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2024-09-27

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共3篇)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篇一

三通两平台培训提纲

[日期:2013-04-12] 来源:校长室 作者:办公室

[字体:大 中 小]

一、时代背景

——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第十二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2012年11月23日,湖南长沙),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要通过探讨交流更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相互促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3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会议(2013年3月29日),沈健厅长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三通两平台”的要求,做到教师率先应用,职业教育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示范区率先示范。

二、“三通两平台”建设内容 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宽带网络校校通:

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校校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

在教育系统外部,依托国家“三网融合”和部门信息化工程的硬件支撑,利用村村通等专项工程,以地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网等多种方式接入宽带。

在教育系统内部,与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统筹规划,而不是另起炉灶。——优质资源班班通: 今明两年要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点启动“三个课堂”建设,使全国50%以上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一是“专递课堂”。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短缺课程,开发民族双语教学急需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新设专业课程。为全国几万个教学点配备视频接收播放设备和优质资源,逐步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并以县为单位逐步开设同步课堂。

二是“名师课堂”。主要是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利用智能学习系统诊断、导学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名校网络课堂”。主要是以名校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在全国快速共享,帮助更多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探索“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的格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今明两年要把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从目前的60万个提高到600万个,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努力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当前要按照“三个率先”原则启动实施,逐步覆盖全部师生。一是教师率先使用。二是职业教育率先部署。三是发达地区率先示范。——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下一步要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在互联互通、统一标准、使用方便、运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为此,要抓紧建设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服务云模式。

三、主要任务

当前紧迫的三大主要任务: ——硬件升级改造

网络物理接入云平台建设(终端、云眼等)数字化网络教室建设(投影、白板等)——教育资源建设

创新推广数字化学习模式,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成学校“数字化社区”,重点做好三个“空间” 建设:

即教师空间、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教师空间主要内容: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任教课程、职称、特长、荣誉、研究成果等)

教师任教课程情况(课程简介、学分、授课计划等)教师任教课程资源(教案、学案、课件、作业等)课程考工考证资源(资料、题库等)

课程相关引申资源(主要是网络资源的链接与集成,即学习资源厍或素材)

学生作品(业)展区

教师教学管理(名单、成绩册等)教师个人日志(微博、相册等)

师生互动(讨论)社区(论坛、QQ群等)„„

班级空间主要内容: 班级日志 班委会成员 班级制度 师生互动 学生成长记录 „„

学生空间主要内容:

学生个人信息(姓名、专业、年级、爱好)

学习管理类(作业、学习过程记录、收藏的各类课程资源)个人空间类(日志、微博、相册等)„„

——教师应用培训

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能力。

四、未来展望

在以云计算为特征的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体现为:

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全面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篇二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依据《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工作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上海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良好融合。

一、基础建设与成效

上海市依托上海教育城域网改善学校网络环境,完成所有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学校分校区)接网进校工作,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学校基本形成了“网络可访问、资源可获取、师生可交流”的信息环境。上海60所中职校主干网速超过千兆,其中18所学校主干网速超过万兆,近40所学校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完成每所学校每5个学生1台、每个教师1台的计算机配备标准。所有中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

基本形成覆盖职业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使用便捷和共建共享的职教资源综合体系。各校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

“中职易班”基本完成在上海中职校的全覆盖,已建设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课程通过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虚拟学习环境实现对在线学习流程的完整支持。中职学生充分享受虚拟校园和在线学习的乐趣,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截止2016年4月底,中职易班注册总人数98929人,实名注册总人数80847人。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网络课程1.0平台访问次数 2113749次,订阅课程人数超过10万人,网络课程2.0以中职易班为平台主体,在网络课程1.0基础上升级、优化,2015年首批6门课正式上线,供中职学生进行网上选修,截止2016年5月数据统计,点击量为183156次,第二批11门网络课程已于 2016年上线。

建设以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网络教研、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等教学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图书馆覆盖职教系统的教师与学生,现有数字图书资源127444册,视听资源20277集,电子期刊、工具书、标准库超过100000册。建设184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访问总量达到753384人次。

以信息化手段整合管理业务,推进流程再造,实现管理创新。在上海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建设集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等为一体的“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并与上海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接,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推进职教管理平台数据资源的共享及其应用管理的整合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能和水

平。

上海市65所中职学校实现OA办公系统,除教务管理和门户网站等基本功能,还实现学工、教务、财务、网站群、实习等管理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海市63所中职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工作并投入使用,使用范围包含餐饮、门禁、考勤、图书馆等。

二、建设措施

建设过程规范化: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期间,定期召开信息化立项建设工作推进会,通过交流发言、专家指导、递交信息化建设进程表等手段,了解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协商解决;同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建设实地走访,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制度,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流程进行跟踪、管理。

建设形式多样化:通过不同建设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邀请信息化专家在顶层设计上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并整合建设需求;学校利用本校信息化专业教师资源,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尽可能满足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

建设成果特色化:上海市交通学校的全息投影系统、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PLM教学体验中心、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数字化虚拟仿真牙医培训实验支架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成果,体现了学校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打造出个性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理念。

三、建设经验

活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中职易班、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各种限制条件,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法,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高质量、有指导的学习。

善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市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缩小了城郊差距和校际差别,通过合理部署全市教育资源和信息化设施,推动市、区、校整合共享,以上海职教资源中心为平台,通过育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

3.中小学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建设培训方案 篇三

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

按照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要求,随着黑龙江省“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省电化教育馆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利用多种渠道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挖掘省内中小学校在“三通两平台”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工作案例,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以点带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成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典型案例,引领应用

黑龙江省内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策略,努力打造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学生。

案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该校从教学内容呈现上,突破书本和黑板的限制,转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提出了具有普适性、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方式,并对每一种教学方式,梳理出共性操作程序,建立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基本方式基础上,学校结合学科内容、支撑环境、学习方式,形成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如数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语文学科的“基于多维电子课文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合作教学模式”、科 学学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观察记录教学模式”、音乐学科的“基于移动终端的音乐创编教学模式”、“基于个人空间分享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改革。

2013年该校承办了国家级、省级两次教育信息化现场会。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视察了香滨小学,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教育部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相关同志、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省内各市(行署)教育局局长和基础教育相关负责同志及城市学校校长220多人观摩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的信息化教学现场,全国一区三校进行了经验交流。

该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

第一,每个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满足整合教学的基本需求;

第二,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网络环境与移动终端;

第三,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为了实现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购置了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安装了个性化学习软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2.软件资源环境

学校建成了软件资源的三个库:一是校本库、二是项目库、三是广域库。这些内容已集成在学校服务器中,老师可以随时随地从资源库查找资源、应用工具软件编辑资源、应用教学平台集成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 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

二、多种渠道,保障应用 1.强化培训,引领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给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除了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专业素质外,还应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因此,要创设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环境,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培训,进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及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与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案例:“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项培训

针对为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配备的电子白板和为教学点配发的触摸电视一体机进行专项培训。培训采取分学科、分年段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的设计新颖,打破了以往的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思路,不仅仅通过厂家专员培训、校长和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学员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提高学员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摸屏电视基本功能的操作水平。而且广泛收集了一批基于应用白板的教学案例,以深入探讨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学员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并且通过应用与不应用白板教学的课例,采取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教研员、一线教师与学员展开对话与交流、分享。培训人数达1173人,惠及2个学段,13个学 科的地市教研员和项目学校的教师。由于培训针对性强、效果良好,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2.推送资源,保障应用

在“三通两平台”推进过程中,还有部分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接通宽带网络,为保证这一部分学校尽快使用上优质的数字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省馆通过天网和地网两种渠道,坚持下载教学点专项数字教学资源,截止2013年11月底,共整理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的数字资源200G,教学点专项教学数字资源120G。利用硬盘拷贝的方式向我省还没有实现“校校通”的教学点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点能够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开好一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

为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优质资源的内容建设与共享受省教育厅委托,起草了《黑龙江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推送方案》,争取今明两年做好国家开发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送工作,帮助更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三、机制创新,促进应用

黑龙江省于2014年3月28日启动了“三平台一体系”项目,此项目包括: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三平台一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教师培训平台、教师教研平台中生成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不可缺少的就是教研员在平台上引领全省教师利用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来开展教研活动,教师 培训平台上的教师也要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的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则是按照央馆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来搭建省、市、县、校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创新思路、借鉴经验,在全省逐步形成各级电教部门牵头,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运维体系,做好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上一篇:声音“比美”作文下一篇:读《柳林风声》有感小学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