不同行业不用国度之间推行一种普遍适应的标准会遇到很多困难;三是法律效应问题, 缺乏纸面单证, 那么在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电子单证能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应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 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 并由于其极大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率而迅速普及到各个行业。最为常见的是超市、图书馆应用的一维条码。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 二维条码技术日益成熟, 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军械装备器材管理中采用PDF4l7二维条码技术进行管理。在军械装备器材内、外包装容器上制作PDF4l7二维条码标签, 依靠PDF4l7二维条码的大数据量的特性和图像、数据的混合存储能力使之能够储存包括装各器材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单价、数量、外观图、经手人等大量详细信息。同时, 二维编码纠错能力强、识别方便, 可以显著地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率。另外, 二维条码还具有译码可靠性高编码范围广、保密、防伪性能好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准备在身份证或驾驶证上采用二维条码P D F 4 l 7的国家已达40多个。

3 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 借助一套卫星系统, 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 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 (GI S) 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物流的信息管理中80%的商业数据都涉及地理和位置因素。因此, 以军事应用为最初研发目的GPS和GIS技术迅速得到了物流行业的重视和青睐。在现代物流作业中, GPS和GIS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车辆调度、最佳运输路径导航、货物及车辆实时跟踪等符合物流发展需求的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目标定位、监控、调度、报警、信息沟通、车辆管理等服务的车辆跟踪定位系统更被专家认为是GPS未来发展的三大热点之一。

4 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射频识别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射频识别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门禁系统。同时在动物管理、药品管理、航空托运货物管理、车辆识别等领域也逐渐得到应用。据Sanford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 通过采用射频识别技术, 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 3.5亿美元。其中单单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以及防止盗窃而避免的损失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 再也不用在收银台前排着长队等待结帐。因为在消费者把一车商品推过收银台的短短几秒钟之内, 系统已经完成了识别、录入、算账等所有功能。同时, 射频识别技术也存在着成本高、识别准确性有待提高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物流中的应用。

5 基于传感器和串口通信的信息采集技术

传感器和串口通信技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之后已经相对成熟。早期的信息技术相关参考书在介绍物流信息技术的时候很少提及。但是随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传感器和串口通信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物流运作环节, 尤其是生产物流。比如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对流水线上的零件进行形状、尺寸等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再把产品质量信息上传到产品信息数据库中。同时机器视觉系统经过“训练”可以识别产品上的数字、字母甚至是条形码从而采集产品基本信息。

综上所述, 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最显著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应用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条件。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的实践中,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物流存在的成本过高、时间过长、不易掌握物流车辆的具体方位等问题, 不断简化物流操作流程, 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崔炳谋.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国华.计算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8.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30-2

1 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运用孕育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促使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产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发现,用信息技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既要肯定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根据自身需求和个体差异来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以达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弊端,面对机器设备,学习者很难做到自我监督和管理,并且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往往产生孤独无助感,这恰恰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具备的优势。因此,只有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两者有效的整合,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正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整理和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简单的相加和组合,应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寻求将课堂教师讲授、学生网络学习和其他教学要素有机融合的一种最佳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2.1 不同专业的课程,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应该不同

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对象,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也应不同。一般教学对象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网络学习;反之,则教师的讲解应花更多的时间。

2.2 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管是在讲授还是网络学习中,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碰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2.3 混合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

这里也还是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以实现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媒体资源、不同学习环境等的有效组合。

3 高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

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是将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如何教、怎样学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按照教学规律,我们把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分成三个阶段:前期分析阶段、课程组织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3.1 前期分析阶段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已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对本门课程的态度和期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接受程度、情感需求等。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学习群体,他们有着群体共同的特征,也有着群体中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所院校不同班级之间也有所差异。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与班主任访谈、与学生交流等途径,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操作技能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精神目标三个方面。以总账业务处理中凭证处理这一教学单元为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的方法,具备企业电算化环境下较熟练地进行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基本业务能力,具备与其他岗位进行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选择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不仅给教师讲授提供了多媒体软件的支持,还给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其他活动提供了网络平台。

3.2 课程组织实施阶段

课前准备,教师及时将相关模块的学习资料上传,并且明确提出预习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岗位,进行分组安排。在实施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和演示、网络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分工协作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讲授和演示这是传统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魅力。在混合式学习中,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注意把握讲授和演示的时间,精简讲授和演示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相类似的内容和操作可以放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自我摸索完成。尽量借助多媒体等设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一过程,并非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适当的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把学生的接受情况反馈给教师。

网络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资料阅读、视频观看、软件操作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一些学习自觉性较弱的学生,要给予督促和监督,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

讨论交流可以是线上的交流,也可以是线下的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操作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分工协作和角色扮演根据会计业务处理所需要的岗位角色,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成员数量,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各组成员所承担的角色任务。模拟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并与其他组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目标任务。

3.3 教学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计划,教学方法是否适当,遇到问题是否得到控制和妥善解决等,最终衡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得出的结论。既包括对老师教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直接通过学习网站评教模块进行,既可以随时随地对每一堂课中教师的讲授水平、组织能力、交流互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又可以在期末给予综合评价,便于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教学督导评教可以通过随堂听课方式,对教师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从传统的以结果评价为主,改变为过程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平时参与混合式学习的表现,如能否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是否参与讨论、互动的积极性等。

4 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重视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偏好,教师在进行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前,应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

②合理分配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程开始时课堂讲授的时间可多一些,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修正学习习惯,加深对混合式学习的认知。而在后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后,再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

③在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更加注重教学指导和教学监控。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

④教师不仅要从技术和学习方法给予支持,还需要从情感方面给予支持,逐步让学生适应混合式学生模式,并通过师生间和学习者间充分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还最终影响着教学效果。并且,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习活动方式变复杂了,讲授时间变少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透、讲懂相关知识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孟庆双,刘向敏,吴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

9.浅谈会计信息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九

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北京建设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程公司已经很难做到对多项目的进度、费控、人力资源、物料资源等的资源调配,为了解决项目的管理难题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总承包管理的集成一体化,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很好的解决项目间的难题,通过对项目的整体管控,达到降低成本达到盈利、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目的。文章意在探讨企业信息化在中材国际工程总承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实现内容。关键词 工程总承包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

引言

目前,大型设计院的总承包项目产值基本都已经超越本院在设计领域的产值,并且工程总承包占的份额也日益上升,甚至成为了主营业务。但随着项目的增加,总包管理的复杂度的上升,只靠纸上和记忆来进行项目的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要求,其中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在项目中被放大,影响工期、质量等,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已经成为必然,为此,我们选择北京建设数字作为合作伙伴完成工程总承包管理信息系统,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院信息化工作在总包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总承包系统的管理内容,从工程信息管理,任命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进行项目策划并编制项目计划;实施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试运行管理;进行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与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项目收尾等方面进行管理,纵贯项目的每个角落。

项目工程信息管理

项目信息的管理,是对设计企业承接的总承包项目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地方。它是对项目进行的基本信息维护、项目配置,是整个项目工程的基础。

图:工程项目信息

项目分包管理

分包管理实现分包进退场,合同履约及结算过程管理与监管功能。包括分包商管理、分包招标管理、合同履约管理、分包队伍进退场管理、劳务人员管理。系统按照分包工程的性质主要包含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包括分包合同签订、分包预算费用管理、任务单、用工单、以及每月的分包产值统计、过程结算,以及合同履约完成进行分包最终结算。

另外一个管理重点是分包商。系统采取“严格准入、多级评价”的方式,对分包商初评、招标、过程评价进行管理。系统提供分包价格平台,指导并规范分包采购。

项目招投标管理

商机注册投标决策招投标管理项目跟踪标书制作投标过程管理标书审核开标记录投标资料库投标总结及分析投标费用管理 图:招投标示意图

包括投标方信息管理、标书管理、招标过程管理和招标结果管理。投标方信息管理主要对参与项目投标的单位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与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的数据接口。标书管理主要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附件等信息进行管理。根据用户设定的流程,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将按流程依次进行评审。

招投标管理主要为对分包和物资采购的招标过程管理,包括标书标底制作、招标文件发布、招标过程管理、保证金管理、评标议标管理、供应商管理、物资价格库。

在应用信息系统后,可以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审批通过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在网上完成招标文件的审批、会签和发布,每个招标过程完成后,可以将所有发生的招标过程文件与相关数据入库存档,需要时可以实时进行查询,作为以后招投标的参考依据。

项目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响着进度、成本、质量。对合同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维护项目发包方和承包方各自的权益,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合同管理可以使合同的管理实现自动化、条理化。通过软件管理层和业务人员可以随时查询相应合同的标的信息、执行情况、付款情况等。

主要实现总承包项目的合同管理、分包项目的合同管理、采购合同管理、租赁合同管理、加工合同管理等,以及合同的费用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合同管理以合同起草为起点,跨越合同评审、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终止于结算完结、合同结束,当合同结束后,以合同档案的形式归档到系统。

1、收入合同管理

图:收入合同管理示意图

2、支出合同管理

支出合同支出合同分包管理分包合同物资采购采购合同机械租赁租赁合同其他合同其他合同分包变更分包报量零星用工分包结算点验入库采购退货采购结算租赁进场租赁出场租赁报损租赁结算合同结算付款申请付款发票实际付款支出合同台帐

图:支出合同管理示意图

项目策划管理

总承包项目的策划管理主要提供每个项目工作包的人员安排、进度安排、费用安排等。人员安排主要包括设计阶段人员安排、采购阶段人员安排、施工阶段人员安排,同时系统在安排的过程中,自动提取相关模板或者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总承包项目经理职能经理任命

图:总包职能经理任命

总承包项目整体进度安排是根据项目的工期,然后按照工作包进行层层分解,最终形成整体的进度监控。

项目经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约定以及客户的质量、技术、时间等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拟定项目团队成员,召开项目计划会议,要求设计、采购、施工、费控等部门参加,共同拟定各部门不同阶段的计划,完成后由项目经理登记拟定完成的项目整体计划。

整体计划安排

设计经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约定以及客户的质量、技术、时间等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拟定项目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经理登记拟定完成的项目整体计划定制设计计划。

图:总体计划图

施工计划安排

施工经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约定以及客户的质量、技术、时间等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拟定项目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经理登记拟定完成的项目整体计划定制施工计划。

项目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是和前面章节介绍的设计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实现人员、数据的共享。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企业的总承包。

设计计划

设计经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约定以及客户的质量、技术、时间等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拟定项目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经理登记拟定完成的项目整体计划定制设计计划。

设计方案

设计经理设计计划拟定的时间及人员安排,制定设计方案,并邀请费控部门进行费用审批,要求采购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资料。

任务包分解

添加任务包信息管理台帐,设计进行登记、维护,通过流程审批过程进行采购计划的审批过程,并可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对任务包进行分解,由采购、施工一同进行分解。项目采购管理

对采购计划、采买、催交与验收、运输与交付、采购变更、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监控设备的采购及使用过程。

采购计划安排

采购经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约定以及客户的质量、技术、时间等要求进行项目策划,拟定项目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经理登记拟定完成的项目整体计划定制采购计划。

出入库材料的管理:这里的库存均是临时库存,需要对所有的材料的出入库进行记录并与项目对接,从而实现相关联的部门在系统内可以查看到材料的状态。

采购过程的管理:建立严格的采购过程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包,建立采购里程碑并实施反馈到系统中相关联的模块中。

系统提供物资价格平台,自动积累公司价格数据库,有效指导并规范采购活动,降低采购成本。

图:物资价格查询

图:物资价格图形

项目施工管理

主要实现施工计划、施工进度、施工费用的管理,施工的管理重点是对进度和费用的控制。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任务工程量实际进度报告,即项目任务工程量在进度报告周期内完成的数量,可以分多次报告项目任务工程量的实际进度,所有任务工程进度的报告值汇总就是项目工程的进度报告;通过项目任务工程量进度的计划数量和实际数量的对比跟踪,可以衡量项目进度执行的情况(超前、运行正常和落后),为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计划进度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图:总体进度监控图

项目资金管理

系统的资金管理主要处理标前以及标后实施过程中预测工程收款以及付款情况,并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按月实现资金的动态管理。包括资金总计划、备用金管理、现金流管理、工程收付款管理、分包人员工资、工程拖欠款管理以及项目尾款保修款管理,同时还包括财务预决算管理。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图如下:

图:自己管理流程图

机械设备管理

实现对机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计划、采购、资产上账、使用管理到维修保养管理;从租赁、入场、使用管理、结算到出场管理。系统还实现临时机械使用管理、大型机械安拆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过程资料。

租赁设备的管理涉及使用计划、租赁合同、租赁进场、租赁出场、租赁报损、停租处理、租赁结算等环节。

系统具备对机械设备的对外对内经营管理功能。通过业务管理数据自动归集设备的成本,实现与成本的对接,直接参与项目成本分析。

图:设备生命流程图

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控制与核算两大体系:成本控制体系主要包括设置成本基线、量价分离的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维度、成本核算方法的定义,收入、目标责任成本、成本计划、实际成本的统计或核算。

多级预算控制主要体现为“四算”的层层控制关系,在对实际成本的控制中,实施量价分离的控制方法。

实际成本核算与业务之间建立接口,可灵活设置核算内容和核算规则。实际成本核算均来源于业务数据,业务处理过程就是实际成本发生的原始记录,可根据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灵活设置核算规则,实现对实际成本的准确核算。

系统提供成本科目、核算对象、期间成本、组织机构等多维度成本分析,以支持企业成本盈亏分析、原因分析以及纠偏措施的制定。

图:成本体系业务逻辑

图:对材料、机械、人工费、劳务分包、专业分包以及措施费等分类成本进行分析 系统能按照成本科目的维度统计平米指标数据,形成完工收入、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指标,当一个项目竣工后的数据就真实反映了项目的实际生产所代表的成本数据,从而为投标报价和公司的成本控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图:成本指标分析

项目质量管理

通过各种质量、安全考核指标和表格对项目的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包括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两大部分。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工作策划、科研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业务。其中包括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与管理,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制度,科技推广应用,施工技术总结,技术标准化。

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三要素之一,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口碑,并对实际成本造成影响。系统以PDCA闭环管理进行设计,不断提升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图:质量体系管控图

图:质量管理

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分为公司和项目两个层面,公司侧重安全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项目层面完成安全目标计划、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应急预案、分包商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反馈、安全资金管理等。企业安全管理文件及模版公司安全与职业健康知识分类企业安全措施及工法国家安全管理标准及工法安全知识库安全知识库危险作业措施安全培训及考核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安全检查及整改安全检查及处理安全应急预案分包商安全管理安全目标与计划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及处理及处理安全资金安全资金计划计划安全费用安全费用统计统计项目安全 与职业健康策划质检报告处理意见质量资金计划

图:安全流程图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强化事前管理,随着项目的向前推进而不断地将新的因素补充到风险预测中。建立可以检测整个系统业务管理过程的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对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变更、设备等各方面的风险防范规则(风险知识库)。

图:风险流程图

图:查询风险发生情况(红黄蓝灯代表不同等级风险)

图:点击某个风险,会弹出风险发生具体内容和数据

项目文档管理

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文档按照一定规则挂到项目树上,实现文档的有效保存,同时方便用户查阅。

图:项目文档信息

项目客户服务

根据客户反馈、客户跟踪、满意度调查、客户回访、投诉、接待等能够从系统中获取需要的资料并能够将从客户那里获取在信息反馈到系统中进行记录。

图:客户服务

项目竣工管理

系统主要包括:竣工验收管理——记录竣工验收过程中的往来文件;工程资料记录——施工过程中即进行工程资料整理工作;竣工资料组卷——对竣工资料进行分类、组卷、装盒;竣工资料检索——可以按照编号、名称、时间、盒号、类别等各种条件检索,并实现模糊查询。

结束语

10.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篇十

摘要:

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企业,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1]。本文在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解决方案,以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全程管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引言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代物流与GIS融合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物流设施、设备等)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

[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

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3.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张铎 《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 2001.1 p12~13;

2、刘秉镰,姜国杰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1.1 p23、屈春燕等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 2002.1p914、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2001.1 p51~56;

5、陈罕琳 《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 计算机周刊 2001.37,p14;

上一篇:九寨沟游记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消防组织机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