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024-08-02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通用11篇)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一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赴上海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四年级

组校级交流稿

高丽

5月9日到5月13日,我们有幸来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第三届上海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现场聆听了各位专家和名师的精彩研讨,对照自己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下面,我重点从作文教学谈谈我感受。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呢?

一、改变观念,留心观察。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观察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加强阅读,积累材料

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分取人”分数几乎成为升学的唯一标准。这样迫使许多学生,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无话可说,要使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读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厚积才能博爱,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必须加快阅读量,扩大阅读面,积累材料,让它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写作时,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模仿,掌握技能

学生能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还需要老师辅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学习其写作方法,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言:“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瘐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在模仿中学到了方法,掌握了技能,以后才会有所创新。始求“与古人合”,其后才会“与古人离”。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说出来后再写。还可经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培训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写片断,多写日记

一般的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写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及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平时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名家的言传身教,让我如沐春风,沿着他们的引领,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写作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享受时,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二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 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九大素养指标的培育又是通过各学科的协同教育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言至关重要。

学科的特定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架构, 就英语学科而言, 其工具性及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1]当前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构成及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课程群落构建等方面。骆冰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从初中写作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了教学的优化措施, 而从教学层面探究如何将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本文以高一英语听说课堂实践为基础, 在课堂设计上紧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目标, 探究如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课堂设计及教学实践之中, 旨在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心得, 共同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研活动的开展。

一、课堂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为了很好地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中心, 从英语学科的本质着手, 遵从英语学科的基本认知逻辑, 紧扣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 确保课堂的展开过程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本节听说课在教学设计上, 以语篇为载体, 遵从信息输入—记忆与理解—自主分析与评价—创新与应用的基本逻辑思维流程, 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贯穿于课程之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首先, 通过文本听力及阅读材料的信息输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听说技能。其次, 在记忆与理解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设问及分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再次, 在自主分析与评价环节通过引导设问关注学生英文思维品质的养成。最后, 在创新与应用环节将课堂所学迁移至实际生活, 通过异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课堂教学注入精神内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背景说明

受教学生为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 学生语言水平整体良好。

教学内容涉及《高中英语》 (人教版) 高一Module 3 Unit 2 Healthy eating, 本单元的话题是健康饮食, 而本节听说课是本单元的最后环节 (语言运用环节) , 学习内容为学生workbook中听力和阅读任务, 内容是关于是否要在小镇建造麦当劳餐厅的讨论, 涉及课程标准话题项目表中的饮食、健康及周围环境三个话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本节听说课以麦当劳餐厅为中心话题, 突出了异域文化向民族文化的渗透, 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为课堂注入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为解决上述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设计上,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就建立麦当劳餐厅的利弊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将话题延伸至饮食、健康与环境等方面, 帮助学生采用英文思维方式进行理性分析, 做出独立判断, 通过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 教师将学生引入课堂辩论环节, 辩论主题:是否有必要在北京市第二中学周边建麦当劳餐厅。并采用积分制对正、反双方的辩论情况进行评比, 实现理论课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设计流程自然流畅, 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逻辑规律。

Iead-in环节以青少年感兴趣的美食作为开场白, 展开美食与健康的话题讨论, 进而引入本节听说课的主题:建立麦当劳餐厅的利与弊、是否需要在自己所在学校的附近建麦当劳餐厅。该环节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话题讨论中引入生物学、化学学科有关食物、能量、生命与健康的相关基础知识, 多角度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Pre-listening环节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文章所述的观点及论据, 预先为学生设置场景与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材, 听出教材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

Listening环节强调学生接收、理解及提取新信息的能力, 督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快速记录下文中的论点及论据。

Post-listening (Information gap) 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英文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表达, 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Production (Debate) 环节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上应持理性的态度, 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Assignment环节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对课堂所学进行固化。

需要强调的是, 本课特设Teaching evaluation环节, 该环节在课后进行, 分为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两项。评价表见表1、表2, 单项最高分设定为5分。通过教学评价环节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 教学过程解析

表3展示了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的引导及设问均以能力本位为基础, 在为学生输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输出能力, 即将抽象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中Post-listening环节、Debate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用时占整个课堂的五分之三, 重点关注学生英文思维方式的养成, 在此基础上, 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Post-listening环节, 我们创新了课本材料的利用方式,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把两篇阅读材料分开, 由两组学生各持一篇作为原始信息输入, 然后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交互地把己方掌握的材料信息传达给partner, 该过程既高效地利用了阅读的信息, 又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重锻炼。

课堂辩论是教师探究学生内心真实心理活动的有效方式, 辩论可以发现学生在情感感度及价值观上的错误倾向, 教师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应保持中立、理性的态度, 密切关注正反方辩论的观点, 对学生暴露出的错误价值倾向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此外, 辩论赛实行小组赛制, 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五、结果与讨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层面探究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仅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该课题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具体而言, 本文在听说课堂中融入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英文思维、文化意识、社会责任及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亮点:

第一, 以单元主题为基点, 将学习活动的主题由书本知识拓展至生活实际,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为课堂注入精神内质, 强调课堂教学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 关注学生英文思维的养成, 通过设问引导、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听力和阅读信息加以利用,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语言学科的基本认知逻辑。

第三,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创新课堂教学材料的利用方式, 把两篇阅读材料分开, 由两组学生各持一篇作为原始信息输入, 然后通过口语交流的方式交互地把己方掌握的材料信息传达给对方, 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双重锻炼。

第四, 通过课后教学质量评价考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摘要:以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为基础, 探究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入策略。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紧扣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展开, 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环节实现知识课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赋予知识课堂积极的社会意义及教育意义,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后通过教学质量评价考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关键词:教育,教学设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数学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合作意识 品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2-02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为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它作为课标修订的依据。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合作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在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当然,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合作毕竟有限,不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比较有效的形式,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注意以下三点:(1)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人数太多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或知识储备的不足,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2)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差异性,不能全是优等生或学困生,也不能全是男生或女生,要均衡搭配,使组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发展。(3)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有组长,由其主持和维持纪律,避免讨论跑偏主题或从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组长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轮流担任。合作学习不一定只是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帮助与分享成果。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承担组织、协调、启发、引导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问题,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四、品德修养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质。

教师用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感、习惯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教师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坚持准时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树立守时、遵守纪律的观念。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教学任务,体现爱岗敬业精神。教师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客观、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接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差异性,相信他们都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向学生渗透公平公正、有爱宽容的意识。教师适时利用教材内容设制问题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居民生活用水、沙漠治理、退耕还林、材料减省设计等问题,借此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遇到与中国数学家研究成果有关的内容,如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刘徽的割圆术等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习动力。如果学生遇到生题、难题,不愿意思考,不想钻研,而是急于去请教老师或直接想要参考答案,有强的依赖性时,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

数学教学渗透品德修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时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通过教学促使学生习得连续性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 丹(1980— ),女,广西北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玉林北流市第九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4.“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四

摘 要:中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是学生自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这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语文的学习规律,理解优秀文学作品,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以及编著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建立热爱祖国、为人类事业发展献身的精神品格。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思维发散,获取有益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讨论,谈一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解释、分析段落、归纳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教育方式过于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渐渐开始接受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似乎已经成了个教育模板。然而这种教育模式注重讲课分析,得出结论,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机械的进行模式化教学训练,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趣可言。在学生阅读方面缺乏指导,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处于放弃状态。

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变当前的教育形式,尤其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掉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种在文字中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从当今的阅读研究理论方面来讲,阅读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快速的积累知识,能为语文以及其他学科储备基础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更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或许会走上社会,或许是进入高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说,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旧任重道远。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这里面包括词句、主题、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解读。在日常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完成全部的问题,争取答案无限接近正确答案,却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思维的转变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练习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思维的转变。任何一篇阅读文本都是一个语境单元,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表达。这正是我们整体上抓住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超越具体问题层面,在语境中先弄明白语境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看是怎么表达的,最后清楚表达的特色是什么,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完成这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脱离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阅读的广度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古至今,没有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语文教师也不能把所有的阅读文本进行详尽的归类,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示范性的阅读,增强阅读视域的宽度。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要有对阅读文本的驾驭能力,带领学生能够把握自己不熟悉文本的分析思路,把生活的广度和体验的宽度结合起来,真正做好阅读文本分析的准备工作。

(三)时代文化的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信息已经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网络信息更加依赖,有的同学甚至有网瘾,这样的时代就更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果一味禁止学生上网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信息对于学习的巨大辅助作用。对学生做这样的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老师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启发有积极的提示作用。

(四)地域文化的讲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文本中,有很多是地域性内容的文本,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内容,体现高中生生源地的阅读内容,老师要示范性的讲解,爱家乡是核心素养最为显著的要求。一个学生只有爱家乡,才能爱社会,爱国家。高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绝大多数都在家乡的高中就读,对“家”的概念不强,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家乡的变化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时候,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了解家的变化,了解地域文化的变化,才会生发出“爱”,才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才会爱我们的国家。

(五)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O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文化是学生目之所及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将会起到示范作用。如在校园有读书展示墙、阅读之星、校园报刊等,这些展示对学生会有强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的虚荣心和上进心是同步的,他们希望被认可、被崇拜,于是,他们一定会找到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时候,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规范化的指导,一定会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52-54.[2]万永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6):23-25.作者简介: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五

【摘要】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下,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式的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文体,同一主题文章的精读、略读,归纳出一般的阅读方法。三分之二的课堂上时间学习课本,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建立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主题;整合;阅读;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系列化、整体化的实施策略。1936年,叶圣陶、夏丐尊二位先生编辑的供初中语文使用的教材《国文百八课》,使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基本定型,此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韩军的“新语文”,朱永新的“新教育”,窦桂梅的“主题阅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首倡的“语文主题学习”等,都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借鉴,至今全国已有22个省市的5000多所学校在实施中。

2.当前初中语文现状的需要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明晰化,“得阅读者得语文”的观点逐渐被许多语文专家和同仁所认同。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并不是很理想,目前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课外阅读并未落到实处,为此学生的文化视野狭隘,写作思维及语言运用捉襟见肘,继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精神家园的建构。

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是新课标思想的一项教学实验工程,是整体教学与分块教学有机结合的行动实验。叶圣陶明确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本教学法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是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聚焦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的“再度开发”,是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秉持“以篇为范例,授之以渔”的原则,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式的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对不同文体,同一主题文章的学习,归纳出一般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课本,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

在学习每本教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册书的内容,明确本册书的总目标,再根据单元主题制定单元目标,实现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使教学容量更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每单元教学的操作流程依次为:单元导读课→单元预习课→整合精读课→整合略读课→拓展广读课→主题写作课→综合性学习课等七种前后紧密相连的课型进行教学,开发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单元导读课:即单元整体感知。明确单元目标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大概的了解,聚焦单元主题,整体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浏览初读、整体感知每一篇文章,并用一句话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单元预习课:即解决单元作者、字词。学生利用网络、借助工具书,课前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注音释词。具体策略是:出示目标——自学、对学——小组交流补充——小组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其他小组质疑纠错——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可以是组内、同桌、全班,可以是学生间,亦可是师生间。)。

(三)整合精读课: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知识对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课时目标,力求使学生掌握同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同类知识的运用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多篇”。

1.记叙文“六步”阅读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具体为六个步骤:①看标题,明类型。“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以哪个为主。②抓要素,解内容。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六个要素。③理线索,分层次。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层次。④辨方法,理布局。即辨析所读文章采用的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⑤挖中心,会意义。目的是理解作品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⑥析手法,借写作。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一般可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2.说明文“五步”阅读法。

其具体阅读步骤为:①抓住说明特征。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对象。②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一般大体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③把握说明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连贯式。④区分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正确的分析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⑤体会说明语言。同其他文章相比,说明文更强调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尤其要注意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从写作对象上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从语言上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3.议论文“五步”阅读法。

这种阅读法适用于阅读一切以论述、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表达作者观点、主张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的议论性文章。其具体阅读步骤为:①通读文章,掌握议论类型。尤其要吃透题目,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文章是立论性的还是驳论性的议论方式。②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灵魂,是阅读议论文时解开全文的钥匙。要注意辨析中心论点提出的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间的关系等。③精读文章,分析论据作用。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事实证明后,才有说服力,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④剖析结构,划出文章层次。剖析结构就能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议论文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一般说来,几种论证结构式是综合使用的。⑤赏析论证方法,借鉴写作手法。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而且多数是交错在一起使用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归谬法(引申法)、类比法等多种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富有说服力。

4.小说“四步”阅读法。

这是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也适用于阅读一般写人的比较复杂的记叙文。①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即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情节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线索及结构安排特点。②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等方面分析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③凭其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即根据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把握作品反映的社会本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④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运用。是指从写作角度欣赏小说的创作手法,目的是为练习写复杂记叙文寻求写作借鉴。

5.散文“六步”阅读法。

这是根据散文特点来阅读一切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包括杂文、小品、随笔、写景状物、游记、传记文学等。其具体步骤为: ①抓“文眼”。就是抓住表现或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文眼”是文章精要之所在,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起,依此可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②明“散聚”。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不要被散文材料“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要抓住它的“神聚”实质,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是为中心铺垫的。③得“神韵”。就是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表现手法美。④重“感情”。就是留意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着重体会所融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⑤识“线索”。常见的线索有:思想感情的变化、时空的变化、某事物、某人物、见闻等等。阅读散文抓住线索,就能看出材料的内在联系。⑥扣“中心”。散文一般都不直接点明中心,往往是借助具体形象,通过联想,在具体形象中,寄托自己的感情。

6.文言古诗文“七步”阅读法。

学习文言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其具体阅读步骤为:①简介作者,了解背景。这是学习文言古诗文的基础。从作品的相关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简历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句子的原意。②整体把握,感知内容。在文言文学习中,为避免枯燥,还应重视多角度,全方 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所感知,并试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因为这是学生个性化的初步阅读体验,不必强求一致。③注重诵读,疏通文意。应紧紧抓住强化诵读这个环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理解力,通过诵读领悟,训练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加强诵读指导,提高诵读能力,才能较好的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进而理解重点句子,结合注释翻译文章。④掌握内容,划分结构。从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对文章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对所述事件或说明的道理进行综合与推理,理清文章结构。⑤体味思想,把握感情。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中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也可从文章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还可体味诗词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⑥抓关键句,领会主旨。从中心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分析概括,挖掘诗文主旨,汲取精神营养。⑦品味赏析,借鉴写作。文言古诗文的写作特点一般可从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语言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去进行赏析。

(四)整合略读课:把与精读课文文体或内容相同相近的自读课文或课外文章,整合在一起,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旨在“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具体策略是:交代目标—自学课文—相互交流—矫正深化。

(五)拓展广读课:整个单元的课例学完之后,安排一节拓展广读课。其基本做法是:可以上成阅读指导课、阅读鉴赏课、阅读交流课等。在阅读内容上,可选择《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也可选择文学名著、名篇时文、或同一主题的文章、诗词、或者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内容,或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津津有味地去阅读,做到阅读与积累、交流、欣赏、练笔的“四个结合”,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六)主题写作课:依据单元主题,以单元写作要求为主,结合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的特点,在读读、议议中感受不同体裁的表达特点,从各个侧面揣度、体会主题精神,借鉴其中的写作方法,用“我手写我心”,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

(七)综合性学习课:以单元主题为内容,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要求开展综合性学习,进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诸如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访问调查、及时组合材料、开展成果展示,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评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首先,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课堂表现以小组评价为主,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上课前在黑板上设计小组评价表,对于课堂学习中各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进行加分,全班同学参与互评,记录评价过程,老师最后做终结性评价。其次,进行分层评价。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实施分层评价,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 合,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状态及能力。

参考书目: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2012年《人民教育》第13、14期

6.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篇六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生物学科,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部分,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中,发挥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基于此,本文结合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着重对培养战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科要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相互承接。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了准确把握学科素养提升要点,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实现学科素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七

一、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 ) 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生人文素养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一些高中按照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 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音乐教学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 为高中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

(二 ) 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 在我国开设音乐教学的高中内, 大多数高中都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因此, 高中在设计音乐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社会和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

(三 ) 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

作为基础性、应用性学科, 音乐教学的发展, 它主要依赖于音乐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表现。高中音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音乐教学之美, 提升气质和加强音乐教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看来, 高中音乐教学可以说是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门课程, 也是促进和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各类高中音乐教学中有各类优美的高中音乐, 这些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美, 是让学生培养一种气质和理性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高中音乐教学, 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熏陶高中音乐之美, 提升气质和加强高中音乐修养。因此, 高中音乐教学课程定位和目标中, 要有关于“美的教育”的一面。

二、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需把握的原则

在今后音乐教育创新设计中, 只有对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方法上和要求上体现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 才能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这一过程, 笔者认为, 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 ) 遵循系统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组成。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以某一音乐专题进行教学, 也要是与整个体系吻合, 不能是随意选择, 在专题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系统化。这个专题内部的课程教学板块设计、课程的扩展等都要在一个体系下设计而成。

(二 ) 遵循理论化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音乐赏析, 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音乐技能传授, 而应该是从音乐教学中进行总结提炼, 得到一些知识的升华, 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 将学生从课本中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系统的理性认识。

(三 ) 遵循深入性原则

高中生音乐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 不断深入, 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入的层面去升华自己, 对教育内容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从深入的角度去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

三、人文素养提升视野下开展好高中音乐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 ) 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高中要根据当前音乐教学发展前沿, 进一步做好音乐教学课程的设计, 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从学生音乐教学的各种问题来看, 要做好高中生音乐教育工作, 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状态的基础上, 找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具体的教育设计上, 要充分体现音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在音乐教育方式方法, 要充分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在音乐教育的开展中, 要实现师生的互动,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 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不同的音乐教育之中, 实现因材施教。

(二 )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高中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高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高中音乐教学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当前, 高中音乐教学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任务, 就必须对学校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 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结合, 要注重学生工作适应于未来发展的结合, 使新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注重音乐教学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三 ) 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发展的前景。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要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水平的提升, 积极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自动启发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处在一个探索和发展阶段, 高中教师应结合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本校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形成浓厚的高中音乐学习的大环境。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教材中要求的内容通过校园高中音乐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既拓宽学生视野, 又把已学的知识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 尽快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斌, 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新的里程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深度解读 (六) [J].中国音乐教育, 2012 (10) .

[2]蔡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与对应思考 (上) [J].中国音乐教育, 2012 (7) .

[3]史炯华.基于学生学习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8.“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八

1 核心素养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只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哪些知识、能力与态度或者说“素养”才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呢?这里所说的“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体.而“核心素养”则是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个个体都必须要达到、共同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就有国家及组织提出,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开展还是进入21世纪后,以世界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等组织开始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研究.其宗旨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课程目标代替以学科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传统体系.

2 几种主要核心素养类型

分析一些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研究会发现,关于核心素养的模型主要有:一、成功生活取向型,主要以世界经合组织(OECD)、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二、终身学习取向型,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盟为代表;三、个人发展取向型,主要以新加坡为代表;四、混合取向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

世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从个人成功生活与建设健全社会两个功能维度出发,确立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自主地行动和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三大核心素养.并在这三大核心素养下分设9个二级目标和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为“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七个学习领域.欧盟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为“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创业意识”和“文化意识与表达”八个方面.

以上以成功生活和终身学习取向核心素养模型,虽然也都以个人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教育的社会功能更突出.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核心素养模型则更加强调以个人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提出教育要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公民的目标.

与以上三者不同,美国提出的“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结构是整体系统型,又称混合取向型.整个体系以“核心素养”为中轴,包括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指标以及学习支持系统.其中学习结果指标即核心素养的指标包括“学习和创新素养”“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及“生活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考虑到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由核心学科的学习来完成,因此该系统还专门设置了“核心科目与21世纪主题”,这些科目包括英语、外语、艺术、数学、科学等10门核心课程,另外还增加了“全球意识”“理财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和“环保素养”5个21世纪主题;为了使这些核心素养能得以有效落实,该系统还提出了包括“21世纪标准与核心素养的评价”“21世纪课程与教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和“21世纪学习环境”的5大支持系统.这种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依托的内容和核心素养支持系统融合为一体的核心素养结构体系更为全面地考虑到了教育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方面,具有较好的完备性和实践性.

3 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5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组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三大领域中共有12个一级指标.

在这一整体指标体系的框架及精神的指导下,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及相关的要求.

4 核心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如前所述,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核心素养是从人、工具、社会三大方面提出的对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些整体的要求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必要的课程及社会中的相关教育来实现.所以物理课程中的核心素养要根据这些核心素养的要求及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物理核心素养.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其中“物理观念”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观点、概念、规律,主要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侧重知识与技能方面;“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实验探究”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的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合理猜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与交流、评估和反思等;“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指 对待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实事求是,不[JP3]迷信权威,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等.[JP]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发展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视角下,重新提练出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与我们以前提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5 如何把握新的核心素养要求下的物理教学

5.1 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理论提出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论的广泛提出和深入研究是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开始的,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要晚些,这就注定这是一项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工作,不能开始就对其持不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常听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以前说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说法而已,没什么新鲜的.”,甚至更有人说:“核心素养的提法太虚,还没有以前的提法好呢!”.那么怎样来看等核素养的提出呢?

其实从上面几种类型核心素养的介绍我们就能看出,核心素养的出现是由于时代深刻的变化和人们对培养什么样人的观点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提出的更全面、更综合的培养目标.它既包括我们常说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国家认同、自我管理、国际理解等目标.“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融合,即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核心素养是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而提出的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的目标要求,它不是我们以前常说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重新组合.

5.2 要制定出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物理教学指标体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呢?

对现行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有些素养比较重视,如“科学知识”“主动探究”“实践能力”等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分别被提及了168次、121次、33次;对有些素养比较忽视,如“学习兴趣”“学科融合”“自我管理”等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分别被提及了3次、1次、1次;对有些素养根本就没提及,如“语言素养”“公民意识”“多元文化”等 .从对物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大的核心素养观来看课程标准,标准还需有计划、有目的地统筹考虑各核心素养的安排.

从现实的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多数地区、学校的物理教学大多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考虑和设计教学的多,而从核心素养大的教育观角度出发的少或者说是无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使核心素养教育能更好地“落地”呢?

9.“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九

摘 要:高中英语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其中阅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可以说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英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先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广泛的阅读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并学会运用词汇来进行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B策略

一、引言

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高中英语不再是单纯地为高考服务、为分数服务,而是在当代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当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还是善于运用英语的人才,未来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会更加密切,人才会面临着更多国际化和跨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还要把信息技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等与外语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的综合素养系统。

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获取方便的今天,更新知识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趋势。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也包括外语素养。传统的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很难适用于当代的英语教育教学,当代社会需要的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英语核心素养模式。

三、目前在培养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

高中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就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偏低。一些学生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不一定能够快速提高考成绩。同时,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课文中某一典型语言现象的分析,让学生运用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掌握英语的学习的目的。

此外,学生多是通过大量枯燥的练习来达到巩固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长期狭隘、枯燥的练习中逐渐减少,甚至对英语阅读产生了厌恶、恐惧的心理。英语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分数论”下,学生只得采取短期有效提高英语分数的办法:死记硬背或拼命练习。学生由最初的减少英语阅读量到后来的远离英语阅读,学生离长期的英语阅读越来越远,同时因为英语阅读时间与阅读量的减少,学生的英语人文精神越来越贫乏,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四、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应当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阅读一直被学校、教师和学生忽视。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几乎没有其他的课外阅读,教师不阅读,学生也不阅读,这样的状况是不健康的、令人担忧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而其中英语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想要真正的掌握英语,先要从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做起:

(1)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理念。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考高分的应试英语人才。要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下的外语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学生要改变自己对英语的偏见和畏难心理。

(2)保证英语阅读的时间。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课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文的讲解上,一篇课文每个知识点、每个小细节都提出来讲,或者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辅导教材上,学生在教辅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是为了能把上面的知识点全部掌握,达到一看就能复述出来的地步。学生在教师人为圈定的题海中,寻找着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从而忽略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英语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不仅是在课内,在课外依然如此。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课堂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时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英语阅读充满兴趣,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英语、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被动的、麻木的,教师要运用心理策略与行为策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还要采取不同的激励和鼓励手段,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目标。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思想,或者组织一个阅读小组,让学生在每次英语阅读后都能互相交换思想。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英语阅读反馈,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

(4)阅读材料的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才可能让学生读得懂,有阅读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载英文原版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原版英语文学作品中体验英语世界中的文化、情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得更多的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和阅读方法。或者征订英文报纸杂志,如二十一世纪英文报,让学生接触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扩大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五、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学好英语能够与国际社会更好的交流,而学好英语首先要懂得阅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与练习,大量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此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策略.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发表.[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能飞英语,2011(01).作者简介:

10.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心得 篇十

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遗忘以后,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是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会永远的融合在生命之中。

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课堂教学必须从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这是其一。其二,从教师角度讲,凡是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内容,教师可以不讲,不教,教师讲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同时,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问,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最终,再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的实现知识的内化,让知识产生的能力扎根。

1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教学 认知教学理念

以认知教学理念为指导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展开对于语言点的独立探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成长。教师在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时要在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给学生的独立探究以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认知教学理念的指导效果,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更充分的构建。

一、透过比较异同来展开语法教学

首先,在学习语法知识时教师要发挥类比的效果,很多相似的语言点或者是语法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在直观类比的前提下更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尤其是让学生对于那些认识上的错误观念进行更正,让大家对于每一个语言点都有准确的掌握,这对于学生语法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将那些易混淆的语法内容进行比照教学,慢慢梳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慢慢形成分辨相似知识点差异的学习能力。

高中英语中有很多短语,虽说短语构成中用到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词汇的词性、含义却有所不同。比如get(be)used to,be accustomed to,stick to,hold to,adhere to,cling to,be related to,be relative to,link to,listen to,pay attention to,refer to等等短语中的to都是介词,后面须接名词或动名词;而prefer to,be about to,used to等短语中的to是动词不定时的标志,后面须接动词原形。教师可以将这些短语都列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认知,避免语言点上的混淆。

二、以类推的形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认知教学理念下强调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认为学生本来就具备相应的语言学习潜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挖掘与利用学生的这些潜质。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可以以类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认知,这会让学生学习语法时更轻松,今后碰到相似问题时也能够更准确的做出判断。

类推就是比照某一事物的道理推出跟它同类的其他事物的道理,这种方法在很多语法知识的分析中都能够用到。比如,当我们学了educate的名词为education后,由此可类推出devote、contribute、compete、promote、associate的名次分别为devotion、contribution、competition、promotion、association。这种推演不仅在名词中适用,在很多形容词、副词中也合适。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单纯的词汇记忆能够发挥的效果会理想的多,这样学生学习语言也会更加轻松。

三、从句教学中多进行分析对比

从句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也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范畴。从句的教学教师要由浅入深的展开,要能够和学生一同对于一些典型例句展开深入且透彻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对于例句中涵盖的语言点有较好的掌握。学生只有真正弄懂了从句的内核,对于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含义等都有了较好的领会,这样在今后碰到复杂从句时学生才具备分析句型结构与句意的能力,这也是从句教学中真正要培养学生形成的语言素养。

教学定语从句即关系副词when / where / why的用法时,教师便可以以例句分析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定语从句中的几个典型的关系副词慢慢形成认识。笔者先给学生对定语从句中的几个典型关系副词when / where / why的用法进行了简单非分析说明,让大家有一个知识铺垫,随后,结合这几个关系副词提供了几个例句:

when时间状语:He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 moment when he met that girl.

where地点状语:She would love to go to a place where there are lots of flowers for vocation.

why原因状语:The reason why her dog get lost was that she was talking to someone else and forget to keep an eye on him.

我会进一步和学生逐一分析这几个句子,从句型结构、关系副词的使用方式及表意的差异等方面来带来大家剖析句型,让学生熟悉定义从句的同时也慢慢了解从句中关系副词的使用方法。随着教学的不断加强,学生慢慢在头脑中构建了相应的知识架构,这个教學难点也在一点点突破。

【参考文献】

[1] 吕亚丹. 浅议如何优化高中英语语法教学[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3 (05).

[2] 王芳. 试探新形势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 重庆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行政执法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初一班主任下学年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