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10篇)
1.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策略、模式及作用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2.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新、趣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要新颖、有趣味。这样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会有很大帮助, 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教师善于质疑, 要富有启发地提问, 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激发学生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比如:“有一天, 一位学生早上起来吃蛋时, 发现昨晚不小心把熟蛋和生蛋混合了, 在不敲破它们的情况下, 他无法分辨。于是, 他急切地到校询问物理老师, 老师引导他从惯性方面着手思考。指出:熟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固体, 构成的是一个实心整体;而生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 如果我们采用同样大小的力旋转两个蛋, 可以看到他们旋转的快慢不同, 旋转时间长短也不同。生蛋里是液体与固体蛋壳不能构成整体, 由于惯性, 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于是阻碍了蛋壳的旋转, 使其转得慢一些, 时间就长一些。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 我故意带了一把吉他、一个鼓和一把二胡, 学生兴趣浓厚。同时我弹奏了一曲, 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 构造各异, 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同学们想一想, 它们为什么能发生呢?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 但在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 这个现象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振动。”然后我让学生找身边的能发声的物体一一互相示范, 总结。这样, 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论、辩
问题讨论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虽然有些讨论内容并不十分深奥, 甚至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浅显,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理解讨论的意图, 使用好每一个讨论问题, 循序渐进, 拓展问题讨论的内容, 则对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问题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索价值的物理问题, 树立敢于置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疑大有裨益。
比如在声音一章复习总结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人在哪些情况下听不到声音呢?我让同学们分8个组, 看哪个组提出的结论最多, 最合理, 并通过竞赛, 比时间哪组最快。同学们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讨论, 甚至争论, 得出了四种结果:物体不在振动, 响度太小, 频率太低或太高, 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每一次讨论其实就是学生相互提问, 相互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是作归纳总结。这样, 学生自然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就是要实际贴近生活。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生活出发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 需教有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思维, 常常从“疑”“趣”“情”入手。所谓“疑”, 即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 以激发动机, 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 即增强趣味性, 活跃思维;所谓情, 即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 引发共鸣,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述“摩擦力”时问:“有一列火车停在车轨上, 一个小孩子能不能推动它向前运动?”话刚说完, 同学们先窃窃私语, 而后哈哈大笑, 认为小孩子怎能推动这样重的火车呢, 也有的认为能推动。我又启发:“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到底推不推得动呢?”教室里静了下来, 同学们积极思考, “推得动, 能推动。”“不仅能推动火车, 还能推动地球呢。”“想一想, 什么也能推动, 但是条件得满足。”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时, 我讲述“推动还是推不动, 不是取决于外力的大小, 而是取决于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 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 理解透彻。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探、究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 他们是在自己的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现、创新的。可见, 探究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一环。探究起源于问题。因此,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两点: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多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求异思维, 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一定要营造提问的环境, 提供提问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坚持实践第一, 教、学、做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创。坚持这一原则, 一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另外,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 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对于科学家怎么使得火箭上升, 又怎么实现返回着落, 怎么克服地球大气的等高端问题, 中学生能够解决。让学生自问自答, 师生一起探究整个过程, 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觉得科学没有离我们太远, 有些问题原理我们仔细分析也能搞懂。
五、创设问题情境要主、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主和次, 就是民主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 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主体教学的重要保证。权威抑制学生, 主体教学需要民主。缺乏民主的教学, 学生无法进入主体状态。贯彻这一原则,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视学生为朋友, 平等相处, 态度和蔼可亲, 做到“导而弗牵”、“强而不抑”; (2) 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 一起讨论, 相机诱导, 不搞“一言堂”。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我们既要从共性出发统一要求, 又要从个性出发,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使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充分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篇三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互动学习氛围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给学生持久不竭的动力,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征服欲、表达欲、成功欲。”“情境互动”的课堂,就是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间的相互交流。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丰富的写作情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运用音乐创设情境,以深情触动真情
诗人袁枚说:“文者情之著也,情不婵焉则文敝。”展现形象生动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情,引起共鸣,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音乐具有旋律丰富、情感强烈等特点,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有效地唤醒学生记忆中与此有关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音乐作为引子,再以真挚的感情去影响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进入情境感受生活的美,推动学生内心深处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所说:“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要教会学生作文,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有效情境,以教师自身的丰富情感对学生加以熏陶感染,这样就能够以情传情,形成作文的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运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以激励唤起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产生兴趣、引发探索向上的动力。时事新闻贴近生活,丰富而生动,因而能弥补教材信息滞后性的缺陷。利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加以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更有利于师生间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利用时事素材创设情境,必定会让学生直面社会或丑陋、或美好的现象。学生每一次发言都是他们勇敢的自我表现,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应用善于发现的慧耳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舞、激励的话语肯定他们的观点,唤起学生表达的激情,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有倾吐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激情写作。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以悬念激发才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运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名人传记、历史典故及小说等作为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故事丰富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且,中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会为故事中人物的坎坷经历而担忧,为情节的曲折而叹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故事设置悬念,创设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写作的才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利用故事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成为作文构思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课堂中,让学生被压抑的创新才思得以释放,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这无疑是作文互动课堂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篇四
南庄中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流行性和维持学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流行性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语重心长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休、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倾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主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提问:直到试管冷却后?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上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结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分化灰烬。使其 “弹”尽粮绝、深陷囹圄。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咸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5.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篇五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爱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口语交际的练兵场。如何在完成语文课任务的同时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爱说。
1.进入角色,真情体验。
《中彩那天》一课中父亲开着中奖得来的汽车却闷闷不乐,甚至“我”几次想上车和父亲分享这分喜悦都被父亲赶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此时父亲又会说什么?当父亲把车还给库伯后吃晚饭的时侯他们父子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学生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孩子与父亲对话交流。又如在教学《鸟与树》一文当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由它的朋友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时,鸟会对朋友说什么,树又会说什么,这样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联系课文,体验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课文的体验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教学口语交际《以诚待人》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中彩那天》中父亲把中奖得到的汽车还给库伯,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尊严》中杰克逊大叔善待逃难的人,表现了对弱者的真诚;《万年牢》中父亲做糖葫芦不掺假不加价表现了对顾客的真诚;《将心比心》中阿姨为奶奶开门表现了对长者的真诚,妈妈安慰扎针的护士表现了对晚辈的真诚。那么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你真诚地帮助过别人吗?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文和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二、积极评价,让学生敢说。
应该说课堂上学生每一次举手都鼓足了勇气,每一次举手都充满了期待,可是很多得到交流机会的同学的回答往往都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是生气地瞅他一眼?是不耐烦地训斥一声?还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上,班上一位比较后进的同学起来读课文,准确地说他不是在读,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短短的一个句子读了足足一分钟。读完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他则一脸窘迫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等哄笑声过去之后,我用平静又略带严肃的口吻说:“王春江同学,你读得很好,口齿非常清楚。如果多加练习,读得流畅一些就更好了。老师期待你的进步。”看到老师不但没有嘲笑这位同学还一本正经地表扬他,刚才哄笑的同学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当然,在以后的语文课中,我仍然经常看到王春江高高举起的小手,仍然一次次地让他站起来说话。在我的语文课上,不会有同学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受到训斥惩罚,我总是对他们说你敢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本身就说明你很有勇气,即使回答错误也是一种收获。
三、互动交流,让学生会说。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口语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限,有时不知如何说,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交流中规范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必要模仿适时点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有时候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直观形象的示范,或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也能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语言、方式和态度。
2.做好课前准备指导。
一般来说,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如《待客与做客》的口语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做客,学习一些待客做客的经验。课堂上老师扮演到学生家家访的客人角色,学生扮演小主人;学生之间互相扮演主人与客人,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白接待客人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礼貌用语。
3.引导有序观察,按序表达。
许多口语交际课配有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图意后,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按观察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说出来。如《小猴过生日》,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不收老鼠送来的礼物。
4.展开想象,丰富内容。儿童想象力丰富,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丰富说话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小木偶的故事》,学生知道小木偶有了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让学生把《小木偶的故事》继续编下去。
6.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 篇六
汪爱华
摘要:“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开始了对“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内容
构建“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三)课题研究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不断深入理论学习,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与研究工作,以及对学生口语交际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反馈,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的依据;第二是立足运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的实验课例的探索与研究;第三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四是配套制定出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三大阶段: 1.学习准备(2009年29月~2009年12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课题运行(20010年2月~2010年6月)
这是历时最长、也最艰辛的一个研究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设立研究活动日,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推选若干节汇报课,邀请市、区教研人员及小语理事会成员参加评议,评教评学,突出课研重点,击破课研难点。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各成员积极撰写案例与论文,重视对实验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定期进行归纳整理,实行严格的档案管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我校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教育形势下,探索一种教学新模式又是教育要三个面向之所需。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
1、创设情境:
(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怎样保护环境》(第九册)一课,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春天里的发现》(第四册)这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一边出示“小草探出了脑袋,蝌蚪快活地游泳,布谷鸟欢快地歌唱,小朋友在空地放风筝”的景象。欢快的乐曲,美好的春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该怎么办》(第四册)一课,教师可创设小男孩“家”的情境,老师扮成门外的叔叔,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际活动。(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在《讲报、评报》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2、多元互动:
(1)作好“互动”前的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要切实作到互动,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就有方向性,交流起来就不会盲目和随意了。
A、让学生清楚要求:教师要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声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B、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谰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作用。A.以身垂范是基础:
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示范开始。小学生虽然正处于学习运用语言的阶段,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学到甚至悟到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待人处事、谈吐举止都要注意语言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B.启发引导是关键:
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Ⅰ指导方法,仔细观察。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在进行其它训练时,也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
Ⅱ以问助说,丰富内容。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如果教师能提出几个富有提示性的问题就一定可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小小导游员》(第七册)一课时,许多学生在小组内做导游介绍家乡时,大都能提及家乡景德镇的风景、名胜、特产,但仅此而已,所以说出来的风景基本上是“风景如画”,说出来的名胜基本上是“历史悠久”,特产自然就是美丽的瓷器了。此时教师一句“能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特产的特点及相关传说么?”便如拨云见日,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Ⅲ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口语交际的训练要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一句话,再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形成一段话,使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C.形式多样是保证: 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互动的形式有:Ⅰ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如在教学《购物讲价》(第七册)一课,教师既可以扮演斤斤计较的购物者,也可以扮演宽厚大方的购物者,还可以扮演精明能干的卖物者,让学生体验到身份、性格的不同,措辞、口气也就不同。师生互动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
Ⅱ生生互动。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头戏,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和合作,学生从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会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同学之间,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前闻例举的《讲报评报》一课,学生被分成招聘方和应聘方后都能根据各自“角色”,尽情演绎这场“招聘大会”。
Ⅲ群体间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系、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如在第十册的“辩论”中,教师可把班中成员分成若干组,用抽签方式决定各组辩题,然后自由准备一段时间,通过初赛、复赛、决赛评出最佳辩论组。因为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而赛,学生们积极搜集资料,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对自己和组内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依靠集体的努力获得荣誉。
Ⅳ扩大型互动。教师有时候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课内容的需要,请来学校的领导、孩子的家长、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朋友等参加活动,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楚,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当小记者》(第九册)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学校发展或教育子女问题的“嘉宾访谈”。
3、注重实践:
7.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篇七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以教师提问为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的话, 那么, 这种知识就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就是说, 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 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 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并形成悬念, 使学生处于期望、追求的心理状态, 可以引发学习的兴趣, 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零打碎敲、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以防止问得过简、过繁, 问得空乏、含糊或雷同混乱。否则, 不但难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甚至还会使之思维呆滞, 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其智能的发展。因此, 提问要有梯度和深度, 要有探讨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要能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愤”、“悱”境界, 使课堂成为开拓学生思维的王国;要能激发学生钻研教材, 探求真知的动机, 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行有效的调控,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以学生质疑为依托,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老师的课堂都没有专门的质疑环节, 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老师认为那样会浪费时间, 使时间吃紧,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老师担心学生的质问会让自己难于驾驭, 从而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殊不知, 学生的“质疑”可以直接生成许多问题情境, 打开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就设置了专门的质疑环节。比如, 在学习《孔乙己》之始, 学生就纷纷质疑, 其中有几个提问还生成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1. 老师总是教我们写作要开门见山, 可是这篇文章却久久
“不露庐山真面目”, 1~3段根本都没有点到孔乙己, 这么长的开头是否太浪费了?
2.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
“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 这难道不矛盾吗?孔乙己到底死还是没死?作者这样写, 其用意何在呢?
第一个问题很自然地迫使我们去思考:1、2、3段分别写了些什么?这些内容对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有何意义?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又起了什么作用?由此, 同学们就被这些问题所吸引、诱惑, 从而自然地进入了一种探究的良好状态。
第二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对孔乙己是“大约死”还是“的确死”及其原因 (因为没有人真正关心并确知他的死, 所以说“大约”;因为他伤残严重, 无钱医治, 又好吃懒做, 求生无门, 再加之世态炎凉, 必死无疑, 所以说“的确”) 的追寻, 可以牵涉到人物的性格、命运、科举制度的毒害等诸多问题, 一篇很长的小说就围绕着这个主体问题展开, 各种学习任务也由此迎刃而解。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们质疑得越多, 说明他们对文本就研究得越深入。学生围绕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展开学习, 既提高了学习目标的有效性, 也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减少了老师过多、过滥的分析讲解, 从而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以课堂生成为契机, 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 而新的课程观却十分注重课堂生成。恰当地利用生成性资源, 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性资源, 促使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例如, 在一次公开课上, 教学内容是季羡林的《成功》。这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认为决定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机遇、天资和勤奋。在进行对比论证后, 笔者指出天资、机遇是先天决定的, 我们无能为力, 而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勤奋, 由此突出了勤奋对成功的重要性。并在课文第7、8、9自然段阐述和论证了“勤奋”这一条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个片段时, 一个学生突然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反驳, 她认为, 作者所说的“勤奋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不科学的, 她的论据就是身边很多勤奋劳作的人却离成功很远很远, 还有就是前段时间曾在班上荐读的《懒人创造世界》那篇文章。这个小小的生成让课堂掀起了一个争辩的狂潮, 于是, 笔者就让持相反观点 (认为勤奋对成功起决定作用和勤奋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的同学进行辩论, 正方抛出了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等警句, 还列出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勤学的故事做论据;反方却指出爱迪生的名言原来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但是我们认为, 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是后世人们断章取义, 把大发明家要表达的意思严重歪曲了。他们认为, 是懒人创造了这个世界———因为懒得走路, 人们才制造了汽车和飞机;因为懒得洗衣, 人们才发明了洗衣机……正方反驳到:“对方辩友, 我们也很懒, 我们也想拥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可是我们能制造什么?发明什么?想一想, 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的背后, 哪一项不是凝聚了发明者和创造者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呢?难道说我们只要意念里想一想, 那发明和创造就能从天而降吗!”
辨到这里, 真理已经不言而喻了, 于是, 笔者乘机组织大家总结:灵感、方法和机遇都能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 而勤奋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由之道。
这原本是一个与文本价值取向相去甚远的课堂生成, 漠视之, 便失去之;利用之, 竟使之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情境, 让课堂流程浑然天成, 让学生表现精彩倍出。这堂课也因为对这次生成的恰当处理而被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评为优质高效的好课。
四、以教学活动为载体, 创设问题情境
“我听见, 我会忘记;我看见, 我会记得;我做了, 我会明了, 更会改变。”这句话告诉我们, 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强烈, 就很难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用活动精心营造问题情景, 发挥心理暗示作用, 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思考、感悟, 以充分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会在不同的阶段, 伺机用活动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 教读《变色龙》一文时, 在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的主题之后, 就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自编自排课本剧。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 激烈研讨, 认真揣摩奥楚蔑洛夫警官欺下媚上的心理和善变的性格特点。在编排表演中, 他们相互磋商, 相互指教,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实践证明, 是活动营造了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捕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并让他们沉浸于思考中, 体验别样的成功与快乐。
8.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探究教学 篇八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诸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环境保护等等,可以说,生活处处不生物,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或见到过的生活原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和情感需要,让学生很容易走进生物探究学习。
例1: 讲《传染病》这节课时,我先做了全班调查,得过水痘的同学请举手,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学生举手,学生们互相看着,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然后再请得过水痘的学生说说得上此病后,学校和家长都对你进行了怎样的处理?许多学生都谈了得病后的处理过程,学生们都很爱听,听的也认真,然后请同学看书,并联系水痘病例说出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再请学生举一些其它传染病如何流行的,如何预防的,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看书,互相诉说轻松的解决了问题,并使知识系统化。
例2 :讲《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也可调查有哪些同学经常不吃早餐?长期下去会对身体和学习有哪些危害?然后请同学写下当天的早餐各项名称,与书上膳食宝塔对比,说说你的早餐搭配是否合理,如何改进?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掌握,并指导生活。讲食品安全时,联系中央台3.15食品质量报告在行动节目,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食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买这些食品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并让学生带来实物展示,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结合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常用仪器,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还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更能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迅速进入探究学习。
例1 :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先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
例2 :讲鱼的呼吸时,我到市场找来大鱼的鳃展示给学生,并观察鳃丝,然后用投影仪将其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再拿出来,让学生说出水中和空气中鳃丝的状况,并让学生联想洗长头发时,头发在水中和出来后的样子,提出问题:鱼儿为什么离开水就会死?并分析原因。学生们看完实验后,恍然大悟,纷纷交流起来,知识迎刃而解。
例3 :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探究实验图文并茂,共六步寥寥几字,我让学生先看书一遍,然后展示经过暗处理,三角形黑纸遮光,酒精脱色,滴加碘液处理后的叶片,学生均露出惊讶之情,想知道奥秘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本,每人针对六步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分别提出:为什么用黑纸?遮一部分?还要上下两面遮?为什么阳光下照几小时?为什么用天竺葵?等等十三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解答问题,全班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解答,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现代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画模拟的鲜明特点,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变化,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讲《地球上生命起源》时,播放最早的地球的相关视频引课,创设问题情境,地球最初有生命吗?最初的生命如何产生的?如讲《植株的生长》时,可先播放一段视频,生动的影像会让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根为什么不断向下長,茎是如何长长点等等,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教学中去。
四、利用成语、俗语、广告语等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熟悉的流传很广的俗语,其中有的隐含科学道理,有的也存在着错误,以它们作为问题情境,既可以唤起他们的联想,又可以作为学习的引导性材料。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中,提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你能写出食物链吗?各处于哪个等级?又如,如在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我提出“花一样钱补两样,钙加锌”等学生熟悉的广告语,并创设这样的问题: 我们除了补这两种元素外还需要哪些?为什么要补这些元素? 这些元素有什么作用? 如“花的蕊藏在心中”说明花的结构中什么结构最重要?为什么?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并接着探究下去。
五、利用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如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通过上节课学生已知,父母成对的基因在传递给后代时要减半,然后重新组合,那么当控制父亲双眼皮的基因A和控制母亲单眼皮的基因a相遇时,即Aa,这孩子到底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学生争论不休,带着热切的探究欲望进入到探究教学中。
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故事、故事、科学史、交流等创设问题情境。总之,创设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想、去动手,有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9.创设情境 激活英语课堂 篇九
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林 燕
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英语。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可切身感知语言的方法。
情境教学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方法、策略,自始至终应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这正反映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的1、创设情境是基于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实际教学中,英语小组活动盛行,合作教学备受青睐。情境教学除了与上述谈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一致外,也与上海二期课改所力挺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相呼应,强调问题情景,突出学习过程,敦促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习语言角度来看,“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突出让学生思考、习得、认知、探索、体验等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间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之中,而教师的讲解、辅导、评价等常常于这些活动之后来体现,教师不会喧宾夺主。
2、创设情境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需要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置身于语言的环境之中。而情境教学就是倡导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弥补我们缺乏语言环境的不足。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可以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3、创设情境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大家对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会陌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会产生极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都会说教学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益。而情境教学恰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易巩固。
4、创设情境基于教材设计的需要
以牛津教材为例,外表图文并茂,编排连贯一体,设计巧妙有趣,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真实生动,拥有各类配套的音像制品和丰富多彩的课件,都极大反映出了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形象直观生动具体,需要情境,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利于获得语言的技能。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
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
(一)以精彩的导语,引入情境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语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感受, 还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的愿望, 使学生进入“要学”的最佳状态。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得懂和大致听得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三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自由谈, 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而教师热情饱满的情感则是学生信心力量的所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既是知识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课前, 教师就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轻松活泼的语调感染学生。一次轻抚学生头, 勾勾手指头, 击掌鼓励一下,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从而迸发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为创设情境铺好道路。
(二)利用直观教具, 虚拟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教学挂图, 或自己动手绘制的图片进行教学。利用挂图, 形象直观, 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进行综合练习。如在教学问路和指路的时候, 老师根据教学挂图, 用教棒一边沿着不同的路线指引着, 一边用英语介绍,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而简笔画(the stick figure)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 寥寥数笔就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教师可以用粉笔将英语词汇、句型、课文中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以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心理学实验证明: 简笔画能使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利用一连串的简笔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情境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通过师生共演, 直现情境。
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在英语课上, 缺少应用英语环境和场所。我们应广泛联系教材、学生
生活, 把现实的整个教学环境, 组合成一个大的场景, 为学生提供表演操练的机会。如:让学生充当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用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如我在开学第一天我们互相认识时:Hello, I’m Rose.Are you Jane?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并演示,然后让学生逐个向老师自我介绍,并问好。I’m B,Are you A?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Welcome to China.(说后面名时可以相互握手,相互拥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自我介绍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口语,培养了胆量,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表演使学生学用结合, 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是情境教学过程也应注意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叫学生带实物要遵循学生的自有、自愿的原则。情境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材,做到难易适中,长短恰当,要尽力让学生的参与面大。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要让有学生操练句型,就要有观众在听,达到大家学,大家有所获的目的。情境教学要有创意,寓于启发,不能一个游戏多次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奇特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果创设的情境让学无动于衷,习以为常,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创设多样情境, 保持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处理重难点时,细而又细。尽量使语言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这也是一种情境。没有语言的诠释,动画将失去情感,情境将失去灵魂。所以,开头的导入、中间的点评与过渡,结尾的总结与展望,语言的设计都要恰到好处。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高涨的情绪,保证了教学效果。
10.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十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推荐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07-16
问题情境创设07-25
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09-12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11-05
语文生态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教学08-1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10-18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09-09
古诗情境创设08-10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09-10
创设情境教好童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