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又重阳(5篇)
1.岁岁又重阳 篇一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重阳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往不发霉才怪呢!”忽然,一个动机清楚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热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冷,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热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2.今又重阳,该怎样关爱老人 篇二
在重阳节前夕,关于老人的话题新闻扎堆兒的涌出来。桂林四兄弟寻母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当地警方全城排查帮寻找;央视记者采访一位天津的80岁老奶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老奶奶感叹“感受不到儿女温暖,恨不得快死”,“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相关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23%半年和父母见一面,31%一年才和父母见一次,18%表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但67%的受访者表示会给父母寄钱。
无论是从痛中解读出关爱和需求,还是从艰难中解读出隐忍的温情,从上述一系列事件中,到底该怎样关爱老人,似乎得不出一个标准答案。或许,桂林四兄弟焦急而执著的寻母过程,就是对老人的关爱;或许天津老奶奶的三个女儿“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就是对老人的关爱;或许外出打工者往家里多寄些钱,让身处农村的老人物质丰裕,就是对老人的关爱。
其实,老人们的诉求简单而又强烈,却似乎总是得不到满足。在桂林走失的那位湖南籍母亲,需求就是能够早点回家,并且从此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天津那位老奶奶的诉求,不过是想让儿女常回家看看;进城务工农民工远在家乡的父母,想来也不仅仅在乎子女到底能寄多少钱,更多的还是牵挂儿女在他乡的生活。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艰辛与不易,每个群体也都有自己的阶段性诉求。正因如此,每个人表达孝敬与爱的方式定然不同,每位父亲和母亲对被孝与被爱的需求侧重点也不会一样。但是,正如情感专家解读的,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们对感情的需求始终不会变化,关注父母的需求,首先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裹挟着如陀螺般旋转的人们,某些时候甚至都会忘记自己或者迷失自我。但是,切莫忘记“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关爱老人,请先从精神奉养起步,哪怕抽出零星的时间去听听老人的唠叨,哪怕回不了家先打个电话,去传递精神上的慰藉与抚摸。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迷失了心底里生发于生命原点的爱。小时候蹒跚学步时牵你的那双手,如今或许已经粗糙颤抖,需要你去搀扶抚摸。央视重阳节新闻公益行动的宣传大使打出的标语是: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今又重阳,让我们学会以各自温情的方式去关爱老人,关爱那些在我们生命伊始时关爱过我们的人。
3.岁岁又重阳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三
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相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在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常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到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菊花。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菊花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菊花大会。此时,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菊花,热闹空前。
饮菊花酒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插茱萸
古代重阳节插茱萸之俗风行。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用。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这种习俗在汉代就已出现。《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到唐代流行甚广,被大量写进诗文中。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万楚的《茱萸女》也写道:“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妹。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裙。”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开始衰微,而直接作药用,在明清时,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已不传行。
吃糕
4.关于重阳节的随笔:今又重阳 篇四
我们线一样行走,队伍比较长。婆拄着拐杖,两边是爸和二爸搀扶着,她率领着他的后人们,执意要去看她的“老头子”,以及紧挨着“老头子”身边给她预留的那块“地”。远处大山横在眼前,恰如水袖飘向远方;近处河水清澈见底,却倒映不全山的影子,只能依稀看到房前的竹林。走过竹林,我们还要走过田坎,跨过河,再就是爬坡,经过土地庙再往上,然后一块宽阔的二台地出现在眼前,二台地平顺着往里走,抵达靠山的部分,抵达一座坟,抵达了爷爷另外世界的“家”。
这路线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走。牛经过竹林会“哞哞”叫,竹林便会用阴凉来挽留它,我却一直向前扯着牛鼻绳;经过田坎牛会低头去喝水,水里的鱼便会迅速躲开,我仍会一直向前扯着牛鼻绳,一直扯到对面山上那块二台地,便顺手将牛放在旁边的草地里,然后我会仰着头,悠闲地看白云飘过,看清风拂过,看牛甩着尾巴吃草。夕阳照在牛背上,也照在它的眼睫毛上,在光与影之间,让我惊讶地感觉到牛和人一样,也可以用美丽这个词语来形容。从河流底部到山坡的过程,是自信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让人非常激动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到山村的全貌,看到河流的走向,看到山脉和炊烟的跳跃与舞动。有时候我可以试着去触摸夕阳靠过的香樟树,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摸到鸟窝,并会惊起几只鸟雀“噗噗”的离开。
可是现在,爷不会离开了,他会永远居住在这里,居住在泥土深处,和他深爱的土地融合起来。我想他最好如种子一样发芽,长成一棵树,从坟茔里探出头来,看看这个有流水有飞鸟有白云的世界;也可以长成一棵草,一棵连着一棵,一直延伸到满山遍野,延伸到任何地方,去倾听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家的脚步声。
婆率领的队伍终于来到坟前。坟头已是荒草萋萋,大家都静立着,等她要把气喘均匀。我们以为她会哭,所以就都没有哭。不料婆却笑呵呵的说:“哪个想来看你这个老头子嘛!”我们一下就都轻松起来。风从菜地那头吹来,风吹树叶儿落,估计是爷在那边顽皮的逗惹着婆,逗惹着我们吧。
婆接着说:“还是你命好,这么多后人来看你,你该知足了吧。”风又吹过来,树叶又飘落几片,并“沙沙”有声。婆渐渐的没了笑容,她忽然停下说话,我看到她在努力让自己不哭,眼泪却悄悄出来了。“你倒是安逸,让这么多人来看你,你凭啥这样哇,仅仅是因为年轻时候工作辛苦么;因为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我们么;因为你姓何,这是何家地盘,所以要抢先来占这块地,不等等我么?”
婆越来越哽咽起来,她的声音低低的,低过了泥土,眼泪滴落下来,掉到了泥土上。我们都跟着哭了,但大家都只是鼻子出声,都没有哭出声来。我们得给婆完整的一个人的机会,让她自由自在的说,不被打扰不讲逻辑不讲主次的说,甚至是思维紊乱地把平时对爷的思念全部说出来。我在想,这样对婆,肯定是一次心情的释放,一次沉闷很久后的轻松和愉快。好比经过漫长秋冬的棉絮,终于遇到夏天的太阳,需要一次彻底的清理和暴晒。也或许,她是对自己一种交代吧,是对这何家大院一个交代吧。用婆的话说,“以后我也到了那边,和老头子一起了,还要看着你们好好的呢。”“好好的”是婆的口头禅,是这个九十岁老人一直以来对待任何人的善良而美好的祝福。婆信佛,且善良得没有原则。
爷坟前的几株松柏长势很好,葱茏、健康、憨厚。这样的体态让我想起爷生前喜欢的那只塑料狗,可爱得让人怜悯和心疼。婆也喜欢那只狗,他们争抢着玩耍、逗惹,甚至相互藏着不让对方发现。狗是塑料的,用力捏着就会从屁股后面放出响来,让爷和婆一起发笑不少。现在,这塑料狗属于婆一个人的了,而她却带来和爷分享。这或是在逗惹他,或是要送给他,也或许是让他等着,等着,不久就想要来陪伴他呢。
婆最后还是把塑料狗埋起来了,用爷身边的泥土,一捧一捧的掩埋着,她的表情很肃穆,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婆说,这算是送给爷重阳节的礼物,等时候到了,再埋了自己去,作永远的陪伴。尽管,她很喜欢这个塑料狗;尽管,我们都非常喜欢她,敬爱她,不舍她!
5.重阳节 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篇五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总之,九月初九是我国重阳节,也是尊敬老人的节日,这是毫无置疑。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
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的原因吧!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古时还是女儿节。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
【岁岁又重阳】推荐阅读: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学校重阳节活动方案07-02
年年岁岁花相似全诗09-29
今又重阳抒情散文10-27
今又重阳五年级作文600字08-04
重阳节作文:重阳节抒怀10-17
重阳节作文600字:重阳节的由来10-29
重阳节慰问致词与重阳节晚会主持词08-03
重阳节的诗句——《各年代的重阳节诗句》09-14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赏析重阳节的优美诗句07-11
《重阳诗词》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