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共8篇)
1.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一
公共基础知识:2018年3月份国际时政热点汇总
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1、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日前正式启动了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已有23个非洲国家加入。这一市场将为非洲民航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将促进非洲国家间贸易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提高非洲内部以及非洲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2、韩联社3月5日消息,韩国总统文在寅特使团下午2时将乘机赴朝,开始对朝鲜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韩联社称,特使团共10人,由青瓦台国家安保室室长郑义溶担任团长,还包括国家情报院院长徐薰、统一部次官(副部长)千海成、国家情报院第二次长金相均、青瓦台国政状况室室长尹建永,以及5名工作人员。
3、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3月6日晚签署公报。公报说,由于部分地区发生暴力事件,从6日起斯里兰卡进入为期一周的全国紧急状态。
4、据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科恩(Gary Cohn)3月6日突然宣布辞职。
5、德国社会民主党近日通过一项决议,批准这一中左翼政党与看守政府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党)组建“大联盟政府”,进而打破去年联邦议院选举后逾5个月未能组建政府的僵局。
6、法新社3月9日报道,美国白宫宣布将对进口钢铝征收25%和10%的关税,该决定15天后生效。加拿大和墨西哥获得豁免。7、3月9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着重就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和两国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指出,中方坚定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特朗普表示,事实证明,习主席坚持美国应该同朝鲜开展对话的主张是正确的。美方十分感谢并高度重视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密切同中方的沟通协调。
8、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年后,11个亚太国家8日在智利签署了新的TPP协议。这个被称为“瘦身版”的协定名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铝征收重税的同一天,该协定却宣布将降低关税。
9、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第一副议长格拉先科当地时间3月10日表示,北约承认了乌克兰的“申请国”身份,这是乌克兰加入北约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10、智利新任总统塞瓦斯蒂安·皮涅拉3月11日在位于智利第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的国民议会宣誓就职。
1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月12日在首相官邸就财务省篡改文件一事向国民道歉,并委派财务大臣麻生太郎查明真相。当天,财务省篡改文件的行为遭朝野政党多方谴责,同时引发民众示威,要求安倍内阁辞职。
12、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3日宣布,提名现中央情报局局长蓬佩奥接任现国务卿蒂勒森的职务。特朗普当天早晨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宣布了这一决定。此外,他还宣布,提名现中情局副局长吉娜·哈斯佩尔担任新一任中情局局长。
13、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3月13日发表新闻公报说,禁化武组织总干事尤祖姆居对伊拉克已全面销毁化学武器表示祝贺。
14、著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家人3月14日宣布,霍金当天去世,终年76岁。霍金的子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挚爱的父亲今天去世了,我们非常悲伤”“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杰出的人物,他取得的成就和留下的遗产将长存”。
15、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4日致电安格拉·默克尔,祝贺她第四次当选并就任德国总理。
16、联合国安理会3月15日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任期延长至2019年3月15日。
17、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当地时间3月19日公布了对俄总统选举99.84%选票的统计结果,现任总统普京以76.66%的得票率大幅领先其他7名候选人,实际上已赢得本届总统选举。这一结果创下俄总统选举历史最高得票率。
18、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3月19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幕,与会代表将就基础设施投资、未来就业形势、加密货币等议题展开讨论与磋商。
19、世界贸易组织3月20日发布的一份美国和欧盟共同提交的文件显示,双方未能就美国未来可能针对进口自欧盟的光伏产品采取的保障措施达成一致意见。
20、世界贸易组织3月21日发布报告指出,尽管美方在2014年世贸组织裁定其部分对华反补贴措施违规后进行了修改,但仍未完全纠正其违规做法,修改后的措施仍不符合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有关规定。
21、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3月22日晚批准逮捕韩国前总统李明博。
2.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二
一、文献回顾
西方公共住宅金融产生于商业住宅金融之后,受商业住宅金融的影响,西方公共住宅金融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以提高消费者的市场支付能力为主要目标。布鲁格曼和费雪(2000)认为,美国商业住宅金融的大规模产生源于个人支付能力的增强以及房屋贬值的可能性减小,使贷款人认为长期贷款具备可行性。[1]与此相对应,克劳瑞特和西蒙(2004)总结指出,美国公共住宅金融致力于在政府干预和担保基础上提高消费者的市场支付能力。[2]美国公共住宅金融致力于提高消费者市场支付能力的做法也得到中国国内研究学者的注意,如马红霞(1991)、[3]汪利娜(1992)、[4]闫坤(1996)[5]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丛诚(2009)鉴于西方公共住宅金融的非生产性,断言住宅金融的本质是为居民家庭住宅消费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住宅资金,从而将住宅的生产直接排除在公共住宅金融之外,因为住房生产的金融服务与一般工商业项目贷款并无本质差别[6]。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西方公共住宅金融模式的缺陷。林建设、郭宏宇(2011)认为,西方公共住宅金融存在住房保障与财政风险的两难抉择,[7]顾书桂(2011)则直指赤字转嫁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8]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前,国内对西方公共住宅金融模式过于肯定,这变相导致中国住宅市场化过度,甚至住宅保障也试图完全依靠市场途径解决。[9]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虽然开始促使人们反思西方公共住宅金融模式的不足,但国内总体上还没有认识到,西方公共住宅金融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住宅的商品化前提,这一前提使西方公共住宅金融附属于商业住宅金融。由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更弱,西方公共住宅金融比商业住宅金融风险更高,更易诱发住宅金融危机。因此,关于公共住宅金融经济基础的探讨,已经不能固守西方公共住宅金融的前提,而应该从新的角度去思考。
二、住宅的供给
理论上,在不考虑住宅需求的前提下,住宅的供给只与住宅地基的供给和建安成本的支付有关。住宅地基供给越多,建安成本支付越多,住宅供给量越大,反之亦然。根据住宅供给性质与特点的不同,住宅供给分优质住宅供给与普通住宅供给。
(一)优质住宅供给
优质住宅的供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优质住宅地基的供给和优质住宅的建安成本支付。通常情况下,优质住宅的建安成本会高于普通住宅的建安成本,这可能源于优质住宅所耗费的经济资源质量更好,数量更多,有一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总体上而言,建安成本再高,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它们通常是可以再生的,只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和补偿成本。因此,优质住宅的建安成本总体上是稳定的,它们在住宅价格中的体现也是稳定的。与建安成本的相对稳定不同,尽管优质住宅的地基供给数量相对固定,但成本是不定的。首先,优质住宅地基需要相对成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次,相对成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形成,即使不考虑资金限制和技术限制,也需要一个过程。再次,优质住宅的更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加速折旧只是在价值角度上才是合理的。最后,供给刚性的优质住宅地基价格会受到波动不定的市场购买力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优质住宅的供给弹性必然表现为相对不足。
优质住宅供给弹性不足的这一经济性质,决定了优质住宅供给绝对数量的有限性,有限的优质住宅供给只能满足少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如果采用市场机制分配优质住宅,这少部分社会成员只能是收入水平最高的群体;如果采用行政机制分配优质住宅,这少部分社会成员只能是最高行政权力阶层;如果分配机制采用行政和市场两轨并行,则这少部分社会成员将是政治精英、财富精英亦或是二者的混合体。
(二)普通住宅供给
与优质住宅供给相同的是,普通住宅的供给也取决于普通住宅的地基供给和普通住宅的建安成本支付。一般而言,普通住宅的地基供给越多,建安成本支付就越充分,供给量也越大,反之亦然。与优质住宅供给不同的是,普通住宅的供给理论上弹性很大,实践上可以因人为因素使得普通住宅供给弹性明显变小。首先,与优质住宅相比,普通住宅的建安成本相对下降但更为稳定。其次,普通住宅的地基来源虽然以农用地为主,但其他来源也不可忽视。第三,普通住宅的供给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大,但可以由于人为因素如土地财政明显变小。第四,普通住宅的地基价格可以相对稳定,也可以因人为因素迅速上升。
普通住宅的供给弹性理论上使得普通住宅的供给绝对量可以很大,从而可以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不管普通住宅的分配是遵循市场原则还是行政原则,将普通住宅用于满足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居住需求,其成本都是最低的,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是最少的。但由于普通住宅的供给弹性有严格的前提条件,人为因素对普通住宅供给的影响使得普通住宅与优质住宅的差别在很多时候被有意模糊,很多普通住宅也能披上优质住宅的外衣,从而对住宅体系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形成干扰。[10]
(三)住宅供给的价格
住宅供给的价格是厂商愿意供给住宅的市场价格。对一般商品而言,市场价格越高,厂商增加供给的积极性越高,增加供给的数量越大,反之亦然。但在住宅市场上,情况有所变化。优质住宅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即不管优质住宅价格如何变化,优质住宅的供给数量变化都很小;普通住宅在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时供给弹性较大,只要能够弥补相对稳定的生产成本,能够确保厂商获得平均利润,普通住宅的供给数量几乎可以无限增加。如果有人为因素干扰,普通住宅的供给价格可以大大抬高,甚至可以向优质住宅看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购房者的支付能力如何低,普通住宅的价格通常不会低于普通住宅的生产价格,即房地产开发商的地价、建安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当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连生产价格也无法支付时,除非厂商还有其他目标,否则厂商会终止普通住宅的供给进程。
住宅供给的最低价格门槛意味着,住宅供给实际上是与住宅市场的有效需求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住宅的有效需求,就不会有住宅的有效供给。住宅的价格确定如果不能建立在消费者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从而不能实现住宅供求的对接,不但会浪费大量的经济资源,也不利于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住宅的有效需求
住宅的有效需求是消费者有货币保障的意愿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存在人际差异,这决定了消费者在住宅市场上的支付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当消费者的刚性居住需求受到消费者的收入和支付能力制约时,政府就必须对住宅的供给进行干预。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和支付能力的差异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客观条件的差异及主观努力的不同,个人的收入和支付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个人的体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个人的体力存在很大差异,当劳动对体力存在依赖时,个人的体力差异就体现为个人的劳动收入差异,并且劳动对体力依赖越大,个人的劳动收入差异越能体现个人的体力差异。其次,个人的脑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个人体力一样,劳动对个人脑力的依赖程度越高,个人脑力差异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越显著。再次,个人的劳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多时候,劳动环境差异对收入差异的影响甚至超过脑力和体力差异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最后,个人的转移支付和税收安排也是不一样的。影响个人收入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收入水平会存在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到个人在住宅市场的支付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人竞购优质住宅,支付能力还有余,有的人连最小单位的普通住宅也买不起。个人在住宅市场支付能力的这种差异最终影响到个人住宅需求的经济性质。
(二)住宅的居住需求与投资需求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首先基于住宅的使用价值,即住宅具有一定的用途。通常情况下,住宅的用途主要包括提供就业便利、低成本购买商品和劳务、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及个人享受需要等。住宅的这些用途,对不同的消费者而言,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消费者,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同一种住宅用途的评价都有可能不同。消费者对住宅的总评价,首先是对住宅总用途的评价。只要住宅消费的边际效用大于住宅消费的边际成本,消费者对住宅的需求就会增加,一直到住宅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住宅产生需求还可以基于投资的需要。鉴于住宅已经是一个最终产品,住宅变为古董不是常态,住宅主要通过折旧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建筑价格总额不仅不能上升,还会因为折旧而不断下降,因此住宅价格总额上升只能有一个来源,这就是住宅地基的价格总额上升。然而从住宅价格的决定模型看,优质住宅地基的价格上升依赖于人们竞购能力的上升,普通住宅地基价格的上升只能依赖于政府政策的保驾护航。换句话说,投资优质住宅的最大风险是市场风险,投资普通住宅的最大风险是政策风险。与普通住宅相比,优质住宅的投资风险更小,更能科学预测,因而更适合投资。
住宅居住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分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住宅价格决定背后的力量。当住宅(当然主要指普通住宅)能够无限制供给时,有竞购能力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竞购能力竞购程度不等的优质住宅,能够支付生产价格的消费者也可以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选购普通住宅,如果整个社会只有这两种人,住宅供求是完全可以借助市场实现均衡的。然而,上述两种假设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存在。当住宅供求不能达到均衡,特别是住宅的刚性居住需求不能由市场来供给和满足时,政府就不能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对住宅市场进行干预。
四、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市场能够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这一前提,政府干预住宅市场显然只能局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即消费者的刚性居住需求不能通过市场途径得到满足。消费者的刚性居住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消费者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最低面积的普通住宅市场价格,间接原因则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总额不足;第二,消费者的收支出现时间错配;第三,普通住宅价格也成了竞购价格,总有一部分消费者竞购失败;第四,普通住宅价格被人为抬高,原来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现在也变得支付能力不足。普通住宅不能保障中低收入消费者的最低居住需求,意味着消费者的劳动力再生产甚至是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消费者的肉体生存遭到威胁,社会秩序有可能受到破坏,因此普通住宅市场亟需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普通住宅市场的途径和手段理论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影响普通住宅的商品属性,一类是削弱乃至取消普通住宅的商品属性。
不影响普通住宅的商品属性,意味着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的干预并不损害住宅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这又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降低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第二种情形是提高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降低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既包括降低普通住宅的生产成本,也包括降低普通住宅的流通成本,具体措施有:第一,降低土地的垄断程度,使普通住宅地基的价格尽可能市场化;第二,使用标准化的设计和建材,减少普通住宅的建设投入;第三,尽可能使用边际住宅地基,降低普通住宅地基的投入成本;第四,适当放宽普通住宅容积率,减少单位普通住宅的空间面积,从而降低普通住宅市场的进入门槛;第五,由财政减免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的相关税收,特别是增值税、营业税等;第六,以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的形式向房地产开发商或建筑商提供优于市场条件的资金。提高消费者的直接和间接支付能力,具体措施有:第一,由财政减免普通住宅的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第二,对购买小型的普通住宅,进行货币补贴或实物奖励;第三,增加消费者的临时支付能力即借入支付能力;第四,增加普通住宅的保值能力,提高消费者的未来自有支付能力。
削弱乃至取消普通住宅的商品属性,意味着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的干预已经使得住宅不再具有完整的商品属性,或者只具有部分的商品属性。政府削弱乃至取消普通住宅的商品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普通住宅地基的供给采用划拨或优惠出让形式,土地价格不同程度低于市场水平,普通住宅的要素投入市场机制因此受到损害;第二,普通住宅的生产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定价不是遵循平均利润原则,而是遵循成本原则,普通住宅的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也受到伤害;第三,普通住宅初次销售和转售均有严格的限制,对市场竞争基本采取排斥态度,普通住宅的市场流通机制再次受到伤害;第四,消费者购买的产权也许只是普通住宅的部分产权,有时购买的即使是全部的产权也要以一定的期限为前提;第五,政府直接配给部分普通住宅,这些普通住宅几乎不以任何价格形式直接显示,除非政府出于某种目的采用参考价格、影子价格进行虚拟计算;第六,为达到上述目的,降低干预的显性成本,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某一时间、某些部分的资金流进行疏导。
现实生活中,政府对普通住宅的干预往往是上述两类措施相互结合,以图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保障居住需求的目的。然而,客观地看,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的干预已经进入两难困境。首先是以不损害住宅商品属性为前提的政府干预,它只是在普通住宅市场上将市场价格有所降低,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消费者支付能力总额不足的问题。其次是以损害住宅商品属性为前提的政府干预,不仅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破坏了住宅市场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更让人们质疑政府干预的社会公平性。在很多时候,从一个角度看,政府干预似乎通过牺牲土地所有者的应有权益(土地国有的前提下表现为国有资产的流失)让中低收入消费者受益过多,从另一个角度看,许多中低收入消费者依然缺乏必要的支付能力,政府干预力度似乎还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的干预往往会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当代社会亟需一套新的理论来确立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基本原则。
五、劳动力价值是公共住宅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政府干预普通住宅市场的矛盾和冲突看,确保政府对普通住宅市场干预的适度性需要政府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政府干预对消费者市场支付能力不足的弥补应该仅仅局限于满足消费者基本的居住需要而不会带来任何额外收益。这意味着政府干预普通住宅市场必须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消费者在政府干预下不能得到保障性住宅的所有权。住宅的所有权是与住宅的商品属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获得住宅的所有权意味着消费者获得了住宅的商品属性。保障性住宅一旦具有了商品属性,保障性住宅就具有了市场价格,而且这种市场价格会随着保障性住宅供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或有收益。这种或有收益与政府干预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然有失社会公平。保障性住宅的所有权被排斥在政府干预之外,决定了消费者只能从政府干预中获得保障性住宅的使用价值,避免了消费者对政府干预采取的套现行为。
第二,消费者在政府干预下只是暂时弥补支付能力的不足。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目的是解决消费者的基本居住需要,实现消费者劳动力的顺利再生产。因此,满足消费者基本居住需要的成本一定要在消费者劳动力价值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难以理解人类社会没有剩余产品的支撑会发展到今天。消费者所谓支付能力的不足只能是暂时支付能力的不足,而不存在支付能力的永久不足。从消费者的一生来看,其支付能力总额足以支付基本的居住需要。当然这不排斥少部分消费者因为偶然原因,需要财政弥补其支付能力的永久不足,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第三,政府干预住宅市场不能影响住宅市场的运行效率。住宅市场的运行效率是与住宅经济资源的价格收益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价格收益机制,住宅市场的运行就谈不上有效率。政府干预住宅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居住需要,不能破坏住宅市场的价格收益机制,意味着政府的干预只有一个方向,即土地价格。因为在所有住宅经济资源中,只有土地不遵循利润的平均化法则,土地所有者在乎的是土地价格的有无,而不是土地价格的高低,事实上关于土地价格的高低,土地所有者本人也无能为力。土地只要有价格,土地的投入就有保证,换句话说,土地价格的波动空间,就是政府的干预空间。在土地价格的波动空间内,政府干预是不会影响住宅市场的运行效率的。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是劳动力价值而不是商品化住宅价值构成公共住宅金融的经济基础。公共住宅金融是相对于商业住宅金融而言的。商品化住宅价值是商业住宅金融的经济支撑,是因为消费者有商品化住宅市场价格的支付能力,因此建立在商品化住宅价值基础上的商业住宅金融可以稳健运行,市场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公共住宅金融不可能也以商品化住宅价格为经济支撑,因为消费者没有商品化住宅市场价格的支付能力,因此建立在商品化住宅价格基础上的公共住宅金融不可能有效运行,也不可能规避市场风险,最终只能以公共住宅金融危机收场。公共住宅金融的稳健运行必须建立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以劳动力价值为支撑,公共住宅金融不需要财政的永久性净支出,也可以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公共住宅金融唯一需要的是政府对土地价格进行干预,避免地租侵蚀公共住宅金融的经济基础,因为地租来自于生产剩余,劳动力价值不会包括地租的任何一个原子。公共住宅从供给角度看,是剔除地租的建筑安装成本以及基本的土地投资,从需求角度看是消费者满足基本居住需要的货币购买力,在数量上它们都等于劳动力价值的居住份额。
西方公共住宅金融以住宅商品化为前提,由于政府对土地价格进行干预在不损害市场效率的前提下有相当的空间,这意味着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很大程度上都是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问题在于,只要土地价格不被压缩到零(不包括土地投资),地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进入到劳动力价值中去,侵蚀公共住宅金融的经济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公共住宅金融由于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管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力度有多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系统性风险。这些系统性风险在条件成熟时会诱发公共住宅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事实上,在土地国有化国家,由于政府对土地价格干预空间最大,财政可以在放弃地租收入的前提下实现零支出,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刚性居住需求。当然,政府也可以充当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价格推到极致,实现地租收入的最大化。
关于公共住宅金融,有一个错误观念需要澄清,这就是公共住宅金融的运行机制是价值机制而不是行政机制。公共住宅金融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运动,与商业住宅金融的唯一区别是起点的差别而不是过程和结果的差别,因此公共住宅金融不可能解决消费者的现金流失衡问题。如果政府干预之初,消费者的现金流就是失衡的,不管经过多长时间,消费者现金流仍然是失衡的才是正常的,平衡的反而是不正常的。因此确保公共住宅金融的稳健运行,应该在消费者介入公共住宅金融之初就确保消费者的现金流处于平衡状态。在政府干预下的公共住宅金融,如果不能实现政府干预的变现,其稳健运行只能始终依赖政府干预的存在。
六、结论与政策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西方公共住宅金融的内在缺陷。理论上,住宅供给分优质住宅供给和普通住宅供给,优质住宅供给刚性,普通住宅供给弹性,这意味着优质住宅应采用竞购的方式满足少部分中高收入者的需求,价格稳定的普通住宅是满足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居住需求的首选;住宅需求分弹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使得部分刚性居住需求必须依赖政府干预和公共住宅金融加以解决。公共住宅金融的价值属性使得公共住宅金融只能弥补消费者即时支付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弥补消费者永久支付能力的不足。公共住宅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不是商品化住宅的价值,而是体现为消费者支付能力的劳动力价值。只有将消费者的保障居住成本限制在劳动力价值范围以内,消费者才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支撑公共住宅金融的良性运行。因此,科学发展公共住宅金融,不能像西方公共住宅金融一样,以住宅的商品化为前提,而应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威廉.B.布鲁格曼,杰夫瑞.D.费雪.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第十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2.
[2][美]特瑞斯.M.克劳瑞特,G.斯泰西.西蒙.房地产金融原理和实践(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85-186.
[3]马红霞.当代美国住宅金融制度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1991,(12):22-25.
[4]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给人们的启示[J].财贸经济,1992,(6):62-65.
[5]闫坤.日本的住宅金融制度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1996,(8):20-23.
[6]丛诚.国外住房金融的演进和趋势[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外住房金融研究汇编[C].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1-8.
[7]林建设,郭宏宇.住宅金融市场发展的两难处境—从美国住宅金融市场改革看住房保障与财政风险的两难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11,(4):85-91.
[8]顾书桂.赤字转嫁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0-117.
[9]顾书桂.论“以租代买”的经济性质—兼驳“买不如租”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49-53.
3.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三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公共健康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6月10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商务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具体承办。会议由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柴小林主持,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卫生部副部长邵明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各部委与地方政府官员、企业、NGO代表及各位学者围绕“我国的公共健康状况、TRIPS在公共健康等领域的灵活性问题”展开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2001年,多哈宣言启动了有关公共健康与专利强制许可的谈判议程。在广大WTO成员的积极努力下,经过多轮磋商, WTO总理事会于2003年通过了关于实施多哈宣言第6段的决议,为利用强制许可帮助不具有制药能力或者能力不足的国家解决公共健康问题构建了一套特别体系。2005年12月,WTO总理事会通过《修改TRIPS协定议定书》,将上述机制纳入TRIPS协定,多哈回合的这一成果,为在世界范围内携手合作应对公共健康危机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本次会议,WTO秘书处参赞罗杰·卡姆普夫详细阐述了《多哈宣言》第六段体系内容、实施和使用情况,来自加拿大、卢旺达、印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国“TRIPS与公共健康”实施现状。
4.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四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A、参与资源配置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B、协调收入分配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C、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D、所有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2、居民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们通过纳税而承担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叫(A)
A、财政净收益 B、净利润
C、边际贡献 D、净现值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B)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4、在自由贸易往来的情况下,若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单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形成(B)
A、进口漏损 B、出口漏损
C、顺差 D、逆差
5、在西方国家,议会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称为(C)
A、非正规的硬约束 B、正规的软约束
C、正规的硬约束 D、非正规的软约束
6、产权归政府所以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D)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7、公立学校、医院、研究所属于(A)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企业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部门
8、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B)
A、违法行为 B、外部性
C、违纪行为 D、信息不对称
9、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C)
A、正外部性 B、不道德行为
C、负外部性 D、违纪行为
10、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C)
A、私人部门 B、中小企业
C、垄断行业 D、竞争性行业
11、下列哪一种权限不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范围(B)
A、立法权 B、执行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12、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A)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经济失衡和(D)
A、成本上升 B、停产 C、产量下降 D、通货膨胀
14、在西方国家,议会为制衡公共权力,可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和(B)
A、司法权 B、弹劾权
C、行政权 D、立法权
15、在西方国家,非正规的软约束往往是由社会公众通过(C)来督促公共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
A、集会 B、社会关系
C、舆论 D、游说
16、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A)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7、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C)
A、收益最大 B、社会效益最大
C、垄断 D、完全竞争
18、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B)等于零。A、社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社会效益 D、边际收益
19、充分就业是指没有(A)
A、非自愿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20、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阶段与萧条阶段交替出现,称为(D)
A、经济不景气 B、循环波动
C、经济不稳定 D、周期性经济波动
21、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B)
A、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B、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C、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会
22、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C)
A、二次分配 B、公平分配
C、初次分配 D、低层次分配
23、中央集权方式难以产生的结果是(B)
A、矫正外部性 B、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C、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D、实施宏观调控
24、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与地方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A)
A、预算制订的分工 B、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C、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D、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25、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会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发达,这叫做教育水平使经济增长产生(B)
A、“负外部效应” B、“马太效应”
C、“正外部效应” D、“溢出效应”
26、关于财政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
B、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C、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D、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拥有决策权
2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功能(C)
A、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B、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C、实现宏观调控
D、矫正地方政府活动在辖区间的外部性
28、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公平化不等于平均化 B、公平化就是要平均化
C、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D、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9、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是(D)
A、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B、货币政策
C、实行财政联邦制 D、财政政策
30、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不包括(B)
A、社会保险 B、稳定经济
C、义务教育 D、卫生保健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该“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ABCD)
A、公共产品 B、外部性
C、风险与不确定性 D、分配不公及通货膨胀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ABC)。
A、参与资源配置 B、协调收入分配
C、促进经济稳定 D、确保财政收入
3、地方分权的优点有(BCD)
A、实现宏观调控 B、推动制度创新
C、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 D、有利于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ABC)
A、发放补贴 B、征税
C、公共定价 D、发放食品券
5、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有(ABD)
A、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B、安排社会救济支出
C、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D、增加受教育机会
6、公共产品同时具有以下特征(CD)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7、政府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BCD)的实体。
A、执行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8、广义的政府部门包括以下哪些机关(ABCD)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9、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不能充分反映(AC)
A、边际成本 B、销售量
C、边际收益 D、产量
10、经济稳定必须是伴随着以下两个条件的经济增长(BC)
A、收入分配公平B、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 D、无通货膨胀
三、判断题
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错)
2、如果存在正外部性,说明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对)
3、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采用减少收入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错)
4、政府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要做到平均化。(错)
5、边际成本递增必将导致垄断。(错)
四、案例分析题
1、“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湖南省嘉禾县政府在该县珠泉商贸城拆迁过程中打出的横幅标语。嘉禾县为了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强行实施涉及7000多人的浩大拆迁工程。在拆迁过程中,嘉禾县下文要求机关干部和教师停职专做拆迁户亲属的思想工作,凡完不成任务者将被免职或被外调至偏远山区。
请你分析:
(1)嘉禾县政府能不能实行这种权力?(A)
A、不能 B、能
C、无可无不可 D、视情况而定
(2)嘉禾县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理论依据?(C)
A、有: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无任何理论依据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3)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A)
A、说明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
B、政府弥补了市场缺陷
C、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
D、政府这样可实现宏观调控(4)嘉禾县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D)
A、公共部门都应各司其职,不能逾越职权范围
B、公共决策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才有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民众的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5)嘉禾县政府的做法给公众什么影响?(B)
A、公共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偏好才有效率
B、机关干部和教师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政府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2、2004年10月,按照我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要求,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进行全镇经济普查,66岁的农民杨振龙当上了某村的普查员,他第一次上报的该村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63万多元,全镇初步汇总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是8000多万元,与前几年上报的“约10亿元”差别太大。镇领导认为“经济普查数要考虑去年年报数和今年目标数”,要求普查员们重新填表,并将“约10亿元”的数字分解到20多个村,还明确要求:如果落实不到人,就虚拟到人。老杨领到的任务是“6820万元”,是实际数字的107倍。于是他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编姓名编项目,伪造了25份普查表报出了7000余万元的荒唐数字。通过这样明目张胆的造假,脉旺镇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总额达10.09亿元。
请你分析:
(1)湖北省汉川市脉旺镇政府有没有这种权力改数字?(A)
A、当然无权这么做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有:政府有权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从大局着眼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脉旺镇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历史原因?(C)
A、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能这么做我当然能
B、无历史原因,但前任领导一直这么做,照样不会错
C、有历史原因,前任领导已经使虚假数字累积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D、以上三点都对
(3)脉旺镇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D)
A、前任领导能这么做现任领导为了“政绩”必须接着做假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的约束
C、不监督公共部门的活动不能使其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D、以上三点都对
(4)脉旺镇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B)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数字出官”的政绩观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脉旺镇政府的做法没正确使用经济普查的方法
D、没有真正履行政府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5)如何根本解决类似脉旺镇政府的数字造假问题?(C)
A、重新评价现任领导的政绩
B、给现任领导一个改正机会
C、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D、让领导学习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真正了解统计数字内涵
3、河南省社旗县纪委、组织部、政法委、人劳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对限期未还清、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首批40名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处理,即停职、停薪、停岗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不加薪、不晋级,直至还清贷款本息为止。该省纪委某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维护金融秩序、加速信用建设的重要举措。
请你分析:
(1)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有没有权力这么做?(C)
A、有:政府有权从大局着眼维护金融秩序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当然无权这么做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2)社旗县党委和政府这种做法有没有错误?若有,错在哪里?(A)
A、有错误,错在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不仅涉嫌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与依法行政精神不合拍
B、有错误,错在动用公共权力去帮信用社讨债时,不注意程序
C、有错误,错在讨债时对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太粗暴
D、有错误,错在实行“三停五不”与建设和谐社会不合拍(3)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B)
A、公共部门的活动与建设和谐社会要合拍 B、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时,公共部门不能滥用权力
C、政府讨债没逾越正常的政策范围,但应注意方式方法
D、政府讨债是在履行其维持经济秩序的职责
(4)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D)
A、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必须符合公众的利益才有合法性
B、动用如此大的公共权力帮信用社讨债与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格格不入
C、社旗县这种做法违背依法行政精神,反映了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滥用
D、以上三点都对
(5)如何解决类似河南省社旗县党委和政府的问题?(C)
A、虽然欠款人员并未违反“公务员条例”的停职法规,也应“三停五不”
B、修改“公务员条例”,补充赖账即停职的法规
C、认清公共部门的权力范围,不还贷款是经济违约行为,应该由信用社向法院起诉欠款公职人员 D、不实行“三停五不”中的停职处罚,与建设和谐社会合拍
第二章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公共产品的效用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
B、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
C、享用公共产品无须采用竞争方式
D、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2、公共产品是供(C)共同消费的商品或劳务。
A、特殊人群 B、入选者
C、全体成员 D、部分成员
3、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产品的分类(D)A、混合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4、混合产品是指同时具有(B)的产品。
A、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C、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不能由(A)提供。
A、竞争性的市场 B、公共部门
C、政府 D、国家
6、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是因为无法补偿(B)
A、销售成本 B、供给成本
C、劳动成本 D、生产成本
7、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关系是(C)
A、等于 B、无关
C、不等于 D、相当于
8、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是(D)
A、收费 B、定价
C、募集捐赠 D、征税
9、既可由公共部门供给又可由私人部门供给的混合产品具有(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不可分割性
C、可分割性 D、竞争性
10、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B)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11、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C)
A、政府指导 B、政府参股
C、政府规制 D、政府补助
12、混合产品中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选用(B)比较合适。
A、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经营 D、政府补助
13、使用费遵循(A)原则。
A、受益 B、可比性
C、支付能力 D、谨慎性
14、偏好是指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B)
A、主观臆想 B、主观感觉
C、客观描述 D、客观感觉
15、社会公众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D)
A、看法 B、爱好
C、偏爱 D、偏好
16、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叫(D)
A、公共场所 B、政治场合
C、公共市场 D、政治市场
17、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A)的过程。
A、集体行动方案 B、公共产品生产 C、公共项目 D、法律条文
18、政治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是(C)
A、私人产品 B、权利
C、公共产品 D、权力
19、政治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是(B)
A、私人企业与政府 B、投票者与政治家
C、私人企业与政治家 D、投票者与政府
20、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时是(C)
A、很理性 B、很无知
C、既理性又无知 D、不理性又无知
21、特殊利益集团与(D)组成一个“铁三角”。
A、官员、公众 B、政治家、公众
C、官员、私人部门 D、政治家、官员
22、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任职的处于(A)顶峰地位的人。
A、政治权力 B、政治抱负
C、政治前途 D、政治理想
23、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B)
A、生产 B、生产与供给
D、生产与销售 D、分配
24、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C)
A、经济平衡 B、经济均衡
C、政治均衡 D、政治平衡
25、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D)
A、反叛表达 B、投票表达
C、发言表达 D、进退表达
2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投票者的投票行为所负担的成本(C)
A、交通成本 B、信息成本
C、经营成本 D、时间成本
27、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A)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28、在单峰偏好情况下,(A)可以达到政治均衡。
A、简单多数规则 B、最优多数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全体一致规则
29、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除了有决策成本外,还有(B)
A、信息成本 B、预期外在成本
C、时间成本 D、交通成本
30、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规则,这个原理叫(C)
A、政治均衡原理 B、民主政治原理
C、阿罗不可能原理 D、投票悖论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混合产品的有(ABC)。
A、公园、桥梁 B、学校、医院
C、铁路、机场 D、国防、外交
2、公共产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CD)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3、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ABCD)
A、信息不充分 B、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C、偏好加总困难 D、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
4、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有(BCD)
A、私人经营 B、政府参股
C、授权经营 D、政府补助
5、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单独供给混合产品都不合适是因为(BD)
A、供给不足 B、公共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过度使用 C、供给过剩 D、私人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收费项目过多收费过高
6、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政府规制是因为(AD)
A、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 B、禁止中标企业坐享其成
C、禁止中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D、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7、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意味着通过(AC)两样方式补偿供给成本。
A、收取使用费 B、创收
C、征税 D、国有资产经营
8、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大多以投票方式通过多层委托—代理来进行,因而必然存在(AB)
A、偏好显示 B、偏好加总
C、偏好改变 D、偏好消失
9、官员追求的目标包括(ABCD)
A、津贴 B、晋升机会
C、声誉 D、任免权
10、政治市场上人们显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途径有(ABCD)
A、发言表达 B、投票表达
C、反叛表达 D、进退表达
三、判断题
1、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技术上很难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错)
2、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和提供。(错)
3、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对)
4、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仍然会产生低效率。(对)
5、公共产品可以是最终消费品,也可以具有中间投入品的性质。(对)
6、混合产品既不能完全由私人部门供给,也不能完全由公共部门供给。(对)
7、使用费是强制的,税收是自愿缴纳的。(错)
8、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偏好。(错)
9、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对)
四、案例分析题
1、杭州市从2002年5月起,公共厕所免费使用。有居民反映,杭州汽车东站进口处,有一公共厕所对外开放,却收费0.2元/人。据调查得知,该公厕系新塘社区自建厕所,原先是村民使用,后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对外开放,但经费未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由于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佳,社区又负担不起经费,故适当收取卫生费来维持。
请你分析:
(1)该公厕属于什么产品?(A)
A、俱乐部产品 B、生活必需品
C、私人产品 D、混合产品
(2)该产品是否有外部性?(C)
A、有负外部性 B、无外部性
C、有正外部性 D、有内部性
(3)该公共厕所收费是否合理?(B)A、不合理,所有者应有公德心
B、合理,通过收费保障所有者权益
C、不合理,收费显得所有者斤斤计较
D、谈不上合理不合理
(4)你认为该公厕应怎样管理?(D)
A、最好将经费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
B、最好从居民中募捐解决经费问题
C、应当仍由新塘社区按目前方法自主管理
D、以上三点都对
(5)你认为该公厕属于违章搭建吗?(A)
A、不属于,新塘社区此举解决了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
B、属于,杭州汽车东站进口处怎能随便搭建厕所
C、属于,解决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应由市政府出面
D、不属于,可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杭州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2、为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和地方财政收入,不少地方纷纷提高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结果车流量大大减少。以重庆为例,已投入使用的5条高速公路,设计的通行量均为日48000辆,但因收费过高,上界、渝合、渝黔三线日通行量仅为2436、4243、3422辆,分别只占通行能力的5%、8%、7%。已通车8年的成渝高速重庆段日通行量也只有15153辆,仅占设计通行能力的31.56%。
请你分析:
(1)高速公路属于什么产品?(B)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产品
C、私人产品 D、奢侈品
(2)高速公路这种产品具有什么特性?(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重庆高速公路日通行量不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C)
A、与私人产品一样,所有的公共产品也按价值规律运行
B、重庆经济不发达,不需要这么大的通行能力
C、收费标准要考虑需求弹性,定价过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D、以上三点都对
(4)你认为应怎样制定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C)
A、免费通行,降低运输成本
B、公共部门放手,全部交由私人管理
C、最好在了解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价格听证会
D、公共部门强行定价即可,不应讨价还价
(5)鉴于重庆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弹性,干脆撤掉收费站是否合适?(D)
A、合适,降低运输成本可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B、合适,但暂时关闭,等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再收费不迟
C、不合适,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
D、不合适,会造成高速公路的拥挤,失去其功能
第三章
----------
一、单项选择题
1、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财政支出是(C)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经常性支出 D、购买支出
2、下面的财政手段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D)
A、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B、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
C、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
D、累进的所得税制度
3、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D)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司法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4、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D)。
A、企业所得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人头税
5、影响一国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该国的(A)
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体制
C、政治制度 D、税收政策
6、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要素是(D)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7、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B)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8、公共支出规模在用相对量衡量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A)的比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进出口总值 D、财政总收入
9、“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会(C)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10、“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剧变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回到原来水平”,这种理论是(D)
A、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瓦格纳法则
C、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D、梯度渐进増长理论
11、官僚通过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叫做(B)
A、权力最大化 B、内部性
C、公共支出最大化 D、外部性
12、政治家与官僚按照政权与(C)分离的原则实行职能上的分工。A、职权 B、司法权
C、治权 D、立法权
13、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一国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B)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14、财政支出按其受益期长短,可分为经常性支出与(B)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消耗性支出
15、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A)
A、税收 B、收费
C、公债 D、公债加收费
16、按照公平原则,本期公共产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产品的(C)相对应。
A、生产 B、消费
C、成本 D、使用
17、如果用当年的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产品的成本(D)
A、递延补偿 B、忽略不计
C、人为降低 D、提前到本期补偿
18、经常预算由经常支出与(A)构成。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19、由于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总的来说教育具有(D)
A、负外部性 B、增长性
C、内部性 D、正外部性
2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部门安排教育支出经常选择的方式(C)
A、对私立学校补助 B、对低收入家庭补助
C、对居民社区补助 D、对学生本人补助
21、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A)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22、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教育的特点(D)
A、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 B、教育能缩小贫富差距
C、教育具有很大正外部性 D、教育具有很大负外部性
23、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不包括(C)
A、市场调节难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
B、保险常常被看成是一种优值品
C、使公民获得一技之长
D、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24、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B)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25、“利益交换说”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人们之间的一种(A)的体现。
A、利益交换关系 B、权利平等关系
C、转移支付关系 D、公平分配关系 26、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经济运行角度提出的新颖的课税根据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外,还发挥了调节经济的功能。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种功能(D)
A、优化产业结构 B、协调收入分配
C、刺激有效需求 D、稳定社会结构
27、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C)
A、纳税人 B、纳税义务人
C、负税人 D、法人
28、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不包括(D)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正转
29、税负转嫁后形成的负担分布就叫(B)
A、税收分布 B、税收归宿
C、税收负担 D、利益分配
30、为课及税源又不伤及税本,应当使税收弹性保持在(B)的水平。
A、接近于0 B、接近于1 C、大于1 D、大于0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税收负担的税制因素包括(BCD)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2、下列符合税收转嫁一般规律的判断是(BC)
A、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大,税收易前转
B、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小,税收易前转
C、课税物品范围越宽广,税收越容易转嫁
D、课税物品范围越狭窄,税收越容易转嫁
3、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可分为(AC)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经常性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ABC)
A、社会保险支出 B、社会救济支出
C、社会福利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5、下列项目中属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有(BCD)
A、义务教育 B、贫困救济
C、重大疾病医疗补助 D、失业补助
6、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一国宏观税率水平的高低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ACD)
A、经济增长方式 B、纳税人数量
C、产业结构 D、税率形式
7、下列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有(AC)
A、教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基础设施支出 D、公债利息支出
8、税率通常分为(ABC)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负税率
9、税收公平原则中不包含的项目是(CD)
A、纳税能力原则 B、受益原则
C、中性原则 D、节省原则
10、一国或一个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有利于(ABCD)
A、降低生产成本 B、增加资本供给
C、吸引科技人才 D、掌握市场信息
三、判断题
1、增加税收、削减支出,表明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对)
2、税收中性原则是针对征税所引起的超额负担提出来的。(对)
3、就税收制度而言,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流转税制。(错)
4、征税对象决定着征税的范围,因而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错)
5、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度,富人可能比穷人倾向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错)
6、转移支出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对)
7、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所以又称负税人。(错)
8、无论从公共支出需要还是宏观经济稳定看,税收总是越富弹性越好。(错)
9、卷烟厂通过提高卷烟的出厂价格把税负转移给卷烟商,卷烟商又把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是税收负担的后转过程。(错)
10、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与前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供给弹性与后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对)
11、从理论上说,税基具有流动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对)
四、案例分析题
1、吉林省柳河、梅河口等县市部分乡镇专门围绕国道、乡道修建“路边政绩”工程,且互相攀比,花样翻新。某村镇沿303国道矗立着统一规格的特制玉米仓,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可一进村子就“真相大白”了,从第二排往后的农户家里仍是普通的木制玉米仓。而另一个村子响应镇里号召,在公路两侧装上了铁栅栏,导致该村债务累累,村委主任一到年底就外出躲债。
请你分析:
(1)这种“路边政绩”工程与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有没有关系?(D)
A、与资源配置职能有关系
B、与收入分配职能有关系 C、与经济稳定职能有关系
D、与三大职能都没有关系
(2)这种“路边政绩”工程不可能产生的后果是(C)
A、导致政府偿债压力加大
B、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盲目扩大
C、导致政府社会治安压力加大
D、导致政府进行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3)这种“路边政绩”工程对公众会产生什么影响?(B)
A、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B、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C、降低公众对自己的信任度
D、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4)这种“路边政绩”工程的根源是什么?(D)A、政府工作报告制度没有完善
B、没有合理的政府工作计划
C、急需建立政府工作的道德约束机制
D、政绩观错误
(5)如何杜绝这种“路边政绩”工程?(A)
A、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B、制定合理的政府工作计划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政府工作的道德约束机制
D、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度
2、某年4月1日到15日由大众运输协会进行的一项针对民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情况的秘密调查显示,意大利人“逃票”问题严重,根据选取的从北到南七个城市的调查统计,全意大利每天约有100万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付费,造成意大利公共交通事业的巨额亏损,引起意大利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统计显示,威尼斯市政府在采取电子.验票和增加招考验票人员后,逃票情况已明显下降,保守估计一年为公共交通事业单位讨回580万欧元的收入。
请你分析:
(1)公共交通属于什么产品?(B)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产品
C、私人产品 D、奢侈品
(2)公共交通产品具有什么特性?(A)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竞争性和排他性
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付费除了造成公共交通事业巨额亏损的直接后果外,还有什么重要影响?(C)
A、对政府管理水平产生影响
B、吸引外来人也逃票
C、对民众生活品质产生影响
D、影响意大利的形象
(4)既然很多人不愿付费,干脆对公共交通取消收费行不行?为什么?(D)
A、行,既然是公共产品
B、行,反正也收不到多少钱
C、不行,该项财政支出会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
D、不行,会造成公共交通工具过度拥挤
(5)威尼斯市政府在采取措施后逃票情况已明显下降,说明了什么?(A)
A、公共交通的排他成本不高,仍有提高的空间
B、威尼斯市人很服管
C、意大利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管部门已高度重视逃票情况
5.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五
筑
一、经济基础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物质关系。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思想上层建筑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又可以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6.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 篇六
刘平
毕业前夕,教育学专业的小李喜滋滋地向老师报告:签到工作了,到中学当心理教师,同时兼任学校心理咨询员。她告诉老师,是考取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助她顺利签约的。
西安某学院的小王表示,他想借助自己的英语优势从事进出口贸易。但经了解得知,从事进出口贸易不仅需要相关专业的毕业证,还必须具备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
如今,毕业之时有很多学生遇到如上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选择。仅去年,吉林省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人数就高达6万人,而广东省报考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达到34万人。目前,全国已经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的在校大学生有近百万人。
何为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依据之一,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如果说学历证明是学习经历的证明,那么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职业能力的证明。作为从业人员获得职业等级的法定依据,目前国家已经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鉴定有近四百个。在2005年,就有40种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持有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87个职业目录。人事部也规定了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师在内的20多个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律师、会计师、心理咨询师等行业已率先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近几年,在劳动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已开始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纷纷投考为哪般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的产生,劳动者的高度流动,已经彻底打破了职业终身制,现实生活要求一种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产生。
来自吉林省劳动就业市场的统计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有明确职业资格要求的占用人单位总量的52%,且有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在重视学历文凭的同时,开始重视职业资格证明,其在就业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人数显著增加,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单位明确提出“持有相应职业资格证者优先考虑”。职业资格证书已
成为就业、创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多种反馈面面观
通过考证来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砝码,是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期待,但是捧着这块“敲门砖”就能敲开用人单位的门吗?目前在全国已经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很多,但其中大部分人的证书在求职过程中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北京某高校的小张表示:报考资格证并不是因为我有兴趣,但如果没有资格证书,就难以在激烈的职场上与他人竞争。考取资格证费用很高,看到人家都在考,自己也就硬着头皮考了。
某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在参加过多场招聘会后认为,用人单位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重视资格证,他们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英语水平的考查,只要面试时能流利地与招聘官交流,不一定非要考雅思或托福。
山西一所大学的小孙表示:招聘会上,大家都希望签约好单位,可是如果出自普通学校,又没有吸引人的资格证书,面试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要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证书越多、效果越好。
理性应对考证热
如今,作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职业资格鉴定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表明大学生对就业有了更加务实、理性的认识,而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对此要有正确、健康的引导。
将职业资格证考试课程与学校教学结合。各专业可参照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调整和补充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学生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时,作为学分记入学习档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考证指导纳入就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实用的“个性化”方案。培养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及诚信、合作和负责的精神,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目标职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参加与目标职业相关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选择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7.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七
1 泸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的总称,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一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 主要是人居环境、田间道路、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二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 主要是村级图书室、村卫生所和农村健身娱乐设施;三是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 主要是人畜饮水设施、农村道路硬化、沼气设施、农村电网以及农村网络入户工程;四是农村创收基础设施, 主要指的是农产品销售站。泸州市的农村普遍存在的困难有:人居住房形式单一、村级图书室大多未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销售站未成立、农村网络入户工程多数村未启动、农产品加工率低及社会救助水平不高等问题。
2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
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政府出台了“强农、惠农”政策, 四川省制定了“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泸州自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 有了机遇, 再加上返乡农民工人数的逐步增加, 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 基础设施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成为国民经济的增加值,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我国农村的农民属于密集型居住环境, 基础设施也应该朝密集型方向建设, 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 势必会增加很多的就业岗位, 这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 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比如农村的道路硬化建设、防洪水渠建设、社村运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的平均成本, 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快慢,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 国内外研究表明, 农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改变可以减少农业的生产成本, 改变灌溉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 可以减轻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扩大了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 使剩余的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非农行业中。比如农村公路实行村村通以后, 各个乡村互相连接, 可以带动农村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2.3 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势必会造成需求量的增加, 农村的建设会向城市建设靠拢, 农民的生活需求也会逐步提高, 但目前泸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还处于严重落后的境地, 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条件, 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 比如农村电网的改善, 部分农村居民就会用上打米机、玉米粉碎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农用电器和生活电器的需求量, 从而扩大了农村的消费需求,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运作速度,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农村网络入户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也是有利的, 农村居民有了互联网络以后, 可以加强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密度, 有利于信息的畅通性和时效性, 比如每个村的委员会可以建立一个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农民可以在互联网上面出售自己家的农产品, 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面查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商品, 这可以拉近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距离。我国农村人口多, 从长远角度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成为我国新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加大资金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 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大,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 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总量明显落后的局面, 资料分析显示, 2001~2003年为例, 全国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费用为42元、68元、67元, 相比同时期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费用658元、877元、320元, 农村与城市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费用相差甚远。所以, 财政性建设资金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 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资金有限度,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 而且见效缓慢, 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和极大的波动性, 很多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所以要充分依托农村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农作物优势进行引进企业, 比如泸州市江阳区大桥镇拥有成百亩的柑橘和荔枝, 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企业, 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加工成市场需要的商品出售, 网络的建立、文体娱乐设施、公路的修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
3.2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要不断改变“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的局面, 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 切实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当前形势下,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该转向农村, 各个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中应该考虑城市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 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解决后, 会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农民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 提高农民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使农村经济不断的良性发展。
3.3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有些地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丝毫不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和当地村庄文化, 违背农民本意胡乱建设。要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进行建设, 一要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应该把经济发展、产业支撑和农民增收这三者之间相结合起来;三是应该围绕农民“利于生产、生活方便”的原则, 合理布局村民住宅和公共娱乐设施;四是要解决农村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问题;五是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面积保护规划, 坚持合理开发农村生态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证农村本有的田园特色,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3.4 加强与农业高校的联系, 提高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在农村中的比重
一方面, 目前农村的村民普遍农业知识欠缺, 这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 农业院校可以加深与当地农村的联系, 既有利于院校的科研能力提升, 又可以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可以定期派科技人员到农村实地考察, 了解农村生产状况, 农民也可以从高校科技人员里面吸收新鲜农业知识。另一方面,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的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偏低, 且专业能力欠缺, 泸州市江阳区大桥镇仅有2名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且都没有经过正式的专业学习与培训, 所以地方政府应建立农村与农业高校的沟通纽带,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教育, 提升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把提升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与水平作为农业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
3.5 明确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
由于各个村庄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也不可能每个村庄都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整, 因此要明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建设的地方, 农民自身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去, 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 按照“利于生产、生活方便”的原则, 合理布置居民生活区、生产区和文化娱乐区, 打造山清水秀、城乡结合体、环境优美的特色示范农村区域, 成为工厂企业入驻的优先考虑因素, 有利于泸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泸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以来是制约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基础设施建设快慢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应当考虑当地农村经济的结构层次, 注重因地制宜, 分类之道。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泸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 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得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和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才能促进泸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娟, 南宁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3 (4) :42-46.
[2]毕惠, 牟定县“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J].云南农村经济, 2011, 4:60-64.
[3]卢毓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 2011, 7:22-23.
[4]陈奕静,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2:07-10.
[5]叶文辉、张琰,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地区差距——基于2000~2007年数据的解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127-134.
8.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 篇八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研究
【摘 要】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但从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整合来看,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教材编写不深入、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增强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整合力度,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材编写模式、重视实践平台建设等。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电子商务知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知识作为新要素,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开放型经济下,如何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整合电子商务知识,如何培养国际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的特征
1.电子商务知识的应用趋于全球化
据统计,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0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4260亿美元,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01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了1.3160万亿美元。此类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直接经济,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企业成本,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产品与服务,这都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知识应用的全球化。
2.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各项电子商务活动,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技术知识设计的方面非常广,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交易安全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在开放型经济下,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深刻反映在国际商务之中,是否具有创新型技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对具备电子商务技术知识的人才需求。
3.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快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除了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深入外,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管理制度、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体制等知识也越来越全面。电子商务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不仅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中的问题
1.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教师对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整合缺乏完善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教授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便于教师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重点内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的教学十分被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此外,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紧跟国内外热点、不善于搜集典型材料、无法有效剖析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运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课程教材编写不深入
虽然一些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会涉及电子商务知识,但电子商务知识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之间的整合还不够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服务贸易导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和世界服务贸易现状四个板块。课程教材对电子商务知识的体现很少,没有深刻揭示电子商务知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及影响机理。
3.实践平台缺乏
尽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强调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电子商务中的商业模式、营销方式、营销主要机构等内容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践联系并不强。此外,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网络贸易服务、网络交易保障服务等实践平台,学生无法掌握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具体操作技能。
三、开放型经济下电子商务知识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整合的建议
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老师应打破知识“单向传输”的思维定式,广泛借鉴国内外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电子商务知识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案例探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此外,加强高校教师培训,提高课程教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以及电子商务知识整合的重视度,促进教师及时掌握电子商务新知识、新理念、新动态,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之中,使教学更具现实意义。
2.改进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开放型经济下在整合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的编排设计。根据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改进教材的编排思想,增强教材学习和使用的实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推进整合式教材编写出版与市场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3.重视实践平台建设
学校加设国际服务贸易实务课程,购买或开发国际服务贸易中电子商务工具的操作软件,在实验室进行电子商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鼓励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主动参与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整合电子商务和国际服务贸易知识。
作者简介:
陈洁(1986—),女,湖南常德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讲师;
【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经济】推荐阅读:
公路检测公共基础06-21
公共基础课08-25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汇总07-09
安徽省直公共基础知识07-12
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常识07-29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大全08-04
公共基础知识易考点08-28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试卷09-07
公共基础知识写作范文09-30
河北公共基础知识点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