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评课稿(共12篇)
1.梅兰芳评课稿 篇一
梅兰芳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新厂小学五年级二班语文教师夏坤宏,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梅兰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梅兰芳》是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中华文化”为主题展开。本单元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文中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影响。《梅兰芳》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课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注射疫苗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充分显示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以上1/2为教学重点,确定目标3为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阅读感悟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学立足于读,读中感悟因此我采用阅读感悟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小兵张嘎》中胖墩的爸爸拒绝为日本人演皮影戏而死于日军的武士刀下,这种为了尊严不畏牺牲,不畏强暴的精神就是一种民族七节。此导语的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民族气节。回顾旧知,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环节
2、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首先,教师请学生这为学生阅读文本第一段了解时代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课文。接下来,教师请学生默读,画出表现梅兰芳热爱艺术的句子及体现梅兰芳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句子旁批理解,师相机点拨理解难句。
最后找出具体反应梅兰芳热爱祖国敢于和日本鬼子及汉奸作斗争有坚定民族气节的五件事。帮助生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相机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
4、评价人物,提升情感。布置作业,阅读写作不分家,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梅兰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学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
学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生的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内容。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老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梅兰芳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学生思考,讨论。
(5)“生活上的困顿,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 老师提问:“这句中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梅兰芳先生的情怀与精神。
学生思考,自我感悟,加深理解。(6)“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
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2.出示梅兰芳先生的生活及艺术照片,加深同学们对梅兰芳大师的了解。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2.将梅兰芳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3.收集有关梅兰芳的事迹。
2.梅兰芳评课稿 篇二
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情景交融, 师生的情感碰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听完课后, 回忆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认为朱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 取舍有度
第一课时怎么教, 一直以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篇幅较长,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读文体会、理解情感等众多训练点, 是很不现实的问题。
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 朱老师在研读课文环节就大刀阔斧地舍去了海滩和海底的教学,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海面、海底作为这两个部分的课文部分进行重点研读分析, 而将中年级段学习必不可少的重点字词教学在第一课时抓紧、抓牢、抓实。整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 导读课题
2.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学写“懒“字
4.品词析句, 研读课文海面、海底部分
5.课堂小结, 知识迁移
这样的安排, 使得朱老师的这堂课在课时定位上准确把握了第一课时知识训练点, 有目的地取舍教学内容, 课堂密度适中, 课堂效果甚佳。
二、把握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1.巧用多媒体, 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的地方。 课始, 朱老师就担任了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地图, 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 找一找, 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 朱老师不仅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而且用图片直观展示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 让学生恍若置身海洋之中, 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优美的语言做铺垫, 同时采用图片、简笔画板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循循善诱, 确定教师主导地位
初读课文后, 朱老师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一谈: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几个地方呢?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 而是列举了西沙群岛的一些生物。朱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顺势而导:对, 这些东西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 很自然就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发现了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地方, 再用简笔画板书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 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在默读中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此时, 朱老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做到了低下头来做学问, 放下架子搞教学。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 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读课文时,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 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朱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有效运用
1.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 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三个词,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懒洋洋和大龙虾威武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 但并没有虚化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 学生说到“海底的鱼多”时, 教师适时点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鱼多?”顺势而导, 因材施教, 学生自然而然抓住了“各种各样”“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语, 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2.注重句式训练, 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必须秉持“以知识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朱老师在本堂课上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拿教学珊瑚这一环节来说, 朱老师首先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像美丽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这样轻轻松松就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然后朱老师再出示四幅珊瑚图片, 帮助学生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 学生都说得很好。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特点的原因时, 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等。此种方式, 又轻松地带领学生跳出文本,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扎实落实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
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和进行语言训练等方面力求一个“精” 字, 训练精益求精。如, 课题中“饶”字的指导, 朱老师就花了心思, 采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饶”字的字形;在生字词学习中注重同音字“参”“栖”的教学, 引导学生组词加以区分;重点指导了左中右结构的生字“懒”的书写,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懒”字的结构, 在田字格中板演范写一个后再让学生临摹书写, 最后加以评价。朱老师匠心独运,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经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教学精、准、稳。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更是采用了换词比较、 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课堂生成, 有效延伸
1.注重情感体验, 落实“三维目标”
本课, 朱老师在教学海水和海底的两段重点课文时, 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引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没有信心读好海水部分课文时, 朱老师及时给予了一个壮着胆子举手的小女生鼓励, 送给孩子一个微笑, 带领全班孩子给她送去赞许的掌声, 给这个内向胆小的女生树立了自信,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信心, 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方法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进行思维训练, 拓展文本空间
本课教学, 朱老师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训练说话, 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如, 学习海底的生物鱼的一段文字时,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文本介绍的鱼的种类, 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形态的鱼。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加大了、挖深了、拓宽了, 课堂成了思维的训练场。
五、思考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予以应对
如本课:一生在教师一再启发谈谈海底还有哪些鱼时,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一时语塞。此时, 教师不应再采取启发式引导, 而是否可以考虑观察体验、组内交流或生生互助等形式, 避免一再的追问造成了教师的强势, 学生的弱势。
2.处理课堂生成时,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如, 在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海水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用箭头标出了光的照射方向及大海的剖面图时, 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 大部分学生都被吸引了, 只有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告诉大家:这是光的折射使海水变得“五光十色”。此刻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但学生补充得非常好, 应及时给予表扬, 还可以请他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教师的补充介绍可能会更有效。
3.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腻一些
如,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描写大龙虾和海参的句子时, 教师仅仅让学生观察大龙虾的样子和海参蠕动之慢, 甚至做一做动作来体会读一读。当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 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多关注, 多指导。此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方面做一定的要求, 或者给一定的示范, 不至于泛泛指导, 应让更多的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获得学习的体验。
3.《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篇三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4.梅兰芳学艺说课稿课件 篇四
复习课文的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投影出示)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兰 紧 者 注 翔 灵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不是唱戏的料”这句话什么意思?
(4)训练说话。
因为( ),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因为( )。
(5)训练朗读。
(6)试背诵,自背、指名背,齐背。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原来眼睛没神儿,后来他怎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
(3)理解“勤学苦练’的意思。
(4)指导用句子说话。
①有哪些事要经过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联系学过的课文)
②有哪些人和物是世界闻名的?(联系学过的课文)
③指导用“终于”说话。
要注意语境的创设,句子中要有前因后果,不能只造后半句。(如:经过……,我终于……)
(5)自由练读。
能把对梅兰芳的佩服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3.学习第2自然段。
(1)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呢?自由读,想一想,这节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四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想想,梅兰芳原来的眼睛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怎么变得会说话的呢?好,我们先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读读句子。
(3)齐读第二句。
指导看图:梅兰芳在看什么?怎样看的?你们看,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眼光集中在什么上?书上是怎么写的?除了紧盯飞翔的鸽子,他还怎样练?再读一读,找词。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它们与“看、望”意思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梅兰芳是不是就练一两天?读一读。
从这第二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启发学生注意“紧盯”——“飞翔”;“注视”——“游动”之间的联系,从读中真正理解“灵活”。)
(4)齐读第三句。
同学们,梅兰芳的眼睛是不是一下就灵活起来的?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5)齐读第四句。
(6)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尝试背诵(给予提示)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
(2)指名背,齐背。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懂得了什么?
四、实践活动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梅兰芳的故事和有关京剧的小知识。
作业设计:
朗读并背诵课文。
5.教你如何评课 评课稿 篇五
今天就由我来对这堂课进行评课。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师基本功这五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评课。
首先,从我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这堂课好坏的主要依据,所以我首先来分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篇____的课文,从本堂课的整个过程来看,他将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着目标,服务于目标。他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的价值追求。在这堂课中,他将教学重难点都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通过采用积极有效的____方法,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我来评一评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这是小学__年级的一篇课文,结合__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课文的特点,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他采用了____教学法,___导入法,教师教授法,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展示,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接下来,我从他的教学程序上来分析:这堂课教学过程完整,重难点突出,他通过____等方式进行教学,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时间分配恰当,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很合理,教学环境也比较清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她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多样化,夸奖的很恰当,具体而又诚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并纠正。
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板书:不难看出,他的板书设计很有艺术性,很合理,能够突出层次思路,能突出重点。他的书写也比较工整,如果能书写的再_____一些,就更完美了。
最后,再来说一说他的教师基本功: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这位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具有亲和力,但不够抑扬顿挫。如果能够激情飞扬一点,就更加完美了。另外,这位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肢体语言也很丰富,也很有自信心,使得整个课堂都非常融洽和谐。
6.《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 篇六
《穷人》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 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 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三、说学法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 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 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再体会桑娜一家虽穷但精神富有时,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 “品富”的对比学习。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 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
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 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 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7.采山说课稿及评课稿 篇七
我是*小学的音乐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采菱》。
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 ××× ××××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五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方整对称,第三乐句活跃生动,第四乐句使用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划船动作,最后向在高音部分体现旋律抒发孩子满腔深情.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歌曲的演唱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价值极高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课的内容,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优美,亲切的歌声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继续培养学生通过对旋律等音乐语言的分析来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的初步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歌曲《采菱》学唱
教学方法: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注意切分节奏处唱法.
二,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几种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演唱.
2,请同学说说以前都学过哪几种切分节奏.并拍一拍.(综合训练二)再请同学将上节课刚学过的切分节奏写出来,并拍一拍.
3,请同学跟琴唱《采菱》的歌谱.
三,学唱歌曲:《采菱》
1,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情绪.
2,教师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切分节奏处的演唱一定要准确.
将切分节奏处找出,依次练唱.
3,跟琴练唱歌词.
4,处理、讨论:演唱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速度、情绪练唱.
(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可以表演.
第二课时:欣赏《渔舟唱晚》
1,出示乐器挂图,介绍筝,介绍《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
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2,初听《渔舟唱晚》,请同学们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3,分三部分细听,请同学们按照听听想想来听三部分的速度,旋律,分别是怎样表达的.(完成听听想想)
4,请同学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听到“fa”时举手表示,并说说这里出现fa后,乐曲发生了什么变化. 5,复听全曲,请同学跟着音乐表现出渔夫一天的工作.
6,知识拓展;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五,教师小结: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有特点,是有着悠久历史发展的.今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民族乐.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听听想想
第一段 旋律优美 节奏平稳 速度缓慢 力度稍弱
第二段 旋律跳跃 节奏活泼 速度渐快 力度加强
第三段 旋律上下起伏 节奏紧促 速度较快 力度稍弱课
课后小结:
8.《保卫黄河》评课稿 篇八
通过本课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
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通过本课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并通过
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激励他们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从两方面入手,1、了解《保卫黄河》的轮唱和。
2、体会当时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执教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使听课老师们人人称赞。这说明老师的课上的好。第一部分的导入很精彩,利用唐诗引入到黄河。第二部分的预习检测。第三部分继续学习《保卫黄河》
1、复习有关《保卫黄河》的歌曲知识。
2、讨论用什么力度读词。
3、用师生接龙的形式来演唱,比较师生所接句子的节奏是相同的。整首歌曲的节奏越来越密集,旋律越来越高昂。
9.评课稿 篇九
城 关雷 小 学
鹏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本周我们通过早读时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秦老师这节课的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本课的设计从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到白板上完成统计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让自主探究,通过出示课件对比让学生找出横向单式条形图与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了两种统计图得到特点。
星期三听了邓老师关于比例尺这堂课,觉得这堂课讲的很成功,具体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构思巧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课件的制作到教学的设计,充分说明邓老师为了这一堂课动了很多脑筋,花了不少时间,精心钻研了教材,并挖掘了教材。通过我国的国土面积和地图切入新课非常巧妙,顺其自然,学生学的轻松,很容易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课堂上罗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效果很好。
二、练习多样化,以练代讲,达到了知识整合这一教学目的。
在学生掌握比例尺这一知识点后,邓老师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等多种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明白了比例尺不能带计量单位,当比例尺前项为1时,缩小比例尺,后项为1时是放大比例尺。
10.《色彩取样》评课稿 篇十
黄立志
听了这堂由谢锦梅老师执教的《色彩取样》的美术课,感觉谢老师基本功扎实,备课充分,精心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与形式比较灵活,从现实中的动物——鹦鹉的美丽色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思路清晰,形式新颖、节奏紧凑、目标明确,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入;2.在新授部分教学生如何从现实中的物品抽取色彩,从而应用于创作中;
3.从欣赏一些名人画家的色彩取样画,让学生明白,原来画家也是从现实中的一些动植物中取样创作的;
4.老师通过图片与色彩的对应,图片中色彩取样的选择,提高学生色彩取样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学会了色彩取样。最后谢老师以春夏秋冬的图片让学生从中取样色彩,提高了本节课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来。谢老师通过欣赏实例让学生学会色彩取样方法,学会了运用色谱进行操作,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
11.语文评课稿 篇十一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写景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魏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老师对感情基调的把握非常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魏老师很好地拓展了知识,在她为学生设计的学案上,魏老师将本文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及常识逐一讲解,体现了魏老师知识的渊博和语文功底的深厚,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要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大语文观来
12.教师评课:《梦回繁华》的评课稿 篇十二
在课堂开始能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并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设置了填表格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梳理说明文的三要素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挖掘题目《梦回繁华》的深层意义环节很好,这也正是我备课环节中所忽略的,非常值得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