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教学设计(精选7篇)
1.《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一
浅谈数字化资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语文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产生快乐情绪,增大学习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能得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环境,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声像画面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课堂与社会的拓展,使语文教学呈现多姿多彩,充满魅力。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为优化语文课堂创造条件并注入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资源对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利用数字化资源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数字化资源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数字化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师巧妙的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数字化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
又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数字化资源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数字化资源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数字化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综上所述,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劲的生命力,我们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就必须充分应用大容量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效力。
2.《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数字化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近几年,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在数字化背景下, 教师可利用各种技术和资源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英语阅读教学。
1.内容丰富
在数字化背景下, 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即把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形式展现给学生, 不仅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这样, 既改变传统纸质阅读材料的教学形式, 又极大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素材新颖
小学英语阅读教材的内容应具有时效性, 而在数字化背景下, 既能提高英语阅读材料的时效性, 又能使数字化读物更具吸引力。传统的纸质阅读材料需要经过收集、整理、印刷和出版等程序, 过程繁琐, 时效性不强, 不易令小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而数字化英语阅读材料, 信息量较大, 时效性较强, 可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3.课外学习
数字化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而且可以在课下进行。首先, 数字化阅读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自习室或家里, 随时展开学习。其次, 学生可结合课堂内容, 利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从而提高他们自觉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数字化学习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的条件
要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数字化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就应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教学平台, 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1.硬件设施
数字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 注重阅读训练。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 必须要有适合的计算机教室, 即计算机教室里需要配备用于监控学生阅读进程及状况的计算机。具体有四点:一是计算机的网速不能太慢, 否则影响教学进程;二是计算机要装有病毒拦截功能, 以防止黑客袭击;三是用于阅读训练的计算机需要安装网络英语词典, 词典要有屏幕取词、适时发音功能, 以便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 能及时了解生词的读音和意义;四是计算机一定要配有专用耳机, 以便学生及时听到生词的读音, 这样, 他们既能模仿标准读音, 又能提高阅读的准确率, 还利于之后的视听训练。
2.通讯工具
在数字化背景下, 阅读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 利用Web课室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QQ、MSN和音频传送工具, 既让学生寻找学习伙伴, 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这样, 通过相互的交流与讨论, 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逐步提高。
3.计算机技术
在数字化背景下, 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英语教学水平外, 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巧 (例如, 网络词典的使用技术, 计算机监控功能的运用, 计算机普通故障的排除, 教学课件的制作, 文本的下载和编辑, 等等) 。只有教师具备了这一切, 才能较为顺利地完成英语的教学。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教师应根据其相关目标与特点, 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在阅读前, 教师可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 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文章, 然后,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样, 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并让他们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1) 温习已学知识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词汇、句型丰富多彩, 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也就是说, 为了更好地教学新知识,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并达到巩固和加深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针对这种教学实际,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迅速回忆已学知识, 从而为教学新知识奠定基础,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教师在讲解某一单元的知识之前, 可先设置一个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情景, 并通过PPT课件展示已学知识的大概内容, 再根据PPT课件的提示, 要求学生说出与之有关的英语知识, 然后, 用PPT课件展示上节课所学的与这节课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 不仅教师的教学省时、省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探索新知识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新单词, 为了避免学生知难而退, 教师应在讲解新知识之前, 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 以营造英语阅读教学的氛围。而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 更方便教师为学生呈现新知识,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并为新课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2.阅读中的学习技巧
阅读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甚至看到阅读材料就产生抵触情绪, 这必然影响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学生战胜阅读障碍, 即通过多媒体教学, 将阅读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1) 分段学习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讲解篇幅较长的英语课文时可采用短小的分段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以降低难度, 从而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另外, 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对英语课文进行分段处理。首先, 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然后进行分段细化, 以便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
(2) 突破重点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象、直观的特点, 把较为枯燥、陌生的文字材料转化为有趣的动画, 以巧妙化解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
3.阅读后的知识拓展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往往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读全文, 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其实,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意义不大。在学习英语课文时, 由于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拓展, 提高阅读能力和掌握阅读规律, 因此,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 在英语阅读教学后, 为学生提供英语童话故事,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 在线阅读。这种形式既可使学生一边看优美的画面, 一边听地道的英语, 又能把相关的翻译提供给他们, 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英语阅读学习。这样, 不仅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读水平, 更使他们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3.《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4-01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行业与领域,其中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引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新颖和生动,并可以帮助教学解决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
一、创新导入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新课导入环节,大多数教师都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但是有些知识内容,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无法带给学生更强的吸引力,导致他们难以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下,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导入方式进行创新,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视频或歌曲等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也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集为一体,通过新颖的方式刺激学生多个感官,以此产生较好的导入效果。例如,在进行《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导入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英式足球的视频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体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而且他们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扩大教学容量,突出学生主体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效,教师一般以教材内容为主,英语对话和课文为教学主体,几乎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延伸和合理扩充。过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仅靠教材内容远远不够,所以,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扩大教学容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英语知识进行延伸,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可以将与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性格的材料制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或穿插到Word文档中,然后再呈现给学生;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标示出重点学习内容,像标红文字和设计艺术字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扩大教学容量的同时,需要从初中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出发,提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以免片面追求教学容量的扩大,产生无效教学行为,反而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
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影响较大,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单人独奏,而是需要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共同营造互动课堂,通过强化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具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由学习,运用互联网渠道自主选择内容,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教学时,为增强课堂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选取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比如,针对一些度假景区和风景名胜,像桂林山水、西双版纳、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和伦敦大本钟等,搜索和欣赏图片。这种新型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初中生近距离接触信息技术,体验到数字化时代的便捷,同时实现课堂、教师、同学等多边互动效果。
四、合理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积累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来说,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仅靠课堂时间和教材内容远远不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拓展阅读较大,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比如,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英语阅读资料或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还有不少的语音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听的方式进行“阅读”,能够让他们听到纯正的英文发音,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另外,在数字化时代下,移动设备已经广泛普及到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位学生,因此,教师可以让把一些英语阅读材料以文档或语音形式下载下来,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手机、MP4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学习英语知识,不断提升阅读量和学习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时代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运用科学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方式,合理的扩充教学容量,强化师生课堂互动效果,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状况调查[D].延安大学,2014.
4.《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四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 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 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5.《数字海洋》阅读答案 篇五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1段说“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显然不是选项所说的“各种数据”。该项偷换概念。
【思路分析】该考点涉及的知识点有: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考生要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比对、概括。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该项以偏概全,漏掉了“空间观测”。B.项“通过信息网格集成”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进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刚好把两者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搞反了;C.项对应原文是“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该项张冠李戴,是“不同用户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而不是“综合应用平台”进行。
【思路分析】该小题的要点集中在第二段,可用排除法。如果选项描述的不是数字海洋的建设,可直接排除;其余的就需要和原文比较,信息要点是否一致。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解析】C项:建设数字海洋只是一个虚拟应对系统,是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终极完成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该项说法绝对。
【思路分析】该小题的要点集中在第三段。文中重要的句子是: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②、主旨句 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③、衔接句 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④、深化句 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⑤、警示句 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⑥、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⑦、情感句 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⑧、引用句 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⑨、比喻句 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⑩、总结句 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⑾、结构复杂的语句 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 也是难点句子。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理解的方法是: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种信息的推断。
【解析】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6.《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六
一、PISA 数字阅读测试的内涵理解
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是指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
针对上述定义,PISA2012做出了如下理解描述:阅读素养包括一组广泛的能力,从基本的解码,到字词、语法、语言上和文本上的结构和特征,到关于世界的知识;它还包括元认知能力:在处理文本时意识到并运用各种适当策略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2012的定义描述强调的是能主动运用相关策略来处理文本的元认知能力。而这正是PISA数字阅读测试的主要测评指向。
PISA中的数字阅读,针对的是电子媒体文本。是在计算机辅助的测试条件下,运用导航技术,在动态的链接数字文本中主动搜索和重新组织信息并用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测试要求测试者在基于现实的虚拟情境下迅速访问文本、整合文本、评价文本,它实际上是测试者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能力的体现。
二、PISA 数字阅读测评框架的描述
PISA2012测试的整体认知领域测评框架是围绕问题解决的背景或情境、知识内容、问题解决过程体现的能力三个方面来设计。数字阅读测试作为阅读素养测试中的一个项目,其文本选择是在阅读素养的整体测评框架范围内进行。
1.整体测评框架描述
与PISA2009测评框架相比,PISA2012框架有一个不起眼却是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文体类型”领域在原有5种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流”。这个变化的指向是耐人寻味的,它意味着PISA今后的阅读测试将在坚持原有情境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阅读主体在测试过程中与文本的即时互动,而实现这一功能的最佳途径就是计算机辅助的数字阅读。
伴随着框架内容的变化,PISA2012对定义中的关键词也做了必要阐释。“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旨在强调全面覆盖阅读素养发挥作用的各种情境。“理解、运用、反思”是与阅读和认知的关键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理解”指的是读者从文本中建构意义。“运用”指的是应用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来完成当前的任务和目标,或者强化或改变意见。“反思”指的是读者要把他们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和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运用文本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利用外部参考框架对文本本身进行判断。“参与”指的是阅读的动机,由一组情感和行为特征组成,包括对阅读的兴趣和喜爱,对阅读内容的控制感,参与阅读的社交活动,以及多样而频繁的阅读实践。
2.数字阅读测试文本的描述
我们将PISA 2012所有数字阅读试题的测评框架要素呈现如下:
根据上表,19个文本测试题中,按文本形式分,多重文本15个,占79%,非连续文本2个,连续文本1个,混合文本1个,三者加起来占21%。从文体类型来看,描写性文本和交流性文本均为4个,分别占21%,说明性文本6个,占32%,议论性文本5个,占26%。从应用情境来看,个人情境6个,占31%,公共情境10个,占53%,教育情境3个,占16%。从统计数据发现,与纸笔测试中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占主导地位不同,数字阅读文本中多重文本占绝对优势,成为最典型的文本形式,与此相对应,应用情境中的公共情境比例明显增多,文体类型中的叙述类文本则完全消失。
再来看阅读能力。按照阅读测试框架对阅读能力的划分,上表中属于访问与检索的共有4题,整合与解释的共有7题,反思和评价则为3题,除此之外又增加了综合认知,有5题,这种变化与上述多重文本的主导地位是相对应的。
将表2与上文中表1对比发现,数字阅读测评与纸笔阅读测评最大的差异是文本环境的出现。这里的文本环境所指向的是测试者在基于计算机辅助情况下的测试状态,即单纯的答题写作还是根据不同链接文本的信息形成互动。从测试题统计来看,基于写作的13个,占68%,根据信息互动的5个,占26%,写作与互动混合的1个,占6%。
综上分析,由于电子文本不是简单线性的排列而是一种立体的链接,需要测试者掌握熟练的导航技术来进行快速浏览,其文本呈现必然是连续与非连续文本交杂的多重文本状态,文本内容是动态的,边界是模糊的,涵盖着各种重构的可能性。内容的不确定性和PISA对应用能力的考量,必然使公共情境的文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阅读者的能力要求不可能是单一的,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写作和阅读技能的综合建构能力。
三、测试结果描述与分析
PISA2009和PISA2012,上海学生的阅读纸笔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556分和570分,成绩提高明显。两次测试分别领先排名第二的分数为17分和25分,按照OECD相关专家研究,以PISA2009为基准,估算出1年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分数差异大约相当于PISA阅读量表上的39分,以此推算上海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的领先幅度是很惊人的。
与纸笔测试的遥遥领先相比,此次上海在数字阅读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从公布数据看,上海总体平均成绩为531分,在32个参测国家中,排在新加坡(567分)、韩国(555分)、香港(550分)、日本(545分)、加拿大(532分)之后,比纸笔成绩低了38分。将其与纸笔测试合并量表计算,上海为550分,排在新加坡(555分)之后,但没有显著差异。对比纸笔测试,上海79%的学生在数字阅读上的表现低于根据纸笔测试预测的值。
相比PISA2012纸笔测试水平量表的7个精熟度水平,数字阅读测试只有4个精熟度水平,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发现:有7.9%的参测上海学生低于2级精熟度水平,这表示基本没有数字阅读能力,仅次于加拿大。有12.5%的参测上海学生高于4级精熟度水平,达到未来高端人才的要求,与新加坡差距14.3个百分点,在位列前6的国家中排名最低。
在PISA2009与PISA2012的纸笔测试中,也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上海学生阅读精熟度达到6级水平的比例两次测试均低于新加坡,且落后幅度在增加(从0.2%到1.7%);二是阅读精熟度低于2级及以下的比例两次测试都是最低的。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对水平量表的相关内涵界定,通过上述两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上海在具备知识经济时代所需领袖能力的高端人才比例不如新加坡,在具备成为未来社会世界级产业工人的高端人才比例也不如新加坡,而且这两项差距在拉大;二是上海有效地保证了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阅读能力要求,但数字化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有一定的空间。
四、上海学生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多重文本相关信息的综合能力
数字阅读测试的文本以多重文本为主,在测试中需要不断通过导航寻找链接文本,隐含着对测试者的检索能力、文本加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这就对测试者的信息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此次测试已公开的文本《瑟兰》为例:
开启电子邮件的收件箱,阅读伟明寄给家强的电子邮件信息。
点击“回复”,写一封家强寄给伟明的回复信。在回复中推荐购买哪一场音乐会的门票(12月5日或12月12日)。根据音乐会的简介,说明为什么这场音乐会更值得欣赏。
点击“发送信息”,发送回复。
注意:学生可将回复写在伟明发送过来的电子邮件信息内容之前或之后,或者是电子邮件信息空白处的任何地方。
题旨:
综合性:在对几个文本所获信息进行综合、思考的基础上,撰写并发送电子邮件信息
访问与检索:通过一系列网页链接找到两项事物
整合与解释:发展解释能力,比较与对照两种观点
反思与评价: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对题目中的题旨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对应于纸笔测试,数字阅读测试对测试框架中三种能力的测评要求进行了细化:“访问与检索”需要对网页之间的链接搜索能力;“整合与解释”则要求对两种不同观点和内容的比较和对照,提出广义的理解观点;“反思与评价”主张在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评价。由此可见,数字阅读注重的是对测评框架中三种能力的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在不同网页的链接中搜寻、辨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推断来评价文本的质量。
从阅卷情况看,尽管《瑟兰》只有两个文本的链接,信息量也较小,属于多重文本中较为简单的一类,但学生答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得通过一系列网页链接,在不同的网站中找出需要的数据;不善于对系列和非系列性表格中所呈现的数据进行对照和比较;无法很好地对两个网页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这说明上海学生缺乏对多重文本的信息综合能力,在已经公开的三个测试文本中,属于综合能力测评题型的有2题,得分率分别只有63.4%和57.7%,而访问与检索能力题型4题中有3题得分率超过90%,这确实令人深思。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PISA阅读素养测试评价的是广义的阅读素养,是把阅读作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重视大阅读的实践功能性、应用性和综合理解能力,以便学生按照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能力要求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以掌握技能、知识为取向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对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表现性测评方式还显得非常陌生。
2.对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测试情境缺乏适应性
PISA纸笔测试中的情境不是指文本所涉及的场景或背景,而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用的情境,换言之,即作者的写作用途或作用。而数字阅读测试强调的是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的特定场景中对材料的阅读,显然,数字阅读测试的情境与学生基于语文阅读文本中的情境相距较远。这与数字阅读的测评目标一致,它评价的不仅仅是语文阅读,而是把阅读作为探寻新知识、参与未来生活及投入公共活动的媒介。
从PISA2009测试数据看,上海学生在教育情境方面得分率比OECD高7.8%,工作情境高13.8%,个人情境高12.6%,公共情境高6.6%。相对来说,上海表现最好的是工作情境,表现最差的是公共情境。而PISA2012数字阅读的测试情境恰恰是以公共情境为主。从阅卷现场看,学生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情境的理解很陌生;对信息的搜索和整理无条理;思考是片段式的,缺少整体性;在语言表达时却又追求不必要的完整性,缺失了关键信息。主要原因除了对虚拟阅读环境的不适应外,另一个原因是此次数字阅读测试中基本都是多重文本,而这些多重文本由于情境的关系,基本都是以非连续文本的形式呈现,而PISA2009测试数据就已经表明,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阅读上的表现明显落后于连续文本,其分数差距在东亚国家中是最大的。
五、反思与应对
1.加强比较研究,实现阅读理念上的嬗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交互融合、创新与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目前的教育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移动终端、自媒体)。以移动终端、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载体的出现,以数字化、远程化、定制化为代表的新教育理念的诞生,使我们再也不能从静态的角度去理解阅读,而应该将其理解为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在各种情境交互作用中建构的一种可增长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在这种理解下,以敢于质疑、敢于颠覆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将具有异乎寻常的价值。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跨越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首先在于人们对原有理念和认识上的突破。
我们必须借助两次PISA测试的契机,通过对国际阅读测试与上海本土阅读测试的比较研究,认清数字阅读对整个基础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从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理念上的嬗变。
2.加强学习理论研究,关注男女性别差异
进入海量信息的数字化时代,男女生学习差异成为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热点。PISA2009测试中,上海男生纸笔阅读成绩比女生低40分,OECD平均值为男生比女生低39分。在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中,上海的性别差异是最大的。而到了PISA2012,上海男生与女生的纸笔阅读差距缩小为24分,且低于OECD平均(38分),数字阅读男生与女生的差异仅为10分。对于这种差异变化,需要加强学习理论的研究,通过更多测试数据的积累,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从PISA2012反馈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女生在精熟度水平的高端和低端存在着显著差距,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男女生学习现状和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角色定位变化同样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3.加强课程研究,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学理解
进入二期课改深入阶段的上海语文教育,其主题从“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两次PISA测试则向我们提出了“为什么教”的问题。今天的课堂已经从基于教学的理解转向基于课程的理解,如果说教学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么课程应该是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从课程的视角重新关照自身,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通过持续性的对话和表现性任务,使他们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从而真正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4.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两次PISA测试,使我们认识到:要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测评具有公信力,从而达到提升社会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目标,就需要建立符合测试需求的阅读测评框架,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设置阅读情境,关注阅读活动过程,建立相对清晰的测试关注点,描述阅读活动中不同的心智特征和水平,完整体现阅读能力的基本结构。
我们应努力改变当前阅读素养的培养主要承载于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电子化阅读条件,在学校教育中扩展阅读的范围,大力普及推广有效的阅读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推进国家阅读能力建设。
7.《数字阅读》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单元主题阅读;课外阅读;阅读环境
主题化阅读力求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境界交流和对话,从而提升自我文化素养。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如可以多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境、人生经历,对不易看懂的知识要多作解释。在数字化阅读环境中很少有学生能在阅读中做到深度思考,体会感受作者的创作感受和背景,更多只停留于字面理解,这是很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和文化修养提高的,在这种环境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改变浮躁的阅读习惯。
一、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作用
第一,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所要表现的主题,这就促使学生静下心来做到精度、细度,养成边读边思考边揣摩的阅读习惯,慢慢改掉数字阅读环境下浮躁、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第二,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阅读能涤荡人的心灵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不但强调课内资源阅读,更注重阅读拓展,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主题化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主灵活选择学习形式。如在拓展阅读学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采取或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行设计教例、教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为终身阅读、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化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整体性施教
所谓整体性施教,指的是语文的教学不再是按照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去教学,而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来教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主题包含有多篇文章,如果把每篇文章比作是一把把钥匙的话,那么单元主题就是串起一把把钥匙的钥匙圈,因此老师要以主题为导向,进行整体性施教。每个单元的每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单元主题进行阐述、呈现和诠释,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对每篇文章进行系统化解读、剖析,挖掘其创作思路和思想,才能让学生最大化地吸取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使学生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的构筑。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在教学本单元时,紧扣“金色年华”这一主题,来对每篇课文进行系统设计:《往事依依》—金色年华;《幼时记趣》——快乐的童年;《十三岁的际遇》——非凡的青春;《伟人细胞》——成长的历程。
2.拓展课外阅读,强化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文本和课外文本。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只是作为一个特殊例子拿到课堂中来用作教学材料,来向学生进行解读、剖析,但仅满足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拓展课外阅读,这样可以达到立足一个点、广泛吸取的目的。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要进行课内资源的教学外,还要选择课外资源材料。如在教学七年级《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书中浓烈的亲情,可以选择课外阅读文章《父亲》和《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这两篇同样对亲情描述真挚、细腻的文章,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全方位懂得善待维护亲情,回报亲情,以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3.强化诵读感悟,读写结合
文章要多读几篇,多对用词、用语进行揣摩,这样才可以体验和感悟、探究和发现其主题宗旨,不管是现代文还是古诗词、文言文,都需要诵读多遍,才有助于加强理解,加深记忆,激发内心深处与作者思想境界的对话与交流,从而深化对主题的把握。此外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够感悟文章的思想和主题,老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主旨的见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来谈谈阅读课文之后的体会和感受,可以是写作的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发表演讲的形式,这样可以达到强化主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文章是按照同一性集纳在一起的,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利于老师制定教学目标和整合不同篇章文章知识的内在联系的,从而有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数字化阅读环境,学生习惯了浮躁、跳躍性的阅读方式,很少去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不同文章知识点的联系,采用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提高阅读素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蔡伟.文感培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4.
[2]杜众梅.网络环境下语文扩展阅读研究[J].教育艺术,2014.
【《数字阅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数字交互设计08-04
数字教学试点08-29
数字编码 教学设计(自己)08-15
数字电路实验教学07-05
高一数字教学论文08-08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设计08-23
数字教学资源管理09-03
数字化音乐教学07-27
数字设计基础复习题08-09
校验码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报告06-16